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与传统杨式太极拳亲密握手
傅清泉杨式85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傅清泉杨式85式太极拳分解教学一、前言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傅清泉先生是杨式太极拳的传承人之一,他所传承的85式太极拳在形意、意境、技法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傅清泉杨式85式太极拳进行分解教学,系统地介绍其套路及要点,以期帮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拳法。
二、套路分解1. 第一段:起势。
身体保持松柔,双腿微屈,呼吸自然平稳。
舒展全身,集中精神,双手自然下垂,身体呈现出一种放松而又有力的状态。
2. 第二段:采花。
双手抬起,由下而上,轻柔而有力地向前推动,同时身体稍微下蹲,呈现出一种深沉内敛的动作。
3. 第三段:单鞭。
双手向两侧分开,身体也随之变换姿势,保持平衡。
手臂的动作要有力度,但又不能显得生硬。
4. 第四段:云手。
双手交替上下摆动,身体跟随着手臂的动作左右转动,要求在旋转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5. 第五段:单鞭。
身体向一侧倾斜,手臂伸直,呈现出一种端庄优雅的气质。
6. 第六段:公鸡。
双手自然下垂,身体稍微前倾,一只手向前伸出,另一只手紧贴身体,呈现出一种稳重厚重的动作。
7. 第七段:左右摆莲。
身体左右摆动,手臂也跟随着身体的摆动而做相应的动作,展现出一种流畅舒展的形式美感。
8. 第八段:左右推掌。
双手向两侧推动,身体也做相应的转动,力度要均匀,动作要流畅自然。
三、要点解析1. 姿势稳健:85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身体保持稳健的姿势,保持内外一致的平衡感。
2. 内外兼修:练习85式太极拳要求内外兼修,即在动作的轻灵舒展中,要求内力充沛,外形端庄大气。
3. 动作连贯流畅:每一段动作都要求连贯流畅,不可有半点生硬之处,要求完美呈现出太极拳的功力与美感。
4. 用力均匀和谐:在每一个动作中,要求用力均匀和谐,既要有力度,又要保持舒展自然,刚柔相济。
四、结语傅清泉先生传承的杨式85式太极拳,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之处,更在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上有其独特魅力。
太极拳之礼仪
太极拳之礼仪作者:罗永平来源:《少林与太极》2021年第07期太极拳是武术众多类别中的一类,它的礼仪自然遵循武林的礼仪。
但太极拳的思维理念和训练方法有别于其他拳术,故礼节也与其他拳术略有不同。
太极拳的“作揖”有两种:一是“抱拳礼”,二是“拱手礼”。
1.抱拳礼从历史上看,抱拳礼起初是周朝的军礼,后为武者沿用,称作“武揖”。
人们一般都用右手拿武器,用左手抱住或遮住右拳,表示对武力的自我约束,双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于胸前,平身行礼。
抱拳礼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是在国内外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武术礼節。
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屈臂成圆置于胸前,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
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
抱拳礼的具体含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拇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
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根据场合不同,“抱拳”可分为两种:一是在气氛较随意的场合,左手抱住右拳,于胸前轻轻晃动(图1)。
二是在较正式的场合,两足立正,神情庄重,左手为掌盖压于右拳,两臂环合胸前,随身体调整方向,向四周示意行礼(图2),这是现代的“抱拳礼”。
但是,也有例外,八极拳的“抱拳礼”则是左手为拳,右掌抱住左拳,因为八极门理念为“左掌右拳,为恶;右掌左拳,为善”,故而以此为“抱拳礼”。
太极拳作为一种具有中华文化印记的武术运动,它的拳法义理来源于《易经》,而《易经》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太极拳创始人深受《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思维理念之浸染,创编出符合太极阴阳学说的独特拳术。
太极拳八大基本功法
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八法秘诀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八法行功初探一、掤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
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
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
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
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
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
“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
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
杨式太极拳简史
杨式太极拳简史杨式太极拳起源于19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至今不过150年左右,但杨式太极拳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成为亿万人民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杨式太极拳简史。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简史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福魁(1799~1872),字禄禅,出身于河北广平府永年县城南关的一个农民家庭。
永年县学武之风源远流长,杨禄禅从小就学练少林拳。
农闲时,他常在县城西大街一家粮食店打短工。
有一天,一个恶棍闯进粮食店隔壁的太和堂药店,欺侮药店掌拒陈德瑚不是本地人,硬要廉价购买珍责药材,一边骂、一边要挥拳动武,只见陈德瑚把手一举,那恶棍随即跌到街上。
杨禄禅一见十分惊奇,过几天就向陈德瑚讨教拳术。
陈德瑚起先总是含糊推辞,后来见杨禄禅为人忠厚、满腔热忱,才向杨禄禅介辞说,本人是河南杯庆府温县陈家沟人,那儿有很多人学练太极拳,也叫沾绵拳。
我的师父是同族的陈长兴,他的拳术才是天下第一。
杨禄禅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即托陈德瑚介绍到河南陈家沟拜了陈长兴为师。
杨禄禅在陈长兴的指导下,不分寒署刻苦磨练。
六年以后,他带着出众的拳术,回到家乡。
当时永年县学拳的人很多,其中有个颇负盛名的人扬言:禄禅学艺回来了,我要请教一番。
后来双方比试了一下,杨禄禅被对方击败。
但杨禄禅不甘失败,发奋再往陈家沟学艺,又刻苦学了六年。
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正好过年,附近的邻居借贺年之际,与杨禄禅较量,都没人能胜他,大家都说老禄这次真学到本事了。
但当地一个姓武的官宦人家,有一位曾和陈家沟人有亲戚关系,也学了各种拳术。
他听说杨禄禅回家,提出要比试一下,结果不分胜败。
杨禄禅觉得自己还是不行,于是三进陈家沟,随陈长兴又学了三年。
杨禄禅为学太极拳之真传,三进陈家沟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陈长兴。
陈长兴在暗暗试探并考验了杨禄禅的学艺意志和为人品质之后,终于将他的一身真力夫教给了杨禄禅。
又过了两年,陈长兴对杨禄禅说,你可以回去了,这次回去可没人敢招惹你了。
杨禄禅一回到家乡,人们都来看他与别人交手,不知怎么的,只见他一拱手,就把对手拱到身后去了。
幼儿园太极拳:握手篇教案
幼儿园太极拳:握手篇教案教案标题:握手篇适用年龄:幼儿园教学目标:1.了解太极拳的握法;2.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动作;3.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平衡性和注意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握法;2.正确运用身体动作;3.提高幼儿对太极拳练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太极拳的相关音乐;太极拳的练习器材(如太极球);教学流程:1.入门练习(1)让幼儿们先放松身体,抬起右手,做“握拳”的动作,然后开指头,合握成握手的动作。
(2)重复几次,然后换左手操作,练习左手握手的动作。
2.示范讲解(1)请小朋友们表演完握手的动作后,让幼儿了解太极拳中的握法。
(2)请幼儿们跟着老师一起手势做太极拳的握手动作,注意伸缩手指的灵活性。
3.练习基本动作(1)让幼儿们靠着墙壁,双手保持握手的姿势,然后慢慢抬起手臂,换双手,重复几次训练。
(2)带着音乐,引导幼儿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如“左搂膝”、“右搂膝”、“左推掌”和“右推掌”。
4.练习太极球(1)给每个小朋友一颗太极球,引导幼儿们学习如何正确的握住太极球。
(2)示范太极球的一些基本动作,如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上下翻转、左右翻转等。
并且还要教给小朋友如何用一个手指控制太极球的方向。
5.提高练习难度(1)增加练习难度,让幼儿了解“五行”,并通过太极拳的练习,让幼儿学习如何运用五行调和身体,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和平衡能力。
(2)比如可跟着音乐练习“开门七星”、“大刀阔斧”、“崩拳”等,这些动作比较有难度,可以起到增强幼儿运动能力和注意力的效果。
6.结束练习(1)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不要猛扭或者用力过猛;(2)带着音乐进行冷却运动,让幼儿逐渐缓慢放松身体,结束这次的太极拳练习。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太极拳的握法、基本动作等,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升级,使幼儿在练习中逐步掌握太极拳的技巧,同时还能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全身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杨式太极拳的四大阶段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手型1、掌杨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
中指领劲,用意不用力。
2、拳杨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
