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7c861cfd6137ee06eff918c1.png)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1.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acb52a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4.png)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导语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自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开始以聚落的形式居住。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的核心单位。
在聚落中,人们相互依赖、协作,共同满足各自的需求,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主要探讨人类聚落的定义、类型以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人口相对集中,以共同居住和共同生活为特征的地区。
聚落可以分为城市、城镇和村落等不同类型。
城市是最大的聚落形式,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城镇则相对较小,通常是作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而村落则是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
二、聚落的类型1. 城市城市是最典型的聚落类型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通常由高楼大厦、商业区、行政区和居民区等组成。
城市的特点包括:高度的人口密度、繁荣的经济活动、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资源等。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城镇城镇是介于城市和村落之间的地区。
它们通常人口相对较少,交通、商业等设施也较为简单。
城镇在过去是农村地区的经济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城镇提供了工作机会,吸引了很多农村人口移居到城镇,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条件。
3. 村落村落是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单位。
村落通常由一些农民家庭组成,大多数人依靠农业和农村产业为生。
村落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传统、社会关系密切等。
尽管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一些村落的面貌,但村落仍然是农村社区的核心,承载着大量的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传统。
三、聚落的作用聚落作为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聚落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 社会交往和合作聚落提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合作的场所。
在聚落中,人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资源、相互帮助,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课件5: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5: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80a2739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8.png)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
古代人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城堡、雕塑、壁画、碑 刻、宫殿、园林、陵墓等。
2.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
(1)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 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 教习俗、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 (2)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
你知道这里是哪里吗?
聚落——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
聚落的类型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 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由于劳动出产方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景 观有较大的差异。
比一比
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生产活动
城市 乡村
便利 不发达
密集 稀疏
密集 多高层
非农业产 业为主
分散
农业产业
低层建筑
为主
景世 观界 特各 征地
的 乡 村 聚 落 有 不 同 的
非洲农村景观
条说 件说 有看 关: ?聚
落 的 发 展 和 什 么
我 国 云 南 西 双 版 纳 地 区 的 傣 族 竹 楼
独特的原始传统民居——窑洞 毛泽东住过的窑洞
(3)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 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苏 州 的 周 庄
四合院
云南丽江古城
迷人的威尼斯
小组交流
发展经济的同时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 你的看法是什么?
角色扮演: 北京的胡同的拆迁问题?
–北京城建局领导 –中外游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02b3f25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6.png)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描述西北地区的蒙古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 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 西亚传统的民居
东南亚的民居 北极地区的冰屋 黄土高原的窑洞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房屋特点
环境特点
聚落与环境
北 京 老 城 的 四 合 院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长期过程中,由于世界各地 自然环境差异很大,且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 仰等也不同,往往会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传统的民居 黄土高原的窑洞
东南亚的民居
北极地区的冰屋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描述东南亚的民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描述北极地区的冰屋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 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描述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 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邮 票 上 的 中 国 民 居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我 国 皖 南 古 村 落
知识小结:
乡村
生产力 水平提升
城市
生产生活 方式差异
聚落
发保 展护
分布与形态 体现与反映
环境
自然 环境
人文 环境
气候 地形 水源 土壤 自然资源 …… 交通 科技 ……
聚落与环境
青砖灰瓦、简洁质朴、方正对称
和睦团圆;含蓄封闭;内外 有别;长幼尊卑;均衡中庸
第三节 人 类 的 居 住 地——聚 落
![第三节 人 类 的 居 住 地——聚 落](https://img.taocdn.com/s3/m/cc70c41d31b765ce050814c0.png)
山
山
脉
脉
成都河流分布
丰富, 岷江、沱江等几十条江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灌全市。
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4、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农业耕种 5、自然资源: 丰富,动植物数量多、矿物质储量大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动、植物资源有 3000余种。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金 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资源60多种。全市有 大小矿产地400余处。
学习目标1—1 :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生产方式
自学提纲:
(要求:根据问题,认真看书、勾书,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答案)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找到并勾画出: (1)什么叫聚落? (2)聚落分为哪二种类型?
