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
形容安禄山的成语
![形容安禄山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7eb338e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1.png)
形容安禄山的成语
【最新版】
目录
1.安禄山的背景和历史
2.用成语形容安禄山的特点
3.总结
正文
安禄山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因发动安史之乱而闻名于世。
虽然他最后失败,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仍然被后人所称道。
关于安禄山,有一个成语可以形容他的军事才能,那就是“以一当十”。
这个成语原意是指一个人能当十个人的用处,形容非常勇敢。
而安禄山在战争中多次以少对多,取得了胜利,因此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军事才能再合适不过。
另外,安禄山也是一个极富政治手腕的人,他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两面三刀”。
这个成语原意是指一个人表面上对别人很好,暗地里却捅别人刀子。
虽然这个成语带有贬义,但是在政治斗争中,安禄山的这种手段确实让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总的来说,安禄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又有精明的政治手腕。
第1页共1页。
历史人物:安禄山
![历史人物:安禄山](https://img.taocdn.com/s3/m/4dc8183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8.png)
安禄山
安禄山(703—757),中国唐代安史之乱的祸首。
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杂胡。
本名轧(一作阿)荦山。
母突厥人。
因其母改嫁安氏,改名安禄山。
安禄山通晓边境若干少数民族语言,初为互市牙郎。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以其骁勇多机智,收为养子。
开元二十八年(740)安禄山为平卢兵马使,以贿赂勾结唐廷派往河北的使臣,博得唐玄宗的称许。
二十九年,升为营州都督;天宝元年(742)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十载,又兼河东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
安禄山权势的取得,除了手段狡诈,善于谄媚逢迎,骗得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宠信和支持外,还因为河北一带民族杂居,情况复杂,而他熟悉当地情况;另外,当时奚族和契丹族势力较强,不时进扰河北,他以征战或欺诈手法镇压两族立功,被玄宗倚为安边长城。
玄宗统治晚年,朝政腐败,禁军虚弱。
安禄山洞悉内情,有轻朝廷之心。
他又与权臣杨国忠不和,遂阴谋叛唐。
他豢养同罗、奚、契丹降人8000为假子,称“曳落河”(胡语,意为壮士),皆骁勇善战;又蓄战马数万匹,多聚兵仗,分遣胡商至各处经商敛财。
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32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
同年十一月,安禄山自范阳起兵,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攻陷洛阳。
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
同年六月,遣军陷长安。
从此,唐朝的半壁江山陷于长期战乱之中。
至德二载(757)正月,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1/ 2
安禄山
2/ 2。
安禄山反文言文翻译
![安禄山反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7e7776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4.png)
时唐玄宗享国日久,怠于政事,宠信杨贵妃,荒废朝政。
安禄山见有机可乘,遂与部将史思明等密谋起事。
彼时,安禄山拥兵数十万,占据幽州、范阳之地,势力雄厚,欲以武力颠覆唐室。
安禄山反,其势如雷霆,唐室君臣皆惊慌失措。
玄宗闻变,急召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欲御驾亲征。
然郭子仪、李光弼等皆以为非时之举,劝玄宗避祸东都,待机而动。
玄宗无奈,只得西幸长安,命太子李亨监国,自号“太上皇”。
安禄山既反,自称大燕皇帝,建元顺天,国号大燕,建都范阳。
其势如破竹,连克洛阳、长安等重镇,唐室大震。
玄宗闻讯,惊惧不已,遂传位于太子李亨,自号“太上皇”,逃往四川。
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
肃宗励精图治,广纳贤才,与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共谋国是。
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军讨伐安禄山,屡战屡胜,收复失地。
安禄山败退至洛阳,困守孤城,内外交困。
安禄山反,实为唐室之祸。
其时,朝中奸臣当道,忠良被逐,国力衰微,民不聊生。
安禄山乘机而起,煽动民心,以胡族之力,挑战唐室。
然唐室虽衰,尚有忠臣良将,临危不惧,力挽狂澜。
终将安禄山击败,恢复国家安宁。
安禄山反,历时八年,唐室几近倾覆。
然唐室君臣齐心协力,终将逆贼击败,使国家得以复兴。
此乃忠臣义士之勇,国之幸也。
后世论及安史之乱,无不叹惋,亦无不敬佩唐室君臣之英勇。
夫安禄山者,逆臣也,其心狠手辣,野心勃勃,欲篡唐室,终遭败亡。
然其反叛之举,亦暴露出唐室之弊端,使后人警醒。
安禄山虽败,但其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故史家云:“安史之乱,唐室之祸,亦国家之幸。
”。
中国史上十大罪人排名
![中国史上十大罪人排名](https://img.taocdn.com/s3/m/fb52e3c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1.png)
中国史上十大罪人排名第一名,“狼子野心”安禄山安禄山是华夏自古以来最恶毒的混蛋,没有之一。
安禄山原本是粟特族人,他在官场更是平步青云,直到有机会能觐见大唐皇帝。
他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靠着自己“胡人”的身份讨好唐玄宗。
