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系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

合集下载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说明和格式要求..doc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说明和格式要求..doc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说明和格式要求标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以教育部1998年专业目录中的要求为基础,结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本学科专业的积淀,紧扣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该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某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1.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五个专业方向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分工对本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

考虑到学生在工程热物理学科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5个专业方向:(1)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2)以热能转换为电能为主的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方向;(3)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4)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5)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向。

2.毕业生应满足以下要求2.1 素质结构要求2.1.1 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法制意识。

2.1.2 专业素质: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所需的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求实创新意识。

能从事本专业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技术工作。

2.1.3 文化素质: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1.4 身心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

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2 能力结构要求2.2.1 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两年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两年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两年制高职)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我院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制订202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教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本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面向三个需求,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新型产业政策的变化,确定专业定位。

(一)贯彻职教政策。

2014年,国家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部署,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各专业要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六部委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厅发布的《山东省职业院校基本工作规范》文件要求,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二)突出学生主体。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成长的根本宗旨出发,面向未来职业生涯,科学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

(三)依托行业企业。

体现国内外产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认证标准,确定专业教学目标。

(四)加大实践学时比例。

强调基础课程及实训、实习教学的系统化建设,实践学时比率占总学时比率要达到60%以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安排课程序列。

完善顶岗实习标准,优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平台。

(五)设立创新、创意、创业课程。

注意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和意识,在专业课中,设计开设创新、创意类课程,在公共选修课中增加“三创”课程。

(六)各专业大类都要有学分互换的课程,可实施“以证代考、以赛代考”,体现“课证融合、课赛融通”。

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word参考模板

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word参考模板

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620301执笔人:吴华军审核人: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熟知我国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现代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实践策划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和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3.熟悉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掌握现代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熟练的业务能力:商品进销存管理、项目跟单管理、生产流程管理、财务收支管理、办公事务管理、人事沟通管理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自我学习、专业拓展和岗位适应能力。

4.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证书、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证书、(其它如普通话、职业资格等方面的证书)。

5.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及人才素质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条件及专业的特点,制订了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规格要求。

1.知识要求(1)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掌握本专业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3)掌握必备的英语、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

(4)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原则意见(调整稿).doc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原则意见(调整稿).doc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原则意见(调整稿)一、总则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院教学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必须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进行。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将教学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固化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现提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原则意见》。

本原则适用于高中后专科层次各专业。

二、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生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基本要求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四、基本原则1、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的适应性。

高职经济管理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经济管理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试行)一、学制与培养目标1.学制:五年。

2.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3.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有熟练的会计工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能从事会计业务、统计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职业面向与职业资格(一)职业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人从事会计、统计、管理和农产品网上营销等工作;1、主要就业方向会计、统计、管理、农产品网上营销、呼叫。

2、自主创业方向网上营销、网上开店、网上咨询。

(二)职业资格:会计证、助理营销师三、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分析表四、主要专业课程说明与实旌建议1、经济学基础第一学年第1学期学时90 学分6【目标描述】(学生会、能等)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习内容】任务1、经济学导论任务2、价格理论任务3、消费者行为理论任务4、生产理论任务5、成本理论任务6、市场理论任务7、外部性、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任务8、国民生产总值任务9、凯恩思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任务10、通货膨胀与失业任务11、宏观经济政策【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录音资料、学生讨论、讲授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图片等【学生要求】①树立经济学的基本观念。

②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③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知识与技能。

2、电子商务基础第一学年第1学期学时90 学分6【目标描述】(学生会、能等)①了解电子商务的整体框架。

②掌握电子商务的模式与应用领域。

③了解电子商务的功能与结构。

④熟悉电子商务主要环节与流程、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网络营销技术、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电子商务的实施策略。

⑤能结合IT行业成功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⑥运用电子商务软件进行模拟动作。

【学习内容】任务1、电子商务概述任务2、电子商务的模式与应用领域任务3、电子商务的功能与结构任务4、电子商务主要环节与流程任务5、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任务6、电子商务支付系统任务7、网络营销技术任务8、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任务9电子商务的实施策略等。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和方法(ppt41张)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和方法(ppt41张)

