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苏武传节选含答案
14、苏武传(节选)-粤教版《传记选读》教案
14、苏武传(节选)-粤教版《传记选读》教案一、背景介绍苏武,字子长,鄢陵(今河南省义马市)人,生卒年不详。
东汉末年的大书法家、统帅和文学家,有“朝廷十才子”之誉。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早年曾经担任过辅佐刘秀建立汉朝的重要职务,李氏之乱后被诛杀。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了解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3.学习评价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知识点1:苏武的生平事迹1.设计一张 PPT,介绍苏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由学生分组进行阅读,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3.对照历史资料,和其他同期人物进行比较。
知识点2: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1.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苏武的描述;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个人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3.学生撰写论文,对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进行评价。
知识点3:评价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1.讨论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对文化和历史的贡献;2.让学生召开小型论辩会,就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辩论;3.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各组论点,最终形成一个结论。
四、教学方案第一节课1.介绍苏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并利用PPT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2.由学生分组进行阅读,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3.对照历史资料,和其他同期人物进行比较。
第二节课1.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苏武的描述;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个人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3.学生撰写论文,对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进行评价。
第三节课1.讨论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对文化和历史的贡献;2.让学生召开小型论辩会,就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辩论;3.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各组论点,最终形成一个结论。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和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苏武及其传记的内容。
让学生在理解传记的基础上,更深度地了解历史。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论辩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粤教版高二语文苏武传(节选) 教案
高二语文苏武传(节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
3、评价传主价值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从而返观自身。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传主坚贞的民族气节,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二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常识。
2、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新课导入“往事越千年”,我们穿越了时空,站在了乌江边,感受到了一个英雄的悲壮,今天,我们将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汉朝,走进班固笔下的另一个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班固和他的《汉书》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世代从政,皆务为儒术,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故而班固受家学影响极大。
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
班固幼年聪明好学,9岁便能作文、诵诗赋。
16岁进入洛阳太学,广泛涉猎群经九流百家之书。
他性格宽厚,为人谦逊,颇受当时学者钦佩。
23岁时父亲去世,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后传》,却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
五年后却被告私改国史而入狱,弟班超为其申辩才得免,汉明帝看过书稿后大为赞赏其才学,召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一年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续编著《汉书》。
经过2O余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编著。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窦宪因专权获罪,班固也受牵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3单元14苏武传节选Word含解析
14 苏武传(节选)本课话题——民族气节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
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
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
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
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
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
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
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2.忍辱偷生的人,绝不会受人尊重。
——高乃依3.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英)莎士比亚4.如果没有气节,世界上恋爱、友情、美德都不存在。
