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
云南民居地理学思想
云南民居地理学思想
云南是一个拥有多种地理气候环境的省份。
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
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
云南有着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为了应对如此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云南民居也呈现了极其丰富的类型变化。
正如?云南民居?一书中指出:“这些形式多样的民居,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都表现出一个共
同的特点,无论平面格局、空间分隔、立面造型方面,都贴切地结合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及生活习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来满足生活需要”。
本文主要讨论滇中地区以昆明
及周边区域为代表的传统汉式样合院式民居的地理气候环境成因、及由此可能对现代建筑和环保设计的启示。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云南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在云南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云南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形式多样。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云南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
在高原地区,人们建造了木质结构的藏式房屋,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和较大的降雪量。
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选择了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分为几个座房,周围有一个庭院。
而在云南的边境地区,人们倾向于采用土石结构的简易房屋,这种房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和地震。
其次,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云南作为一个山水之州,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民居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比如,著名的古城丽江的民居建筑通常都是砖木结构,色彩鲜艳,屋顶上常有色彩斑斓的陶瓷装饰,与周围的山川和湖泊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此外,云南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以农田和山脉为背景,选择了悬崖上的凉台式房屋,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农民劳作,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云南民居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表达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比如,哈尼族喜欢修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这种楼房具有修长的木柱和悬臂式的平台,适应了哈尼族的田园生活方式。
而彝族则喜欢修建以竹子为材料的房屋,这种房屋通常有三层,每层的功能不同,结构严谨。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云南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之,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多样而独特,既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的民居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对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的魅力。
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与建构分析
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与建构分析云南民居是当地人民为适应本民族民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而创造出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白族民居文化积淀深厚,风格独特,建筑形式多样,庭院古朴自然,住宅环境整洁优雅。
本文在对云南白族民居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选取云南白族民居的代表—喜洲白族民居,从选材、结构形式、空间构成及抗震措施等方面对云南民居的特点及建构进行深入探讨。
标签:白族民居;原生特色;空间构成;建构方式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岭以南,全省地势呈扇形分布,且自西北方向朝向东南方向倾斜,境内广泛分布着溶洞、伏流以及石林等喀斯特地貌。
云南省处在低纬高原上,受大气环流影响较大,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多起湿润的海洋季风,气候区域差异及垂直变化差异较大,尽管年温差较小,但日温差较大,境内多降雨,雨水较充沛,干湿分明,但其分布缺乏均匀性。
由于地理及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云南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质结构居多,地域特色明显,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
本文以喜洲白族民居为例,针对云南民居特色及构建展开论述,以期在目前如火如荼的民宿、客居的开发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1、云南白族民居概述白族民居建筑大多有其独特的风格,其文化积淀浓厚,大理民居的建筑样式,一般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一进四院”等样式,其中又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居多。
白族人尤为注重门楼建筑、照壁建筑、门窗雕刻与山墙彩画等装饰艺术,其中,门楼装饰往往采用泥塑、木雕、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或青砖形成翘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中凸显稳重与大方。
白族庭院的特色是“户户流水”与“家家种花草”,古朴玲珑,远近闻名,充分展现出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与创造力。
白族人尤其崇尚住宅环境的整洁与优雅。
大多数人家天井中往往都砌有花坛,种植有山茶、丹桂、石榴以及缅桂等乔木或果树、兰花等。
2、云南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特色及建构分析2.1建筑历史沿革特色风貌喜洲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
云南民居研究报告
云南民居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云南民居的特点与文化价值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云南民居的特点和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建筑风格。
通过对云南民居的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云南民居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装饰手法以及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本报告将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方面:云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地域风格、建造材料和技术、空间布局、装饰与传统文化内涵等。
