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年鉴2015:中国2014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统计(110万)(男)(二)

合集下载

2001-2016癌症发病率数据

2001-2016癌症发病率数据

篇一:《2015中国癌症数据发布》2015中国癌症数据发布,快来看看!拾柒科技2016-01-29 12:43:42癌症女性中国阅读(2334)评论(0)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肿瘤学术界轰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等,在影响因子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上发表了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

能在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足以让大家顶礼膜拜!我们都来学习一下这项国人癌症统计数据研究吧。

该研究分析结果提示,2015年中国预计有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万例死亡病例。

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也是癌症死因之首。

胃癌、食管癌和肝癌是紧随其后的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常见肿瘤。

文章指出,在中国,癌症已成为疾病死因之首,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攀升,癌症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该研究报告了我国最新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生存分析数据,不同地区几种常见肿瘤的最新发病和死亡情况,常见肿瘤的发病趋势以及防控重点等。

中国人口有亿之巨,过去关于国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统计报告,多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的小样本数据,或局限于某特定年份的统计。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NCCR)成立于2002年,2008年全国癌症登记项目启动后,全国以人群为基础的登记点从2008年的54处增加到2014年的308处(覆盖3亿人口)。

本文报告的高质量的数据来自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库72个登记点最新(2009~2011年)数据,覆盖代表我国%的总人口数。

图A显示有2000~2011年数据的22个登记点,图B显示2009~2011年数据的72个登记点分析显示,预计2015年有新发浸润性癌病例数万,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发12000例癌症,有万癌症死亡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7500人死于癌症。

(NEW)首都医科大学《353卫生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NEW)首都医科大学《353卫生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选择 关于混杂偏倚的控制,只记住这一个共20个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名解:分子营养学,食品强化,条件必需氨基酸 简答:影响钙吸收的因素,营养调查的目的 论述: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危害,防治, 选择:有个问母乳中缺乏那种维生素
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综合考 研真题(回忆版)
卫生统计学 名词解释 随机抽样、95%可信区间、完全随机设计、检验水准、标准误。 简答 1、是给了你一个例子,说两个医院治愈率什么的,问为什么不一 样,估计是考标化的吧; 2、假设检验的步骤 3.析因分析的目的(好像是目的)和原则 4.标准差和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综合考 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一、环境卫生学
一、名解(每题4分,共20分) 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P77】 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 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 色烟雾所致型。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这 些通称为光化学氧化剂。 致癌强度系数【carcinogenic potency factor,CPF P62】 实验动物或人终生暴露于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mg致癌物时的终 生超额患癌危险度。其值为剂量-反应曲线斜率的95%上限,以 [mg/(kg.d)]-1表示。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 P118】 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 P60】 是按一定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 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住宅小气候【室内小气候(indoor microclimate),小气候又称微小 气候 P303】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

