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之《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领会《如梦令》中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惜春伤春的情怀
2、抓住“独”“满”体会《一剪梅》中作者的闲愁之深、相思之苦。
3、了解李清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婉约派特点。
二、学法指导: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3、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三、自主学习:
1、李清照,代著名女词人,号,有作品集。
是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风zhòu 玉簟()
3、借助工具书了解两首词的意思。
四、重难点探究:
1、《如梦令》中以平常之语出新奇之意,理解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这一精绝之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怎样理解《一剪梅》中的“闲愁”。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精品学案:第四单元 12 李清照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精品学案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12李清照词二首靖康之变之后,朝廷偏安一隅,宋金形成对峙,历史进入南宋时期。
在南宋的一百五十年间,内忧外患相始终,主战派和主和派势力互相消长。
这种关系,反映在词中特别明显,其前期激于爱国热情,表现为壮怀高唱,及末期大势已去或为亡国遗民,只是哀感低吟而已。
因此整个南宋词坛,约可分为慷慨愤世和感喟哀时两派,虽然时间略有先后,然亦互相交错。
女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家国事变,境遇孤苦,反映在她的词作中便是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辛弃疾是慷慨愤世的词家,他喜用长调来反映国难时艰,呼唤抗敌御侮。
笔力驰骋纵横,风调激昂排宕,唱出时代最强音,可惜的是,他的抗金主张不为当时统治者所采纳,所以他的词作中有一股抑郁不平之气,同一词风的还有岳飞、李纲、张元幹等词人。
感喟哀时的词人,以姜夔为代表,这一时期的词人的词作多表现为对故国河山之恸。
作品多感慨乱离、俯仰身世。
蒙古铁骑南下,宋王朝的疆域日渐迫促,一些爱国志士,有心效忠,却无力回天,他们浩气的情怀常借词抒发,写出一些震撼人心的壮词,如文天祥、邓剡等。
而周密、王沂孙等亲见亡国惨变,则深感离黍之悲。
他们的词作多怀念故国,感慨平生。
本单元所选的词,是南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词人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它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景融合,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全词充满难以言说的愤懑,词人的抑郁不平之气盘曲词中。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明都)则在今昔的感慨中暗寓家国的兴衰之思,语极沉痛,格调低沉。
王沂孙的《眉妩新月》则是借咏新月寄寓。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李清照专题”教学设计
说这首词 中的“ 是一份怎样的愁? 愁”
3 形成 问题意识 , 步学会 围绕专题 展开探究 . 初
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教 学原则 :
一
1 选择性 原则 : 生可 以根据各 自发展层次 的 . 学
学生根据各 自选择 , 对词作进行深入体会。
教师设 问 : 在你的 印象 中, 清照是一位怎样的 李
女子 ?
2 引导学生熟读教材中所选李清照词《 . 声声慢》 《 遇乐》渔 家傲》一剪 梅》醉花 阴》武 陵春 》如 永 《 《 《 《 《 梦令》 。
教师设 问 : 这七首词虽然创作于不 同时期 , 但是
词有浓厚 的兴趣 , 为这个模块的开设奠定 了基础。
1 请学生结合 以前 所学的李清 照诗词 , . 以及预
学情分析 : 课 程面对 的是高二 的学生 , 们在初 中曾经学 他
习时查询 到的李清 照资料 , 一谈对 李清照及其词 谈
作的初步认识 。
习过李 清照的诗词作 品 , 在必修 课的学 习中已经 了
解了词的基本常识 , 初步 掌握 了诗 歌鉴对古典诗
什么。
教师设问 : 在这 三首词 中, 你是从 哪些意象 中感 受到了作者那份挥之不去的愁绪 的?