——(英)阿狄生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6.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陆机。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当.() 且.()鞮.()侯单.()于我丈人行.()置币遗.()单于缑.()王昆.()邪.()王浞.()野侯阏.()氏.() 以状语.()武伊秩訾.() 煴.()火天雨.()雪武卧啮.()雪旃.()毛使牧羝.()廪.()食於.()靬.()网纺缴.() 弋.()射檠.( )弓弩 宦骑.( ) 更.( )嫁 斧钺.( ) 汤镬.( ) 自分.( ) 区.( )脱 已阝贵·( ) 【答案】 yí jiù shuò dàn ɡ jū dī chán hán ɡ wèi ɡōu hún yé zhuó yān zhī yù zī yūn yù niè zhān dī lǐn wū jiān zhuó yì qín ɡ jì ɡēnɡ yuè huò fèn ōu tuí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女为人臣子(女,同“汝”,你) (2)头县北阙(县,同“悬”)(3)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5)法令亡常(亡,同“无”) (6)因泣下沾衿(衿,同“襟”,衣襟) (7)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 (8)南乡号哭(乡,同“向”) (9)欧血(欧,同“呕”,吐)(10)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宿,通“夙”,早;昔,通“夕”,晚) (11)士众灭兮名已阝贵(阝贵,同“颓”,毁坏)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语⎩⎨⎧以状语.武(动词,告诉)如惠语.以让匈奴(名词,说的话)(2)置⎩⎨⎧置.币遗单于(动词,置办)置.大窖中(动词,安置)(3)会⎩⎨⎧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会.武等至匈奴(副词,正好,恰巧)会.论虞常(副词,一同)(4)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发动)恐前语发.(动词,被揭发)(5)坐⎩⎨⎧副有罪,当相坐.(动词,连坐)曰:“坐.盗”(动词,犯罪,定罪)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由于)(6)求⎩⎨⎧陵降,不敢求.武(动词,访问)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动词,寻求)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要求)(7)见⎩⎨⎧见.犯乃死,重负国(介词,被,表被动)何以女为见.(动词,拜见)信义安所见.乎(表现)何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8)食⎩⎨⎧绝不饮食.(动词,给他吃)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动词,吃)廪食.不至(名词,粮食)给其衣食.(名词,食物)(9)使⎩⎨⎧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单于使.陵至海上(动词,派)(10)引⎩⎨⎧虞常果引.张胜(动词,牵引,这里指供出)引.佩刀自刺(动词,拿) (11)为⎩⎨⎧兄弟并为.郎(动词,做)与君为.兄弟(动词,结为)子为.父死亡所恨(介词,替)(12)相⎩⎨⎧数通使相.窥观(副词,互相)副有罪,当相.坐(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作后面动词的宾语,相当于代词)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代词,你)(13)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介词,凭借……的身份)少以.父任(介词,表原因)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何面目以.归汉(连词,而)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训练提升14苏武传(节选)(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苏武传(节选)[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与武决去B .空以身膏草野C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 .南乡号哭[解析] A 项,“决”同“诀”,辞别;C 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 项,“乡”同“向”。
[答案] B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数:屡次 B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离别 C .会论.虞常 论:判罪 D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益:更加 [解析] B 项,“别”是“分别隔离”的意思。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B.⎩⎪⎨⎪⎧武与李陵俱为.侍中皆为.陛下所成就 C.⎩⎪⎨⎪⎧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赐钱二百万以.葬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解析] A 项,音节助词,不译/结构助词,的;B 项,动词,做/介词,被;C 项,连词,都当“即使”讲;D 项,连词,译为“来”/介词,把。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C .为.降虏于蛮夷D.何以女为.见[解析]A、B、C三项都是动词,D项是语气助词。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夫人已不幸..B.且陛下春秋..高C.单于视左右..于匈奴..而惊D.扬名[解析] 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 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 14、苏武传(节选)》2
(2)前长君为奉车:
(3)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4)独有女弟二人:
(5)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6)子为父死,亡所恨:
1、师生齐读第七、八自然段:
2、思考并回答问题:
(1)亡,通“无”
(2)“霑”通“沾”;“衿”通“襟”;“决”通“诀”
(3)驩,通“欢”
3、思考并回答问题
(1)明年:古义:第二年
教学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和掌握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李陵劝降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学会辦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感受苏武的伟大气节
激发学生对主人公产生敬仰之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作铺垫。
二、旧知回顾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明确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
1、稍( )迁至栘中厩监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
3、研读“前长君为奉车……子卿尚复谁为乎?”
(1)指导学生阅读“前长君为奉车……子卿尚复谁为乎?”
(2)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李陵的介绍,苏武获知了关于自己家庭和朝廷的哪些信息?
