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导学案 学生版

合集下载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燕歌行 [ 唐 ] 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的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学习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导学流程】了解感知1、作者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世称高常侍。

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

高适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以七言古诗见长。

早期的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一部分反映民生疾苦。

但其诗歌的主要成就是边塞诗,诗风粗犷豪放,遒劲有力,语言洗练苍劲,情感深沉雄厚。

著作有《高常侍集》2、解题:“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首创于曹丕。

3、背景这是一首和诗,诗前序中所说的张公,是指张守珪。

他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出任幽州节度使,主持东北边事。

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出关攻击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先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匿败状伪称获胜。

一位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

高适曾在蓟州(今北京一带)漫游,对边塞的具体情况,有着透彻的切身体验,他在这首和诗中,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适《燕歌行》导学案(附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适《燕歌行》导学案(附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适《燕歌行》导学案(附答案)《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 1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 .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 .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课堂衔接案(一)作家与作品1.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2.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象一朵盛开的奇葩。

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不仅仅因为这时期他们创作数量的丰富,更是由于它描写了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歌。

唐朝国力强盛,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其中战争的影响尤为突出。

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中,边境几乎没有一不发生战争。

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当文人们看到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军,不时获悉从塞外传来的捷报,怎不会受到鼓舞?又怎能不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

《燕歌行》学生导学案.doc

《燕歌行》学生导学案.doc

《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学习过程:温馨提示:读书有四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一、自学引导(一)作家与作品介绍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Z涣, 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岀塞》。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一)预习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潇(• • •)逶迤()• •功勋(■)碣石()塞草腓(• •)玉箸()■蓟北(■)3.解释加点的词。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②山川萧条极边土•③胡骑凭陵杂风雨■④身当恩遇恒轻敌• •⑤边庭飘摇那可渡■⑥死节从来岂顾勋3.古今异义%1男儿本自重横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天子非常赐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二、鉴赏.合作.探究1.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战争的?(“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战争”)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渲染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三、拓展延伸(一)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1•边塞诗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燕歌行》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鉴赏诗歌。

2.正确地看待战争,并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3.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二、资料补充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

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

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歌行: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三、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燕歌yān旌旆石jié塞草腓...jīnɡpèi逶迤..wēiyí碣..féi玉箸北jì.zhù蓟.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以战斗过程为线索,这场战争共分为几个环节?试进行归纳每一环节的主题。

明确:四个环节,第一节(1-8句)写出征,着力烘托气氛;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揭示其原因;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刻画相思之苦;第四节(25-结尾)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师明确:原因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

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重点、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

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案一、导语:(关于所谓边塞诗)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气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基本没有停过,汉族人口最多,又尽占地利,少数民族多居边地,环境也多恶劣;汉族人的大汉族主义和征服意识,少数民族的利益驱使和自恃勇武,导致边境地区常常血流成河。

二、自主学习(一)有关边塞诗1、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

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①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②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③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④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厌战怨征。

3、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4、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5、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燕歌行并序 导学案

燕歌行并序 导学案

只争朝夕 全力以赴 天道酬勤 有志竟成1《燕歌行》导学案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学习任务】1.了解边塞诗的基本常识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预习检查】 1、解题《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燕,古国名。

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

此地最早称为“幽州”。

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

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2、边塞诗的艺术特点和常用的手法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

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

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3、边塞诗常用的意象有哪些?常表达的情感有哪些?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流矢人名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 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 凉州、楼兰、居延、单于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宣泄对战争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批判;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4、作者简介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案、导学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案、导学案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案【素养目标】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重点】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

今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鉴赏“第一大篇”——《燕歌行》。

二、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高适(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

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

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

2、写作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3、文体知识边塞诗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纶等。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阉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剑指前方,明确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熟悉高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复杂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吟咏出作者的情绪变化,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对腐败将领的悲愤之情,对英勇战士地怜悯与礼赞之心。

2、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吟诵”的魅力。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渤海蓨(今河北省沧县)人。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侯。

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2.背景知识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高适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功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二十六年,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张守珪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

