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方法初探
论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方法论文
论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摘要: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积极创设有趣的、开放的情景问题,感染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思考探讨,促进科学探究顺利开展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小学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应该激活学生思想和情感,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在学生的态度和兴趣上下工夫。
关键词:课堂情境创设引导方法情景研究一、创设趣味的问题情境古人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有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因材施教,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世界,在数学的海洋世界里尽情遨游。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到处都需要使用数学知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实生活中买衣服,如果遇到打折的时候,我们都要计算怎样买划算一些。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对数学有一个最直接的认知,那就是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需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
同时也研究指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的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而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
二、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四种方法(一)复习引导法。
复习铺垫教师应该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角度出发,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讲课时先要复习旧知识,在导入新知识之前,将学生”带人”生活的情境里,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良好的复习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新知识点尽可能与学生有共鸣点、触碰点。
(二)以”误”引”悟”法。
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四种方法
教学研 究
纛 l 啦 = l l L l _ = E l 1
数 学课 堂创设 问题 情境 的 四种 方法
文 /王 瑞 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新课程理念下 , 小学数 学问题情境创 设应在激 活学生思 维、 激发 学 生 积 极 的 情 感 、 度 和 兴 趣 上 下 工 夫 。下 面 , 合 我 态 结 们的教学实践 , 谈谈创 设问题情境 的几点做法 。 复 习 引导 法 复 习铺垫 是知识 编排体 系与 学生逻 辑认 知起点 之 间的载 体。 教师应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角度 出发 , 结合教学 内容 设置一个 良好 的复 习铺垫情境 , 调动学生参与学 习的积极性 , 力 求使新知识点与学生 的“ 最近发展 区” 有效同化 、 顺应 、 迁移 。 如“ 0以内数的加减法” 1 的教 学 , 可这样设计 复习引入 。 1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吓 而我们—起做个‘ —猜” . 师: 猜 的游戏好
一
、
生 1眼睛的位置贴错 了。 : 生 2两 只 眼 睛 不 对 称 了 。 : 师: 书 : 舨 对称) 你有什么 方法 让这两只眼睛对称 吗? 生 3 可 以折 一 折 。 : 生 4 :可 以通 过量 一量两 只 眼睛与 鼻梁之 间的距离来 调
整。
吗?
2教 师 出示 一 个 盒 子 , 里 面 放 1 乒 乓 球 。教 师 拿 出 1 . 往 0个 个 乒 乓 球 , 学 生 猜 盒 子 里 还 剩 几 个 乒 乓 球 ? 说 一 说 是 怎 样 让 并 猜 出来 的 ? 生 可 能 利 用 1 ( 学 0的 组 成 和分 解 来 猜 ,也 可 能 利 用 1 O以内数 的加减法来算 。) 3教 师 依 次 拿 出 2个 、 . 3个 、 … …9个 乒 乓 球 , 学 生 快 4个 让 速抢答还剩几个 。 4导 人 新 课 : 节 课 我 们 继 续 学 习 有 关 1 . 这 0以 内 数 的 加 减 计算 。 通过 “ 猜一猜 ” 游戏和抢答 活动 , 习了 1 复 0的分解 与组成 ,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探析
例如 , 在讲解 “ 同底 数 幂 的乘 法 ” , 人 一个 时 引 古代 俄罗斯 的民间故事 : 路上走 着 7个老头 , 每个老 头 拿着 7根 手杖 , 每根 手杖有 7个树权 , 每个树权 挂
着 7个 竹篮 , 每个 竹篮里 有 7个 竹笼 , 每个竹笼里 有
7个 麻雀 , 总共 有几个 麻雀 ?用 这个 故 事 引入 , 生 学 的好奇 心马上 被激 发 起来 , 从倾 听 者 马上 转 变成 思 考者 , 师进 一步 引导 就 自然过 渡 到 同底 数幂 的乘 教 法问题 , 数 学 知 识 在 不 知 不 觉 问 渗 入 到 学 生 的 让
脑 海. 2 3 通 过 生活 实例 来 引出 问题 .
2 问题 情 境 的 创 设 方 法
2 1 通过 动手 实践操 作直观 地感 知 问题 .
