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讲述素材

合集下载

马工《西方经济学》第10章 课件

马工《西方经济学》第10章 课件
4. 预期
如果消费者遵循恒久收入假说,并且有理性预期,那么只有未预期到的
政策变动会影响消费,因为这些政策变动会影响人们的预期从而影响消
费。
五、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及其对相关政策
效果的影响
(二)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对相关政策效果的影响
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也取决于
他们个人的实际财富或实际资产。
效果的影响
(一)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 利率
替代效应: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的消费比较有利。
收入效应:利率提高使人们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更富有,
以致增加目前消费,这样反而减少储蓄。
就中收入者而言,利率较高时,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故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
就高收入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会发生较大的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
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
C
= +
= +
O
这里的即MPC。
Y
二、储蓄函数和储蓄倾向
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
由于消费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因而
可以推断出:储蓄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储蓄与可支配收入这种数量变化的依存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的特征:
(1)A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圆点连线的斜率。
(2)APC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3)平均消费倾向递减,APC>MPC,且随着收入的增加,APC
逐渐趋近于MPC。
一、消费函数和消费倾向
(三)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区别和意义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课件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课件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货币供应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经济增长波动
货币供求失衡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导 致经济波动。
金融市场稳定性
货币供求失衡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影响市场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货币供应量
指经济中可用于交易和流通的货币总 存量,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创 造。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扩张时货币需求增加,经济衰退时货币需求减少,导致 供求失衡。
政策干预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政府宏观干预措施可能导致货币供求 失衡。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国际因素
国际收支、汇率波动等国际因素也可能影响国内货币供求。
广义货币供给
除狭义货币供给外,还包 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 。
货币供给的来源
中央银行发行现金
中央银行通过印制和发行 现金来创造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等业务活动创造 存款货币。
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给的影响因素
货币需求
指商品流通和支付过程中,社会 成员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货币供求与经济的关系
货币供求是经济运行的反映
货币供求状况的变化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同时经济运行状况也会影响货币 供求。
货币供求对经济运行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过多或过少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价 格水平等。
货币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
会影响国内货币供给。
CHAPTER
03
货币需求

货币金融学基础-第十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货币金融学基础-第十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迅速变为现实货币购买力, 而且持有人不会遭受损失的能力。
2.不同的货币层次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供给口径
M0=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 M1= M0+银行活期存款 M2= M1+准货币(准货币一般指银行的定期存款、储
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不但是收入 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 另一个是人们多样化资产选择行为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 影响。
(1)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研究
鲍莫尔和托宾从收入和利率两个方面,对交易 性货币需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明了交易性 货币需求不但是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
乙银行
资产
负债
准备金:+160 贷 款: +640
支票存款:+800
丙银行 资产
准备金:+640
负债 支票存款:+640
银行 甲 乙 丙 丁 ┇
支票存款增加额 1000 800 640 512 ┇
准备金增加额 200 160 128 102.4

贷款增加额 800 640 512 409.6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各银行的活期存 款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币只是为了保有现金,所以货币需求就是收入中用现金形式保有的 部分。
因此剑桥方程式,即:
M=kPY
人们保持在手中准备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数量,是真正的 货币需求量。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是,手持现金占总财 富的比例k、物价水平P、总财富Y。
(3)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比较
a.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b. 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作为流量进行研究,剑桥方程式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

二、转轨时期的货币供求均衡
我国改革开发以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从传统的以 信贷规模确定货币供给规模转变为以货币供给规模制 约信贷规模的货币供求均衡模式。 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公式为: 货币供给增长率(M’)=经济增长率(Y’)+预期 物价上涨率(P’) ’
三、市场经济的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要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提出的社会总供求平衡的目 标是实现“三平”,即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 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外 汇收支平衡,从而扩展为“四平”的均衡目标。 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货币供应量的计 算公式为: MS=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的货币量 并提出了1:8的经验数据,即每发行1元人民币要实现8 元零售商品的价值。
三、货币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全部供最终 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 货币不仅是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进行的条件,也是社 会总供给实现的媒介。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 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 产流程。这是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 发点。
四、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货币供给(MS),货币需求(Md),社会总供给(AS),社 会总需求(AD)之间相互关系如下图
AS Md
AD MS
在上述关系图中,如果有AS=AD,则有MS=Md。可见,社会总 供求的均衡与货币币供求均衡的实践
一、计划经济的货币供求均衡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的支付能力条件下全社会对生产 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也就是 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任何需求都是以一定的 货币量作为载体的,故社会总需求决定于货币的总供给。总 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果没有货币 供给,有效需求就无从产生。因此,货币供给决定并制约社 会总需求。货币供给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大;货币供给减少, 社会总需求减少。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发展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货币供给过多,就会造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膨胀, 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则消费需求和投资 需求就不能实现,致使经济萎缩。

