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影像特征及抗VEGF治疗视力预后分析
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及治疗
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及治疗摘要】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mCNV)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失明的常见病因。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管造影(OCTA)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并可用于辅助治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已经成为一线疗法。
mCNV基线病变的大小、病变的位置、黄斑脉络膜厚度、视网膜萎缩的发展和扩大以及发病年龄都成为预后因素。
现就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中图分类号】R7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6-0008-02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Hong Meijing, Peng Hui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China【Abstract】Myopic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 (mCNV) has become a common cause of irreversible blindness worldwid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are helpful for diagnosi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 is also a very useful tool and can be used to assist treatment.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herapy has become the first-line therapy. The size of the mCNV baseline lesion, the location of the lesion, the thickness of the macular choroid, the development and enlargement of retinal atrophy, and the age of onset are all prognostic facto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therapy1.概念新生血管性近视黄斑病变是起源于脉络膜的疾病,其由于病理性近视中的新血管形成而改变视网膜解剖结构。
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陈静;张凌;李臻;陈彬【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成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验光、前置镜下眼底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为PM 继发CNV的20例患者2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5mg/0.05mL,治疗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12个月,根据每次随访所见的BCVA、视网膜中央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视网膜下积液、CNV渗漏等变化情况确定是否需重复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BCVA、CMT的变化.结果患眼平均治疗次数为1.8次,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1 3.30±4.42个字母;末次随访BCVA平均55.50±6.72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42.20±7.67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9,P<0.05);治疗前CMT平均402.80±21.96μm,末次随访平均CMT为224.90±6.95μm,较治疗前下降177.90±23.2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与药物、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CNV是安全有效的,可消退脉络膜新生血管,促进视网膜出血、水肿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期刊名称】《中医眼耳鼻喉杂志》【年(卷),期】2017(007)004【总页数】4页(P228-231)【关键词】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康柏西普【作者】陈静;张凌;李臻;陈彬【作者单位】614000,四川乐山,乐山市眼科中心;614000,四川乐山,乐山市眼科中心;614000,四川乐山,乐山市眼科中心;614000,四川乐山,乐山市眼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病理性近视,是指屈光度大于-6.0D且合并有眼轴延长和眼底Fuchs 斑、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屈光不正,可继发弱视、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多种眼科疾病[1]。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 后OCT-A的特征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的特征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眼部血管异常增生,导致视网膜层出现破裂、出血和渗出,严重影响患者视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作为治疗CNV的主要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
而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成像技术的引入,研究人员对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VEGF的过度表达,导致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
抑制VEGF及时成为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抗VEGF药物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被认为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首选药物。
OCT-A是一种新型的眼底成像技术,它可以通过扫描眼底各层血管的流动情况,非侵入性地呈现出眼底血管的立体影像。
OCT-A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位置、形态和密度,以及评估抗VEGF药物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CNV患者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后,OCT-A成像呈现出了一些特征性的变化。
治疗后CNV区域的血管密度明显减少,形态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这说明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扩张,从而减少视网膜层出血和渗出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CNV区域的血管流动速度明显减慢,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抗VEGF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些变化使得OCT-A成像技术可以成为评估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些研究还发现,CNV患者在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其眼底各层血管之间的几何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通过OCT-A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CNV区域的毛细血管网络疏密程度的变化,以及与周围血管的连接情况,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 后OCT-A的特征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的特征【摘要】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抗VEGF药物已成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本文通过对CNV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的OCT-A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OCT-A在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在治疗前,CNV呈现明显的血管增生和扩张,治疗后血管密度和面积均显著减少。
