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与反思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是学生在学习了七年级数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方面,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如数据的整理、图表的绘制等,但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据分析的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生活相关联的数据实例,如学习成绩、身高体重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统计图表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动手操作的数据分析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学生感兴趣的数据(如流行歌曲排行榜、体育比赛成绩等),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
1.4 数据的收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4 数据的收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1.4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介绍了收集数据的3种方法,重点介绍了设计调查问卷.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的收集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例如:怎样可以得到你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怎样可以得到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等等,让学生思考数据收集常用的方法.教师及时地总结并完善.对于设计调查问卷,教师要给学生强调设计题目注意事项:(1)设计的题目要具体,有针对性,使受调查者能够容易作答;(2)语言简单、准确,含义清楚,避免出现歧义或意思含混的句子;(3)题目不能出现引导受调查者答题倾向的语句.二、教学目标1.能通过试验、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合理收集数据.3.通过收集数据,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试验、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教学难点:设计调查问卷.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根据新的高考改革方案,2018年入学的高中学生在高考时实行6选3模式,相应地,学校在安排教师、编排课表上也要与之适应。
为了合理地利用好现有的教师和教室资源,学校应该怎样做好相应排课工作呢?教师点出课题。
环节二:实际情景,总结提炼为调查小区平均每户居民的月用水量,下面是三名同学设计的方案:学生甲:我把这个用水量调查表放在小区物业网站上,只要登录网站的人就可以看到这张表,他们填的表可以很快地反馈到我的电脑中.这样我就可以很快估算出小区平均每户居民的月用水量;学生乙:我给我们居民小区的每一个住户发一张用水调查表,只要两三天就可以统计出小区平均每户居民的月用水量;学生丙:我在小区的电话号码本上随机地选出一定数量的电话号码,然后逐个给这些住户打电话,问一下他们的月用水量,然后就可以估算出小区平均每户居民的月用水量.请问这三位同学设计的方案中哪一个较合理?学生进行讨论,结合讨论结果,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数据的收集有几种方式?并举例说明。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整理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据进行分析。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整理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不是很熟悉。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掌握数据整理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通过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收集方法。
2.数据整理的常用方法。
3.如何通过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2.准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工具,如调查问卷、统计表等。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个具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整理方法和分析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活动,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分析一组实际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的收集教学》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教学》教学设计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和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体验数据的作用和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小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2、知识讲解: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小调查问卷并进行实际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4、讨论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2、收集学生的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3、听取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八、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了解数据统计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3、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拓宽数据收集和处理的知识面。
通过小明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30至45岁之间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
为了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可以让他们用小明的调查问卷在全班做一个调查,收集问题1和问题2的调查结果。
调查班级同学如何处理压岁钱的情况,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明确调查问题和目的:了解班级同学如何处理压岁钱,以及他们的理由和想法。
2.明确调查对象:班级同学。
3.选择调查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
4.展开调查:根据选择的调查方法,进行实际调查。
5.数据的收集:收集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班级同学如何处理压岁钱的情况,以及他们的理由和想法。
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班级同学在节约用水方面的情况,以及如何进行统计活动和收集数据的方法。
七、归纳小结:八、作业布置:1、学校想了解全校在外租房的学生有多少,你应该如何进行调查?。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数据的收集》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分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对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调查任务的布置,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
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活动对于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数据的表示方式和选择等内容做好铺垫。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但是受年龄特征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
二、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了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巩固了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更要体现实践性、可操作性,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通过播放“一起走进数字世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据,数据是有用的,数据是会说话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和分析。
如何让数据说话,离不开数据的收集。
从而引入第六章《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收集教案(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推荐形象代表”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会到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2.了解频数、频率这两个概念.3.初步了解数据收集的一些方法.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分组活动等方式.三、教学用具小黑板、硬币、选票、投票箱.四、教学过程1.上节课结束时向大家布置了几个调查任务,请各小组将调查的结果报上来.①大风车、综艺大观、同一首歌、快乐大本营,你最喜欢哪一个节目?②班里有同月同日出生的同学吗?(在投影仪上展示调查结果)引导:从所做的调查中我们能感受到,要解决以上问题离不开调查中得到的数据.提问:收集到的数据对我们解决问题有用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摒幕显示)2.下面我们现场来推荐班级的形象代表,回顾一下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屏幕显示,开展现场选举活动)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谁当班级的形象代表.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不记名投票的调查方法.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合适的一位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放入投票箱.第五步:记录结果——由一位同学唱票,另一位同学计票(以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得票数),第三位同学在旁监督。