2、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找到并勾画出: (1)乡村聚落有哪四种类型,人们分别从事什么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无
灯光、 保留不多 地形起伏
牛羊等牲畜
有 保留较多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一成方都,水一土座养来一了方就不人想走的城市 成“都国家,园我林们城居市住” 的地方 不“管中国我最们佳居旅住游在城市城”市 还“是全国乡十村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我“们国家都森深林爱城着市她” 成都,不但城市美,新农村也美。 因为,正是这里的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 类 的 居 住 地——聚 落
第三节 人 类 的 居 住 地——聚 落
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乡村和城市 目标1—1:通过自学,了解聚落的概念及类型,以及不同聚落的生产活动方式。 目标1—2:通过读图,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乡村和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 目标2—1:探究聚落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目标2—2:运用聚落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分析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e578bc4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8.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聚落的概念与形成•聚落的发展历程•聚落的特征与功能•聚落的分布与影响因素•聚落的保护与传承•现代聚落的设计与建设目录01聚落的概念与形成1聚落的概念23聚落是指人类长期定居、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聚落包括城市、乡村、小镇、村落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定居点。
聚落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空间载体,是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综合体现。
聚落的形成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文化传统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体制、政策、法律等政治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科技进步、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应用,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聚落的分类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村庄。
根据规模可分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城市等。
根据职能可分为集聚型聚落和分散型聚落。
根据形态可分为单一民族聚落和多元民族聚落。
根据人口结构02聚落的发展历程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简单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狩猎采集聚落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移动性和季节性,通常由多个家庭组成。
游牧聚落原始聚落农业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城市聚落以城市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同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地位。
古代聚落城堡聚落城堡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防御性建筑,城堡聚落则是以城堡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国王建立。
庄园聚落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农业经营单位,庄园聚落则是以庄园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教会建立。
中世纪聚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吞并周边农村地区。
城市扩张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科普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科普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0c917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c.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什么是聚居地聚居地是指一定区域内由人类聚集而成的村庄、城市或者其他人类居住区域。
这些地方往往是由多个家庭或者其他组织形成,由人类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社区。
聚居地的特征聚居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人们生产、居住、交流以及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的聚居地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是有一些共性特征:水源人类的根本需求是生命的维持,而人体又需以水为基础。
因此,水源是聚居地最为关键的条件之一。
大多数聚居地都建立在河流、湖泊或其他水源附近,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交通交通也是聚居地的重要特征。
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人们可以方便地交流学习,生产活动和物流运输就会更加发达,也能使聚居地更加繁荣。
经济活动聚居地的经济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特征。
以农村聚居地为例,它们以农业为主,因此聚居地内的居民大多与农业相关。
而城市聚居地则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建筑形式由于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不同聚居地的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聚居地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有的则多为石结构。
也有的使用的材料是草、泥土等自然材料。
此外,建筑的高度、形状和规模也不尽相同。
文化活动聚居地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文化活动。
每个聚居地所耸立着的建筑、每种生活方式都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
人们可以通过文化活动来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聚居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聚落的发展历程世界上很多聚居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出现时期。
从人类聚落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采集时期在古代,人们还未能掌握农业技术,只能依靠采集和打猎为生。
因此,人类首先在水源丰富、栖息动物资源丰富的地方聚集起来,形成最原始的“聚落”。
农业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掌握了种植、畜牧、捕渔等生产技术,可以在更广阔的区域内进行生产活动。
这也使得聚落的发展趋向了多样化。
工业时期工业时期,人类生产方式更加先进和高效,城市日益发展,各种城市化的建筑和设施也逐渐形成。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08fe7c4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16.png)
1
聚落是人们的居所, 也是人们进行劳动 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
一般先有乡村, 后有城市
3
4
5
6
7
大家有疑问的, 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 但要小声点
8
9
聚落形成发展 的因素
10
聚落形成发展 的因素
11
12
13
聚落形成发展 的因素
14
河、湖、井、 泉等地充足
肥沃适 宜耕作
平坦便 于劳作
便利(沿线、 交汇处、港
口等
聚落形成发展 的因素
历史、 化等
?
