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写作方式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合集下载

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但质量却参差不齐。

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成为了新闻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首先必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旦新闻失去了真实性,就如同大厦失去了根基,必然会轰然倒塌。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编辑和报道过程中,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确保所报道的内容准确无误。

不能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而编造虚假新闻,或者对事实进行夸大、歪曲。

只有坚持真实客观的报道,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树立起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

深入调查和研究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

很多时候,表面现象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刨根问底的精神,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广泛的采访、收集多方面的资料,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为受众呈现出事件的全貌和深层次原因。

这样的报道不仅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和影响力。

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也至关重要。

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能够让更多的受众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式,而是用平实、生动的语言讲述新闻故事。

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杜绝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以免给受众造成误解。

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样不可忽视。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

新闻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并迅速进行报道。

及时发布的新闻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增强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不能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多元化的报道形式能够增加新闻的吸引力。

除了传统的文字报道,还可以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新闻体验。

例如,通过现场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

提高科技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提高科技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提高科技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科技新闻报道是现代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读者传递了最新的科技发展和创新。

为了提高科技新闻报道的质量,记者需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提高科技新闻报道写作技巧的方法。

1. 准确性与可靠性科技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是准确性与可靠性。

记者在写作过程中应该保持客观中立,并通过权威渠道获取准确的信息。

在报道中引用专家意见和科学研究结果可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

2. 简明扼要科技新闻报道通常涉及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记者需要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在写作过程中,应该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者给出相应的解释。

另外,科技新闻报道需要简洁明了,避免太长的句子和冗长的段落。

3. 结构合理一篇好的科技新闻报道应该有良好的结构。

记者可以采用倒三角式的写作结构,先给出关键信息,再进行详细解释。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应用"五个W和一个H"原则,即回答问题: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

这样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报道的内容。

4. 图文并茂科技新闻报道可以通过插图、照片或表格等方式增加可读性。

合适的图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道的主题和内容,并提供更直观的信息。

当然,在使用这些图像时,记者应该保证其版权合法,并确保图像质量与报道内容匹配。

5. 来源多样化为了提高科技新闻报道的质量,记者应该尽量获取多个来源的信息。

不仅可以从官方渠道获得信息,还应该与科学家、研究人员或相关专家进行交流。

通过多方面的信息获取,可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报道。

6. 引发思考好的科技新闻报道应该具备引发思考的作用。

记者可以邀请专家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或展开讨论,激发读者对科技话题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科技的发展并对其产生持久的兴趣。

7. 创新与多样性为了提高科技新闻报道的吸引力,记者可以尝试一些创新的写作方式和表现形式。

例如,采访短片、科技趣闻、个人专栏等。

新闻从业者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新闻从业者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新闻从业者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但真正能够产生深远社会影响的报道却相对较少。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要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首先需要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这是新闻报道的基石,也是赢得受众信任的关键。

任何一丝一毫的虚假或夸大,都可能导致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受损,进而影响其社会影响力。

新闻从业者在获取信息时,应多渠道核实,深入调查,不盲目跟风,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只有基于准确和真实的报道,才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深度和广度也是提升新闻报道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深度报道能够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趋势,为公众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而广度则体现在对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关注,让新闻报道涵盖更广泛的社会议题。

例如,对于一个社会热点事件,不仅要报道事件的经过,还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相关的政策背景和社会反响。

通过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报道,能够引发公众的深入思考,激发社会的讨论,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视角的独特性同样不可或缺。

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要脱颖而出,就需要有与众不同的视角。

新闻从业者不应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和报道角度,而应勇于创新,挖掘新颖的话题和独特的观点。

比如,对于环保问题,除了关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还可以从普通人的生活变化、环保技术的创新等角度进行报道,为公众呈现一个全新的、更具吸引力的画面。

独特的视角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进而扩大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也是关键之一。

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能够让复杂的新闻内容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晦涩的术语,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新闻故事。

同时,合理运用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能够增强新闻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例如,在报道经济数据时,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读者一目了然;在讲述感人的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增强感染力。

全媒体战略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5篇

全媒体战略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5篇

全媒体战略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5篇第1篇示例: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采编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面临的挑战。

全媒体战略为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成为了当前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全媒体战略带来的机遇全媒体战略的兴起,使新闻报道可以更全面、及时地传达给受众。

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报纸、电视或广播,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传播,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等。

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可以让新闻内容更快地传播和扩散,也可以让受众更方便地获取新闻资讯。

全媒体战略还提供了更多的新闻报道形式。

传统的文字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也成为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多媒体形式的报道,能够更生动地呈现新闻事件,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二、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在全媒体时代,要想在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新闻采编工作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一方面是要注重内容的质量,做到观点独特、内容丰富、报道真实可信。

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形式的创新,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更富有创意的报道方式。

1. 多媒体报道:采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来呈现新闻报道,使报道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受众注意。