刚开始他伪装得憨态可掬,经常在皇帝面前跳舞惹得皇帝哈哈大笑,另外收了他贿赂的人也在皇帝面前替他说好话。
第二名,“祸国丑女”贾南风她是西晋“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传闻贾南风相貌奇丑无比,没想到却成为了西晋惠帝的皇后。
得了势的贾南风“丑人多作怪”,煽动皇族子弟互相争权夺利,全国各个亲王率领西晋的精锐部队自相残杀,自己人打自己人,丧心病狂的野蛮人对老实本分的汉族人,进行了持续百年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这场大屠杀,使得长江以北原本1200万汉族百姓,最后仅剩400万人存活。
一代“祸国丑女”贾南风罪大恶极,差点导致北方汉人灭绝。
第三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老妖婆”的恶名,每一个中国人几乎都知道。
她在位期间穷奢极欲,一天的花费高达4000多两白银,把银子折合成人民币,就相当于她一天花费680多万人民币,慈禧太后为了自己过生日,不惜花费一千多万两白银,这些银子别说买炮弹,连战舰都能买10艘,这直接导致甲午战争大清惨败,澎湖列岛、台湾都被日本占领,慈禧太后做下的恶事数不胜数、罄竹难书,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损失巨大,实在是可恶。
第四名,“认贼作父”石敬瑭石敬瑭是唐朝灭亡后的一个军阀,他曾为了能当皇帝,主动向北方的辽国契丹人求救,并丝毫不顾民族大义,把整个长城边防最重要的“幽云十六州”,全部拱手送给了外族人。
宋朝对辽国屡战屡败,石敬瑭以一己之力,使得此后几百年,中原汉人王朝一直被北方外族压着打,南宋甚至直接被北方蒙古灭国,中原和江南百姓一直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中。
第五名,“投机专家”吴三桂明朝灭亡后,吴三桂毫无民族大义,为了一己私利,打开了山海关大门,投靠了清军,并且为清军打垮了抗清的农民军。
安禄山
![安禄山](https://img.taocdn.com/s3/m/df115662a45177232f60a243.png)
安祿山(一):身世考究據說,安祿山原本姓康,名軋犖山,父親早死,母親改嫁突厥番官安延偃,於是改姓安,改名祿山。
從安祿山的原本的姓氏「康」,以及後來改姓的姓氏「安」推測,他的祖先可能是源自「昭武九姓」胡人。
所謂「昭武九姓」,是南北朝時期以來,一些原本居住於中亞地區的粟特部族,先後被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壓迫,陸續遷徙到中國的河西走廊,得到唐朝安置。
粟特語言稱呼首領的發音接近漢語的「昭武」,遷居中國的粟特人,主要有九個部族,所以稱為「昭武九姓」,又稱為「九姓胡」。
昭武九姓人擅長經商,因此部分族人逐漸遷移到長安、洛陽城市,以及北方邊疆各地,從事貿易或成為唐朝僱傭兵。
近年,西安、洛陽一帶的隋唐古墓中,出土了許多昭武九姓人的墓穴,墓主人有姓曹、石、米、何、康、安等姓氏,從他們的墓誌中,得知他們多世代定居中國,有些人擔任過唐朝的軍政職位。
為了有效管理歸附的邊疆部族,唐初曾經成立「安東都護府」,但後來受到游牧民族的不斷侵擾,設立十個緣邊軍區,軍區稱為「道」,長官稱為「節度使」。
十道即:河西、隴右、劍南、安西、朔方、河東、北庭、范陽、平盧、嶺南。
各道節度使擁有轄區之內的軍事、民政、財政實權,可以說是大權在握。
各道節度使招募蕃將以及僱傭兵協助防衛邊疆,因此一些懂得漢語的蕃人容易得到各道節度使的任用。
安祿山通曉六國語言,初為「互市牙郎」,即邊境貿易的聯絡人,後來加入唐朝邊防軍隊,成為平盧節度使麾下的兵馬使。
由於安祿山熟悉邊疆情況,而且人緣甚佳,受到歷任平盧節度使的信任。
他在眾多蕃將之中,建立了威望。
後來,安祿山以賄賂交結朝廷派往河北邊疆巡視的御史,與宰相李林甫搭上關係,獲得朝廷的重用。
開元二十九年,獲朝廷任命為營州都督;天寶元年(742年),晉升為平盧節度使;兩年後,兼任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天寶十載,又兼任河東節度使,封為東平郡王。
掌握了包括今日北京、遼寧西部、山西等地區,被唐朝皇帝唐玄宗倚為「安邊長城」。
安祿山(二):皇室門爭安祿山在唐朝邊防軍隊之中,逐漸顯露頭角的時候,正值唐朝的開元盛世。
安禄山的文言文的翻译
![安禄山的文言文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d0f174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6.png)
长成,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为买卖人议价之牙郎。
开元二十年(732),张守王
圭为幽州节度,安禄山偷羊被获,张守王圭拷问之,欲以乱棍打死。
禄山高声呼曰:“大夫岂欲灭两蕃乎?何故欲杀我!”守王圭见其肥白,言辞豪壮,遂放之。
令与同乡史思明一同捕生口,每出必能按期而返,遂擢为偏将。
守王圭常嫌其肥,而禄山畏之,不敢多食。
以骁勇著称,守王圭收为义子。
开元二十八年(740),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
其性机灵聪慧,人多称之。
朝廷授
其营州都督、平卢军使。
禄山善用兵,治军严整,威震塞外。
时契丹强盛,朝廷欲讨之,以禄山为先锋。
禄山率精兵数万,昼夜兼程,直捣契丹牙帐,契丹大骇,不战而降。
至德元年(756),禄山反叛,自称大燕皇帝,国号大燕。
禄山性残忍,所过之处,焚城屠戮,百姓苦之。
唐玄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帅讨之。
禄山连年征战,兵力耗尽,终被唐军击败。
禄山败走,途中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安禄山虽为胡人,但通晓汉族文化,善用兵,治军有方。
其在唐朝时期,曾为平卢节度使,威震塞外。
然而,因其野心勃勃,最终导致唐朝大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安禄山的一生,可谓功过参半,后人对其评价各异。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唐朝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安禄山简介安禄山简介
![安禄山简介安禄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5cb3024ba0d4a7302763af2.png)
安禄山简介-安禄山简介安禄山个人资料中文名:安禄山别名:阿荦山、轧荦山信仰:拜火教年号:圣武谥号:光烈皇帝性别:男民族:突厥族国籍:唐朝所处时代:唐朝时期出生地: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出生时间:公元703年逝世时间:公元757年职业:军阀、叛军首领职位:三镇节度使、大燕皇帝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人(今辽宁朝阳),本姓康,名轧荦山。
