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资源数量及技术水平既定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资源用于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的最高收益,叫做资源用于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3.西经研究的出发点:资源稀缺下的资源配置问题。

4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6.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资源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7.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如图8.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既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9.商品边际替代率,就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如果用RCS表示商品边际替代率,则计算公式为:MRS=MU2/MU1=-(ΔX2/ΔX1)=P1/P21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在其他要素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

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1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3.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就是价格歧视。

14.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情况。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西经的研究对象1: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2:经济体制①自给自足②计划经济③市场经济④混合经济需求供给和均衡价值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微经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实线——需求关系,虚线------供给关系)第二节:需求曲线价格: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机制,并且,价格机制也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需求函数1、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2、影响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以及消费者的人数等。

①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

一般来说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②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收入下降时,就会减少需求量。

③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就会发生变化。

④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需求量。

⑤关于消费者人数的变化。

一个商品市场上消费人数的增减会直接影响该市场上需求数量的多少。

3、需求函数:所谓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价格是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1、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整理一、经济学研究对象1.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一切的经济活动3.在稀缺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生产、分配、、4.微观、宏观内容区别——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市场价格制度及其有效运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产量与就业决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政府经济政策二、经济学研究方法1.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理性假设、自利假设2.具体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研究“是什么”的问题,对经济变量之间本来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进行客观研究,研究时不预设价值判断的前提2)规范分析——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研究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前提,预设立场3)边际分析——研究一种经济变量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经济变量产生多大影响的方法三、需求、供给1.需求——某一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2.需求规律——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的需求就会越小,反之,价格越低,消费者的需求就会越大3.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消费者的偏好、收入水平、预期、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4.供给——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5.供给规律——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

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6.影响供给因素——生产者的目标、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成本、生产者可生产的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7.市场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市场供给等于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叫市场均衡;恰好使得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的价格叫均衡价格;对应均衡价格,供求相等的数量叫均衡数量8.需求的价格弹性1)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相应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2)实例●支持价格——供给过剩——超额供给——增加需求或减少供给——消费者补贴、增加出口、政府收购、增加税收●限制价格——供小于求——黑市●弹性和收入(商家促销行为)——商品富有弹性时,降价会使得销售收入增加,反之会减少销售收入四、效用论1.效用——消费者拥有或消费商品对欲望的满足程度2.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有单位与没单位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逐渐递减的(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总效用增加,但每次的效用增量递减)4.无差异曲线——在既定偏好条件下,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效用)的商品的数量组合描绘出来的曲线5.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的消费而愿意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逐渐减少6.实例推导(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消费者均衡)——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五、成本1.短期生产——生产者无法及时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的一段时期2.长期生产——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包括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时期3.生产成本——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费用4.生产要素基本类型——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5.边际报酬递减规律6.会计/经济成本——企业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支出7.沉没成本——8.机会成本——某项资源用于特定用途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机会所带来的成本9.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差异——有无不变成本/要素六、竞争市场1.四大市场的区分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竞争市场3)垄断市场4)寡头市场七、宏观经济学1.GDP——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2.GNP——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有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3.名义GDP——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4.实际GDP——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5.价格指数——同一组产品和服务在某一年的费用额同它在某一设定的基准年度(基年)的费用额的比率6.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7.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普遍、持续地上升的情况8.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9.充分就业与完全就业的区别——充分就业指一个经济体中不存在周期性失业,完全就业指一个经济体不存在失业(理想)八、短期国民收入1.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1)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供给决定需求——“萨伊定律”2)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供给在长期中起决定作用3)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决定原理:有效需求决定供给——“凯恩斯定律”——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等,但在短期内或经济萧条中,总供给处于充裕状态,因此,在总供求共同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格局中,总需求就成为唯一的决定因素:总需求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4)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在短期内主要由有效需求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水平,而在长期内主要由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2.社会需求(四大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政府支出)、国外需求(国外净需求)3.平均消费倾向APC——消费支出额占可支配收入额的比例4.边际消费倾向MPC——每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即增加的消费额与增加的收入额之比5.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储蓄是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6.乘数1)投资乘数——总投资数量增加时,国民收入的增量与投资增量的比率2)乘数原理——乘数=\frac{1}{1-边际消费倾向}九、失业、通货膨胀1.失业原因——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的来源是工资刚性,即工资不能调整到是劳务市场的供给等于需求从而消除失业的水平1)最低工资法2)效率工资3)劳动工资合同论/工会的垄断力量2.通货膨胀原因1)需求上拉型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品成本上升,即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上升和企业要保持一定利润水平,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工会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进口/输入型通货膨胀3)结构型通货膨胀——物价的上涨是由于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引起的4)货币供给十、经济原理1.经济政策——政府凭借其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经济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或环节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等,核心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实施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3.财政政策——政府变动政府收入和支出以便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经济目标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政府支出: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收入:税收、公债4.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5.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类型。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判断题)1、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地理区域名词)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生产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入法: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国内生产净值: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及新增加的产值。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净值的简称,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所有常住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2、国民收入: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3、个人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年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得来的收入。