数学来 源 于生活 , 数学 服务于 生活. 教学 的引 将
人过 程 与生活实 际 联 系起 来 , 问题 用 生 活 中的情 将 景、 场景为 背景 , 能让 学生感 觉数 学其 实离 现实生 活 很近 , 从而 从情感 上 接 受 数学 , 产 生 亲切 感 、 同 并 认 在 教学 过程 中 , 用 中学 生 “ 动 , 奇 ” 利 好 好 的 理, 把要 研究 的 问题 创设 成动 手实验 题 , 以最 大程 可 度地调 动学生 的各 种感 官 , 大程度 地激 发兴趣 , 最 调 动 学生 的参与性 , 大程 度地发 挥学 生 的身 心潜 能. 最
全员参 与 , 游戏 中体 会 能 否搭 建 三 角形 的 根本 原 在
因 , 而解 决 了三角 形三边 应满 足的关 系. 从 2 2 通过 形 象生动 的故 事引发 问题 .
杜威 说 : 教 师 的 任 务 在 于 唤起 学 生 理 智 的兴 “ 趣, 激发对 问题研 究 的 热情. 而 问题 情境 则 是 激发 ”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故 来作 比喻 , 这样 可以使枯燥 、 抽象 的概
念 变得 生 动 、 趣 , 于 被 学 生 接 受 和 理 有 易
化 。简单的一道开放题可 以起到“ 一石激 起 千层 浪” 的作用 , 开拓 学生 的 视野 . 稳 步推进教学进程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 :
“ 象 力 比 知 识 更 重 要 , 为 知 识 是 有 限 想 因 的, 想象 力概括着世 界的一切 . 且是 而 并 知 识 的 源 泉 。” 开 放 性 的 教 学 情 境 中 , 在 学 生 的 自主 学 习 能 力 和 创 新 思 维 能 力都 町 以得 到有 效 的 培 养 和 开 发 ,所 以 在 课 堂 教学 中重 视问题 情境 设计 的开 放性 ,
2创 设 问 题 情 境 的 策 略 .
物化 , 而变得很具体 。 学牛也容易在亲身
体验 巾感受 到知识 ,在亲身操 作 中理解 知识。此 时, 学生可 以感受到数学 足存在
于 生 活 中 的 方 方 面 面 的 ,这 会 激 发 学 生 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
2运 用 形 象 、 动 的 教 学 手 段 创 设 问 . 生 题 情 境
学 业和智 力在 自身原有 的基础 都能 获
得 提 高 和发 展 。
4创 设 开 放 性 的 问 题情 境 .
( ) 度 原 则 。“ 近 发 展 区 ” 指 学 1难 最 是
生 即将 获得并且 能够获得 的经验 ,但 这 种经验 现存不具 备 。问题情 境的创设 应
该 是在 学 生 的最 近 发 展 区 内 可 以 解 决 的
难 易度 的 问题 。 ( ) 晰度原则 。 2明 问题 情 境 要 有 条 理 性、 目的 性 , 可 能 发 生 的 障 碍 想 清 楚 , 把 尽 量控 制 住 可 能 发 生 变 化 的情 境 .并 保 证 与 教 学 目的 无 关 的 变 量 不 } 现 或 尽 町 I I 能 地 少 m 现 。这 样 才 能 保 证 质 量 的 最 大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绚丽多彩。
下面,就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点燃探究热情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学生对数学的来源与用途充满好奇。
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紧密联系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相关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初一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时,先让学生列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些比较大的数,然后老师说,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一些更大的数。
比方说,大家熟识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星和织女星看起来近在咫尺,实际上相距16光年,16光年是多大的数字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若一年为365天,光的速度为每秒300000千米,一光年=365×24×3600×300000×16千米=151372800000000千米!这就相当于他们想打个电话或者通个电报互相问好,这个长途电话单程就得16年!这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对于类似的一些大数,无论读起来还是写起来都很麻烦,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表示它们呢?学生立马来了兴致,有的在思索,有的急于想知道怎样表示。
我又让学生拿出计算器输入1000,然后连续进行了三次平方运算,看看计算器上是如何显示的,进而引出了课题《科学记数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策略初探
5 6 2 易做 出示意 图分 析 、 弄清 题意 , 获 得 正确 、
完整 的解析过程 的。我引导学生改变题 目 所给 的条件 自编
应用 题 ,如 :一 列火 车 长 1 8 0 m,时速 为 7 2 k m,一 山洞 长
什么样的情境才算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呢?我 认为 , 一个
现实教学中仍有教师不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 不结合学 生实际照本宣科 , 不注重教材 的“ 二次开发” , 也有不少教师 是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 陷入了对情境过分强调和追求, 甚
至牵 强 附会 , 认 为离开 了情境 就不 是新 课改 中的数 学课 的误 区 。 因此如 何 创 设有 效 的 问题情 境值 得 现阶 段每 一 位教 师 认 真探 究 。 笔 者认 为有 效 问题 情境 是 指在 数学 教 学 中, 问题 情境 的设计应 充分利 用外 在 的物 质材 料 , 展示 内在 的思维 过 程, 揭 示 知识 的 发生 、 发 展 过程 。让 学 生充分 自由表 达 、 质 疑、 探究、 讨论 问题 , 从 而主动 地获 取知 识并应 用知 识解 决 问
题, 使学生在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如何 创 设有 效 的 问题情 境 呢 ?
一
的过程。 可从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入手, 把枯燥无味的数
字、 符 号、 公式 、 法则 、 图形与现 实 生活 实际相 联系 , 让学生 意
、
提 出问题 , 预设情境
所 谓预 设 , 就是指 老师 在课 前备课 或在课 堂 教学实施 过