第六步:得出结论——得票数最多的那位同学被推荐为班级形象代表.(由计票员在小黑板上计票)根据得票数,教师宣布“××”为××班的形象代表.教师引导:记录数据时,我们发现有的对象出现的次数很多,很频繁;而有的对象则出现得相对较少,不太频繁.3.频数与频率概念: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我们用频数这个词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我们用频率这个词表示.(屏幕显示)频数与频率都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提问:大家看小黑板的结果,看看得票最多的四个人的频数各是多少,你能否计算出他们的频率各是多少吗?思考:推荐班级形象代表问题中,每人得票的频数就是每人的,每人得票的频率就是每人的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比值.(屏幕显示)教师引导:由这次活动,我们发现数据有助于我们作出民主的决策.数据也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事实.4.教师拿一枚硬币抛向空中,让大家猜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请问你们哪一个能次次猜中?老师向上抛10次硬币,由两位同学观察记录结果(在小黑板上记录).这10次中,出现正面的频数是______,频率是______;出现反面的频数是______,频率是______.下面由同学们分组合作,做“抛硬币”的游戏,并填写下表.(投影并每组发一张)10 次20 次30 次抛掷结果频数频率频数频率频数频率正面反面(把各小组的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你们能发现哪些规律?5.数据还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帮助我们解决问题.2000-2001赛季CBA总决赛的赛后统计表八一双鹿上海东方最终比分105116二分球30/6035/65二分球命中率50%54%三分球9/298/18三分球命中率31%44%罚球18/2022/27罚球命中率90%81%前场篮板2017后场篮板2630快攻47扣篮26盖帽19助攻58失误1810由此表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有什么建议?6.小结:得到数据的方法很多,有民意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电话调查法、通过网络等媒体来查询。
《数据收集》教学设计论文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数据收集的几种基本方法,能够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能选择合适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进一步获得数据收集的活动经验,感知数据收集的必要性,初步发展统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精神,提高数学素养。
2、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渗透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几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会设计调查问卷。
难点: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
教学准备:调查问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数据,如一个班有50个学生,每节课有45分钟,全国约有13亿人口等,那么这些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数据的收集》。
我有如下一些数据,你知道它们是使用什么方法或途径收集到的吗?1、今天早上,我在某十字路口观察了一下,发现从某一时刻开始1分钟内各方向共通过32辆车。
(观察)2、上周我到合肥市阳光中学教务处拜访了有关领导,得知本校今年八年级学生数为242人,同时还查阅了学生的档案,得知其中有60位同学来自包河苑小学。
(访问、查阅资料)3、据新浪网公布,由网友投票产生的2008年我最喜爱的语言类春节晚会节目是由“山丹丹”组合的小品《火炬手》,他们的得票率为85%。
(互联网、问卷调查)4、某种灯泡的使用寿命为1000小时。
(试验)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数据的收集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但不论哪一种方法收集数据时,我们都要先明确调查的对象、调查的目的,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练习:就以下的统计目标,你怎样去收集数据?1、我国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2、班上同学的出生年月;3、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你们学校运动场上的人数;4、全国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受欢迎的程度。
(介绍网上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问题1:冬天到了,天气变冷,每天早晨你是如何醒来的,你想不想知道班上有多少人的醒来方式和你一样,如何调查?调查对象:全班同学调查目的:早晨醒来的方式收集方法:问卷调查先设计调查问卷,再发放、填写、收集调查问卷,最后统计、分析结果。
数据的收集教案(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体会收集的数据对研究问题的作用,掌握频数、频率的有关概念,并会求频数、频率、总数等.2.尝试“选班长”、“掷硬币”等活动,经历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3.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得出结论,发展应用意识.4.初步认识数据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重点如何收集数据.三、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得出结论.四、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引导议论、归纳.五、教学用具选票、计算器、硬币.六、教学过程(一)新课问题1:数据有用吗?先小组交流调查的情况,然后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调查情况.从所做的调查中我们能感受到,要解决问题离不开调查中得到的数据.数据有助于我们作出民主的决策,也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事实.问题2:数据的收集.我们如何收集数据呢?我们就以选举班长为例来回顾一下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首先,经过各组民主推荐确定了三位候选人:刘铮、李惠子、徐倩云.开始投票选举(事先老师写好票,让学生选举).投票结束后,由一位同学唱票,另一位同学计票,第三位同学监票.宣布得票最多的那位同学当选班长.同学们想一想,上面选举经历了哪些过程?谁来总结一下?(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步: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第六步:_________________。
本次选举我们采用了什么调查方法?你还知道哪些收集数据的方法?(学生回答)频数(freguency):在选举过程中,刘铮同学的选票频繁出现,李惠子同学的选票出现得不太频繁.在数学中,我们把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那么,刘铮同学的频数是__________,李惠子同学的频数是___________,徐倩云同学的频数是_______________.频率(relative frequency):是指每个对象的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或者百分比)___________.请再进一步计算出三位同学得票的频率.(学生回答)频数与频率都能够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二)巩固练习1.校秋季运动会刚刚闭幕,假如你想知道某班在本届秋季运动会中运动员分别共获得多少个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那么,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1)你的调查问题是_____________;(2)你的调查对象是______________;(3)你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4)你要记录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5)你打算向你的调查对象提出的几个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1)中国队金牌的频数为________,占金牌总数的频率为__________.(2)韩国队所有奖牌的频数为__________,占奖牌总数的频率为___________.(3)日本队所有奖牌的频数为___________,占奖牌总数的频率为____________.(4)简单分析一下中国队在本届亚运会上的表现.(5)试比较韩国队与日本队,哪个队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动动手(做游戏)请拿出你准备好的一枚硬币,随意向空中抛10次,记下10次中正面出现的次数.猜一猜:你能猜准每次出现的情况吗?抛一抛:正面的频数________;反面的频数_________.算一算:正面的频率_________;反面的频率_________.动动脑(感觉就是不一样)3.历史上曾有人做过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试验,结果如下:(2)由抛掷硬币实验结果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4.合作与思考如果我们学校需要建造新的自行车棚,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数据?你准备如何收集这些数据?(三)课堂小结(一学生小结)1.数据有用.2.调查步骤.3.调查方法.4.频数、频率.(四)布置作业1.第1、2题.2.课题作业;结合刚才的“合作与思导”问题,选择你感兴趣的某个方面进行实际调查,将收集的数据报送到学校有关部门为学校建车棚提供依据.。
小学数学_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类统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类统计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并通过统计表呈现整理的结果。
2.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
3.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学历案、智慧星剪纸画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类统计统计相关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再到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作出决策,知识的学习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从简到繁。
在这样的学习设计中,学生会一步一步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简单的象形统计表,能够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记录数据,简单整理数据并观察数据说出自己的发现。