2023年第5期(总第260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 No.5,2023(Tot.No.260)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2010 2020年李㊀强1,郭雯羽2(1.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上海200433;2.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㊀要:中国老年人的余寿在过去几十年持续增长,但是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动模式尚未达成共识,也缺乏全景式的描绘㊂利用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自评健康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衡量健康状况,应用Sullivan 法计算健康预期寿命,深入考察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时空演变模式㊂结果表明,2010 2020年,我国老年人的余寿㊁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比重整体呈增长态势,以病残压缩模式为主导㊂健康水平和变动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老年人的余寿和健康预期寿命高于镇老年人,镇老年人高于农村老年人㊂城市和镇低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上升,遵循病残压缩模式,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基本稳定,遵循动态平衡模式;城市高龄老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则转化为病残扩张㊂农村老年人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寿命占余寿比重均上升,遵循病残压缩模式㊂在城市和镇,死亡率下降是老年人自评健康预期寿命上升的主导原因,但是在农村,健康率上升是主要原因㊂不论城乡,死亡率下降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上升的主要原因㊂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可能是由于死亡选择性,也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㊁医疗进步㊁健康战略和政策措施的城乡差异所致㊂关键词:健康预期寿命;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病残压缩;病残扩张;动态平衡;老年人中图分类号:C913.6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3)05-0021-20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3.00.039收稿日期:2022-11-14;修订日期:2023-03-1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特征㊁模式及未来趋势预测研究(21YJA840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与变动趋势研究(21&ZD18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关键问题研究 (22JJD840001)㊂作者简介:李强,法学(人口学)博士,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郭雯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㊂㊀㊀一㊁引言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由于食物短缺㊁疾病和自然灾害等的威胁,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㊃12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预期寿命长期保持在35岁左右[1]㊂直到19世纪中叶,人类预期寿命才步入持续增长的轨道㊂在1840 2000年间,人类最高预期寿命①从45岁增长到85岁,平均每10年增加2.5岁[2]㊂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20年[3]㊂受新冠病毒的侵扰,人类预期寿命的增长势头改变,2020和2021年世界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下降0.8岁和1岁,但是新冠疫情并没有造成中国预期寿命下降,2020年和2021年均增加了0.1岁[4]㊂健康长寿是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梦想,随着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长寿的梦想逐渐实现,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活得长是否也活得健康㊂许多研究显示,长寿不等同于健康的改善,很多国家在寿命延长的同时经历了群体健康状况的恶化[5]㊂因此,衡量生命长度的预期寿命可能不足以反映健康状况㊂桑德斯(Sanders)提出综合了死亡和健康的信息的健康预期寿命来衡量健康[6]㊂健康预期寿命指处于健康状态的预期寿命,能说明预期寿命增长是否伴随着患病率的下降和身体心理功能的改善[7-8]㊂健康预期寿命逐渐取代预期寿命被广泛应用于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以及预测医疗保健的未来需求㊂到目前为止,关于健康状况的变化存在三种理论假说:① 病残扩张假说 ㊂格鲁恩伯格(Gruenberg)认为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有些疾病的死亡率,但是不能治愈这些疾病,提高了患病群体的存活率,因此患病期与生活不能自理期会随预期寿命的延长更快速地扩张[9]㊂② 病残压缩假说 指出病残期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而压缩[10]㊂弗莱斯(Fries)的病残压缩假说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寿命长度是固定的;二是如果人们改善生活方式,戒烟㊁改变饮食和体育锻炼的习惯㊁合理饮酒,慢性病是可以推迟的㊂这样一个出生队列的人几乎都生存到他们的 自然 死亡时间,生存曲线矩形化㊂③ 动态平衡假说 指出预期寿命可以继续增加而没有任何明显的上限,并且由于发病率不变和寿命延长,患病率可能增加,但是大部分疾病的严重程度下降了,生活质量提高[11]㊂曼顿(Manton)强调寿命的长度不是固定的, 健康是没有疾病 和 健康是生活质量 之间有重要区别,有疾病的寿命会增加,有良好生活质量的寿命也会增加㊂三种假说都获得实证研究支持,没有达成共识,这可能是由于研究设计的差异,比如健康的测量差异,不同的国家㊁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数据类型等[5,12-20]㊂随着健康调查纵向追踪数据的不断涌现,许多研究开始考察人群长期的健康轨迹,进一步分析病残模式㊂马瑟斯(Mathers)等使用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研究发现,在预期寿命达到70岁之前,遵循病残扩张模式,在预期寿命上升到70岁之后,男性的病残模式趋于动态平衡,女性呈现病残压缩模式[21]㊂有学者发现日本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在1986 1995年间遵循病残压缩模式,1995年之后,日本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为76岁和83岁时,开始呈现病残扩张模式[22]㊂荷兰人口的带病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1993 2016年呈现波动态势[20]㊂克里明斯(Crimmins)等指出美国1998 2008年间的数据并不支持以往呈现的病残压缩模式,而是支持病残扩张模式[12]㊂这些新研究指向同一个结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演变可能是在不同的病残模式间转换的㊂㊃22㊃①人类最高预期寿命(record life expectancy)代表了在当时的制度㊁环境和技术条件下,人类在存活寿命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㊂李㊀强,等: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2010 2020年我国对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3]㊂但对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模式也没有达成共识㊂有研究支持病残压缩假说[24-25],有研究支持病残扩张假说[26-27],这些研究多基于两个时点展开讨论,只能观测到一种变化,可能会掩盖健康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㊂随着我国长期纵向追踪数据的增多,有关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演变模式的研究也更为丰富㊂李强等发现1998 2013年上海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演变由压缩模式转变为扩张模式[7]㊂基于2002 2014年的长期追踪数据,宋靓珺等提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由病残压缩模式转为动态平衡模式[28]㊂也有学者使用国家统计局1994㊁2004㊁2010与2015年的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发现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由扩张模式转为压缩模式[29]㊂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这些研究使用了不同的数据,关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年龄群体,健康的变动轨迹没有遵循固定模式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都指向相同的结论:老年人病残状况的变化模式可能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㊂原因可能是降低死亡率或改善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并非同时进行的,由此产生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的转变将以不同的速度随时间展开,人口处于死亡转变和病残转变的不同阶段㊂因此,在较长时间内,可能会观察到不同病残变化模式㊂不同国家相关措施的实施更是千差万别,国家差别叠加时间差异造成我们观测到不同的模式以及模式之间的转换㊂即使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背景,干预措施的实施时间㊁内容和方式也不同,这会导致死亡转变和病残转变的不同步,造成病残模式的多样化㊂张文娟和杜鹏指出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类似于死亡率变化的区域模式,即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从中国东部向西部递减㊂我国东部女性有更高的预期寿命,并且经历着病残压缩,而西部表现为老年男性人口较低的预期寿命和病残扩张[30]㊂其潜在机制可能是,当死亡率下降而不是健康改善在主导健康预期寿命的进程时,预期寿命的提高可能伴随着病残扩张㊂当病残改善主导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进程时,预期寿命的提高伴随着病残压缩或者动态平衡㊂不同地区人口可能处于病残转变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㊂中国现代化进程已历经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变[31],城乡差异甚至比区域差异更明显㊂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城乡二分范式下城市和乡村是对立竞争的,城市偏向忽视农村发展,在经济水平㊁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城乡差距[32-34]㊂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也具有不同特征[35-36]㊂郭未等发现城镇老年人口的余寿和自理预期寿命均高于农村老年人,余寿与自理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随年龄增长而缩小,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城乡差异随年龄而扩大[36]㊂目前我国大部分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基于调查数据,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代表性差和规模小可能会降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㊂以往有研究使用了国家层面的数据,但是最新数据为2015年㊂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 七普 ),结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 六普 )数据,考察2010 2020年间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特别关注城乡差异,考察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演变的全貌,进而理解其影响机制㊂㊃32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二、数据与研究方法1.数据和测量老年人的死亡率和健康数据来自2010年 六普 数据和2020年的 七普 数据㊂普查长表通过 你的健康状况是 这一个问题收集健康数据,答案选项为 健康 ㊁ 基本健康 ㊁ 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 和 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 ㊂合并前两个答案为 自评健康 ,计算自评健康率㊂合并前三个答案为 生活能自理 ,计算生活自理率㊂基于此,分别计算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㊂根据研究目的将选项合并为自评健康或生活自理是普查健康数据的常用方式[37]㊂ 六普 数据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填报了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的样本规模超1765万, 七普 超2552万,样本规模远超其他老龄调查,具有更好的代表性㊂2.研究方法(1)使用威尔莫斯(Wilmoth)等的二维死亡率模型[38]修正2010年和2020年死亡率数据,并估算生命表㊂考察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趋势,其实是考察死亡率和健康率的相对变动,因此死亡率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㊂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开始,人口学界一直在估计死亡数据的漏报率和实际死亡水平[39-43]㊂主要使用了寇尔-德曼模型生命表㊁1982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模型生命表和布拉斯(Brass-logit)方法等经典估计方法[44-46],以及穆雷(Murray)改进布拉斯的方法[47]和威尔莫斯二维死亡率模型等新型模型生命表法[38]㊂相比较而言,新型模型生命表法的估计更加准确,威尔莫斯二维死亡率模型能够用于中国人口死亡率的间接估计,反映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特点,基于中国经验系数能得到非常好的拟合效果[43]㊂本研究使用威尔莫斯的二维死亡率模型来修正2010年和2020年死亡率数据㊂威尔莫斯等基于人类死亡数据库(HMD)提供的高质量数据(719张生命表),考察了1840年以来人类年龄别死亡率的相关性后发现,0 4岁死亡概率(对数值)与其他年龄组死亡率(对数值)之间均有着显著的相关,且呈二次项关系㊂由此,他们提出了二维死亡率模型:log(m x)=a x+b x h+c x h2+v x k㊀㊀其中,m x为年龄区间x的死亡率,x=0,1 4,5 9, ,105 109,110+,h为0 4岁死亡概率的对数,即log(5q0),a x为截距项,b x㊁c x㊁v x为对应的各变量的参数㊂模型中的变量k用来反映死亡率模式中成年人死亡率的作用㊂为了提高准确性,本研究使用较为稳健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5q0和15 59岁的成人死亡概率45q15作为输入参数来估算完整的年龄别死亡率以及整套的生命表㊂(2)使用沙利文(Sullivan)法[48]估算健康预期寿命㊂生命表中的存活人年数与健康率的比例相乘,得出处于健康状态的存活人年数,然后计算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㊂Sullivan法计算简单,对数据要求少,且消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可以用于不同人口之间或同一人口不同时期的健康预期寿命的比较㊂Sullivan法的应用广泛,计算方法在很多文献中有呈现[27],本文不再赘述㊂㊃42㊃李㊀强,等: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2010 2020年(3)使用反事实分析法评估死亡率和健康率对健康预期寿命演变的贡献率㊂以老年人2010年的自评健康率㊁生活自理率分别代替2020年生命表中的自评健康率和生活自理率,估算假定的2020年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并与真实的健康预期寿命比较,以此估算死亡率和健康率的变化对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㊂㊀㊀三、研究发现1.