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
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
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
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
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安禄山生平简介安禄山原来没有姓氏,名字叫轧荦山。
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族的一个巫师,以占卜为业。
他小时候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在突厥族里生活,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他母亲为妻。
开元初年,安禄山跟将军安道买的儿子一起逃离了突厥人。
安道买的第二个儿子安贞节任岚州别驾,把他们两个人抓回来了。
年纪到了十多岁,安禄山以与他的哥哥及后父安延偃生活在一起为耻。
约定同安思顺等人结为兄弟,就定为姓安。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安禄山偷羊被抓住,张守珪拷问他,准备乱棍打死,他高声喊叫说:“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白白胖胖,语言豪壮,就放了他。
命令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虏,他们只要出去就一定能够按时抓到,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fbaf3f0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e.png)
安禄山生平事迹材料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安禄山生平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安史之乱安禄山表面上装得呆头呆脑,其内心则狡黠异常。
他命令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师,专以窥测朝廷内情,一有动静则飞马报讯,故范阳虽距京师有数千里之遥,但安禄山对朝廷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或有应上的笺表,骆谷也代作上通。
他每年除献俘以外,所献杂畜、奇禽、异兽等珍玩之物相望于道,“郡县疲于递运”,安禄山却以之博得玄宗的恩宠。
其时天下承平岁久,玄宗春秋渐高,嬖幸艳妃,骄情荒政,李林甫独专大权,纲纪大乱。
安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
于是安禄山表面上对玄宗忠诚无二,暗中作谋反准备。
他以防御敌寇为名,在范阳城北筑了雄武城,里面储藏了不少兵器和粮食。
为了兼并西北的雄兵劲旅,他奏请让陇右、朔方、河东、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率兵前来助役,安禄山欲乘机留下其精兵猛将。
也许是王忠嗣识破了他的醉翁之意,故“先期而往,不见禄山而还”。
并上奏禄山有谋反之意。
安禄山欲兼并西北劲旅的阴谋破产了。
天宝十载(751),玄宗命在长安亲仁坊为安禄山建造新宅,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厨厩之物也都用金银装饰,其奢侈华丽,“虽宫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
安禄山进入新宅时,玄宗特意停止了击毬游戏,命诸宰相前来贺乔迁之喜。
安史之乱此时,安禄山已身兼数职,既任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又兼任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将军,封东平郡王,又请求任河东节度使,玄宗把河东节度使韩休珉征为左羽林大将军,以安禄山代之。
安禄山母及祖母皆赐封为国夫人,他的十一个儿子皆由玄宗赐名,长子庆宗为卫尉少卿,加授秘书监,尚荣义郡主;次子庆绪为鸿胪少卿兼广阳郡太守。
玄宗给安禄山一家人的加官晋爵,反倒使得他踌躇满志,更加骄恣。
他招降纳叛,极力扩充实力。
他延用了一批有才学的文臣如高尚、严庄等为幕僚,成为自己的心腹。
同时又从行伍中提拔了一些智勇兼备的将校如史思明、安守志、李归仁、蔡希德、崔乾祐、尹子奇、武令珣、田承嗣等为自己的爪牙,委以重任。
安禄山简介
![安禄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493355677232f60dccca107.png)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安禄山简介
安禄山本姓康,名阿荦山,即战斗的意思。
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商人。
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
天宝元年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
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
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
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
因其宠爱幼
子,长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使安禄山宠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
安禄山反的文言文翻译
![安禄山反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045c76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8.png)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
禄山,本胡人,以勇力进身,历官至平卢节度使。
禄山素与杨国忠不协,国忠亦恶禄山,常欲除之。
禄山知国忠之志,亦深怀怨恨。
时值秋七月,禄山密召孔目官严庄、掌书记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三人同谋反叛。
庄等许诺,遂分头行事。
禄山伪造敕书,召诸将议事,诸将皆以为诚,不敢异议。