好 的情境 设计应 能将 学生 置于乐 观 的情感 中 , 或能够 激发起 学 生 的学 习动机 和 好奇 心 , 调动 学 生 的求知 欲望 , 使学生 自 主地 投 入 到学 习 中的情 境 。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着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培养逻辑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足够的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本研究,可以探索适合小学生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通过实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价,可以检验有效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的影响,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2. 正文2.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投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种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数学概念更加具体化和易于理解。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及方法
【摘要】数学教学中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
本文探讨了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四个原则和五个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原则;方法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运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 自然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3、遵循针对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针对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以及教学目标和任务所创设的问题情境。
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以及理解水平,结合教学内容以合理的问题情境为载体,以简单明了的设问来呈现,直入主题,达到突出重点,指引学生学习方向,从而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把握教学任务,克服盲目思想,提高学习效率。
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
在 教学 中, 让学生 进行 开放 性思维 训练 是 当前 数学课 堂教 学的 目标 之一 , 教师 要创造 性地 使用 教 材 , 注 重 一 题 多 解 、 题 多 变 、 题 一 解 的 思 维 训 既 一 多 练, 又要打破教材 中所涉及 的命 题大都 是给 出条 件 和结 论 , 学 生 去 判 断 、 理 、 明 这 一 常 规 模 式 , 让 推 证 设 计一些 具有 不确定性 、 唯一结 论的问题 , 条件 不 非 如 清 晰 , 完 备 , 要 探 寻 和 补 充 的 问题 ; 实 性 强 , 不 需 现 容 易调 动 研 究 热情 的 问 题 , 学 生 在 对 开 放 题 的 探 索 让 中 , 维 得 到 锤 炼 , 造 性 思 维 得 到 发展 。 思 创 五 、 于 情 境 创 设 的 若 干 思 考 关 1 问题 情 境 要 富 有 吸 引 力 。布 鲁 纳 认 为 :学 习 . “ 最 好 的 刺 激 乃 是 对 学 习 材 料 发 生 兴 趣 。 因此 , 题 ” 问 情境 的创设 要针对学 生 的年龄特 点和认 知规 律 , 以 学生 的兴趣 为出发点 , 数学 问题融 于学生 喜 闻乐 将 见 的情 境中 , 以此激起学 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 使 促 他 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 习中。 2 问题情境 要体现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 的应符 . 合 客 观 现 实 , 能 为 教 学 的 需 要 而 “ 造 ” 境 。 数 不 捏 情 学 情境 、 现实情境 二者不能相悖 。因此 , 数学 教学要 密 切联 系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 教 材 上 的 内 容 有 机 地 将 通 过 生 活 中 熟 悉 的事 例 , 象 成 数 学 问题 , 情 境 的 抽 以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方法论文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探讨相对于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情况已获得较好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认识与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已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在平常的学习活动中,他们喜欢争论和猜想,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于是,文章从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出发,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1 借助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与小学生相比,七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虽都发生显著的变化。
但在数学学习上,大多数人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状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直观手段,例如通过出示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
而在学生观察直观教具时,教师可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从而形成问题情境。
