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用工荒问题
“用工荒”的制度经济学解析
弱。
“ 用工 荒 ” 现象 反 映 的是 我 国经 济社 会
性 的 巨大缺 口、 难 以满足 城 市及 非 农产 业规 “ 本地人” 的 差 别: 在 制 度方 面 表现 为“ 体 制
模 扩 张 的 劳 动 力需 求 问题 。 2 0 0 3 年 福 建 沿 外 ” 与“ 体制内” 的差别 。 改革 开放 后 , 户 籍在
( 2 ) 农 民工的 劳动保 护 制度缺 失 从 农 民 工就 业 分 布 的行 业 来 看 ,多集
海部 分 劳 动密 集 型 地 区 很 多 用人 大 户 出 现 限制城 乡人 口迁徙 方面 的功 能 日益 削弱 , 但
农 民 工的新 选 择 , 2 0 1 4 年春 节 后东 部地 区企 迫 离开 了土 地 。 农 民一 旦 失 去 土地 , 就意 味 由于 农村教 育 资源 严重 匮乏 , 农 民工 的受教 业“ 用 工荒 ” 压 力进 一 步加 大 。 这种 变化 绝 非 着 失去 了赖 以生存 的重 要 手段 。 虽 然 国家给 育 程度 远 远 低 于城 镇 居 民的 平均 受 教 育 水 偶 然也 非 突然, 它 是我 国多年 经 济社会 发 展 予 了适 当 的征 地 补 偿 , 但 由 于征 地 补 偿 偏 平 , 农 民 工群 体 基 本 上 属 于 简 单 劳 动 者 阶
劳动 力供 求 人数 略 有减 少 , 就 业形 势整体 比 为农 民提供 基本 的 生活保 障 , 为 农 民提 供 就
东部 地 区求 职 人数 同 比出现 大 幅 下降 。 随 着 着城 市 化 的快 速推 进 , 土地 被 大 量征 用 , 土 权利 。 中 西 部地 区传 统 劳 务 输 出大 省 的 工 作 环 境 地城 市 化 了, 人 未被 城市 化 , 即“ 被城 市化 ” , 好转, 返 乡就 业 、 创 业 正 成为 越 来 越 多 外 漂 农 民不 是从 土地 上被 解放 出来 , 而 是农 民被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企业的“民工荒”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企业的“民工荒”摘要:从经济学需求供给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变动阐释“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与形成机制,进而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一、背景资料“民工荒”主要是指收入低、重劳动力型的民工短缺现象,曾经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关于“民工荒”现象又开始占据各大媒体的版面。
二、劳动力市场的分析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工供求的市场。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存在供给和需求曲线,与经济中的其他市场一样,劳动市场也是由供求力量支配的。
正如图1所示,E1是市场的均衡点,Q1是均衡劳动量,W1是均衡工资。
2、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一是产品价格变动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移动。
二是技术变革,技术进步通常增加劳动需求,也可能减少劳动需求。
劳动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由D1变动到D2;劳动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由D1变动到D3,均衡数量Q与均衡工资也发生相应变化,如图1。
3、劳动供给曲线移动一是嗜好变动引起劳动供给曲线移动。
二是可供选择的机会变动。
三是工人地域变化。
劳动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由S1变动到S3;劳动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由S1变动到S2,均衡数量Q与均衡工资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图2。
三、经济学角度分析“民工荒”现象的原因1、企业对民工的需求增加。
(1)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产生了十分旺盛的需求。
(2)企业人力资源低成本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民工工资持续偏低,低工资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3)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振兴和中部崛起增加了劳动力需求,为中西部地区创造了许多工作机会。
2、社会对民工相对供给减少。
(1)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使得农民工退出沿海城市。
随着农产品提价,务农的比较效益有所提高,民工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上升。
“民工荒”现象劳动经济分析及对策
“民工荒”现象劳动经济分析及对策摘要:2004年春季,我国以东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突然出现了“民工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的势头并没有减弱。
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荒”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农业大国来说,发生“民工荒”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就很快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经济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供给对策一、“民工荒”背景工资偏低又遭遇物价上涨是“民工荒”产生的根本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的1—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1%,这便相当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下降了4.1%。
而粮食价格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的影响也是致命的。
粮价的高速增长对于其它居民的影响也许并不大,但对于恩格尔系数较大的农民工无疑是雪上加霜,以致在城市打工所拿的名义上与过去相等的工资甚至无法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
而当前的现实是,工资水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物价和消费水平却不断提高,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国的物价呈现恢复性上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由过去的负增长转为现阶段的4%—6%,农民工最基本生活资料粮食上涨得最为厉害。
物价的上涨无疑导致了农民工生活费用的大幅上升,所以,尽管名义工资维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大降低,农民工工资水平实质上是“不涨反降”,使他们很难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打工红利逐年降低。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月平均工资在700元(含加班费)以下的企业普遍招工较难,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相对较为容易。