事有泄漏,玄宗派牛仙童前往调查。

守珪又屡赂仙童。

二十七年事发,牛仙童被杖杀,张守珪贬括州刺史。

高适深感此事,写下此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燕.歌行()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碣.石()塞草腓.()戍.守()蓟.北()4.解释加点的词①男儿本自重横行....②天子非常赐颜色【研读文本,合作探究】1.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 ___,第二段八句写__ ____,第三段八句写___ _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_____。

燕歌行导学案一

燕歌行导学案一

《燕歌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吟咏诵读诗歌,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2.通过运用“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的方法探求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主旨。

3.体会边塞诗的风貌特征。

【学习重点】因声求气、涵咏诗韵【学习难点】因声求气、涵咏诗韵预习案【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

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生于702年。

他早先家境贫困。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

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

《全唐诗》按语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

”意思是讲,开元以来的诗人中,在仕宦道路上如此顺利通达的只有高适一个。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

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高岑”。

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

《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文体知识】“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

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据史料记载,最早用这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

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旷怨之情。

曹丕以后的以“燕歌行”为题的诗歌,主题大多也都是“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吴竞《乐府古题要解》)。

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

【背景简介】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燕歌行》 学历案

《燕歌行》 学历案

《燕歌行》学历案一、课程背景《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燕歌行》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因此,设计一份关于《燕歌行》的学历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燕歌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学生能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

2、学习难点(1)体会诗歌中复杂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理解诗歌在唐代社会背景下的深刻内涵。

四、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五、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战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2)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的了解和感受,引出课题《燕歌行》。

2、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导学目标:
通过研读古代文学作品《燕歌行》,了解该作品的作者、背景和主题,理解其艺术特色,并能准确把握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学重点:
1.《燕歌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3.《燕歌行》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学提纲:
一、导入热身(10分钟)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最近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和他们相关的作者和背景。

然后介绍《燕歌行》这首古代文学作品,唐代文学家高适的作品,写了燕山南北的对比和战争的伤痛。

二、解读《燕歌行》(30分钟)
1.作者和背景
讲解高适的生平背景,解释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角色和作品的创作动机。

2.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燕歌行》,从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战争伤痛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三、探讨《燕歌行》的艺术特色(30分钟)
1. 描写手法
指导学生分析《燕歌行》中使用的各种描写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探讨这些手法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影响。

2. 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燕歌行》中的语言风格,重点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押韵和节奏感。

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四、思考作品中的人生哲理(30分钟)。

《燕歌行》 学历案

《燕歌行》 学历案

《燕歌行》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燕歌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特点。

2、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战士们的内心世界。

(2)分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士们的同情。

(2)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燕歌行》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唐代诗人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创作背景此诗具体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但多认为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的边塞战争有关。

当时,边疆战事频繁,战士们浴血奋战,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关怀,高适有感于此,创作了这首《燕歌行》。

3、诗歌体裁《燕歌行》属于乐府旧题,多写边地征戍之事。

四、学习过程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精读诗歌,品味语言(1)找出诗歌中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例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通过“羽书飞”“猎火照”等词语,展现出战争的紧张和激烈。

(2)赏析诗歌中战士们的形象描写,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句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将领们的骄奢淫逸,反映了战士们内心的悲愤。

3、深入探究,分析艺术手法(1)讨论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除了上述“战士”与“美人”的对比,还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通过战士与家人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探究诗歌中用典的妙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里用李广的典故,表达了战士们对良将的渴望。

4、体会情感,主题升华(1)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燕歌行导学案答案版

燕歌行导学案答案版

《燕歌行》导学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学会把握高诗的感情基调;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品维W宜与提升: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结合《新学案》完成下面填空文学常识填空高适,字,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即为著名代表作,被称为“第一大篇工其作品集为O此外,著名的同期同类诗人还有、一一、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芙蓉楼送辛渐》《登鹳雀楼》。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四诗人二二、文本梳理1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那些景?2 .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3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4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一句用了什么手法?5 .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6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8.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精练案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下曲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

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

《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④矜夸:骄矜夸耀。

紫疆:骏马名。

1 .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2 .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二、情境默写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完整版)燕歌行导学案