OCT-A在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变化中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预后。
结论指出抗VEGF药物治疗对CNV患者的影响显著,而OCT-A作为重要的评估工具和监测手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关注OCT-A在CNV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进展。
【关键词】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OCT-A, 抗VEGF药物治疗, 病情评估, 疾病监测, 复发诊断, 治疗效果, 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广泛应用,CNV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改善。
CNV 患者在接受抗VEGF治疗前后的眼底变化及疾病发展依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给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带来了挑战。
利用光准分辨全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OCT-A)来观察CNV患者在接受抗VEGF治疗前后的眼底特征变化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OCT-A技术具有无创、高分辨率、无需注射造影剂等优点,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CNV患者在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表现的特征,以及OCT-A在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研究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特征的意义在于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手段,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其他
a g e — r e l a t e d m a c u l a r d e g e n e r a t i o n ,w A MD) , 是 威 胁 中青 年人 群视力 的重要原 因。
论认为 , P M存在基 因异常 , 一些基因的单核苷酸多肽
状 强荧 光O C T
关键 因素 。
一
中, P M 继发 C N V表 现 为连续 的 高反射 团块 , 位 于 色 素 上皮 上方 , 色 素上 皮光 带不 连续 , 伴有 少量 的神 经 上 皮
水肿 积液 。
般 来说 , P M 患 者 视 力 较 差 的预 后 相 关 因素 包 。 长期 研 究表
( f u n d u s f l u o r e s c e i n a n g i o g r a p h y , F F A) 。在 眼底 检 查 时
可 以发 现黄 斑灰 白色膜 样病 灶 , 边缘 清晰 , 可伴 有 色 素
沉 着 。可通 过 F F A证 实 C N V 的存 在 , 并 且 帮 助 判 断 C N V 的活动 性 、 病 灶 范 围和 类 型 , 排 除 其 他 疾 病 。在
P M 的病理特征包括漆裂纹 、 片状萎缩 、 脉络膜和
脉络 膜毛 细血 管层变 薄 等 。同时 , 单 侧 眼有 C N V 的患 者, 对侧 眼更 容易 发生 C N V。通 过一 项 回顾性 研 究 j
漫的脉络膜 变薄 , 会 导致脉络膜血 管灌注不足 , 这 与
C N V 的形成 有关 。
性, 例如 色 素上皮 衍 生 因子 ( p i g m e n t e p i t h e l i u m— d e r i v e d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 后OCT-A的特征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的特征1. 引言1.1 疾病背景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眼部疾病,常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疾病中。
CNV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脉络膜血管异常新生,导致视网膜层下产生异常新生血管,破坏视网膜结构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和手术切除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和风险。
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应用成为CNV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VEGF是导致血管异常新生的关键因子之一,在视网膜和脉络膜中高表达。
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抑制VEGF的表达,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改善患者的视力和眼部病变。
针对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在OCT-A中的特征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通过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OCT-A影像特征,可以更好地评估抗VEGF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的特征,探讨抗VEGF药物治疗对CNV患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影响,评估抗VEGF药物治疗的效果。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OCT-A图像,我们希望发现不同时间点的特征变化,分析治疗前后CNV区域的血管密度、血管形态等参数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我们还将评估影响CNV患者抗VEGF 药物治疗效果的潜在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等,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最终,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的参考信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抗VEGF药物治疗前OCT-A特征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会导致视力下降和视网膜损伤。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CNV患者,但治疗前后患者眼底血管结构的变化和特征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法
低于 2 0 / 1 0 0 , 另 外一组 表 明 , 2 7只 眼随 机分 为 5 7 7
r i m、 5 9 0 n m、 6 2 2 n m 3组 不 同 激 光 参 数 , 随访 3 ~
1 7 个 月后 , 视 力 分 别 下 降 2行 、 3行 、 3行 。因此 ,
治疗 方法有 视 网膜激 光光凝 治疗 、 经 瞳孔温 热疗 法
第3 1 卷 第1 期
2 0 1 7年 2月
长治 医学 院学报
J OURNAL OF CHANGZ HI ME D I C Al CO L L E GE
V0 l _ 3 1 NO . 1
F e b . 2 0 1 7
7 7
病 理 性 近视 继 发 脉络 膜 新 生 血 管 的 治疗 方 法
视( p a t h o l o g i c my o p i a , P M) 。有研 究 表 明 , 人 群 中 P M 患 病率 约 0 . 9 ~3 . 1 , 而发 生病 理性 近视继 发脉 络 膜 新 生 血 管 ( c h o r o i d a l n e o v a s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a r i z a t i o n
凹而导致 中心 视力 丧失 , 且 术后 会 出现 中心 视觉 敏 感度下 降、 视 野缺 损、 易 复 发 等 并 发 症 。Vi r g i l i G 【 一 等报 道 , 一 组研 究表 明 , 激光 治 疗 1 6只 中心 凹 外 型眼 , 随访 6 -4 8个 月后 发 现 , 最 佳矫 正 视 力 均
( t r a n s p u p . 1 l a r y t h e r mo t h e r a p h y , T TT) 、 光动 力 疗 法( p h o t o d y n a mi c t h e r a p y , P D T) 、 抗 血 管 内 皮 生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 后OCT-A的特征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的特征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发生在老年人中,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经成为治疗CNV的主要手段之一。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眼部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地显示眼部血管的分布和结构。
本文旨在分析CNV患者在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的OCT-A特征。
我们将对CNV的病理生理学进行简要介绍。
CNV是指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向视网膜上皮或视网膜内纤维化区域生长,形成异常新生血管网络。