第八,九,十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货币政策

第八,九,十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货币政策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 平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 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亦是如此。 有方程式:Md=kPY,式中,k为以货币形态 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它与费雪方程 式很相似,但有差异,主要是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论 凯恩斯从资产选择的角度来考察货币需求, 更为精细地研究了个人的持币动机,发展了一种 强调利率重要性的货币需求论。 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构成了人们对货币的 需求,凯恩斯对货币理论的贡献是从货币需求的 动机入手,分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 性需求,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理论中最有 特色的部分。

●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乔顿认为,在考察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时,应考虑现 行银行管理体制对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银行及不同种 类的存款采用差别性存款准备金的因素。 以D、T、G、r分别代表商业银行私人活期存款、私 人定期存款、政府存款和各种存款的加权平均准备金 率,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准备R可表示为R=r· (D+T+G)。 如果以C、k分别表示通货、通货与活期存款之比; 以T、t分别表示定期存款、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 以G、g分别表示政府存款、政府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 则k=C/D, t=T/D, g=G/D。
●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供给型调节

从压缩(或扩张)货币供应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 需求量。操作过程: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 现率或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需求型调节
在货币需求不稳定的情况下,央行针对可变的货币 需求来调整货币供应,或央行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以 求得货币供求的均衡。操作过程:先由央行通过三大政 策手段影响基础货币的变化或通过乘数起作用,最终影 响货币需求。

第十章 货币供求和经济均衡

第十章  货币供求和经济均衡

广东金融学院多媒体课件 2019/9/4
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1、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对应关系
AS→Md MS→AD
M
d
2、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循环影响关系
AS
Md
AD
MS
3、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不 可能单独实现,必须同时实现。
Finance 第九章5
广东金融学院多媒体课件 2019/9/4
Chapter Ten
Finance 第九章1
广东金融学院多媒体课件 2019/9/4
第十章 货币供求与经济均衡
两种均衡 的关系
IS-LM 模型
货币 中性 与非中性
货币均衡
Hale Waihona Puke IS曲线与供求平衡
LM曲线
IS-LM模型
Finance 第九章2
广东金融学院多媒体课件 2019/9/4
Finance 第九章3
• 凯恩斯认为经济的自我校正机制作用很慢,政府应主动 采取积极的政策使经济活动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
• 1970s 后,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政策无效的 命题 。
Finance 第九章15
广东金融学院多媒体课件 2019/9/4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
• 原始的菲利浦斯曲线: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之间存在一 种经验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
Finance 第九章16
广东金融学院多媒体课件 2019/9/4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 货币中性:长期来看,货币量的变化只会导致价格水平 的变化,而不会改变各种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对实体 经济不发生影响。试图通过货币扩张或收缩来调控经济 是不可行的,货币供给应与实体经济增长保持一致。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章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章

一、凯恩斯理论诞生的背景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 · 古典经济理论的局限性暴露出来 ·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
发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物价水平,P AD1 AD2 AD3
固定的物价水
平(SRAS)
Y1
Y2
Y3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收入,产出,Y
二、产品市场:凯恩斯交叉图和IS曲线
1.关于产品市场的假设 · 有剩余的要素 · 价格不变 · 需求约束:总需求大小决定实际
M P
d

L(r,Y )
L > 0,L < 0
Y
r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与收入水平正向相关,
与实际利率水平反向相关。
利率,r r1
1.货币供 给下降
r2
L(r)
2.提高 了利率
M2/P
M1/P 实际货币余
额,M/P
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货币供给的减少
利率,r
利率,r
1.收入的增
加使货币需
r2
求上升
r2
L(r,Y2)
r1
r1
2.使 利率 上升
L(r,Y1)
MP
实际货币余
额,M/P
(a)实际货币余额市场
3.LM曲线 LM
概括了货 币市场均 衡的变化
YI Y2
收入,
产出,Y
(b)LM 曲线
推导出LM 曲线
·思考:
LM 曲线以外的点是什么含义?
r
货币市场 供过于求 的区域
A B
货币市场 供不应求 的区域
Y
四、IS-LM 模型短期中的均衡
· IS-LM模型