修正前后死亡率的比较基于威尔莫斯等的二维死亡率模型[38]对死亡数据进行修正,再估算预期寿命会更加精确㊂但该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作为输入参数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和15 59岁的成人死亡概率本身存在漏报,二维死亡率模型无法判断漏报并对之进行修正[43]㊂由于卫生治理和健康策略的协同演进,中国预期寿命超前于经济水平发展[49]㊂因此仅仅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校正的儿童死亡率和成年死亡率可能低估中国真实的预期寿命㊂本研究参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婴幼儿死亡率的经验关系,也同时考虑卫生部门和财政部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如100%住院分娩等项目,综合评估婴幼儿死亡概率和成年死亡概率㊂修正结果显示,婴儿死亡概率被低估了大约35%,成年死亡概率高估和低估均存在,老年死亡概率普遍被低估㊂总体来看,修正前的死亡率被低估,预期寿命被高估㊂由于本研究也同时考虑卫生治理和健康策略的协同作用,所以估计的预期寿命高于国家统计局㊁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国内相关学者的测算㊂修正后的死亡率普遍高于修正前(见图1)㊂在老年组中,存在普遍的死亡率漏报,年龄越大,漏报率越高㊂2010年95岁组老年人的死亡漏报最严重,2020年95岁组和百岁老人组的死亡漏报均很高,尤其是百岁老人组原始的死亡率数据过低,修正后的死亡率超过原始数据的1.5倍㊂2010年城市老年人余寿调整量大于镇和农村,调整前60 99岁的城市老年人余寿被高估,95岁组被严重高估㊂2020年农村的老年人余寿调整量整体大于城市和镇,原始数据主要是高估了农村男性老年人和90岁以上女性老年人的余寿,95岁组和百岁老人组余寿被高估的问题在城市㊁镇㊁乡村均较为普遍,而60 79岁城市和镇的女性老年人的余寿略被低估㊂2.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余寿下降,自评健康预期寿命㊁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健康状况逐步恶化(见表1)㊂60 64岁组老年人的余寿和健康预期寿命与乔晓春等学者[37,50-51]的研究结果接近,说明本研究的结果可信㊂2010 2020年60 64岁组老年人的余寿中约80%的时间在自评健康的状态下度过,80 84岁组的高龄老人的余寿中约60%的时间在自评健康的状态下度过,百岁组老人的该比重降低到50%以下㊂低龄老人的余寿中超过95%的时间处于可自理的状态,高龄老人不到90%,但百岁组男性该比重不足80%,百岁组女性不足70%,超高龄老人的失能问题较为严重㊂老年人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低于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如2010年60 64岁组男性自评健康预期寿命是15.83岁,占余寿比重为82.22%,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为18.61岁,占余寿的96.67%,2020年两者分别为18.21岁㊁85.25%和20.72岁㊁97.04%㊂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对㊃52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图1㊀2010年 六普 和2020年 七普 死亡率修正前后的比较自身健康的评价标准高于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 六普 和 七普 数据显示,有大约5%的60 64岁组老人自评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㊂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速度也快于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㊂㊃62㊃李㊀强,等: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2010 2020年表1㊀2010—2020年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变化趋势年龄(岁)性别LE(岁)HLE(岁)HLE/LE(%)DFLE(岁)DFLE/LE(%) 20102020Δ20102020Δ20102020Δ20102020Δ20102020Δ60男19.2521.362.1115.8318.212.3882.2285.253.0318.6120.722.1196.6797.040.37女22.8825.83 2.9517.6421.04 3.4077.1181.46 4.3521.7824.71 2.9395.2095.670.47 65男15.5117.371.8612.1514.352.2078.3682.634.2714.8716.741.8895.8596.420.57女18.6721.43 2.7613.6116.79 3.1972.8878.37 5.4817.5720.32 2.7594.1094.810.71 70男12.1513.711.568.9410.861.9273.6179.235.6211.5013.091.5994.6695.530.86女14.7217.20 2.4810.0012.81 2.8167.9374.44 6.5113.6316.10 2.4892.5693.60 1.03 75男9.2410.501.26 6.347.891.5568.6275.146.528.599.891.3093.0194.23 1.22女11.1613.28 2.12 6.999.28 2.2962.6669.857.1910.0812.20 2.1190.3791.83 1.47 80男 6.817.750.94 4.26 5.431.1762.5770.117.54 6.167.150.9990.4692.26 1.80女8.119.76 1.65 4.57 6.29 1.7156.3964.388.007.068.70 1.6587.0389.14 2.11 85男 4.89 5.540.65 2.80 3.590.7857.3464.697.35 4.26 4.950.6987.0489.31 2.27女 5.72 6.88 1.16 2.92 4.03 1.1151.0958.557.46 4.71 5.87 1.1582.4185.20 2.79 90男 3.48 3.880.40 1.81 2.260.4551.9158.266.34 2.85 3.290.4481.9484.72 2.78女 3.98 4.710.73 1.81 2.450.6545.3752.12 6.75 3.02 3.740.7275.9279.54 3.62 95男 2.53 2.750.22 1.30 1.450.1551.4252.6 1.19 2.01 2.200.1979.3479.880.54女 2.78 3.190.41 1.19 1.500.3142.8246.9 4.08 1.98 2.340.3671.2773.39 2.13 100+男 1.91 2.020.110.910.990.0847.548.821.32 1.48 1.510.0377.7074.75-2.95女 2.02 2.230.200.850.940.0842.1942.17-0.02 1.39 1.500.1168.6467.17-1.47㊀㊀注:LE为余寿,HLE为自评健康预期寿命,HLE/LE为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DFLE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 DFLE/LE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㊂女性老年人的余寿均高于男性,低龄老年女性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但是2010年男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在95岁组超过女性,2020年在百岁组超过女性㊂男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女性,女性的带病带残存活期较长㊂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性别差距保持在5%左右,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较小㊂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性别差距随年龄增长而扩大,60 64岁组老年人该比重的性别差距小于2%,百岁时差距大于7%㊂女性有生存优势,但也面临健康劣势,呈现显著的健康性别悖论㊂3.城乡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和特征(1)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趋势㊂2010 2020年我国老年人的余寿㊁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均呈现增长态势(见表1)㊂60岁组男性的余寿从2010年的19.25岁增长到2020年的21.36岁,十年间增长了2.11岁,自评健康预期寿命㊁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分别从2010年的15.83岁㊁18.61岁到2020年的18.21岁㊁20.72岁,十年间分别增长2.38岁㊁2.11岁㊂60岁组女性余寿从2010年的22.88岁增长到2020年的25.83岁,十年间增长2.95岁,自评健康预期寿命㊁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分别从2010年的17.64岁㊁21.78岁增长为2020年的21.04岁㊁24.71岁,十年间分别增长3.4岁㊁2.93岁㊂总体来看,自评健康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快于余寿,遵循病残压缩模式,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相较于余寿保持同步或略快于后者,遵循动态平衡模式或略有压缩㊂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十年间呈增长趋势㊂60岁组男性老年人该比重从2010年的82.22%上升为2020年的85.25%,上升了3.03%,女性由77.11%上升为81.46%,上升了㊃72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4.35%㊂80岁组男性的该比重从2010年的62.57%上升为2020年的70.11%,上升了7.54%,女性由56.39%上升为64.38%,上升了8%㊂80岁组高龄老人病残压缩的程度甚至高于低龄老人㊂2010 2020年健康的改善既可能体现时间效应,也可能反映队列效应㊂2020年80岁组的高龄老人,2010年是70岁组,新队列有较好的健康状况㊂本研究再次验证了相同年龄下较晚出生队列老人的余寿和健康预期寿命长于较早出生队列[52-53]㊂十年间相关的医学健康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政策的改善均可能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㊂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十年间也略有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小于自评健康预期寿命,这可能是由于2010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比如,60岁组男性该比重为96.67%㊂进一步的大幅增长需要医疗技术水平的突破性提高和社会经济状况的长足改善㊂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改善幅度在增长,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90 94岁组㊂百岁老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呈现不同的模式㊂男性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上升1.32%,略有改善,百岁女性的基本保持稳定,下降0.02%㊂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百岁男性该比重下降2.95%,百岁女性下降1.47%,遵循病残扩张模式㊂这可能由于百岁老人的规模较小,数据结果不稳定,也可能由于死亡率的下降,2010 2020年更多90岁组老年人带病带残存活到百岁及以上㊂(2)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演变的城乡差异㊂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变动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见图2㊁图3)①㊂2010 2020年,60岁城市男性老年人的余寿㊁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均高于镇老年人,镇老年人均高于农村老年人㊂余寿㊁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城乡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到百岁基本持平㊂城市男性老年人的健康优势可能源自城市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和照护服务㊂但是在超高龄阶段,城市男性健康优势逐渐消失㊂这可能是由于死亡选择性的影响,能够存活到超高龄的镇和农村男性一般具有较好的健康水平,因此有较低的死亡率和失能率[28]㊂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城市㊁镇和乡村是依次递减的㊂2010和2020年两个时间点城市男性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优于镇,镇优于农村㊂但是,十年间的自评健康状况的改善则相反,在城市㊁镇和乡村呈递增趋势㊂农村男性老年人病残压缩的速度远快于镇,镇快于城市,农村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增量大约是城市的2倍㊂2010 2020年95岁以上城市男性老年人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出现下降,支持病残扩张假说,但是农村男性老人依然呈现改善的态势,支持病残压缩假说㊂2010年男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城市㊁镇和乡村是依次递减的,但是2020年则是依次递增的㊂十年间,城市㊁镇低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遵循动态平衡模式,高龄老人出现病残扩张㊂而农村老人该比重的提升速度较城镇快,整体呈现病残压缩态势㊂随着年龄的增长,2010 2020年60 94岁男性老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增幅是上升的㊂这可能是由于低龄老人的该比重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存在天花板效应,进将乡㊁镇和城市的数据拼接起来,更直观显示城乡的差异㊂㊃82㊃①。