工作标准和要求
(四)职业能力分析
以本专业的主要就业面向岗位为主,按照职业岗位工作顺序和各道工
序中每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标准,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支撑
能力的知识。(可参考国家职业标准)
有条件应组织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标准和要求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
为职业发展与迁 移提供良好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 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 技术(能)实训模块
对应岗位(群) 应具备的 综合职业能力所需 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调查范围: 调查对象: 以学院的服务区域为主。
(1)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2)相关行业企业的有关人士; (3)人才市场上有关企业的招聘人员; (4)历届毕业生。
调查某专业所对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 状况,以及高职该专业的教学现状,以便寻找到其间的 差距,从而为该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原则建议。 (2)调查面要宽一些,调查数量要多一些;
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保证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 习比例。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1、学科系统化与学习理论导向课程开发 “普教改良型”学科课程模式。是目前的主流模式。重视文化基础教育,逻 辑性强。更关注学生认知能力、一般行动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2、职业相关的课程开发 CBE/DACUM课程、MES课程、双元制等。以能力为基础取代了以知识为 基础。把能力看作一系列孤立行为的职业分析方式,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对全面提 高素质和就业灵活性的要求。 3、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项目课程。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必须与整体 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除专业能力之外,劳动者在关键能力和个性特征方面 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校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该方案旨在培养具备高级实用技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一、培养目标1.实用技能培养:培养学生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用技能,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的技能培养。

2.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新理论和创新成果。

3.专业素养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习、实践和社会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1.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

专业设置包括工科类、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等,涵盖了多个领域和行业。

2.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程等,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1.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接触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创新实践: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质量保障机制1.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考试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效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建立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设立质量监控小组,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改进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进一步说明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进一步说明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进一步说明2008年9月以来,各院(系)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性意见要求,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经过全体教师一个学期以来的努力工作,第一阶段工作顺利结束。

2008年12月学校组织召开了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各院系介绍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家组成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经整理研究后,学校对下一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望各院(系)遵照执行。

一、修订与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名称及所属院系如下:二、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为贯彻中央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工委和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在我校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订中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如下安排:1、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Ⅱ”课程中划出2个学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分。

相应教学计划表中学期课程周学时由4学分变为2学分,在实践教学环节一览表中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2学分。

2、为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分别设在1-6学期,每个学期安排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各院(系)政治理论课程安排顺序如下表所示。

政治理论课程安排顺序一览表(二)计算机基础教学“1+X”课程体系的说明为了更好地适应我校本科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学习的要求,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本次教学计划修订中采用“1+X”课程体系和分级教学模式。

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版)(应用类)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理论扎实、能力突出、意志过硬、一专多能”的培养理念,培养掌握财务管理、会计和金融专业知识,具备财务分析、资产运营和纳税筹划的核心能力,熟练运用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基本技能,熟悉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定,知晓财务管理的国际通则与惯例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单位对中、高层财务管理决策人才的结构性需求,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发展需要。

二、专业培养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基本素养,心理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专业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掌握账务处理、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等技能,能够进行投融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和纳税筹划。

、掌握基本的应用统计分析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素养。

、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管理协调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进行对外业务交流。

三、学制与毕业学分学制:本专业标准学制年;实行弹性学制为年。

学分:总学分不低于()学分。

四、授予学位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一)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专业实习原则上安排在第学期,但是,也可以分散在、、、学期的假期进行,累计达到周即可;、第学期课堂教学周,外加周进行毕业论文的动员和前期筹备活动。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表(三)财务管理专业周学时计划分配表课周学时”。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及学分分配表、公共基础课程说明: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不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替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学分),其中《政治经济学原理》(学分)由经济管理学院负责开设。

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各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学院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具体体现。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院启动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提高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奠定基础。

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规定和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2012年颁布的《高等职业学院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关于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等文件精神,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二、基本原则(一)“职业导向的原则”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根本属性。

针对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调整的情况,各专业教育教学既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行业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也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本专业适应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能力本位的原则”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三者间的关系,基本能力(技术技能)的培养是中心,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要围绕基本能力(技术技能)展开。

要把行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

要注重培养学生熟练应用专业技能,使其经过训练养成技术素养,具有对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摘要:经济管理类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较少。

深入探讨经济管理类各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能力构成的内容、培养方式方法对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定位;能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制造水平和服务业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就业,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必由之路。

造就千百万服务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在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我们的多数部门和研究者似乎把眼睛只盯住了机械制造业操作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一味只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总是强调我国是如何缺乏技师、高级技师,而对于如何培养社会服务型人才的探讨明显不足。