5、方( )欲发使送武等
6、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7、阴(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观看PPT展示的问题
2、思考并回答问题:
(1)渐渐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 学案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学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 )A.贿赂.(lù) 弹劾.(hé)诡.言(ɡuǐ) 单.于(chán)B.煴.火(yūn) 虞.常(yú)赦.罪(shè) 赏赐.(cì)C.弥.山(mí) 北阙.(què)廪.食(lǐn) 谲.诈(jué)D.应.届(yīnɡ) 症.结(zhēnɡ)商埠.(bù) 挑剔.(tì)【解析】D项,“剔”应读“tī”。
【答案】 D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夫人已不幸..B.且陛下春秋..高C.单于视左右..而惊D.扬名..于匈奴【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其余三项为倒装句,B项为被动句。
【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粤教版《传记选读》第14课《苏武传(节选)》习题及答案
14 苏武传(节选)简兮简①兮简兮,方将《万舞》②。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③。
硕人俣(yǔ)俣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pèi)⑤如组。
左手执龠(yuè)⑥,右手秉翟⑦。
赫如渥(wò)赭(zhě)⑧,公言锡爵⑨。
山有榛(zhēn)⑩,隰(xí)有苓(líng)⑪。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注释】①简:一说鼓声,一说大貌。
②方将:将要。
万舞:舞名。
③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④硕:大貌。
俣俣:魁梧健美。
⑤辔:马缰。
组:丝织的宽带子。
⑥龠:古乐器。
三孔笛。
⑦秉:持。
翟:野鸡的尾羽。
⑧赫:红色。
渥:厚。
赭:赤褐色,赭石。
⑨锡:赐。
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⑩榛:落叶灌木。
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
⑪隰:低下的湿地。
苓: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
【译文】鼓声咚咚擂得响,舞师将要演《万舞》。
日头高照正当顶,舞师正在排前头。
身材高大又魁梧,公庭里面当众舞。
强壮有力如猛虎,手执缰绳真英武。
左手拿着六孔笛,右手挥动雉尾毛。
面色通红如褐土,国君赐他一杯酒。
榛树生长在山上,苦苓长在低湿地。
心里思念是谁人,正是西方那美人。
西方美人真英俊,他是西方来的人。
【赏析】全诗共四章,第1章写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交待了舞名、时间、地点和领舞者的位置,第2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突出他高大魁梧的身躯和威武健美的舞姿,第3章写他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
舞师的多才多艺使得这位女子赞美有加,心生爱慕。
第4章是这位女性情感发展的高潮,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和刻骨相思。
全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第4章,这一章用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性绵邈低徊的相思展示无遗。
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起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表达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训练: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
训练-落实提升(十四)苏武传(节选)[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导学号:00190066】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00190067】A.太夫人已不幸..高..B.且陛下春秋C.单于视左右..于匈奴..而惊D.扬名【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00190068】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B项为被动句,其余三项为倒装句。
【答案】 B[阅读提升层](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件:第3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方欲发 . 动词,发动 (4)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恐前语发动词,被揭发 . 动词,连坐 副有罪,当相坐 . 盗”动词,犯罪,定罪 (5)坐曰:“坐 .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由于 . 武动词,访问 陵降,不敢求 . 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动词,寻求 (6)求汉求 . 安求其能千里页
下一页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汉亦留之以相当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 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 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 体重还不到 40 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 活费要减少 600 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 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 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 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yuè huò fè n ōu tuí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女为人臣子(女,同“汝”,你) (2)头县北阙(县,同“悬”) (3)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5)法令亡常(亡,同“无”)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2.忍辱偷生的人,绝不会受人尊重。 ——高乃依 3.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英)莎士比亚 4.如果没有气节,世界上恋爱、友情、美德都不存在。 ——(英)阿狄生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6.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陆机。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风余韵14苏武传(节选)课时作业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14 苏武传(节选)一、基础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私候.胜曰候:拜访B.见犯乃死,重.负国重:副词,更加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徙:迁移【答案】C【解析】当:判处。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南乡号哭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答案】B【解析】A.“乡”通“向”。
C.“宿”通“夙”,“昔”通“夕”。
D.“去”通“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舆.归营B.空以身膏.草野C.单于壮.其节D.杖.汉节牧羊【答案】C【解析】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4.请从《苏武传》、李清照《声声慢》等课文中挑选一篇,依据课文主要内容写一句话,和例句构成对偶句。
例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栏杆拍遍,英雄浩叹,抒难酬之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苏武传》——北海牧羊,忠臣南望,寄爱国之情。
示例二:《声声慢》——黄花堆积,才女空寻,叹孤寂之愁。