十一月甲子日,禄山矫旨征调同罗、奚、契丹、室韦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起兵反叛。
禄山自范阳起兵,首攻东京。
东京留守李守忠闻变,遂举城降。
禄山遂引兵南进,所过州县,望风而溃。
禄山至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改元顺天。
国忠闻变,急奏玄宗,玄宗大惊,遂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将讨伐禄山。
郭子仪等奉命而行,分兵进击。
光弼与安守忠战于陈留,大破之。
子仪与李光弼会师,进击禄山,大败之。
禄山势蹙,遂北走范阳。
子仪等乘胜追击,遂克范阳。
安禄山败退,退守洛阳。
子仪等复进击,大败禄山,禄山遂南走。
子仪等乘胜追击,大败禄山,遂克洛阳。
禄山走至汴州,被其将史思明所杀。
禄山反叛,祸国殃民,天下大乱。
唐玄宗以禄山为祸首,遂命子仪等讨伐。
郭子仪等奉命而行,分兵进击,大破禄山。
禄山败走,遂被杀。
天下遂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安禄山反叛,实为唐室之祸。
禄山素无德行,专擅兵权,心怀异志,终成大逆。
唐玄宗若能早识禄山之奸,早加防范,则禄山之乱未必至于如此。
然而,时移世易,人心难测,故安禄山反叛,遂成千古之恨。
后人读史,当以此为鉴,以防未来之患。
安史之乱祸首安禄山生平简介
![安史之乱祸首安禄山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d9470e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9.png)
安史之乱祸首安禄山生平简介安禄山,营州人,本姓为康,名为轧荦山,父可能为康姓的胡人,而他的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族的巫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祸首安禄山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安禄山生平简介安禄山是唐朝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安禄山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在突厥族里,原名本姓康,名轧荦山。
后来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他母亲为妻,安禄山也就改姓安了。
后来安禄山骁勇,被张守奎收为了义子,在公元740年的时候,被任命为平卢兵马使。
唐玄宗设置了平卢节度,安禄山代理平卢节度使,所以也就能够上朝面见唐玄宗,因其巧言令色,也深得唐玄宗的喜爱。
之后安禄山巴结上了杨贵妃,让杨贵妃收他做了义子。
公元747年,安禄山被提拔为大夫,此后平步青云。
公元751年,安禄山进宫向唐玄宗请求担任河东节度,唐玄宗就授给了他。
后来安禄山密谋叛乱,在范阳州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做坚守范阳的部署。
杨国忠多次和唐玄宗说安禄山会叛乱,但是唐玄宗却没有重视起来。
公元755年的时候,唐玄宗再次召安禄山进谏,这一次安禄山以患病为名,没有来上朝。
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就在范阳起兵造反了,这一次的造反就是被称为安史之乱的唐朝最大的叛乱了。
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叫燕国。
安禄山视力本来就很差,起兵之后基本上就已经失明了,连穿衣都要人服侍。
因为安禄山的为人暴虐,所以就被他自己的大臣和儿子安庆绪给密谋杀死了。
安禄山是哪里人对于安禄山的身世比较的复杂,要追究起来要扒的关系可能会比较多,所以需要一层一层的细细的深挖。
首先安禄山原本不是姓安的,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族的一个巫师,安禄山的父亲死了之后,安禄山的母亲就常年带着安禄山生活在了突厥,之后安禄山的母亲就嫁给了突厥的一位将军安波注的哥安延偃。
后来这个家族也破散了,安禄山与几个安氏的兄弟逃到了徒具,于是就和他们结为了兄弟,这个时候安禄山才开始真正开始姓安。
这才是安禄山身世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安禄山之前的身世都无法考证,所以后世了解的也不多,只是大概能够猜测到安禄山的父亲是一个姓康的湖人,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留写了安禄山和安禄山的母亲一起生活。
安禄山
![安禄山](https://img.taocdn.com/s3/m/40d16bde3186bceb19e8bb18.png)
安禄山——祸国奸雄,死于非命
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杂胡。
“杂胡”也称“杂种胡”,是指混合血统的胡族。
安禄山的父亲是谁,史书没有记载,只知道他的母亲是阿史德氏,所以安禄山很可能是其母与别人的私生子。
后来,他母亲又嫁给胡将安延偃,所以他姓安。
安禄山足智多谋,天宝三年(744年),他兼任范阳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
为了讨好唐玄宗,安禄山积极表现自己,竟认杨贵妃为干娘。
这一年,安禄山45岁,而杨贵妃只有29岁。
天宝九年(750年),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将帅封王者前所未有,安禄山开了先例。
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这样,安禄山成了平卢、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三镇的节度使了,拥兵十多万,野心也越来越大了。
安禄山拥兵自重,野心勃勃,蓄谋已久要推翻唐朝取而代之。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
“安史之乱”长达8年之久,中原地带战火连天,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成为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由于安禄山内部发生内混,安禄山被部下所杀,结束了罪恶的生命。
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c273700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9.png)
安禄山事迹安禄山出身贫寒,但他很有志气。
从小好学上进,曾当过县吏,后来经常到私塾去听课。
安禄山从小爱读书,非常聪明,他从15岁就开始游历各地,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安禄山初次进京赶考落第,没能中进士,这次回到范阳老家继续努力学习。