拳不宜太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杨式太极拳的勾手(亦称吊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步型1、开立步杨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具体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
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杨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具体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
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
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
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杨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脚内扣,一脚外撇,两脚成丁八字,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脚内扣,蹬腿之脚外撇。
5、仆步杨式太极拳仆步的具体要求是: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右脚跟不要离地。
6、独立步杨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眼在杨式太极拳中是十分讲究的,杨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
太极拳的技术要点及科学健身训练法
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应该是纯任自然的,呼吸与动作的结合,是在动作娴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力量的变化。拳论中有“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的说法,就是说打太极拳,如果过分地强调呼吸,则会造成气滞、动作僵硬,也就是心气上浮,横气添胸,耸肩、憋气,久而久之,有害健康。打拳要“意到、气到、力到”,首先是意念,用意识引导内气运行和肢体动作;然后,经过自己反复练功实践,慢慢体会,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达到呼吸和动作的有机结合。杨式太极拳也要求呼吸顺畅,不能憋气努劲。
拳:杨式太极拳握拳的要求是四指并拢卷曲,逐渐向掌心卷曲,拇指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拳面要平,称之为“虚握”。拳的部位包括拳眼、拳心、拳背、拳面、拳轮、拳峰。不同的动作所体现拳的部位不同,劲力点表现的部位也不相同。
勾:杨式太极拳勾手的要求是掌心内涵,五指第一指关节自然捏拢、腕部呈自然弧形,称之为“捏勾”。勾的部位包括勾背、勾面、勾尖、勾心。虽然是屈腕握、捏勾,但腕部要自然,不可用力折腕。
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无论是左弓步还是右弓步,都应是一腿屈膝前弓,膝关节不超过前脚尖。主力腿(后腿),自然蹬直,膝关节微屈,微外撑,与主力腿脚尖在同一45°方向,并且双脚间的距离一般不超过本人的肩宽。
虚步:杨式太极拳对于虚步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做虚步动作时双腿的膝关节绝对没有挺直的现象。无论左虚步还是右虚步,首先要保持支撑腿的膝关节与脚尖在同一个方向,同一立面,即前进方的45°方向。在杨式太极拳套路中虚步有两种:一种是前脚掌踏地,虚步的脚是以前脚掌踏地的形式出现;另一种为后脚掌落地,脚与地面的夹角不超过60°。无论是踏地还是落地,此时踝关节处于自然放松状态,膝关节微屈,髋关节松沉。绝非脚尖点地或后脚掌边缘落地,若此时脚与地面夹角为60°,则踝关节出现紧绷、僵硬状态,继而膝关节挺直,产生顶髋的现象,并且支撑腿的膝关节内扣,动作外形扭曲。所以无论是前脚掌踏地还是后脚掌落地都为附加支撑,都具有一定的受力感,虚步应是双腿屈膝,髋关节松沉。支持腿的膝关节方向尤为重要,身体重心的力量分配为前三后七。
杨式太极拳大事记(1956-2004)
杨式太极拳大事记(1956-2004)杨式太极拳大事记(1956-2004)1956年傅钟文在北京任全国十二省市武术裁判,受到贺龙接见。
1982年4月4日,“山西省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在山西省太原市成立,会长杨振铎。
1983年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来广府文化站视察,并观看姚继祖表演太极拳。
是年,上海永年太极拳社在上海同济大学体育馆举办纪念杨澄甫诞辰100周年活动,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
1984年4月,傅钟文、姚继祖、杨振铎应邀赴武汉参加由国家武术协会主办、3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在这次大会上分别被评为“中国太极十三名家”之一。
1985年 3月7日,杨振铭逝世,享年74岁。
1991年5月,河北省政协主席李文珊到广府镇考察,冒雨观看了太极拳表演。
1991年10月25日-28日,“首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广府古城举行。
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309人参加,其中外宾19人;国内15个省、市43个太极拳组织的代表150名,陈、杨、武、吴、孙、赵堡六大门派的著名拳师参加了表演。
1991年10月27日,全日本太极拳协会会长及川勋子从日本带来六株樱花树,亲手植到杨禄禅墓地与武禹襄故居。
副县长贾红军陪同。
1993年5月5日-8日,第二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永年广府古城召开。
中外来宾达千人,外宾来自21国家和地区。
陈、杨、武、吴、孙、赵堡各大流派太极拳师参加,并曾强了推手比赛,决出了10枚金牌,10枚银牌,8枚铜牌。
1995年9月5-日,由中国武术协会主办、永年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永年县体育场召开。
省、市领导和各界名流莅临,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278名外宾参加,国内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1300名代表参加。
1997年9月16日-19日,第四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暨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旅游节,在邯钢体育场举行。
1998年10月16日,第五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邯郸体育场举行。
杨式[杨澄甫拳架]传统太极拳85式拳谱及分动名称
杨式[杨澄甫架]传统太极拳85式拳谱及分动名称东振王于 2014年2 月10日改编第一式预备势两脚平开自然直立第二式起势⑴两臂平举高与肩平 [2]沉肩坠肘掌按胯前第三式揽雀尾[1]摆脚右转提脚抱球 [2]左弓左棚右转棚采 [3]左转提脚旋掌抱球[4]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5]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6]继转继坐平弧继捋[7]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8]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9]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四式单鞭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式提手上势⑴扣脚转体松勾落手⑵提脚上步虚步合手第六式白鹤亮翅⑴收脚落手翻掌抱球 [2]上步转腰前挤肩靠 [3]左转提脚虚步提落第七式左搂膝拗步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八式手挥琵琶⑴跟步落手⑵提脚挫手 [3]虚步合手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4]摆脚左转两掌左移 [5]提脚转身左起右落 [6]上步屈收弓步搂推[7]摆脚右转两掌右移 [8]上步屈收右起左落 [9]上步慑收弓步搂推第十式手挥琵琶⑴跟步落手⑵提脚挫手 [3]虚步合手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1]右转摆掌右落左起 [2]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⑴摆脚左转握拳移掌⑵右脚前提绕拳提掌 [3]落脚搬拳提脚拦掌[4]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5]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⑴穿掌松拳后坐收掌⑵坐腿带掌分掌合手 [3]蹬右弓左翻掌前按第十四式十字手⑴扣脚右转弯肘举手⑵提脚分手开立合抱第十五式抱虎归山⑴扣脚右转右落左举⑵上步转体弓步搂推 [3]转腰举手坐腿左捋[4]转体搭手弓步前挤⑸坐腿后引弓步前按第十六式肘底看捶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转摆步两掌左移[4]落左跟右移掌翻下 [5]坐腿虚步握拳穿掌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⑴身体右转抽右伸左⑵提脚右转右折左翻⑶退步左转虚步推抽[4]提脚左转左折右翻 [5]退步右转虚步推抽 [6]提脚右转右折左翻[7]退步左转虚步推抽第十八式斜飞势⑴坐腿提脚交臂合抱⑵上步扣脚弓步挒采第十九式提手上势⑴跟步坐腿两手翻沉⑵迈脚虚步合手上提第二十式白鹤亮翅同第六式⑴收脚落手翻掌抱球 [2]上步转腰前挤肩靠 [3]左转提脚虚步提落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同第七式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二十二式海底针⑴跟步提脚右提左沉⑵收脚下蹲虚步插搂第二十三式闪通背⑴直身提脚提掌翻转⑵上步左弓左推右托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⑴扣脚转身握拳举掌⑵提脚右转提拳落掌 [3]上步右弓撇拳推掌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⑴坐腿转腰伸拳收掌⑵再坐左腿左转移手⑶继坐继转手随左移[4]落脚搬拳提脚拦掌 [5]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6]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⑴撇脚转身左棚右采 [2]左转提脚旋掌抱球 [3]右脚迈出右弓右棚[4]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5]继转继坐平弧继捋[6]右转右弓翻掌前挤[7]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8]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二十七式单鞭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二十八式云手[1]扣脚右转松勾划弧⑵<云一>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3]<云二>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4]<云三>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5]<云四>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6]<云五>左云收脚右云第二十九式单鞭⑴右转提脚勾手翻掌 [2]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三十式高探马⑴后坐翘脚松勾翻掌⑵直立收脚右探左收第三十一式右左分脚⑴后坐提脚两掌平抹⑵上步左弓抹转右探 [3]提脚左转合抱右棚[4]右脚斜摆右左分手 [5]落脚右转两掌平抹 [6]上步右弓抹转左探[7]提脚右转合抱右棚 [8]左脚斜摆左右分掌第三十二式转身左蹬脚⑴落脚转身交叉合抱⑵起立蹬脚两掌分开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⑴落脚下蹲插指屈臂⑵上步左弓左搂右推[3]摆脚左转两掌左移 [4]提脚转身左起右落 [5]上步屈收右弓搂推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⑴撇脚右转提脚抽拳⑵左弓折腰栽捶左搂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⑴扣脚转身举掌抽拳⑵提脚右转提拳落掌 [3]上步右弓撇拳推掌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⑴坐腿转腰伸拳收掌⑵再坐左腿左转移手⑶继坐继转手随左移[4]落脚搬拳提脚拦掌 [5]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6]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⑴摆脚左转提脚抱手⑵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西北>⑴收脚下蹲移掌翻转⑵右并左提掌继右移⑶迈步左弓右盖左击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东南>⑴扣脚右转松拳落掌⑵迈步右弓左盖右击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⑴磨跟左转松拳分掌⑵继转收脚交叉抱手⑶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⑴收脚提膝右转合掌⑵迈步右弓握拳勾击第四十二式左蹬脚〈正东〉⑴坐腿分手⑵收脚抱手⑶蹬脚分手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正东〉⑴辗脚后转提脚抱手⑵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⑴下蹲落脚绕拳提掌[2]落脚搬拳提脚拦掌[3]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4]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同第十三式⑴穿掌松拳后坐收掌⑵坐腿带掌分掌合手 [3]蹬右弓左翻掌前按第四十六式十字手同第十四式⑴扣脚右转弯肘举手⑵提脚分手开立合抱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同第十五式⑴扣脚右转右落左举⑵上步转体弓步搂推 [3]转腰举手坐腿左捋[4]转体搭手弓步前挤⑸坐腿后引弓步前按第四十八式斜单鞭同第四式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右分〉⑴扣脚左转收脚抱球⑵转身右弓上挒下采 <左分>[1]摆脚右转提脚抱球[2]转身左弓上挒下采 <右分>[1]摆脚左转提脚抱球 [2]转身右弓上挒下采<左分>[1]摆脚右转提脚抱球[2]转身左弓上挒下采 <右分>[1]摆脚左转提脚抱球[2]转身右弓上挒下采第五十式揽雀尾[1]右转提脚旋掌抱球 [2]左弓左棚侧弓右采 [3]左转提脚旋掌抱球[4]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5]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6]继转继坐平弧继捋[7]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8]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9]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五十一式单鞭同第四式[1]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左穿>[1]扣脚松勾两掌下移 [2]右转提脚右棚左下 [3]右转右迈提左合手[4]左迈左棚右掌穿抽 [5]左转左弓左架右推 <右穿>[1]扣脚右转移掌内翻 [2]右转提脚交叉抱臂[3]右迈右棚左掌穿抽[4]右转右弓右架左推<左穿>[1]右转提脚交叉抱臂 [2]左迈左棚右掌穿抽 [3]左转左弓左架右推<右穿>[1]扣脚右转移掌内翻 [2]右转提脚交叉抱臂 [3]右迈右棚左掌穿抽[4]右转右弓右架左推第五十三式揽雀尾[1]左脚右提落掌抱球 [2]左弓左棚侧弓右采 [3]左转提脚旋掌抱球[4]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5]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6]继转继坐平弧继捋[7]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8]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9]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五十四式单鞭同第四式[1]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十五式云手同第二十八式[1]扣脚右转松勾划弧⑵<云一>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3]<云二>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4]<云三>左云收脚右云开步[5]<云四>左云收脚右云开步[6]<云五>左云收脚右云第五十六式单鞭同第二十九式⑴右转提脚勾手翻掌 [2]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十七式下势⑴摆脚移重左掌后抽⑵下蹲左仆弧形前穿第五十式八金鸡独立<左独立>[1]摆脚左转起身左弓[2]提膝独立右挑左搂 <右独立>[1]下蹲右转右脚落实 [2]提膝独立左挑右按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1]右蹲左落移掌翻转 [2]退步左转虚步推抽 [3]提脚左转左折右翻[4]退步右转虚步推抽 [5]提脚右转右折左翻 [6]退步左转虚步推抽第六十式斜飞式同第十八式⑴坐腿提脚交臂合抱⑵上步扣脚弓步挒采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同第十九式⑴跟步坐腿两手翻沉⑵迈脚虚步合手上提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同第十六式⑴收脚落手翻掌抱球 [2]上步转腰前挤肩靠 [3]左转提脚虚步提落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同第七式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六十四式海底针同第二十二式⑴跟步提脚右提左沉⑵收脚下蹲虚步插搂第六十五式闪通背同第二十三式⑴直身提脚提掌翻转⑵上步左弓左推右托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同第二十五式⑴扣脚转身握拳举掌⑵提脚右转提拳落掌 [3]上步右弓撇掌推掌第六十七式搬拦捶同第二十五式[1]坐腿转腰伸拳收掌 [2]再坐左腿左转移手 [3]继坐继转手随左移[4]落脚搬拳提脚拦掌 [5]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6]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同第二十六式[1]撇脚转身左棚右采 [2]左转提脚旋掌抱球 [3]右脚迈出右弓右棚[4]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5]继转继坐平弧继捋[6]右转右弓翻掌前挤[7]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8]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六十九式单鞭同第二十七式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七十式云手同第二十八式[1]扣脚右转松勾划弧⑵<云一>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3]<云二>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4]<云三>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5]<云四>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6]<云五>左云收脚右云第七十一式单鞭同第二十九式⑴右转提脚勾手翻掌 [2]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1]后坐翘脚松勾翻掌 [2]直立收脚右探左收[3]右蹲左收右掌翻收 [4]迈步左弓左穿右翻第七十三式十字腿⑴扣脚右转提脚合抱 [2]摆脚左转提脚抱手 [3]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1]下蹲右转旋拳沉掌 [2]摆转上步搬拳拦掌[3]上步右转抽拳搂掌 [4]左弓折腰搂膝前打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1]撇脚提腿左转抱球 [2]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3]后坐左转翻掌左捋[4]继转继坐平弧继捋[5]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6]翻掌分手后坐回引[7]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七十六式单鞭同第四式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七十七式下势同第五十七式⑴摆脚移重左掌后抽⑵下蹲左仆弧形前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1]移重摆脚左弓右蹬 [2]迈步右虚双拳前棚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1]退步右转松拳交臂 [2]左收左虚右按左采第八十式转身摆莲[1]左提右抽左撩右推 [2]转身摆腿掌移后转[3]先弓后虚两掌右移 [4]直立左踢右摆拍击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⑴下蹲落脚两掌左摆⑵右转捋带右弓左打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1]坐腿左转捋掌落拳[2]后坐提脚绕拳举手[3]落脚搬拳提脚拦掌[4]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5]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同第十三式⑴穿掌松拳后坐收掌⑵坐腿带掌分掌合手 [3]蹬右弓左翻掌前按第八十四式十字手同第十四式⑴扣脚右转弯肘举手⑵提脚分手开立合抱第八十五式收势⑴落实两脚两手分开⑵沉肘按掌松指下垂。
传统杨式太极拳(一百零八式)