反映了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了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

个人收入指标是预测个人的消费能力,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动向及评估经济情况的好坏的一个有效指标。

4、名义GDP:Nominal 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1]。

这里的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意愿的有效需求,而不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现实总需求。

6、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重点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重点

第一章导言重点掌握:1. 稀缺性的含义2. 选择的含义3. 机会成本的含义4.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5.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6. 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掌握: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3. 实证分析方法了解:1.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2. 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重点掌握:1. 需求的定义2. 需求曲线与需求定理3.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4.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掌握:1. 供给理论2. 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了解:1. 价格上限及其影响2. 价格下限及其影响第三章弹性理论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3. 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4•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5. 如何用弹性理论解释谷贱伤农与薄利多销掌握: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与计算2•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与计算3. 供给弹性的含义与计算了解:1. 弹性与税收分摊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重点掌握:1. 效用与边际效用2. 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3.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4. 消费可能线5. 序数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掌握:1. 消费者剩余2.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了解:1. 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决策2.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3. 消费者的储蓄决策4. 消费者的投资决策第五章生产理论重点掌握:1.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3. 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掌握:1.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2. 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3. 等产量线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了解:1. 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2. 不同形式企业的优缺点3. 法人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的关系第六章成本与收益1.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不同2.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3. 短期成本分类4. 各种短期成本变动的规律5. 短期中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6. 长期平均成本的规律与形状7. 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1. 短期与长期的区别2. 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的区别3. 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的含义4. 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了解:1. 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2. 短期成本与停止营业点的关系3. 规模经济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重点掌握:1. 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3. 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4.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掌握:1. 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2. 寡头市场的特征3. 垄断市场上的单一定价4 各种市场结构价格与产量决定的比较了解:1. 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2. 围绕垄断的争论第八章分配理论重点掌握:1. 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2. 收入分配目标:公平与效率3•收入分配政策4•工资的决定掌握1•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个人原因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制度原因了解:1•生产要素的需求决定2•生产要素的供给决定3. 利息、地租、利润的决定4. 围绕收入分配政策的争论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重点掌握:1.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2.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3. 垄断与市场失灵4. 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中的作用掌握:1.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2. 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行为了解:1. 政府失灵的产生2. 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重点掌握:1.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3.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4. 失业率的计算掌握: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 失业的含义3. 失业与GDP的关系4. 经济周期的含义5. 经济增长的含义了解:1. 宏观经济学中两个学派的争论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十一章长期中的宏观经济重点掌握:1.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2.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3. 哈罗德-多马模型4. 自然失业及其原因掌握:1. 货币数量论了解:1. 其他经济增长模型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重点掌握:1. 总需求曲线的含义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3.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4. 总供给曲线的含义5. 不同的总供给曲线6.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7.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8. 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实际GDP 与物价水平9. 如何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掌握:1.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第十三章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重点掌握:1. 消费函数的含义2. 投资函数的含义3. 总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4. 乘数原理掌握:1.消费函数稳定的原因与意义2. 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了解:1.投资波动性的原因2. 加速原理3. 总需求分析的局限性第十四章货币与经济重点掌握:1.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关系2.IS 曲线的含义3. LM 曲线的含义4.IS 一LM 模型的含义掌握:1.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2. 货币需求理论了解:1. 金融机构的基本知识2. 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第十五章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重点掌握:1.周期性失业及其原因2.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3.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4. 供给拉动的通货膨胀5.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掌握:1.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理2.不同流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3. 引起通货膨胀的其他原因了解:1.经济周期的含义2.各种经济周期理论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掌握:1.财政政策的运用2.赤字财政政策3. 货币政策的运用掌握: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3. 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了解:1.各派在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上的争论2.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3. 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第17 章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重点掌握:1.国际贸易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2.国际金融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3.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均衡4.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节掌握:1.自由贸易理论2.保护主义贸易理论3. 汇率理论4. 开放经济中的最优政策配合了解:1.国际收支理论2.国际资本市场。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曲线是用来表示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对应关系的曲线。

或者说,需求曲线是以几何图形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P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I )3.相关商品的价格(Pr )4.消费者偏好(F )5.预期未来的价格(Pe )6.人口(Po )7.政府的经济政策一种商品的供给(Supply)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曲线是描述一种商品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图形。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P )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3.生产要素的价格4相关商品的价格(Pr)5.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6.厂商对未来价格的预期(Pe )7.天气因素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是指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第三章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基数效用论将效用分为总效用(Total Utility )和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 英文简写为TU 和MU 。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商品和劳务所获得的效用量的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三、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分析法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I Q P Q P =+ 约束条件λ==yy x x P MU P MU 均衡条件(一)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或者说,它是指能够使消费者得到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所形成的轨迹。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第四章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即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简明总结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简明总结