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初步报告

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初步报告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初步报告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工作组 2004年12月
报告内容
I II III IV V VI. V
我国卫生服务调查简介:方法和质量 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及其变化 我国城乡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及其变化 我国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进展 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启示与相关政策建议
2003
城镇医保
无医保险
23
农村不同医保居民两周就诊率的变化(‰)
1993
200 193 150 140 100 50 0 159 132 109 103 190 172 161
2003
144
城镇医保
合作医疗
其他社保
商业保险
无医保险
24
城市不同医保居民住院率及变化(%)
2003
7.0 6.0 5.0 4.0 3.0 2.0 1.0 0.0 城镇医保 其他社保 商业保险 无医保险 6.2 6.0 4.2 2.0 3.7 3.0 3.3 6.3
1998
2003
合计
城市
农村
28
未治疗患者:因经济困难未治疗比例(%)
1998 50 40 30 20 10 0 城市 农村 2003
36 32
39 32
29
城乡住院患者出院原因构成(%)
城乡 合计 城市 合计 农村 合计
类别 病愈医生要求 未愈医生要求 自己要求 其中:因经济困难 其他
46.1 7.4 43.3 63.9 3.2
5
第三次调查目的与内容
定量调查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 卫生服务需要量:城乡居民 健康状况、患病与失能状况 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医疗 需求、费用、医疗系统反应 性 影响因素:社会人口学特 征、经济、环境、卫生服务 可及性、医疗保障 MDG指标、公共卫生可 及: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服 务、健康教育等情况 定性调查 --专题评估调查 城镇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 体制改革的社会学评估调 查 农村卫生发展与新型合作 医疗制度的社会学评估调 查 农村流动人口卫生问题和 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估调查 贫困和弱势人群卫生问题 和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估调 查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5-02-26 10:32:39 来源: 国家统计局作者: 【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表1 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