正因七年级的学生对具体形象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于是,通过借助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可借用具体、形象鲜明的事物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所要学的数学知识。
[案例1]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如:粉笔盒,茶叶盒等各种包装盒,接着电脑演示包装盒制作过程的录像片段。
于是,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你认为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了解什么?”在这一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出各自的想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平面展开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
2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义务教育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4]通过动手实践,不仅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也能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
因此,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置于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在手与思维活动相结合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案例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这一课中,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观察学生操作的同时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交流,从而领悟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形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口赵永秀彳F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从“复习——引7口一入——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即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获取合理的解答,并确认知识的学习。
可见,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的一道门槛,问题情境设计得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作一初步探讨。
一、引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感悟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因此,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以促进感悟、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如在学习等式性质时,先设问:“你们阮过跷跷板吗?”答:“玩过。
“’再问:“若两边的人体重悬殊很大,你们能玩吗?”答:“不能。
”“若两人玩得很好,再加两体重相当的人。
能继续玩吗?”“能。
”“你们知道根据跷跷板原理做成了什么称重工具吗?”“天平。
”“在天平左盘加砝码发生了什么现象?”“平衡的天平发生倾斜。
”“再在右盘加相同的砝码又发生了什么现象?”“天平变平衡。
”“同时去掉相同的砝码呢?”“同时放人原来砝码的相同倍数呢?”“同时去掉原来砝码相同的几分之几呢7,,可以发现天平仍然是平衡的。
如果把天平看作是等式,左盘是等式的左边,右盘是等式的右边。
“你能用等式叙述刚才的变化过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等式性质,并强调关键词及性质l中的同一整式和性质2中的除数不为零。
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规律总是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兴趣“实践出真知。
”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手脑并用,注意力集中,既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又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养成做前猜想——动手实验——操作结果—一归纳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浅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要 组成 部 分 ,数学 教 学 应体 现数 学 的文 化价 值 。数 学史 实 、数 学 故 事 、数 学 家 事迹 、数 学 历史 名题 等 都可 以用
来 创设 问题 情 境 。教 师应 对 这些 丰 富 的文化 资 源进行 挖 掘 ,选 择 一些 喜 闻乐 见 、脍 炙人 口的数 学典 故适 当地穿 插 在教 学 中 。例 如 ,学 习二元 一 次 方程 组 时 ,可 以引入 中国古 代经 典 的 “ 兔 同笼 问题 ” ;学 习等 差数 列 的求 鸡
题 人手 ,使 学 生对 数学 产 生亲 切感 ,认识 到 数学 就 在我 们 身边 。 例 如 ,在 讲直 线 与 圆的位 置关 系 时 ,可 以将 生 活 中 的 自然 现 象—— 日出引 入 教学 ,把地 平 线 和太 阳分别 抽
象成 直 线 和圆 ,得 到 三种 位置 关 系 ;在讲 不 等式 时 ,可
大 家交流 。
例 如 ,在讲 几何 体 的截 面 时 ,让学 生 动手 操作 ,实
际切截 几 何体 模 型 ,进 而发 展 其空 间 观念 ,培 养几 何 直 觉 ;讲 平 面 图形及 其 位 置关 系 时 ,可 以让 学生 动手 制 作
七 巧板 ,丰 富对 平行 、垂直 等有 关 内容 的认 识 ,积 累 数 学 活 动经 验 ;讲解 三角 形稳 定性 时 ,让 学 生用 木 条和 钉 子 钉成 三 角形 和 四边 形 木架 ,然后 扭动 它们 ,进 而使 学 生 发现 :三 角形具 有稳定 性 ,而 四边 形没 有稳定 性 。 3创设 典 故 型情 境 。教 学 中引 入 一些 生 动 、有 趣 的 .
