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到唐末农民大起义(四)
细数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中国的19次起义、叛乱
细数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中国的19次起义、叛乱1 大泽乡起义(前209~前208)领导人:陈胜、吴广上榜原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2 斩白蛇起义(前209~前202)领导人:刘邦上榜原因:推翻秦朝建立西汉帝国斩蛇典故: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
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
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
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吧。
”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
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
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
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儿,我在哭他。
”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故哭。
”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
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简表
李特牺牲后,各地流民起义延续了几十年,这些起义先后被镇压。但西晋统治阶级也在流民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
张昌
303年(惠帝太安二年)
安陆石岩山(今属湖北安陆)
东晋
东晋农民起义
孙恩
399年(东晋安帝隆安三年)
海岛
孙恩在海岛领导起义,攻破上虞(今浙江上虞),杀县令,声势大振。八郡农民纷纷响应。孙恩自称征东大将军,率起义三次渡海登陆,与东晋军作战,最后一次不幸失利,孙恩投海自杀。
朝代
农民起义名称
起义领导人
起义时间
起义地点
起义事略
北宋
北宋农民起义
王小波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春
青城(四川灌县南)
993年,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青城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第二年,占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控制四川部分地区,坚持斗争到995年春,最后失败。李顺Biblioteka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12月
青城
宋江
1119年(徽宗宣和元年)
海岛
南北朝
北魏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
破六韩拔陵
523年(孝明帝正光四年)
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
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领导北部边镇军民在沃野镇起义,屡败官军。两年后,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525年,河北各族人民在上谷(今北京延庆)起义。528年后,逐渐集中在葛荣领导下,发展到几十万人,由于领导轻敌,兵力分散,起义惨遭失败,葛荣被俘牺牲。但起义沉重打击了鲜卑贵族,扫荡了汉族地主势力,动摇了北魏统治,在战斗中加深了各族人民了解,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苗民起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黄巢起义简介素材 川教版
黄巢起义简介1、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福建、浙江、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从公元七世纪初隋末农民战争之后,至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元末农民战争以前,在这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然而真正具有农民战争规模的却只有唐末农民大起义。
它是这一时期中阶级斗争的高潮和顶峰。
这次农民战争爆发在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发展的转折阶段。
2、吃人现象在中国人所经历过的许许多多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食人,而所有发生在王朝末代的这类人间惨剧,莫过于唐朝末期。
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他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这一份骇人听闻的食人纪录,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
按照历史教科书,黄巢是农民革命领袖,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推翻封建统治的行径,那是具有革命的进步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
但若是以毛泽东提倡的两分法的观点看,不那么以偏概全,不那么一白遮百丑,而取实事求是精神,这位革命领袖在荼毒非统治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历史上那些声名狼藉的屠夫,比之于他,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
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够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残杀方式。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你不能将敌人消灭,对手也会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
所以,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义军的头目,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算。
可恶可恨:唐朝中后期的六次内乱
可恶可恨:唐朝中后期的六次内乱唐朝自618年建国,到907年灭亡,历时289年。
在这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曾对唐朝发动过战争,但没有一次不被唐朝的军队打得大败。
更多时候,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相处,无论是与吐蕃,与南诏,与回纥,还是与突厥及西域各王国。
这样的民族关系甚至于成为历代效仿的典范。