经济学基础(第10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经济学基础(第10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六、IS曲线的移动
• 影响IS曲线移动的原因为自发总支出的变动。 •

增加自发总支出会引起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减少自发总支出会引起IS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具体地说,分以下四种情况: 1.投资需求曲线平移,IS曲线会同方向且成倍 移动;Δy=kiΔi 2.储蓄函数变动,IS曲线同向移动且移动量成 倍数;Δy=ksΔs 3.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IS曲线向右平移;
二、储蓄函数
• 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储蓄函数的表达公式是: • s = f(y)
三、IS曲线的推导
• (一)通过函数式推导 • 按照消费与投资分析法的均衡条件,我
们可以得到: • Y=C(Y)+I(r)= a +βY+e-dr • 按照储蓄与投资分析法的均衡条件,我 们也可以得到: • S(Y) =I(r)- a+(1-β)Y= e-dr
第1节 投资函数
• (一) 投资 • 1.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
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扩厂房、 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 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

投资是一个多元函数,决定投资的因素有
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
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通货膨胀率和
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
一是交易动机一是交易动机二是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二是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三是投机动机三是投机动机一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一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二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二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三货币的需求函数三货币的需求函数四货币需求曲线四货币需求曲线五货币供求均衡和均衡利率的决定五货币供求均衡和均衡利率的决定由于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国家或中央银行来由于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国家或中央银行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多少与利率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多少与利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货币供求与均衡》PPT课件

《货币供求与均衡》PPT课件
《货币供求与均衡》PPT 课件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动机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货币需求是公众在综合权衡各种资产的收益和成本
之后,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名义货币需求:公众货币需求的名义值 实际余额需求:公众货币需求的实际值,以实物衡量 的货币需求量。 实际余额需求=名义货币需求/物价水平
货币银行学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来自于经济中的不确定性。
货币银行学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动机
(三)投机动机:个体将货币当作一种资产,用于 投资活动。
理性个体会在收益率和风险之间作出抉择,选择最 优投资组合,分别部分持有货币、债券、股票和其 他不动产。
货币银行学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一、公众的收入状况 1、货币需求对收入水平的依赖性
币政策所决定 内生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都将决定或影响人
们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货币银行学
第二节 货币总量及其构成
货币的存量: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 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的流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中货币流通的总 量,使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货币银行学
第二节 货币总量及其构成
交易动机的 货币需求
收入水平
投机动机的 货币需求
预防动机的 货币需求
货币银行学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2、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支付的具体形式
取得收入的时 间间隔
每次获得收入 的具体数量
货币需求
货币银行学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3、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 在同等收入层次下,当个体支出或收入存在较

货币银行学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第十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第十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3.按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分类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源于总需求的扩大。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源于生产成本的增加。 3)结构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源于经济结构的变动。 4)混合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源于需求、成本和经济结构的共同作用。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四)通货膨胀的危害 1.对生产的影响 使厂商收益不足以购买生产要素以保持生产规 模,从而破坏了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利于整个生 产部门的长期发展。 2.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通货膨胀时期,市场价格机制将遭到严重破坏, 导致了市场上价格体系的崩溃,市场价格失真,资 料得不到优化配置;同时,通货膨胀时期由于人们 对物价的预期,会出现对物资的疯狂抢购,进一步 加剧了供求矛盾,引起社会动荡。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知识要点:
• • • • • • 货币均衡 社会总供求平衡 产出效应 国际收支均衡 国际储备 通货膨胀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经济学中均衡一般是指市场供求的一种对比关 系。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状 态,研究货币均衡是为了从供求总体上研究货币运 行状态变动的规律。货币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 的货币供应量与客观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基本相 适应。 (一)货币均衡的特征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的基本平衡 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适应的一种 状态,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相等。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2.紧缩的货币政策 经济运行中货币的供求虽然大体一致,但货币管 理当局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导致流通 中的货币紧缺,使得本来均衡的货币出现供应小于 需求的失衡状态。 3.信用关系扭曲 在经济危机阶段,由于经济运行中信用链条的断 裂,正常的信用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经济主体对货 币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央行的货币供给量却相对滞 后,从而导致了货币供求的失衡。