一、云南民居的建筑特色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一般为木质结构,以挂脚楼为主要形式,采用大片挂篮式木结构。
同时,云南民居还注重通风和采光,多采用宽敞的庭院和透明的窗户设计。
二、地域风格云南各地的民居风格有所不同,如丽江古城的纳西民居以白墙灰瓦的建筑风格为主,昆明地区的彝族民居则以石砌的建筑形式为特点。
这些不同的地域风格反映了云南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三、建造材料和技术云南民居建筑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竹子等。
在建造技术上,云南民居注重结构合理性、防火性能和耐久性。
同时,传统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逐渐演变成了独特的建造风格。
四、空间布局云南民居的空间布局注重功能性和和谐统一。
一般来说,云南民居的布局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院通常用于生产和生活,外院则用于农田和畜栏。
此外,云南民居的房屋布局还与风水学和传统文化有关。
五、装饰与传统文化内涵云南民居的装饰手法主要有壁画、雕刻和彩绘等形式,这些装饰传达了民居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壁画中常以花鸟、山水和人物为题材,展示了云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云南民居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建筑遗产,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迁,云南民居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保护困境。
因此,保护和传承云南民居的文化价值对于维护云南特色文化的多样性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概述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概述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然后具体介绍了竹楼、白族民居、木楞房、藏族民居、云南一颗印、土掌房等典型民居。
最后,就云南传统民居形成原因作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云南民居建筑1前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加之特殊的地域和地貌特征,造就了形式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间、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 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
2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类型2.1竹楼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
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
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
楼上住人,木墙缝隙较大,既采光又通风,所以一般竹楼都没有窗户。
竹楼的一端设有楼梯,拾阶登楼,先是走廊,正面是阳台。
室内以木板隔成堂屋和卧室。
楼顶呈A字形,覆盖以茅草编成的“草排”。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竹楼除傣族居住外,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德昂、布朗、基诺、拉祜、佤、景颇等民族也大多居住。
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大多是由竹楼构成的,各民族的式样略有不同。
2.2白族民居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坊”是一栋三开间二层的房屋。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坊房屋和与正房面对的一面围墙即照壁围成的院落。
其优点是,正房坐西向东,东升的太阳由白色的照壁反射进正房,有利于改善室内光线不足的问题。
论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景观特点
论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景观特点摘要:昆明,大理,丽江,虎跳峡,香格里拉,泸沽湖……云南的美丽就像是天边的那抹云彩,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绚烂与憧憬;云南的古朴就像是残阳下的那条幽幽石径,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遐想与期待;云南的清秀与温柔,就像是山间那捧叮咚的山泉,给人留下的是无限的润泽与甘甜;云南的宽旷与辽远,就像是那曲清醇的山歌,划过傍晚的天空,给人留下的是无限的温存与静谧……关键词:院落布局,三坊一照壁,透漏雕,四合五天井,碉房美丽,富饶的云南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
众多的民族交织在一起,使得高原的这片红土地上蕴藏着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云南少数民族各色各样的民居建筑及院落景观。
现以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中甸(香格里拉)藏族的建筑景观为例叙述和分析。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首先是白族民居的外形特色:青瓦白墙,淡墨彩绘。
白色的墙,灰色的瓦顶,斗拱的梁柱,雕龙画凤的浅栗色木格子门窗,青灰色的石台基、青砖、筒瓦板瓦拼合成的各种透漏图案的屋脊,以及淡墨彩绘成各种花卉、鸟兽的山墙尖,风韵独到的照壁,尽显其简洁、古朴、轻盈、幽雅别致的特色,以及白族人民对大自然的亲和理解,对文化的孜孜追求,这就是典型的大理白族建筑。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区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
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
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
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
拒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有着传统上的承袭。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最新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悠久的民族历史与独特的地貌特征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
新时代背景下,由于新农村建设趋势的持续蔓延以及种种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由于无法满足居住者日益变化的生活水平和居住需求,传统民居的“特色化”逐渐被“规范化”取代,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处境。
拥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是我国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概况1.自然与人文环境位于纬度低、海拔高的高原山区的云南拥有稀薄的大气层、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长时间的日照给它带来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也对它的交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气候特征是构成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民居风景的重要因素,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型季风气候,日温差大且年温差小,因此在传统民居建设时需要考虑到采光和保温问题,充沛的降水使得传统民居非常重视排水问题。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的地方多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和聚落场所,但也有一部分人住在新民房中,人们主要从事传统农耕生产,部分地区从事旅游服务,总体生活水平比较低。