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价格水平涨幅较低。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

卫生健康年鉴2015:中国2014年各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统计

卫生健康年鉴2015:中国2014年各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统计

14 70
8
660
119
53
23
117
7
18
114
209 74
6
1031
131
86
252541
75
6523
36
21
5878
23
182
1
404 4481
7
780
3
32
3918
16
106
223
2455
22
1096
45
93
17178
183
608
929 10588 291
4579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小计
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
专科疾病防 治院(所.站)
30358 935
444
132
26
24824 968
640
96
15
28030 557
345
78
9
38873 565
371
100
8
77012 1854 1195
179
15
71154 1412
877
233
16
36077 771
483
102
14
61571 1018
612
135
18
48085 1260
760
144
18
4990 373
254
40
4
78895 1341
894
179
31
40777 1234
638
188
14
23426 639
379

2014年全国肿瘤发病情况报告

2014年全国肿瘤发病情况报告

2014年全国肿瘤发病情况报告癌症是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800万人死于癌症。

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癌症主要有肺癌。

男性其他主要肿瘤死亡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女性其他主要肿瘤死亡包括乳腺癌、胃癌、肝癌等。

目前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为285.91/10万,平均每天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

监测数据显示,城市地区的结肠癌上升速度比较快,另外一个就是甲状腺癌。

目前甲状腺癌发病率已经排在城市地区的第四位从死亡率来看,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

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

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为1.68:1。

病种:肺癌是“众癌之首”从病种看,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39%。

居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第一位的仍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死亡率最高者男女均为肺癌。

男性其他主要死因癌症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其他主要死因癌症包括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农村肺癌发病率增长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预防医学部副主任曹素梅表示,广东近年的癌症发病总体趋势与全国的情况是一致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肝癌、鼻咽癌的发病率虽高但保持稳定;二是肺癌发病率正在不断增高;三是女性宫颈癌年轻化的特点明显。

她说,肺癌、肝癌、鼻咽癌一直是广东男性癌症死亡率的前3位。

近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城市和农村的肺癌病例都增长明显,因为汽车尾气等污染严重。

目前,城市的发病率依然高于农村,但农村的吸烟率高于城市,而且因为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等原因,造成农村肺癌发病率增长非常快。

地域:河南河北多食管癌数据显示我国癌症发病呈地域分布明显,其中,食管癌高发区主要集中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胃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及沿海各省市,如上海、江苏、甘肃、青海等较为突出;肝癌高发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及东北吉林等地区。

全面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达标率的临床意义

全面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达标率的临床意义

[ Ke y w o r d s ]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 T a k e me d i c i n e ; C o m p l i a n c e ; S u c c e s s r a t e
原发性 高血压 ( 以下简称 “ 高血压 ” ) 是 以体循 环动脉压 升高 为主并 由多基 因遗 传 、环境 以及多种危 险 因素共 同作用而 导致 的全身性疾病 , 是引发冠 心病 和脑 卒中的主要危 险因素。 据2 0 1 0 年全 国卫 生统计 年鉴 中的大城 市居 民年龄别疾 病别 死亡率 。 心 脑血 管疾病 为第一 大死 因 , 死亡 率为 2 6 5 . 7 7 / 1 0万 . 超过 了癌症 死亡率 1 7 5 . 8 4 / 1 0万 『 l 】 。 目前高血 压 的主要控 制方式 为药物治疗 以及调整不 良的生 活方式 。能否有效控制 高血压 . 取决 于患 者的 服药依从 性回 。因此 , 为 探讨 全面护理干 预对提高高血 压病患 者 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 达标 率的临床意义 ,对 该院 2 0 1 2年 1 — 1 2月 收治 1 0 3例 高血压住 院患者 的服 药依从性 进行 调查分析 .
明显提 高。结论 全 面护 理干预对 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 关键词】 高血压; 服 药; 依从性 ; 达标率
【 中图分类号】R 4 7 3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6 7 4 — 0 7 4 2 ( 2 0 1 3 ) 0 8 ( b ) 一 0 1 6 7 — 0 2
r a t e s i n c r e a s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 Co n c l u s i o n Co mp r e h e n s i v e n u r s i n g i n t e ve r n t i o n s t o i mp r o v e t h e h i g h 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 p a t i e n t s me d i c a — t i o n c o mp l i a n c e a n d 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 c o n t r o l c o mp l y i n g wi t h h i g h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最全版免费)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最全版免费)