通过视频报道可以更直观地展现新闻事件的情况,通过音频报道可以让受众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内涵。

2. 互动报道: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与受众进行互动,获取更多的反馈和意见。

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开辟“留言区”、“互动区”等,让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讨论,增加报道的互动性。

3. 利用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根据这些数据优化新闻报道的制作和传播。

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受众的口味,提高报道的精准度和影响力。

三、案例分析以某新闻媒体机构为例,通过全媒体战略下的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媒体新闻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新媒体新闻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新媒体新闻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的主要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提升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成为了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内容质量新闻的核心是内容,内容质量是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基础。

媒体要提升影响力,首先要加强内容质量。

内容质量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1. 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

新闻报道应该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坚持真实记录事实,禁止虚假报道和夸大事实。

2.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

要深入挖掘社会热点事件,提供多元化的新闻内容,报道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3.加强新闻评论和分析,提升思想深度和观点的独特性。

评论和分析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补充,能够引导受众深入思考,产生共鸣。

二、创新传播方式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远比传统媒体更加灵活多样,需要媒体从业者进行创新。

媒体要提升影响力,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加强互动和参与。

1.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传播效果。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方式,例如使用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形式进行新闻传播,能够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吸引力。

2.增加新闻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客户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增加受众的参与感,从而提升新闻影响力。

三、加强话题设置和热点挖掘热点话题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在新媒体时代,要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需要加强话题设置和热点挖掘。

1.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加强新闻报道。

社会热点事件是受众最关心的内容,媒体应该及时、深入地报道这些事件,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引发受众的共鸣和思考。

2.主动挖掘有影响力的新闻话题。

媒体机构要通过调查和研究,挖掘有影响力的新闻话题,引起社会关注,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四、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新媒体时代,传播不再是单向的推送,媒体需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受众关系,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新闻专题报道的创新方法

新闻专题报道的创新方法

新闻专题报道的创新方法摘要:新闻专题报道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报道形式,目的在于帮助公众理解复杂的问题和事件。

它通过聚焦特定主题,连接多个相关报道,构建出一种深度和广度并重的报道模式。

随着媒体环境和技术的变化,如何实现新闻专题报道的创新,提高其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了媒体行业和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多角度报道同一事件、增加互动形式吸引读者参与,以及通过新媒体实现报道内容的快速传播四个方面,探讨了新闻专题报道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新闻;专题报道;原则;创新方法引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通过专题报道形式,深入、全面、立体地展现事件,已成为新闻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新闻专题报道要在信息的真实性和深度上做出平衡,既要注重新闻的准确性,又要求报道有深度,有广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专题报道的创新成为必要,这不仅关乎新闻的影响力,也影响到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一、新闻专题报道创新的原则新闻专题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像日常新闻报道那样对单一事件进行快速反应,而是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专题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从业者需要探索和实践新的报道原则,以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提升新闻专题报道的创新性和影响力。

(一)遵循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新闻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与观众互动的过程。

因此,新闻专题报道应以观众为中心,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尊重他们的认知习惯,同时提供个性化的体验。

这包括使用可视化工具、交互式设计、让观众在报道中发表评论或参与讨论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新闻影响力[1]。

(二)跨媒体融合的原则现代新闻专题报道应打破传统的单一媒体边界,实现跨媒体的融合。

这意味着要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将复杂的信息以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新闻内容更丰富,传播效果更好。

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引言当前社会信息繁杂,新闻媒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夺观众的注意力变得愈发困难。

因此,新闻创新成为媒体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帮助新闻媒体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一、打造多元化内容内容一直是新闻行业的核心,而打造多元化的内容是新闻创新的首要步骤。

新闻媒体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创造多样性的内容:1. 深度报道传统新闻报道往往只能提供事实和基本信息。

与其相对,深度报道则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背后故事和更深层次的含义。

这样的报道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增加媒体的影响力。

2. 以人为本新闻不应仅仅关注事件本身,还应关注事件对人们的影响。

通过讲述个人故事、人物专访等方式,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事件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更具共情力,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

3. 多媒体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报道已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趋势。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新闻内容,以增加读者的参与感和体验度。

二、拓展新闻渠道当内容创作完成后,接下来的任务是将内容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为了拓展新闻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新闻媒体可以考虑以下方式:1. 跨平台发布在数字化时代,新闻媒体应当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将内容发布到各种平台上。

无论是网站、APP、社交媒体还是电视台、广播等传统媒介,新闻媒体应当跨平台发布,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2. 与其他行业合作新闻媒体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以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

例如,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出新闻类APP,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周刊或书籍,与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纪录片等。

这样的合作将帮助新闻媒体进入不同领域,吸引更多受众。

3. 利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新闻媒体应当在社交媒体上建立自己的账号,通过发布独家内容、与读者互动等方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三、创新技术和工具除了内容和传播渠道,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创新技术和工具来实现新闻创新。

