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形成》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 如行为不文明、无理取闹、欺侮同学、不尊重教 师与家长;不守纪律、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 试舞弊;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外部动因 • 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来自于家长的
言行、家庭的文化气氛、家庭的教养态度 与方式等消极影响。
• 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主要有学校未能真正 将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 需要。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社会环境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
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包括多元文化的 影响、物欲驱使下的社会风气、暴力、淫 秽等黄色书刊与音响制品、社会上的犯罪 团伙或不正当群体的引诱、学生群体亚文 化等。
2、内部动因 • 错误的道德观念 • 异常的情绪表现 • 明显的意志薄弱 • 不良的行为习惯 •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考研题
•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 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 展阶段是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外部动因 • 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来自于家长的
言行、家庭的文化气氛、家庭的教养态度 与方式等消极影响。
• 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主要有学校未能真正 将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 需要。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社会环境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
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包括多元文化的 影响、物欲驱使下的社会风气、暴力、淫 秽等黄色书刊与音响制品、社会上的犯罪 团伙或不正当群体的引诱、学生群体亚文 化等。
2、内部动因 • 错误的道德观念 • 异常的情绪表现 • 明显的意志薄弱 • 不良的行为习惯 •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考研题
•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 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 展阶段是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按内容分 按形式分
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 、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
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他律阶段
5~8岁或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 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
包括对道德情境 的知觉过程、解 决道德问题的决 策过程和道德行 为的实施过程。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 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前道 • 德阶
段
出现在4~5岁以前, 思维是自我中心的 ,其行为直接受行 为结果所支配。
他律 道德 阶段
4、5岁~8、9岁之间 对道德的看法是遵 守规范,只重视行 为后果,称之为道 德现实主义。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权威阶段(6-8岁) 大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3.可逆性阶段(9-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 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 正、平等。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 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 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 德的内容。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因素结构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荀况《荀子·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 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 做的一种规定。 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一、品德概述
(1)社会性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3.道德规范的性质
‚没有交换,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没有共同的尺度,任何交换都不能 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所以整个社会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在 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 ——卢梭 (2)相对性 道德规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 (3)是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道德不是一堆互不相关的行为规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道德价 值观的体现。 (4)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人内部自律、良心驱使来维持
13-品德的形成
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
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1、品德与社会道德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就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驱力使来支持 的行为准则的总和。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品德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联系: 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
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在6-7岁;②我国儿童摆脱成人
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9岁之间。
3.对科尔伯格的评价
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掀起了美 国70年代之后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它是最全面的道德发展理论,心 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发展过程几乎都与科尔伯格所认为的发展 脉络相符,科尔伯格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道德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视角,但 是对科尔伯格发展论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
对偶故事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 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
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②
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③判断行为好坏的
心)。 良心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自觉地用道德来规范行动,抵制外界的诱惑。
如果个体行为违反了超我的意向,就会感到自责和内疚。自居作用、自我
惩罚、内疚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强大动力。 埃里克森用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来解释儿童的道德发展
2.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2024版大学生品德养成PPT幻灯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2024/1/26
形势与政策课程
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 全球治理趋势,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国际视野。
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将品德教育与 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的影响。
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 品德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024/1/26
5
品德养成对个人和社会意义
品德养成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 石,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 良好的个性品质。
2024/1/26
品德养成对于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养成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 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 来发展奠定基础。
13
实践活动对品德提升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 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质。
学术科技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美术展览、影视欣赏等文化艺术活动,提 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2024/1/26
9
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过度保护、忽 视孩子感受、重智轻德等。
改进措施
2024/1/26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 避免过度干涉和保护。
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10
03
学校教育与品德培养
Chapter
2024/1/26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2024/1/26
形势与政策课程
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 全球治理趋势,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国际视野。
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将品德教育与 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的影响。
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 品德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024/1/26
5
品德养成对个人和社会意义
品德养成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 石,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 良好的个性品质。
2024/1/26
品德养成对于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养成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 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 来发展奠定基础。