既然没有外敌能战胜唐朝,那么偌大的唐朝、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唐朝,怎么会灭亡的呢?两个字“内乱”!第一次内乱:775年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揭开了地方割剧势力长期与唐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
安禄山与他的同伙史思明都是杂胡出身。
安禄山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很清楚,早就有起兵灭唐的想法。
经过十多年的准备,安禄山认为已具备灭唐条件,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拥三镇兵力15万悍然反叛。
叛军似一股浊流,迅速席卷河北之地,兵锋直指洛阳。
腐巧的唐王朝军事上毫无准备,洛阳很快陷落。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唐朝军队虽有抵抗,但不敌叛军凶猛之势,潼关失陷,叛军长驱进逼京师长安。
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到马嵬驿时,随军将士发生哗变,杀奸臣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不宣布退位,太子即位,是为唐肃宗。
此时,京师长安陷入叛军之手。
在胜利面前,叛军内部矛盾尖锐化,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安庆绪即帝位后,史思明坐拥重兵,不听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
同年,唐朝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陆续调集十多万军队,又向回纥借精兵四千,肃宗以其子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一举收得长安。
至唐代宗广德二年(763年),历时7年有余的安史之乱的平叛才告结束。
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受破坏最重,“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劫后余生的人们甚至“以纸为衣”。
安史之乱与唐朝死亡习题含答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死亡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的建立。
A.后唐B.后晋C.后梁D.后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
因此,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907年后梁的建立。
故C符合题意;后唐、后晋、后周出现在后梁之后,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历史上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是()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B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群星荟萃的诗坛上,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A.李白B,杜甫C.李清口D.苏轼【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诗歌之风盛行,成就突出,李白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被称为“诗仙”,A项符合题意;杜甫被称为“诗圣”,B项不符合题意;李清照和苏轼都是宋朝时期著名的词人,不是诗人,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o4.从下表中课读出的信息包括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②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③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历史上合称五代“。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期末复习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新课标版)解析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思维导学】唐朝政局概览【背记要点】知识点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1.背景(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
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④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过程:①从河北南下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②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③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平叛(763年平定):①西北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援助,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
4.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时局: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3.评价: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②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我国古代史自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国古代史》,郭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课时:30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全日制本科的主干课程。
教学目的是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关于中国古代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大纲采取史学界比较通行的观点。
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问题,本大纲采用春秋战国之际说;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采取宋代说。
这与现行中学课本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
但教师上课时可以将各种学术观点向学生作介绍,以使学生了解科研前沿。