由此可以看出,“民工荒”并不能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有了工作,是物价和生活费用的上升,使“打工不挣钱”以及其他一系列诸如工作条件差、工伤事故频繁、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缺失、无形的心理成本等问题凸现出来,逼迫农民工不得不流向相对有利的企业和地区。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我国“民工荒”现象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民工荒”现象浅析摘要:从2004年民工荒首次出现,到2009年民工荒问题的加剧,民工荒问题似乎成为每年都要经历的事情。
但是民工荒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以经济学的视角全面而客观地阐释民工荒现象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指出中国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民工荒;新生代农民工;人口红利;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现象描述2004年作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集中地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出现了民工荒。
随后各年民工荒现象在春节前后不断出现,特别是2009年由于受到前一期金融危机的影响,民工荒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有数据显示,2009年6月深圳市用工缺口超过6万人,7月浙江省用工缺口已达25万人。
随着民工荒问题的加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二、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一)随着劳动力不断转移,刘易斯拐点逐渐逼近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劳动力存在着无限的供给,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转移到工业等部门,而且此时劳动力工资不会上涨。
如果全部剩余劳动力都转移以后,工业部门如果继续吸纳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会逐渐提高。
这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拐点”。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较高的人口红利,但随着民工荒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人口红利顶峰正在过去,虽然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很多剩余劳动力,但是我国向刘易斯拐点逼近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
首先,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
其次,我国人口结构分布很不合理,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强。
(二)促进农民工转移的推力和拉力都在逐步减弱根据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影响人口流动有两大因素:推力和拉力,推力源于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而拉力则产生于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条件,而人口流动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民和中西部地区的倔起,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转移的推力减弱。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2004 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产生用工荒现象。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10 年春节后用工荒现象再次发生,表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缺乏普通工人,以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缺乏熟练工人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中国社会却普遍存在就业难现象,,突出表现为我国的总体就业弹性较低,中国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及低学历劳动者的失业。
一、用工荒、就业难并存的表面原因1.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 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整个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生产明显改善,企业订单增多,因而有更多用工需求。
2.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劳动力大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民工有从东部回流到中西部迹象,造成东部地区出现民工荒、用工荒。
另一方面,虽然东部工资高于中西部工资,但东部的消费水平也高,农民工在比较机会成本后放弃在东部打工。
因此,用工荒主要局限于一定范围和特定时间段,虽然局部地区的用工荒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3.从结构上看,“80 后”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在就业和工作条件选择上,他们对劳动保护有更多要求,他们不愿意从事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用工荒现象。
4.东部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农民工的需求增加,而农民工总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使得就业意愿与岗位要求存在一定落差,造成用工荒。
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就业难现象,突出表现为大学生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一个主要原因是扩招。
另外,大学生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观念尚需转变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城市下岗职工就业难、部分农民工就业难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深层原因1.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从劳动经济学视角解析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开题报告
从劳动经济学视角解析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建设项目的兴建和维护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加上工资水平较低和工作环境条件较差,导致越来越多的“民工”流向了城市。