13
实践活动对品德提升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 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质。
学术科技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美术展览、影视欣赏等文化艺术活动,提 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2024/1/26
9
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过度保护、忽 视孩子感受、重智轻德等。
改进措施
2024/1/26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 避免过度干涉和保护。
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10
03
学校教育与品德培养
Chapter
2024/1/26
品德的形成
4.道德行为:个体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 的言论和行动。 (1)道德行为技能 (2)道德行为习惯
二、 品德的形成
品德的形成对个体而言是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以及道德行为交互作用、不断推进的结果。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的方式学 到的,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亲自去尝试某一行为的结果而 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而是通过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 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进行观察和模仿实现的,又称观察学习。 儿童在生活中观察榜样的行为,在头脑中形成“这样做会 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印象,从而学会在类似的行为情境 中作出恰当的行为反应。
水平1:前习俗道德
道德的最早和最不成
熟的形式,个体对什么是对或错还没有采纳
社会习俗或将之内在化。在前习俗水平上,
个体对行为道德的判断主要由对身体产生的
后果来确定:引起奖赏和愉快的行为是“正
确”的,引起惩罚的行为则是“错误的”。 Nhomakorabea
服从与惩罚:处于此阶段的个体,会以这样或那样的行
为方式来获得奖励并避免惩罚。对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而
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
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
“道德发展的阶段”是柯尔伯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柯 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判断 的结构,而不是道德判断的内容。按照道德判断结构
的性质不同,他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级水平六
个阶段,提出了他的最全面的阶段模型。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是同伴 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 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 互取予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 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他们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 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课件
品德培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繁荣发展。
03
品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品德形成至关 重要,家长应营造和谐、关爱、
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榜样示范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应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沟通交流
05
品德培养的未来展望
品德培养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品德培养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尊重不同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培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品德培养进行个性 化、精准化的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实践化
强调品德培养的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品德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德育教育
在未来的品德培养中,德育教育将更加受到重视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创新教育方法
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 案例分析等,提高品德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家校合作
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品德培养 ,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个体性格、兴趣爱好、自我教 育能力等也会影响品德的形成
和发展。
02
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塑造个人品德 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培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 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增 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 任感和义务感,促进个人的成 长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品 德的公民,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
03
品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品德形成至关 重要,家长应营造和谐、关爱、
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榜样示范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应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沟通交流
05
品德培养的未来展望
品德培养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品德培养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尊重不同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培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品德培养进行个性 化、精准化的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实践化
强调品德培养的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品德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德育教育
在未来的品德培养中,德育教育将更加受到重视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创新教育方法
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 案例分析等,提高品德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家校合作
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品德培养 ,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个体性格、兴趣爱好、自我教 育能力等也会影响品德的形成
和发展。
02
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塑造个人品德 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培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 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增 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 任感和义务感,促进个人的成 长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品 德的公民,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
第四节 品德的形成
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更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
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自 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的品德特点越来越明显。 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在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中,逐步养成与道德伦理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习惯, 是道品德德行为训练的重要手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伦理道德培养的重要目的。 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中学生处于世界观萌芽和形成的时期,世界观既受个体的道德伦理价值 观念所结合制约,又赋予其道德伦理哲学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具有一致性。 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三、中学生品德心理 的特点
(一)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 经开始形成
1.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 独立性即自律,也就是服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标准
和道德原则;自觉性即目的性,也就是按自己的道德动
机去行动,以符合某种伦理道德的要求。
2.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中学生时期是道德信念、理想形成,并用于指导自我 行为的时期,道德信念、理想的形成,使中学生的道德
二、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促进人类祖先转变为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手的发展和直 立行走;二是劳动:三是语言的产生。 1.身体的形成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的 森林里,成群结队居住在树上生活,它们的前肢和后肢开始有 了初步的分工。 前肢主要用于攀缘和握取.后肢主要用于支撑身体。后来,由 于气候的变冷以及森林的减少。类人猿必须经常使用前肢握 取棍棒和投掷石块,致使手脚开始分工,前肢担负起类似于人 手的工作。 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是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 的一步。后来,又经过几十万年的长期发展,当正在进化中 的类人猿已经制造出最简单的工具时,
10 品德的形成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9-10岁)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例类
动机与结果
谎言问题
惩罚问题
例选
A: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在无意 A:看到一条狗 A:不听父母的话就
中打碎十五只杯 象牛一样大。 不能骑木马。
子。
B:对母亲说老 B:不借书给不爱惜
③结果:克制时间:二>三>一
④结论:榜样的示范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 存在的问题,提高榜样教 育的成效提供了思考框架。