本课题共208学时,分两个学期讲授。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组织课堂讨论,撰写论文、观摩参观和外出考察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及思考练习第1章原始社会重点、难点:1.人类的起源2.母系父系氏族公社讲授内容:1.中国古人类发的起源与进化(1)人类的起源(2)中国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3)原始群时期的劳动和生活(4)血缘家庭到氏族公社2.母系氏族公社(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址(2)特征与传说(3)经济生活(4)社会组织3.父系氏族公社(1)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变革(2)主要文化遗存(3)经济和文化(4)私有制的出现和原始公社的解体4.古史传说(1)炎帝与黄帝(2)三大部落集团与两次部落战争(3)中华民族的由来(4)尧舜禹的禅让到王位世袭思考练习1.中国原始社会婚姻状态进化过程如何?对社会组织影响如何?2.结合考古材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
第2章夏、商、西周重点、难点:商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讲授内容:1.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1)夏王朝的建立(2)夏代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3)夏代的经济和文化(4)夏代的发展和衰亡2.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1)商朝的发展(2)商朝的发展(3)商代的国家机构、阶级结构(4)商代的奴隶制经济和文化(5)商代的衰落与商纣王亡国3.西周的建立与基本制度(1)西周的建立和巩固(2)西周的基本制度4.西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1)西周的社会经济(2)西周的文化5.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和西周的灭亡(1)西周的社会危机(2)西周的衰亡思考练习1.试述商代的阶级结构2.略谈对于井田制的理解3.分析西周灭亡的原因第3章春秋战国重点、难点:1.战国变法运动2.诸子百家思想讲授内容:1.大国争霸(1)大国争霸的原因(2)大国争霸的过程与影响2.战国政治与秦的统一(1)战国的变法运动(2)战国七雄与兼并战争(3)秦的统一3.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民族(1)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2)社会经济的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1)学术下移与思想解放(2)道家儒家和法家的产生(3)百家争鸣的展开与融合(4)史学与地理学(5)文学艺术(6)科学技术思考练习:1.春秋大国争霸的历史意义如何?2.分析商鞅变法的性质、内容和意义3.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流派及儒道法基本思想。
高三历史必修一唐朝历史唐末农民战争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三历史必修⼀唐朝历史唐末农民战争》的⽂章,供⼤家学习参考!1. 起义背景⼟地兼并唐朝后期,⼟地兼并⽇益严重,⾄唐朝末年,已出现“富者有连阡之⽥,贫者⽆⽴锥之地”的局⾯。
地主官僚的⼤⼩庄⽥遍布各地,⼤者有⽥上万顷,⽽⼤量农民却失掉⼟地。
⼟地兼并是当时阶级⽭盾尖锐化的基本原因。
赋税繁苛唐后期,由于对藩镇和边疆各族战费的⽀出,官僚机构膨胀以及统治集团⽣活奢侈等原因,政府的财政⽀出⽇增,不断加重赋税。
初⾏两税法时,规定定税计钱,折钱纳物;但由于铜钱的流通额不能满⾜社会需要,致使钱价不断上涨,物价不断下跌,即使税额不变,纳税者的实际负担也在增加。
地⽅官更是任意增加税额。
在不断提⾼的两税之外,政府还巧⽴名⽬,横征暴敛,收取各种杂税,如漆、⽵、⽊、⾦、银、蔬菜、⽔果、⽊炭、⾷粮、布绢、牲畜等都要收税,⼏乎是⽆物不税。
另外,还通过盐、茶、酒的专卖来榨取⼈民。
其中对⼈民危害的是榷盐。
开元⼗年(722年),唐朝政府开始征收盐税。
当时的盐价是每⽃⼗⽂。
乾元元年(758年),实⾏榷盐政策,盐价猛增到每⽃⼀百⼀⼗⽂。
⾄德宗时(780—805年),⼜增到每⽃三百七⼗⽂。
以⾄民间有⽤数⽃⾕⼦换⼀升盐的情况。
官盐价过⾼,⼈民或被迫淡⾷,或买价钱较低的私盐。
政府为垄断盐利,严禁贩卖私盐,致使⽭盾更加激化。
唐朝政府还通过“和籴”、“和市”等,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买⼈民的粮⾷、布帛,有时甚⾄不给钱。
懿宗以后,政府的财政危机严重,经常向农民预征两三年的赋税,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有些地主把他们的赋税以各种⽅式转嫁到农民头上,甚⾄兼并了农民⼟地,仍要农民交纳赋税。
破产逃亡户的赋税也被官府强加到未逃户⾝上,这就使未逃户也⾛上破产逃亡之路,阶级⽭盾⽇益激化。
统治集团腐朽贪残唐末的皇帝都是昏庸之辈,⽣活上极端奢侈,只管游乐挥霍,以⾄府库空虚,政治⿊暗。
官僚们贪污受贿成风,懿宗时的宰相路岩⽣活豪奢,擅权纳贿,仅他的亲信边咸的家产便可供两年军饷。
万唯中考七下历史答案
万唯中考七下历史答案1. 最近热播的《隋唐英雄传》说到这样一位皇帝——他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请问这位皇帝是( ) [单选题]A.秦始皇B.孝文帝C.隋文帝D.隋炀帝(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依据题干“《隋唐英雄传》”,可知是指隋唐时期,秦始皇是秦朝皇帝,孝文帝是北魏皇帝,故AB不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建立隋朝,完成国家统一,隋炀帝时期下令开通大运河,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 “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有西方政府都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这其实是不知不觉的模仿了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的事物。
”这“事物”是指( ) [单选题]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科举制(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由材料中信息“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可知,这一“事物”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很类似,答案为D。
3. 隋大业元年(即605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万,开通济渠”。
608年2月,“诏发河北诸军百万穿永济渠。
”这说明隋炀帝 [单选题]A.正在开通大运河(正确答案)B.开始重建长安城C.正式开创科举制D.正在发布招贤令答案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隋炀帝”“ 605年”“通济渠”“永济渠”可知,隋炀帝正在开通大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了几百万人,从605年,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由北向南依次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大运河开通后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所以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A。