2.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传承保护的影响因素现阶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民居设计缺陷因素。
由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这种材质很容易受到风雨吹淋、虫蚁蛀腐的摧残,在年久失修后大多已经呈现摇摇欲坠之势,且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社会因素体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由于风俗习惯等原因以及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对传统民居不加爱护导致其毁坏严重,且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也受到了影响,拥挤杂乱的环境增加了传统民居损坏和倒塌的风险。
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云南大理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市区的中心,周围环绕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由于地处高原, 这里的海拔较高,气候独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古城以木结 构建筑为主,街道布局自由灵活,形成了独特的“四河六巷”格局。古城的民 居依山傍水而建,充分利用了地形和自然资源,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 住环境。
在丽江古城人居环境的构成中,人文因素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丽江是多民族聚 居地区,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民族的传统习俗、 节庆活动、音乐舞蹈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此外,古城的宗教建 筑、祭祀活动等也反映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和信仰。
4、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应古城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 设,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应鼓励居民参与古城保护和发展工作,增强 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应积极开展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 理念和技术,为大理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支持。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展览等 活动,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和学者到大理参观和交流,提升大理的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6、创新科技应用:在保护和发展大理古城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 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以便更好地记录和展示古城的自然风貌 和历史文化。此外,还可以利用无人机、智能监控等技术手段来加强古城的安 防和管理工作。
7、强化规划引领:针对大理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应制定科学 合理的规划方案和技术标准,明确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同时,应建立健全的 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和监督。
8、加强教育培训:应加强对古城居民和游客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古 城保护和发展的认识和意识。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的活动,传授相关 知识和技能,为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特征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以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族人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反映了个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的建筑是各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傈僳族而珍贵的文化历史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是云南民族的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异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民居建筑。
宁蒗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还有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族、景颇族的竹楼等,大力等地的白族、彝族由重檐瓦房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彝族的“一颗印”等。
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饿不断传人而不断改变。
我们对于这些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
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等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经历千年以上,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
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云南民居的独特风格
云南民居的独特风格傣族庭院傣族特别注意培育庭院园林来美花居住环境。
傣族的居住习惯是各家各户自成院落,每幢竹楼占有一片宅基地,竹楼之四周空地用竹篱笆围牢,就成了庭院园林。
人们将各种珍稀或有食用、观赏或药用价值之野生植物加以移植、培育、驯化,久而久之,每一座傣族庭院就成了果木交错,乔木、灌木、花草兼容,红花绿树掩映的优雅园林。
栽培在庭院的各种植物,由于植物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物种、多层次的生态结构。
高大的椰子树、菠萝蜜与槟榔占据了上层空间;柚子、木瓜、芒果、缅桂等次高植物是第二层林层;香蕉、缅枣、臭菜等,居第三林层。
三个林层之下,还种有蔬菜、香茅草、刺五加等植物;围院的竹篾上也爬满了滑板菜、藤甜菜……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小天地。
人们还在庭院外、道路旁栽种菩提树、高榕树、椰子树、铁刀木和竹子,使庭院隐设在绿荫之中,鸟语花香,红花映绿树,犹如人间仙境一般。
千柱落脚房清代以前,畲族的住房大都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
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
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
大多没有隔间。
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
一般占地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
有的“山寮”成“人”形。
它仅在寮中央竖1排3至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