传统杨式太极拳(一百零八式)第一段:01、预备式02、起势03、左绷04、右绷05、迎面掌06、揽雀尾07、单鞭08、提手上势09、斜靠10、白鹤亮翅11、左搂膝拗步12、手挥琵琶13、左搂膝拗步14、右搂膝拗步15、左搂膝拗步16、手挥琵琶17、左搂膝拗步18、进步搬揽捶19、如封似闭20、十字手第二段:21、抱虎归山22、揽雀尾(履、挤、按)23、斜单鞭24、肘底看捶25、倒撵猴(四个)26、斜飞式27、提手上势28、斜靠29、白鹤亮翅30、左搂膝拗步31、海底针32、扇通背33、翻身撇身捶34、白蛇吐信35、进步搬揽捶36、揽雀尾37、单鞭38、云手(四次)39、单鞭40、高探马(低式)41、右分脚42、左分脚43、转身左蹬脚44、左搂膝拗步45、右搂膝拗步46、进步栽捶47、翻身撇身捶48、白蛇吐信49、进步搬栏捶50、右蹬脚51、左打虎52、右打虎53、撤步右蹬脚54、双峰贯耳55、左蹬脚56、转身右蹬脚57、进步搬拦捶58、如封似闭59、十字手第三段:60、抱虎归山61、揽雀尾(履、挤、按)62、横单鞭63、右野马分鬃64、左野马分鬃65、右野马分鬃66、迎面掌67、揽雀尾68、单鞭69、玉女穿梭(四角)70、迎面掌71、揽雀尾72、单鞭73、云手(四次)74、单鞭75、下势76、左右金鸡独立77、倒撵猴(四次)78、斜飞式79、提手上势80、斜靠81、白鹤亮翅82、左搂膝拗步83、海底针84、扇通背85、翻身撇身捶86、白蛇吐信87、进步搬拦捶88、揽雀尾89、单鞭90、云手(四次)91、单鞭92、高探马(高式)93、穿掌94、转身十字蹬腿95、进步指挡捶96、揽雀尾97、单鞭98、下势99、上步七星100、退步跨虎101、转身穿掌(270度)102、双摆莲103、弯弓射虎104、窝心捶105、进步搬拦捶106、如封似闭107、十字手108、收势(含太极)。
杨氏太极拳85式歌诀(扎西大师)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歌诀----扎西大师第壹式预备式神意内敛守虚静,意在丹田内外松。
阴阳未开孕太极,守我之静待彼动。
劲力运转,中正安舒,气沉丹田,神意内敛,凝神于顶。
虚实开合,阴阳未开,虚实未动,虚静自然,专注于敬。
第二式起势掤举两臂需松肩,按下清气归丹田。
动静一分阴阳现,虚实开合腹内间。
第三式揽雀尾-左掤左旋右转化来拳,出步套封扣脚尖。
掤挒肘靠任尔使,採拿捋化亦自然。
第三式揽雀尾-右掤右掤前臂要撑圆,胸前空松实丹田。
顶头立腰送尾闾,活泼于腰固下盘。
第三式揽雀尾-捋捋式接手先吞劲,引人从己粘黏功。
缠裹引化需相随,捋採肘靠任尔行。
第三式揽雀尾-挤捋挤转换活于腰,斜进正出送尾梢。
力由脊发双手使,松肩沉胯劲贯指。
第三式揽雀尾-按按势抹掌须沉肘,腰胯回带顺引空。
高领低按随敌势,前去之中有后撑。
第四式单鞭单鞭双手抹平圆,揉按敌肘势自然。
长鞭甩去当胸按,左像钢鞭右似剑。
第五式提手上势劲起脚下螺旋上,太极身法形意桩。
提手伸腰把敌放,挤靠未使心里藏。
第六式白鹤亮翅顺引合出挤肘靠,上拔下沉须螺旋。
形似白鹤亮翅变,上架下採美若仙。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左旋右转闪正中,脚踏中堂命门撑。
两臂折叠搂按掌,全凭足下腰腿功。
第八式手挥琵琶提腿跟步身须正,右臂反採粘黏功。
虚步站定展腰背,两臂立圆採挒成。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实腿转体胯须平,捋转闪化守正中。
左右连环莫间断,起承转合须自然。
第十式手挥琵琶动作与前述第八式相同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动作与前述第七式相同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一搬二拦三打捶,左顾右盼莫迟疑。
搬拦截击连环步,闪展追进显神奇。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左掌横切格肘行,右拳变掌十字封。
左掤右抽松肩肘,引化落空闭门攻。
第十四式十字手掤架敌手背撑圆,十字封裹採拿缠。
若问此中有何窍,外翻里裹无穷变。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解腕转腰顶头悬,盼前顾后挑打按。
势如抱虎归山林,捋挤推按使敌翻。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左掌先走掤挒採,右掌推拿捋盖拦。
继而左掌缠提托,肘下右拳暗藏险。
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
②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
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 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
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 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
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
第六式:左右倒卷肱
(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 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 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 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 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 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 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 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 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
杨24线
杨24线
1
势
5
挥
9
单
13
17
势
21
转拦锤
2
6
10
14
贯
18
22
闭
别谢“”图 软倾
3
鹤
7
揽
11
单
15
转
19
针
23
4
搂
8
揽
12
16
势
20
闪
24
势
/taiji/2005-3-25 10:35:17
杨式24式简化太极拳在线教学
杨式24式太极拳在线教学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第一式:起势
杨式太极拳云手及练习
杨式太极拳云手及练习杨式太极拳云手及练习谱诀:横步蹑行似踩莲,连环运转连绵绵;捞抄拥捌等闲手,妙用全在转腰际。
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云手”势传统杨氏太极拳云手势,双手运转如轮,右手轮如钟针顺时转,左手轮如钟针逆时转,两轮(园)上下交替、翻飞旋转,且周而复始,循环往返,连绵不断,恰似云雾盘旋回绕、滔滔无间,另人难以捉摸,故名“云手”。
杨氏拳云手,武氏拳称“纭手”,陈氏拳称“运手”,他种拳技亦多有之,皆为异写,功用大同小异。
在传统杨氏太极拳中,凡重要拳势,必多次重复演练。
如揽雀尾,重复练习就有八次之多。
前辈言云手在杨式拳中作用重要,不亚于揽雀尾,故拳路中先后重复演练三次(趟),每次(趟)重复云手势3―4个,共计有9-12个之多。
所以三次(趟)重复,在于云手势不但有着其他拳势难以替代的多种劲别和技击作用,而且还有着捡验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功效……今尝试一一论述。
1;云手势行架中的多种劲别云手运转如轮,轮为园,为太极运行模式。
今将园以先天八卦定方位,论述云手势的劲别:以右手园为例:手在乾(上)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上横,为棚劲;手在离(右)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外、手指向上,腕部下沉,为按劲;手在地坤(下)位,手低肘高,手心向上、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下横,为捞劲;手在坎(左)位,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臂有向上横挑滚翻意,为抄劲。
此为乾坤坎离四正劲别。
手由天位按园形轨迹向右外、向右下、朝离位移动,翻腕向外滚动小臂,手心由向内变作向外,手指由朝左变作朝上时,为劲;手由离位按园形轨迹向下、向内朝地位移动,翻腕向下手心向外不变,手指由向上变作向右时,为采切劲;手由地位按园形轨迹向左外、向左上、地朝坎位移动,拧腕带动小臂向左外上方滚翻,手心由向上变作向内,手指朝左,为搬翻劲;手由坎位按园轨迹向上、向右,朝天位移动,手心手指方向不变,为搬带劲。
此为巽震兑艮四隅劲别。
以上八种方位劲别皆以右手为例,左手亦然,不过方向相反而已。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势动作歌诀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势动作歌诀杨式太极拳85势动作歌诀西安:李海水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歌诀(除去重复动作),是我在平时教拳过程中,为了大家便于记忆,抓住动作要点而随口说出的顺口溜。
今天我把它整理出来,以飨广大拳友。
并希望得到各位方家的不吝指导。
诚如是,我将不胜感激!预备式要求头要正,顶要平,颌要收,口要闭,椎要鼓,胸要涵,背要拔,肩要沉,肘要坠,腋要虚,腹要实,指要舒,胯要坐,腰要松,膝松直,踝要松,裆要圆,趾抓地,涌泉空,除杂念,意集中,尾闾前卷腰后撑,先心松,后身松,里里外外处处松,问君练拳何为难,放松当为第一关。
第一动:揽雀尾左掤封脚须内扣,掤挒采拿如意手。
右掤前臂要撑圆,后手助推莫等闲。
顶头立腰送尾闾,莫要前扑过膝尖。
前去必要往后撑,下实丹田胸前空。
力由脊发形于手,致球碰壁体凌空。
捋式接手先吞劲,四点齐转轻运行。
腕肘关节可变处,玩弄掌中不可轻。
劲点变化随敌动,捋采肘靠任尔行。
半马步势立身正,切莫后仰和前倾。
掤忌掤到敌身去,捋莫捋到己身来。
挤势转换须横肘,齐进齐退双叠手。
涵胸拔背胸前空,力点对准螺旋攻。
顶头立腰送尾闾,挤手莫越膝盖顶。
按势抹掌要涵胸,裆劲下沉前后撑。
高领低按随敌势,拔根敌必向前倾。
敌欲调整身平衡,当胸按去莫留情。
挫劲震敌脏腑碎,长劲出手敌凌空。
按手双掌在脚上,切莫俯身向前冲。
第二动:单鞭单鞭双掌抹平圆,涵胸拔背顶头悬。
前推三尖要对齐,半个云手靠腰转。
手如长鞭追穷寇,肩窝后抽背撑圆。
劲贯脚手一条线。
中线东南略偏南。
第三动:提手上势提手上势虚步站,左采右拦致臂残。
双掌合住静观变,顾盼七星和三前。
敌若前挤捋将去,敌欲抽身送一站。
起脚可致敌丧命,转身肘靠难生还第四动: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靠为先,上架下分美若仙。
肘击胯打贴身靠,上拔下沉意绵绵。
螺旋上架须坠肘,松腰落胯顶头悬。
切忌右手变招手,重心不可戕向前。
第五动:搂膝拗步搂膝拗步当胸掌,步步紧逼踩中堂。
实腿缓送虚腿上,切忌落步如砸夯。
落步胯根左右撑,沉裆转腰前后蹬。
杨氏太极拳段位套路第4段拳谱
杨氏太极拳段位套路第4段拳谱
第一节
1.单鞭起势:左画弧、右画弧、出步勾手、弓步前推
2.进步按挤:左抱球、右棚式、弓步右挤、弓步左棚、
3.后坐左捋、虚步后引、弓步前推、上步合手、弓步右挤
4.退步棚捋:后移左棚、退步左捋、(后推步)
5.右进步搬拦捶:虚步坐腕、右手抬压、上步左拦、弓步右捶
6.如封似闭:上步双分、弓步胸靠
7.左搂膝拗步:上步勾手、弓步推掌
8.右指裆捶:虚步勾手、弓步下打
9.海底针:虚步提手、成针下插、弓步斜靠
10.退步大捋:退步右捋
11.上步七星:弓步前挑、压肘踢踹、十字架打
12.右抱虎归山:出步托掌、转身搂走、弓步推掌
第二节
1.撇身捶:退步按掌、退步劈拳、弓步推掌
2.右蹬脚:提腿合抱、分掌分脚
3.右穿掌:退步分掌、弓步穿掌
4.海底针:虚步提手、成针下插
5.闪通背:退步托掌、马步顶肘
6.斜飞势:弓步伸掌、上步提手、弓步下插、弓步侧靠
7.斜分势:退步抱球、弓步背靠
8.右白鹤亮翅:右抱球式、侧出左挤、虚步亮打
9.如封似闭:退步伸掌、后坐左捋、转身按掌、弓步前推、弓步合手、后
坐分掌、弓步前推
10.十字手收势:退步右转、两手平拉、十字合抱、两手平伸、两手下落、
并步直立。
第五次与传统杨式太极拳亲密握手85拳小结(修改稿) (1)