这些新生血管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并导致视网膜出血和渗出,严重影响视力。
目前,用于治疗CNV的抗VEGF药物主要是阿昔帕唑和舒必利。
在进行OCT-A检查前,我们选取了一组CNV患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年龄在50岁以上,且确诊时间在半年内。
在使用抗VEGF药物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常规眼底检查和OCT 检查,并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记录。
随后,患者接受了抗VEGF药物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再次接受了OCT-A检查,并对比治疗前后的OCT-A图像进行分析。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CNV患者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前,OCT-A图像中可见明显的异常血管网,血管密度增高,血管形态不规则,且伴有大片出血和渗出区域。
这些异常血管网络密集分布在脉络膜层和视网膜层之间,对正常血管结构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治疗结束后,OCT-A图像显示异常血管网得到了显著改善,血管密度减少,血管形态更加规则,出血和渗出区域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整体上,CNV患者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后,OCT-A图像显示出明显的正常化趋势。
我们还观察到在部分患者中,治疗前OCT-A图像显示存在部分区域血管闭塞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异常新生血管的破裂和血栓形成所致。
而在治疗结束后,这些闭塞区域逐渐消失,血管再次通畅。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 后OCT-A的特征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的特征【摘要】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抗VEGF药物治疗已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本研究旨在分析CNV患者在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的OCT-A特征变化。
结果显示,在治疗前,患者的血管密度降低,血管网络不规则。
而在治疗后,血管密度增加,血管网络更加规则。
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表明,抗VEGF药物对CNV患者的OCT-A特征有显著影响。
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治疗前的血管密度与治疗疗效存在密切关系。
这些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CNV患者的影响,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关键词】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OCT-A、抗VEGF药物治疗、特征分析、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研究局限性、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是由于脉络膜血管异常生长导致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而引起的。
通常表现为中老年人出现突发的视力下降或扭曲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和手术,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应用在CNV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疗效。
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减轻视网膜水肿,从而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
对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的OCT-A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准确评估治疗前后的OCT-A特征变化,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决策。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的OCT-A特征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在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前后的OCT-A特征变化,探讨治疗前后CNV患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程度和复杂性变化。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疗效分析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疗效分析黄延;张晓峰【摘要】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变化,评价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科确诊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CNV)、高度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MCNV)的病例共17例(18只眼).患者自愿决定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治疗或康柏西普(0.5 mg/0.05 ml)治疗,采用1+PRN治疗方案,注射后1个月复查.是否再次注药则依据OCT复查结果以及视功能情况而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d、1个月、末次治疗后1月门诊随访;观察BCVA、眼压、mfERG变化.结果首次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BCV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眼压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mfERG的ring1、2、4振幅密度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P<0.05);Ring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62),末次治疗后1个月ring3振幅密度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Ring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月振幅密度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02),末次治疗后1个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35);Ring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个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191,P=0.114).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能改善ICNV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BCVA及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且并不影响眼压的变化.mfERG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出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16(024)002【总页数】4页(P134-137)【关键词】雷珠单抗;康柏西普;脉络膜新生血管;多焦视网膜电图【作者】黄延;张晓峰【作者单位】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不是一种单独性疾病而是一种病理改变,常见于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oularization,ICNV)、病理性近视、湿性老年黄斑变性(AMD)等黄斑病变中。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和治疗
· · 临床眼科杂志 年第 卷第期 , , , 186
2019 27 2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 2019 Vol 27 No 2
·综述与讲座·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和治疗
黑凯文 张珑俐 柯屹峰 李筱荣
6. 00 D,眼轴长度> 26 5 mm ,且伴不同程度眼底改变的近 络膜视网膜萎缩(分类3),黄斑区萎缩(分类4)。在这些类
视。病理性近视多早年发病,近视屈光度进行性加深,发展 别以外增加了三个附加病变: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和
快,常见的眼底表现包括豹纹状眼底、近视弧形斑、黄斑色素 Fuchs 斑。单独定义这些附加病变的原因是这3 个病变被证
