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燕歌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诗歌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理解忠诚、勇敢、团结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3)分析《燕歌行》的诗歌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典故和寓意。

(2)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示范法:示范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故、意象和情感,深入解读《燕歌行》。

5. 实践环节:示范朗读和背诵《燕歌行》,学生跟读、背诵。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感悟文章质量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分享内容、讨论参与度等。

燕歌行并序 导学案

燕歌行并序 导学案

只争朝夕 全力以赴 天道酬勤 有志竟成1《燕歌行》导学案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学习任务】1.了解边塞诗的基本常识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预习检查】 1、解题《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燕,古国名。

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

此地最早称为“幽州”。

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

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2、边塞诗的艺术特点和常用的手法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

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

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3、边塞诗常用的意象有哪些?常表达的情感有哪些?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流矢人名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 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 凉州、楼兰、居延、单于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宣泄对战争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批判;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4、作者简介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掌握唐代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3.《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4.《燕歌行》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燕歌行》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基本知识。

2.分析法:通过翻译、注释、讲解和讨论等方式,逐字逐句地解读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对唐诗的发展演变和特点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唐诗创作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互动法: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合作竞赛等互动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举例讲述唐诗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艺术成就。

2.知识讲授环节首先,讲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等。

其次,讲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包括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成就、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讲解《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意象、主旨等。

3.诗歌解读环节首先,进行诗句的逐词逐句解读,分析诗句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修辞、音韵等方面逐步深入,探讨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象描绘方式。

4.交流互动环节设置小组讨论、诗歌朗诵、互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读后感受,展现个性和才华。

高中语文 燕歌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

高中语文 燕歌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

徐州市王杰中学导学案12--1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阅读:(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二)作者介绍(查阅资料完成)(三)高适诗歌的评价: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

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其代表作《燕歌行》.2.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读准字音和节奏)四、鉴赏诗歌(理解大意,点出手法极其作用,感情表达)1.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两层含义:(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5)第一层8句主要写什么?()2.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高适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燕歌行》。

(3)能够分析并欣赏《燕歌行》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的诗意。

(2)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思考,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燕歌行》的内容及主题。

(2)欣赏《燕歌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析《燕歌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和战争氛围。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燕歌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解读《燕歌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高适及《燕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理解诗意,感知诗境。

3.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燕歌行》,引导学生体会韵律美和情感美。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韵律、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燕歌行》。

5.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突破重点、难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点和技能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3.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与步骤1.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社会文化意义。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与士兵的命运。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剑指前方,明确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熟悉高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复杂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吟咏出作者的情绪变化,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对腐败将领的悲愤之情,对英勇战士地怜悯与礼赞之心。

2、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吟诵”的魅力。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渤海蓨(今河北省沧县)人。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侯。

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2.背景知识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高适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功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二十六年,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张守珪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

事有泄漏,玄宗派牛仙童前往调查。

守珪又屡赂仙童。

二十七年事发,牛仙童被杖杀,张守珪贬括州刺史。

高适深感此事,写下此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燕.歌行()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碣.石()塞草腓.()戍.守()蓟.北()4.解释加点的词①男儿本自重横行....②天子非常赐颜色【研读文本,合作探究】1.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 ___,第二段八句写__ ____,第三段八句写___ _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_____。

燕歌行导学案一

燕歌行导学案一

《燕歌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吟咏诵读诗歌,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2.通过运用“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的方法探求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主旨。

3.体会边塞诗的风貌特征。

【学习重点】因声求气、涵咏诗韵【学习难点】因声求气、涵咏诗韵预习案【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

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生于702年。

他早先家境贫困。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

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

《全唐诗》按语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

”意思是讲,开元以来的诗人中,在仕宦道路上如此顺利通达的只有高适一个。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

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高岑”。

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

《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文体知识】“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

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据史料记载,最早用这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

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旷怨之情。

曹丕以后的以“燕歌行”为题的诗歌,主题大多也都是“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吴竞《乐府古题要解》)。

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

【背景简介】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燕歌行》导学案(教师版)

《燕歌行》导学案(教师版)

《燕歌行》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和特点。

2.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3.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

[重难点]重点:重点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本诗表达的多重主题。

第一课时[知识衔接]诗人高适: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容比较丰富。

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

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

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与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其代表作《燕歌行》.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写作背景]“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

句数与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容多写燕边塞之事。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导学目标:
通过研读古代文学作品《燕歌行》,了解该作品的作者、背景和主题,理解其艺术特色,并能准确把握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学重点:
1.《燕歌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3.《燕歌行》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学提纲:
一、导入热身(10分钟)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最近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和他们相关的作者和背景。