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竹架棚房子竹架棚房子状如倒扣的船只,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
“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子型过渡三种。
这三种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茅草覆顶,木头或竹子的粱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侧面开天窗。
“布隆亭竿”中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冠盖式住房德昂族民居多为干栏式竹楼。
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主要的框架,其他部分,例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 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云南的民居建筑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的建筑形式云南地区由于气候、地势和民族差异等原因,形成了多样的建筑形式。
主要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官方建筑、寺庙和宗教建筑等。
传统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包括彝族的“三合院”、白族的“树住”、傣族的“木结构建筑”等。
这些民居通常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以庭院为中心,布局合理,结构稳固。
它们既符合人居需求,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二、丰富的装饰工艺云南的民居建筑在装饰工艺上非常丰富。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装饰特点。
例如,彝族建筑常用壁画、雕刻和剪纸来装饰房屋外墙和门窗。
而白族建筑则以石砌花纹和彩绘为特色。
傣族建筑通常采用雕刻之手艺,将精美的图案雕刻在房屋梁檩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合理的建筑布局云南的民居建筑一般采用合理的布局,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满足生活需求。
传统云南民居通常由“门、房、院、角”的布局组成。
门就是住宅的主出入口,同时也是家庭的象征。
房是起居和睡眠的地方,院则是家庭成员相互交流和活动的场所,角则是房屋的拐角处,象征着家庭的安全和稳定。
四、适应地理环境的建筑设计由于云南地处高山地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影响了当地建筑的设计。
云南的民居建筑通常采用斜坡屋顶和挑檐设计,以防止雨水进入室内。
此外,由于地震频发,云南的民居建筑设计也注重抗震性能,采用木构造和斜撑等技术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五、融合多元文化的建筑风格由于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云南的民居建筑中,可以看到汉、藏、彝、傣、白等多个民族的建筑元素和特色,这种融合使云南的民居建筑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总之,云南的民居建筑展示了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
它们体现了建筑艺术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代表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建筑遗产。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多建于斜坡上。以石 为墙基,用土坯砌墙 或用土筑墙,墙上架 梁,梁上铺木板、木 条或竹子,上面再铺 一层土,经洒水抿捶, 形成平台房顶,不漏 雨水。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 担上垫木,铺茅草或 稻草,草上覆盖稀泥, 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 屋或三层。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Hale Waihona Puke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3、傈僳族、独龙族的"千脚落地"
热的虽僳房千 。极然族屋脚
高简、相落 智单独连地 慧,龙,房 。也族柱是 千易人子“ 脚搭的林干 落建基立栏 地,本而式 房却住得竹 有体房此木 利现形称楼 于了式谓” 防怒。,的 震江这是形 、人种怒象 便千千江说 于百脚峡法 防年落谷, 潮来地中因 、沉房怒远 通淀,族远 风下结、望 散来构傈去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2、景颇族的"矮脚竹楼"
景颇竹楼呈长条式,开门于一端,要登梯上楼,须先进入过道间。无论官家或百姓 的过道间都有一棵大小不一的柱子。柱子的粗大程度标志着势力的大小,大山官家 的柱子,有的直径达二三尺。而现在这柱子的大小则根据人口、劳动力和房子的大 小而异。在过道间里还放置着杵臼和脚碓,用以舂米。经过过道间,然后才能登梯 上楼。楼上的住房分两三间或十多间不等,各间均有门无窗。屋内根据人口多少设 置若干个火塘,周围铺篾席作寝塌。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一、干栏式民居简介
干栏式民居主要是用 木为梁柱搭成的简易 小楼式建筑,也有部 分地区使用竹木料代 替木料的。干栏式民 居的上层住人,下层 为牲畜圈或杂物间。 这种底层空出作为他 用而不住人的形式, 是干栏式民居的一个 最大特点。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云南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具有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
此次调研旨在研究云南民居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根据调研结果,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民居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云南地域广阔,拥有14个民族,这些民族在建筑风格上各具特色。
其中,哈尼族的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土楼建筑是以土坯为主要材料的圆形或四方形建筑,外墙修饰着丰富多彩的图案,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而彝族的凉山彝居则展示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以竹、木等天然材料搭建,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
二、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云南地处高海拔地区,山脉、河流等自然资源丰富。
在这样的环境下,云南人民在设计和搭建民居时,注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松山古城的建筑群就充分利用了山势和水源,巧妙地融入了周边的自然景观,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这种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不仅提供了居住者美丽的风景,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三、民居与气候的适应性云南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之间,气候多样。
因此,云南民居的设计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以保证舒适的居住环境。
例如,位于大理的白族民居通常采用石板屋顶和石砌墙壁,以防止夏季的高温和防治雨水的渗漏。
而丽江古城的民居则使用了独特的木结构和雕花窗户,可以在冬季提供良好的保温效果。
四、民居的文化意义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文化在民居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建筑形式、装饰物品等方面,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传统艺术和生活方式。