处 , 机引导 。 相
如
变
教 师预设 :声 声慢 》 永遇 乐》 渔 家傲》 武 陵 《 《 《 《 春》: 国 、 亡 孀居 、 流离 的悲苦愁 恨 ; 一 剪梅》 醉 花 《 《
阴》 如梦令》 闺怨离愁。 《 : 4 .布置作业 : 背诵《 一剪梅 》醉花 阴》 如梦令》 《 《 。
第二 、 三课 时 : 赏 品 味 鉴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Chinese teaching plan of Li Qingzhao's two poems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章2: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章3: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篇章1: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背诵全词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比较法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醉花阴》教学内容及步骤: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高二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
2、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知识链接】一.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整体感知成长心灵1、《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他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感受其词作的艺术魅力。
2.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2.《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
2.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这位才女的一生。
2.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细腻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浓淡相宜”“含蓄委婉”等。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复习导入1.复习《如梦令》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的词风。
2.介绍《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背景。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声声慢》,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梧桐更兼细雨”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深沉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字字锤炼”“意境悠远”等。
三、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异同,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第三课时:综合探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感受其词风。
2.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如“婉约派代表人物”“千古绝艳”等。
3.分析李清照词对后世的影响,如“影响了一代词人”“成为古代文学经典”等。
二、课堂小结2.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如“关注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等。
三、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题目自拟。
2.收集其他古代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最新-《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是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4)了解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资料链接-----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引导: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提示: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高二语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高二语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醉花阴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
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
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
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
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
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
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
晚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
鲁人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唐诗宋词我读李清照之《永遇乐·元宵》浅析教案两个
鲁人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唐诗宋词我读李清照之《永遇乐·元宵》浅析教案两个李清照《永遇乐·元宵》教材分析一、李清照简介及其词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有词集《漱玉词》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在《词论》中主张词"别是一家"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闺情相思,反映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词风明快;后期多写自己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和亡国之痛,具有时代气息,词风较为凄凉哀怨总体而言,她的词是写她作为特定时代的知识女性的生活、思想和情趣她的词风清新流利、洁净自然,后人称为"易安体"她在秦观、周邦彦之后,将婉约词推向了最成熟的阶段二、作品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三、要点1李清照《永遇乐·元宵》的思想内容此词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节热闹情景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今日元宵节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处境、今不如昔的盛衰之感和深沉的怀念故国之情2、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中铺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此词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铺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1)这是一首慢词,容量较大上阙用写景和借设问来表达感情,是采用了铺叙的办法;下阙写汴京女子元宵节的游兴,也是采用铺叙手法,从多角度进行了充分的描写,使写景更充分,抒情更尽致(2)对比手法在作品中非常突出词的上阙写 "今",下阙忆"昔",自然形成了今昔对比,特别是下阙中以昔日之欢乐幸福与今日之寂寞悲苦作对比此外,"香车宝马"的"酒朋诗侣"与"如今憔悴,风鬟雾鬓"的作者之间,冷落的"帘儿底下 "与街上的欢声笑语之间,也都构成鲜明的对比3、李清照《永遇乐·元宵》的语言特色此词在语言运用上也极为成功既有"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等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也有"几许"、"次第"等俗语和"人在何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样明白如话的口语,前者精工,后者自然,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了雅俗兼容的独特语言风格四、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召唤,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整齐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五、补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读李清照之:《永遇乐·元宵》浅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南方杭州,逢元宵节时的感旧之作据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李清照"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词云:......"词中写了元宵节的今昔对照,"怀京洛旧事",非仅可见自己的孤寂之情,而且可见对国家命运的盛衰之感,据记载,南宋末的爱国词人刘辰翁就是诵其词而深得其今昔之感,依其声而作的在这首词中,李清照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当前节日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相对比,显示出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流露出一种饱经忧患,今不如昔的感受以及对故国和故人的怀念之情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与李清照的沧桑之感相对应,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上阕主要描写了今日元宵佳节,虽然是天气融和,但李清照心情凄苦,多年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破家亡的忧愁风雨,岂有陪伴朋友去观灯赏景的游兴呢?在上阕中,李清照先写元宵之日的入暮景色,夕阳之霞光犹如熔金之状,暮云弥漫,犹如壁玉相合,"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二句预示着一个可以尽情观灯的元宵之夜,但"人在何处?"一问,使忧患余生,漂泊他乡之感顿生,形成了景色与心情的强烈反差接着"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可见早春已经降临,可"春意知几许?"一问,则又见暮年孤寂的心境中,实在是春意无多啊!"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二句,明说天气之好,可是"次第岂无风雨?"