丰富(林、 渔、矿等地)
自然 资源
15
环境影响下 的聚落建筑 各具特色
16
威尼斯
雅典卫城
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
平遥古城 17
第三节 分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
城市
分布疏密差异
聚 形成—受环境影
落响
建筑各具特色
发展—随着人口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保护—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世界文化遗产
18
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
房屋建筑特点
城市
钢筋水泥的高楼 大厦, 分布密集
乡村
简易、经济的平 房, 分布稀疏
道路修筑特点 宽阔、平坦、密集 崎岖、稀疏
从事的生产活动
工业、商业、 服务业等行业
农、林、牧、渔
改造自然程度
大
小
医院、商店、
学校的多少
多
少
19
20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90713f21bcd126fff6050b04.png)
概念—聚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概念 聚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类型 渔村、林场 乡村与城市 乡村聚落:农村、牧村、
城市聚落 生活、 差异 生活、生产活动不同 景观特征不同
农村—耕作
牧村—放牧
渔村—捕鱼
林场—林业城市聚落—从事工业、服务业 从工业、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南方民居的屋顶
南京城墙
概念—聚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概念 聚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类型 渔村、林场 乡村与城市 乡村聚落:农村、牧村、
城市聚落 生活、 差异 生活、生产活动不同 景观特征不同
人文: 影响聚落特征 人文:政治经济等 的因素 自然: 自然:气候地形等
溪岸中学 方丽娟
道 商 学 医 农 果 鱼 人 自然 路 店 校 院 田 园 塘 口 景观 密集 高 改变 度 度 乡 稀疏 矮 稀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稀 村 疏 疏 城 密 密集 高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密 市 集 集 房屋
小 大
造成城乡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造成城乡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
我国黄士高原上的窑洞
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直立性强, 再加上气候比较干旱。居民就地 取材而建的窑洞,即节省成本, 又冬暖夏凉。
蒙古人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 蒙古人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 草原地区的蒙古包 他们的牧养的牲畜随着牧草的盛衰而迁移。 他们的牧养的牲畜随着牧草的盛衰而迁移。 所以我们会看到,哪里的水草丰盛, 所以我们会看到,哪里的水草丰盛, 蒙古包就会搭建在哪里。 蒙古包就会搭建在哪里。
给自己选个“ 给自己选个“家”
欧洲西部平原 极地地区 撒哈拉沙漠
内蒙古草原
喜马拉雅山区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的居住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a7b5cd7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0.png)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居民与聚落》——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框架知识点汇总1、乡村和城市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①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
②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注: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乡村与城市的差异①景观特征不同:②生产活动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聚落与环境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聚落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如: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居民。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的发展水平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121041c8b9f3f90f76c61b2b.png)
新课讲授
一、聚落与环境
我们把人们居住的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1)乡村:一般规模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
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 等市里的人们主要从 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聚落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 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小 大
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聚落的区位、分布、 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世界聚落的分布 密集地区: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历史悠久,人口 稠密,经济发达 稀疏或没有: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
的生存带来困难
3)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七年级地理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新课导入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 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
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
捕猎(考古发现被捕猎的动物种类就有42种)。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地形平坦
成都平原
沿江沿海城市群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密集 度 乡 村 稀疏 城 市 密集 高 度 道 路 商 店 学 校 医 院 农 田 果 园 鱼 塘 人 口 自然 景观 改变
稀 稀 矮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疏 疏 密 密 高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集 集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人类的无价之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 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2023年中考地理复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2023年中考地理复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414521b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5.png)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什么是聚落?先有什么聚落?人们集中居住地——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2、简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地形、交通道路、建筑物等方面)乡村聚落地形比较崎岖,只有小路通往附近的村镇,建筑物稀疏,低矮,周围是池塘,农田,果树等。
城市聚落地形比较平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车辆很多,房屋密集,高楼林立。
3、叙述亚洲、欧洲、非洲乡村景观的特征?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比较密集。
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比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村落中房屋较分散。
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4、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5、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在山区,有些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有些平原地区聚落呈团块状;威海的聚落呈团块状。
6、填下表,比较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7、聚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村聚落过去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
城市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8、世界遗产的分类?列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外名城?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