例如,布朗族的特色竹屋保存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和技艺,成为了云南文化的瑰宝。
此外,民居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社会变迁,是云南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综上所述,云南民居独具特色,彰显了多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厚重感。
通过民居调研,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云南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保护云南的民居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地理气候与云南民居
云南地理⽓候与云南民居云南地理⽓候与云南民居1,云南地理⽓候及其特点。
2,云南少数民族情况及其分布。
3,云南民居及其分布。
4,云南民居及其⽓候的具体分析。
1,云南⽓候及其特点。
1、类型: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低纬度⾼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候也很复杂。
主要受南孟加拉⾼压⽓流影响形成的⾼原季风⽓候,全省⼤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候特征。
全省⽓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原⽓候区共7个⽓候类型。
2、特点:云南⽓候兼具低纬⽓候、季风⽓候、⼭原⽓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云南年降⽔量①⽓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分明显。
这⼀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这种⾼纬度与⾼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致,即⽔平⽅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向上的海拔增⾼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沙江河⾕和红河河⾕外,⼤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温相差达19℃左右,表明了“⽴体⽓候”的特点。
②年温差⼩,⽇温差⼤。
由于地处低纬云南⼀⽉平均⽓温⾼原,空⽓⼲燥⽽⽐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太阳⾼度⾓的变化⽽增减外,也受云、⾬的影响。
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平均温度在6~8℃以上。
年温差⼀般为10~15℃,但阴⾬天⽓温较低。
⼀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温差可达12~20℃。
云南七⽉平均⽓温③降⽔充沛,⼲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部分地区年降⽔量在1100毫⽶,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
降⽔量最多是6~9⽉份四个⽉,约占全年降⽔量的60%。
11⽉⾄次年4⽉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量只占全年的10%~20%,甚⾄更少。
不仅如此,在⼩范围内,由于海拔⾼度的变化,降⽔的分布也不均匀。
地质地貌云南地形极为复杂,⼤体上,西北部是⾼⼭深⾕的横断⼭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原。
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与建构分析
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与建构分析作者:赵毅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7年第11期【摘要】云南民居是当地人民为适应本民族民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而创造出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白族民居文化积淀深厚,风格独特,建筑形式多样,庭院古朴自然,住宅环境整洁优雅。
本文在对云南白族民居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选取云南白族民居的代表—喜洲白族民居,从选材、结构形式、空间构成及抗震措施等方面对云南民居的特点及建构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白族民居;原生特色;空间构成;建构方式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岭以南,全省地势呈扇形分布,且自西北方向朝向东南方向倾斜,境内广泛分布着溶洞、伏流以及石林等喀斯特地貌。
云南省处在低纬高原上,受大气环流影响较大,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多起湿润的海洋季风,气候区域差异及垂直变化差异较大,尽管年温差较小,但日温差较大,境内多降雨,雨水较充沛,干湿分明,但其分布缺乏均匀性。
由于地理及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云南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质结构居多,地域特色明显,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
本文以喜洲白族民居为例,针对云南民居特色及构建展开论述,以期在目前如火如荼的民宿、客居的开发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1、云南白族民居概述白族民居建筑大多有其独特的风格,其文化积淀浓厚,大理民居的建筑样式,一般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一进四院”等样式,其中又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居多。
白族人尤为注重门楼建筑、照壁建筑、门窗雕刻与山墙彩画等装饰艺术,其中,门楼装饰往往采用泥塑、木雕、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或青砖形成翘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中凸显稳重与大方。
白族庭院的特色是“户户流水”与“家家种花草”,古朴玲珑,远近闻名,充分展现出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与创造力。
白族人尤其崇尚住宅环境的整洁与优雅。
大多数人家天井中往往都砌有花坛,种植有山茶、丹桂、石榴以及缅桂等乔木或果树、兰花等。
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
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例如地理地貌、气候条件、民族构成,特殊的社会发展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文化的多元性、边缘性、封闭性,信仰的并存性,审美的独特性造成了云南民居发展的演变,也造成了其民居的特点。
外向型开放式竹木构架体系、内向型封闭式土木结构体系是源于自然馈赠与地域限定是地形的有机整合、气候的自然雕琢、材料的忠实塑造。
同时经济制约与技术限定,再加上民族文化差异的限定形成了云南民居建筑形式的地域性特点:干栏式民居系列(傣族的“干栏竹楼” 、景颇族的“矮脚竹楼”、傈僳族、独龙族的“千脚落地”、哈尼族的“拥戈”民居、德昂族的“刚底雄”、佤族和拉祜族的“木掌楼”、壮族的“吊脚楼”、布朗族、基诺族的干栏民居)。
井干式民居系列(纳西族井干木楞房、普米族、彝族的木楞房、怒族“平座式”垛木房、独龙族井干式民居、中旬藏族的“土墙板屋”、洱源白族的“栋栋房”)。
土掌房民居系列(彝族的“土掌房”、哈尼族的“蘑菇房”、德钦藏族“土库房” )。
落地式民居系列(拉祜族的“挂墙房、佤族的“鸡罩笼”、爱尼人的“拥熬”、瑶族的“叉叉房”、苗族的“吊脚楼”、布依族的“石板房”、白族的“土库房”)。
合院式民居系列(滇中及昆明地区的合院民居、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滇东北会泽地区的合院民居、滇南建水、石屏地区的合院民居、滇西南地区的合院民居)。
云南“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
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其主要特点是: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彝族民居特点_民居工艺
