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讲述素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P4 P3 P2 P1 P0 AS2 AS1 AS0 0 Y1 b d
AS e c AD2 AD1 Ex 支 出
) (
A E B
{
YF YE
C+I+G C
a
AD0 0 Y(收入)
Yf
Y
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
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缺口
2.成本推动型
背景:5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
新现象“滞胀”。 主要思路: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供给或成本方 面,即使没有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出现过度的 情况,但因生产成本增加,物价也会被推动上 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总供给函数移动 引起的物价上涨。总供给函数为什么移动,是 因为厂商的产品定价一般采用成本加成原理。 当成本上升时,总供给函数向左上方移动(见 图)
典型代表:凯恩斯
“货币量——物价”的传导机制出发,认为货币量变动对物价 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物价的因素除了货币量外还有成本、 就业量等多种因素,货币数量增加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要 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具体地: 当经济体系未达充分就业时,货币量增加,先是降低利率,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就会增加投资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在非 充分就业条件下,有效需求增加一部分用于增加总产量和就 业量,另一部分则用于促进物价水平上涨。这种双重效果的 产生源于存在闲臵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使得生产能力剩余, 供给弹性较大。因此,有效需求增加因具有刺激产量增加的 作用,此时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故称之 为“半通货膨胀”。 当经济体系达到充分就时,由于各种资源均无剩余,供给无 弹性,货币量增加导致有效需求增加,但就业量和产量都不 再增加,其结果是“当有效需求增加时,已无增加产量之作 用,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同比例上涨,此种情况,可称 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3)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分析,分为预期的和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在通货膨胀发生之前, 人们便预见到它将以一定的物价上涨率出现, 而事实上它又确实以这一上涨率出现的。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 无法加以正确预测,即不能确定是否出现,也 不能确定其上涨幅度,而后通货膨胀又真的发 生。
3. 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物价上涨的程度,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 和恶性通货膨胀 爬行式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在 1%~3%之间,而且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形; 温和式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在 4%~10%之间,即尚未达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奔腾式通货膨胀,是指年度物价上涨率在两位数以上, 但又不超过100%的情形。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级通货膨胀,是指年度物价上 涨率超过100%以上甚至达到天文数字的情形。这时货币 购买力急剧下降,呈现“货币烫手”在一战后的德国、 奥地利和二战后的匈牙利、中国等国都曾经发生过。
货币的广义均衡
一方面,货币需求在更多的时间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量值。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具有一定的容纳弹性。所谓货币容纳弹性,是指货 币供应量相对货币需求量来说,多一点或少一点,只要不超过一定的幅 度,就不致引起价格大的涨跌和经济大的波动。用公式表示为:
货币容纳弹性
商品供应总额增长比率 货币购买力总额增长比 率
10.1.3 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1.供给型调节 供给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应量大于(或小于)货币 需求量时,从压缩(或扩张)货币供应量入手,使之适 应货币需求量。即中央银行把货币需求量视为既定的前 提下,以它作为“参照物”,通过对外生的货币供应量 进行调节,使之向既定的货币需求量的目标靠拢。 供给型调节的操作过程主要是由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 负债业务的运作,运用三大货币政策手段(调整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吞吐基础 货币,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和信用规模,达到 预定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使货币供应量逼进货币需求量。 当然,供给型调节也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即财政部 运用拨款、发债、增税等手段,来直接增减社会大众手 中持有的货币量,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
10.1.3 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2.需求型调节 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需求不稳定的前提下,中央 银行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应,或中央银行 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以求得货币供求的均衡。 货币的供给型调节是以货币供应的外生性和货币需求 的稳定性等理论为基础的,但它的缺陷是忽略了微观经 济主体的利益、预期、行为及主观能动性。而货币的需 求型调节则以货币供应的非外生性和利率等因素对货币 需求有着重要影响为基础,以重视经济行为主体的利益 及其行为为前提的。 在市场经济下,需求型货币调节更接近现实。
10.2 通货膨胀
10.2.1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10.2.2 通货膨胀的成因 10.2.3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10.2.4 通货膨胀的对策 10.2.5 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10.2.1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1. 通货膨胀的定义 定义: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这就 意味着: 第一,价格水平的上升必须是明显的,微小上升(如每年上升1%)不能被 视为通货膨胀。至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率到底达到多少才是通货膨胀, 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主观判断; 第二,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的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 续的过程。同样,这个持续时间的长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有的 经济学家说至少要3年,有的则认为只要1年; 第三,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 商品和劳务的加权平均)的上涨。 历史上的典型例子:如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货币发行量千万倍增长,诱 发物价也成千万倍的增长,1923年通货膨胀率超过1000000%;再如旧中 国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法币”十几年间发行量成亿万倍增长,货币贬值 速度难以想象,1937年100元法币可买2头大牛;1941年,可买1头猪; 1945年,可买1条鱼;1946年,可买1个鸡蛋;1947年,可买1/5根油条; 1948年,可买2粒大米,可谓是一幅恶性通货膨胀的真实写照
1. 需求拉上型
其观点是: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