创新的新闻报道方式

创新的新闻报道方式

创新的新闻报道方式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传达事实的重要途径,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探讨一些创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并分析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多媒体报道多媒体报道是一种结合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报道方式。

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新闻报道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在新闻网站或移动应用上,可以借助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丰富的元素,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背景信息。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增加音频和视频的元素可以让读者听到和看到新闻事件的现场,增加其真实感和亲身体验感。

这种创新的报道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还可以提高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程度。

二、移动新闻报道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获取新闻信息。

因此,移动新闻报道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新方式。

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新闻机构可以将新闻推送至用户的手机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

移动新闻报道的特点是快捷、便利和个性化。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感兴趣的新闻类别,同时也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分享。

这种创新方式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也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参与性和影响力。

三、社交媒体报道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机构可以与读者进行互动,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和意见反馈。

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分析工具,新闻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兴趣和需求,从而调整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社交媒体报道的特点是及时、互动和个性化。

例如,新闻机构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动态,读者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方式参与到新闻报道中。

这种创新方式不仅增加了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和效果,也提高了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参与度和信任度。

四、数据新闻报道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报道成为一种新的报道方式。

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新闻机构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报道。

以创新提升党报记者站新闻宣传报道影响力

以创新提升党报记者站新闻宣传报道影响力

第 5 卷 总第 124期 93新闻采编收稿日期:2021-1-24作者简介:谭雅竹(1982—),女,四川广安人,记者,本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事实上,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创新”二字同样是不同媒体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改革向前,更是所有媒体共同面对亟需作答的命题。

作为党报记者站,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作用,就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以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为引领,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扩大受众面与覆盖面,进一步巩固扩大影响力,用党报、党刊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

本文以作为云南日报记者站记者的具体实践,试论如何在实践中充分提升党报记者站新闻宣传影响力。

一、加大创新增强影响在现代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新传播技术与新宣传报道形态不断出现之时,新闻宣传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趋势。

与具有先天优势的网络媒体不同,党报作为传统新闻媒体,在媒体融合浪潮刚刚袭来之时,无论在思维模式、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上均显得被动与滞后。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壮大,就更需要党报将“创新”大旗高高举起,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突破。

这就需要在新传播技术与新传播方式的引导下,以创新实现“人无我有”,在新传播手段和新传播流程上,以创新实现“人有我优”,在宣传报道的理念与思维上,以创新实现“人优我特”。

党报记者站是党报在地方的重要阵地,是党报向基层延伸的“触角”和直面基层受众的“前站”。

在现代传播场景下,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党报记者站创新步伐迈得快不快,走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党报改革创新发展。

近几年来,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内部,下辖的客户端、网站等均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对同一信息源和稿件进行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云南日报各记者站均以“一次采集、多次传播”为理念,利用集团内部不同媒体平台实现了从分散走向整合、从扁平走向立体、从各自为政走向全面融合。

新闻创新创优工作总结

新闻创新创优工作总结

新闻创新创优工作总结
近年来,新闻行业发展迅速,新闻报道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新闻创新创优工作成为新闻工作者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首先,我们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深度调查和采访,挖掘出更多的独家新闻资讯,使我们的报道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同时,我们也关注新闻报道的广度,不断扩大报道领域,涵盖更多的社会热点和民生话题,使我们的报道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其次,我们不断探索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手段,结合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积极开展多媒体报道,采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使我们的报道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同时,我们也注重创新新闻报道的方式,通过数据新闻、图表新闻等形式,使我们的报道更加直观、易懂,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最后,我们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平,加强新闻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我们也加强与各行各业的合作,不断拓展新闻报道的资源和渠道,使我们的报道更加全面和深入。

总的来说,新闻创新创优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保持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传递真实信息而努力奋斗。

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社会影响力

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社会影响力

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社会影响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一则优质的新闻报道不仅能够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还能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需要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社会影响力。

一、提升新闻报道专业性1、扎实的专业知识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广泛而扎实的知识储备,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

只有对各个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报道相关新闻时做到游刃有余,准确把握事件的本质和内涵。

例如,在报道财经新闻时,如果不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和市场规律,就很容易出现错误的解读和判断。

2、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在获取新闻线索后,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现象,而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包括采访当事人、相关专家、目击者等,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核实,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客观公正的态度新闻报道应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受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影响。

在报道中,要如实呈现各方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貌,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4、准确的语言表达语言是新闻报道的载体,准确、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能够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功底,避免使用模糊、含混、歧义的词汇,同时要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

5、遵守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新闻工作者要遵守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不侵犯他人的隐私和权益,不传播虚假、有害的信息。

在报道中,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和受害者的隐私,遵循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

二、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1、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新闻报道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

只有报道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例如,教育、医疗、就业、环保等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新闻报道往往能够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方式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方式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方式电视新闻一直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在融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电视新闻的传播影响力逐渐受到了挑战。

