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逻辑_权力配置的分析框架

合集下载

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逻辑与过程逻辑——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逻辑与过程逻辑——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 5
公 共 管 理 与 政 治 学
。实 ,对 核 心 在 于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的 构 建 与 国 家 治 理 能 力 的 提 意 际 上 于 政 府 的 衡 味 着 职 能 的 体 量 越 小 越 好 ;作 ,应 、社 升 为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之 核 心 主 体 的 政 府 无 疑 发 挥 着 量 当 更 关 注 其 能 否 切 实 有 效 地 管 理 好 国 家 。从 ,政 。这 ”视 关 键 作 用 逻 辑 上 讲 府 治 理 可 以 从 治 理 能 力 和 会 就 意 味 着 要 将“有 为 政 府 为 职 能 转 变 的 ,前 ,围 ”进 。 者 指 的 是 政 府 在 应 对 核 绕 如 何 推 动 政 府 更 加“有 为 行 改 革 治 理 方 式 两 个 维 度 加 以 理 解 心 ;后 ,一 ” 且“有 ”的 公 共 事 务 时 所 具 有 的 潜 在 或 现 实 的 能 力 者 则 指 政 结 合 这 两 方 面 来 看 个“对 路 为 政 ,直 ,才 。 府 如 何 实 现 自 己 的 意 志 观 表 现 在 政 府 与 多 元 主 体 府 及 其 职 能 结 构 是 改 革 的 最 终 指 向 )以 。当 ,这 政 府 职 能 转 变 推 动 政 府 治 理 方 式 变 革 的 关 系 上 然 种 架 构 并 不 意 味 着 二 者 截 然 分 (三 ;实 ,二 。例 ,治 ,政 开 际 上 者 本 身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如 理 能 正 如 前 文 所 述 府 治 理 方 式 直 观 地 表 现 在 政 府 ,而 ,政 力 提 升 之 后 客 观 上 就 会 催 生 治 理 方 式 的 变 化 多 元 主 体 的 关 系 上 治 理 与 府 职 能 转 变 的 过 程 恰 恰 也 就 。 , 、 、 。 , 方 式 的 更 新 无 疑 可 以 提 升 治 理 能 力换 调 节 政 市政 言 之政 府 治 是 社政 民 关 系 的 过 程一 方 面政 府 , 理 能 力 的 提 升 和 治 理 方 式 的 变 革 直 接 关 乎 着 国 家 治 理 应 当 从 微 观 经 济 活 动 和 市 场 行 为 当 中 坚 决 退 出改 变 ,“使 ”[ ]; ,或 , “政 度 干 预 市 场 在 资 源 配 置 中 起 决 定 性 作 用 现 代 化 的 全 面 推 进 者 说 府 治 理 理 论 现 代 化 过 ,推 ,完 , ”。[ ]而 一 方 面 动 政 事 分 开 善 政 府 公 共 服 务 购 买 是 国 家 治 理 现 代 化 的 基 本 要 求 反 映 到 行 政 实 另 ,培 ,兼 ,无 改 革 社 会 团 体 审 批 登 记 制 度 育 和 扶 持 社 会 组 织 发 顾 治 理 能 力 和 治 理 方 式 的 政 府 职 能 转 变 践 中 ;同 ,切 ,防 ,维 ”和 时 实 遵 循 法 治 止 公 权 力 滥 用 护 公 疑 天 然 地 成 了 国 家 治 理 现 代 化 的 重 要“抓 手 关 展 ,捍 。总 。这 ” 到“政 ”再 民 的 权 利 和 利 益 卫 社 会 秩 序 与 公 民 自 由 而 言 键 突 破 口 种 从“职 能 转 变 府 治 理 ,借 ”的 ,层 、渐 ,体 助 职 能 转 变 这 一 关 涉 着 政 府 与 多 元 主 体 关 系 调 到“国 家 治 理 演 绎 层 推 进 次 深 入 现 之 ,削 、调 。 试 的 载 体 减 对 市 场 的 不 正 当 干 预 整 社 会 管 理 出 国 家 治 理 现 代 化 场 域 中 政 府 职 能 转 变 的 理 论 逻 辑 、增 、保 ,并 (一 )政 强 公 共 服 务 职 能 障 公 民 的 正 当 权 益 能 府 在 国 家 治 理 主 体 格 局 中 占 关 键 地 位 职 ,从 、市 效 地 将 多 元 主 体 格 局 融 会 贯 通 而 变 革 政 府 治 理 现 代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包 含 政 府 治 理 场 治 理 和 社 有 [ ] 。这 式 并 使 政 府 职 能 与 其 在 现 代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中 的 角 色 三 个 体 系 塑 造 了 规 方 会 治 理 三 个 重 要 的 次 级 体 系 、市 ,而 定 ,最 。 位 相 一 致 场 行 为 和 社 会 行 为 的 程 序 与 制 度 终 切 实 有 效 地 推 进 国 家 治 理 现 代 化 范 行 政 行 为 其 各 自 的 运 行 规 则 及 其 交 织 互 动 则 有 效 地 嵌 入 现 代 国 、过 :国 — — 。 , 程 逻 辑 家 职 能 政 府 职 能 俗 地 讲现 代 国 家 治 理 表 三 家 治 理 的 内 在 逻 辑 之 中通 、管 现 为 包 括 国 家 政 权 的 所 有 者 理 者 和 利 益 相 关 者 在 — 政 府 职 责 职 责 体 系 ,其 关 键 在 于 政 内 的 多 元 行 动 者 之 间 的 协 同 与 互 动 、市 、社 。当 新 ,特 ,政 府 场 会 等 多 元 主 体 之 间 的 博 弈 与 合 作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府 职 能 ,无 。依 论 是 从 行 政 体 系 的 运 作 过 程 还 是 从 治 理 能 力 的 转 然 变 的 理 论 认 识 和 改 革 探 索 不 断 推 进 据 具 体 内 容 和 ,在 ,政 ,这 , 推 进 实 践 看 多 元 主 体 结 构 中 府 这 一 主 体 依 旧 着 力 点 的 不 同 一 过 程 可 以 大 略 地 划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发 。甚 “国 — — — 占 据 着 主 导 地 位 挥 着 关 键 性 的 作 用 至 可 以 并 基 本 遵 循 着 家 职 能 政 府 职 能 政 府 职 责 职 责 ,其 ”的 。实 ,这 说 他 主 体 的 顺 利 成 长 及 其 力 量 的 有 效 发 挥 都 离 不 体 演 化 逻 辑 际 上 一 渐 次 深 入 的 过 程 恰 恰 ��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1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1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摘要: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政治体制的要求与当前政治体制自由状态存在着矛盾,尤其是对政府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迫切性。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含义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我国进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急迫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分析了我国当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困难,比如地方政府职能的自身定位不清晰、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合理,社会管理职能定位不准确,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出来等等。