他的同乡人杨朝宗和贾乾贞见他为人忠厚,体貌雄伟,每天都带着酒菜登门拜访。
安禄山一有机会就请他们饮酒,喝到畅快处,便与杨、贾等人共同商议起事来。
他们密谋起兵反抗朝廷,推举安禄山为首领。
1。
投降的第一个目标是陈玄礼。
唐玄宗时,陈玄礼任洛阳留守,兼河南节度使,成了安禄山必须首先解决掉的一大障碍。
有一次,安禄山见陈玄礼没有前来参加自己举行的宴会,心里非常恼火。
于是,他派心腹将陈玄礼的哥哥杀死,然后又把他包围起来。
陈玄礼得知消息,赶忙带着自己的家眷逃跑。
他刚出城门,就被乱箭射死。
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立即出动兵马向陈玄礼发起进攻。
结果,陈玄礼部下精锐尽失,只剩下了五百名老弱残兵。
唐军获胜之后,安禄山命令士兵们休息三天,然后把陈玄礼的家属和陈的将领全部杀死,对外谎称陈已经病故。
唐朝中期,吐蕃王朝渐渐强大起来,成为唐朝最大的边患。
吐蕃原来不过是青海湖一带的羌人部落,后来迁徙到了西藏,吐蕃王朝依仗着大好山河,多次入侵唐朝,在边境地区烧杀抢掠。
为了彻底打败吐蕃,唐玄宗派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带兵迎战。
郭子仪先收复了失地,接着收复了被吐蕃占领的泾阳(今甘肃泾川),斩敌三千余人,乘胜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吐蕃的主力部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朝政混乱,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公元88o4年,黄巢率军浩浩荡荡地向长安杀来。
唐朝的皇帝吓得惊慌失措,带着妃嫔、公主、大臣一路狂奔,很快逃到四川成都。
大将朱温不肯追随皇帝,他在陈州建立了“大梁”,自称“梁王”。
黄巢军队一直打到长安城下,朱温才派遣大将率领军队迎战。
黄巢攻入长安,所向披靡。
安禄山也趁机扩充实力,并且偷袭潼关,切断了黄巢军队的归路。
安禄山与史思明唐朝乱局的幕后黑手
![安禄山与史思明唐朝乱局的幕后黑手](https://img.taocdn.com/s3/m/3b7e82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6.png)
安禄山与史思明唐朝乱局的幕后黑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但也是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其中,安禄山与史思明两位权臣被认为是唐朝乱局的幕后黑手。
本文将从他们的背景、活动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他们对唐朝乱局的贡献。
一、安禄山的背景和活动安禄山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官吏,但他凭借其聪明才智和机智处事的能力迅速崭露头角。
他被唐玄宗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掌握了重兵要地。
然而,安禄山并不满足于节度使的职位,他图谋更大的权力。
安禄山的野心和背叛行动造成了唐朝内外交困。
他借助党项人勾结,大规模征兵扩充军队,形成了对唐玄宗统治的威胁。
安禄山并发动了安史之乱,推翻了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大汉国。
然而,由于他嗜杀成性,残暴无度,使得大汉国的统治备受质疑,最终导致了其覆灭。
二、史思明的背景和活动史思明是突厥贵族出身,曾在唐朝充当外交官,与唐玄宗和杨贵妃有过良好的交往。
然而,史思明并不忠于唐朝,他通过与安禄山的勾结、贿赂和收买,逐渐获得了权力和地位。
史思明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积蓄实力。
他不仅通过与党项人结盟对抗唐朝的势力,还积极借助突厥的力量来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史思明的活动使得唐朝领土不断缩小,政权动荡不安。
三、安禄山与史思明对唐朝乱局的影响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合作对唐朝乱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背叛行为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首先,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分散了唐朝的兵力和资源。
唐朝需要同时对付两个战线,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分散、物资短缺,很难有效地进行抵抗。
这为其他地方的叛乱和外族入侵提供了机会。
其次,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背叛行为破坏了唐朝的统一和稳定。
他们的活动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经济衰退,人民生活艰难。
唐朝政府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无法有效治理国家。
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促使了唐朝政权的衰落和灭亡。
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之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使得唐朝在叛乱结束后无法恢复过去的辉煌。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https://img.taocdn.com/s3/m/ade3704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8.png)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导读:安禄山,原名扎荦山。
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
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
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
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
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
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