为了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注重内容质量。

在融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新闻信息,所以电视新闻的内容质量尤为重要。

电视新闻应该注重深入挖掘事实,分析问题,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与思考。

同时,电视新闻应该考虑受众口味,做到内容形式生动、新颖、有趣,能够让观众产生兴趣,引起共鸣。

二、加强互动性。

融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与互动,电视新闻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加强互动性。

通过在新闻节目中嵌入互动元素,在电视屏幕上进行互动调查或话题讨论,不仅可以鼓励观众参与,也可以增加新闻节目的社交分享性,拉近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报道形式。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需要更为创新的报道形式,以适应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比如,可以通过VR/AR技术模拟现场,让观众在电视屏幕上亲临新闻事件现场。

同时,电视新闻也可以加大短视频报道的力度,经过拍摄、剪辑和包装,把新闻故事用更为生动的方式展现给观众,提高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此外,可以运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用图表展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影响,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闻事件。

四、跨界合作。

在融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跨界合作可以让电视新闻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可以与音乐、电影等领域的明星合作,让他们为新闻事件题材创作歌曲、MV、短片等,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到新闻事件;也可以与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企业合作,创意地打造主题新闻报道,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把新闻的影响力扩大至更广泛的领域。

总之,要想在融媒体时代中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影响力,需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潮流,并且注重深度挖掘和加强互动,以适应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引领新闻传播的发展。

新形势下对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新要求5篇

新形势下对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新要求5篇

新形势下对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新要求5篇篇1摘要: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入、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基层新闻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剖析新形势下对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新要求,包括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一、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敏锐性。

在日常工作中,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确保新闻报道的政治方向正确。

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便在新闻报道中准确把握政治方向,传递正能量。

二、业务能力:提升新闻采编能力,掌握新媒体技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基层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采编能力。

这包括加强新闻敏感度,善于发现和挖掘新闻线索;提高写作水平,能够准确、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如视频拍摄、编辑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此外,还要注重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如法律法规、社会学等,以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三、创新意识:勇于创新,敢于突破陈规在新形势下,基层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要勇于尝试新的报道方式、新的传播渠道,敢于突破陈规,不断创新思维模式。

同时,要注重用户需求,关注受众的兴趣点,以便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闻产品。

四、团队协作:加强团队协作,提升整体战斗力基层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同事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新闻报道任务。

同时,要注重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与归属感,提升整体战斗力。

此外,还要积极参与团队建设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五、职业道德:坚守职业道德底线,维护媒体公信力作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要热爱新闻事业,尊重事实,追求真理,敢于担当责任。

同时,要自觉维护媒体公信力,不传播虚假信息或误导性言论。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但真正能够产生深远社会影响和赢得公众信任的却为数不多。

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是衡量其价值和质量的重要标准,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那么,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呢?首先,新闻报道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旦新闻失去了真实性,就如同大厦失去了根基,根本无法立足。

记者在采访和撰写新闻时,必须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核实,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主观臆断。

对于来源不明的信息,要进行深入调查和求证,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经得起推敲。

同时,在报道中要避免夸大其词、歪曲事实,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事件的本来面目。

只有真实准确的新闻,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从而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其次,新闻报道要有深度和广度。

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报道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也难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记者要善于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为公众呈现一个完整、清晰的事件图景。

比如,对于一起社会热点事件,不仅要报道事件的经过和结果,还要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后续变化等。

这样的深度报道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从而引发广泛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再者,新闻报道要注重时效性。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新闻一旦失去了时效性,就可能失去其价值。

媒体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获取并发布重要新闻。

同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如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实现新闻的实时推送,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当然,在追求时效性的过程中,也要保证新闻的质量,不能为了抢时间而忽视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另外,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也至关重要。

要使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晦涩的词汇和句子,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够轻松理解。

同时,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新闻发布工作创新总结汇报

新闻发布工作创新总结汇报

新闻发布工作创新总结汇报在新闻发布工作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创新,我们能够提高新闻发布的效率和质量,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我们以创新为基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新闻发布工作的创新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现将这次创新总结汇报如下。

首先,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我们注重多媒体的应用,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新闻的呈现。

通过摄像机、录音设备等先进的器材,我们拍摄了很多精彩的图片和视频,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直观。

同时,我们也注重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运用,将新闻发布到各个平台上,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

其次,在新闻内容的呈现上进行了创新。

我们积极开展深度报道,通过调查和采访,展现事实的全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新闻的解读和分析,深入分析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此外,我们也注重跨界报道,紧贴社会热点,关注读者的需求,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再次,在新闻发布的渠道上进行了创新。

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新闻发布到各个渠道上,确保新闻消息的第一手来源。

同时,我们也注重与其他媒体和机构的合作,共享资源,互相引用,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在媒体之外,我们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展览,以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形象。

最后,我们还在新闻发布工作的管理和组织上进行了创新。

我们借鉴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发布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也注重团队建设,加强了团队协作和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通过这次的创新总结汇报,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发布工作中创新的重要性和价值。