则非仅在对比中担心风云突变,甚至隐寓世事难测了"相召"而又"相谢",热闹之中自甘寂寞在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中,下阕是更加明显的对照下阕主要描写了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盛况妇女们戴上镶着翡翠的帽儿,插着用金钱捻丝所制的迎春雪柳,精心打扮,结伴观灯,甚是热闹最后又写现实:而今国事日非,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更无心梳洗打扮,懒得去灯前月下观赏游玩在下阕中,李清照描写自己在汴京盛时,自己是有身份的女子,"闺门多暇"而喜应景,但是如今地位却一落千丈,虽然仍然是富家内眷"香车宝马"的相召,有"酒朋诗侣"的相邀,但"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非昔日的贵邸深院,丈夫去世多年,潦倒不堪,难免深感凄凉而无雅兴了以上种种对比,使李清照的凄凉愁怨显得更加具体可感这首词通过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将李清照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对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悲戚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因此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由此可见,此词的影响之大,感人之深矣宋词咏节序之作,多为应时应景而李清照的这首词却以真情实感,哀乐衷其性,虑叹与乎情,此词虽然低沉了些,但表达却极其"真实"这首词的语言也不是尽力去织绣,开头的对句可见工致,"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颇有气象,而"次第岂无风雨"、"记得偏重三五"、"簇带争济楚"、"怕见夜间出去"等句,"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非庸陋,这在宋词中是别具一格的,这也是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成功之处下面我就用沈谦《填词杂说》中对李清照的一句评价来结束我这篇浅析文字:"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精选5篇)《李清照词两首》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这两首词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二、新课导入三、诵读感悟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1、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一、课前预习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这两首词。
二、新课导入请大家欣赏歌曲《菊花台》,歌词中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家可能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铺满皇宫的菊花象征着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所以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
“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高二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2.李清照和“闺怨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鲁人版-语文-高二-4.12《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 4.12 李清照词二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梳理并积累重要的词句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作写作的时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词作鉴赏方法3、复习已经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第一学时预习案1、初读课文,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文本字词方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写在下面2、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熟读文本3、借助《非常学案》“作者名片”和“背景资料”,加深对作者一生的认识。
对于作者的一生,你还有哪些认识,写在下面。
4、温故知新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回顾一下上面提到的四首词,和同学交流学过的知识,选择其中的一首或名句加以赏析,写在下面。
第二学时探究案一学习目标1、完成对《声声慢》的赏析,品味词中传达出的“愁情”;2、学习词人描绘“愁情”的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探究交流1、本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2、词中直接描写“愁”的词句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3、词中哪些句子是间接描写“愁”的?请结合词中意象加以赏析。
4、结合词作背景,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愁情”的?整理在下面第三学时探究案二学习目标:1、完成对《永遇乐》的赏析,品味词中传达出的沉痛之情;2、鉴赏词作的艺术手法。
探究交流1、你能从词中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
2、词中主要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
3、请从下面的词句中任选一个,加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段散文。
(1)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2)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第四、五学时探究案三学习目标:自学《渔家傲》《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四首词,初步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特点探究交流1、从《声声慢》《永遇乐》中任选一首,默写在下面2、自学《一剪梅》《醉花阴》,说说李清照前期词作的特点,简要总结在下面3、自学《武陵春》《渔家傲》,说说李清照词作的不同风格,简要总结在下面补1、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二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3 鲁人版选修1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二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3 鲁人版选修1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
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二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教学目标1、以品读、联想、表达的形式,感受作者惜春伤春的情怀,体会作者闲愁之深、相思之苦。
2、通过朗读、比较、品析,体会婉约词的特点。
说明:古典诗词因其成文的年代与现在相去甚远,文字与句意较难理解。
因此,学生抓住作者和相关的时代背景进行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诗词意义的重要依据,鉴赏要把诗词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意识,更是读词解义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如梦令》是一首少女伤春之作,《一剪梅》是少妇思念远方丈夫之作。
通过反复朗读、比较分析、品味鉴赏,让学生领略婉约词之优美,体会作者惜春惜时的情怀和深切思念丈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深入文本,通过反复朗读、比较分析、品味鉴赏,体会作者多愁善感的情怀以及婉约词的特点。
2、《如梦令》中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说明:短短的三十三个字,却还须体会:词人如此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所以者何?风雨葬花,如葬美人,如葬芳春,凡一切美的事物年华,都在此一痛惜情怀之内。
倘不理解此句,又何以识得古代闺秀文学家李清照呢?又何以识得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学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教师配乐朗诵,以PPT的形式展示。
聆听配乐朗诵,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进入学习诗词的状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从视觉、听觉等感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求知内驱力,使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
交流预习了解作者制作李清照生平简介的PPT,强调她的家庭背景、经历的主要事件、婚后生活、以及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创作上的成就。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形式,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学习古典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是很有必要的。
李清照的词可以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这两首词分别是作者在少女、妇女时期写的,含蓄地抒写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
通过预习,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前期作品的特点与风格,从而了解这两首词,并为后面引出“婉约”,打下铺垫。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李商隐诗二首》学案
《李商隐诗二首》学案【学习目标】一、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二、通过诵读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三、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教学设想】一、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
二、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诵读法、提问法相结合的学生自主讨论。
四、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自学引导】认字解词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古典诗文中的词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应当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课文中一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