一、卫生机构1-1-1 卫生机构数1-1-2 2009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1-1-3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数1-2-1 2009年医疗机构数1-2-2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非营利性)1-2-3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营利性)1-3-1 2009年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等级情况1-3-2 2009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1-4-1 2009年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妇幼保健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数1-4-2 2009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医院数1-4-3 2009年按床位数分组乡镇卫生院数1-4-4 2009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1-5 村卫生室数二、卫生人员2-1-1 卫生人员数2-1-2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2-1-3 2009年卫生人员数(按市县/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分)2-1-4 2005年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构成(%)2-1-5 2009年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构成(%)2-1-6 2009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2-1-7 2009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市)2-1-8 2009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县)2-2-1 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数2-2-2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2-3 2009年各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3 2009年医疗机构人员数2-4-1 2005年执业(助理)医师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4-2 2009年执业(助理)医师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4-3 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构成(%)2-4-4 医师执业类别构成(%)2-5-1 2009年各地区医院人员数2-5-2 2005年医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5-3 2009年医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6-1 2009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员数2-6-2 2005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6-3 2009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7-1 2009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2-7-2 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7-3 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8-1 2009年各地区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2-8-2 2005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8-3 2009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9-1 2009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数2-9-2 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9-3 2009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10-1 2009年各地区卫生监督所(中心)人员数2-10-2 2009年卫生监督所(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11-1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2-11-2 2009年村卫生室人员数2-11-3 2009年各地区村卫生室人员数12-1 医学专业招生及在校学生数12-2 医学专业毕业人数12-3 医学专业研究生数三、卫生设施3-1-1 卫生机构床位数(万张)3-1-2 2009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3-1-3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3-1-4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3-1-5 2009年医疗机构分科床位数及构成3-1-6 2009年各地区医院分科床位数3-2 2009年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3-3-1 2009年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3-3-2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四、卫生经费4-1-1 卫生总费用4-1-2 政府卫生支出4-1-3 卫生事业费4-1-4 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2-1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4-2-2 2009年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4-2-3 2009年医疗机构资产与负债4-3-1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4-3-2 2009年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4-3-3 2009年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4-3-4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4-4-1 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4-4-2 2009年五级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4-5-1 综合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4-5-2 2009年各地区综合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4-6-1 2009年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药费用4-6-2 2009年五级医院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药费用五、医疗服务5-1-1 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万人次)5-1-2 2009年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3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4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5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6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7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8 2009年医疗机构分科门急诊人次及构成5-2-1 医院诊疗人次数5-2-2 2009年各地区医院门诊服务情况5-2-3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门诊服务情况5-2-4 2009年各地区医院分科门急诊人次数(万人次)5-2-5 综合医院分科门诊人次及构成5-3-1 医疗机构入院人数(万人)5-3-3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2 2009年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4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5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6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7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8 2009年医疗机构分科出院人数及构成5-4-1 医院入院人数5-4-2 2009年各地区医院住院服务情况5-4-3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住院服务情况5-4-4 2009年各地区医院分科出院人数5-5-1 2009年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5-2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5-3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5-4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6-1 医院病床使用情况5-6-2 2009年各地区医院床位利用情况5-7-1 2009年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7-2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7-3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7-4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8-1 2009年各地区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5-8-2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5-9-1 2009年各地区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 5-9-2 综合医院工作效率5-10-1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5-10-2 2009年城市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5-10-3 2009年县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5-11-1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合计)5-11-2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男)5-11-3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女)5-12-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5-12-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5-12-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5-12-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比例5-13-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5-13-2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5-13-3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5-14-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4-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4-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4-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5-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5-15-2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5-15-3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5-16 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经常就诊单位及原因构成(%)5-17 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住户距最近医疗单位距离和时间构成(%) 5-18 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构成(%)六、农村与社区卫生6-1 各地区县及县级市医院工作情况6-2 各地区县及县级市妇幼保健院(所、站)工作情况6-3 各地区县及县级市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工作情况6-4 乡镇卫生院机构、床位、人员数6-5 2009年乡镇卫生院分科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及构成6-6-1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6-6-2 2009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6-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人员数6-8 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科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及构成6-9 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情况6-10 2009年各地区家庭卫生服务人次数6-11 2009年各地区村卫生室机构、人员、诊疗人次数七、妇幼保健7-1 监测地区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7-2 监测地区孕产妇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7-3 儿童保健情况7-4-1 孕产妇保健情况7-4-2 2009年各地区孕产妇保健情况7-5 妇女病查治情况7-6-1 计划生育手术情况7-6-2 2009年各地区计划生育手术情况7-7-1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合计)7-7-2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男)7-7-3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女)7-8 2009年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服务情况八、人民健康水平8-1-1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8-1-2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8-2-1 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8-2-2 年龄别男女期望寿命8-2-3 各地区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8-3-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3-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3-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3-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4-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8-4-2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8-4-3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8-5 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疾病严重程度8-6-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6-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6-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6-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7-1 城市七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8-7-2 农村七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8-7-3 青少年身体发育情况8-8-1 城乡居民每人每日营养素摄入量8-8-2 城乡居民膳食结构(%)8-8-3 城乡居民每人每日食物摄入量(克)九、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9-1-1 2009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及死亡数排序9-1-2 2009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排序 9-1-3 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9-1-4 2009年各地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 9-2 1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9-3-1 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9-3-2 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治疗率(%)9-4-1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合计)9-4-2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男)9-4-3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女)9-4-4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城市)9-4-5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农村)9-5-1 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情况9-5-2 2009年血吸虫病查灭螺情况9-6-1 2009年克山病防治情况9-6-2 2009年大骨节病防治情况9-6-3 2009年地方性氟中毒(水型)防治情况9-6-4 2009年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9-6-5 2009年地方性砷中毒(水型)防治情况9-6-6 2009年地方性砷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9-6-7 2009年碘缺乏病防治情况9-7-1 农村改水情况9-7-2 2009年各地区农村改水情况9-7-3 各地区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9-7-4 农村改厕情况十、居民病伤死亡原因10-1-2 1995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1 199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3 200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4 2009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5 2009年大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6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2-1 2009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10-2-2 2009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10-2-3 2009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10-3-1 2009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10-3-2 2009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10-3-3 2009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10-4-1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10-4-2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 10-4-3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 10-5-1 199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5-2 1995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5-3 200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5-4 2009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10-6-1 2009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 10-6-2 2009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10-6-3 2009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十一、卫生监督11-1 2009年建设项目卫生审查情况11-2-1 2009年公共场所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11-2-2 2009年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11-2-3 2009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3-1 2009年饮用水卫生(供水)被监督单位情况11-3-2 2009年饮用水卫生(涉水产品)被监督单位情况11-3-3 2009年饮用水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11-3-4 2009年涉水产品抽样监测情况11-3-5 2009年饮用水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4-1 2009年消毒产品被监督单位情况11-4-2 2009年消毒产品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11-5-1 2009年职业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11-5-2 2009年职业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5-3 2009年职业卫生技术机构被监督单位情况11-6-1 2009年放射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11-6-2 2009年放射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7 2009年采供血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8 2009年医疗卫生监督处罚案件11-9 2009年传染病防治监督处罚案件(件)十二、医疗保障制度1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12-2 2009年各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12-3 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情况12-4 生育保险情况12-5 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情况十三、人口指标13-1 人口数及构成13-2 人口基本情况13-3 各地区总人口(万人)13-4 各地区市县人口及城乡人口13-5 各年龄段人口数13-6 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13-7 各地区性比例、人口密度与抚养比13-8 入学率、升学率及每十万人口在校学生数13-9 各地区文盲人口和文盲率附录一、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附录1-1-1 全国行政区划(2009年底)附录1-1-2 城乡基层组织情况附录1-2-1 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支附录1-2-2 2009年各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支 附录1-3 价格指数(上年=100)附录1-4 就业和工资情况附录1-5 农村居民贫困状况附录1-6-1 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附录1-6-2 各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附录1-7 城市设施水平附录二、世界各国卫生状况附录2-1 健康状况附录2-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附录2-3 卫生服务覆盖附录2-4 环境危险因素附录2-5 卫生资源附录2-6 卫生经费附录2~7 人口与社会经济。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连接!) 2009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连接!) 2009