只有不断地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新闻发布工作的创新投入,探索更多的创新方式和方法,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新闻发布领域的领军者。

新时代提升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方法探究

新时代提升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方法探究

165新闻编辑要想在新时代下使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就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使自身的编辑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来创造出更优质的作品。

新闻是人民群众获取社会资讯的一项较为正式的渠道,因此新闻编辑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综合发展,满足社会各界对新闻作品的需求。

一、提升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方法(1)进行观念创新。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如今,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居民新闻获取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

有一部分人民群众选择在网络上进行新闻资讯的获得,这为新闻编辑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新闻编辑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对自身进行改变来适应新闻发展的需求。

首先要通过对自己的观念进行改变,通过观念创新来使自身的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作品来吸引到大众的注意。

通过对观点进行创新,来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对新闻进行编辑,使新闻更具有特色。

(2)了解人民群众需求。

在进行新闻报导时应当对人民群众的关注度进行考量。

新闻编辑应当了解到人民群众对新闻的真实需求,通过将人民群众关注的内容作为新闻的内容报道出来,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行报道,才能使新闻作品更具有价值。

通过对针对性的问题进行重点报道、跟踪访问,从而使新闻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同时在进行编辑时新闻编辑也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情感,通过从人民群众的情感角度进行新闻报道,来使新闻的情感价值进行升华。

在对社会问题进行处理时,如果涉及到国家的团结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应当采取正确的态度,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3)增加报道途径。

如今在进行新闻报道时,电视、广播和报纸仍然是主要的报道方式,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也成为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播放时通过将视频与新闻报道融合,来使人民群众对新闻更加了解。

创新新闻宣传,不断提升新闻宣传报道的影响力

创新新闻宣传,不断提升新闻宣传报道的影响力

( 二) 创新 新闻宣传是加强舆论控制和 引导 的重要途径
事 实证 明 ,舆 论 的控 制力 和 引 导力 与执 政 能力 密 切 相 宣 传 形式 和宣 传 渠道 ,进 一 步放 大 正 面宣 传 的 效果 。如 , 关 。通 过 创 新 新 闻宣 传 ,能够 使 党 的执 政 能 力 建设 有 所 加 同一 个新 闻事 件 可 以在 各 种 媒体 上 进行 宣 传 ,还可 以就 这 事 件组 织 开 展 研讨 会 、图 片展 览 等形 式 的宣 传 ,借 此来 强 ,同时 借 助 舆论 的力 量还 能 够 影 响人 们 的思 想 、行 为 、 观 念 和看 法 ,从 而使 党 的执政 获 得 更 多 的支 持 和拥 护 ,有 增 强 宣传 效 果 。最后 ,要 不 断扩 展 新 闻宣 传 领 域 ,突 破 地
在 当前 的新 形势 下 ,我 国对 外 开放 的程 度 不 断扩 大 , 和 谐 社 会 的构 建 需 要 体 现 出 人 人 平 等 的 原 则 , 让社 各 种各 样 的文 化交 融 碰 撞 ,文 化 市 场 和 资源 的 争夺 也 愈 演 会 各 个 阶层 都 获 得应 有 的关 注 ,使 他们 在 和 睦 相处 的环境 愈 烈 。新 闻媒 体作 为 文 化 的传 播 者 ,只有 不 断 对新 闻宣 传 中全 面发 展 。为 此 ,新 闻宣传 应 对 当前社 会 中的弱 势 群体 进 行创 新 ,并 将 正面 宣 传做 成 群 众 关 注 的焦 点 ,才能 真 正 给 予 足够 的关 注 ,借 此 来 化解 冲突 ,缓 和矛 盾 ,这 有 助 于 引起 社 会 的共 鸣 ,也 才 能把 握 舆 论 导 向 ,从 而 推 动先 进 文 促 进 社会 和经 济 的持 续 发 展 。一 方 面应 当在 新 闻宣 传 的 内 化建 设 ,在 全社 会形 成 和谐 的 主流舆 论 。 容 和 形 式 上 ,将 对 弱势 群 , P i t . 的服 务 深 入化 、细 致化 ;另 一 方 面 要合 理 利 用 媒体 的力 量 ,预 防 不 同利 益 群 体之 间 的 冲

创新表达方式提升行业新闻报道影响力——以大众健康报抗疫报道为例

创新表达方式提升行业新闻报道影响力——以大众健康报抗疫报道为例

大众健康报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抗疫报道组织实施过程中,创新运用纪念特刊、版式设计、文学性表达等多种方式,引发社会共鸣,提升行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从而扩大了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新闻特刊,保存社会的共同记忆新闻特刊具有特殊性、新闻性和综合性,适用于重大事件、重大主题和重要日子,是纸媒深度报道的特别呈现,能够让社会记忆得到保存,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新闻特刊是新闻中的特殊品种,也是报纸编辑统筹能力、设计水准、包装艺术的综合呈现。