然而,最近几年“民工荒”现象逐渐浮现,甚至出现了少工、断工、逃工等现象,给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因此,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民工荒”现象进行研究,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民工荒”现象的成因,梳理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对策建议,从而稳定劳动力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三、研究内容1. 对“民工荒”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从供需关系、市场机制、待遇问题等方面探讨2. 梳理“民工荒”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法规、企业管理、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分析其对“民工荒”的影响因果关系3. 探讨“民工荒”现象对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从经济效益、时间成本、质量管理等方面考虑,探究“民工荒”对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的影响4. 提出解决“民工荒”现象的对策建议:从政策制定、企业管理、社会认知等方面,提出解决“民工荒”现象的对策建议,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来说:收集和梳理相关文献,了解“民工荒”现象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因素;设计问卷并利用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对“民工荒”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民工荒”现象的对策建议,并进行策略评估。
五、论文结构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民工荒”现象的成因分析;第三部分为梳理“民工荒”现象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为探讨“民工荒”现象对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提出解决“民工荒”现象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改进和展望。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_民工荒_现象_裴劲松
第二, 结构性的矛盾导致农民工有效劳动力供 给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 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技术 含量低的工作相对减少, 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 要求越来越高。沿海地区对技术性工人的需求大幅 度增加。据广东省劳动部门调查, 2004 年开始席卷珠 三角的民工荒, 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能型工人的缺失, 劳动力结构突出表现在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供求矛 盾上。从农村里出来打工的农民, 大多文化程度低且
- 47 -
现代经济探讨 2007 年第 5 期
平下民工在城市与农村获得的效用不同, 在家千日 好, 出门万事难, 家长不忍心让子女外出打工受苦。 因此同样的劳动时间需要有更多的报酬, 才会吸引 劳动者放弃闲暇时间去从事社会劳动。当国家的“三 农”政策使农民的家庭收入普遍提高的情况下, 农民 工的效用曲线由图( a) 的 U1 变为图( b) 的 U2。
图 中 tha 表 示 劳 动 者 一 旦 参 加 社 会 劳 动 必 须 达 到的法定劳动时间。农民收入提高以前, 劳动者在 tha 的劳动时间下的工资率为 W1。当收入提高后, 劳动者 只有当工资率达到 W2 时, 他从法定劳动时间获得的 效用才与在家休闲的效用是相同的 ( 即图 4 中右图 所示, c 点和 d 点在同一条效用曲线上) 。而现实中的 情况是农民工的工资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其所获 得的效用就会低于在家赋闲所得到的效用 ( U1 曲线 位于 U2 曲线的下方) , 那么农民工不愿意外出打工是 理所当然的了。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郑秉文2010-08-11摘要:前几年出现的“民工荒”和近月来的“用工荒”,均由农民工供需失衡造成的价格下降所致,是农民工劳动力要素市场自发调节的周期性结果。
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农村福利条件的极大改善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农民工的“市场价格”含义正在发生变化。
“用工荒”是推动中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内生动力,是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上升拉力,是促进城镇化的一个市场推力。
“用工荒”的出现,无形之中成为具有浓厚的有中国特色的用工价格集体协商谈判的一个自发有效形式,成为提高农民工工资的一个市场机制。
面对“用工荒”,政府应做好用工价格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的服务引导工作,继续做好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工作,长期内,还应做好人口变化预测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工作。
关键词:用工荒,农民工工资,市场价格,劳动供给,增长方式转变去年此时,金融危机导致全国农民工失业约2500万人,而今年此刻,在经济刺激计划还没有完全退出的背景下却突然出现“用工荒”,且“缺工”现象逐渐从珠三角和长三角沿海发达地区正向内地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蔓延,如湖北、安徽和河南等,其势头已经超过前几年曾出现过的“民工荒”,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诸如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人数高达40-70%。
仅仅一年的时间,出现反差如此之大的失业和缺工的一次逆转。
如何解释、评价和应对突然而至的“用工荒”?学者们见仁见智。
一、“用工荒”的出现是市场逻辑的结果(一)农民工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失衡“用工荒”的出现固然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近日来报章中给出的大大小小原因可列出一个长长清单。
但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去年的大面积失业和今年的大规模“用工荒”,都是市场价格的结果,或说“用工荒”的出现,是因为农民工的劳动力要素价格过低造成的。
经济学假定,在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汇处形成,这个均衡价格就是市场价格。
劳动经济学论文关于民工荒问题探究(五篇材料)
劳动经济学论文关于民工荒问题探究(五篇材料)第一篇:劳动经济学论文关于民工荒问题探究民工荒现象问题分析摘要:民工荒问题,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区域性的社会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并且找到其问题所在并予以解决的,本文通过对中国近期两次大型民工荒问题的比较与分析,来阐释中国的民工荒问题。
关键词:民工荒就业问题用工缺口材料一:2004 年7 月15 日, 《南方周末》上一篇题为《中国遭遇20 年来首次“民工荒”》的报道, 反映了福建、珠江三角洲等许多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企业招不到人的所谓“民工荒现象”。