对于单一的数据而言,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方法准确收集,并记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也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相对复杂一些的数据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是凭借生活经验,应该能够轻松地做出整理与分析。
课前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调研,发现学生对于学习的素材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并能够说出分类的理由。
因此,本课内容学习起来将会特别轻松。
这也就需要我们增加学习内容的深度,如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对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要辩证的对待得到的数据,即数据带给我们的是否是事实。
效果分析课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类统计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课程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那个最好的自己!天地间万事万物,一切与孩子生命成长有关的认知和活动的总和都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课程。
在本节课中,我不仅设计了分类统计的相关知识,还注重学生对于数据的分析与理解,以及数据对于我们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课上孩子们都能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8.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8.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是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8.1章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收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图表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统计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但是,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收集的方法不够全面,数据整理的准确性有待提高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据收集方法,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收集方法。
2.如何使用图表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2.使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数据收集实例。
2.准备图表制作工具,如PPT、Excel等。
3.准备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如纸张、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如果你是班级的班主任,你想了解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你会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的数据收集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调查、实验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选择一个数据收集主题,如“调查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使用图表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掌握收集数据的基本技能,能够通过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入门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调查和收集数据的方法,对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统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掌握收集数据的基本技能。
2.能够通过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收集数据的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统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的介绍,收集数据的基本技能的讲解,以及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方法的示例。
2.教学素材:包括实际问题案例,调查和实验的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统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包括调查法、实验法等,以及收集数据的基本技能,如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进行实验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或实验,收集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如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等。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范、准确。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
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 教学目标
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2.了解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
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体验统计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3.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
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
教材分析 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的数学学习中学生
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
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是受年
龄特征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
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
问题、课后拓展的问题均围绕“水资源”而展开,真正
渗透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良好价值观。
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课
堂的全过程,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 教学策略选
者.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课堂展示,教师投影的展示 择与设计
等环节,让学生口、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一次较
好的训练。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社会调查;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数据 教学过程
的整理;第四环节:合作学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课例研究综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
述
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展示、阅读、理解相关知识,一
切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回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
体验学习,教师要在课堂引入提出的问题、课中讨论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向学生介绍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整理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同学们的身高,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找出最高的人。”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下册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他们对数学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分类排序能够较好地理解和应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的学习,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数据分析能力的拓展。
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满兴趣。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学生在此前学习中,对于数据的处理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数量计算,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尚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基础层次:让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基本的图表绘制。
-提高层次: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整理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互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5.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量、类别、顺序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1.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数据收集整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1
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呈现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1)师:同学们,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认识了很多的数,并用这些数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难题,今天就有一个问题期待我们来解决。