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越位;行政体制;服务目录前言 (2)一.地方政府职能涵义及特征 (2)1.1.地方政府职能涵义 (2)1.2. 地方政府职能特征 (2)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分析 (3)2.1.经济体制转型促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3)2.2.政治体制改革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3)2.3.社会环境变化要求政府职能转变 (4)三.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困境 (4)3.1.地方政府越位严重 (4)3.2.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合理 (5)3.3.社会管理职能定位模糊 (5)3.4.服务职能不强 (6)四.经济体制转轨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对策 (6)4.1.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 (6)4.2.重新构建政府与企业、市场及社会公众的关系 (7)4.3.加快政治体制变革和创新 (8)4.4.加快培育社会中介组织 (8)4.5.加快行政法制建设 (9)结束语 (9)参考文献 (9)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尤其是实行分税制和货币化分房政策以来,地方政府的财力有了显著的增长,近十年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近九倍,地方政府已经成为目前经济运行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从目前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应该说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浅议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与权责定位机制

浅议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与权责定位机制

浅议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与权责定位机制作者:李津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02期摘要: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中国社会进入深刻的转型阶段。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政府职能的相应转化,尤其是处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第一线的地方政府,其职能配置、权责演进更要积极地适应这样迅猛发展的要求。

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的权责发展,应该避免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惯性思维,打破传统的“条块关系”模式,多方位、多视角、灵活地、因地制宜地、合理合法地配置政府职能。

关键词: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配置;权责发展当前学界关于如何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如何配置中央地方权力论述颇多。

在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的探讨中,林尚立教授的《国内政府间关系》一书详细阐述了中国当前政府间关系的基本模式和相互关系。

谢庆奎教授、周振超博士等众多学者也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模式作了深度研究,尤其是其中的条块关系革新的观点颇有新意。

