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武传》全文;(2)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作者班固以及苏武的生平等相关知识;(3)分析并欣赏《苏武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武传》的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2)学习苏武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生平事迹及其爱国精神;(2)《苏武传》的艺术特色;(3)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对《苏武传》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作者班固以及苏武的生平等相关知识;(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武传》,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感知;(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苏武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德。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2. 完成课后练习,对《苏武传》中的字词进行巩固;3. 结合课文,分析苏武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德,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苏武传》的第六至第十段。
这部分内容主要描述了苏武在匈奴的经历以及他与匈奴单于的斗争。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领会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 学习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的品质,激发学生培养自强不息、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苏武的生平背景,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
2. 分析苏武人物形象,探讨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3. 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苏武的生平事迹、《苏武传》的艺术特色、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分析苏武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苏武传》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苏武的事迹,提炼出他的精神品质。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苏武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3. 课堂讲解:分析苏武人物形象,讲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探讨苏武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5. 总结发言: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苏武的精神内涵。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
3.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苏武精神的认识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苏武的生平研究、古代文学评论等相关书籍和文章。
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深入理解本文文意。
2、研究写法,学习写作技巧【自主学习】1.解释并记住下列词汇①通使:②稍:③迁:④劾(hé):⑤相当:⑥赂:⑦募:⑧相知:⑨私候:⑩候问:⑾收系:⑿弥山:⒀穷厄:⒁成就:⒂伐:⒃见犯乃死:⒄近臣:⒅肝脑涂地:⒅春秋:⒆不幸:⒇物故:2.成语速记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
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
表示坚贞顽强。
忠贞不渝:忠,忠诚;贞,有操守;渝:改变。
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③位列..将。
④兄弟亲近..。
⑤我丈人..时降武。
..行也。
⑥欲因此⑦且陛下春秋..。
..高。
⑧武等实在4.文体知识史书的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合作探究】1.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2.卫律如何劝降?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不同?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详写两次招降?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达标检测】延昭本名延朗,父杨业。
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
”每征行,必以从。
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
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
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校正字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ó)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⑿给()其衣食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苏武传》中的重要段落;(2)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体裁及人物形象;(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的文言文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苏武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会面对困境,坚定信念,不屈不挠;(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2)《苏武传》的艺术特色;(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对苏武传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3)如何评价苏武的爱国行为。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和作品背景;(2)阐述《苏武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文中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注;(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阐述其爱国精神;(3)赏析《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本韵味;(2)选取文中的重要段落进行翻译;(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苏武的爱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3.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苏武传》优教导学案1
《苏武传》优教导学案一、认识作者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二、文本知识1.《汉书》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
2.课文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3.《汉书》介绍《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
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
除此之外,《汉书》亦记载少数民族历史。
三、字词归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厩.监________ 窥.观________ 贿赂.________ 姊.妹________弓弩.________ 地窖.________ 仓廪.________ 车辇.________ 啮.雪________喟.然________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最新《苏武传》(教师版)导学案
(1) 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语○1 :话 语○2 :告诉
2、事如此,此必及我。
及:连累
3、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才;重:更加;负:对不起(被动句,“见”表被动)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 ,, 投降
5、舆归营
舆:用车子送,名词作动词
1
6、单于壮其节
壮:以 ,, 为壮,意动用法
后/ 汉使 /复至匈奴,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
二、同桌间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 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三、朗读 1-2 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 1)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介词,表原因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必修 4 导学案 编号: 001 班级:
姓名:
《苏武传》导学案
制作人:周立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梳理课文,归纳文言知识; 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线索】
1、作者简介: 班固( 32— 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
丈人: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判断句)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动用法,使 ,, 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以:以 ,, 身份
(定语后置句)
5、置币遗单于
币: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遗:赠送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 (于) 匈奴中 会:刚好
(状语后置句)
7、以货物与常
以:把,给
1_《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复习课导学案1、依托教材,梳理知识点,积累文言词汇,为古诗文阅读训练打好基础。