[1]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大众健康报推出的特刊《向祖国报告——四川省卫生健康事业成就报道》,受到卫生健康系统好评,“特刊思维”从此在采编队伍心中扎根。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奔赴武汉抗疫前线。

大众健康报连夜奋战,除了常规报道外,还推出特刊立体反映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

组合报道式特刊。

2020年2月4日,大众健康报用16个版面推出特刊《中流砥柱——四川省卫生健康战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报道》(以下简称《中流砥柱》特刊)。

感情充沛的评论《你们逆行的身影是世上最美的风景》为特刊的开篇之作,每版一个主题,分别是“驰援湖北”“四川战疫”“地市战疫”等,运用消息通讯、特写、摄影报道等多种形式,展现白衣战士“中流砥柱”这一英雄姿态。

随后推出《坚决打赢——四川省卫生健康战线战疫强音》《生而为战》《再多危险,也要穿越火线》《疾速猎杀病毒》《舍生忘死守一线,不灭新冠终不还》5个特刊,均为16个版,版面风格统一。

每个特刊都是组合报道,6个特刊又组成连续组合报道,突出表现了川军“为国出征、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精神气质。

图片类特刊。

抗疫斗争中,白衣战士一直穿着防护服,人们多么希望看清他们的脸。

为了满足公众的愿望,大众健康报决定为四川1463名援鄂医疗队队员“树碑立传”。

2020年4月,四川10支医疗队1463名队员全部凯旋,他们终于摘下口罩、脱掉防护服,露出久违的笑容。

记者如何进行新闻题材的创新

记者如何进行新闻题材的创新

记者如何进行新闻题材的创新作为一名优秀的职场规划师,我将为大家探讨记者如何进行新闻题材的创新。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需要不断创新,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话题。

1. 深入调查与独特视角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该尽可能深入调查,并寻找独特的视角。

这意味着要去除表面的报道,深入到事件背后的本质,挖掘更多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同时,记者需要发现与众不同的视角,以便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启发。

例如,对于一个普通的社会问题,可以从不同群体的角度进行报道,如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

这样的创新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新闻更加感兴趣。

2. 融合多媒体形式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形式,记者可以融合多媒体形式进行创新。

通过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好地展示事件的现场和细节,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闻内容。

此外,记者还可以运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将复杂的信息以图表等形式呈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形式的创新能够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 跨界合作与专业知识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以尝试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跨界合作。

例如,与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等合作,可以为新闻报道带来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深度分析。

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角度的思考和理解。

记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以便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有效的合作。

4. 关注社会热点与趋势记者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与趋势,及时抓住新闻题材的创新机会。

社会热点与趋势往往代表着人们关注的焦点和需求,记者可以通过深入报道这些热点与趋势,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此外,记者还可以运用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手段,对社会热点与趋势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更全面和深入的报道。

总结起来,记者在进行新闻题材的创新时,应该深入调查与独特视角相结合,融合多媒体形式,跨界合作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及关注社会热点与趋势。

新闻报道如何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闻报道如何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闻报道如何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了新闻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要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首先需要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旦新闻报道失去了真实性,就如同大厦失去了根基,瞬间崩塌。

准确的信息能够让读者信任新闻媒体,从而愿意持续关注。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撰写和编辑过程中,严格核实信息来源,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仔细的查证,不随意夸大、缩小或歪曲事实。

其次,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至关重要。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渴望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

如果一则新闻在事件发生很久之后才被报道出来,很可能已经失去了其价值和吸引力。

因此,新闻媒体需要建立高效的采编机制,能够迅速响应突发事件,及时发布权威报道。

比如,在一些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那些能够在第一时间提供准确、全面报道的媒体,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

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影响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报道很难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和持久关注。

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趋势,能够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对于一个社会热点事件,不仅要报道事件的经过,还要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相关政策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变化。

同时,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报道,展现事件的全貌,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除了内容方面,新闻报道的形式也不容忽视。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读者对于新闻的呈现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图文并茂、视频音频结合的报道方式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新闻现场,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而且,采用易于阅读和理解的排版方式,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比如,运用简洁明了的标题、段落分明的布局以及适当的字体和颜色搭配,都有助于读者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此外,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也是提高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新闻现场创新写作方式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编前语: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中难度较大的领域,一直是新闻工作者追求的最高报道境界。

在今年的专职记者业务研讨会上,重点探讨了有关深度报道的课题,报社有关业务部门主任在会上都有精彩的发言,我们已经刊载在中国石化新闻网《记者频道》的《业务交流》栏目。

本期《中国石化新闻界》选登此次研讨会上一些企业专职记者撰写的探讨文章,他们从自身的采访写作经历中总结出一些深度报道的经验和体会,从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行业特色的视角,为基层记者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做法。