刘祖云教授则着重从政府间博弈的视角看待府际治理。

不少学者对于当前中央地方政府设置中的“职责同构”现象提出质疑和批判,如何合理有效地设置中央地方政府,划分政府权限,明确政府职能,也成为学界讨论的重点。

唐晓阳、王玉明探讨了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唐亚林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与前景做了论述;还有众多的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原则、难点、重点的论著,有诸多历史改革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国外改革经验的介绍。

这一系列的论著对于我国当前地方政府改革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诸多论述中,虽然视角颇多,但结论大同小异。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有其特殊性,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有着独特性,其当前国情也有着不同于历史、不同于西方的复杂性。

改革当前的地方政府,配置地方政府职能,要有大视角、大手笔,要坚决摒弃历史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多方位、多视角、灵活性改革地方政府。

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配置存在的不足(一)财力不足,地方发展动力受限新的税收制度——分税制实施以来,简化了税制,全部税种从37个减少到25个。

最新整理行政环境变革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责重构.docx

最新整理行政环境变革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责重构.docx

最新整理行政环境变革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责重构行政环境变革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责重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发生或慢或快的变革。

”这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着重强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发展相联系[1]。

在党的xx 大报告中也对此观点进行了阐释,即“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政府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的一部分,必须在一定的行政环境中进行活动,且其顺利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政府活动要与其运行的内外环境相适应。

我国目前行政环境的现实情况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其职责体系重构提出了新要求:地方政府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增强行政效率,提升政府对经济社会服务的发展水准。

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强健地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深民众幸福感[2]。

本文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具体如下:一、地方政府运行环境分析面临着良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目前,从我国地方政府所面对的局势上看,既拥有宝贵的发展时机也要面对众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和风险。

但总体上呈现出:机遇多于挑战。

地方政府必须要认真看待今后这段重要而关键的时期,这将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紧要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强化、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改变的攻坚时期。

1.经济层次在经济层次上,调节和发展经济结构与是我国经济战略机遇期的首要目标。

随着国家对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东部地区的产业经济水平持续上升,向内地地区进行了产业的部分转移,进一步突显出了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化力量,这对各地更好地运用外力完成跨越进步十分有利。

但是在同一时间,结构性矛盾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中的依旧明显,显示出四个的特征,即尚未根本改变发展方式粗放问题,尚未根本改变综合竞争力薄弱问题,尚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改变公共服务质量低问题。

2.政治层次在政治层次上,各地政府应以积极的领导方式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并转变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方法。

目前,地方政府职能已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概念向政府治理方向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一、前言时至今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仍然严重滞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方面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

要促进经济有序发展,需要对地方政府角色错位进行矫正,重朔地方政府职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宗旨。

二、主要内容(一)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必要性经济体制改革伊始,就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一重大问题,多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了亿定的突破和进展。

但是,不容否认,转变政府职能步履维艰,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与要求,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政府职能的“越位”;二是政府职能的“缺位”。

总的来说,不论是“越位”还是“缺位”,都可以归之为“错位”。

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还没有做到完全准确科学地定位,政府还没有真正进入它应该进入的角色。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原则一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政企分开、下放权力这一中心内容,进行不同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而理顺关系、减少重复、明确职责、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机构活力。

二是不断调整政府管理的原则。

政府部门宏观微观事务一把抓,包揽了许多不应由政府管的事,企业实际上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

政府管理经济的重点要逐渐从微观转向宏观,属于企业的权力逐渐归还给了企业,应该由企业自己解决的问题交给企业解决。

三是大力改进政府调节经济活动的原则。

政府直接干预与行政命令、审批与管制不仅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使政府因为对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企业情况和市场活动难以做出准确了解和迅速反应而导致瞎指挥。

这些年来,通过以投资项目审批削减为重点的审批制度改革及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大大改善,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经济调控体系正在形成。

四是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的原则。

从依照长官意志办事到实行依法行政,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谈谈我国当前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 依据和前提

谈谈我国当前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 依据和前提

谈谈我国当前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依据和前提1956年在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改造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本应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但由于错误思想的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个别结论理解的偏差,导致了我国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此,各级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开创了我国行政管理的新局面。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发展关键期,近三十载的持续建设和不断改革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是新生的,是社会发展中共有的问题,但更有一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国特有的体制性问题,虽历经二十年变革而尚未能真正得以解决。

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政府职能转变将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发展的决定性体制因素和关键,必须寻求根本性变革和突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课题。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

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务负有行政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