经过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和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调查,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9 月7 日发布《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 承认“民工短缺在局部地区客观存在, 普通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女工相对短缺”。
报告认为, 工资低和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
材料二:2010年的春节过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再次出现大规模用工荒,珠三角缺口超200万。
其中深圳今年缺工80万,普通工人平均月薪将涨至1700元。
不同往年,今年不仅是沿海地区,现在就连中西部很多城市,也开始缺人了。
这已经是近年来第二次发生大规模民工荒,而且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根本上退潮的背景下。
它再度提醒中国产业转型的极端必要性。
因为,在当前的外向型、低附加值产业背景下,仅仅靠提高农民工工资以挽留工人仅仅是一时的权益之计,中国的产业转型,必须从根本上向内需型和“高精尖”型转型。
一、农民工群体的概况分析----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正在形成长期以来我国以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四大身份阶层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 产生了许多边缘性群体, 其中规模较大的城市农民工是一个具有“城市人”与“农村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 他们既是农民和工人的“过渡人”, 也是村民和市民的“中介人”, 在他们身上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民工荒供给需求分析
民工荒供给需求分析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当中一个特殊而主要的群体。
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繁荣振兴。
“民工荒”在东南沿海地区最早出现,随后蔓延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随着更多地区出现招工困难,形势日趋严峻。
基于劳动经济学需求和供给理论,对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象进行理论分析。
标签:民工荒;供给需求;劳动经济学分析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做决策过程,可以发现农民工的劳动供给行为不只受工资收入的影响,还有身份地位、预期等非货币因素也需要被考虑其中。
将这一决策过程简化,取决于收益、成本、预期三者的函数: S=S(R,C,E)。
收益R 包括货币收入、社会保险、身份与地位、城市生活经验等,即一个人所感受到所有经济和非经济收入,既包括短期的,也包括长期的;成本C包括机会成本(务农的收入)、城乡生活成本的差距、往返交通费、受到歧视的精神损失等;预期E在本文中是指对未来收益与成本之间差距的期望,如果用“高”和“低”来区分的话,那么,“预期高”与“预期低”相比,前者期望未来收益大于成本的幅度要大于后者所期望的幅度。
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的预期必然逐渐上升。
我们发现,只有R-C≥E时,农民才会放弃务农的工作,而选择进城打工。
在这个关系中,对于R(收益)有这样的情况:城市总体消费水平迅速上升,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在近二十年增长迟缓,根本无法赶上消费水平的增长。
即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实际上是负增长的,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工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新一代的农民工(本文中称第二代农民工),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进城的农民工(本文中称第一代农民工)。
第一代农民工在取得了收入之后,除留下生活必备所需部分之外,很大一部分寄回家里,因此这样的农民工闲暇消费极少,可以理解成他们几乎不表现收入效应,只有替代效应。
因此,他们的无差异曲线近似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在图中,横轴是闲暇时间,纵轴是收益。
H0是维持基本生理需求的休息时间, I11、I12、I13、I14 是第一代农民工的一系列无差异曲线, AB、AC、AD是一组预算线, 分别对应工资率为W1、W2、W3的时候的收入水平。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力资源与就业的学科,对于解决这一难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教育与用人需求不匹配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各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而大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导致就业难。
2.人才过剩与就业压力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人才供给大大超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这导致了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巨大。
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在就业过程中,求职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许多企业招聘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求职者,而求职者也无法及时获取到合适的就业信息。
这导致了就业匹配度低,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二、企业用工荒的原因1.行业结构转型与发展不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萎缩,而新兴行业却面临着用工短缺的情况。
企业往往需要招聘具备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供应不足,导致企业用工荒。
2.用工环境与待遇不尽人意企业用工荒也与招聘条件和待遇有关。
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薪资待遇不尽人意的职位,往往难以吸引到足够的合适人才。
这使得企业在招聘中遇到困难。
3.人才流动与员工稳定性下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许多员工选择跳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企业用工的稳定性下降。
这对企业来说,也增加了用工的难度。
三、对策1.加强职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应当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与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优化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机制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传递企业用工需求和就业信息给求职者,提高就业匹配度。
从经济学角度解读我国近期“民工荒”现象
、
研 究 背景