然后介绍《燕歌行》这首古代文学作品,唐代文学家高适的作品,写了燕山南北的对比和战争的伤痛。

二、解读《燕歌行》(30分钟)
1.作者和背景
讲解高适的生平背景,解释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角色和作品的创作动机。

2.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燕歌行》,从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战争伤痛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三、探讨《燕歌行》的艺术特色(30分钟)
1. 描写手法
指导学生分析《燕歌行》中使用的各种描写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探讨这些手法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影响。

2. 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燕歌行》中的语言风格,重点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押韵和节奏感。

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四、思考作品中的人生哲理(30分钟)。

《燕歌行》教师导学案

《燕歌行》教师导学案

《燕歌行》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一) 作家与作品介绍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一)预习练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yān 旌旆jīnɡpèi 逶迤wēiyí功勋xūn碣石jié塞草腓féi 玉箸zhù蓟北jì2. 解释加点的词。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给……看②山川萧条极.边土尽③胡骑凭陵..杂风雨仗势侵犯④身当恩遇恒.轻敌常⑤边庭飘摇..从来岂顾勋为节气而死..那可渡辽远⑥死节3. 古今异义①男儿本自重横行横行(古)恣意驰骋(今)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②天子非常赐颜色非常(古)特别(今)程度副词,十分颜色(古)光彩,奖赏(今)色彩二、鉴赏. 合作. 探究1.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人、事、景。

)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教师扣住“战争”进行引导。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战争的?过程、环境、人物(将帅、征人、思妇)。

主要结合下面问题的要点,可以用“一场的战争”来概括。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燕歌行》全诗;(2)理解《燕歌行》的诗意、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3)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2)体会诗歌中所展现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3)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倡导和平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燕歌行》;(2)理解《燕歌行》的诗意、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3)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的意象与意境;(2)分析《燕歌行》的修辞手法;(3)深入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高适及《燕歌行》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圈点批注,概括诗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燕歌行》的意象、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燕歌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分析《燕歌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3)阐述《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及价值。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2)感悟诗歌中所展现的爱国情怀;(3)倡导和平思想,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2. 分析《燕歌行》的意象与意境,写一篇短文;3. 深入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燕歌行》教案-范本两篇

《燕歌行》教案-范本两篇

《燕歌行》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掌握其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创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感受诗人的豪迈与激情。

二、教学内容《燕歌行》文本,文学常识,相关历史背景,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问答、小组讨论、创作实践等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古风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燕歌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10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文本解析(15分钟):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解读诗歌意境。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的文学特色,分享心得体会。

5. 创作实践(10分钟):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课堂管理座位安排:学生按小组就座,便于讨论交流。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异质分组,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学生活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创作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操作:通过创作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诗歌背诵和创作练习。

测验:定期进行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背诵《燕歌行》,完成一篇以《燕歌行》为灵感的创作练习,提交截止日期为下次课前。

九、教学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堂导入的方法和内容。

2. 文本解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

4. 创作实践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发挥。

5. 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效果。

6. 教学反思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燕歌行导学案答案版

燕歌行导学案答案版

《燕歌行》导学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学会把握高诗的感情基调;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品维W宜与提升: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结合《新学案》完成下面填空文学常识填空高适,字,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即为著名代表作,被称为“第一大篇工其作品集为O此外,著名的同期同类诗人还有、一一、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芙蓉楼送辛渐》《登鹳雀楼》。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四诗人二二、文本梳理1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那些景?2 .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3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4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一句用了什么手法?5 .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6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8.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精练案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下曲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

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

《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④矜夸:骄矜夸耀。

紫疆:骏马名。

1 .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2 .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二、情境默写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完整版)燕歌行导学案

(完整版)燕歌行导学案

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号:补: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将领:(5)一场正义的战争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多重主题:四、总结诗歌艺术特色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五、总结全文(朗读)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通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随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燕歌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基本内容的学习。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诗歌情感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燕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解读古代文化知识。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期终考试:通过期终考试的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整个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相关注释版。

2. 诗歌背景资料及相关历史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分组讨论指南。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学生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导学案燕歌行

导学案燕歌行

《燕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掌握全诗大意,背诵全诗。

3.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前置性补偿】一、知识补充1.盛唐的边塞诗: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内容: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2.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

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

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

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

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

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

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

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3、写作背景: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

史书记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极有可能是安禄山),却向朝廷奏报大捷。

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他对边塞地区的黑暗现实状况是比较了解的。

后人普遍认为高适《燕歌行》是讽刺张守珪所作,也有人认为是讽刺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将军安禄山。