(完整版)燕歌行导学案

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号:补: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将领:(5)一场正义的战争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多重主题:四、总结诗歌艺术特色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五、总结全文(朗读)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通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随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导学案燕歌行

导学案燕歌行

《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掌握全诗大意,背诵全诗。

3.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前置性补偿】一、知识补充1.盛唐的边塞诗: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内容: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2.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

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

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

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

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

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

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

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3、写作背景: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

史书记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极有可能是安禄山),却向朝廷奏报大捷。

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他对边塞地区的黑暗现实状况是比较了解的。

后人普遍认为高适《燕歌行》是讽刺张守珪所作,也有人认为是讽刺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将军安禄山。

《燕歌行》导学案1

《燕歌行》导学案1
【课后巩固(布置作业)】:背诵。
【纠错反思(教学反思)】
高适的边塞诗音响浏亮、语言整饬,贯注着雄迈奔放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精神。唐代人对高适诗的评价是“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他的七言古诗尤其写得气势奔放,情感激荡,音韵铿锵。今存《高常侍集》十卷,收诗240余首。
三、《燕歌行》题解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高适的边塞诗
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很有政治抱负,虽然长期所求不遂,但豪气不减,他在诗中始终表现慷慨激昂的气度。这一特点在他写的那些表述个人理想,慨叹遭遇蹭蹬的感怀、咏史一类诗中尤为突出。
高适诗中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边塞诗作,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高适曾多次出塞,既目睹了士卒们保卫国家疆土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既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歌颂进取,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描绘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燕歌行并序》 学历案

《燕歌行并序》 学历案

《燕歌行并序》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燕歌行》的思想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写战争的场景,感受战争的残酷。

(2)分析诗歌中将领和士兵的形象,体会诗人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2、难点(1)领悟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如对士兵的同情、对将领的批判、对和平的渴望等。

(2)掌握诗歌运用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高适(约 704—765 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高适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写作背景《燕歌行》本是乐府旧题,多写边地征戍之事。

此诗所写的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营州都督赵堪、白真陀罗假传节度使张守珪之命,命平卢军使乌知义率军攻打叛奚,先胜后败之事。

诗人有感于边地战事,遂作此诗。

四、学习过程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诗歌主要描写了边地战争的景象,展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和英勇奋战,同时也揭露了将领的骄奢淫逸和不恤士卒。

2、再读诗歌,分析人物形象(1)诗歌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诗歌中塑造了士兵和将领两类人物形象。

(2)士兵的形象是怎样的?士兵们远离家乡,在边疆艰苦作战,“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他们英勇无畏,却遭受着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3)将领的形象是怎样的?将领们“美人帐下犹歌舞”,在军帐中贪图享乐,不关心士兵的生死,表现出骄奢淫逸和不负责任。

3、三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1)诗人对士兵和将领分别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诗人对士兵充满了同情和敬意,对将领则是批判和谴责。

(2)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将领的批判;“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则体现了诗人对士兵英勇献身精神的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燕歌行》导学案
编制人:黄小灵审核人:宋全富程志伟
【学习目标】
1、学生反复诵读,能够分析诗歌中渲染烘托、对比以及用典手法及其作用。

2、学生能够分析并说出诗所表达的主旨。

【学习重点】
渲染烘托、对比以及用典手法及其作用
【导读】
1、自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全诗,读完后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旆
..()逶迤
..()功勋.()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
2、边读边思考,结合课本注释(注意注释①中诗的原序)及《三维设计》P13诗歌分析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背景补充: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②男儿本自重横行
..
③山川萧条极.边土④胡骑凭陵
..杂风雨
⑤大漠穷秋
..应啼别离后
..塞草腓⑥玉箸
⑦边庭飘摇
..从来岂顾勋
..那可度⑧死节
3、再读,体会本诗的风格特点。

4、再齐读体会。

【导思】
一、整体感知:
再读,思考: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据此及本诗押韵的特点可将全诗分为哪四部分。

二、合作探究: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了怎样的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种气势的描写是如何理解的?
2、在写战役的过程中,诗人还写了塞外的秋景,请找出来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3、“男儿本自重横行”与“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诗中多处用到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进行分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导练】
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李白塞下曲许浑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2007年山东省高考题),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总结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