第五次与传统杨式太极拳亲密握手------八十五式太极拳学习小结河南新乡学院邓一琳2013年10月我第五次参加了中华武术杂志社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举办的太极名家大讲堂,仍师从于傅氏父子班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
今年的大讲堂,我感觉是历年来举办的最好的一次。
不管是课堂环境,还是食宿的安排,都非常好。
但更好的是,每晚举办的名家讲座是一次次丰盛的大餐。
仅从这样的讲座来考虑,就感觉不虚此行。
只可惜时间太有限,所有涉及到的问题只是一带而过,很不过瘾。
就这样,我心灵上已产生很大的共鸣。
我与传统杨式太极拳已结识四年有余。
2010年在山东潍坊大讲堂第一次接触杨式太极拳,立刻就被傅清泉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解所吸引(不练拳的旁观者尚且感觉讲的很有意思),从而一发而不可收。
今年的大讲堂是我跟傅氏父子第五次学习了。
我十分庆幸自己的选择。
我深深感到,仅学习竞赛套路系列,很难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神奇魅力(很难,并非绝然不可能)。
我今年4月份在上海傅清泉武馆单独求学的一次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次学习。
这也许是正因为有了前几次的铺垫,才有了越来越深的感受。
现在我把我在三次大讲堂的集体学习,和两次单独的求教的体会,结合在学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目前看到其他拳友仍然存在的问题,按照傅清泉老师的讲解,以及我最终对85式拳的理解,一一列举出来。
希望初学杨式太极拳的拳友们能有所借鉴。
本人水平有限,又完全是本人语言的表述,不对之处,不当之处,不足之处,肯定在所难免,还望傅老师和广大拳友批评指正。
下面言归正传。
一. 关于手、眼、身法、步的理解在全套85拳的行功走架中,这些是时刻都要关注的问题。
1.手太极拳谚上讲: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⑴手上力点问题●前按手、下按手、上架手等的力点均在小指一侧。
●棚、挤等定式的力点在拇指外侧根部。
●运行过程中,双手力点一般在线路前进的方向。
如由“按”接“单鞭”,双手向南、继而东南平云时,力点在双手左侧,即左手在小指一侧,右手在拇指一侧;而接下来的折臂向胸前的採,力点在掌中;再转腰向西南的推按,力点在小指掌根处。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
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之杨若古兰创作第一式豫备式:两足摆布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天然竖立;两臂天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请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次要请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当中.这几点请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逐个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请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常常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是以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留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天然微屈. 3、精神要天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邪念. 4、豫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留意.第二式起势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细心检查一下豫备式是否合乎请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候,思想方法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请求的“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认识到如何举,然後随着缓缓举起;即使是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如许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请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成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成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请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常常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上面,终不克不及把肘“坠”於两掌的上面去.其实,在这类姿式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当如许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如许,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请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轻轻上翘,但不成用力翘起,必须天然,如许才干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干“形於手指”.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後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成停断,请求速度均匀,绵绵不竭,趁热打铁.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成有停顿景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天然舒展,不成用力张开,也不成松懈、曲折,掌心要微呈凹形.第三式揽雀尾一、摆布绷式要点:1、身体摆布动弹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耿直,後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如许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论述中虽有先後,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调和分歧.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4、《十三势行功心解》请求“迈步如猫行”.是以,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缓缓伸迈,才不致粗笨.这也是“分清真假”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示. 5、凡弓腿,弓腿之膝不成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人全部着地,腿也不成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普通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分歧. 6、右臂前绷须与肩平,不成偏高或偏低;绷出时肩关节不成前探;不成过於前绷,要以上体竖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成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後地分歧前去,天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坚持“立身中正”.二、履式要点:1、两臂须随腰左履.左履时两掌不成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成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感化,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举的空隙.整套动作都应当如许,防止把身体困住. 2、左履时身体仍须耿直转体,不成前俯後仰或摇摆;关键在於“上下相随”、“不先不後”.如果,下肢後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构成後仰. 3、在履的动作过程中,由於翻掌、沉肘和向後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景象.其实两掌其实不是有认识地向左“下”履.这点在循着绷、履、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履”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履,并没有向下的地方.所以,凡是向左(右)“下”履或向“下”履者,都是不精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符合合的. 4、履时左臂松松绷住,履的过程中,两手要坚持着与推手中履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与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履化的距离相等,不成拉得太开,这叫做“上於两膊相系”.三、挤式要点:1、前挤时上身不成俯或後仰;肩部不成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成凸出;肘部不成抬起,须稍低於腕. 2、挤出後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要点:1、重心渐渐後移时,右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後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两掌要随胯後坐抹後,要松肩,两肘不成外凸.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轻轻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成紧张,不成耸肩,两肘不成用力挺直,身体不成前俯或後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左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成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请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後翘.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式都做精确,然後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太极拳的劲点是随着动作的不竭变换而不竭转移的,所以动作要“绵绵不竭”,“动劲如抽丝”.现以揽雀尾中各动作为例,逐图指出劲点所在和次要部分,以便学者参考和细心体会. 劲点已如上述,这里再谈一下劲的来源. 