二、文本阅读阅读“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至“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完成后面的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除.除:台阶B.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妹妹C.忽忽..如狂忽忽:被忽略D.自分..已死久矣自分:自己料定【答案】C【解析】忽忽:迷惘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为.武置酒设乐B.人生如.朝露陵始降时,忽忽如.狂C.赐钱二百万以.葬加以.老母系保宫D.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答案】B【解析】A.动词,担任/介词,给,替。
B.均为动词,如同,好像。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
14苏武传(节选)1.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
2.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画的苏武的光辉形象。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继父亲班彪之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入狱。
汉明帝召他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
历二十余年基本完成《汉书》。
晚年因窦宪事牵连入狱死。
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是班固的得意之作。
本篇节选的是传记的第一部分,记述苏武出使匈奴后历经磨难、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传记的主体。
通过苏武在匈奴长期的殊死斗争,颂扬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本篇选择了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最能体现其爱国品质的事迹来描写,并写得“文赡而事详”。
对典型事例,作者讲求描述的生动性,如苏武受审前欲自杀,被自己人劝止;受审时以死自明心迹,又被救活。
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把苏武百折不挠、奋力抗争的特征描绘得异常逼真感人。
作者还以张胜的贪生怕死来衬托苏武的舍生取义;以卫律的卖国求荣衬托苏武的为国效命;以李陵的计较一己恩怨衬托苏武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比强烈,人物形象鲜明。
一、通假字①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③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④女.为人臣子“女”通“汝”,你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⑧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乡”通“向”,面对;“欧”通“呕”,吐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同“诀”,辞别⑩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宿”通“夙”,早;“昔”通“夕”,晚⑪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壹”通“一” ⑫士众灭兮名已· “”通“颓”,毁坏 二、一词多义(1)幸⎩⎪⎨⎪⎧①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动词,希望②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 被君主看重③太夫人已不幸.与“不”连用是“死”的委婉说法④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被君主宠幸⑤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副词,幸亏⑥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形容词,幸运(2)求⎩⎪⎨⎪⎧①陵降,不敢求.武 动词,访问②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动词,寻求,寻找③以求.升斗之禄 动词,求取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动词,探究⑤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动词,追求 (3)引⎩⎪⎨⎪⎧①虞常果引.张胜 动词,牵引,这里指供出②引.佩刀自刺 动词,举起③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 动词,率领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动词,伸长⑤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动词,延请⑥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 名词,引路人(4)因⎩⎪⎨⎪⎧①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副词,趁机②欲因.此时降武 介词,在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介词,通过④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连词,于是⑤韩信因.自立为齐王 副词,就 (5)益⎩⎪⎨⎪⎧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副词,越来越②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副词,渐渐地③单于愈益.欲降之 副词,更加④无益.,于俗不信 名词,好处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有益处三、词类活用①屈.节辱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屈辱②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③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④欲因此时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⑤空以身膏.草野名词作动词,肥美,滋润⑥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⑦单于愈益欲降.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⑧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⑨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⑩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育⑪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拄着、手中拿着⑫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作动词,结网;校正⑬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状语,用车子⑭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四、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练习:第三单元14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
14苏武传(节选)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也不懂。
但是历史记住了苏武,我们记住了苏武,因为那执着是对爱国的一种伟大诠释!为了祖国,他饱经风霜;为了祖国,他视死如归!是他,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他,教会我们君子应有的坚贞气节;也是他,叮咛我们中国人要有一颗高昂的头颅!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一、内容梳理苏武传⎩⎪⎪⎨⎪⎪⎧(一)(1~2段)苏武身世,出使背景(二)备受艰辛⎩⎪⎨⎪⎧1.(3~4段)扣留自杀——义不受辱2.(5段)卫律劝降:恐吓——威武不屈 利诱——富贵不淫,坚守气节3.(6段)艰苦环境逼迫——贫贱不移4.(7~8段)李陵劝降——不动私情(三)(9~10段)匈奴和亲,苏武得返二、把握主旨《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三、艺术特色1.选取典型的细节,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如:张胜的贪生怕死与苏武的大义凛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卫律的卖国求荣与苏武的高风亮节形成鲜明的对比;李陵的计较个人与苏武的忠君爱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鲜明的对比,更能衬托出苏武忠君爱国、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3.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彰显出苏武内心坚定的信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4苏武传节选练习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蚜
