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认识摩擦力1.1 实验目的(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2)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3)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2 实验原理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1.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滑轮组、细线、铁架台。
1.4 实验步骤(1)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将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将木块放在滑轮组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4)分析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1.5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保持拉动物体的速度恒定;(2)确保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准确;(3)避免实验过程中物体与桌面发生滑动。
第二章: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2.1 实验目的(1)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2)学习使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验现象;(3)掌握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2.2 实验原理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位置的高低而具有的能量。
2.3 实验器材铁球、木架台、尺子、海绵。
2.4 实验步骤(1)将铁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落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2)记录铁球下落的高度和海绵的形变量;(3)分析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2.5 实验注意事项(1)确保铁球从同一位置释放;(2)测量海绵形变量时,要保持尺子垂直于海绵;(3)避免实验过程中铁球与地面发生碰撞。
第三章:制作简易指南针3.1 实验目的(1)了解地磁场的分布;(2)学习制作简易指南针;(3)掌握指南针的原理。
3.2 实验原理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产生磁力作用,使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磁南极。
3.3 实验器材铁针、磁铁、棉线、透明胶带。
3.4 实验步骤(1)将铁针放在磁铁上,使铁针磁化;(2)用棉线将磁化的铁针吊起,保持自由旋转;(3)观察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4)制作简易指南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4 速度的测量
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速度的测量》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了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在前几节中已经给学生讲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对速度有了一定的理解,要求学生巩固学习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教学目标1.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掌握求平均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续表中。
4.实验表格5.实验注意事项(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要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4)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
(5)时间和长度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下面大家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开始实验。
实验完毕后,请说出你的实验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实验及时指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续表1.在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3.测量路程时要注意什么?想想议议:某同学想测出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提出可以把小车从斜面的中部开始释放,进行测量。
想一想: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的实验中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说明原因。
例1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秒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所有分组实验报告单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所有分组实验报告单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时间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一、实验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三、实验原理:.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记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4.测细铜丝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刻度尺的量程 mm,刻度尺的分度值 mm,零刻线是否磨损。
2.记录数据:物理课本长 mm,宽 mm。
五角硬币的直径 mm。
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经历用图像法探究物理量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秒表、铅笔等。
方法点拨:1.用烧杯量取200mL45~50℃的温水进行实验。
当水温接近90℃时,开始记录温度计的示数,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直至水沸腾后5min。
2.实验时,应在玻璃杯上加盖(用硬纸板做,中间钻一个小孔以便插入温度计),防止水蒸气液化使温度计刻度模糊不清,便于读数。
3.记录数据时,可两个同学合作进行,一个以观察为主,一个以记录数据为主。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4. 试以加热时间为横坐标、以温度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图中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它们连接起来,时间变化的图像,通常把它叫做水的沸腾图像。
实验结论5.分析水的沸腾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器材:激光笔白纸平面镜直尺量角器铅笔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下面压一张白纸,在纸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巩固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原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其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重物、尺子【实验步骤】1. 将斜面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斜面倾斜角度可调。
2. 将小车放在斜面底部,释放重物,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分别在不同的高度释放重物,重复步骤2。
4.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实验二:测定物体密度【实验原理】利用浮力原理,通过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来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量筒、液体、物体、尺子【实验步骤】1. 准备一定量的液体,倒入量筒中,记录液体体积。
2. 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记录液体体积变化。
3. 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根据浮力计算物体的密度。
3. 实验三:测定摩擦力【实验原理】通过测量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研究摩擦力的性质。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物体、尺子【实验步骤】1. 组装滑轮组,将物体悬挂在滑轮组上。
2. 使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体,记录测力计示数。
3. 计算摩擦力,分析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4. 实验四:奥斯特实验【实验原理】通过观察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验证电流的磁效应。
【实验器材】电流表、导线、小磁针、电池【实验步骤】1. 连接电流表和电池,形成闭合电路。
2. 将小磁针放置在电流表附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3. 改变电流方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5. 实验五:制作简易电动机【实验原理】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作简易电动机。
【实验器材】导线、电池、磁铁、滑轮组【实验步骤】1. 将导线缠绕在磁铁上,形成线圈。
2. 将线圈连接到电池上,形成闭合电路。
3. 观察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制作简易电动机。
三、实验要求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3-4人。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2. 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实验器材:1. 天平;2. 量筒;3. 细线;4. 棉花;5. 物体(如石头、铁块等)。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3人,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2. 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并在实验桌面上摆放整齐;3. 首先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4. 将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取体积V1,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5. 用细线将物体系住,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取体积V2,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6. 计算物体的体积:V = V2 - V1;7.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V;8.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纸上;9.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0. 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