例如:如何紧扣中心工作,把握好重点报道题材,写出有价值、有影响、有效果的新闻。

如何找到行业的宽度和企业深度的结合点,探索联合报道和集约报道的模式,写出深度报道。

如何练就一双敏锐的新闻眼,找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处在新闻素材少的小单位,如何写出深度报道。

特别是中国石化报社副社长陈维松以《深入新闻现场,创新写作方式,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为题的重点发言,更是给大家更多有益的启示。

相信所有这些探讨,对有志于深度报道的基层记者和通讯员会有所助益。

—1—2008年,是十分不平凡、会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一年。

对新闻媒体来说,更是迎接挑战,彰显责任,引导公众,传递感动的一年。

《中国石化报》作为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积极关注国家大事,独特报道社会事件,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面宣传声音强劲,舆论引导正确有力的编辑方针,初步形成了“重大事件报道浓墨重彩,重大主题报道有板有眼,重大典型报道有声有色”的新闻宣传态势。

在重大事件报道上,我们重点抓住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国人大政协会议、四川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和北京奥运会等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千方百计地从中国石化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大公司“如何参与其中”的角度去作深度报道;在重大主题报道上,我们紧紧围绕加强管理、内涵发展,持续组织刊发各基层单位“厉行节约、精细管理、挖潜增效”的有效做法和经验,组织做好“深入群众促和谐、凝心聚力促发展”、“抓源头、促清廉”两项活动和贯彻落实《员工守则》的报道,组织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及执行《安全生产禁令》的报道,组织做好雨雪冰冻天气抢险、抗震救灾、“三夏”农忙和北京奥运会用油等市场保供的宣传报道;在重大典型报道上,我们着重推出了一批科技专家、劳动模范、优秀基层管理干部典型,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旭升、邵均克,全国离退休工作优秀干部权西京,“全国三八红旗手”董宁等都在头版头条位置作了充分报道。

这三类重大报道总体上起到了进一步凝心聚力、鼓舞士气的作用,在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2—苏树林总经理在7月24日集团公司年中工作会上说:“来了这一年,我们感到,我们企业内部媒体的作用发挥得很好,也可以说发挥得越来越好。

特别是我们的《中国石化报》,和我们的生产经营工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和管理工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和队伍建设工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这是一个好的动向,是一个好的态势,希望能够继续保持住。

”企业报刊新闻宣传报道围绕中心,把握大局,与生产经营、企业管理、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本是应有之义,苏总为什么要特别加以肯定呢?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对一些重大新闻,我们派出了记者赴现场进行直接采访,在第一时间写出了真实可信、感人至深的独家报道。

二是在传播形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新闻写作表达既平实又创新,版式效果强化视觉冲击,图片选用了人、感情、富有表现力的瞬间和不可重复性等因素齐全的场景。

惟其如此,所以《中国石化报》特别是要闻一版的可读性增强了,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也有了明显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增大了。

成绩和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当然,缺点和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

就今年以来《中国石化报》的新闻报道来分析,还存在四个不够和三个欠缺。

一、不够均衡。

中国石化是上中下游、产供销、内外贸、科研工程设计建设等一体化的大公司,正致力于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

全面、客观、准确、生动地做好公司产业链各板块的新闻宣—3—传,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但今年以来各单位来稿发稿很不均衡。

据统计,今年1至8月,报纸头版头条共168个,总部占80个,炼油化工占26个,油田占23个,销售占5个,工程科研管道等占7个,其余为宏观、社会类信息。

如果从总体发稿量上看,油田企业多一些且质量较好,炼油化工企业稿件明显减少,销售企业有所增加但缺少重头稿,科研设计工程建设单位来稿略显零碎。

二、不够“原创”。

我们还有相当数量的稿件,包括专职记者写的稿件,总结味材料味较浓,到新闻现场、对报道对象作直接采访、在原生态素材基础上进行写作的稿件不够多。

三、不够深度。

动态消息多,布置落实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某项工作的稿件多,对生产经营管理领域或石油石化行业运行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应对建议,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和趋势的报道(言论)比较稀缺。

四、不够生动。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比较单一,有些甚至最基本的“倒金字塔”体还没有写好。

需要进一步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在重点报道上则表现为三个欠缺:重大事件报道反应还有些慢;重大主题报道特色还显得少;重大典型报道个性还比较淡。

那么,下半年我们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提升报纸的新闻舆论影响力?—4—把握新闻报道重点。

一条主线:厉行节约、挖潜增效、内涵发展。

二项主题活动:“双促”、“抓促”。

三个管理难点:安全、环保、稳定。

四项生产经营业务:油田拓展资源、提高采收率、上产;炼油调结构降成本;化工以销定产扩大直销;油品销售做大终端量和非油业务量,提升服务水平。

五个方面横向工作: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队伍建设、人物典型和企业文化建设。

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集团公司党组的要求做好相关宣传报道。

我个人理解,对中国石化来说,瞄准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目标,努力实现创新发展、优化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有效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让员工分享发展成果等都属于科学发展的范畴。

