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苏武传节选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节选) 导学案

重难突破

1.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表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2.文章第二部分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请概括这三次招降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3.原文中选取了李陵劝降部分,你如何理解李陵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陵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5.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塑造人物形象鲜明,很大部分得力于记述人物语言。苏武对张胜所说的“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常惠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可见其为坚持民族气节,已立下必死之信念。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剑锋相逼时,不为所动。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显出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与李陵对答,显然不同于卫律,李陵从苏武的家庭变故,自己初降时的心情,和武帝年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三方面劝降,苏武却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回绝了他。初则“愿勿复再言”,继则“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愈见恭敬则愈为冷峻。至临归之时苏、李诀别,却只有

李陵之言与歌,以李陵的悔与敬,更衬托苏武的节操可钦。在苏武先后与卫律、李陵的对答中,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苏武的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卫律的凶残、强横、无耻,李陵的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知能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

A.贿赂.(lù)弹劾.(hé)

诡.言(ɡuǐ) 单.于(chán)

B.煴.火(yūn) 虞.常(yú)

赦.罪(shè) 赏赐.(cì)

C.弥.山(mí) 北阙.(què)

廪.食(lǐn) 谲.诈(jué)

D.应.届(yīnɡ) 症.结(zhēnɡ)

商埠.(bù) 挑剔.(tì)

【解析】D项,“剔”应读“tī”。

【答案】 D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与武决去

B.空以身膏草野

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D.南乡号哭

【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夫人已不幸

..

B.且陛下春秋

..高

C.单于视左右

..而惊

D.扬名

..于匈奴

【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羝乳.乃得归

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降虏于蛮夷

B.见犯乃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