2 0世纪 7 0年代末期 , 随着三 中全会 的召开 , 国为进一 步 我 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 , 开始对农村实施 以“ 家庭 联产承包 责任制 ” 为标志 的新 的经济体制改革 , 以隐性状态长期存 在于 旧有人 民 公社 体制下的农村 劳动力过 剩问题 日益显性化 。 随着改革开放 的发 展 , 乡镇 企业如雨后 春笋般崛起 , 中小城镇 开始兴起 , 城市 化进 程进一步加 快 , 别是后期东南沿 海点线面 经济 特 区的快 已达 三成 以 上 。 特 速发 展 , 为中西部农村 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提供 了就业 基础和条 二 、民 工荒 ” 内涵 及 出现 “ 的 件, 以及市场需求 和环境。 ( )潮” 荒 ” 一 “ 与“ 9 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发展 正处 在加 速阶段 , 城市化进程 的 “ 民工 潮” 是在 市场经 济环境 下 , 由于农 民纷纷外 出打 工 , 进一步深 化 ,特别 是沿海特 区的设 立和 出口制造 业的起飞 , 使 而在春节等前后形 成大量民工集 中迁徙的现象 。 得对 工人 的需 求极 大提升 。农村 与城市 差距进 一步加 大 , 三 “ “ 民工荒 ” 是指在 特定 的市场经 济环境 下 出现 的 民工 供不 农” 问题 E益突显 , t 刺激着 广大农 民群众 涌 向城 市 以谋求新 的 应求现象 , 即企业用工短缺的现象 。 出路 , 甚至后 期出现 了民工输 出地政府 主动联系东南 沿海各地 ( )潮” 荒” 二 ‘ 与“ 的演变 l 政府 以争 取更多外派农 民进城务工 的情况 , 由此 民工群 体每年 新 中国成立 初期 , 曾一度实行 国 民 自由迁徙 政策 , 中华人 如候鸟般在 区域 间大规模来 回迁徙形成所谓 的“ 民工潮 ” 我 国 民共 和国公 民可 以随时并 任意选 择迁徙 至 中国大陆 的任 一农 。 17 年实施人 口 划生育 国策之前 , 村 出现 的 6 年代“ 98 计 农 0 婴儿 村或城市 。后 来 由于 国内外 各类因素 , 为实现工业化 资本的原 潮” 恰好 构成 了我 国后期庞 大 的可供转 移农村 剩余 劳动力 的 始积 累 , , 国家采取 了重点 发展城 市及重 工业 的战略 , 同时实施 中坚力量 , 成为接 下来 几十年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 廉价而丰 富的 优 势资源 。 然而 , 2 0 从 0 3年 以来 , 国东南沿 海 , 我 特别 是珠 江三角 洲 地 区部分 企业 已经 开始遭 遇“ 招工难 ” 困境—— “ 的 民工荒 ” 的 早期 体现 。 白 20 0 6年起 , 东南沿 海 , 别是安徽 、 特 江浙 、 江三 珠 角 洲一 带的“ 民工 荒” 问题逐 渐浮出水 面并 日益加剧 。 虽然 2 0 08 年 受 以美 国次贷危 机为导火 索 的全球性 金融 危机 的影响 ,民 “ 工 荒” 这一现 象 曾一 度暂 时消失 , 随着 经济 回温 , 20 但 从 0 9年 开始 ,民工荒” “ 现象卷土重 来 , 情势益发严重 , 至有 向中部 且 甚 和西部蔓延 的趋势 。 据 浙江省 人力 资源市场 公布 的 2 1 00上半 年供 求报 告 , 浙 江企业 劳动力 总需求 人数达 6 . 03万人 , 现有求 职总人 数不及六 了严 格的户 口管理制度 。通过 这种体制 的约束力 , 限制 了农 村 人 口城市化进程 , 并形 成了中 国特色 的城乡二元社会 结构—— 广大农村集 中了我 国庞大 的农村 人 口, 大量农村剩余 劳动力持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第一篇: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内容提要:前几年出现的民工荒和近月来的用工荒,均由农民工供需失衡造成的价格下降所致,是农民工劳动力要素市场自发调节的周期性结果。
作者在价格成因变化的分析中发现,近年来,尤其是29年,农村福利条件的极大改善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农民工的市场价格含义正在发生变化。
用工荒是推动中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内生动力,是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上升拉力,是促进城镇化的一个市场推力。
用工荒的出现,无形之中成为具有浓厚的有中国特色的用工价格集体协商谈判的一个自发有效形式,成为提高农民工工资的一个市场机制。
面对用工荒,政府应做好用工价格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的服务引导工作,继续做好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工作,长期内,还应做好人口变化预测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工作。
关键词:用工荒农民工工资市场价格劳动供给增长方式转变去年此时,金融危机导致全国农民工失业约25万人,¹而今年此刻,在经济刺激计划还没有完全退出的背景下却突然出现用工荒,且缺工现象逐渐从珠三角和长三角沿海发达地区正向内地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蔓延,如湖北、安徽和河南等,其势头已经超过前几年曾出现过的民工荒,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诸如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人数高达4-7%。
º仅仅一年的时间,出现反差如此之大的失业和缺工的一次逆转。
如何解释、评价和应对突然而至的用工荒,学者们见仁见智。
一、用工荒的出现是市场逻辑的结果(一)农民工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失衡用工荒的出现固然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近日来报章中给出的大大小小原因可列出一个长长清单。
但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去年的大面积失业和今年的大规模用工荒,都是市场价格的结果,或说用工荒的出现,是因为农民工的劳动力要素价格过低造成的。
经济学假定,在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汇处形成,这个均衡价格就是市场价格。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民工荒”现象
劳动经济学视⾓下的“民⼯荒”现象2019-09-30摘要:改⾰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得到了深⼊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劳动⼒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但⽬前还存在⼀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些地区开始出现民⼯短缺现象,即“民⼯荒”现象。
⽂章主要针对“民⼯荒”的概念进⾏分析,指出⽬前“民⼯荒”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农民⼯;民⼯荒“民⼯荒”问题⼀直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焦点之⼀。
改⾰开放以来,农民⼯社会群体形成发展后,与之相关的经济问题就不断出现。
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民⼯荒”时,还有⼀些农民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民⼯荒”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给予农民选择发展的权⼒,但是其带来的社会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1.“民⼯荒”的概念新中国成⽴后,我国实⾏了⾃由迁徙的政策,农民能够往城市迁移,但严格的户⼝管理制度导致⼀些农民长期不能⾃由地进⼊城市,致使农村的剩余劳动⼒持续累积。
“民⼯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农村改⾰的成功。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农民在得到⼟地经营⾃主权的时候,也得到了外出务⼯的机会。
经济结构的差异以及收⼊的差异是形成“民⼯潮”的主要因素。