14 苏武传(节选)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也不懂。
但是历史记住了苏武,我们记住了苏武,因为那执着是对爱国的一种伟大诠释!为了祖国,他饱经风霜;为了祖国,他视死如归!是他,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他,教会我们君子应有的坚贞气节;也是他,叮咛我们中国人要有一颗高昂的头颅!一、内容梳理二、把握主旨《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三、艺术特色1.选取典型的细节,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如:张胜的贪生怕死与苏武的大义凛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卫律的卖国求荣与苏武的高风亮节形成鲜明的对比;李陵的计较个人与苏武的忠君爱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鲜明的对比,更能衬托出苏武忠君爱国、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3.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彰显出苏武内心坚定的信念。
4.从环境描写入手刻画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投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更好地表现了苏武的性格、人格、气节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1.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2021-2022学年粤教版《传记选读》课后习题_14 苏武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训练10 一、夯基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金色的秋天,麦子齐齐整整地站在脚下那坚实的土地上,摩肩接踵,麦芒的光线直直地刺向天穹,在满目葱郁中独树一帜....。
B.一方面市场对煤矿的需求已不再热衷,另一方面政府对煤矿企业的排放限制不断增加,如此背景下的美国煤矿产业状况近年来泥沙俱下....。
C.作家张炜针对文坛的乌烟瘴气....,提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盯住自己”——唯有自审、自律、自制才可以通向脱离低级趣味之途。
D.美国总统选举于2022年11月8日星期二进行,此次是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不孚众望....,惨败收场。
E.始终以低调、虚心形象示人的韩国三星领导人李在镕曾回绝被举荐的提议,但全部人都明白,这更像是黄袍..加身..前的姿势。
A 项,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符合语境。
B 项,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方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不合语境。
C 项,乌烟瘴气:形容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符合语境。
D 项,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
符合语境。
E 项,黄袍加身: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后比方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加点词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宜皆降.之 ②屈节辱.命 ③单于壮.其节 ④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⑤反欲斗.两主 ⑥天雨.雪,武卧啮雪 ⑦杖.汉节牧羊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⑥/①④⑦/⑤D.①⑤⑥/②⑦/③④,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⑥⑦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二、延长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 14、苏武传(节选)》5
《苏武传(节选)》教学设计佛冈县第一中学杨丽平【教材分析】《苏武传》是粤教版语文选修9第三单元的基本阅读篇目,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体味传主的人格魅力和中华民族悠久而深远的人文精神。
文章篇幅较长,主要记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的故事,他被匈奴羁留,但坚贞不屈,历尽千辛万苦,经19年之久,终得归汉,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威贫贱不能移”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作为高二的学生,他们对文言文阅读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怎样阅读古代人物传记作品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这篇文章有比较多的生字、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教师要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文章还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另外,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设计思路】1、课前预习(1)布置学生课前做《金榜学案》第67-68页的“字音辨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这几方面的内容;(2)结合课文注释读顺文本。
2、课堂安排(1)第一课时,首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加以点拨;其次,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
(2)第二课时,学习文章3-8自然段,掌握“壮”、“乐”、“降”、“苦”等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翻译“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和“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这两个句子;重点分析苏武的“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威贫贱不能移”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3)第三课时,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在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详略得当。
本节课是《苏武传》教学的第二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结合讨论法、归纳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分析苏武这个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共同协作,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模式特点。
高中语文第14课苏武传(节选)学案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苏武传(节选)重难突破1.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表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2.文章第二部分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请概括这三次招降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3.原文中选取了李陵劝降部分,你如何理解李陵这一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陵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苏武传(节选)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P72])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数:多次B.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离别C.虞常果引.张胜引:牵连D.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益:越来越解析:选B。