注意事项:1. 测量质量时,要确保天平平衡,准确读取质量值;2. 测量体积时,要确保量筒内水位稳定,准确读取体积值;3. 物体放入水中时,要完全浸没,避免气泡产生;4. 计算体积时,要准确无误;5.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遵守实验纪律。
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密度大小;2. 探讨影响物体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失误,如读取体积值不准确等,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加强指导。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密度及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1.2 实验要求学生分组,每组4-6人,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探究。
第二章:测量长度2.1 实验项目:尺子测量2.2 实验器材:尺子、记录本2.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桌长度、宽度、高度等;(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4 实验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第三章:观察物体3.1 实验项目:放大镜观察3.2 实验器材:放大镜、记录本3.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细微部分;(2)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分享,讨论观察到的细微部分的特点。
3.4 实验思考: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如何选择合适的观察距离?第四章:力的作用4.1 实验项目:拉力实验4.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钩子、记录本4.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
4.4 实验思考:如何准确地测量力的作用效果?第五章:浮力现象5.1 实验项目:浮力实验5.2 实验器材:浮力计、水、物体、记录本5.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浮力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5.4 实验思考:如何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第六章:声音的产生6.1 实验项目:声音产生实验6.2 实验器材:尺子、桌子、记录本6.3 实验步骤:(1) 学生将尺子放在桌子上,拨动尺子使其振动;(2) 观察并记录尺子振动时产生的声音;(3) 小组内讨论,分析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6.4 实验思考:如何改变尺子振动的频率来产生不同的音调?第七章:光的传播7.1 实验项目:光的传播实验7.2 实验器材:激光笔、白纸、记录本7.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激光笔照射白纸,观察光的传播路径;(2) 将观察到的光传播路径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光的传播特点。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示例和动画,讲解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3. 介绍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等),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玻璃棒垂直插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2)改变玻璃棒的角度,重复步骤1,记录多组数据。
(3)利用折射定律计算水的折射率。
(4)重复步骤1-3,分别用酒精和玻璃作为另一种介质,计算它们的折射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折射率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折射率与介质性质有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运用折射定律计算折射率,并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实验桌等。
2. 教学软件:动画、示例图片等。
3. 参考书籍:物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学生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避免主观臆断。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研究,如探究其他光的折射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本节课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所需器材及作用。
3.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实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4. 实验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
5. 实验操作: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实验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
2. 学生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4. 注重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实践。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分析4. 结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敲击一个铃铛,铃铛发出声音,是因为铃铛振动产生了声音。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声波,从而产生声音。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实验器材(如一个铃铛、一个鼓等)。
学生通过敲击、摩擦等方式使器材振动,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4. 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等因素对声音的影响。
例如,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5. 结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幅度和频率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如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能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铃铛、鼓等。
2. 实验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教学建议1. 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教案标题: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
教学内容:
1. 实验原理: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基本物理原理。
2. 实验方法: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材料进行实验。
3. 实验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方法。
2. 理论学习:介绍实验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对实验有基本的了解。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课题进行实验。
4.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3.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评定: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2. 实验操作评定: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团队合作评定: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备齐全。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和探索思路,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分组实验教案全
分组实验教案授课人课题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内容与过程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1.学生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正确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4.用毫米刻度尺和铅笔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紧密地緾在铅笔上,数出细铜丝在铅笔上的圈数,用刻度尺测量出总圈数的长度,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重点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如何使用时间的测量和正确读写难点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如何使用时间的测量和正确读书,误差授课方式分组实验授课时间2021.9.17 课时1课时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结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分组实验教案授课人课题 用温度计测水温内容与过程目的 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1.学生检查实验器材。
2.在测量水的温度前,思考下面哪些做法和读数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误的错在哪里。
3.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热水和冷水)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测量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量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4.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测量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水中,不要碰到玻璃杯底或容器壁,要竖直放置。
5.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水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初二物理《密度的应用》教案
初二物理《密度的应用》教案初二物理《密度的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通过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认识目标:1.掌握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知道密度的测量原理及方法,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了解测密度过程中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间】 ( 1 学时)【教学手段】分组实验讨论【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例题: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44.5克,体积为5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二)自学与互帮1.自学内容一:量筒(量杯)的使用自学方法:阅读P12-13 信息快递:(1)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其测量单位是。