我国沿海地区由于⾃⾝的优惠政策以及地理优势,⾸先实施了外向型经济策略,劳动密集型加⼯⾏业以及服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吸引劳动⼒的主要因素。
但在2004年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却遇到了“民⼯荒”的现象,这⼀现象迅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据相关资料显⽰,不仅⼴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出现“民⼯荒”,重庆以及江西等地也次第出现了招⼯难的问题。
“民⼯荒”通常是指民⼯短缺现象,这⼀现象最早在南⽅的主要城市出现,在春节期间最为明显。
“民⼯荒”⼀般包括“技⼯荒”以及“普⼯荒”,可统⼀规划为结构型短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他⼀些城市也逐渐开始出现“民⼯荒”现象。
虽然“民⼯荒”现象看似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但是⽤⼯制度不合理等现象让农民⼯逐渐意识到在城市⾥找⼯作不能够为家庭带来稳定的⽣活,因此开始由原先的趋之若鹜转变为今天的“民⼯荒”。
从劳动经济学视角探究“民工荒”现象
从劳动经济学视角探究“民工荒”现象作者:刘帅来源:《商情》2016年第23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即“民工荒”问题。
首先解释“农名工”的概念和其社会群体的形成,然后对“民工荒”现象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经济学农民工一、“农民工”的概念及“农民工”社会群体的形成(一)“农民工”的概念“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
根据定义,“农民工”的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具有农村户口且在城市或乡镇的单位工作;第二,工作地点不稳定且劳动力流动性较大。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二)“农民工”社会群体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虽然农民可以向城市迁移,但是长时间的频繁出入对于农民来讲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严格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堆积。
20世纪80年代,“民工潮”是农村改革后的主要表现之一。
客观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从此有了在城市务工的机会,主观上,大量农民受到城市和农村收入差距的驱使具有强烈的迁移城市的动机。
城市劳动力供求市场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旺盛,而农民向城市的涌入恰恰满足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需求。
由在农村耕地的农民转变为在城市务工的工人,这一群体保留着农村户籍却在城市生存的群特逐渐庞大,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他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
二、“民工荒”现象的原因民工荒现象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就是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劳动力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巨大的供给缺口,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
(一)“民工荒”微观层面原因1.农名工市场主体发生变化一方面,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的保护意识提高。
_用工荒_现象的经济学解读
焦点评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不仅表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09年仅以四个百分点之差接近日本;还不仅表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达到当年小平同志提出的奔小康的水平;中国崛起的关键在于中国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发生了变化。
30年过去了,中国竞争力的核心内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并形成拐点,中国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将更多地表现在由过去出卖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转变为拥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在世界市场巨大的消费能力;表现在中国由过去低素质人口带来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素质不断提升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还表现在中国过去完全依靠外来技术转变为具有相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及其所体现的产业发展能力和经济增长水平。
而自去年以来、发展到今年越来越严重的、出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工荒”就发生在上述背景之下,如何解读这种“用工荒”现象呢?从世界经济变动的角度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国外订单的大幅度下降导致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和出口贸易的严重受阻,相当部分的工厂倒闭并引发“民工荒”。
而自去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呈现普遍的复苏状况,国外订单的大量增加以及加工制造等产业的复苏,使得企业用工数量急剧提升,用工需求产生了矛盾。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区域政策已经呈现全覆盖的状况,其目的在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不平衡的问题,解决中西部落后地区追赶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问题,新一轮的区域政策更是注重打着若干个区域经济增长极,在这种状况下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都普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机遇,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也影响和带动了用工的转移,过去仅仅出现在沿海地区的优势已经出现在全国,用工优势和机遇趋于平衡。