十六大报告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

政府职能的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一个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政府,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导致效率低下,远远适应不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经济想要加速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建设廉洁政府,就要充分认识政府在反腐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设,真正树立起廉洁行政的形象。

我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研究地方政府扮演着两种角色,作为中央政府在地方事务管理中的代理人或代理结构,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授权、宪法及其他专门法对地方政府授予的权力而对地方性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同时作为参与地方建设的权力实体,又是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以及民风民俗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法规、管理措施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

因此,考察和研究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对于地方政府履行职能、增强能力、提高行政效率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标签:地方政府;权力配置一、我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概述(一)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涵义我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是指地方政府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其权力的分配与行使。

从实质上看,是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权力的限度与范围;从主要内容看,是地方政府之间在国家行政体系中如何确定权力的内容、权力行使的边界、相互之间的权力关系;从特定层级的地方政府看,是指行政机关根据一定的目标和原则对依法获得的权力进行划分和调配,达到行政机关中的各权利主体各司其职。

(二)改革开放前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政府权力配置采取何种方式,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除了受权力配置理论的影响,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政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权力配置的总的特点是:1.高度的集权性高度的集权性集中体现为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

“不适当的、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1〕。

其具体表现为党的领导的全面性,党不仅领导国家政权,而且还要领导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直接性,即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和权力执行机关成了事实上的党的下级组织。

从1957年起,我国政府权力配置就呈现出高度的集权性:宪法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被削弱;国家司法制度和监察制度受到严重破坏,1959年,司法部、监察部被取消;党政不分,权力过于集中在党委手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权力配置体制逐渐走向个人专制,国家权力体制内部各分支权力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一个分析框架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一个分析框架

程中,我们要在治理结构、治理理念和治理工具 政府职能转变的分析框架
今世界许多严重问题的根源。”[5]在全能政
等方面进行整体建构,彼此形成有机互动。
府治理模式的影响下,我们无法实现现代
关键词:国家治理;有效性与合法性;政府职
1.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
意义上的“国家建构”,软弱的国家状态引
能转变
要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必 发出各种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应该如何转变自身职能,扮演好自身的角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 既要建构有效的权威体系来创造稳定的秩
色呢?我们要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 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3]可以看出,国家治 序,也需要发展有效的民主体系,维护权力
是什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演变历程及 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 的合法性。同时,林尚立认为,“中国过去政
构的完善,最终都取决于政府角色的现代 体系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进行改 合法性成为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影
转型,政府体制的演变直接决定着现代国 革 ,提 升 国 家 治 理 社 会 各 方 面 事 务 的 能 响因素,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的
家治理体系成长的进程。”[1]
力。国家治理拥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以 切入点。利普赛特认为,“民主国家的稳定
府职能转变一直追求着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 和路径等。
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推进国家各
但以治理的有效性为主。整体而言,我国政府职
能转变的绩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还存在很
领域各层级平稳有序运行。正如福山所
大差距。对此,在向现代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过
二、国家治理有效性与合法性: 说:“软弱无能的国家或失败国家已成为当

浅议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浅议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浅议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是一个历史范畴。

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中来”,实际上是理顺了各级行政关系,明确了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实现了政府工作从文革时的混乱状态到条理有序的第一次转变。

这次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转折,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都建立在这次伟大的变革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方政府都着重于制定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是一种经济空间和市场领域的建构行为。

到八十年代末期,全国有条件的地市政府基本上都组织实施了招商引资及配套政策行为,从而形成了第一次招商引资潮,政府工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经济上来,其职能则侧重到建立、开辟市场领域上来,并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块经济模式,使区域经济的格局基本具备,基本构建了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起步的需要,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利用本地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空间和市场领域。

这应该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性突破,也是政府职能具体内容的转变,是继明确的经济方针以来的第二次政府职能的转变。

直到现在,西部落后地区的政府仍然将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面。

在西部大开发实施的三年中,西部各省市明确地提出了“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天峨县作为西部较贫困的县份,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以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格局,甚至规定了每个单位的领导每年的招商引资的数额。

这就是政府职能错位的表现之一。

因为,招商引资不是政府的重要行为,而是企业行为。

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却早已超越这个阶段,这些地方政府职能的重点已经转移并升级为经济空间的开拓,资源优化配臵,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转变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调控,这就是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第三次转变。