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
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
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
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
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
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
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
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
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
”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
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
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
安禄山为什么造反
![安禄山为什么造反](https://img.taocdn.com/s3/m/6b5f053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7.png)
安禄山为什么造反公元755年的时候,唐玄宗再次召安禄山进谏,这一次安禄山以患病为名,没有来上朝。
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就在范阳起兵造反了,这一次的造反就是被称为安史之乱的唐朝最大的叛乱了。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安禄山造反原因,一起来看看。
安禄山造反原因首先安禄山本来就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这是安禄山自己个人的原因。
历史上有很多身处高位的人不为帝位所动,尽心尽力辅佐皇帝,但是却有更多的人帝位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希望更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都不够,还是要坐上更高的位置。
最有代表性的就应该是王莽了,对权力的渴望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已经是三个节度使官位加身的安禄山,又掌握着兵权,想当皇帝是很正常的事情。
另外就是当时政治因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醉于杨贵妃的美色,过着糜烂的生活,对政事都不理不问。
阶级问题严重,许多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另外奸臣当道也是当时唐朝政治局势的一个特点,当时口服迷奸的奸相李林甫长期把持着朝政,官场一片混乱,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非常的深。
而且当时中央和地方的军阀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的深,也是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
至于安禄山和史思明只是地方军阀的代表,他们也是趁了地方军阀的对抗情绪的东风,才能够发起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
其实在那个情况之下,很多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朝代更替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唐玄宗后期昏庸,奸臣当道,根本就没有能力管理好国家,出现叛乱也是正常的事情。
至于符不符合礼法,只要能坐上皇位,礼法什么的都是后话,哪次朝代更替不是血流成河的灾难。
安禄山怎么死的安禄山称帝两年之后就死了,而且安禄山的死因也常常被人称道,大家都说安禄山是被自己儿子给杀死了,所以安禄山的死是很有人都有所疑问的地方。
安禄山称帝之后,性格乖戾,喜怒无常,常常对人非打即骂。
安禄山的视力也越来越差,而且身体肥胖三百多斤重的安禄山身体上长了毒疮,身体上的病痛也让安禄山更加的案遭,对自己的大臣严庄也都是鞭打相加。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故事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171ac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2.png)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故事安禄山是唐玄宗时期一位著名的叛乱领袖,他的叛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伤害。
本文将通过叙述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故事,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1. 背景介绍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被誉为盛世之君。
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社会繁荣。
然而,他沉溺于享乐,对政务漠不关心,导致朝政腐败,士人失望。
2. 安禄山的崛起安禄山是唐玄宗时期的一名中高级将领,他在唐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
由于他出身于边疆军队,深受士兵的敬爱。
与此同时,安禄山还借助自己的才能和机智,逐渐获得了一些地方官的信任和重用。
3. 安禄山的野心与利益诉求安禄山渴望能够参与朝政,但受到了唐玄宗的阻碍。
然而,他却在官场中结交了一些不满唐政权的官员。
这些官员见利忘义,向安禄山推波助澜,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支持来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
4. 安禄山叛乱的起因安禄山在追求自己的政治野心的同时,也对唐朝的财富和权力心生了垂涎之意。
他发现,朝廷赏赐的土地和封爵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权力和财富,而掌握税收和兵权才是真正的富贵之道。