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普遍呈现升级和转型的态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引发了对技术创新的更大需求,同时也引发了对技术工人的更大需求,特别是若干发达城市的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转型而呈现“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特征,在用工方面呈现了高级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城市由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不仅对劳务用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对低层次、低附加值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最近几年,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工厂发生“用工荒”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展开分析,探讨“用工荒”出现的背景,研究劳动经济学对“用工荒”的相关解释,比如通过刘易斯拐点和工作搜寻以及市场供给等理论探寻“用工荒”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策略,主要介绍了从政府和企业以及劳动者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用工荒劳动经济学刘易斯拐点工作搜寻供需理论0引言所谓的“用工荒”就是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现象,指的是近些年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工人人数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状态。
市场化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当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量,但是目前这种情况却出现了转变,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展开分析,探讨“用工荒”出现的背景,研究劳动经济学对“用工荒”的相关解释,比如通过刘易斯拐点和工作搜寻以及市场供给等理论探寻“用工荒”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策略,主要介绍了从政府和企业以及劳动者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用工荒”问题的背景和现状2004年的下半年,我国“用工荒”的现象初露端倪,不过,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珠三角等沿海地区。
到了2006年,出现了蔓延态势,福建和广东以及浙江等地持续大量缺工,从此“用工荒”愈演愈烈,到了目前,就连传统输出农民工的内陆省份同样不能幸免,也开始出现了用工短缺较为严重的问题。
虽然,期间2008、2009年,遇到了全球经济危机,一些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降,暂时的把“用工荒”等问题掩盖住,但是随着经济持续上行恢复,“民工短缺”越来越凸显出来。
据相关资料显示,最近几年,到东部发达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的下降幅度达到9%左右;而到南方沿海地区,比如珠三角等地务工农民工也较常年下降了25%左右。
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需求较大,而中国纺织协会就珠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源报告显示,单单是2010年,缺工数量就超过了200万人。
不仅劳动密集型行业缺乏一般的普通工人,对一些技术密集型或者是资本密集行业同样缺乏劳动力,主要需要掌握技术的熟练技术工人。
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全社会高度关注,为何人口大国出现了如此严重“用工荒”的问题,是不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2我国“用工荒”出现的原因简析关于“用工荒”的问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我们认为用工荒属于市场经济下劳动力的供求不平衡引起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中必然存在着经济学上的原因,考虑到劳动经济学,我们认为用工荒的出现有以下几点理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用工荒问题杨庆稳(唐山开滦林西矿业有限公司)响,但影响程度比较小,为了防止对其它重要指标造成影响,同时结合成本角度将其去掉,只留下与顾客满意度有较强关系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去掉哪个因素,一般依据专家讨论或者消费者意见汇总的结果来考虑。
如果消费者对某个因素普遍不关注,或者依据相关分析的处理结果显示某个因素和总体几乎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这个指标就可以去掉;如果存在两个或多个同级因素呈多重共线性,那么这些因素中一般保留一个因素。
去掉其它不需要的因素后,将余下的因素依据顾客满意体系的框架进行归纳,就可以初步形成顾客满意指标体系。
在一个完备的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中,往往还应该包括相对指标与辅助指标。
相对指标一般是横向对比指标,比如竞争对手的顾客满意度等,辅助指标包括消费者的行为意向等,比如消费者重复购买倾向等,把辅助指标和相对指标考虑之后,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顾客满意测评体系。
本文在构建河北连锁超市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结合以上顾客满意度的理论,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河北省连锁超市实际情况,将我省连锁超市顾客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构建河北省连锁超市顾客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第一层次:总的测评目标为连锁超市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为一级指标。
第二层次:店内商品,这是顾客满意度测评的重点,体现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感知度;企业形象,是超市内外展现给消费者的面貌;服务,包括售前、售中、售后整个消费过程;购物环境,它直接影响顾客的情绪;其它,包括一些根据实际调研的需要进行的设计。
这五个为二级评价指标。
第三层次:由每个二级指标具体展开而得到的商品价格、商品种类、商品陈列、商品质量、促销宣传、超市信誉、知名度、社会责任、店内布局装饰、整洁卫生、便利性、安全性、停车场、售后服务、收银服务、导购服务、支付方式、应急系统、交通便利等19个指标为三级指标,这也是顾客满意度直接要测评的指标。
通过上述的河北省连锁超市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际应用,该指标体系可以为我省的连锁超市业提供一套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调查研究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顾客对企业的实际满意程度,为企业实施顾客满意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高质化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1]《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年4月23日.[2]彭荷芳.层次分析法在大型超市顾客满意度测评中的应用[J].商业周刊,2009(9):13-14.[3]查志刚.试论大型连锁超市顾客满意度的提升策略———以常州地区两家大型连锁超市为例[J].江苏商论,2009(08).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编号:HB11YJ036。
作者简介:郑超欣(1962-),男,河北保定人,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社科论坛(上接第145页)146论原因:2.1刘易斯的拐点理论这个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他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多年的发展历程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