4. 唐朝诗人皮日休曾经这样评价一项水利工程:“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项水利工程的作用是 [单选题]A.发挥防洪、灌溉、排沙等作用B.沟通湘江和漓江,方便运输C.形成完整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D.沟通南北,促进经济交流(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唐朝诗人皮日休曾经这样评价一项水利工程:“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唐末农民起义简述
唐末农民起义简述一、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点:①政治黑暗混乱②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
”③唐朝末年,水旱灾害频繁,而官府照旧催租。
杜荀鹤《山中寡妇》二、起义经过时间:(875-884)领导人:王仙芝、黄巢爆发地点:山东、河南战争第一阶段:(875-878)在山东、河南爆发后,王仙芝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
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
王仙芝、黄巢都曾贩私盐,黄巢从小练过武艺,善于击剑骑射,攻读经史,多次不第,遂写诗《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表明了推翻唐朝的决心。
起义兵从山东转战到河南、安徽以及湖北一带,发展到数万人。
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
起义军由黄巢统一指挥,人数发展到十多万,黄巢称冲天大将军。
第二阶段:(878-880)黄巢带领起义军在山东、河南一带作战,受唐军阻遏,黄巢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避开藩镇力量强大的中原地区,长驱南下,渡过长江,攻入皖南、江西、浙东,又辟山路跃仙霞岭,进入福建、广东,后又自广东北上,进入广西、湖南长沙,又东下从采石渡江,过淮河,攻入洛阳,进潼关,是最后进军长安。
第三阶段:(881-884)在长安建大齐政权,采取革命措施,镇压一批人民痛恨的大贵族、大官僚。
真是“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但大齐政权没有乘胜追击唐朝残余军队。
唐反扑,883年,农民军被迫撤出长安。
884年,黄巢在泰山战败自杀,起义失败。
三、唐末农民战争的意义和教训1.意义①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使唐朝的反动统治,使唐王朝名存实亡。
②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的腐朽制度,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回忆士族制度的发展:魏晋以来形成――东晋得到发展――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落――隋时,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士族地位进一步下降――唐末农民战争过程中,七年间转战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起义军势力扩及到今12省的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彻底催毁了腐朽的士族势力,土地高度集中现象有所缓和,许多奴婢成为平民,农民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课前导习】二次备课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运作方式以及特点。
3.了解魏晋至隋唐的赋税制度,用唯物史观分析得出实行两税法是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的决策。
【展示预习】一、选官制度1.魏晋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发展①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________,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________的工具。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隋唐时期的科举制(1)形成和完善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②隋炀帝时,始建________,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
(2)影响: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________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1.(2)评定等级(3)士族特权2.(1)分科考试进士科(2)相对公平文化素质[图示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_______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________,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确立三省六部制(1)隋文帝时,________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隋唐时期,中书省负责________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________之职。
3.唐太宗时,完备三省六部制(1)唐太宗时常给________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________。
唐朝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与安史之乱前的社会动荡
唐朝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与安史之乱前的社会动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然而,在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社会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
这些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不仅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还间接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首先,唐朝的农民起义是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唐朝中后期,由于政府的贪污腐败、苛捐杂税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农民生活十分艰难。