二是改革开放30年宣传活动,报纸肯定要作为重点进行策划,大致说,宏观层面报道要选好角度,微观层面报道要开设专栏。

要上访。

向本单位主管领导、党政一把手汇报新闻宣传工作,请公司主要领导出一些重点报道题目,并且尽力把它采写好。

目前新闻报道宏观环境很好,要珍惜利用好这一机遇。

要下访。

对记者我们提倡“三个深入”即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深入车间班组、井队、加油站,深入当事人、旁观者和利益相关者,找到原生态的第一手素材。

这是写出高质量新闻报道的基础,也是记者的职业基—5—本功。

集团公司领导要求我们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把手中的“镜头和笔杆子”更多地从机关转向基层、从领导转向群众,从生动的实践、鲜活的事例中寻找素材和主题,强调的也是记者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

要拓宽报道思路。

专职记者报道视野要从报纸正刊扩展到周刊,从报纸扩展到杂志扩展到网络,从文字报道扩展到新闻图片报道,站在中国石化人角度看问题的同时,还要站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角度看问题,站在国家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一个角度,就多一种思路,多一种见解,多一个天地,多一份阅读参考价值。

要鲜活。

胡锦涛总书记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讲话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苏树林总经理在今年3月报社通联工作会上强调,要“多写皮薄、馅大、汤多的好报道。

‘皮薄’就是要语言简练、直切主题;‘馅大’就是要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汤多’就是要有味道,思想性强、可读性强、感染力强。

”只有新鲜活泼的报道,才会吸引人、感染人,只有有感染力的作品,最终才会有影响力。

而要写得鲜活,有感染力,在写作时要尽可能考虑以下五个方面因素:人、故事、细节、情感和戏剧化。

—6—写消息可多考虑前三个因素,这方面可多向《参考消息》上国外通讯社的报道学习。

写人物典型则要多考虑这五个因素,尤其是感人的细节和矛盾冲突,没有细节不感人,没有冲突不真实。

鲜活之道一:从“一般”里抓“特色”(增强新闻性)。

8月15日一版有一篇报道《加油站里的留洋硕士》,从一般性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性报道里显出特色,北京石油选派45名高学历人员(其中有留学归来的工商管理硕士),充实到24座奥运加油站做志愿者,为国外游客提供语言翻译、信息咨询、应急救助等方面服务,展示了中国石化的形象和服务水平,记者抓住了一条好新闻。

鲜活之道二:从“平凡”里抓“亮点”(增强指导性)。

同样8月15日一版头条《上海石化零投入拓展节约空间》,从企业天天在做的节约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一个亮点:在不花一分钱的前提下实现挖潜增效、降本减费,上半年实施优化、节能和降费等措施77项,降本减费超过1.34亿元。

此稿的亮点就在零投入也能降本,转变思路,精细管理起了作用,有普遍意义。

鲜活之道三:从“大众”里抓“典型”(增强贴近性)。

7月18日一版头条《顾为民:绝不糊里糊涂当工人》,讲的是南化合成氨气化装置班长顾为民在一次正常巡检中发现一个安全隐患,及时处理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

作者要告诉大家的是他在正常巡检时发现隐患看似偶然,但其实是必然,关键在于日常工作中顾为民是一名十分认真负责的班长,绝不糊—7—里糊涂当工人,这是他的工作格言,他的言行也影响带动着周围的人。

顾为民很“大众”,但又是我们基层职工的典型。

鲜活之道四:从“常规”里抓“变化”(增强可读性)。

7月31日一版头条《居民论坛:干群坐在一条板凳上说事》,报道河南油田在“双促”活动中的一件新事:企业员工关心的事、敏感的事,领导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河南油田举办“居民论坛”,每周一个话题,地点在公园或小区,大家围在一起都可参加,群众唱主角,领导、专家答疑,不做最后结论,是非让大家判别,并且录成电视节目定期播出,反响较好。

沟通了信息,引导了舆论,增进了理解。

记者较好地抓住了常规的思想工作过程中的变化,报道了这一变化,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鲜活之道五:从“苗头”里抓“动向”(增强行业性)。

最近刊出的一些报道如《对改装车加油说不》、《合同能源管理:为节能探新路》《全球石油储量“雾里看花”》、《我国石油消费增速放缓》等,都在这方面作了尝试,使报纸的行业价值得到提升。

鲜活之道六:好稿是反复多次改出来的(发头条)。

9月1日一版头条《把难动用储量培育成上产主力》和8月29日一版头条《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思路回来》,从初稿投到报社到最后刊出,至少改了三遍(记者自己可能还要多改几遍),怎么样把一个好题目写成一篇好稿,首先要吃透事实、消化事实,然后通过记者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专家的—8—语言、领导的语言,记者的语言实际上是借用群众的语言,运用读者喜欢的表达方式,大家喜欢看,看得懂,又是重要的题材,当然可以发头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