主要内容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经济结构为城乡的二元结构,主要包括乡村农业部门以及现代化的工业部门。
那么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过程为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过程。
但是,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深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变得越来越少,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完成转移之后,就到了“刘易斯拐点”。
所以,有学者认为目前的“用工荒”问题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马上到来。
但是,虽然说这个理论比较的宽泛,而且被证实适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很好的解释许多高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困境。
不过这个理论是否和中国的情况相适应,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因为,这个理论并没有联系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是笼统和没有经过细化的理论,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思路或者说是框架,还不能完整解释一个国家“用工”等社会问题。
2.2劳动力市场的搜寻理论有人认为,在我国出现的用工荒问题,还并非属于真正意义用工荒,原因是有份调查显示,指出一些抱有外出打工意愿的劳动力倾向是在家附近寻找合适工作,如果找到合适工作,哪怕外出收入略高一些,人们也愿意留在家乡附近。
所以,这一点可以用劳动力的市场搜寻理论解释。
而这种理论主要包括:①在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不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会选择满意报酬的工作,就需要劳动力在市场进行搜寻。
②寻找工作中处于失业状态的时间越长,那么劳动者就越可能找到较为满意工作,工作的报酬也可能越高,但是,随着劳动力在市场寻找时间延长,找到工作报酬提高的幅度会递减。
③劳动者在市场寻找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花费的成本会越高。
④当搜寻职业的最终收益大于成本时,会促进劳动力延长搜寻时间,而在找到最优职业之前,劳动力选择处于失业是一种较为理性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前些年,沿海地区就业缺口大,发展速度较其他地区较快,有更多的发展和就业空间。
但是,近来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使各地就业需求旺盛起来,劳动者就业选择更多,经过比较搜寻成本和收益,劳动力多数愿意留在本地。
不仅如此,心理成本降低,更加促进了本地就业倾向,新生代的农民工多为独生子女,多未婚,家庭负担轻,不承担养家糊口重任,所以,许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的是留在本地寻找工作。
2.3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最直接影响市场的因素是供求因素,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可以清楚看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的不平衡产生的过程。
工人供给和市场需求有一个均衡点。
即市场的劳动力刚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那么如果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供应劳动力不足,那么企业招到工人,就需要支付更高工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提高,不论是文化知识还是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进步,所以,对工资的要求提高,导致市场被雇佣两下降。
另外,外出的新生代农民工目的不单纯为养家糊口,而是希望在城市安家,为了实现理想,他们外出工作的动机并存着经济性以及生活性特点。
所以,他们更看重的是发展机会,对企业也就提出更高要求,对工作选择也就更加的挑剔。
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职业期望,较强的市场意识,他们关注的不单单是找到工作,更看重工作的环境。
比如工作的条件,生活方面的保障,以及五险一金,劳动合同等。
对政府期望高,希望出台政策以及法律保护合法权益。
3“用工荒”的应对建议通过分析,我国用工荒的出现原因多方面,所以,解决这类问题也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要多管齐下解决问题。
如果要有效的解决目前的用工荒问题,主要考虑从政府方面,从用工企业方面,从劳动力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
一是政府要从宏观层面对经济发挥调控的作用,促进经济产业进行结构的调整,不断的优化完善产业结构,可以把就业当作宏观调控首要的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调整产业的结构。
在调整中,不追求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也不单纯依靠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增加就业,要制定科学规划。
此外,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等,保证外出劳动者们的权益不被侵害。
根据社会发展情况调整最低的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并指导企业工资水平。
二是企业要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特点,进行相应改革,不断的适应劳动者需求。
比如提高企业的工资水平,完善福利待遇规定,健全绩效工资制度,和劳动者正常签订用工合同并履行法律义务,不断的改善环境,组织集体活动,让劳动者以企业为家等。
同时,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要考虑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确保在市场竞争以及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
三是劳动者要重视再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提高竞争力。
要学会学法用法,维护合法权益。
还要注重培养艰苦奋斗品格,要敢于吃苦耐劳,通过奋斗赢得美好生活。
4结束语总之,通过政府、用工企业及其劳动力管理方面多管齐下,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化解我国的“用工荒”问题,促使我国的经济社会迅速稳健的发展,迎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1]田奇恒,孟传慧.管理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关系构建方向[J].价值工程,2010(34).[2]李铁斌.劳动者参与管理制度的博弈分析与企业劳动关系运作机制[J].科技广场,2010(08).[3]张铭翀,程乾平.企业劳动关系博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4]孙静.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5]李培智.劳动关系概念论纲[A].京津冀和谐劳动关系论坛暨河北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社科论坛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