B项,“别”是“分开,隔离”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D.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解析:选C。
C项,没有通假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来时,太夫人已不幸..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D.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解析:选D。
A项,“不幸”古义:动词死亡;今义:不幸运。
B项,“丈人”古义:对男子长辈的尊称;今义:丈夫称妻子的父亲。
C项,“成就”古义:栽培或提拔;今义:很大的成绩。
D项,“面目”古今义一致。
4.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宜皆降之②屈节辱命③单于壮其节④空以身膏草野⑤反欲斗两主⑥天雨雪,武卧啮雪⑦杖汉节牧羊⑧武能网纺缴,檠弓弩⑨扶辇下除A.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②③⑥/①④⑦/⑤⑧⑨D.①⑤⑥/②⑦⑧/③④⑨解析:选A。
①②⑤是使动用法。
③是意动用法。
④⑥⑦⑧⑨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苏武传节选同步测试课后巩固传记选读
粤教选修传记选读(14.苏武传(节选))同步测试(课后巩固)剖析精彩文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遗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怒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高中语文训练提升14苏武传节选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
苏武传(节选)[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与武决去B .空以身膏草野C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 .南乡号哭[解析] A 项,“决”同“诀”,辞别;C 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 项,“乡”同“向”。
[答案] B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数:屡次 B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离别 C .会论.虞常 论:判罪 D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益:更加 [解析] B 项,“别”是“分别隔离”的意思。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B.⎩⎪⎨⎪⎧武与李陵俱为.侍中皆为.陛下所成就 C.⎩⎪⎨⎪⎧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赐钱二百万以.葬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解析] A 项,音节助词,不译/结构助词,的;B 项,动词,做/介词,被;C 项,连词,都当“即使”讲;D 项,连词,译为“来”/介词,把。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C .为.降虏于蛮夷D.何以女为.见[解析]A、B、C三项都是动词,D项是语气助词。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夫人已不幸..B.且陛下春秋..高C.单于视左右..于匈奴..而惊D.扬名[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节选) 导学案重难突破1.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表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2.文章第二部分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请概括这三次招降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3.原文中选取了李陵劝降部分,你如何理解李陵这一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陵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5.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中塑造人物形象鲜明,很大部分得力于记述人物语言。
苏武对张胜所说的“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常惠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可见其为坚持民族气节,已立下必死之信念。
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剑锋相逼时,不为所动。
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显出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
与李陵对答,显然不同于卫律,李陵从苏武的家庭变故,自己初降时的心情,和武帝年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三方面劝降,苏武却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回绝了他。
初则“愿勿复再言”,继则“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愈见恭敬则愈为冷峻。
至临归之时苏、李诀别,却只有李陵之言与歌,以李陵的悔与敬,更衬托苏武的节操可钦。
在苏武先后与卫律、李陵的对答中,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
苏武的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卫律的凶残、强横、无耻,李陵的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知能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A.贿赂.(lù)弹劾.(hé)诡.言(ɡuǐ) 单.于(chán)B.煴.火(yūn) 虞.常(yú)赦.罪(shè) 赏赐.(cì)C.弥.山(mí) 北阙.(què)廪.食(lǐn) 谲.诈(jué)D.应.届(yīnɡ) 症.结(zhēnɡ)商埠.(bù) 挑剔.(tì)【解析】D项,“剔”应读“tī”。
【答案】 D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太夫人已不幸..B.且陛下春秋..高C.单于视左右..而惊D.扬名..于匈奴【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其余三项为倒装句,B项为被动句。
【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日:“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见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解析】“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答案】 A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中“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②中“会”从会合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③中“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④中“生”也是活着的意思,是动词,作谓语。
【答案】 D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流落到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解析】虞常想杀卫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在谋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
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可以叫作“行动”。
【答案】 B9.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以女为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
(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
(3)我为什么要见你呢?三、语言表达10.人们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