字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查音、注释,教师检查订正;也可以由教师利用视频出示一些字词,学生拼读讲解。
字词教学要利用课本的注解,还要注意解决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
一、正音正字:锦瑟(sè)弦( xián )柱惘(wǎng )然马嵬(wéi )未卜( bǔ)宵柝( tuò)晓筹(chóu )驻( zhù)马二、解释词语: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
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三、补充译诗《锦瑟》: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2李清照词二首学案——《声声慢》与《永遇乐》【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以及婉约派。
2、理解这首词上下阕的含义。
3、体会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
【学习重难点】1、理解这首词上下阕的含义。
2、体会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
【学习过程】一、词人介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元丰宰相王圭的长女,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修养。
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
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
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
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词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三、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雕阑玉砌(qì)骤雨(jù)暮霭(ǎi)樯橹(qiáng)B. 乍暖还寒(hái)槛菊(jiàn)凝噎(yī)都门(dū)C. 良辰美景(chén)舞榭(xiè)彩笺(jiān)不谙(ān)D. 寒蝉凄切(qī)将息(jiàng)豆蔻(kòu)苍陌(mò)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 婉约沦陷愤激凄切帐蓬B. 颓废良晨樯橹迢迢韵脚C. 暮蔼鹊桥苍陌仓皇豆蔻D. 飘零烽火不虞芍药贬谪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B. 便总有千种风情(情意)C.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边的秋菊)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好的房子)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歌、行、引、吟为古代诗歌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B. 诗的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派别,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
C.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
D. 词,原名曲子词,来自民间,源于乐府,兴与中唐,盛在两宋,题材较自由,依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木兰辞》即属此类。
5、书面表达。
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课文”的推荐活动,请你推荐一篇课文,并写清理由。
表达要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
6. 日常交际中,注意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你按一般说法和文雅说法表达下面内容。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看您”,更文雅一点,可以说“特意登门拜望”。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________”,更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
(2)请人原谅,可以说“________”,更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_”。
(3)询问长者年纪,可以说“________”,更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
四、阅读实践(一)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泥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 “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C.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
“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
“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 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婉动人。
C. 全词想象惊人,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
D. 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
忙杀看花人。
1、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 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 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动人。
D. 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
2、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白居易的词开篇即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
B. 李煜的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
C. 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的实景: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中之景。
D. 两首词都通俗明快。
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居易的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
参考答案:三、1. C 2. D 3. D 4. D 5. 略 6. 略四、(一)1. A 2. B(二)1. C 2. C五、我的收获第二课时《永遇乐》学案一、翻译句子(1)“落日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译:落日像熔化的金水,金光灿灿,傍晚的云彩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可我人又置身在哪呢?(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译: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奏着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调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3)“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译:在这元宵佳节,春意融融的温和的天气,这样的境况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4)“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译: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邀的,虽是举杯吟诗的朋友,可却我只能婉言谢绝他们。
(5)“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译: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女孩有许多闲暇,而且还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这一天。
(6)“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译:于是大家帽子都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竞相打扮得一个比一个俊俏美丽。
(7)“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译:可如今我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也就懒得晚上出门去(夜间出去,既怕被别人瞧见自己愁眉苦脸,也怕看见别人的兴高采烈)。
(8)“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还不如独自一个人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二、意读《永遇乐》,探讨如下:1、这首词以什么为写作对象?明确:以元宵佳节情况为描写对象。
2、词的上片前三句,从语气看,它们的都是什么句?从表达方式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它们都是疑问句;其共同特点是,前两个分句叙述描写,后一个分句议论抒情。
3、上片最后一句写朋友相邀那么朋友为什么来邀?词作主人公拒绝的婉言应该怎么说?其真实的理由是什么?明确:朋友也许看到词作主人公整天郁闷想让节日的气氛冲淡她心中的不快;而词作主人公拒绝朋友会说,现在看起来天气不错,但谁能保证等下不会刮风下雨呢?其实她真正的理由就是忧国伤家,自己在流落他乡的境况中根本高兴不起来。
4、下片前两句写年轻时在元宵佳节中欢乐情景,这与上下有关描写形成什么关系?从叙述情节看,这句与相邀句又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与上句写眼前的人在他乡过元宵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从叙述情节看,这补充说明那些酒朋诗友的关系渊源。
5、下片最后两句字面有什么矛盾?这样的矛盾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明确:这个矛盾就是,上一句说,懒得去看,可是下句有在偷偷地看,这个矛盾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她为自己国运身世深深忧伤,美好的景致喜庆的气氛只会加重内心痛楚;另一方面,她热爱生命,执著生活,因此,面对充满生机的春景,岂能无动于衷,而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女在元宵之夜尽情嬉戏的情景,又怎么不会翻动她内心深处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回忆,恰恰成为了对她那满是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最好的抚慰。
6、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如今在异地他乡和先前在故乡的元宵佳节的情况对比,还有自己容貌心境的对比,以及自己的忧国忧民与他人的乐不思蜀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