特别是农民对高额赋税感到愤怒,他们开始组织起义,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黄巢起义是唐朝农民起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
黄巢本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受到政府苛捐杂税的压迫后,他带领数万农民起义。
起义者们占领了许多州县,甚至攻陷了首都长安。
然而,他们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稳定政权,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黄巢起义的失败使得唐朝政府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更加严厉的镇压,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除了农民起义,唐朝社会还面临着财政困难和人民的怨愤。
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广大农民和部分地方官员的支持。
叛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朝政府长期以来对边疆军队的忽视和削弱,导致了安禄山等叛乱者的崛起。
由于唐朝政府无力应对,安史之乱持续了整整8年,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破坏和人员伤亡。
然而,唐朝社会动荡的原因并不仅限于农民起义和安史之乱。
在这一时期,腐败无能的官僚制度也严重阻碍了政府的有效治理。
官员们沉湎于享乐生活,对民生无动于衷,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总之,唐朝在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之前经历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
这些起义和动荡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
唐朝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反映了农民对政府不公平政策的不满和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也揭示了唐朝政府腐败无能的弊端。
唐朝的动荡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黄巢之乱介绍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黄巢之乱介绍黄巢之乱黄巢之乱,近年来也有人称之为黄巢民变,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历经时间最长,起义面积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动乱。
黄巢之乱动摇了唐朝的半壁江山,其中死亡人数多达八百多万,导致了唐朝的快速灭亡。
黄巢起义黄巢出生于贩盐的家庭,擅长骑马射箭,在他科举没中之后便开始卖盐走私,结果与朝廷发生多次冲突。
乾符二年,王仙芝起兵,黄巢等八人随即进行响应。
王仙芝等人攻占山东、河南等地,又杀掉唐将,俘获刺史。
之后,朝廷诱降王仙芝,王仙芝愿意接受招安,使得王黄两人关系破裂,于是黄巢引兵北上。
乾符五年,王仙芝兵败被斩杀,众兵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自称“冲天大将军”。
三月,黄巢率*** 战江南,与旧部相呼应,攻下江南众多地方,后又进入福州,转入广东。
由于江南气候湿热,军队多患疾病,于是黄巢决定再次北上,进逼江陵,黄巢挥兵力战,唐军数十万人死于黄巢的兵下,黄巢随即占领江陵。
中和元年黄巢进入长安,黄巢军队给百姓分发财物,受到百姓的欢迎。
广明元年,建立了大齐政权。
不久他的部署在长安城杀人无数,没收百姓的家产使得百姓不能正常工作。
第二年,唐军反攻长安,齐军当夜反攻将唐军赶出城外。
黄巢认为城民帮助唐军反攻,于是率兵屠杀满城,血流成河,使得长安城变成了一座空城。
黄巢是什么转世据民间的传说中称黄巢是目楗连罗汉的投胎转世,因此才有了黄巢杀人八百万的俗语。
但是无论他是什么转世,他屠杀百姓这件事情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黄巢画像黄巢在起义最开始的时候他非常关爱百姓,百姓也对他十分敬爱。
但是在他攻陷长安,当上黄帝之后,便开始了他强盗一样的生活。
黄巢所率领的起义军,在长安城内大肆抢劫杀戮,老百姓脸正常的工作都无法进行。
当听说有人写诗来讽刺他的残暴,他便派人进行查找但是没有找到,便把长安城内的儒生都杀光了。
唐军进行反攻占领了长安城,但是没过几天又被黄巢夺回,黄巢把这次的失利怪在了长安平民的头上,便把城内的男子全部杀尽。
【文史知识】影响中国历史的八次农民起义
【文史知识】影响中国历史的八次农民起义中国几千年历史,起义次数自然不少,那些芝麻小的起义不说,就说影响全国,以至于改朝换代的起义就可以数出八件来,下面就逐件列出,以飨读者。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可以说是被逼的。
秦法过于苛刻,劳役太重,几乎把平民当成奴隶使用。
六国的残余势力还很强,所以就算秦始皇不死起义也会有一天到来,陈胜吴广只是开了一个头而已。
但是陈胜吴广实在算不上什么战略家,本身出身平民,也不能团结自己身边的贵族,六国贵族只是表面上支持他,其实都在扩张自己的势力,所以陈胜自己的势力得不到增强,最终只能单独与秦国对抗,被章邯战败后就只能一败再败,即使打胜灭了秦朝,也要面对六国的势力,胜面实在太小。
而项梁就聪明多了,立楚王团结楚国贵族,避免各自为战,项羽在巨鹿一战战胜秦军主力更是震撼六国贵族,此时胜利已经到手。
至于刘邦夺咸阳和楚汉战争就不在这次起义的范围内了。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新朝赤眉绿林起义这场起义实在是太顺利了,王莽建立的新朝本来就不巩固,当时人心向汉,农民起义军立皇帝也要立姓刘的。
所以昆阳一战后赤眉绿林已经占据了朝廷,分别入长安主朝政一段时间,之所以被刘秀打败是因为刘秀本身的政治能力强,手下的能臣良将很多。
当时天下已经混乱,各地开始割据,赤眉绿林虽然强大,但是根据地不巩固,政治能力太差。
绿林军内部不团结,刘玄刘秀相互争斗,而赤眉军军事能力不错,但是还是农民军本色,得不到地方势力支持。
覆灭是迟早的问题了,之后就是刘秀统一的过程了。
▲黄巾起义宗教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点在黄巾起义上就可以看出来,太平道组织严密,教徒受宗教影响个个不怕死,所定的计划:八州起变,直捣洛阳也很有可行性,假如没有告密事件,骨干力量没有遭到损害,按原计划进行的话,东汉政权很有可能被颠覆,毕竟就算在被告密不能按原计划进行的情况下黄巾起义还是造成了如此大的影响。
但是,是否会建立一个宗教国家就很难说了,毕竟各地方势力不会支持太平道这种宗教的。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5张PPT)
安史之乱 与唐朝衰亡
一、 安史之乱 1.探寻安史之乱原因
崇尚节俭
盛 姚崇、宋璟等贤臣 励精图治
之 原
开元盛世
整顿吏治 裁撤冗员
天宝
713年
741 742
755756年
唐玄宗 衰 (685-762) 之
因
《长恨歌》白居易(节选)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读课文,说说唐玄宗开元末年重用了哪些人?