浅谈政府职能转变

浅谈政府职能转变

浅谈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表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遇到了很多障碍,特别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就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政府职能的动因、必要性等一系列基本要素。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动因是社会结构变迁研究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是多样的。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应主要体现在经济职能方面,具体表现为对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彻底改革。

我们不能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府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即高度集权和计划管理,特别是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政府直接掌握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企业完全依附于政府并且成了政府的附属物。

在这种政治领域对经济领域进行强力控制的条件下,企业效率低下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这一实际出发,人们自然要求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下,由于政府及时放松了对经济领域的过度干预和严格控制,因而有效地促进了社会领域的分离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我们已经充分地看到,在我国现实社会中,不仅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精神领域之间拉大了距离,使它们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且各个领域开始更多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目标,使得各自的价值原则更趋独立。

社会领域的相对分离,决不是要求政府在职能行使方面从过去更多指向政治领域而转向现在更多指向经济领域,而是要求政府在实现由社会控制转向社会服务这个重大转变的基础上,对社会的不同领域进行职能定位,妥善处理好不同领域之间的职能分工,有效地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进而在社会公共事物管理中加强现实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性资源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既需要理性设计的推动,又需要政府行为的重新建构。

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路径及问题分析

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路径及问题分析

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路径及问题分析作者:陆永娟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14期【摘要】当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中存在着角色错位、职能异位等问题,对于经济发展与政府转型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从我国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角度探析这一问题尤为重要,地方政府职能的配置路径引发了地方政府职能不确定性、选择性问题。

须规范央地职能配置,完善官员晋升指标,形塑与规约地方核心行动者,以优化地方政府职能配置。

【关键词】地方政府职能配置路径当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实然与应然层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地方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角色错位、职能异位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以及地方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从地方政府职能配置问题入手探析地方政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思路。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路径在现代国家中,一般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依据宪法或法律设置的,其权力与职能相应的具有“被”设计性或配置的一面,地方政府职能的获取大多源于行政授权或法律授权。

我国的地方政府职能配置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制度决定的,并体现着地方的政治生态与利益格局。

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既要体现上级政府的意志,又要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体现地方决策者的偏好,地方政府职能的实际配置呈现三条路径:层级性配置、回应性配置、自主性配置。

①路径一:自上而下的层级性配置。

作为单一制国家,我国的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机构,并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我国宪法明确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原则,由国务院确定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机关职权,这标志着地方政府职能主要源于中央或上级政府的配置与权力机关的授权。

路径二:自下而上的回应性配置。

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居民的服务需求是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内在动力源泉与根本目的。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
产经营责任制等方式,调整所有制形式,使所有权和 经营权分离,把生产经营权还给企业,调动企业的积 极性; 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和政府管理职能分开, 理顺产权关系; 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制,最终建立起政府以经济、 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宏 观调控体系。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特点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需求, 具有人本性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把 转变政府职能的着力点放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解决 民生问题上,努力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本公共 产品,使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特点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强化政 府社会管理职能,具有稳定性特点。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 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职能。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实施公共政策,扩大社会就业,提供社会保障, 建设公共基础设 施,健全政务、办事和信息等公共服务系统等方面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原则是:市 场机制能解决的,让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 和做不了的事,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对 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 控指导性作用有机结合。
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不否定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 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作用是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和后 果作必要的干预和引导,矫正市场失灵,而不是取代 或取消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特点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探析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探析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探析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力有了显著的增长,近地方政府已经成为目前经济运行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还不健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尚欠合理,这都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使地方政府成为各种利益关系冲突和矛盾的焦点。

这就迫切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实现职的转变。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方面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

而地方政府作为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直接联系企业与市场的中观层面的特殊角色,其角色“错位”是转轨时期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

要促进经济有序发展,需要对地方政府角色错位进行矫正,重朔地方政府职能。

各级地方政府应依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性诉求,突出服务导向,职能的“退位”与“补位”相结合,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切实規范政府与企业、社会、公民、市场4个方面的关系,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宗旨。

标签: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政府职能转变是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政府职责、功能的变化、转换与发展,它意味着政府行政权力的变化,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制约,甚至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障碍。

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政府自身的改革。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改革成败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确立的关键。

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及职能转变.docx

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及职能转变.docx

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及职能转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呼包鄂经济一体化中的职能分析为例政府职能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发生变化, 政府职能在性质、内容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的政府职能太大, 行政权力无所不含, 凡是关于社会、经济和民生的事, 无论大小, 政府都想尽一份心, 出一份力, 把能够管到的事情都尽量管起来。