劲的来源是“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例如按式,从图16过渡到17,两脚支持地面是其根.譬如要推动一辆载货的手推车,必定要依附两脚支持地面,如果两脚淩空没有去撑点,要推动车辆是不成设想的,是以说“其根在脚”(练拳时包含上步、退步或原地支持).右腿前弓,左腿右蹬是“发於腿”.譬如要向前推动手推车,两脚虽支持地面,但必定还要借助於前腿前弓与後腿後蹬. 当重心後坐转为重心前移时,腰部轻轻向上,而後向下、向前绕一弧形,以引诱着劲力和把握着动作的方向向前(其他如转体动作以腰向摆布动弹来引诱劲力和把握动作的方向),这叫做“主宰於腰”,或“腰为车轴”.通过脊部和背部的肌肉由缓缓收缩转为渐渐伸展,将劲力渐渐扭转递经肩、肘而到达掌根向前按出,而且手指也有劲力到达的感觉,这叫做“力由脊发”而达到“形於手指”.同时,劲的转换也须如许.例如由绷转为履式,也是通过由脚而腿而腰地将图在右手原在近腕部桡骨一侧的劲点,移经小指一侧腕部,到达近腕部的尺骨一侧,将左手原在掌根的劲点,移经食指和大拇指的一侧,到达近腕部的桡骨一侧的.但不成是以而现出由脚而腿而腰而脊面前先後顺次而动,显出断续;动作总须“节节贯串”、“完好一气”,所以仍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地调和分歧(胸腹部分也必须在腰部的带动下响应地动着,决不是“含(了)胸”、“松(了)胯”就丢开不管,让他不断“含胸”、“松腰胯”地呆着不动). 但是,这里所指的劲点,其实不是就在此处用力、使劲或紧张,而是仍然请求肌肉放松,动作缓慢、柔和,并仍须按照共同要点来做动作的.至於活动,也是“先在心,後在身”,以意贯於这个部位,以意贯於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在注处就有所感觉,这也是“内外分歧”的一种锻炼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经验的都是当面给予指教,只需按照各要点精确地完成动作,日久之後由於动作的精确和熟练,这劲路也会天然发生,也会天然地“上下相随”、“内外分歧”,如许也才不会发生流弊.由於每一动作都有必定的劲点移转,如果一一讲介,势必连篇累牍.是以,这里仅举一例以概其余,後文不再一一指出.6、所谓“眼为心之苗”,是指从眼睛里可以看出思想的活动来,正如戏曲、跳舞中传神的扮演一样.练习太极拳时,眼神是练好一套拳的次要部分. 试举一例来分析一下眼神.例如从左绷过渡到右绷时;身体左转,左肘向左後微下撤,眼神关及左小臂;身体右转,右臂将要绷出时,眼神移顾右小臂;当右臂还未绷足时眼神已稍先於手到达意念中所要绷出的方向;当右臂前绷时,眼虽已向前平视,但眼神须关及右臂前绷. 从这个动作来看,我们不难了解,在动作过程中眼神是要结合“目不转睛”的.但目不转睛其实不是没有准绳地摆布乱看,而是应当与身体动弹的方向分歧.其实,有很多转体动作如果眼睛不转(眼与脸的方向当然应当分歧),腰也会扭不过来;即使象左履式动作那样转体的幅度不大,但若是眼睛仍看着绷的方向,身体虽也能左转,可是就别扭的很;可见如果转体幅度再大些,就更没法转体了.另外,在“目不转睛”时,仍不成忽略“虚灵顶劲”这个请求;不成为了要在摆布移视时显得灵活而发生摇头摆尾的景象;也不成当手在上方或下方动作时发生抬头俯首的景象,而应当是“顶头悬”似地动弹和用眼神关顾,如许才干显得既灵活又有神. 当动作将要完成时,眼睛老是在稍先於手到达完成动作时的方向,要有“以眼领手”的表示,亦即眼睛要成为“心”的代表,并要结合“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心里想去拿一件东西,眼睛也老是先看这件东西,然後手才跟着去拿,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凡是动作向预定的方向去,眼神总须先去. 虽然眼神先到,但其实不是就丢开手不管了,仍然要关顾着手的动作直到到达为止.如许,才干将“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动作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地调和起来.第四式单鞭要点1、图18、19、20中,两掌前後抹转一个平面卵形时须随腰动弹,同时两肘(肘尖须下沉)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两臂动弹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後手跟,“两膊相系”不散漫.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肘要含胸转腰才干圆活.但含胸要留意不成凹胸,并要留意胸部不成平板,所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2、上身要耿直,防止前俯、後仰或向左倾斜. 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 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方向要分歧,上下要垂直,防止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成超出脚尖.鼻尖、眼尖、手尖要三尖对齐. 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曲折,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成一垂直线.第五式提手上式要点1、由单鞭过渡图24的两手动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调和分歧. 2、做图24的姿式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成凸出,身体应坚持耿直,胸部不成正对前方.脚跟虚点地面,脚尖轻轻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成挺直.要坐腕.重心应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图24开始向图27过渡时,由於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轻轻下蹲的景象.在挤的同进须有靠的意思,但不成耸肩;身要耿直,不成前俯.第六式白鹤亮翅要点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如许就有着上下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留意不成构成挺腹;顶劲下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慎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不成用来支持身体.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成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成抬肘、耸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坚持中正,不成前俯、後仰,不成挺胸、凸臀.第七式左搂膝拗步要点1、两手必须随腰的动弹而动作;腰部由右改变成左转时,切不成摇摆,因为一摇摆,上体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请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耿直,防止前俯、後仰.在迈步过程中,因为只要下蹲的一腿作支持,所以常常会为了赐顾帮衬身体的平稳而把臀部凸出,这就是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请求了,这点必须留意.定式时两手应当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分歧;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分歧.全部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调和、美满、柔和,不成有滞顿或棱角的景象. 3、右肩往下松沉时,不成构成右肩低左肩高的景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防止伸直;推出的右掌,要轻轻扭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成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第八式手挥琵琶要点1、由搂膝拗步变成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後坐都请求上体耿直,不成前俯或後仰. 2、右掌後撤收回肘,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如许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成先将右掌撤回而掉臂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左臂也不成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第九式摆布搂膝拗步要点1、同前搂膝拗步的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成站在一条横线上,如“丁”状,如许容易发生重心不稳和蹩扭的景象;必须後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左弓步须如“右八”状,右虚步须如“左八”状.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留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含步型与步法的精确性在内.)第十式手挥琵琶要点同第八式.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要点同第九式.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1、在连续进步时,请求“迈步如猫行”并请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要耿直,不成倾斜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普通步型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防止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法要随腰动弹,右拳搬出时不成离身体太远,并留意不成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动弹,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上,右拳打出时两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3、练该拳套时,拳要天然握实,不成用力握紧.第十三式如封似闭要点1、两臂须随身体後坐回收;两臂交叉时要防止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肘,两肘略分开,腋下须留不足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成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成後撤到身体後方,以避免把本人困住. 2、重心後称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後移,单是仰身;後坐仍要坚持上体耿直.重心前移後退时,要留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後,身法就能坚持中正,不致构成前俯後仰.第十四式十字手要点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这也是步法平分清真假的锻炼方法的一种.