《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目录一、卫生机构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 1 1-1-1卫生机构数 3 1-1-22008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 4 1-1-32008年各类卫生机构数 6 1-2-12008年医疗机构数10 1-2-22008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非营利性)11 1-2-32008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营利性)12 1-3-12008年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等级情况13 1-3-22008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14 1-4-12008年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妇幼保健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数15 1-4-22008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医院数16 1-4-32008年按床位数分组卫生院数17 1-4-42008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18 1-5村卫生室数19二、卫生人员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21 2-1-1卫生人员数23 2-1-22008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24 2-1-32008年卫生人员数(按市县/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分)28 2-1-42005年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9 2-1-52008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30 2-1-62008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市)31 2-1-72008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县)32 2-2-1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数33 2-2-2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33 2-2-32008年各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34 2-32008年医疗机构人员数35 2-4-12005年执业(助理)医师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37 2-4-22005年各地区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38 2-4-32005年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及构成40 2-4-42005年医师执业类别构成41 2-4-52005年各地区医师执业类别构成(%)42 2-5-12008年各地区医院人员数43 2-5-22005年医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44 2-6-12008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员数45 2-6-22005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46 2-7-12008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47 2-7-2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48 2-8-12008年各地区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492-8-22005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50 2-9-12008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数51 2-9-2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52 2-10-12008年各地区卫生监督所(中心)人员数53 2-10-22005年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54 2-10-32005年卫生监督员数及构成55 2-11-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57 2-11-22008年村卫生室人员数57 2-11-32008年各地区村卫生室人员数58 2-12-1医学专业招生及在校学生数59 2-12-2医学专业毕业人数60 2-12-3医学专业研究生及出国留学人数61三、卫生设施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63 3-1-1卫生机构床位数(万张)65 3-1-22008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66 3-1-32008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68 3-1-4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70 3-1-5医疗机构分科床位数及构成71 3-1-62008年各地区医院分科床位数72 3-22008年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74 3-3-12008年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76 3-3-2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78四、卫生经费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79 4-1-1卫生总费用81 4-1-2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亿元)82 4-1-3卫生事业费83 4-1-4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84 4-2-12008年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85 4-2-22008年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87 4-2-32008年医疗机构资产与负债88 4-3-12008年各类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89 4-3-22008年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91 4-3-32008年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92 4-3-4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93 4-4-1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94 4-4-22008年五级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95 4-5-1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96 4-5-22008年各地区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97 4-6-12008年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药费98 4-6-22008年五级医院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药费99五、医疗服务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101 5-1-1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105 5-1-22008年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106 5-1-32008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107 5-1-42008年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108 5-1-5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109 5-1-62008年医疗机构分科门急诊人次及构成110 5-2-1医院诊疗人次数111 5-2-22008年各地区医院门诊服务情况112 5-2-32008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门诊服务情况113 5-2-42008年各地区医院分科门诊人次数114 5-2-5综合医院分科门诊人次及构成116 5-3-1医疗机构入院人数117 5-3-22008年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118 5-3-32008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119 5-3-42008年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120 5-3-5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121 5-3-62008年医疗机构分科出院人数及构成122 5-4-1医院入院人数123 5-4-22008年各地区医院住院服务情况124 5-4-32008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住院服务情况125 5-4-42008年各地区医院分科出院人数126 5-5-12008年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128 5-5-22008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129 5-5-32008年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130 5-5-4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131 5-6-1医院病床使用情况132 5-6-22008年各地区医院床位利用情况133 5-7-12008年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134 5-7-22008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135 5-7-32008年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136 5-7-4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137 5-8-12008年各地区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138 5-8-22008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139 5-9-12008年各地区医院医师工作负荷140 5-9-2综合医院工作效率141 5-10-12008年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142 5-10-22008年城市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146 5-10-32008年县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150 5-11-12008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合计)154 5-11-22008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男)158 5-11-32008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女)1625-12-1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166 5-12-2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167 5-12-3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168 5-12-4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169 5-13-1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170 5-13-2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171 5-13-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172 5-14-1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173 5-14-2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174 5-14-3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175 5-14-4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176 5-15-1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177 5-15-2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178 5-15-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179 5-16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经常就诊单位及原因构成(%)180 5-17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住户距最近医疗单位距离和时间构181 成(%)5-18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构成(%)182六、农村与社区卫生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183 6-1各地区县及县级市医院工作情况185 6-2各地区县及县级市妇幼保健院(所、站)工作情况186 6-3各地区县及县级市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工作情况187 6-4乡镇卫生院机构、床位、人员数188 6-52008年乡镇卫生院分科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及构成188 6-6-1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189 6-6-22008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190 6-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人员数191 6-8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科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及构191 成6-9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情况192 6-102008年各地区家庭卫生服务人次数193七、妇幼保健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195 7-1监测地区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197 7-2监测地区孕产妇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197 7-3儿童保健情况198 7-4-1孕产妇保健情况199 7-4-22008年各地区孕产妇保健情况200 7-5妇女病查治情况202 7-6-1计划生育手术情况203 7-6-22008年各地区计划生育手术情况2047-7-1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合计)206 7-7-2婚前检查保健情况(男)207 7-7-3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女)208八、人民健康水平及营养状况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209 8-1-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211 8-1-2各地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212 8-2-1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213 8-2-2年龄别男女期望寿命213 8-2-3各地区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214 8-3-1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215 8-3-2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216 8-3-3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217 8-3-4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218 8-4-1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219 8-4-2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220 8-4-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221 8-5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疾病严重程度221 8-6-1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22 8-6-2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23 8-6-3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24 8-6-4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25 8-7-1城市7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226 8-7-2农村7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227 8-7-3城乡青少年身体发育情况228 8-8-1城乡居民每人每日营养素摄入量229 8-8-2城乡居民膳食结构(%)230 8-8-3 城乡居民每人每日食物摄入量(克)231九、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233 9-1-12008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数排序235 9-1-22008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排序236 9-1-3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237 9-1-42008年各地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245 9-21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253 9-3-1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53 9-3-2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治疗率(%)253 9-4-1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合计)254 9-4-2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男)254 9-4-3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女)254 9-4-4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城市)255 9-4-5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农村)2559-5-12008年血吸虫病防治情况256 9-5-22008年血吸虫病查灭螺情况256 9-6-12008年克山病防治情况257 9-6-22008年大骨节病防治情况257 9-6-32008年地方性氟中毒(水型)防治情况258 9-6-42008年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259 9-6-52008年地方性砷中毒(水型)防治情况259 9-6-62008年地方性砷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259 9-6-72008年碘缺乏病防治情况260 9-7-1农村改水情况261 9-7-22008年各地区农村改水情况262 9-7-3各地区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263 9-7-4农村改厕情况264十、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265 10-1-1199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7 10-1-21995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7 10-1-3200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8 10-1-42008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8 10-1-52008年大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9 10-1-62008年中小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9 10-2-12008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270 10-2-22008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274 10-2-32008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278 10-3-12008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282 10-3-22008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286 10-3-32008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290 10-4-12008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294 10-4-22008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298 10-4-32008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302 10-5-1199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306 10-5-21995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306 10-5-3200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307 10-5-42008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307 10-6-12008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308 10-6-22008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312 10-6-32008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316十一、卫生监督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321 11-12008年建设项目卫生审查情况323 11-2-12008年食品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323 11-2-22008年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经常性监督监测情况32411-2-32008年食品抽样监测情况324 11-2-42008年食品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25 11-3-12008年公共场所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326 11-3-22008年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326 11-3-32008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27 11-4-12008年饮用水卫生(供水)被监督单位情况328 11-4-22008年饮用水卫生(涉水产品)被监督单位情况328 11-4-32008年饮用水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328 11-4-42008年涉水产品抽样监测情况328 11-4-52008年饮用水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29 11-5-12008年化妆品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330 11-5-22008年化妆品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330 11-5-32008年化妆品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31 11-6-12008年消毒产品被监督单位情况332 11-6-22008年消毒产品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332 11-7-12008年职业卫生技术机构被监督单位情况333 11-7-22008年职业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334 11-7-32008年职业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36 11-8-12008年放射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338 11-8-22008年放射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39 11-92008年医疗卫生监督处罚案件340 11-102008年采供血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42 11-112008年传染病防治监督处罚案件(件)343十二、医疗保障制度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345 1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347 12-22008年各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347 12-3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情况348 12-4生育保险情况349 12-5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情况350十三、人口指标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351 13-1人口数及构成353 13-2人口基本情况354 13-3各地区总人口(万人)355 13-4各地区市县人口及城乡人口356 13-5各年龄段人口数(万人)357 13-6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358 13-7各地区性比例、人口密度与抚养比359 13-8入学率、升学率及每十万人口在校学生数360 13-9各地区文盲人口和文盲率361附录一、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363 附录1-1-1全国行政区划(2008年底)365 附录1-1-2城乡基层组织情况366 附录1-2-1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支367 附录1-2-22008年各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支368 附录1-3价格指数(上年=100)369 附录1-4就业和工资情况370 附录1-5农村居民贫困状况370 附录1-6-1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371 附录1-6-2各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372 附录1-7城市设施水平373附录二、世界各国卫生状况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375 附录2-1死亡及疾病负担376 附录2-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84 附录2-3卫生服务覆盖392 附录2-4环境危险因素396 附录2-5卫生资源404 附录2-6卫生经费408 附录2-7人口与社会经济4/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