应该说, 这样的政府是一个负责的、积极和进取的政府, 指导思想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然而, 一个好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不等于就有一个好的结果。

我们所作的种种努力, 有些可能徒劳无益, 有些甚至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按照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要求,来进一步规范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完善程度,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

因此,要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必须切实把地方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一、地方政府的职能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和本地区实际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它反映了地方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又分为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能和乡、镇一级人民政府的职能。

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能包括:(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2)领导和监督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3)执行经济计划和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文化建设、民政和公安等工作;(4)依法任免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5)保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6)监督所属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7)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目标: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

社会环境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公共行政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

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引职能重心的转变1.由注重政治统治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2.由注重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变职能方式的转变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间接管理3.由注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变为把计划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职能关系的转变1.外部关系2.内部关系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下的政府审计职责重构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建设具有竞争力、高效率的政府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职能应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它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具有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平等性及系统性等诸多特征。

地方政府间事权配置的基本逻辑:现实验证与路径选择共3篇

地方政府间事权配置的基本逻辑:现实验证与路径选择共3篇

地方政府间事权配置的基本逻辑:现实验证与路径选择共3篇地方政府间事权配置的基本逻辑:现实验证与路径选择1地方政府间事权配置的基本逻辑:现实验证与路径选择事权配置是指政治权力与行政权限的分配。

对于地方政府,事权配置是其权力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而地方政府间事权配置则是指在各级政府之间,政治权力和行政权限如何分配以及协商达成的过程。

事权配置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也不同。

在实践中,事权配置引发了许多问题,需要基于经验总结其基本逻辑,进一步探讨如何实施和调整事权配置制度。

理论上,事权应该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行使的。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和地缘等方面的差异,为确保全国的统一性,中央政府需要对地方政府进行适当约束,以保证政策的实施。

相对来说,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了解更为深入,可以更好地适应局部环境变化,独立进行政治决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相应的事权配置也存在差异。

以德国为例,其联邦制度下事权的分配大致可以分为以中央政府为主的“联邦事权”和以各地区为主的“州事权”两大类。

德国议会通过的法律规定联邦政府负责海关、国防、外交、司法和内政等领域的问题。

而各个地区政府负责的范围则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

另一方面,美国的联邦制度下,事权的分配则更加灵活。

联邦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强,但同时也给予各州较大的事权。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事权配置模式各具特色,但在实践中却也存在一些相似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也发生了地方政府职能过分扩张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滥用职权,不合理地发展本地经济,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这些问题不仅使群众不满,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定合理的事权配置政策。

在此过程中,应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界限,特别是应明确什么是中央政府的基本职责,什么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责。

这种权力分配的清晰性可以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司其职,互利共赢。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课程论文题目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专业公共事业管理101学号 109124069姓名李鹏时间:2013年6月5日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摘要】:地方政府的职能,是国家政府职能的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事关地区改革发展的大局。

当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制约因素;对策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一直比较敏感,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之一。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政府本身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但是,地方政府本身职能转变的速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不合拍,已经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破冰”,值得理论界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下面就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地方政府职能的涵义“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各级地方政府在维持当地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诸方面所应担负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

”[1]地方政府职能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责,二是功能,二者共同构成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

地方政府职责是指它作为当地社会最大的公共组织应该肩负的责任,如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责任、主导地方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的责任等。

地方政府的功能是指将其所肩负社会责任转化为行动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如政治统治功能、经济管理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等。

二、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地方政府的职能表明地方政府“想干什么”或“要干什么”。

地方政府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所以,在转型时期的地方政府职能必须重新定位。

“就一个国家来说,政府职能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实现的。

地方政府的职能,是政府职能在地方的体现和落实,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因此,可以把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定位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

”[2]三、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涵“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和基本任务的转变。

从“大政府”到“精明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交易成

从“大政府”到“精明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交易成

从“大政府”到“精明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作者:蔡长昆来源:《公共行政评论》 2015年第2期蔡长昆蔡长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拔尖人才项目“从‘大政府’到‘精明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

【摘要】论文利用整合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框架,分析了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机制。

整体而言,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是由政府自身利益驱动的,但经济社会组织也会就政府在经济社会事务治理中的边界进行再协商。

其中,经济社会组织的相对议价能力确定了经济社会组织与政府进行政治交易的可能性,政治契约被治理的可能性也影响了再协商的结果。

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政府利益最大化,经济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政治交易达成的可能性以及相对议价能力三者互动的结果。