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明显 黄斑病变,或存在附加病变或存在后巩膜葡萄肿[4]。
上升,有报道的亚洲人群患病率从4 2% ~ 21% 不等[1,2],其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 后OCT-A的特征
分析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的特征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是由于脉络膜血管异常增生所引起的。
CNV患者常常会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经成为CNV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光凝疗法、低能激光治疗和视网膜复位术等治疗方式已经渐渐被抗VEGF药物所取代。
随着近年来眼科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成为了一种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眼部血管成像技术。
OCT-A技术不仅可以清晰直观地观察到眼部微血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实现多层次的视网膜成像,对CNV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本文将对CN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OCT-A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抗VEGF药物治疗前,CNV患者的OCT-A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异常增生CNV患者眼部血管异常增生,主要表现为脉络膜血管网的扩张和病变,形成新生血管。
在OCT-A图像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异常扩张的血管网和异常分支的新生血管,形成典型的“脑膜瘤”样形态。
2. 血管网密度增加CNV患者眼部血管网密度明显增加,表现为血管网更为密集,分支更为复杂。
OCT-A技术可以通过血管密度图清晰地显示出这一特征,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变的范围。
3. 血流速度异常CNV患者眼部新生血管的血流速度异常,呈现出不规则、紊乱的状态。
OCT-A技术可以通过血流速度成像清晰地显示出血流速度的异常情况,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抗VEGF药物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CNV患者选择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
治疗后,患者的眼部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OCT-A的特征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1. 新生血管萎缩经过一段时间的抗VEGF药物治疗,CNV患者眼部的新生血管开始逐渐萎缩。
抗VEGF治疗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抗VEGF治疗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发表时间:2019-07-23T10:11:09.5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6期作者:李海燕初悦[导读] 探究在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并分析其应用安全性。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眼科 831100摘要:目的:探究在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并分析其应用安全性。
方法:将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根据实验标准抽取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单双数随机抽选法的方式进行分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均纳入39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滤过术、青光眼阀植入术、视网膜光凝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进行治疗。
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状况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状况较对照组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少,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配合常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状况,使患者的眼功能恢复正常,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方案;康复效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现代眼科的一种常见难治性青光眼,这种病症是一种眼底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为出发疾病,这种病症也可发生于眼内肿瘤、眼内炎症以及视网膜脱离修复术以后[1]。
这种病症在发病后患者的眼部状况会受到影响,均会导致患者虹膜出现新生血管,进而引起患者眼压升高[2]。
分析抗VEGF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影响
分析抗VEGF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影响目的:分析抗VEGF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影响。
方法:选取6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将他们平均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
观察组接受抗VEGF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和眼压。
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的眼压达至14.2,低于对照组的16.8,术后半年内分三个时间段观察组患者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抗VEGF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抗VEGF;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虹膜和小梁表面有新生的纤维血管膜,导致周边虹膜前粘连,阻碍房水排出引起的青光眼[1]。
此病极易引发失明,常规治疗方式无法改善病情,只能暂时性地缓解高眼压,消散虹膜新生血管。
但是高眼压会导致剧烈的疼痛感,很多患者难以忍受,最终只能选择摘除眼球。
目前,临床医学中对此病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国内外医学专家开始致力于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研究。
相关研究显示,VEGF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抗VEGF疗法有利于降低眼压、消退新生血管、缓解病情。
本次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抗VEGF 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影响效果,其具体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均被诊断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没有出现其他眼疾症状和身体疾病。
68例患者由38例男性患者和30例女性患者组成,其年龄层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63.4岁,病程为1~60个月。
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14例,其年龄层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62.1,病程为1~59个月;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6例,其年龄层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64.3岁,病程为1.2~60个月。
两组患者在病症、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入院后,为所有患者测量眼压和视力,然后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抗VEGF治疗。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方法研究进展石东1,叶亲颖2,陈丹娜3,杨柳4,刘彬泉11 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广东湛江524002;2 广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3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4 湛江市爱尔奥里德眼科医院眼视光专科摘要: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病理性近视严重的继发性损害之一,研究显示,MCNV是由机械牵引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遗传等多种机制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全身性疾病等多因素相互促进所致。