2、归纳背诵记住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做回文言文基础知识二、夯实双基:以列表形式让学生自主复习,记住相关文化常识及重点字词。
(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2)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
(学问和技能)②《诗》《书》《礼》《义》《乐》《春秋》(说经的经文和传文)(3)经、传:“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4)前四史:范晔的《后汉书》、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5)史汉:《史记》《汉书》。
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6)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班固《汉书》)(7)《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三、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苏武传武,字子卿。
少以.(因为)父任.(被任用),兄弟并为郎。
稍.(渐渐)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屡次)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批)。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来)相当.(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长辈)也。
”尽归.(全部送还)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赞许)其义,乃遣武以.(以……身份)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因.(趁机顺便)厚赂.(赠送礼物)单于,答.(回报)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一同)。
既至匈奴,置.(置办)币.(财物)遗.(送给)单于。
单于益.(更加)骄.(倨傲),非汉所望.(期望)也。
方.(正)欲发使送武等,会.(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险没)胡中。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班次:组号:姓名:【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感受苏武的人物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习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
【学法指导】预习课文,标记生字词;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人物品质。
【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
2. 难点:体会文中复杂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理解苏武坚守信念背后的文化意义。
【课前检测】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厩(yí)(jiù)且鞮侯(jū)(dī)缑王(gōu)昆邪王(hún)(yé)浞野侯(zhuó)阏氏(yān)(zhī)左伊秩訾(zǐ)旃毛(zhān)啮雪(niè)牧羝(dī)廪食(lǐn)节旄(máo)2. 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武帝嘉其义(赞许)(2)因厚赂单于(赠送礼物)(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中)(4)武复穷厄(陷入困境)(5)会论虞常(会同判定)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答案:D【知识链接】二、历史背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汉武帝时期,双方战争频繁。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正是两国关系微妙的时期。
匈奴单于一方面想与汉朝修好,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臣服,所以在对待汉朝使者的态度上也是摇摆不定。
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为苏武的出使和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三、真实事情:我有一个朋友,他特别喜欢历史故事。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关于古代外交使节的展览。
他看到那些古代使节在异国他乡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却依然坚守使命的故事时,特别感慨。
12.苏武传 教师导学案2
10、自分已死久矣分:料定
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诀”
(2)这一段写的是匈奴对苏武第三次招降。可以说匈奴为了劝降苏武,招数用尽。这一次又有何高招呢?体现出李陵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这一次匈奴派出了苏武曾经的故友李陵来劝降。这部分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只是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以下重点词句
(1)1、匈奴以为神以为:把……当作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育乃:才
3、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隔离他:别的
4、掘野鼠去草实去:通“弆”
5、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手里拿着
6、檠弓弩檠名词做动词,校正
7、武复穷厄厄:困苦
(2)这一段写的是匈奴对苏武第二次招降,但是策略不同。面对着匈奴第二次招降,苏武是怎样面对的?表现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课后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
2、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文言现象。
1.引导学生认识作品价值及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检查检测,了解学情问题,通报检查情况,引导学生提高预习质量,进行有效预习。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文言自主阅读、自主批注、自主梳理和自主积累合作与交流结合的学习方式。
4.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导引和思考,梳理段间内容关系,把握全文思路,理清结构层次,弄清文本层次,解读文本构成。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预备知识】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汉书》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在语言上,班固有意采用古字古音,文字艰深难懂,读起来比《史记》少了很多趣味,因此影响的范围较《史记》要小。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教材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校正字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ó)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⑿给()其衣食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苏武传》
《蘇武傳》導學案第一課時【學法指導】1、熟讀課文1—3段,在翻譯的基礎上重點解釋文中重要的實虛詞。
2、理解,充分體會文中詞類活用與特殊句式,總結規律。
掌握古今異義詞。
【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瞭解《漢書》及本文歷史背景;積累文言實虛詞。
2、方法與過程:在語境中體會活用、古今異義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蘇武視國家利益重于生命的愛國節操。
【導學過程】《漢書》作者,是我國第一部體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實。
《漢書》體例上全部承襲《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與秦朝幾乎同時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以遊牧為主,擅長騎射。
與漢族的矛盾一直不斷。
漢初,高祖劉邦曾親征匈奴,卻被圍于白登。
從此經歷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親。
至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漢朝開始了對匈奴的幾次大規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顯削弱,漢朝北方的威脅基本解除。
漢朝對匈奴的政策,也由強硬的武力變為恩威並舉。
雙方遂有互派使者的舉動。
但雙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後,也在窺探者對方的虛實。
因此仍然保留著互相扣留使者為人質的做法。
蘇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這一嚴酷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一、自主學習【滴水石穿·夯實基礎】1、熟讀課文1-3段,做到詞如己出2、指出文段中的斜體加線詞語的意義或用法,工整地書寫於該子下端。
(1)①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
稍遷至栘中廄監。
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
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
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②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③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2)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安徽省东台市寿县安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疏通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2.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诵读讨论质疑交流【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简介(参看《优化设计》,然后摘录要点在课本上)2.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简析: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自读课文,完成自我检测。