当右脚一踏实,就接作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全部十字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动作,同时完成,务求调和分歧. 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成耸肩抬肘. 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松.第十五式抱虎归山要点与揽雀尾不异.第十六式肘底看锤要点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竭”的请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美满、调和.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动弹.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留意勿使右把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跟,距离要均等. 3、做图74的姿式时,左膝要天然微弓;留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成挺直,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第十七式摆布倒撵猴要点1、在连续退步时要留意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离开些.当一腿提起筹办退步时,另一支持腿不成起立,须仍坚持虚步时的高低;留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後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常常做成经肋旁,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不宽舒和蹩扭.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即退三步,为了加大活动量也能够做五式七个(必须逢单数才干接下一拳式)但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後面的“云手”也必须响应地添加为五或七个,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第十八斜飞式要点1、右脚向右後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把握,常常右脚落地时显得粗笨;须坐实左腿,松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後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防止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绷意,右掌向右後上方列出时,劲要起於脚,发於腿,主宰於腰,通於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列出,身、手、步调和,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後;不要单以手列出.身、手、步调和,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後;不要单以手列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和劲路上的请求.列出时右臂要微屈. 3、由於右脚迈步较难把握,所以还要留意速度上的均匀,防止发生顿停的景象.第十九式提手上势要点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和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2、与五式不异.第二十式白鹤亮翅要点与六式不异.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要点与七式不异.第二十二式海底针要点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部由右腿支持.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是以初学者常常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必须随重心前移、後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就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请求.另外,两臂不成伸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下插. 5、折腰时,自颈脊至腰脊要坚持成不断线,不成抵头、弓背.眼视右掌前方,但不成把头抬起.要留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第二十三扇通背要点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成站起,落步时不成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摆和前俯後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分歧.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成正对前方,并要坐腕.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常常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不足”的请求,同进也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请求.所谓“劲以曲蓄而不足”,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是以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两腿都不成伸直或挺直.弧形请求美满,处处要有能“八面支持”的意思.第二十四式撇身捶要点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动弹,并要调和分歧. 2、右脚落步时不要踏在一条线上,并留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93的姿式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精确地显示出来,不要糊乱地划过去,但也不成是以停顿.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要点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连接动作上分歧,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过渡而来. 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不异.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要点与第三式不异.第二十七式单鞭要点与第四式不异.第二十八式云手要点1、运手时,身体动弹要以腰脊为轴,要缓缓动弹要以腰兴不成胡乱摆动,上体不成倾斜,要坚持“立身中正”.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天然、圆活.经上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左或右肘不成抬起,小臂要松松绷住而运转.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却跟一经踏实,另一脚跟即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主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後面又有两个是反复动作,共有三个云手.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中曾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活动量,将倒撵猴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後再接着做动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再接下一拳式“单鞭”.第二十九式单鞭要点与第四式不异. 第三十式高探马要点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成後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於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时不成耸肩.要拔腰,但不成挺胸或弓背.右臂不成挺直;手指不成朝前,朝前就会失掉坐腕的意思.第三十一式摆布分脚一、右分脚要点: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平圆要均匀.右臂在抹转後探出时也不成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沈着.如果左腿起立时两掌交叉着不动,就会发生呆滞景象.合抱时两掌腕部不成松懈地曲折.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分歧.同时两臂也不成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须略沉,低於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波动,不成俯、仰、倾、侧;两肩不成为了坚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肩.只要“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於坚持平衡. 二、左分脚要点:与右分脚同,惟摆布式相反.第三十二式回身蹬脚要点1、同前右分脚要点. 2、左腿须随回身收回,不成着地,要“含胸拔背”,不成後仰.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出力点. 注:杨橙甫老师本来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後敏捷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後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第三十三式摆布搂膝拗步要点与第九式要点不异.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要点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留意上体坚持耿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并沉腰胯.但折腰时,自颈脊到腰脊仍要坚持成直线,不成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成抬头. 3、两肘须微屈,不成挺直.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要点与第二十四式不异.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要点与第二十五式不异,惟方向相反.第三十七右蹬脚要点1、与第三十一式“摆布分脚”要点不异. 2、右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要点1、右蹬脚後,右脚下落时,左腿要响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如许才符合既轻灵又沈着的请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留意“迈步如猫行”要的求,同进上体要坚持耿直. 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相随分歧.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美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要点与左打虎式不异,惟摆布相反.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要点与前“右蹬脚”不异.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要点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後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坚持耿直.迈步的速度要均匀. 2、随下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次与传统杨式太极拳亲密握手-----2013年4月赴上海傅清泉武馆学拳纪实河南省新乡学院邓一琳关键词: 身法; 脚-腰-手; 力点; 圆裆、开胯;球体.前言自从2010年第一次在太极大讲堂跟傅声远、傅清泉父子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以来,又于2011年第二次在大讲堂仍师从傅氏父子学拳;接着又在2012年赴上海请傅清泉老师单独辅导85式杨式太极拳。