目前MCNV的治疗手段包括光动力疗法、中医药疗法以及新兴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
其中抗VEGF药物能够精准作用于VEGF靶点,显著降低眼内VEGF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诱导新生血管消退,是消除MCNV的一线用药。
临床常用的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包括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
这些抗VEGF药物短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难以维持,辅助中药以及光动力疗法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目前,一些更为强效、持久针对MCNV的新药如DCZ19931、EV11、法瑞西单抗等正在进行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有望为MCNV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2.025中图分类号:R7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2-0100-04病理性近视是以眼轴过度增长为特征的眼底病理性改变,当黄斑区出现视网膜和脉络膜病变,如萎缩、牵拉或新生血管等,统称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易导致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形成,造成视力下降、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等症状,眼底可伴有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黄斑出血、漆裂纹状相关病变。
MCNV是病理性近视严重的继发性损害之一,其发生率为5.2%~11.3%,约1/3双眼受累,尤其年轻患者[1]。
研究认为,MCNV是由机械牵引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遗传等多种机制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全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相互促进所致,遗传因素决定了病理性近视易感性,环境及全身不良因素促进疾病发展,造成眼底机械性损伤和血运障碍、缺血缺氧,进而导致MCNV形成。
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曹淑娟;姜爱新;蒋红文【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年(卷),期】2016(032)011【摘要】目的:探讨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治疗角膜炎引起角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方法:随机将30例确诊为角膜炎引起角膜新生血管患者分为两组,各15例.A组为角膜炎导致角膜新生血管患者,B组为角膜炎导致新生血管合并角膜上皮缺损、水肿、结膜充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原液治疗.结果:在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分别与治疗3 d后时相比,角膜新生血管均显著减退(P<0.05);A组、B 组治疗3 d后与治疗1周后、治疗1周后与治疗2周后CNV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对角膜炎造成的角膜新生血管有抑制、消退作用,但贝伐单抗对角膜炎导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合并角膜水肿的控制效果比角膜炎造成的角膜新生血管临床控制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总页数】2页(P76-77)【作者】曹淑娟;姜爱新;蒋红文【作者单位】844000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844000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844000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角膜新生血管治疗中以VEGF/VEGFR为靶点药物的研究进展 [J], 王群2.角膜新生血管治疗中以VEGF/VEGFR为靶点药物的研究进展 [J], 王群;黄一飞;3.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行抗VEGF治疗后黄斑厚度的变化 [J], 严立;阎静;赵燕4.抗-VEGF和抗-EGFR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J], 王喜个5.葛芪复明Ⅳ号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临床疗效观察 [J], 勾晓梅;李雪丽;隋源;周丽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行抗VEGF治疗后黄斑厚度的变化
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行抗VEGF治疗后黄斑厚度的变化严立;阎静;赵燕【摘要】目的:分析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独治疗与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单独治疗后黄斑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寻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11-1/2015-06-30于我院治疗的43例45眼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进行疗效比较,采用抗VEGF单独治疗的20例22眼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PDT治疗的23例23眼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后6 mo两组患者患眼视力状况,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比较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强反射区域变化和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CNV渗漏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NV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EP)的宽度、高度、离中心凹的距离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视力提高两行及以上眼数比例为82%,显著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ICGA检查观察组CNV停止渗漏眼数比例为86%,渗漏减少14%,与对照组(74%,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与对照组(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NV突破RPE的宽度、高度、离中心凹的距离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DT治疗,抗VEGF单独治疗能显著提升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CNV患者的视力,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NV停止渗漏效果更佳.%AIM: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changes of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 myopia complicated with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 CNV ) after anti-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 ) therapy or photodynamic therapy ( PDT ) alone, and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for CNV.?