1、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检测题见《优化设计》“自主梳理”要求:独立完成,把错处和疑难处分颜色标注在课本上。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古今异义)示例:且陛下春秋高(年纪)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押)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长辈的尊称)欲因此时降武(“因”,趁机;“此”,这)武等实在(“实”,确实;“在”,存在)4、确认重点词义、句式。
(一)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 (意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二)句式积累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4、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5、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6、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7、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8、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9、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二、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苏武传》导学教案
《苏武传》导学教案《苏武传》这篇课文通过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突出地再现了苏武作为汉使无理被扣匈奴后,十九年之间始终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苏武传》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苏武传》导学教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自学指导】一、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人教版高二语文苏武传导学教案,教案设计
苏武传导学教案,教案设计《苏武传》这篇课文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整理了苏武传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苏武传导学教案由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教学课时】3课时[预习自测]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厩()且()鞮()侯单()于缑()王昆()邪()浞()野()侯阏()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辇()雍()棫()阳宫斧钺()汤镬()2、注意断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3、文学常识《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和。
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
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组整理文言常见字词。
(见资料)[质疑探究](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核心素养目标】语言运用与建构:了解班固及《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句知识,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苏武出使匈奴的经历,理通文章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章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体会这些艺术手法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格。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1)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青年时代在太学读书,后继承父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篡改国史入狱。
汉明帝读其原稿颇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奉诏修史,历20余年基本完成《汉书》。
晚年因窦宪之祸牵连入狱而死,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续写。
(2)班固代表作品除《汉书》外,还有《两都赋》《咏史诗》等;以史学成就与司马迁并称“班马”;以文学成就与司马相如并称“班马”,与扬雄并称“班扬”,与张衡并称“班张”。
其祖姑班婕妤是著名才女,有《团扇诗》留世;其父班彪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妹班昭亦有史才;其弟班超是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早年投笔从戎,后出使西域,受封“定远侯”。
2、《汉书》(《前汉书》)简介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3、背景(1)匈奴的起源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学者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周朝时的猃狁(xiǎn yǔn) ,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板块: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学习苏武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二、知人明世。
1、关于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朝代)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史学家班彪之子,我国古代著名家。
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别名:班姬,班惠班、曹大家)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歌:《咏史诗》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继承《》,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两书合称“史汉”,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
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
3、有关评价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
苏武传(教师版12.31修订)
《武传》导学案教师版一、字音辨识马厩.(jiù)单.于(chán)馈遗.(wèi)倨.傲(jù)阏氏..(yān zhī)弩.弓(nǔ)啮.齿(niè)廪.食(lǐn)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丈人行.(háng)候.(hòu)问斧钺.(yuè)汤镬.(huò)节旄.(máo)鞮.(dī)侯辇.(niǎn)北阙.(què)收系.(xì)缑.(gōu)王浞.(zhuō)野侯秩訾.(zī)旃.(zhàn)去.(jǔ)草实煴.(yūn)火迁至栘中厩( jiù)监;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归汉;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拥众数万,马畜( chù)弥山;乃徙武上无人处,使牧羝(dī);二、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10.前以.降与物故以:通“已”,已经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12.请毕今日之驩.三、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题苏武传1 课型预习+展示班级:姓名: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5 月26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1、解题,知道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2、正音,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班固(32自学准备展示巩固小结预设问题及方法提示1、朗读。
2、细读。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板书设计设6、黜:与“罢、免、夺”相同,就是免去官职。
计课题学习目标重难点环节预设课题苏武传2 课型预习+展示班级:姓名: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5 月27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会通过对比的修辞能分析出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一、1、再读文章,教师串讲、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归纳升华。
二、课堂探究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1)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①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②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③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2)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①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兄弟都被汉武帝害死;②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余年,存亡不可知”;③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④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苏武传》导学案班固执笔人: 宁宜林核校人:熊其文[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并了解作者和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预习检测]教学过程一、导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①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2.3.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分组讨论、探究)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6.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