于是,他决定通过叛乱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5. 叛乱爆发唐玄宗在位期间,安禄山积极领导唐军征战边疆,获得了广大士兵和一些少数民族的支持。
他与这些士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们心中树立了无可替代的形象。
在一次边境战役中,安禄山趁机组织士兵起义,号召他们共同反抗朝廷。
6. 叛乱的影响安禄山的叛乱给唐玄宗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伤害。
他发动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损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叛乱的消息一传出,天下震动,士人们纷纷为唐朝命运而担忧。
7. 平叛过程及结局被安禄山叛乱所困扰的唐玄宗,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平息叛乱。
他重用了一些忠勇之士,组织了新的军队,并派遣了能干的将领韦皋去打击叛军。
经过多年的苦战,唐朝最终平定了叛乱,安禄山被击败并身亡。
8. 叛乱对唐朝的影响安禄山的叛乱给唐朝带来了深重的打击。
它不仅导致了大量人员和财富的损失,还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崛起。
安禄山为何会反叛
![安禄山为何会反叛](https://img.taocdn.com/s3/m/e3a0551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5.png)
安禄山为何会反叛安禄山反叛的时期正是大唐最强盛的时期,随着反叛的结束,大唐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那么,安禄山为什么会反叛呢?性格的原因安禄山狡黠奸诈,凶狠毒辣,善揣人意,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杂居地,史箤干(史思明)一同长大,如同兄弟,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闻名。
安禄山表面上装得呆头呆脑,其内心则狡黠异常。
他的命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师,专以窥测朝廷内情,一有动静则飞马报讯,故范阳虽距京师有数千里之遥,但安禄山对朝廷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其时天下承平岁久,玄宗春秋渐高,嬖幸艳妃,骄情荒政,李林甫独专大权,纲纪大乱。
安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
于是安禄山表面上对玄宗忠诚无二,暗中作谋反准备。
和杨国忠关系恶化安禄山招兵买马,极力扩军备战,其不臣之迹自然难以掩饰。
这时宰相杨国忠屡次奏告玄宗,说安禄山有“反状”,但玄宗却不以为然。
杨国忠之所以屡奏安禄山有“反状”,也许是发现了他的叛乱迹象,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两人之间矛盾冲突所致。
在杨国忠入相前,本与安禄山关系十分密切。
安禄山入朝时,杨国忠与杨贵妃姊妹皆出外远迎,视如贵宾。
当时他任御史中丞,正承恩用事,他见安禄山身体肥大,行动不便,每逢上下朝登殿阶时,都要亲自搀扶他。
这是杨国忠有意讨好安禄山,希望他能作为自己强大的外援。
但是,安禄山惧怕阴狠毒辣、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对才能平庸的宰相杨国忠却“视之蔑如也”。
这不能不使他十分恼火,故屡奏安禄山谋反,欲将他置于死地。
后世不少人认为,安禄山后来的谋反,是与继李林甫为相的杨国忠不能像李林甫一样,对他既拉、又打,恩威并用,只知道一味靠强力相逼关系很大。
李林甫死后,无人能制服安禄山安禄山初见李林甫的时候,仗着玄宗的恩宠,态度怠慢,相当不恭敬。
李林甫瞧在眼中,却不动声色。
当时大夫王鉷也专权用事,和杨国忠齐名,李林甫托故把王鉷叫来,让安禄山站在一旁。
当时王鉷身兼二十余职,恩宠无比,见了李林甫也只能卑词趋拜,满脸媚笑。
李林甫向王鉷问对,十分精审,王鉷对答,百倍地恭敬。
形容安禄山的成语
![形容安禄山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6551294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f.png)
形容安禄山的成语
摘要:
1.介绍安禄山背景
2.分析安禄山的成语
3.总结安禄山的成语特点及其反映的历史背景
正文:
安禄山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叛将,他发动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形容安禄山的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复杂多面的形象,既有英勇善战的一面,又有狡诈阴险的一面。
1.介绍安禄山背景
安禄山,原名轧荦山,是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
他原本是突厥(今土耳其)的一个部落首领,后来归顺唐朝,成为唐朝的一名将领。
安禄山在唐朝官场上逐步攀升,深得唐玄宗的宠信,被封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逐渐壮大。
2.分析安禄山的成语
(1)英勇善战:由于安禄山曾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有关他英勇善战的成语较多。
如“禄山之爪”,意指英勇善战的将领,也形容战功卓著。
(2)狡诈阴险:随着安禄山势力的壮大,他开始露出反叛之心,策划发动安史之乱。
这期间,他运用狡诈手段,瞒过唐玄宗和朝中大臣。
如“禄山之谋”,意指阴谋诡计,也指叛乱。
3.总结安禄山的成语特点及其反映的历史背景
安禄山的成语既体现了他英勇善战的一面,也揭示了其狡诈阴险的一面。
这些成语反映了安禄山在唐朝政治舞台上的崛起、权势的扩张以及最后发动叛乱的历史过程。
唐朝安禄山
![唐朝安禄山](https://img.taocdn.com/s3/m/5e77b13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1.png)
唐朝安禄山引言:唐朝安禄山是中国历史上突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叛徒之一。