意大利的威尼斯,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各古城的特点)。
9、山东乡村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山东传统民居的共同点是:屋顶和墙体较厚,原因是山东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样冬天寒气进不来,夏天太阳晒不透。
不同的民居反映不同的环境,如:海草房位于降水丰富的东部沿海,石头房位于地势崎岖的中部山区,土坯房位于降水较少的鲁西北平原;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受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人们只能就地取材。
由此可见,传统民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经济水平、民俗等特点。
七年级上册第四节第三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七年级上册第四节第三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94ee95057cd184254a353500.png)
①灌溉农业发达 地区
②农业技术得以创新
③出现劳动分工,集 市开始出现
④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
8
我国特色的聚落建筑展示
竹楼 土楼 窑洞 四合院
9
世界其他地区聚落建筑展示
北极冰屋
10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发展现状 好的现状
多数聚落在增长(占地面积增大、建筑物增多、道路交通越来越完善)
不好的现状 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消失(古迹被拆);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在减少。
面对不断减少的特色聚落,我们应该尽力保护聚落,挽救正在消失的文化特色
11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发展现状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列入其
中的有300多处。例如: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的
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已被列入。
5
农村 乡 村 聚 落 聚 落 的 分 类 城 市 聚 落 服务业
耕作
牧村 放牧 渔村 捕鱼
林场 伐木 工业
6
聚落
房屋
道路交通
人口
对自然景观的改 变程度
乡村
数量少,比较矮
乡间小道,较高
宽阔的大马洛,道路网很大,
交通顺畅
多
大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对比
7
城市的起源
皮皮课件
1
七 年 级 上 册 第 四 节 第 三 章 人 类 的 居 住 地 - 聚 落
2
目录
>> >> >> 乡村和城市 聚落与环境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01 02 03
3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https://img.taocdn.com/s3/m/0c13c610a76e58fafab003fc.png)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学习目标:1. 知道聚落的主要类型,从不同聚落(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判断聚落的类型并能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2.知道聚落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人口、商业贸易等),根据聚落分布图说出其分布特点(如沿河、沿铁路线、沿山谷分布等)。
3.联系所居住聚落的一些文物古迹、宗教场所或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分析聚落(城市或乡村)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培养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了解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乡村与城市知识准备: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人类,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生活在不同的聚落之中。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
知识应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乡村与城市在景观上有何差异,并判断课本P78图4.16中,A为______,B为______。
生活在图A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生活在图B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
学习主题二:聚落与环境知识准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的自然环境、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深深影响到聚落的景观。
知识形成:(一)阅读课本P81“活动”图4.23、4.24、4.25,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下表:(二)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______(发达、不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稀少);在__________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学习主题三: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知识准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聚落的发展也使世界文化遗产遭封了严重毁坏。
如果这些文化遗产再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世界各国要共同努力,大力保护世界丈化遗知识应用:思考:生活在广州的你听说过骑楼和西关大屋吗?它们是广州老城的见证。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fe4cca1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2.png)
存在哪些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大气污染、噪声 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就业困难等。
农村聚落有:
城市基本职能类型
城市基本职能类型 行政中心城市 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口岸城市、 部门交通性城市 重型工业城市、轻型工业城市
以流通职能为主的城市(贸易中心城 市、旅游城市)
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
世界文化遗产:共有300多处。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仰布光山长达大西城拉四云佛平埃宫合南塔遥尔雅院省古古斯典水比柬丽城罗巨卫城萨埔江马石故城威斜寨古大—宫尼塔的城斗—斯吴兽澳哥场大古窟利桥颐亚和园
福国寺
苏州园林
世界文化遗产:共有300多处。 保护传统聚落的原因?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 的聚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P 79 2。
聚落与环境
请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 适合定居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3)长江中下游平原 内蒙古高原 地形
(4)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 地形 交通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有
密切关系。 分布特点?P 80
聚落? settlement
定居
人类的居住地
城市聚落 (后)
乡村聚落 (先)
城市 乡村 集镇(分别用1,2,3表示 3 1 2 出现的先、后顺序)
城市?乡村?
比较项目
居住地的 集中程度 房屋特点
周围环境
其它方面
城市
乡村
比较项目
人口规模
从事的生产 劳动 产业活动
对周围地区 的发展影响
城市
乡村
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 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5a505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d.png)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晓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学习聚落形成的原因、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3.熟悉聚落的布局和结构特征,理解聚落的功能和影响。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2.能够识别出不同类型的聚落;3.能够解释聚落的战略地位、聚落结构和影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地理、关注生活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聚落聚落是指人类为了生存需要,通过自愿或被迫的形式,集中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互相勾连和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是人类在地球上的主要居住形态。
聚落可以是村庄、城镇、城市或是大都市。