货币银行学教学课件-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银行学教学课件-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需均衡的关系:商品市场上的商 品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在货币市场上, 货币的需求 了对货币的供给;就社会总供需而言, 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形成对商品市场上的商品需求; 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一、货币供需失衡的校正
央行的任务:准确预测货币需求量;合理控制货币供 给量及在此基础上货币供给量的适量增长;灵活地调 节进入流通的货币供给量;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提 供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的干预思路:权变法(逆经济风向而行的货币供 给控制)。经济运行中主要的冲击来自商品市场上的 各种干扰,其修复要经过较长时间,只有通过政府校 正才能较快慰平;
规则论(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控制)。在自然失业率下,国民经济运 行具有内在稳定性,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经济波动,经济发展与 经济政策都存在不确定性(如:知识的、外生变量的、认识上的、 时滞上的等),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具有彼此矛盾的多目标性,权变 可能加剧经济波动。“由立法 机关制定规则,命令货币当局来使 得货币数量按照具体的比例增长”(弗里德曼),当经济过旺时,货 币供给增长率低于货币需求增长,可以约束过旺;反之,当经济 过分萧条时,货币供给增长高于需求,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固定 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与最终产品的长期价格保持稳定为前提。
10、我国如何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
凯恩斯均衡(供给大于需求的需求约束型)与凯恩斯失 衡
需求约束型经济中普遍存在非自愿失业和非自愿的 商品过剩。凯恩斯 均衡是指由有效需求所决定的非 充分就业均衡,相对应的凯恩斯失衡是指除凯恩斯均 衡之处的状态
科尔纳均衡(需求大于供给的资源约束型)与科尔纳失 衡
广义的均衡和正常状态下的均衡。前者 指短缺和滞存都不超过一定幅度时的均衡,后者指均 衡本身是一种正常状态。科尔纳均衡是一种广义的均 衡与正常状态下均衡的有机结合,习惯上称其为非瓦 尔拉斯均衡。科尔纳失衡是指短缺和滞存都 超过一 定幅度,或经济运行处于不正常状态。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课件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课件

了解货币需求量是如何受利率影响的。
2
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
探讨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货币市场均衡的达成过程
了解货币市场是如何达到均衡状态的。
3. 总供求理论
总需求量与总产出量的关系
探讨总需求量和总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量与总产出量的关系
了解总供给量如何影响总产出量。
4. 货币均衡和总供求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总供求的影响
探讨货币政策对总供求的影响。
总供求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了解总供求与通货膨胀之间的 联系。
货币均衡和总供求的调 节作用
探讨货币均衡和总供求之间的 相互关系及调整过程。
5. 结论
1 货币均衡和总供求的重要性
总结货币均衡和总供求对经济的重要性。
2 如何应对货币均衡和总供求出现的问题
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6. 参考文献
•பைடு நூலகம்xxx • xxx • xxx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货币均衡与总供求》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讨货币 均衡和总供求理论,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1. 介绍
什么是货币均衡?
了解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什么是总供求?
探讨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2. 货币均衡理论
1
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关系

货币银行学第10章 内外均衡理论

货币银行学第10章 内外均衡理论
11
第二节 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
1962 年 , 在 蒙 代 尔 向 国 际 货 币 基 金 组 织 提 交 的 题 为 《恰当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以实现内外稳定》的报 告中,正式提出了"政策配合说" (policy mix theory)。 其特色在于它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 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的政策主张。
23
▪ 关键名词与思考题 ▪ 一、名词解释 ▪ 支出调整政策 支出转换政策 丁伯根法则
米德冲突 内外均衡
▪ 二、简述题 ▪ 简述内外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 ▪ 三、论述题 ▪ 试分析蒙代尔政策配合说的主要内容。
24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
2.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⑴外汇收支顺差,商业银行购入的外汇大于售出,外汇
16
BB线较为陡峭,这是由国际资本的流动造成的。利率提 高,不仅紧缩国内需求促使进口减少,还带来外部资本
流入这样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促使国际 收支盈余。而财政支出增加,仅仅是扩张国内需求促 使进口增加,也即只从经常项目一个方面对国际收支 盈余 产生反向作用。要达到均衡,这个反向作用必须 足够大,也即财政支出的力度要足够大。这样,利率小 变动一下,财政支出就会大变动一下。而利率和财政 支出变动对国内总供求的影响,由于不涉及国际资本 流动,故而YY线较为平坦。由于两条线一条较陡峭, 一条较平坦,必然会存在一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E就 是内外部同时实现均衡的均衡点。
2
假设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和生 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则内部均衡被定义为国内 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 业,也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外 部均衡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品的供求处于 均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失衡的原因