以应 用 下面 的 生活 常识 创设 情 境 :当我们 感 觉糖 水不 够 甜 时 ,再适 量 添加 一些 糖 ( 溶解 度 范 围之 内 ),糖 水 在 就会 变得更 甜 。我们 不妨设 原来 糖水 质量 为b ,含糖 质 克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初探
活化 。 二、在新 知的探究中 ,创设操作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 ,
对州
理化空间
小 学 数学情 境教学 初探
段 红 娟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第-dx学 河北清苑 071 1 00
摘要 :《数 学课程标准》指 出:数 学教 学要 紧密联 系学生的 实际 ,从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知识 出发 ,创设 各种情境 ,为 学生提供数 学活动的机会 ,创设各种情境 ,有助 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
(二 )创设冲突式情境 。使学 生在“悱 ”中“问”。 “思维是 以疑问和惊奇 开始 的。”学生认 识的发展就是观 念上 的“平衡一失衡一 再平衡 ”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 课引入
时 ,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 ,创设新 奇 ,有趣 ,富有挑战性 的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 问题 ,让学生心 理上 形成认知冲突 ,从而打破原有 心理 平衡 , 造成 “愤 ”、“悱”的心理状态 ,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
是师表又是可 以交心的朋友 ,让爱充满着整个课 堂 ,学生之间
形成了和谐友好 、互 助、竞争的 良好关系 。课上 ,我努力为学生 创造机会 ,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 、互相反馈 、互 相倾 听 、互相激 励 、互为师生 、互相合作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情感 的 交 流 和 思 维 的碰 撞 。
一 、 在新课引人时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爱因斯坦 曾说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 要的情趣表现 ,是儿童 主动探索知识 的心理基础 。孩子 的全部 学习活动 ,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 孩子对 学习产生浓厚 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这种浓厚 的兴 趣是 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因此 ,教师要 把学生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初探作者:刘波来源:《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02期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更加活泼的教学情境.一、问题情境要创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新的数学内容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新知识的引入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构建学习内容.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这就好比建筑高楼大厦,必须是一层一层的建上去,而不是直接建造最上面的一层.或如果某层发现质量问题,肯定会影响在它的上层建筑.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直观地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用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再进一步去深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二、问题情境要创设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数学溶进学生日常生活,让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能鲜活起来的,才更具生命力.所以,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0.2黄金分割”的情境创设:用芭蕾舞演员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并让学生度量计算两条线段的比值.顺势就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成年的女同志,喜欢穿高跟鞋.我进一步说明穿高跟鞋也有一门数学学问,不同的身材选穿不同高度的鞋跟.这样,不仅激发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男学生学习热情.这一节课学生学习的非常投入,认真学习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形式、比值,还在课堂上与我讨论起来如何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高跟鞋,三、问题情境创设要把握问题的适度性与生活性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问题不能太大而过于生活,这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摸不着方向,对要学习的内容不知所以然.因此要注意问题小而具体,并且问题要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小而新颖的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2轴对称的性质”第二课情境创设:先以学生生活中所熟悉打台球为例,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向来打白球,反弹后的白球会直接入袋中吗?再让学生作图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此种小而新的生活问题的设计,唤起了学生特别是男学生的兴趣,激励了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索.本堂课一直处于活跃的气氛当中.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建立在数学建模上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情境创设是小树的生长问题:3月底,小丽一棵高70 cm的小树,几个月内这棵小树平均每周长高3 cm,估计几周后这棵小树的高度超过100 cm.这个情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不等式”这一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的建模思想,并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尝试求解不等式,其中关键是如何利用数学式子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可以提出下列问题:问题1,如何利用数学式子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问题2,如何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3x+70>100?问题3,不等式2x-1>5,3x+70>100,4x+4五、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建立在学生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过程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2.6有理数乘方”情境创设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拿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学生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学生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总之,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首先在于为学生学习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而这种氛围,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这种情境中得以富有兴趣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基本知识、生活情况以及其认知规律,充分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真正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中学(222212)]。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摘要】如何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多年来一直探讨的课题。