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 的教育作用。
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 应。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 德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与教育
(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指出,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理解高于他 们所处道德阶段水平两个阶段的道德逻辑推理。 但是,他们能够理解高于他们所处道德阶段水平 一个阶段的道德逻辑推理。事实上,将他们置于 高一级的道德水平阶段有助于他们向这一道德水 平阶段转变。
B:某孩子为偷吃 师给了他好分数, 书的人。
而打碎一只杯子。 而事实上没有。
判断结果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年幼儿童:A坏 年幼儿童:A公正 年长儿童:B坏 年长儿童:B公正
年幼儿童属“客 观责任”类型, 根据结果判断是 非。 年长儿童属“主 观责任”类型, 用动机的善恶来 判断是非。
年幼儿童认为谎 年幼儿童属“抵罪的
敬佩、厌恶、欣慰、羞愧……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
2、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特点
1)内化了的、稳定的道德认识逐渐成为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枢纽; 2)少年与青年的道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差异; 3)青少年道德习惯具有不一致性。
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文化条件 1)社会风气;2)民族文化;3)学校与集体。 2.家庭环境
2.经典实验
1)模仿学习实验:用道德判断故事测量5-11岁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 水平,结果:没有明确的年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个体差异。这 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成人及同辈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2)攻击性行为实验:学习在没有直接强化的情况下仍能进行。
3)抗拒诱惑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这样一种观点:人的道德行 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而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 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2.道德认知发展阶段P336
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 第一级: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
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第二级: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
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一)道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
类所特有的现象。 道德与法律不同。 (二)品德 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行、品行、操行等。 品德就个人道德面貌而言,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
2、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特点
1)内化了的、稳定的道德认识逐渐成为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枢纽; 2)少年与青年的道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差异; 3)青少年道德习惯具有不一致性。
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文化条件 1)社会风气;2)民族文化;3)学校与集体。 2.家庭环境
2.经典实验
1)模仿学习实验:用道德判断故事测量5-11岁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 水平,结果:没有明确的年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个体差异。这 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成人及同辈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2)攻击性行为实验:学习在没有直接强化的情况下仍能进行。
3)抗拒诱惑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这样一种观点:人的道德行 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而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 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2.道德认知发展阶段P336
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 第一级: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
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第二级: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
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一)道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
类所特有的现象。 道德与法律不同。 (二)品德 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行、品行、操行等。 品德就个人道德面貌而言,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淡薄
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 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作“讲义气”等等。 还有的学生接受了社会上腐朽反动的价 值观,认为“助人为乐”是“傻瓜”, 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看成是天经 地义的事。
2.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
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 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例如,认为给他 一点便宜的人是“好人”,认为严格要求和 管束他的人可恶。他们既自卑,又自尊,往 往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允许别人蔑视他们, 所以你越是管教他们,他们就认为你是歧视 他们,就越反感,就越和你有对立情绪。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 必要条件。一般说,道德动机和行为的 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有的学生 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为,没有掌握好一 定的行为方式,有时就不能取得预期的 效果,甚至出现好心干错事的情况。学 生年龄越小,行为方式的指导越是必要。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1.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 意志锻炼的自觉性 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英雄模范 人物的事迹,科学家的传记、跨世纪的人才, 或请优秀学生谈他们自己锻炼道德意志的体 会和收获。通过这些生动的范例,可以强化 学生对锻炼道德意志意义的认识,并可以模 仿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锻炼道德意 志。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例如,有的学生明知打架、偷窃等行为 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意志薄弱,经受不住不 良诱因的影响,使正确的认识不能见诸于行 动,所以“明知故犯”,常常不能克制自己 这些行为。 有的学生行为盲目,缺乏自觉性;有的 是好奇心强,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想试探一 下;有的喜欢模仿,特别是盲目模仿消极的 东西;有的是缺乏主见为他人行为所左右等 等。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学校与集体
家庭 同伴 自身的智力水平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得 更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的 部分。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 实、极其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 们产生了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 如今孩子们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 现在的电子游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打杀 之类,在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虚拟 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
会死,别人会骂他没良心。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
服从团体规范,要尊重法律权威,有了法制观念。不该偷,人人都违
法的话,社会就变得混乱。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摆脱外在因素,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尊重法制,但认为规则是可以修正的。应
该偷,因为生命的价值高于药剂师对财产的所有权。
二、科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发 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
根据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得到如下阶段: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 一种药能治好,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这种 药造价昂贵,要200元,而药剂师索价要2000元。妇 女的丈夫海因茨尽全力只借到1000元。无奈,只好恳 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 绝了,并说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 路,只好在夜间偷走了药。海因茨应不应该偷药?法 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Piaget)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0-5岁儿童以“自我中心”考虑问题。既不是道德 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他律阶段(道德实在论) 5-8岁,以行为结果来判断对错,尊重权威。 3、自律阶段(道德主观主义) 9-11岁,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开始考虑行为的 动机。
品德形成与培养PPT课件
神圣不可侵犯
道德他律(外在)
道德自律(内在)
理性的规则—相互尊重—
(协作的关系)
实践—用规则协调关系—自我中心消失 自愿遵守规则
认识—规则是集体意志—摆脱权威
可在互惠前提下变通
平衡
• 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
•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3)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学、心
道德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海因茨撬门进入药店,他偷到了药,给他 妻子服用。第二天的报纸上就刊登了一则 偷窃消息。布朗先生是一位警官,他认识 海因茨。他想起曾看见海因茨从药店跑出 来,意识到偷药的人就是海因茨。布朗先 生想他是否应该告发海因茨是盗贼。布朗 先生应该告发海因茨吗?为什么?