符号是。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2)量筒的使用:①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为 mL,分度值为 mL,②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上,③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液体相平,④如图6-8(b)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V1= mL,水和物体总体积V2= mL,测得物体的体积V物为 mL。
2.自学内容二:测量水的密度自学方法:(1)需要的实验器材(2)实验原理:(3)实验步骤:①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1②向量筒内倒入一定的液体,其体积为:V③测量剩余液体与烧杯的的总质量的液体质量 m2④则水的密度(表达式):⑤思考:步骤①③ 能颠倒吗?为什么?2.自学内容二:阅读P12活动6.5鉴别金属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自学方法:(1)需要的实验器材:金属螺母、水、烧杯、细线、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步骤:(思考:先测质量还是体积?为什么?)a.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c.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速度的测量(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据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刻就能算出车辆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从而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这就是区间测速的原理。
请你想一想:应该怎样测量物体的速度?下面我们来实际测量一个沿斜面下滑的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习新课 一、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 设计实验【提出问题】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s ,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依据公式v= s/t ,就可以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我们可以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搭建一个斜面,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小车可在这个斜面上运动。
(2)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3)实验原理:v =st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s 和时间t 。
(4)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等。
【提问】你能说出各个器材的作用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进行补充。
【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5)实验器材的作用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②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会记”。
③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会读停表的示数:示数=小表盘示数(min )+大表盘示数(s ),根据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加30s 。
④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6)实验注意事项【提问】搭建斜面时,对斜面的坡度有什么要求?①搭建斜面时,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太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的速度大,时间短,导致测量难度大、实验误差大。
②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变。
③测量小车下滑路程时,起点从车头算起,终点也应该是车头。
2. 实验步骤(1)如图,将长木板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很小的斜面;(2)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1,把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4)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和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2. 实验要求(1)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
(2)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2)实验器材:刻度尺、物体。
(3)实验步骤:①观察刻度尺,了解其量程和分度值。
②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③记录数据,计算平均值。
2. 实验二: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1)实验目的: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2)实验器材:不同质量的物体、计时器、高度计。
(3)实验步骤:①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下落高度和时间。
②记录数据,分析重力对下落速度的影响。
3. 实验三:测定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路元件(灯泡、电阻等)。
(3)实验步骤:①连接电路,使电流表和电压表与电路串联。
②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记录数据。
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 实验四:制作简易的潜望镜(1)实验目的:学习制作简易的潜望镜,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实验器材:平面镜、塑料管、光线。
(3)实验步骤:①制作潜望镜,使其能够观察到远处的物体。
②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5. 实验五:测定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不同接触面积的物体、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
(3)实验步骤:①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接触面积、不同粗糙程度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②记录数据,分析摩擦力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评价1. 实验态度:是否认真预习、遵守实验规程、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八年级上册物理凸透镜成像分组实验
班级:姓名:实验组别: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器材: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三.实验要求 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2.猜想与假设:(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
(“大于”、“小于”或“等于”)(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
(“大于”、“小于”或“等于”)3.设计和进行实验:A.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B.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
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调节高度,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C.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又称:物距大于2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D.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用不透光的物体将凸透镜遮拦一半试试有什么不同)E.找出1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1倍焦距以内(又称:物距小于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看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若不能成像,则取下光屏,透过凸透镜去看火焰,记下此时成什么样的像。
F.熄灭蜡烛,将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4.分析与论证:G.根据实验完成下表格。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记录和结论:3.实验结论: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焦距时,成、的(缩小或等于物体大小)像。
由此可知: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变小像将变。
五.反思与拓展(1)根据表中1、2两次实验推理:当物距u=2f时,凸透镜成像。
(2)本次实验如果“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对实验可能有什么影响?(3)当凸透镜成实验像时,若用不透光的物体将凸透镜遮拦一半,对像有什么影响?(选择“能”或“不能”)成像,像的大小将(选择“变化”或“不变化”),像将(选填“变亮”、“变暗”或“亮度不变”。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一、新课内容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
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演示玻璃瓶的形变。
平均速度物理教案
平均速度物理教案平均速度物理教案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一)教材地位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自制教具及实验改进:由于我校是农村薄弱学校,原只配一套斜面小车,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且在测试中发现:当斜面坡度太小时,小车不能下滑,坡度稍大时,小车容易驶出木板发生侧翻。
因此,我设计了12套“轨道斜面”,即把线槽(电工用)固定在木板(或木直尺)上做斜面,用玻璃球代替小车,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且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每套成本不到1.5块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案学校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
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
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
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用停表测量时间一、实验目的: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二、实验器材:机械停表一块(量程15min,分度值0.1s),实验用小车一辆,挡板一块,斜面(长0.73m、10°角倾角)一个。