《燕歌行》导学案1

《燕歌行》导学案1
【课后巩固(布置作业)】:背诵。
【纠错反思(教学反思)】
高适的边塞诗音响浏亮、语言整饬,贯注着雄迈奔放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精神。唐代人对高适诗的评价是“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他的七言古诗尤其写得气势奔放,情感激荡,音韵铿锵。今存《高常侍集》十卷,收诗240余首。
三、《燕歌行》题解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高适的边塞诗
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很有政治抱负,虽然长期所求不遂,但豪气不减,他在诗中始终表现慷慨激昂的气度。这一特点在他写的那些表述个人理想,慨叹遭遇蹭蹬的感怀、咏史一类诗中尤为突出。
高适诗中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边塞诗作,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高适曾多次出塞,既目睹了士卒们保卫国家疆土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既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歌颂进取,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描绘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和特点。

2.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3.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

【重难点】重点:重点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本诗表达的多重主题。

第一课时【知识衔接】诗人高适: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容比较丰富。

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

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

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其代表作《燕歌行》.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写作背景】“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

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容多写燕边塞之事。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堪、白真陀罗矫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自主学习】结合注释,明确大意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广将军。

一、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人?什么事?哪些景?人:将帅士卒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二、文本分析: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全诗分了四层,各层讲了什么容?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身陷重围(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士卒及家人的痛苦(两地相思);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礼赞士兵,提出心愿。

(一)出师1、自学指导:(1)第一层中哪一句写出了战情的紧急?试作分析。

【明确】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的威势。

(2)分析“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

【明确】夸、用典狼山,有多处,这里与瀚海对举,当为狼胥居山。

《汉书·霍去病传》:“封狼胥居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狼胥居山又名狼山,属阴山山脉,在今自治区狼山县西北。

这两句不仅用夸手法写出了战地空间的广漠,而且借助于瀚海与狼山对举的典故引向历史的纵深,人们不禁要抚今追昔,提出疑问:为什么汉将受封管辖之地至今却战乱四起?作者引导人们非议当今边策的意图,不难窥知。

2、合作释疑在如此紧急的战情面前,那些出征的汉将有何表现?试抓住第一层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明确】残贼横行摐金伐鼓旌旗逶迤汉将战前恃勇轻敌、金鼓震天、大摇大摆、不可一世的骄态,为下文战败埋下伏笔。

(二)战败1、自学指导:第二层中汉将与战士在战争中有何不同表现,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揭示了什么主题?寄寓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对比:将帅帐下犹歌舞恩遇轻敌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一方面是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面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

将领受朝廷恩遇,肆无忌惮,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

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

尖锐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对战士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赞颂,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好大喜功,贪生怕死,一味享受,不体恤士卒。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为下文写战事失利作铺垫。

2.合作释疑: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明确:①自然条件恶劣,②敌人凶猛善战,③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课时(三)被围1、自学指导:第三层笔锋一转不再续写战事而是写征夫、思妇,这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了“久”和“怨”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浓。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思念、怨恨)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征夫思妇的同情。

明确: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相去万里,永无见期;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边庭遥远,难以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

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气氛紧——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是谁把他们推到如此的绝境,不由得让人想到写士兵的痛苦,写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寄寓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同时也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2、合作释疑:二、三层中最突出写边塞风光的诗句有哪些?有何作用?山川萧条极边土简析: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营造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简析: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卒心境的凄凉。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简析:大漠茫茫更见荒凉,征人与思妇相隔万里,相见无望,烘托出征人绝望无奈的心情。

用萧条的山川、深秋的大漠、枯黄的衰草、孤城等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广漠萧条、苍凉壮美的景物画,渲染了一种荒凉恶劣的气氛,“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边塞秋末自然景色的衰败,衬托官军兵力的枯竭。

写出了“沙场征战苦”的主题,同时也在这广阔的背景中表达了对广大士兵的同情。

(四)死斗自学指导:在最后一层为什么“至今犹忆将军”?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情感:盼望体恤士兵、有勇有谋的好将领带领大家取得胜利合作释疑:最后四句表达了士卒怎样的愿望?勇敢杀敌不惜牺牲完全为了保家卫国,哪里念及个人功勋。

沙场征战艰苦难熬,盼望广一样体恤士兵、有勇有谋的好将领带领大家取得胜利。

三、课堂小结:概括全诗的思想容: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沙场死战、两地相思等)。

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概括全诗的艺术特色: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四、【当堂检测】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

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五、作业:背诵《燕歌行》。

【知识】:有关边塞诗1、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

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

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2、边塞诗的主要容①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②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

③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

④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厌战怨征。

3、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楼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