1、前习俗水平(0-9岁)
依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 评价行为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准则,更重要的还要考虑更本质的道德原 则。
(二) 道德认知的形成
1. 道德知识的领会
2.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信念
道德他律(外在)
道德自律(内在)
理性的规则—相互尊重—
(协作的关系)
实践—用规则协调关系—自我中心消失 自愿遵守规则
认识—规则是集体意志—摆脱权威
可在互惠前提下变通
平衡
• 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
•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3)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学、心
道德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海因茨撬门进入药店,他偷到了药,给他 妻子服用。第二天的报纸上就刊登了一则 偷窃消息。布朗先生是一位警官,他认识 海因茨。他想起曾看见海因茨从药店跑出 来,意识到偷药的人就是海因茨。布朗先 生想他是否应该告发海因茨是盗贼。布朗 先生应该告发海因茨吗?为什么?
1、前习俗水平(0-9岁)
依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 评价行为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准则,更重要的还要考虑更本质的道德原 则。
(二) 道德认知的形成
1. 道德知识的领会
2.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信念
道德品质养成主题班会PPT课件
优秀表现的激励
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增强他们的道德自信和荣誉感,促进全体学生的道德学习和实践。
家校社联动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和正面的榜样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1
全面发展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通力协作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持续修炼
自律和自省是一个终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高尚的人。
内在动力
培养自律自省的品质需要我们内心的主动意愿和坚定决心。外界环境和他人的鞭策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的意志力和价值认同。
培养正义正直的品质
公平正义
做人要公平正义,不偏不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勇于担责
培养学生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品质,在面临问题时能够积极承担。
培养自律自省的品质
自我约束
自律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关键。通过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可以培养自制力和责任感,避免冲动和堕落。
内省思考
经常进行内省和反思,审视自己的言行,找出需要改正的地方,并付诸行动。这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完善个人品格。
道德品质养成主题班会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心、诚信等核心道德品质,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奠定基础。
by w k
为什么要重视道德品质养成
促进全面发展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很重要。
以坚韧的毅力前行
保持坚韧的毅力,即使面临重重阻碍,也要不屈不挠地朝着目标一步步前进。
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增强他们的道德自信和荣誉感,促进全体学生的道德学习和实践。
家校社联动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和正面的榜样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1
全面发展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通力协作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持续修炼
自律和自省是一个终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高尚的人。
内在动力
培养自律自省的品质需要我们内心的主动意愿和坚定决心。外界环境和他人的鞭策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的意志力和价值认同。
培养正义正直的品质
公平正义
做人要公平正义,不偏不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勇于担责
培养学生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品质,在面临问题时能够积极承担。
培养自律自省的品质
自我约束
自律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关键。通过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可以培养自制力和责任感,避免冲动和堕落。
内省思考
经常进行内省和反思,审视自己的言行,找出需要改正的地方,并付诸行动。这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完善个人品格。
道德品质养成主题班会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心、诚信等核心道德品质,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奠定基础。
by w k
为什么要重视道德品质养成
促进全面发展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很重要。
以坚韧的毅力前行
保持坚韧的毅力,即使面临重重阻碍,也要不屈不挠地朝着目标一步步前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