与此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也嵌入在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之中的。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事务领域内,政府的收益、经济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相对议价能力和政治交易治理机制的系统性差异,使得不同经济社会事务领域之内政府职能转型的速度、路径和结果呈现出系统性差异。

以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村治理三个领域的差异为基础,论文界定了三种不同的政府权力转移机制:建构性放权、吸纳型放权和隔离型放权,说明了在不同经济社会事务领域内,政府职能转变逻辑的差异。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交易成本政治学建构性放权吸纳型放权隔绝型放权【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15)02-0099-26一、导论随着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原有的高度集权的全能主义政府—社会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侵蚀,从而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变革。

作为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的核心制度中介,学界逐渐将“转变政府职能”视为我国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当下的研究主要包括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程和内容,政府职能转变的特征、动力和阻力以及路径选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逻辑:权力配置的分析框架马 斌 徐越倩摘 要:地方政府职能定位是基于层级性配置、回应性配置和自主性配置平衡的结果,而职能履行则需要制度合法性、财力资源、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等权力结构的支撑。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面临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权力配置的不合理,使得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着政府治理任务日益繁重和治理能力不足的悖论。

因此,要以优化权力配置促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即重塑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治理边界;推进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改革;按照 职能下属化原则 确立财政分权和公共产品分层供给的制度体系,增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性;积极推进纵向政府间关系的调整。

关键词:地方政府 职能转变 权力配置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10)06-0036-06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社会转型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国家普适性的政府角色规范,重新配置和切实履行好地方政府职能定位,推进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是深化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心。

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必须从权力配置结构与面临的治理环境去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角色从完全的中央政府被动执行者到以主动追求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发展型政府的转型,其内在的制度动力在于政府间权力结构的变迁。

但由于前一轮权力结构变革并没有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规范政府间的权力配置,使得地方政府的责权利不匹配的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地方政府职能的全面履行。

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困境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各级政府越来越多将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着力建设一个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应该指出,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国内的提出与勃兴,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也是在反思传统行政逻辑后对政府发展模式、路径的探求。

当代中国的现实环境、条件、形势等诸多要素决36本文是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省管县体制与地方政府创新:基于浙江的研究 (课题编号:09YJC810041)和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选择研究 (课题编号:09CZZ0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马斌,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研究员,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研究;徐越倩,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邮编:310025定了,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直接投资和参与经营活动中脱身出来,把公共资源更多投入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给予社会公正以更多关注,给公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对公民的回应能力,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

然而,在中国单一制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职能的确定、职能的划分、职能的配置、职能的履行都由权力主导或支撑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往往是在既定的权力结构与权力博弈中寻求突破。

[1](P82)如果权力结构没有发生重大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就往往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当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面临困境的一大根源就是没有触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更深层上说,也就是没有调整和改革传统的权力结构,权力配置滞后于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使得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着政府治理任务日益繁重和治理能力不足的困境。

突出表现在:1 政府间 压力型体制 与地方政府自主性缺乏。

当前地方政府间关系是一种较为典型的 压力型体制 ,上级政府通过运动化的管理方式和数量化的评价体系,凭借自上而下的增压机制,实现治理目标。

尽管以 分权让利 为特征的改革赋予了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社会经济的重任以及相应的权力。

特别是分税制推行以来,地方政府获得了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加之政绩考核体系的激励,大力发展经济兼具经济政治双重收益,地方政府获得了发展地方社会经济的动力源泉。

然而, 放权让利 是在现行的政治体制内以行政放权的形式实现的,层级政府间的分权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分权,地方政府获得的权力并没有制度上的确认和法律上的保障。

在这种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上级行政命令的被动接受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发生变化的只是政府间权力结构从以往的行政与财政统一纵向集权控制,转变为在基本行政规范与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任免方面继续实行纵向集权控制,在财政收入与支出管理方面实行逐级分权管理,其实质是一种不同层级政府间的 多任务委托 代理关系 。

[2](P65)2 政府间事权关系的非制度性与基层政府财政困境。

在 多任务委托 代理关系 的政府间权力结构下,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责任主要是上级政府安排的。

一方面,上级政府通常利用行政层级上的优势将更多的事权以政绩评估的方式压给下级政府,作为直接面对公民的基层政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职能。