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3 pathologic myopia patients ( 45 eyes ) complicated with CNV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1, 2014 to June 30,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ir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In them, 20 patients (22 eyes) treated with anti-VEGF alone were se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23 patients ( 23 eyes ) treated with PDT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6mo of treatment was compared, and OCT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ir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CNV strong reflection of regional changes and subretinal fluid absorption. The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CNV leakage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width, height, distance from the fovea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CNV breakthrough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 RPE )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eye ratio of the visual acu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creased by two lines was 8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4%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 (P<0. 05);OC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tinal thickness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 05), but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retinal thicknes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 05). The FFA and ICGA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CNV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6%, and the leakage was reduced by 1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 74%, 22%) ,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4% and 1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 05). After treatment, the width, height and distance from the fovea of the CNV breakthrough RPE of both groups decreas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 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PDT treatment, anti-VEGF treatment alon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visual acuity of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 myopia complicated with CNV, reduce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with a better effect of stopping leakage.【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8(018)002【总页数】4页(P386-389)【关键词】病理性高度近视;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光动力疗法;脉络膜新生血管【作者】严立;阎静;赵燕【作者单位】430070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科;430070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科;430070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科【正文语种】中文0引言病理性高度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又称恶性近视(malignant myopia),是指屈光度高于- 6.0D的屈光不正,属近视的一种亚型;常伴发眼后极部的变性改变,包括巩膜变薄、脉络膜萎缩变薄和眼轴的增长[1-2]。
抗VEGF药物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新进展
抗VEGF药物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新进展许星照;吴靖怡;吴志航;王秦令;张逸;刘瑶【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8(18)9【摘要】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造成不可逆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发病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模式包括热激光光凝术、经瞳孔热疗法以及使用维替泊芬的光动力学疗法.但是,这些治疗方法的长期结果不容乐观.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的治疗能够比传统方式更有效地提高视力,减少中央视网膜厚度.因此,这些抗VEGF药物有可能成为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CNV的一线药物.本综述通过讨论近视CNV的发病机制,抗VEGF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比较抗VEGF药物对继发于病理性近视CNV的治疗功效和安全性.【总页数】5页(P1622-1626)【作者】许星照;吴靖怡;吴志航;王秦令;张逸;刘瑶【作者单位】213000 中国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13000 中国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13000 中国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13000 中国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13000 中国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13000 中国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其他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 [J], 叶晓峰2.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J], 陈静;张凌;李臻;陈彬3.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疗效观察 [J], 师燕芸;贾亚丁;郑浩;侯佳;谢娟4.病理性近视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特点及其抗VEGF药物治疗 [J], 王丽娜;张琦;赵培泉5.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前瞻性系列研究的1年结果 [J], Lam D.S.C;吴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度近视继发黄斑新生血管抗VEGF术后患者近期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高度近视继发黄斑新生血管抗VEGF术后患者近期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芳;于燕;方严【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24(32)2【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新生血管(MNV)患者近期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抗VEGF治疗的高度近视继发MNV患者28例(28只眼)的临床资料。