因为彝族的人们是以农务为主的少数民族,所以住的地方都是以半山区或者是山区位置上来居住的,对此彝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彝族民居特点彝族民居有哪些特点村寨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 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民居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分布范围较广。
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习俗彝族实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儿女婚后另建住房,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
彝家院落宽敞,以供生产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白喜事时,可以广纳宾客。
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摆设着香炉及虎、狮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左侧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块石头支成,俗称" 锅庄" ,用以取暖御寒,热水烤茶,火塘周围是家人围坐议事的地方。
正房两侧房间为当家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放贵重物品。
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
老人、小孩及客房设在侧厢房。
大门后做磨房,正房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厩。
彝族民居特色在哪经典彝族民居征服世界7月30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 族群、聚落、民族建筑" 专题会议彝人古镇分会在楚雄彝人古镇大酒店顺利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参观了彝人古镇项目,并就" 族群、聚落、民族建筑" 这一主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例如地理地貌、气候条件、民族构成,特殊的社会发展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文化的多元性、边缘性、封闭性,信仰的并存性,审美的独特性造成了云南民居发展的演变,也造成了其民居的特点。
外向型开放式竹木构架体系、内向型封闭式土木结构体系是源于自然馈赠与地域限定是地形的有机整合、气候的自然雕琢、材料的忠实塑造。
同时经济制约与技术限定,再加上民族文化差异的限定形成了云南民居建筑形式的地域性特点:
干栏式民居系列(傣族的“干栏竹楼” 、景颇族的“矮脚竹楼”、傈僳族、独龙族的“千脚落地”、哈尼族的“拥戈”民居、德昂族的“刚底雄”、佤族和拉祜族的“木掌楼”、壮族的“吊脚楼”、布朗族、基诺族的干栏民居)。
井干式民居系列(纳西族井干木楞房、普米族、彝族的木楞房、怒族“平座式”垛木房、独龙族井干式民居、中旬藏族的“土墙板屋”、洱源白族的“栋栋房”)。
土掌房民居系列(彝族的“土掌房”、哈尼族的“蘑菇房”、德钦藏族“土库房” )。
落地式民居系列(拉祜族的“挂墙房、佤族的“鸡罩笼”、爱尼人的“拥熬”、瑶族的“叉叉房”、苗族的“吊脚楼”、布依族的“石板房”、白族的“土库房”)。
合院式民居系列(滇中及昆明地区的合院民居、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滇东北会泽地区的合院民居、滇南建水、石屏地区的合院民居、滇西南地区的合院民居)。
云南“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
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其主要特点是: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
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
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什么是云南“一颗印”?云南一颗印: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每幢窨子屋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
跨过高高门槛,里面是天井,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使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
廊阶铺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长,1米多宽。
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
堂屋门前很多挂有木匾,有的勉强看出是“艺苑先声”,有的已辨不出颜色。
进得屋来,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
再看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同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
就是一个五层的台阶,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级比一级宽,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
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
这种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存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也真切的体现在高椅的建筑格局中,高椅中的两方池塘最为传神准确的表达出这一特点。
建筑特点
在旧时,昆明的城乡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百姓都喜爱建盖经济、实惠的“一颗印”式民居。
“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就称为“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
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
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
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
“一颗印”式。
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在一颗印中,正房三间的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客人用,左右为主人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农作物等。
“一颗印”民居的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倒座或门廊,一般进深为八尺,有楼,无侧门或后门,有的在大门入口处设木屏风一道,由四扇活动的格扇组合而成,平时关闭,人从两侧绕行。
每适喜庆节日便打开屏风,迎客人门,使倒座、天井、堂屋融为一个宽敞的大空间。
“一颗印”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
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
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梅雨的麻烦。
外墙封闭,仅在二楼开有一两个小窗,前围墙较高,常达厢房上层檐口。
农村的“一颗印”民居,为了适应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方便农民在堂屋和游春上干杂活;堂屋一般不安装格子门,这样堂屋便和游春浑然一体了。
而城里的“一颗印”民居,堂屋一般都安装有格子门。
“一颗印”无论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
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也能简朴,千百年来是滇池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民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