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二 燕歌行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
一、诗人名片
高適(约700~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
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安史之乱起,以监察御史
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他奔赴行走,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
侍御史,擢谏议大夫。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
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卒,
谥忠。
高適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映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
二、诗词故事
旗亭画壁
唐代开元时代,王昌龄、高適、王之涣三人齐名,他们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饮诵赋诗、郊游论文。一次,三人在长安旗亭沽酌,观赏秋景,适逢一戏班子唱戏。王昌龄提议看戏班子唱谁的诗最多,王之涣补充道:“如果他们唱得很多,唱谁的,谁就在墙壁上画一道。”第一个歌女先唱,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另一个歌女唱的是高適的《塞上听吹笛》,接着又唱了王昌龄的《闺怨》。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戏班子里最漂亮的歌女,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歌声悦耳动人,仿佛把人带到了那诗的意境中。听完,三人相视,大笑起来。
三、文题背景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
守珪传》)。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诗歌生动地展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到战败被围、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并借此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该诗共28句,描述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共分四层,各层的节奏、押韵情况如下:
第一层: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
△
。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
。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第二层:战败
,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
。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
第三层:被围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
。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
△
第四层:死斗的结局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清人宋宗元说高適《燕歌行》中的“沉痛语不堪多读”。除第一层宜读得雄壮有力外,以下各层均有“沉痛”语,如“战士……犹歌舞”、“铁衣……少妇……空回首”等诗句,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读来,语调宜格外沉痛。
二、悟读,诗情画境
是什么地方,歌舞升平,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是什么地方,
有无数将士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一边是歌舞场,一边是生死地。
谁该谴责,谁该叹息?死生只一瞬间,生命之宝贵,究竟是追求
欢乐,还是拼死卫国?是与非,对与错,历史自有评判,公道自在人心!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用了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中景色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本诗句写了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景象,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3.《燕歌行》第三层写士兵痛苦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与诗歌的主旨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案第三层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困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写征夫想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的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沦”!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这是深化主题不可缺少的一层。
4.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