两种互补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两种替代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是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理论。

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时的不同需求量的总称。

供给和需求决定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决定的条件是供给=需求。

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价格调节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价格机制能自发地调节经济。

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

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均衡价格。

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应该为负值,但一般取其绝对值。

需求曲线的斜率并不是弹性系数。

总收益是价格和销售量的乘积。

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基数效应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边际的含义是因变量的增加量。

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剩余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实际上是用无差异曲线的形式来表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作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需求定理是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

就某一消费者而言,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商品组合提供的满足程度和顺序相同。

在四个生产要素中,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

平均产量或总产量达到最大时,并不一定利润最大。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齐次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

等常量线在形状上与无差异曲线相似,但它代表的是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

经济学上所言的短期是指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管理人员的工资属于固定成本。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西经的研究对象1: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2:经济体制①自给自足②计划经济③市场经济④混合经济需求供给和均衡价值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微经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实线——需求关系,虚线------供给关系)第二节:需求曲线价格: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机制,并且,价格机制也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需求函数1、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2、影响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以及消费者的人数等。

①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

一般来说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②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收入下降时,就会减少需求量。

③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就会发生变化。

④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需求量。

⑤关于消费者人数的变化。

一个商品市场上消费人数的增减会直接影响该市场上需求数量的多少。

3、需求函数:所谓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价格是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1、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经得研究对象1:经济资源得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2:经济体制①自给自足②计划经济③市场经济④混合经济需求供给与均衡价值第一节:微观经济学得特点一、微经得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得具体研究对象就是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就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与单个市场等。

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得循环流动图(实线——需求关系,虚线------供给关系)第二节:需求曲线价格:价格就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与传递经济信息得机制,并且,价格机制也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率得配置,任何商品得价格都就是由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得因素共同决定得。

一、需求函数1、定义:一种商品得需求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该商品得数量。

(需求必须就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得有效需求)2、影响因素:一种商品得需求数量就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得,其中主要得因素有:该商品得价格、消费者得收入水平,相关商品得价格、消费者得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得价格预期,以及消费者得人数等。

①关于商品得自身价格。

一般来说价格越高,该商品得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②关于消费者得收入水平。

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得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得需求量;相反收入下降时,就会减少需求量。

③关于相关商品得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得价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得其她商品得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得需求量就会发生变化。

④关于消费者对商品得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得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得现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得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得现需求量。

⑤关于消费者人数得变化。

一个商品市场上消费人数得增减会直接影响该市场上需求数量得多少。

3、需求函数:所谓需求函数就是表示一种商品得需求数量与影响该需求数量得各种因素之间得相互关系。

(影响需求数量得各个因素就是自变量,需求数量就是因变量)(价格就是决定价格得最基本因素)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1、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得需求量与该商品得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得关系。

2、需求表3、需求曲线4、线性需求曲线5、线性需求曲线得特点①向右下方倾斜②斜率为负值③都表示商品得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得关系第三节:供给曲线一:供给函数1、定义:一种商品得供给就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提供与出售得该种商品得数量。

(供给就是指生产者对该商品既有提供出售得愿望又有提供出售得能力得有效供给)2、影响因素::一种商品得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得影响,其中主要得因素有:该商品得价格、生产得成本、生产得生产技术、相关商品得价格、生产者对未来得预期,以及生产者得人数等。

①商品得自身价格:一般来说,商品得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得产量就越大,相反越低则提供得越少。

②生产技术水平:一般来说,生产技术水平得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得利润,生产者会提供跟多得产量。

③生产者对未来得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得预期瞧好,如预期商品得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往往会扩大生产,增加商品供给。

相反若就是悲观得,则会减少商品供给。

④生产者人数:一个商品市场上生产者数量增加会使市场上该产品得供给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供给函数:一种商品得供给量只瞧成这种商品价格得函数。

(假定其她因素不变,只商品自身价格作为自变量)一、供给表与供给函数1、供给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得供给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得关系。

2、供给表3、供给曲线4、线性供给曲线5、线性供给曲线得特点①向右上方倾斜②斜率为正值③都表示商品得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得规律。

第四节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均衡得含义均衡得最一般意义就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得变量在一定条件得相互作用下所达到得一种相对静止得状态。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又分为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二、均衡价格得决定1、定义:一种商品得均衡价格就是指该种商品得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得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得相等得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2、均衡点:一种商品得均衡出现在商品得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得点上,该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得价格与相等得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3、图示如下三、均衡价格得变动1、需求得变动:需求曲线得移动任何一条市场需求曲线都表示在其她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得价格变动所引起得该商品需求数量得变动。