(2)师: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新的校服,有四种颜色可供选择,可以选择红色,可以选择蓝色、也可以选择黄色和白色。
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什么颜色?(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师:有的同学喜欢白色,有的同学喜欢蓝色,有的同学喜欢黄色,大家的选择都不太一样。
如果咱们班要订做统一颜色的校服,选哪一种颜色更合适呢?能不能根据某个同学的喜好来确定校服的颜色?应该怎么办呢?(4)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大多数同学喜欢什么颜色,也可以说在我们班当中喜欢那种颜色的人最多,我们就选哪一种颜色做我们的校服。
(5)师:我们用什么好办法才能知道我们班喜欢那种颜色的人最多?生(1):用投票的方法。
生(2)用举手的方法。
生(3)问到每一个同学的方法。
二、探究统计方法:1.探究数据收集的方法(1)师:老师这里有四张卡片,喜欢哪种颜色就站在哪张卡片的后面。
学生站在自己喜欢的颜色卡片后面,看一看:每张卡片后面的人数有多有少。
数一数:每张卡片后面具体的人数。
(2)师:我们刚才这样先分类,再数一数,然后再把你们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填在这里,我们把它叫做数据收集的过程。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2.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3.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执教者:韩志华(嵩阳二小)
课题
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页
设计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能力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3~5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除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自
主
学
习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合
作
探
究
整理数据完成
统计表格,并加以分析。
1、合作完成表格。
2、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让学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并发挥集体的作用,大胆交流展示。
拓
展延伸思来自拓展训练。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七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投影等,展示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数据可视化的认识。
5.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据的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实际问题,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讨论。
学生需要共同商讨数据收集方法、整理技巧,并尝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开展课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练习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施多元化评价,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结合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学指标在生活中的应用。
3.拓展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以下拓展活动:
(1)了解其他统计学方法,如方差、标准差等,并尝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数据可视化工具,如Excel、Python等,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
(3)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实践活动,如环保调查、社会调研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和反思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一节的学习中,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使学生充分体验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巩固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和思考.2.教材内容分析《数据的收集》是“统计与概率”第三学段的第一课时,也是统计过程的第一步,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统计知识,但内容是零散的,初中阶段则按照统计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以“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处理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顺序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而本章则主要讨论和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这两个环节. 因此作为“统计与概率”的第一章,本章内容既将小学学过的零散的统计知识系统化,又将为整个初中学段统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统计知识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本章的知识结构如下: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开端,主要是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统计图,然后从事一个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该活动揭示统计的过程、环节及引出数据如何收集的过程.二、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如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真正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活动对于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数据的表示方式和选择等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于统计过程的理解比较单一,对于统计知识的学习还不完整.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回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知识.2、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归纳概括统计活动需要的过程.3、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通过具体活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教学重点为:经历简单的统计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难点是:归纳概括统计的步骤,感悟统计的思想.四、教学策略分析1、教学内容及教法设计: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进行了再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因为本节课立足于让学生经历一个简单完整的统计过程,同时也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学生身边的调查活动,基于本节课立足于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悟统计的过程,所以本节课采用实习法和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2、学法指导:因为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来感悟统计的过程,由于统计活动并非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而在归纳概括统计的步骤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我指导学生用合作探究法来学习,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相互帮助,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教具准备:1、多媒体2、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各小组的答题板能直接观察到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真正做到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锻炼了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思维敏捷能力,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查漏补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打破了教师垄断课堂信息源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处理: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前预案学习任务的布置,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
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活动对于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数据的表示方式和选择等内容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
2.数学思考
体验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
3.问题解决
了解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体验统计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4.情感态度
(1)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法和学法:启发引导,师生互动,调查,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及过程。
从老师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
[活动3]
老师想了解我班的学生是否具有节水的意识,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