我觉得自己打的85拳从表面上来看,应该是可以的了,但我深知这一套拳的内涵绝非三五次的学习就可以完全领悟的,于是今年4月我又赴上海第四次请傅清泉老师单独辅导85式拳。
整整一天下来,一对一、一招一式的单独辅导,使我深感不虚此行。
我十分感激傅老师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我单独辅导。
但他说,我被你的精神感动了,专程从千里之外跑到上海,否则我是没有时间单独辅导的。
但让我更加感动的是傅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
他在教学中的那种热情、那种幽默、手把手、甚至有时还用上了腿和脚,来规范我的动作,使我在事后回放当时的录像时,还常常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有人问我,你此次学拳之行的最大收获在哪里?因为你的拳架已经不错了,还有必要再进一步学习么?岂不知传统太极拳博大精深,我们自以为不错的拳架,让行家, 大师一看,几乎处处可以挑出不足之处; 我们以为我们一直在看录像,一直在认真地模仿,岂不知“学拳需口授”这一拳谚绝非空穴来风。
傅老师讲,你不是要精益求精么?我就是要对你负责,就是要挑你的毛病。
我说,这正是我的需求。
此次学习,傅老师不仅从动作的外形上,更主要的是从身法上、内涵上对我进行了指导。
我深感我对85式杨式太极拳的了解又深了一步。
在外人看来,甚至很多拳友看来,似乎我的拳架没有明显的变化,大家看不出变化在哪里,但我自己知道我的85拳又向内涵方面深入了一步。
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真正的内行是可以看出的。
如果我现在再向其他拳友、向我的老干部大学的学员们传授85拳的话,我的讲解水平肯定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现借中华武术杂志这一平台,把我的学习体会总结出来,也许对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会有一些启迪吧!(本人水平有限,也许某些表述会有偏差,还请老师们、拳友们不吝指正。
)一.感受太极拳的神奇之处单从太极健身这一角度来讲,似乎拳架的标准与否并不太重要。
手与脚的运行路线有些偏差,角度大一些、小一些,似乎并不会影响什么,只要做得圆活漂亮就可以了。
但若我们要打的是太极拳,而不是太极操的话,那每招每式的运行路线都包含有攻防含义,稍有偏差,就会产生绝然不同的结果。
如:起式中双手上举下按到定势时,我虽然已经注意了力点在小指一侧,但我的两手指尖微微向内。
傅老师用指尖在我的腰侧轻轻一推,我马上站立不稳,向一边倾斜。
傅老师说,要坐腕指尖向前。
指尖向前只是一个表象,是以此来检测你的肘弯处是否朝前、肘尖是否朝后的一个方法。
当他摆弄好我的两手的角度和姿势后,傅老师用力推我,我明显感到力贯上去了,稳稳站住不动!又如:斜飞势的定势,左手是一个下采的动作。
我注意到了小指一侧是力点,但我的指尖是超前的(正南)。
傅老师一搬我的左手,我马上就架不住了,力贯不上去。
傅老师说,一定要虎口朝前。
果然,他再用力使劲抬我的左手,而我一个弱女子撑住了!再如:揽雀尾中第一个左棚,左手是向外之力,右手是下采之力。
我自我感觉我的左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傅老师用两只手把我的两手往里一合,我马上两手就合到一起了,根本撑不住。
我给自己找借口:我没有多大的劲儿。
傅老师讲:打太极不需要多大的劲,关键是你的姿势不对。
他把我的双腿、双手摆弄了一番,然后再用双手用力合我的双手,我居然又撑住了!太极拳真是太神奇了!我更感叹、佩服傅老师精湛的拳艺!任何一个拳式,他马上能讲出你哪一点到位,哪一点不合度。
唯有摆在正确的位置,你的力才能贯得上去。
傅老师说,这就是太极拳的奥妙之处,所以太极拳才会吸引这么多人孜孜不倦地、不懈地追求、探索,永无止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对身法的初步感悟傅老师讲,打拳最难的是身法。
打太极是要打出一个球体。
不仅双手的运行轨迹是弧形,而且身体要处处透出圆来,是一个玲珑的球体。
许多动作要做到含胸拔背,要双肩相合,气沉丹田,尾闾向前、向上卷曲提收,小腹处有明显的折叠。
我想起他在武林大会上讲到倒撵猴时,隔着衣服都可以看出他的小腹处有明显的折叠。
我请他再做做看。
他一边做,一边用手比划说,就这样向前向上卷曲,气自然会沉下来,自然会含胸拔背。
有几个动作给我的印象很深。
例 1 右野马分鬃接左野马分鬃。
同斜飞势一样,下手是采,要虎口朝前;上手要要先棚再挒。
转换时,左手来,右手不要走,即右肩不要外开,双肩有包裹的感觉;双手的交叉点在手腕,而不是手掌。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上步时要膝盖朝前,正对前方,而不是斜向上步。
例2.左搂膝拗步接右搂膝拗步。
在转换动作时,在左脚外摆、左手外翻的同时,右前推手不要懈,向左、过胸、不低于肩抡摆,不仅如此,而且要肩背一起过来与左肩相合,两肩有一股合劲儿。
定势时,虽身体基本朝前,但胯不要跟过来。
例3第一个玉女穿梭接第二个玉女穿梭,以及第三个玉女穿梭接第四个玉女穿梭。
当身体从西南方要转向东南方向时,左手臂向右环抱时,右手臂和肩不要先动,而要和左肩有一个合劲儿,待面已转向东南时,再放开右肩,做定势中的推架动作。
也许这就是傅老师所说的把每一个动作都做成一个球体。
三.初次提高了对肘的认识有句拳谚是”走手不走肘”, 大概是讲在某些拳式的运行过程中,肘的运行轨迹不大明显。
如揽雀尾中的按式。
还有一句拳谚叫“前不露手,后不露肘”。
也许是这些说法制约了人们对肘的正确认识。
傅老师讲,肘是太极拳八法之一,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常用的拳法。
而在85式太极拳中有很多用肘的地方被人们忽略了。
例1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
⑴坐腿,⑵沉肩,⑶转腰、锁胯、撤肘,⑷抡臂,⑸折叠手臂,⑹搂膝、转腰、推掌。
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撤肘的概念,而是向斜后方划了一个漂亮的圆弧。
例2肘底捶。
左右手从单鞭向左前平云时,左手云到胸前时即要开始翻掌向左后方撤肘、旋臂、向前劈掌。
很多人知道翻掌,但不知道撤肘(这是进攻动作),甚至把一个平圆运动轨迹做成了立圆。
看似漂亮、圆活,实则违背了攻防含义。
例3提手上势。
傅老师说我做的提手上势没有肘的意识,意识只在前面,没有后面。
而太极拳要瞻前顾后。
我对他说,单鞭接提手我用了4个字:落、合、提、送。
他纠正我说,不完全对。
要沉(肩)、撤(肘)、提(手)、合(臂)、送(背)。
通过这一次学习,我才对肘的和含义和用法有了粗浅的意识。
四.提高了对手上力点的意识拳论上讲,“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不仅在定势中,而且在行拳中清楚手上力点的不断变化是十分重要的。
我虽对定势时手上力点有了一些认识,如棚手的力点在拇指外侧根部;搂膝的下按手的力点在小指一侧。
但我对拳式运行过程中力点的变化情况并未多加注意。
以揽雀尾的左棚接右棚为例。
左手要竖指向左后划一小弧(但左肩还要控制住),力点由左棚手的拇指外侧转向小指一侧,再转向掌根内侧;而右手由定势时立点在小指一侧转向拇指一侧领劲外旋,与左手斜向相对,继而弓步右棚.。
这个斜抱球是过渡动作,是很难打好的。
其他像云手、单鞭等几乎所有的动作,我们不仅要注意到定势时手上的力点,而且要关注拳式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力点。
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五.纠正了某些错误的概念1.揽雀尾中按式的运行路线奚桂中先生说,由挤接按,双手回带和前按时,两拇指间始终相距一拳的距离。
傅老师讲,按,要先坐腿、开跨,两手分开,从窄到宽,再从宽到窄。
宽度未超过肩,窄度小于一拳宽。
2.关于白蛇吐信和高探马带穿掌中所谓四併指问题奚桂中先生在其“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中说:在演练白蛇吐信和穿掌等绝少数拳式的定式时,四指宜伸直,以指尖击人要害部位。
这就是所谓的四併指。
我问及傅老师此二式是否四併指。
傅老师完全否定。
他说,白蛇吐信之右手一定要虎口朝前,这是用手接住对方之手,往回抽拉之意;然后左手上去击打。
高探马带穿掌,左手上去掐住对方的脖子,也是虎口朝前,何来指尖朝前?想当然不行的;右手马上翻向上,最后才掌心翻朝下,把对手拉回来。
其他还有不少在奚先生书中所谈到的动作均被傅老师一一否定。
如:起式中双手下按的运行路线;倒撵猴接斜飞势的左脚扣摆问题;揽雀尾中双脚的角度及朝向问题;肘底捶之左掌内旋翻掌撤肘问题;肘底捶定式时右捶的位置问题;转腰与转腰胯之概念问题等。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3.关于“腰”的概念及对“脚-腰-手”新的体悟我原以为既然太极拳“以腰为主宰”,那么一切动作均要先动腰。
腰先动,i四肢才动,四肢是如同长在腰上一样。
我对腰主动,手臂被动比较有感觉。
但对腿与腰的关系不大清楚,只是感觉腰主动、腿被动,不大好操作。
所以我在做揽雀尾的棚捋挤按,都是先动的腰。
傅老师纠正我的动作说,腰是主宰,这不错。
腰是连接上下肢的枢纽。
一切动作要在意念的引导下,先要从脚开始,由脚,而腰,而手。
即我们平时强调的“脚-腰-手”。
所以你在捋时,要先坐腿,不要先动肩(大概是我一先动腰,肩自然跟着先动了);挤时,要先走膝,不要先动腰。
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最后,后腿经过腰发力,力达指尖。
我这才对耳熟能详的“脚-腰-手”这一杨家传太极拳的关键词,有了真正的理解。
傅老师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绝非这几页纸能表述清楚的。
结语此次上海之行,使我更深一层感悟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魅力。
传统太极拳真的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所以才引得无数太极拳人为之竟折腰。
我和傅老师相识已4年,每年的学习都使我有更深一层的体悟。
有人问我,你还要出去学习么?4次了,差不多了吧!我心里明白,再有4次,也未必就差不多了。
今年的太极大讲堂傅氏父子又能到场,而且讲的内容又非常关键,我已决定仍然报傅氏父子班。
爱好太极拳的痴迷者们,10月北京太极大讲堂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