说明唐玄宗 的用人标准 发生了什么 宠幸杨贵妃 宦官高力士 口蜜腹剑李林甫 外戚杨国忠 变化?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 败。(根本原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社会矛盾尖锐
读图和材料,说说唐朝军事布防上存在哪些问题?
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 却把税赋强加于犹在户籍上的农民。
2.阶级矛盾尖锐,各地 农民起义频发。
材料3: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
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
顾力不能制。 ——《新唐书·卷五十》
3.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一、 安史之乱
1.探寻安史之乱原因
一、 安史之乱
2.读图,说说叛军的进军路线?
(1)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 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范阳 洛阳
潼关
直扑 长安
756占领长安
(2)756年,玄宗入川,马嵬驿 之变。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 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 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太子李亨北上灵武, 被拥立为帝唐肃宗。
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起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1.唐朝后期政局的动荡主要是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其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不思进取,任用奸臣、宦官,致使中央政府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失控。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反映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让学生了解到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有时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后政策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2.扣准教材中的概念,如唐后期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难点: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
教学要点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3.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割据的形成2.特点3.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牛李党争”及影响四、唐末农民起义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
由于能采纳诤言,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首先请看安史之乱。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农民起义总结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农民起义总结一、秦末陈胜(陈王)、吴广(假王)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席卷全国,声势浩大。
秦所灭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卫、中山贵族趁机建国称王割据一方,互相杀伐兼并,削弱起义力量。
吴广、陈胜所掌之兵不能与各诸侯抗衡,对起义大局无控制权。
陈王薄情寡义,心胸狭隘,杀掉来投奔他的工友,断绝了社会各界人士来帮助他的路。
两人布衣起家,在贵贱等级思想严重的时代,人们对两人都比较轻视,而且两人日渐骄横,又不懂军事。
起义军军纪涣散,战斗力弱,将领争权夺利,唯利是图,禁不起失败挫折,稍有失败就逃亡或投降。
陈胜、吴广皆为内部人所杀,浩浩荡荡的起义失败告终.陈胜、吴广起义催生秦王朝四分五裂的局面,打击秦王朝军事力量。
为项羽、刘邦消灭秦国创造有利机会。
加快历史进程。
功不可没。
二、王莽新朝时期绿林、赤眉大起义。
西汉末,皇帝都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朝政由皇太后依仗娘家人掌握,形成外戚专权的中国政治特色.公元8年,外戚王莽逼宫篡位,称帝,建新朝。
为巩固新政权,王莽实行“改制”。
“改制”不但不成功,还加剧了农民负担,加上饥荒,朝野动荡不安,民怨沸腾,怨声载道。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爆发了反压迫反饥饿的农民起义.其中南方的王匡、王凤兄弟占领绿林(今湖北大洪山),队伍发展到五万多人。
称绿林军。
第二年遭遇瘟疫死亡过半,不得已分兵三路。
分兵后各自迅速发展起来;东方的樊崇发动几百人占领泰山,接纳吕大娘的部下后,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在青州、徐州来往打击官府和地主;南阳舂陵乡(今湖北枣阳、河南唐河一带)豪强刘秀发动家族及宾客七八千人起兵反对王莽。
三路军联合作战,几次打败王莽军.昆阳一战瓦解王莽主力,刘秀带兵攻克长安,杀死王莽。
由于各路人马都要推举对自己有利的旧贵族刘姓人当皇帝,相互间明争暗斗。
聪明的刘秀暗中笼络人心,排除异己,扫清反对势力,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昆阳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王莽失败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唐书·李林甫传》:
宰相用事之盛,開元已来未有其 比。然每事過慎,條理衆務,増 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恒度。而 耽寵固權,已自封植,朝望稍著, 必隂計中傷之。
林甫性沉宻,城府深阻,未嘗以 愛憎見於容色。自處台衡,動循 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 門。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 憚其威權。及國忠誣構,天下以 為寃。
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开始在边地设节度 使。
天宝元年(742年),共设平卢、范阳、河东、 朔方、河西、陇右、北庭、安西、剑南等九 节度使及岭南经略使。
这些边疆大吏各领兵二三万至八九万,兼管 军事、行政、财政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 割据势力,即所谓“藩镇”。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
元和中兴:
唐代自中期以来,中央宦官专权,地方 藩镇割据,政治局面混乱。唐宪宗元和 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各地藩 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 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 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 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但因 藩镇割据的基础仍在,割据再次出现直 至唐朝灭亡。
至于口分田,唐律禁止买卖:“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 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疏 议曰:“口分田,谓计口受之,非永业及居住园宅。…… 谓受之于公,不得私自鬻卖。”但同时规定:“即应合卖 者,不用此律。”所谓“应合卖者”,即“永业田家贫卖 供葬,及口分田卖充宅及碾硙、邸店之类,狭乡乐迁就宽 (乡)者,准令并许卖之”。
《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 武备,销锋鏑,以弱天下豪杰。……不肖 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 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 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 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 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政治上: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诸节度改用胡人
李林甫谓玄宗曰:“以陛下之雄才,国家 之富强,而蕃未灭者,由文吏为将而怯懦 不胜武也。陛下必欲灭四夷、威海内,即 莫若武臣,武臣莫若蕃将。蕃将小养马上, 长习阵敌,此天性也。陛下抚而将之,使 其必死,则夷狄不足图也。”
玄宗以为然.
杨国忠,本名钊,唐蒲州永乐源自(今山西芮城)人。杨贵妃同曾
五月,神策军将领李晟克复长安。
削藩战争受挫,德宗对河北藩镇仍采取姑息政策。
宪宗元和(806~820年)
元 和
元和元年(806),平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二年,平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叛乱。
元和十年(815)至十二年,平淮西。 元和十四(819)年,平淄青。
中
李吉甫、裴度:
兴
“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 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变。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 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破潼关,进占长安。
唐玄宗出逃。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之变。 太子李享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 即唐肃宗。
灵武 马嵬驿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 行至马嵬驿(今 陕西兴平西), 禁军哗变,杀死 杨国忠,又迫唐 玄宗缢死杨贵妃。 唐玄宗逃往成都。
《新唐书》卷212《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 不能制。
2、割据局面的形成 原因:安史降将的羁縻;趁乱发展的势力 “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 李宝臣——成德节度使(治恒州,今河北正定),
田承嗣——魏博节度使(治魏州,今大名), 李怀仙——卢龙节度使(治幽州,今北京),
“以方镇(藩镇)御方镇”,藩镇割据成为唐 朝后期重大政治问题。
3、藩镇的三种类型
河北地区 东南地区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 国之根本
中原、西南、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
西北地区
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4、唐朝与藩镇割据的长期斗争
唐朝曾多次对藩镇进行斗争,规模最
安史之乱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 安史之乱不是民族斗争。 安史之乱不是敌对阶级间的斗争。 安史之乱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爆发,
是单纯为了争夺统治权的军事斗争。
二、唐朝后期的政局
(一)、藩镇割据 (二)、宦官专权 (三)、朋党之争
(一)、藩镇割据
1、定义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 置的节度使在内地大量设立,并且一些节度使乘 机扩充势力,在叛乱平定后仍长期保持半独立的 状态。他们割据一方,被称为“藩镇割据”。