三、实验步骤:1.观察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检验停表的按钮和指针是否正常工作。
2.在斜面上确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终点处安置挡板3.将小车放置在斜面上,由起点处释放,同时按下停表按钮,小车运动到终点的同时再次按下停表按钮。
4.读出并记录停表的读数为1.1s。
5.整理实验器材。
四、实验结果小车运动的时间为1.1s。
测量平均速度1.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计时演示教师准备一套并加小车学生带滑轨的斜面,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中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观察回答1.实验介绍(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观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
练习使用秒表。
(3)介绍实验步骤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3.实验结果讨论:(1)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对比每组数据,计算出的V1,V2,V3是否相等。
(2)物体作变速运动,在两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v1,v2.有位同学认为,这个物体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v1+v2/2,空虚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意见。
完成实验讨论讨论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教案教学目标1.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2.练习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温度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学生参与的实验课,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尽管在小学已学过温度计,这里仍需给予重视.实验特点(1)本实验的操作技术并不难,但是从向杯内倒入开水到杯内水的温度将至室温,水温是连续变化的.因此实验过程中测个环节的温度时,读数要快,否则,温度就要下降.(2)温度计的玻璃壳易碎,初中学生活波好动,如果组织不好,易损坏仪器.教法建议1.实验的组织课前要编好实验小组,每组以2~3人为宜.如果仪器不够,可以考虑分批进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有所提高.2.实验过程(1)准备阶段.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注意它的量程和分度值.量程就是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度值就是温度计上一个小格代表的值.教师要把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并作示范.(2)测温过程.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热开水的温度:教室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实测温度℃(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烫热温按如1图所示,把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将被测的热水随烧杯放在下面.不要用手拿着温度计观察读数,以免读数时不准确,使误差偏大.接下来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编着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48页)上的步骤,先记录教室气温,然后测出刚倒入杯内热水的温度,记录在上的表格上.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至水温与教室的温度相同为止.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估计温度和实测温度可能有较大差别.因此,本实验不能提出具体的误差要求,也不要批评.要保证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数据.3.处理数据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代表时间,单位为min(分钟);纵轴为温度,单位为℃.按照记录描点,然后用平滑的线把各个点连接起来,记录下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重点、难点解析】用温度计测开水的温度时,由于温度计开始时的示数与室温相同,温度计中的液体(测温物质)要从开水中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加,当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到最高不再上升时(稍停片刻开始下降),就是开水的温度。
水的最低温度是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下降时的温度,此时,与教室的温度相同。
【教学过程】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示范测温操作上课开始,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复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教师进行测水温的示范操作。
例如:(1)下列测液体温度的示意图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在哪里?使用温度计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通过此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参考答案:错误的有图A、图B、图C。
图A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壁;图B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底;图C玻璃泡未全部浸入液体;图D正确。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不能用温度计做搅拌器搅拌液体。
(2)指出读温度计示数的正确方法是下列情况中的哪种情况?正确方法是B。
2.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步骤:(1)测出教室的温度,记在表头上。
(2)倒一杯热开水,用温度计测出它的温度,记在表各中。
(3)让开水冷却到你的手指可以插进去但还觉得烫的程度,估计这时水的温度,再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把这次及以后每次的估计值和实测值都记在表格里。
继续让水冷却,到手指伸进去觉得热的程度;到手指伸进区觉得不热的程度。
每次都事先估计水的温度,然后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把每次测量的温度值计在表格里。
热开水的温度:教室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实测温度℃(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烫热温3.处理数据,分析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1)横坐标轴每一格代表1分钟;纵坐标轴每一格根据教室的温度和开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标度。
(2)把每一个时间对应的温度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结论:板书设计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温度【课题】体验物体的温度【组织形式】学生个人或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体验一些温度的感觉(常温),查阅低温的资料,查阅高温的资料.【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2、发现新问题.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学重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仪器和器材】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
【器材】试管2个(内径各约3.5厘米和1.5厘米,如果大试管过长可截短一点),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或橡皮塞)2个,烧杯(500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纯萘粉(5克左右),角匙,接近沸腾的热水(约350毫升),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其余除搅拌器、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
【操作】(1)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
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均匀地加入纯萘粉,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
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它位于萘粉柱的中心偏下处,但不接触管底。
(2)如图3-18所示,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并通过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试管中,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等。
再把大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使它不接触烧杯的壁和底,而水面略高于小试管中萘粉柱的顶面。
(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让水保持沸腾状态,同时使小试管中的萘粉不断得到加热。
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约70℃时,每隔一分钟或半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至萘温升至85℃左右为止。
(4)停止加热,取出小试管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让液态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继续观察和记录萘的温度,直至温度降至70℃左右为止。
(5)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萘的熔化、凝固图象。
由此分析表明:晶体萘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虽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教学反思】学生理解水的沸腾【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这个温度叫沸点。
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教学重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学难点】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仪器和器材】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
【实验方法】1.如图2.25-1所示,将水放在烧杯里(半杯即可)加热,温度计插入水中测水温。
找一两位学生随时向全班报告温度。
指出观察重点是水和温度计。
2.教师边实验,边讲解,首先看到较小气泡出现在烧杯底部,然后上升,指出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热分离所形成的。
少时,从杯底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这些泡里含有水蒸气,但没有上升到水面就变小并消失了,这是因为水温不匀,杯底温度较高,蒸汽泡可以形成,但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蒸汽又凝结成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