第三章消费者得选择第一节效用论概述一、效用得概念效用就是指商品满足人得欲望得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就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得满意程度二、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基数效用论者得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与序数效用论者得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三、基数效用论与边际效用分析法概述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⑴基数效用论者把效用区分为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①总效用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商品得消费中所得到得效用量得总与②边际效用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得消费所得到得效用量得增量⑵相关公式:①总效用函数:②边际效用函数:⑶边际量①定义:边际量表示一单位得自变量得变化量所引起得因变量得变化量②公式:⑷效用曲线注:①如果效用曲线就是连续得,则每一消费量上得边际效用值就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得点得斜率②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上升趋势;当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时,总效用曲线达最高点;当边际效用曲线递减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⑸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她商品得消费数量保持不变得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得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得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得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就是递减得。

2、关于货币得边际效用通常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量得不断增加,货币得边际效用就是不断递减得,但就是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又通常假定货币得边际效用就是不变得。

3、消费者均衡⑴消费者均衡就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得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得购买中以获得最大得效用。

也可以说它就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

⑵在基数效应者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就是:如果消费者得货币收入水平就是固定得,市场上各种商品得价格就是已知得,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够购买得各种商品得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⑶上述得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用公式表示为(其中I表示消费者得既定收入,P表示商品得既定价格,X表示商品得数量,MU表示商品得边际效用):①②其中①式就是限定条件②式表示消费者应选择最优得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得最后一元钱所带来得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得边际效用。

⑷在购买两种商品情况下得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为:针对得关系分析详见书62页4、需求曲线得推导⑴基数效用论指出,消费者对商品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应该取决于商品得边际效用。

具体地说,如果某一单位得某种商品得边际效用越大,则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得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就越高;反之效用越小,则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就越低。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作用,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得连续增加,该商品得边际效用就是递减得,相应低,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也就是越开越低。

这意味着,建立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上得需求曲线就是向右下方倾斜得。

⑵利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来解释对需求曲线得推导(只考虑购买一种商品)消费者均衡条件公式为:该式表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得最优购买量应该就是使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得边际效用与所付出得这一元钱得货币得边际效用相等。

该式还意味着:由于对任何一种商品来说,随着需求量得不断增加,边际效用MU就是不断递减得,于就是为了保证公式( )均衡条件得形成,在货币效用λ不变得前提下,消费者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P必然同比例于MU得递减而递减。

⑶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假定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均衡条件,解释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得原因,而且说明了需求曲线上得每一点都就是满足消费者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得商品得价格——需求量组合点。

5、消费者剩余⑴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商品得边际效用,但就是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并不等于该商品在市场上得实际价格。

⑵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得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得总价格之间得差额。

⑶图示说明①对于单个消费者,图(1)中需求曲线以反需求函数得形式给出它可以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

根据图(1)消费者为购买Q数量得商品所愿意支付得最高金额(即总价格)即相当于图中得面积OABQ ;而实际支付得总金额(即总价格), 等于市场价格P乘以Q ,即相当于图中得矩形面积OPBQ。

这两块面积得差额即图中得阴影部分面积PAB,就就是消费者剩余。

②对于整个市场,市场得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市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得面积来表示,如图(2 图中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P与Q,市场得消费者剩余表示为阴影部分得面积。

③消费者剩余公式:式中,CS为消费者剩余得英文缩写,右边第一项表示消费者愿意支付得最高金额,第二项表示消费者实际支付得总金额。

第二节无差异曲线一、关于偏好设定准确得说,偏好就是指消费者对任何两个商品组合所做得一个排序。

序数效用论者提出得关于消费者偏好得三个假定:第一偏好得完全性,第二偏好得可传递性,第三偏好得非饱与性(详解见书67页)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1、无差异曲线就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得两种商品得所有组合。

或者说,它就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得效用水平或满意程度得两种商品得组合。

2、无差异表及无差异曲线图图中横轴与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得数量X与商品2得数量X ,曲线I 、I 、I 、顺次代表与无差异表a、b、c、相对应得三条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表详见书67页)效用函数表示某一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得效用水平。

假定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则效用函数为:式中X 与X 分别表示两种商品得数量;U表示效用水平,在此基础上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得函数为:式中U 为常量,表示一个不变得效用水平。

该效用函数有时也被称作等效用函数。

4、无差异曲线得三个特征⑴离原点越远得②无差异曲线代表得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得无差异曲线代表得效用水平越低。

⑵同一坐标图上得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均不会相交。

⑶无差异曲线就是凸向原点得。

这就就是说,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得斜率为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就是以凸向原点得形状向下倾斜得,即无差异曲线得斜率得绝对值就是递减得。

三、商品得边际替代率1、商品得边际替代率⑴概念: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得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得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得另一种商品得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得边际替代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