本文从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角度,阐述了情境创设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认为促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想境界是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终极目的。
为达到目的,本文结合一堂数学课,从“说题”、课堂提问、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教学及作业设计等环节切入,具体论述情境创设应采取的方法和遵循的原则。
全文处处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切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学大于教”的目标。
【关键词】情境创设设计创造性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43-02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把数学这门基础课程教好,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教好数学”的含义,不再只是让学生把教师教的知识掌握就算教好了,其内涵应该是“学大于教”,即老师善于教,学生善于学,学生所学内容超过教师所教内容的含量。
要想达到“学大于教”的理想教学境界,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触类旁通,产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
如何产生这样的兴趣,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非常重要。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情境创设的感受。
一、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目的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被动局面,而应该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我们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学就是要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方法
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知识在课程中的设计、组织、呈现与传递往往都依赖于“问题”这一中介。
数学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还包括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更乐于学习。
例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出示有顾客买牛奶、果汁饮料的情境图,提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两、三步计算的问题并解决吗?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来源泉生活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列式计算、说出运算顺序和总结出运算法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设故事型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在学习中有时注意力不集中,而他们喜欢听讲故事。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故事型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集中思想投入学习之中。
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中同分子不同分母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老师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下午,火辣辣的太阳把他们晒得又累又渴,孙悟空找来了一个大西瓜。
猪八戒说:“我又饿又渴,要吃这个西瓜的1/4”(动画课件播放孙悟空吃这个西瓜的1/2和猪八戒吃这个西瓜的1/4的场面)。
然后提问:看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好笑的问题?为什么猪八戒想多吃一点,却反而吃得少了?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中引出分数大小的比较的问题,再加上动画课件的录音播放,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E.D.加涅认为:教学策略是指导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效益。
数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点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环境。
我认为可以在学生的兴趣点上探究。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玩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所发现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并努力探究其中所蕴涵的奥秘,那么这样的玩将是最有意义的。
教学《圆的认识》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陀螺各一个,谁来和老师比比赛,看看哪种形状的的陀螺转得最平稳、最持久?”通过操作验证得知,正方形旋转最平稳、受外界的影响最小。
进而出示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与哪个图形比较接近,学生观察到与圆越来越接近。
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削方为圆”中国古代研究圆的方法,进而揭示课题《圆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为什么圆形的比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转得更平稳、更持久呢?它与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呢?这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地探究欲望。
有趣的活动、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带着追根求的强烈好奇心进入了新知的探索阶段。
二.激励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基础。
初探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类型
( 者 单位 江 苏 南京 市 浦 口 区第 三 中 学) 作
75
二是 “ 出乎预 料 ”型 。创设 情 境 ,使 学 生普 遍 作 出
一
种较 为一 致 的并 很 自信 的 回答 或 预测 ,最 后结 果 却 出
乎 预 料 ,从 而 使 学 生 一 下 子 全 神 贯 注 于 “ 什 么 会 是 这 为 个 结 果 ” 之 中 , 进 而 产 生 一 种 “ ,原 来 如 此 ” 的 恍 然 噢
培 养 能 力 的 目的 。
淆 ,这也 像 ,那 也像 ,不能 准确 地 作 出判 断 .多 数学 生 认为 正 方形 符合 题 意 。顺次 连接 正 方形 各 边 中点 得到 的
四 边 形 确 实 是 正 方 形 . 而 顺 次 连 接 对 角 线 垂 直 且 相 等 的
教学 中 ,通常 创没 以下 类 型的 “ 问题 情境 ” 。
R AA C 巾 , t B 那 么。 b_ 2c - C 9 。 =0, A, B, C 的 对 边 是 abc ,,.