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可能是:一是经济发 展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应量没 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短缺。在金属货币流 通的背景下,这种情形经常出现。二是在货币供应量基 本等于货币需求量的基础上,货币当局紧缩银根,减少 货币供应量,从而使得本来的供求均衡走向失衡状态。 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 财政赤字,并且这种赤字是在银行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形 成自动透支,从而导致货币供应过量;二是因为银行贷 款规模不适当地扩大,超越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 而形成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过多。
10.1.3 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2.需求型调节 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需求不稳定的前提下,中央 银行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应,或中央银行 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以求得货币供求的均衡。 货币的供给型调节是以货币供应的外生性和货币需求 的稳定性等理论为基础的,但它的缺陷是忽略了微观经 济主体的利益、预期、行为及主观能动性。而货币的需 求型调节则以货币供应的非外生性和利率等因素对货币 需求有着重要影响为基础,以重视经济行为主体的利益 及其行为为前提的。 在市场经济下,需求型货币调节更接近现实。
1. 需求拉上型
其观点是: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
因总需求过度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经 济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即一般物价水平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拉上” 来的,或者说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 品”。 理论基础:货币数量论。这一理论认为:在充 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为一般物价 水平上涨的唯一原因,且认为两者呈同比例增 加。
典型代表:凯恩斯



“货币量——物价”的传导机制出发,认为货币量变动对物价 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物价的因素除了货币量外还有成本、 就业量等多种因素,货币数量增加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要 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具体地: 当经济体系未达充分就业时,货币量增加,先是降低利率,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就会增加投资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在非 充分就业条件下,有效需求增加一部分用于增加总产量和就 业量,另一部分则用于促进物价水平上涨。这种双重效果的 产生源于存在闲臵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使得生产能力剩余, 供给弹性较大。因此,有效需求增加因具有刺激产量增加的 作用,此时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故称之 为“半通货膨胀”。 当经济体系达到充分就时,由于各种资源均无剩余,供给无 弹性,货币量增加导致有效需求增加,但就业量和产量都不 再增加,其结果是“当有效需求增加时,已无增加产量之作 用,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同比例上涨,此种情况,可称 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存在容纳弹性的具体原因有: 从货币供应(或社会总需求)角度看,由于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需求(或社会总供给)角度看,具有弹性。 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具有弹性 从货币供应对经济的作用角度看,货币供应具有“滞后性”,货币供应 过多或过少,并不会立即引起物价上涨或经济衰退。
2. 货币失衡
货币失衡,是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
的不相适应已达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 即供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货币失衡有Ms>Md和Ms<Md两种表现。当 Ms>Md时,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需求大于商品 可供量。在价格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表现为物 价上涨,通货膨胀,在物价受到严格管制的情 况下表现为商品供应紧张,强制储蓄;当 Ms<Md时,存在着过多的货币需求,但货币供 应短缺,表现为商品积压,生产停滞,通货紧 缩,经济衰退。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货币失衡 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货膨胀,但有时也表现为 通货紧缩。
10.1.3 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1.供给型调节 供给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应量大于(或小于)货币 需求量时,从压缩(或扩张)货币供应量入手,使之适 应货币需求量。即中央银行把货币需求量视为既定的前 提下,以它作为“参照物”,通过对外生的货币供应量 进行调节,使之向既定的货币需求量的目标靠拢。 供给型调节的操作过程主要是由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 负债业务的运作,运用三大货币政策手段(调整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吞吐基础 货币,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和信用规模,达到 预定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使货币供应量逼进货币需求量。 当然,供给型调节也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即财政部 运用拨款、发债、增税等手段,来直接增减社会大众手 中持有的货币量,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
货币的广义均衡

一方面,货币需求在更多的时间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量值。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具有一定的容纳弹性。所谓货币容纳弹性,是指货 币供应量相对货币需求量来说,多一点或少一点,只要不超过一定的幅 度,就不致引起价格大的涨跌和经济大的波动。用公式表示为:
货币容纳弹性