在大力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计划中已经表明服务型人才的重要性。

要真正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改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必须提高。

管理也是生产力,造就一大批实用性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具有不同潜质和要求的求学者的需要。

社会不仅需要大批技师、高级技师,同时也需要大量营销师、会计师、金融师、保险师……。

“服务业历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弱项,今后还将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服务业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没有这方面的人才”[1] 。

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人才供应的均衡。

鉴于社会服务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本文只探讨经济管理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大专层次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我国开办已经多年,虽然也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但过多的是参照本科院校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教育的压缩,学术性大于技能性。

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经济管理人才必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关于做好2016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通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改革、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

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系实际,特对制订我系2016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双证融合,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围绕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大力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和专业课,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质量理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特点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梳理、分析和论证,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部分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二)适应市场需求原则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跟踪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深入分析人才需求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深入分析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岗位工作流程、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等,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创新培养模式原则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尝试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以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要吸收我院近年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其固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创业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优化课程体系原则
课程设置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要注重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融合,妥善处理好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基础与核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基本形成对接产业紧密、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调减部分内容不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课程,避免因人设课、因条件设课、课程重复以及不同系、不同专业多头开设内容相同或接近的课程,鼓励跨系或专业组建课程组,开设有关专业群需要的共同课程。

合理安排课程顺序,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次序混乱、各学期课程安排不均衡等问题发生,使课程先行后续合理安排,保证教学工作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次序有条不紊地开展。

(五)改革教学模式原则
以“适度的理论基础,坚实的岗位能力,持续的发展后劲”为原则,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把课程目标定位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
能力的培养上;构建面向应用、能力为重的理论教学体系和课程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教学内容改革;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六)突出专业特色原则
各专业要从学院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架构设计、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形成特色,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

(七)凸现创业创新及互联网+原则
将创业创新及互联网+理念及思路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

三、修订的具体要求
1.2016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上参照2013、2014级培养方案酌情修改,各教研室经认真调研论证后,对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可做适当的增删或调整,总原则保持不变。

2.按课程类别分为:职业人文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四大模块。

每周课时总数原则为26节,必须控制在28节课时以内。

3.各专业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将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要根据各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和职业资格标准,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认真分析各专业的专业特色,进一步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立项建设的特色专业必须提炼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着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使课程教学内容紧贴企业生产过程和工作岗位,并将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岗位的紧密对接。

立项建设的综合改革专业在重构课程体系之后,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5.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50%以上。

要将实验、实训、实习一直到最后的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系统化设计与实施,体现由低到高的职业能力发展要求。

尽量利用暑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对已立项建设的综合改革专业,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建“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加强专业综合实训,和各级技能大赛接轨,精选1-2个综合项目作为竞赛项目方案列入培养方案。

6.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坚持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明确规定专业考证培训的工种或内容,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和级别(至少获得一个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可增设职业资格证书(如专门化实训及鉴定考证课程)相关的课程,部分课程实践教学可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实现双证融通。

7.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坚持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既要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发展的需要,也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

对已立项建设的特色专业,应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进企业第三方评价机制。

8.根据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需要,探索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即前、后半学期先后实施不同课程的教学,亦可对某课程在几周时间内集中教学。

9. 各专业的课程名称(包括专业技能实训)应统一、完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主要内容(即课程描述)应简明扼要、规范,并体现该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专业核心课程用“★”标注,新增课程或课程名称发生更改的用“◎”标注,同时填写“××级人才培养方案新增课程及课程名称发生更改一览表”(见附件四)。

10.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各专业、教研室之间要相互沟通、注意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使各学期实训室负荷均衡。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核要求
1.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经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有各专家签字核准,并且放在首页。

2.各教研室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负责,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得出现内容、文字、逻辑、数据上的错误。

3.审核重点要求:
(1)文字内容语句通顺,无错别字,不得出现低级错误。

(2)数据统计、计算正确,不得前后矛盾。

(3)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表”是核心,其余各表与“教学计划表”的逻辑关系、数据关系必须正确。

三、文档格式要求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word格式,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固定值24磅(表格内文字五号或小五可适当调整)。

在正文中,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数字,年份不能回行。

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第五层为“ = 1 \* GB3 ①”。

正文中,如出现多级标题,标题字体与正文字体相同,一级标题字体加粗。

2.请严格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格式编写,不要随意调整或删减栏目。

经济管理系
2016年5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