“ 境 ” 的 创 设 在 数 学 教 学 中 应 精 心 设 计 , 合 理 组 情 织 , 穿 捕 运 用 。 创 设 出 最 佳 的 “ 境 ” 则 有 利 于 充 分 情 , 调 动 学 生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启 迪 学 生 的 思 维 活 动 ; 有 利 于 活 跃 课 堂 气 氛 , 优 化 课 堂 教 学 结 构 ;有 利 于 促 进 学 生 知 识 、能 力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有 利 于 提 高 数 学 教 学 质 量 。
的 学 习 气 氛 中 “ ” 出 问题 , 加 深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 解 。 悟
么 这 么 大 ? 主 要 是 由 于 这 几 种 图 形 的 判 定 与 性 质 容 易 混
小学数学探究活动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探究活动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把问题蕴涵于情境中,有利于让学生更加明白问题的由来,而且在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数学探究学习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活动;问题情境新课程倡导实施探究性教学,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而问题是探究活动的灵魂,把问题蕴涵于情境中更能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因此,要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就必须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探究活动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浅谈一些思考。
一、把握问题情境的最佳切入点问题情境有助于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使数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建立起联系。
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必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情境,并赋予挑战性,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活动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从学生数学现实入手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入手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高于学生的数学现实,又要来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这样的问题情境才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寻找新的知识,促使学生新的生成。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角,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角、准备一张纸动手折一折、画一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再把生活引入数学学习,让学生更加乐于探究。
2.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数学知识间有着极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每一个知识间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从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二、探究活动中几种问题情境的创设1.故事性问题情境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享受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一种任务。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一直是数学教师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之所以众多教师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来自新课程的课程观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另一方面来自学习观的变化,最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学派——“建构主义”,其中的观点和思想被很多教师所认同和接受,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源、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感受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教学中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其作用之大,因此也成为教学中努力实践的动力。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出现在导入新课时,也可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或总结中。
无论情境的创设出现在哪个教学环节,笔者认为都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认为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问题情境不是课堂教学的装饰和点缀。
设置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数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创设能引发其主动建构的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
事实上,不考虑课堂教学的需要与否,盲目地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不但无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情境创设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于爬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方法初探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方法初探文彭兴忠数学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面各种数学问题,以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那么,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可通过小故事、小游戏等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猜猜你心中的数”这一游戏,让学生用自己心中想的数乘5后再加2,再把得数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你心中所想的数,通过几次试验,学生慢慢发现了其中的窍门,于是我便顺势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有一种迫切想学的冲动和欲望……这样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在学会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后,我设计了一道题:野鸡兔子四十九,一百只脚在地上走,问野鸡多少只,兔子多少只?这一问题学生可能是早就会解决,我提醒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用刚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很快就把这一问题解决了,我便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题,学生体会到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便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创设冲突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冲突性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再通过引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而且对学生以后解决数学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教学“不等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水上游乐中心的票价是:每人5元;若一次性购票满30张的,每张票可少1元。
某班有27名同学去水上游乐中心参观,当班长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票时,爱动脑筋的学习委员喊住了班长,建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
只有27个人,为什么要买30张票呢?这不是浪费吗?那么,学习委员的建议有没有道理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给出题目后,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即:单价×购票的总张数=总价钱;接着,分小组计算,一组按班长的方法算,另一组按学习委员的方法算,然后进行比较,看按谁的方法买票比较划算。
进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用字母代替数,经过探索,写出相关的代数式,讨论数量的不等关系,引出不等式。
四、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小问题,让学生通过在解决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方法,并引导学生在此方法的启发下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情境。
七年级学生在学过“绝对值”后,结合小学时学习的“简易方程”知识,我设计了解方程x-1=5这道题,这对学生来说还有较大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的小问题,把问题简单化:①∵5=5,-5=5,∴绝对值等于5的有哪些数?②∵a=5,∴a=5或a=-5,即绝对值是5的数是什么?③x-1=5,把x-1看作问题②中的a,于是,x-1=5,得x=6或x-1=-5得x=-4,不妨将x=6或x=-4代入原方程检验,可知,x=6或x=-4是原方程的解。
这样,阶梯式问题情境的提出,既分散了问题难度,使学生易学、乐学,又消除了学生畏惧数学的情绪,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
它要求学生要沿着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
开放性问题情境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可设计下列问题:哪位同学能测出操场中旗杆的高度?学生一看就来劲了,纷纷出谋献策,有的说可以通过计算拉旗杆的绳子移动的距离来求,有的说可以根据阳光下旗杆的影子长度和角度,利用勾股定理来求,有的说可以利用测与旗杆等高的建筑物的高度的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数学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
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为本质,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