因总需求过度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经 济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即一般物价水平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拉上” 来的,或者说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 品”。 理论基础:货币数量论。这一理论认为:在充 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为一般物价 水平上涨的唯一原因,且认为两者呈同比例增 加。
第10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10.1 货币均衡与失衡 10.2 通货膨胀 10.3 通货紧缩
10.1 货币均衡与失衡
10.1.1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10.1.2 货币均衡与失衡 10.1.3 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10.1.1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 内在联系
1. 社会总供给与货币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AS→Md 2.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社会总需求就是已供应出来的货币量对商品劳 务量的需求。其间的逻辑关系是:银行贷款规 模直接调节着货币供应规模,而货币供应规模 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用式子 表现则为:Ms→AD
10.1.2 货币均衡与失衡
1.货币均衡 货币的均衡,就是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在一定 时期内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均衡有三层涵义: (1)货币均衡不是简单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均衡, 而是货币供应与实际货币需求量(或称货币必要量)的 均衡。 (2)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应简单地适应某个既定的货币 必要量而实现的均衡,而是在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必要量 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货币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均衡。 (3)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偏离的广义 均衡,而不Leabharlann Baidu严格意义上的供求相等。
货币失衡,是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
的不相适应已达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 即供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货币失衡有Ms>Md和Ms<Md两种表现。当 Ms>Md时,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需求大于商品 可供量。在价格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表现为物 价上涨,通货膨胀,在物价受到严格管制的情 况下表现为商品供应紧张,强制储蓄;当 Ms<Md时,存在着过多的货币需求,但货币供 应短缺,表现为商品积压,生产停滞,通货紧 缩,经济衰退。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货币失衡 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货膨胀,但有时也表现为 通货紧缩。
3.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商品和劳务总供给 AS ① 货币总需求 Md
④
商品和劳务总需求 AD ③ 货币总供给 MS
②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 (1)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决定了货币的总需求。因为在货币 经济中,任何商品和劳务都要用货币来表现、衡量、媒介、 实现其价值。在这时,商品是第一性,货币是第二性的,货 币是为商品服务的,有多少商品生产出来就需要有多少货币 与之对应; (2)货币总需求决定货币总供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的 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使货币供应适应货币需求。因此,货 币供应取决于货币需求,并以货币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 (3)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货币经银行 程序投入流通后,便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对商品和劳务的总 需求; (4)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必须与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保持平 衡。如果不平衡,就会造成物价波动,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政府宏观管理的 最终目标。
10.2.1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2. 通货膨胀的度量 (1)消费物价指数(CPI) 该指数又称为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 费者为购买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衣服、食品、住房、 水、电、交通、医疗、教育等商品和劳务而付出的价格 的变动情况。 (2)批发物价指数(WPI) 该指数又称生产者价格指数,它是根据企业而不是消费 者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编制的,它反映了包括 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批发价格 的变化。 (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该指数是按现价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固定价格计算 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用来描述通货膨胀的程度。
货币供应存在容纳弹性的具体原因有: 从货币供应(或社会总需求)角度看,由于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需求(或社会总供给)角度看,具有弹性。 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具有弹性 从货币供应对经济的作用角度看,货币供应具有“滞后性”,货币供应 过多或过少,并不会立即引起物价上涨或经济衰退。
2. 货币失衡
10.2.2 通货膨胀的成因
从表面上看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只有一个,那
就是货币供应过多。 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无论何 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说明货币是导致通 货膨胀的唯一重要因素。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实 证分析表明,每当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持续 地很高时,其货币增长率也必然是很高的,换 言之,高通货膨胀是高货币增长率的结果。 理论有三种:需求拉上论、成本推进论和结构 性通货膨胀。
3. 通货膨胀的分类
(2)按市场机制的运行情况,分为公开的和隐蔽的 通货膨胀 公开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明显、直接 地上涨;而隐蔽型通货膨胀则是指物价水平没 有上涨,但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水平却有所下降 的情况。 隐蔽型通货膨胀,通常不能用消费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来衡量, 而要借助于结余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市场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 市场供求状况等指标来综合衡量。
货币失衡的原因
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可能是:一是经济发 展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应量没 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短缺。在金属货币流 通的背景下,这种情形经常出现。二是在货币供应量基 本等于货币需求量的基础上,货币当局紧缩银根,减少 货币供应量,从而使得本来的供求均衡走向失衡状态。 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 财政赤字,并且这种赤字是在银行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形 成自动透支,从而导致货币供应过量;二是因为银行贷 款规模不适当地扩大,超越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 而形成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