以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为视力预后不良组和视力预后良好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眼部特征及相关生物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高度近视继发MNV患者抗VEGF治疗1个月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MNV面积,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Z=6.371,6.949,2.437,均P<0.05)。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CMT改善、MNV面积改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轴长度和术前MNV面积是影响MNV患者抗VEGF 治疗后视力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抗VEGF治疗高度近视继发MNV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术后视力与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CMT改善、MNV面积改善相关,其中,眼轴长度和术前MNV面积是影响视力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总页数】4页(P138-141)【作者】方芳;于燕;方严【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抗VEGF-A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视力预后的原因分析2.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CRP VEGF眼压和视力的影响3.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短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4.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抗VEGF治疗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5.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基线血清己糖激酶1抗体滴度与抗VEGF治疗后视力改善的相关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房水中VEGF的表达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房水中VEGF的表达靳云霞;杜红艳【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22(54)5【摘要】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确诊为PM-CNV的患者40例40眼为研究组,同期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患者20例20眼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房水采集均在手术之前由同一技术成熟的医师来进行,采集后的房水样本均进行VEGF浓度检测。
研究组患者均行综合检影验光仪检测屈光度数、行IOL Master 眼轴长度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造影(FFA)等相关检查。
对照组患者进行全面眼科检查,仅存在晶状体屈光间质的初发期混浊。
结果研究组患者房水中VEGF浓度为(19.6±3.7)pg/m l,对照组患者房水中VEGF浓度为(25.7±4.9)pg/ml,研究组患者VEG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VEGF浓度与眼轴和屈光度呈负相关(r=-9.55、-0.818,均P<0.001)。
结论房水中VEGF浓度与PM-CNV相关,且其浓度随近视程度加重而降低。
【总页数】4页(P555-558)【作者】靳云霞;杜红艳【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8.1【相关文献】1.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 VEGF治疗期间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变化2.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3.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中VEGF浓度变化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4.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表达水平5.重组抗VEGF融合蛋白玻璃体注射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影像特征及抗VEGF治疗视力预后分
析
目的:通过对病理性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Pathologic myopia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pmCNV)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眼底改变、荧光血管造影、吲哚箐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的表现以及注射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变化进行比较。
分析病理性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影像学特征以及抗VEGF治疗视力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第一部分对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明确诊断为pmCNV的97名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首先,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底情况、眼压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
其次,分析研究病例FFA与OCT、ICGA三者影像学特征上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对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诊断为pmCNV、行玻璃体腔注药且注射前后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底情况、眼压、注射前后相关影像学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等。
分析抗VEGF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情况,病灶发生位置以及治疗前后OCT形态学改变与视力预后间的关系。
结果:对97例入选患者的眼底特征及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此类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
豹纹状眼底及后巩膜葡萄肿为最常见的眼底改变。
仅少部分患者合并视网膜劈裂,考虑与机械牵拉有关。
在本研究中,我们把OCT的表现形态归纳为以下几型:1)Ⅰ型:病灶呈梭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反射光团,光团内部反射不均匀,边界欠清;2)Ⅱ型:OCT显示不规则高反射伴周围条带样低
反射团块,即伴有视网膜下液;3)Ⅲ型:不规则高反射伴周围条带样低反射团块,
上方伴类圆形低反射团,即伴有视网膜下液和视网膜内液;4)Ⅳ型:CNV病灶呈现
均一的、边界清晰、不规则的高反射团块,且不伴有视网膜内液(和外液)。
我们认为OCT表现为前三型者病灶本身是有活动性的,OCT表现型为Ⅳ型者
病灶处于稳定状态,此时椭圆体带可不完全连续。
其次根据已有的对于CNV在FFA 上的表现分型,我们把在本研究中FFA早期呈斑片状强荧光,随时间延长逐渐渗漏,晚期形成边界不清的局限性强荧光者规定为Ⅰ型。
把FFA中无渗漏者规定为∥型。
最后对ICGA的图像进行分析,将其分为焦点状、斑状、结合型以及混合型。
将三种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描述分析,得出在研究组97眼中,FFA呈现为
Ⅰ型者,其OCT表现大部分都有活动性,只有少部分为稳定性;ICGA无明显特异性。
FFA呈现为∥型者,其OCT表现全部为稳定性;ICGA表现也无明显特异性。
对于抗VEGF治疗后的大部分患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不同病灶位置的视力预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0)。
本研究中,我们根据病灶发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中心凹下型(11眼),占
22.92%、旁中心凹型(15眼),占31.25%、中心凹外型(22眼),占45.83%。
不同的发病位置,与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的视力变化存在相关性(P=0.000),即治疗后的视力变化会随病灶发生位置不同而改变。
就治疗后随访时间看,各时间点的视力变化幅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
中心凹下型者治疗后平均视力变化幅度高于中心凹外型、旁中心凹型。
从发病部位与视力预后关系的折线图发现,中心凹下型者在治疗后2个月时视力最好,中心凹旁型者在治疗后1个月时视力最好,中心凹外型者在治疗后6
个月时视力达最佳。
对于抗VEGF治疗后的OCT而言,椭圆体带愈合速度较RPE 层快,在治疗后1个月内就可观察到。
RPE层的连续性恢复是三者中最好的,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半年左右可见RPE的完整性恢复。
结论:随着PM的不断进展,视网膜脉络膜的异常改变也是逐步进展的,但表现却各不相同。
PmCNV患者OCT的形态学改变与FFA影像特征上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首诊时,OCT显示为有活动性的病灶可行抗VEGF治疗。
ICGA无明显作用。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pmCNV安全有效,也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案。
1+PRN的治疗方案,是一种减少注射次数、降低注射风险、降低治疗成本的合理有效的方案。
中心凹下病灶早期视觉改善显著,中心凹外病灶长期视力预后较好。
椭圆体带的连续性可能与预后视力的恢复相关。
椭圆体带的愈合速度较RPE 层快。
RPE层的连续性恢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