他在唐朝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他的贪婪和背叛行为,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唐朝安禄山的背景、崛起、叛乱以及最终结局的一系列事件,展现出这位历史人物对唐朝的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安禄山生于唐朝的汐州(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一个名门望族。
他出身名门,家庭背景较为显赫,这成为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崛起的桥梁。
安禄山骁勇善战,聪明机智,使他很快获得了皇帝的注意。
二、崛起安禄山的崛起开始于他作为一名将领参与高宗皇帝平定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严重冲击了唐朝的统治,给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安禄山以其出色的战术、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闻名于世。
他在战场上屡次获得重大胜利,此外,他还表现出对政治事务的熟练处理能力。
得益于他在平定安史之乱期间的出色表现,安禄山被任命为河北节度使,成为唐朝的高级将领之一。
三、叛乱然而,安禄山的野心和贪婪最终带来了他的灭亡。
安禄山对权力的渴望超过了对国家的忠诚,他开始与唐帝国的领导阶层产生矛盾。
安禄山开始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上,并试图推翻唐朝的统治。
安禄山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叛乱,被称为“安史之乱”。
他利用军队的力量反对当时的唐朝皇帝,试图夺取皇位。
他以其魅力和口才,成功争取了一部分军队和官员的支持,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四、影响安禄山的叛乱对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达8年的战争使唐朝举国上下陷入混乱和动荡,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
无数人民生活在战乱的恐惧中,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终,安禄山的叛乱被唐朝成功平定。
但这场战争耗尽了国家的资源和实力,导致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五、结局安禄山的结局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他失败的地方,他被军队中的叛徒谋杀。
他的尸体被送到长安(今天的西安)并公开示众,作为叛乱和叛徒的警示。
结论:唐朝安禄山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事件。
他的崛起和叛乱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以及权力的腐败和破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唐书·安禄山传》:張守珪爲幽州節度,禄山盗羊事覺,守珪剝坐,欲棒殺之。
大呼曰: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爲打殺禄山,守珪見其肥白,壯其言而釋之,令與鄉人史思眀同捉生,
行必尅獲,㧞爲偏將,常嫌其肥,以守珪威風素髙,畏懼不敢飽食。
以驍勇聞,遂飬爲子。
二十八年,爲平盧兵馬使,性巧黠,人多譽之,授營州都督平盧軍使,厚賂徃來者,乞爲好言,玄宗益信嚮之。
天寳元年,以平盧爲節度,以禄山攝中丞爲使入朝奏事,玄宗益寵之。
三載,代裴寛爲范陽節度,河北採訪、平盧軍等使如故。
採訪使張利貞常受其賂,數載之,
後黜陟使席建侯又言其公直無私。
裴寛受代及李林甫順㫖並言其羙,數公皆信臣,玄宗意益
堅不摇矣。
後請爲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眞,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
玄宗大恱,遂命楊銛已下並約爲兄弟姊妹。
六載,加大夫,常令劉駱谷奏事,與王鉷俱爲大夫。
李林甫爲相,朝臣莫敢抗禮,禄山承恩深,入謁不甚罄折。
林甫命王鉷,鉷趨拜謹甚。
禄山悚息,腰漸曲。
每與語,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
禄山以爲神眀,每見林甫,雖
盛冬亦汗洽。
林甫接以温言,中書㕔引坐,以已披袍覆之。
禄山欣荷無所隠,呼爲十郎。
駱
谷奏事,先問十郎何言,有好言則喜躍,若但言大夫湏好檢校,則反手據牀曰:阿與,我死也。
李龜年嘗斆其說,玄宗以爲笑樂。
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
左右擡挽其身方能移步。
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十載入朝,又求為河東節度,因拜之。
祿山隂有逆謀於范陽,北築雄武城,外示禦寇,内貯兵器,積榖爲保守之計。
戰馬萬五千匹,牛羊稱是。
兼三道節度,進奏無不允。
引張通儒、李庭堅、平洌、李史魚、獨孤問俗在幕下,髙尚掌書記,劉駱、谷留居西京爲耳目,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徳、牛庭玠、向潤
客、崔乾祐、尹子竒、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眞皆㧞於行間,每月進奉生
口駝馬鷹犬不絶,人無聊矣。
既肥大不任戰,前後十餘度欺誘契丹宴設,酒中著茛(gen)菪(dang)子,預掘一坑待其昏醉,斬首埋之,皆不覺死,每度數十人。
……楊國忠屢奏祿山必反。
十二載,玄宗使中官輔璆琳覘之,得其賄賂,盛言其忠。
國忠又云召必不至,洎召之而至。
十三載正月,謁於華清宫,因涕泣言:臣蕃人,不識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楊國忠欲得殺臣。
玄宗益親厚之,遂以爲左僕射,却廻。
其月又請爲閑廐隴右羣牧等都使,奉吉温爲武部侍郎兼中丞爲其副,又請知縂監事,既為閑廐羣牧等使,上筋脚馬皆隂選擇之,奪得樓煩監牧及奪張文儼馬牧。
三月一日歸范陽,疾行出闗,日行三四百里至范陽。
人言反者,玄宗必大怒縛送與之。
十四載,玄宗又召之,託疾不至。
賜其子婚,令就觀禮,又辭。
十一月,反于范陽。
矯稱奉恩命以兵討逆賊楊國忠,以諸蕃馬歩十五萬,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
以髙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髙邈、何千年爲腹心,天下承平日乆,人不知戰,聞其兵起,朝廷震驚,禁衛皆市井商販之人,乃開左藏庫、出錦帛召募,因以髙仙芝、封常清等相次爲大將以擊之。
禄山令嚴肅,得士死力,無不一當百,遇之必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