的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如,失地农民成为 流民,被迫向庄田主“贷其种食,赁其田庐”, 有田之家“坐食租税”
土地私有的社会问题
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 ◆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支柱。 ◆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失去征收的根据。 ◆财政危机--摊 逃
男耕女織之情景
男子要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耕作中的任何 體力活諸如開畦、耕鋤等都由他們包攬。王維在《春中田園作》如是 描述“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而韋應物在《觀田家》裏亦說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埋”。女的都是“織女”,她們要負責採桑 養蠶,織布縫衣。相當的賢惠,儲光羲《田家即事》“高機猶織臥蠶子,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肃宗后长期延续,开五代 十国之局面。
《新唐书》卷50《兵志》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 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 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 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 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大唐中兴颂 771年立 湖南祁阳县崖壁刻石 元结撰文 颜真卿书
安史之乱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朝廷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在民族关系方面,唐朝日益失掉“天可汗”的
优势; 吐蕃、南诏等民族政权不断侵犯唐朝; 在经济方面,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
的经济未遭破坏,日益发展,经济超过北方。
下坂饑逢餉飯妻”,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夫是 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敦煌契约文书
《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私有土地的发展途径》
刘进宝 《经济史》2006年第6期
在实行均田制的时代,从原则上说均田还受土地属国家所 有,民户不能随便买卖。但均田令将民户的“受田”分为 永业田和口分田,其中永业田在承受者死后,不缴还国家, 而是由其子孙承袭,这样长期下去必然就会变成私田,自 然也就可以买卖了。
势力; (3)、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安史之乱的首领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3、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 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 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 解九蕃语,为诸蕃互市牙朗”。
“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这些律文条例,实际上为买卖口分田提供了合法依据。
军事上:府兵制的破坏
中央军事实力的削弱
◆均田制破坏,府兵制破坏
◆募兵制实行,边防节度使的权力膨胀
A:开元十一年(723),从张说建议,京师宿卫一切 募士承当,号“长从宿卫”,次年改“彍骑”。第三 年,彍骑兵分隶中央十二卫,京师宿卫自此率由招募 而来。
唐玄宗怠于政事,沉缅于酒色歌舞,穷奢 极欲。政事则先后委于宰相李林甫、杨国 忠。
李林甫口蜜腹剑,勾结宦官,妒贤嫉能, 掌权十九年,政治日益黑暗。
杨国忠结党营私,贿赂公行,政治更加黑 暗。
此时唐与吐蕃、南诏多次发生战争。唐军 攻南诏屡败,天下骚然,国力虚耗。
天宝政局:盛世的隐忧
从李林甫到杨国忠:不正常的政治空气与决策机制
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 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并派兵四处攻掠。次年, 宪宗下令讨伐吴元济。元和十二年(817), 大将李愬在一个大风雪的夜晚,率兵奇袭蔡州 (今河南汝南),活捉吴元济,平定了淮西。
成德节度使和卢龙节度使也先后归顺朝廷。
元和十四年(819年)。灭淄青。
至此,藩镇暂时都服从中央号令,但是藩镇割 据的基础并没有被摧毁。唐穆宗时,河朔三镇 再次叛乱,割据一方。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 至唐朝灭亡。
B:开元二十五年(737),边镇戍兵正式实行招募制, 因长期服役,称“长从兵”或“长征健儿”。其由边 帅长期统帅,逐步形成边帅专兵局面。
C:地方武力主要是团练兵,亦称“团练”。 彍骑 长征健儿 团练兵 兵器、衣粮均由唐政府发给,长
期服兵役,是被政府雇佣的职业兵。
节度史的设立,造成内重外轻的格局:
一、唐朝后期政治
756年 唐借兵回纥平叛 757年 安庆绪杀安禄山 唐收复两京 史思明降唐 758年 史思明复叛 759年 九节度兵败邺郡 史思明杀安庆绪 叛军重占洛阳 761,史朝义杀史思 明。
一、唐朝后期政治
761年 史朝义杀史思明 762年 唐肃宗卒、代宗即位 唐再借回纥兵平叛 唐收复洛阳 763年 史朝义自杀 安史之乱平定
成都
3、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初七日 哥舒翰大败于灵宝
六月初九日 叛军占领潼关 六月十二日 玄宗放弃长安西逃 六月十四日 马嵬兵变 七月十二日 唐肃宗即位于灵武
尊玄宗为上皇天帝 七月二十八日 玄宗抵达成都
肃宗…乃太子叛父,何以讨禄山也!唐有天下几三 百年,由汉以来,享国最为长久。然三纲不立,无 父子君臣之义,见利而动,不顾其亲,是以上无教 化,下无廉耻。…唐之父子不正,而欲以正万事, 难矣。其享国长久,亦曰幸哉! 范祖禹《唐鉴》
第四节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