2. 聚落的分类聚落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1.按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分类:根据聚落的人口规模和发展程度,可以分为村庄、城镇和城市等不同类型;2.按地理位置分类:根据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陆地聚落和海洋聚落两类;3.按功能分类:根据聚落的功能,可以分为居住型、工业型、商业型等不同类型。
3. 聚落的形成原因人类建立聚落有多种原因,主要有:1.生计需要:考虑到生存问题,人类会集中在一起,如集中种植、集中打猎、集中捕鱼等;2.文化需求:考虑到文化需求,人类会在相互交流中建立聚落,如为了宗教信仰或文化交流等;3.保护需求:考虑到自身安全,人类会建立聚落,如为了在固定场所活动和保护自身免受天灾人祸。
4. 聚落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聚落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有如下几种:1.资源利用型聚落:即为了满足需要而集中在一起生活,交换资源和信息;2.交通型聚落:即为了方便交通和交换而集中在一起;3.沿海型聚落:即为了方便海上交通和贸易而集中在沿海地区;4.历史性文化型聚落:即为了宗教、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集中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和风貌;5.军事型聚落:即为了军事需要而建立的聚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聚落? 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聚落的分类: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大类型
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还是先有城市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
请你欣赏一组图片,想一想居住在乡村和城市 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问题探究
这几幅图都属于哪一类聚落? 乡村
图中的人们分别从事的什么生产活动? 放牧 捕鱼 护林 种田
所以两者的主要区别前者为自然产物,后者为社会、文 化的人文产物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故宫: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北京市 颐和园:文化遗产,1998年列入,北京市 天坛:文化遗产,1998年列入,北京市 长城: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北京市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北京市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1994年列入,河北省 平遥古城:文化遗产,1997年列入,山西省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文化遗产,1994年列入,山东省 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甘肃省 大足石刻:文化遗产,1999年列入,重庆市 秦始皇陵: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陕西省 苏州古曲园林:文化遗产,1997年列入,江苏省 武当山古建筑群:文化遗产,1994年列入,湖北省 拉萨布达拉宫:文化遗产,1994年列入,西藏自治区 丽江古城:文化遗产,1997年列入,云南省 泰山:自然与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山东省 黄山:自然与文化遗产,1990年列入,安徽省 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遗产,1996年列入,四川省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1992年列入,四川省
房 屋道 商 学 医 农 果 鱼 其 自
路店校院田园塘他然
密 集 度
高密
度
集 度
的 数 量
的 数 量
的 数 量
观 改 变
大
小
乡 村
稀 疏
低小
小
少 少 少 大大 大
人
口小
稀 疏
城 市
密 集
高
大
多多
多小
人
小小 口 大
密
大
集
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请你说出A、B、C、
中哪些地区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区聚
落稀疏或没有聚落?
A
C B
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因为自然条件优越 ,具备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工农业比较发 达,所以聚落分布密集;
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基 本没有聚落
在地势高峻的高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此 地区为聚落稀疏区
在极度湿润的热带雨林地区,自然条件也令 人难以适应,因此也是聚落稀疏区
威尼斯
山西平遥古城
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
世 界文化 遗 产 名 录 传统聚落:澳门历史城区
皖南古村落
云南丽江古城
福 建 客 家 人 的 圆 形 土 楼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上的教堂
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中 国•长 城
自然遗产主要从美学角度、地理结构、生态保护等客 观的自然的条件形成的景色 文化遗产主要从文化、建筑、信仰等角度来评论。
黄土高原,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当地人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就地取材 ,冬暖夏凉。
就地取材 防风保暖
终年严寒
半地穴呈半 球形
气候特点:在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民居特点: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小窗可以减少白 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便于拆装 适合游牧生活
圆锥形大 帐篷
我们的感悟
•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 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 体现。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 法挽回的损失. 在乡村和城市的发展中,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纪 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 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黄龙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1992年列入,四川省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1992年列入,湖南省 庐山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景观,1995年列入,江西省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遗产,1999年列入,福建省 龙门石窟:文化遗产,2000年列入,河南省 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2000年列入,四川省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文化遗产, 2000年列入,安徽省
在高纬地区,极端严寒,因此没有聚落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
水源充足(井、 泉、湖滨、 河畔等地)
土壤肥沃,适于 耕作
历史文化、宗 教信仰、生活
习俗等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交通 沿线和交汇处、 沿海港口等地)
?
自然资源丰富 (林、渔、矿
等地)
气候特点:终年炎热多雨,乡村聚落中双层木 楼或竹楼,
民居特点:下层空着或放杂物,上层住人风大 凉爽,避免潮湿
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湖北明显陵、河北清东陵、河北清西 陵)2000年列入,(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2003年列入 云冈石窟: 文化遗产, 2001年列入,山西省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文化遗产, 2004年列入,吉林省 澳门历史城区: 文化遗产,2005年列入, 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江并流: 自然遗产,2003年列入,云南省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自然遗产,2006年列入,四川省 安阳殷墟:历史文化遗产,2006年7月13日列入,河南省 开平碉楼及村落:文化遗产2007年6月28日列入,广东省
3、根据图中的提示,请你给乡村聚落分类,说明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乡村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方式的不同,乡村聚落又 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的类型,生 活在这种聚落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 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 与 乡村聚落 的主要差异
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
崎岖的山路
仔细观察课本81页完成填充图册37页,说出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主要差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