商品供应总额增长比率 货币购买力总额增长比 率
10.1.2 货币均衡与失衡
1.货币均衡 货币的均衡,就是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在一定 时期内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均衡有三层涵义: (1)货币均衡不是简单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均衡, 而是货币供应与实际货币需求量(或称货币必要量)的 均衡。 (2)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应简单地适应某个既定的货币 必要量而实现的均衡,而是在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必要量 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货币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均衡。 (3)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偏离的广义 均衡,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供求相等。
10.2.2 通货膨胀的成因
从表面上看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只有一个,那
就是货币供应过多。 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无论何 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说明货币是导致通 货膨胀的唯一重要因素。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实 证分析表明,每当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持续 地很高时,其货币增长率也必然是很高的,换 言之,高通货膨胀是高货币增长率的结果。 理论有三种:需求拉上论、成本推进论和结构 性通货膨胀。
10.2 通货膨胀
10.2.1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10.2.2 通货膨胀的成因 10.2.3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10.2.4 通货膨胀的对策 10.2.5 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10.2.1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1. 通货膨胀的定义 定义: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这就 意味着: 第一,价格水平的上升必须是明显的,微小上升(如每年上升1%)不能被 视为通货膨胀。至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率到底达到多少才是通货膨胀, 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主观判断; 第二,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的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 续的过程。同样,这个持续时间的长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有的 经济学家说至少要3年,有的则认为只要1年; 第三,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 商品和劳务的加权平均)的上涨。 历史上的典型例子:如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货币发行量千万倍增长,诱 发物价也成千万倍的增长,1923年通货膨胀率超过1000000%;再如旧中 国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法币”十几年间发行量成亿万倍增长,货币贬值 速度难以想象,1937年100元法币可买2头大牛;1941年,可买1头猪; 1945年,可买1条鱼;1946年,可买1个鸡蛋;1947年,可买1/5根油条; 1948年,可买2粒大米,可谓是一幅恶性通货膨胀的真实写照
3. 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物价上涨的程度,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 和恶性通货膨胀 爬行式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在 1%~3%之间,而且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形; 温和式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在 4%~10%之间,即尚未达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奔腾式通货膨胀,是指年度物价上涨率在两位数以上, 但又不超过100%的情形。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级通货膨胀,是指年度物价上 涨率超过100%以上甚至达到天文数字的情形。这时货币 购买力急剧下降,呈现“货币烫手”在一战后的德国、 奥地利和二战后的匈牙利、中国等国都曾经发生过。




3. 通货膨胀的分类
(2)按市场机制的运行情况,分为公开的和隐蔽的 通货膨胀 公开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明显、直接 地上涨;而隐蔽型通货膨胀则是指物价水平没 有上涨,但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水平却有所下降 的情况。 隐蔽型通货膨胀,通常不能用消费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来衡量, 而要借助于结余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市场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 市场供求状况等指标来综合衡量。
第10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10.1 货币均衡与失衡 10.2 通货膨胀 10.3 通货紧缩
10.1 货币均衡与失衡
10.1.1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10.1.2 货币均衡与失衡 10.1.3 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10.1.1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 内在联系
1. 社会总供给与货币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AS→Md 2.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社会总需求就是已供应出来的货币量对商品劳 务量的需求。其间的逻辑关系是:银行贷款规 模直接调节着货币供应规模,而货币供应规模 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用式子 表现则为:Ms→AD
(3)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分析,分为预期的和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在通货膨胀发生之前, 人们便预见到它将以一定的物价上涨率出现, 而事实上它又确实以这一上涨率出现的。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 无法加以正确预测,即不能确定是否出现,也 不能确定其上涨幅度,而后通货膨胀又真的发 生。
3.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商品和劳务总供给 AS ① 货币总需求 Md

商品和劳务总需求 AD ③ 货币总供给 MS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 (1)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决定了货币的总需求。因为在货币 经济中,任何商品和劳务都要用货币来表现、衡量、媒介、 实现其价值。在这时,商品是第一性,货币是第二性的,货 币是为商品服务的,有多少商品生产出来就需要有多少货币 与之对应; (2)货币总需求决定货币总供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的 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使货币供应适应货币需求。因此,货 币供应取决于货币需求,并以货币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 (3)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货币经银行 程序投入流通后,便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对商品和劳务的总 需求; (4)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必须与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保持平 衡。如果不平衡,就会造成物价波动,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政府宏观管理的 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