层层加码的指标化的任务分解机制、与奖惩紧密挂钩的政绩考核体系、越来越流行的 一票否决 的责任追究机制使基层政府及其领导承受着自上而下的体制性压力。

另一方面,与事权重心下移鲜明对照的是财权重心的不断上移。

当前,地方政府层级间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是依法划分的,而是依行政权力来调整的,特别表现为在财政支出责任上,形成一种层层下压的体制。

从中央政府逐级向下传导,使得县乡政府承担了过多的财政责任,逼迫基层政府不得不通过滥用行政权限增加企业和群众负担。

如县级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的一级基层政权组织,直接向全国70%的人口提供公共服务,但其在财力分配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平均财政自给能力仅为50%。

[3](P8)3 地方政府职能错位与中央政府执行力下降。

由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行政支配关系在政府实际运作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向上级政府显示政绩就成为地方政府职能选择的主要落脚点。

一般说来,在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各项职责中,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最具政绩显示功能,地方政府普遍把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旦其他公共服务职能与经济增长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往往做出一切为经济增长让路的行为选择。

这就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以及上下级政府在许多公共政策方面的非合作博弈,并直接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由于上下级地方政府之间行政体制具有明显的同构性,它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制度环境和考核方式,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官员表现出类似的目标追求和行为方式,在面对中央政府不利于地方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时,通常表现出共同的利益取向。

正如周雪光所指出的, 在现行行政体制中,这种 向上负责 制度、动员预算外资源行为的合法性和社会期待,一旦与上级政府官员的类似激励机制相结合,便产生了稳定而强大的组织保护屏障,大大削弱了组织设计上所预期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性约束机制。

[4](P139)二、地方政府职能配置:三种路径的平衡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从来都不是一个自主37性的变迁过程,而是一种适应性的调整过程。

正如有学者指出,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政府职能的定位,在很大意义上并不是一个理论认知问题,而是政府行为偏好与约束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

[5](P93)政府职能的理论定位与政府职能的实际履行之间总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在西方国家也不例外。

保罗 萨缪尔森在谈到政府的行为选择时曾经指出: 依照许多人的看法,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公正而有效率的法律机制;政府应该运用最优的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产量、失业以及通货膨胀,政府应该调节工业以克服市场失灵;政府应该把收入再分配到最应得的人手中。

但是政府会这样做吗?政府会遵循那些力图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和公正的社会的经济学家们的学说吗? [6](P1174-1175)地方政府职能履行,首要的决定因素不是职能认知的科学性与否,而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行为激励结构。

因此,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配置既要体现上级政府的意志,又要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体现地方决策者的偏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层级性配置:上级政府的意志地方政府的职能获得取决于国家权力机关和中央政府的授权。

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都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机构,这种性质决定了地方政府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上级政府的层级配置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安排。

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职权的具体划分。

由于地方政府的多层级性,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配置往往通过科层体制层层配置予以实现,因此,上级政府某项具体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或公共政策的出台就成为了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重要来源之一。

如2003年国务院发布施行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同时宣布废止1982年制定的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使原来各级地方政府的 收容遣送 职能马上转变为 救助管理 职能。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职能配置还受到来自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职能配置的示范影响。

由于中国的地方政府基本上实行与中央和上级政府部门设置相对应的体制,职能配置具有对应性。

如2004年国务院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与此相对应,各省也于2005年设立了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市、县政府也大多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机构,承担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防、宣传和协调职能。

2 回应性配置:基于本区域的行政生态从政府所面临的治理环境看,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对政府职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政府的职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特别是被管理者的素质也会深刻影响政府职能及其行使方式。

因此,作为本行政区域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的地方政府,其职能定位必须与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特征、地理位置等因素相契合,以更好地回应区域发展对政府职能的需要。

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方政府具有积极回应辖区内微观主体,为其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在动力,尽管这种动力不是来自纳税人和公共产品受益人直接的监督和评价,而是力图把这种投资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转化为辖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进而转化为政绩显示的经济指标。

[7](P32)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增长对良好的制度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和市场秩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公民对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公共产品的需要也日益增加,促使政府职能从原来更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公共服务转变。

同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之相适应。

在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地方政府的涉外经济管理职能就会相应地强化,其行政行为必须符合经济全球化和W TO规则的要求;而在一些以农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政府的 三农 服务职能则更为重要。

此外,地理自然环境对政府职能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如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其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职能就十分重要,而在甘肃、内蒙古、陕西等西部省份预防干旱、沙尘暴袭击等自然灾害的职能则更为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