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130.8
50
0 2002年 2010-2012年 2002年 2010-2012年 2002年 2010-2012年
2010-2012年中国成人平均体重(Kg)
年龄 (岁) 18~ 19~ 20~ 30~ 40~ 50~ 60~ 70~ 80~
城市


63.6
54.9
65.3
55.8
68.2
55.7
70.0
57.6
69.1
60.0
68.1
60.3
65.9
59.1
63.2
55.9
61.1
53.2
农村


59.0
52.6
22
2015/8/6
g/标准人日
中国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450
400
350
25.3
300
135.3 250
200
16.8 142.8
14.4 107.8
15.9 134.7
30.2 147150
100 204.7
226
222.7
177.7
156.5
technologies 慢性病基本药物和技术
• Palliative care 姑息治疗
• Policies to eliminate PHVOs from food supply食物供应政 策
• Vaccination against infectious
cancers 针对癌症的抗感染疫苗
3
2015/8/6
2002年、2010-2012年6-17岁中国儿童青少年平均体重变化
20
2015/8/6

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基于近四次人口普查死亡人口数据分析

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基于近四次人口普查死亡人口数据分析

2023年第5期(总第260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No.5,2023(Tot.No.260)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基于近四次人口普查死亡人口数据分析黄润龙1,2,沙㊀勇1(1.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2;2.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收稿日期:2022-11-13;修订日期:2023-05-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多源大数据人口监测研究 (22AZD14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六普生命表和死亡率分析研究 (2015BRK009)㊂作者简介:黄润龙,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退休教授;沙勇(通讯作者),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摘㊀要:人口死亡率属大数据中的小数字,其对普查数据敏感㊁要求高㊂户籍死亡登记的数据难以使用,由于民族文化及数据质量等原因,老人死亡率研究很少得到社会的青睐㊂但死亡数据是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基础,是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指标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普查数据的增多和普查数据质量的改善,我国老年人口死亡数据逐步获得专家重视㊂老年人口死亡率随年龄㊁性别㊁城乡分布及时间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历次普查中老年人口死亡率调查误差,都是社会关心的问题㊂综合使用我国 五普 至 七普 老年人口死亡率数据,用传统的相关㊁回归分析及logit 模型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获得如下结论:近20年我国死亡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死亡人口年龄中位数不断提高;高龄老人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中低龄老人及年轻人㊂ 七普 中我国60 95岁男女老人和市镇乡老人死亡率,通过logit 变换后,随年龄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㊂近30年我国60 95岁老年人口死亡水平参数随时间呈线性变化,死亡参数α不断上升,参数β缓慢下降;女性死亡率参数及参数α变化规律更为明显,由此预测了2030年㊁2040年老年人口死亡率㊂ 七普 的老人死亡人口数量登记调查质量高, 六普 数据次之;女性登记调查质量高于男性㊂各地区分析显示,人均GDP 高的地区,60(80)岁及以上老人死亡占比高;而人均GDP 与各地粗死亡率线性相关关系不明显㊂ 七普 中我国31地区老人死亡率,可分为两大类和一个散类㊂关键词:人口普查;logit 模型;死亡登记误差;老人死亡结构;死亡率变化中图分类号:C921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3)05-0041-16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3.00.046㊃14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㊀㊀死亡统计是生命统计,也是人口统计的核心㊂死亡对群体而言,是人口数量的减少;而对个人而言,意味着生命的消失㊂现代大量的人口流动伴随着大量失踪和失联人口,登记死亡人数低于实际死亡人数㊂死亡事件发生地和死亡人口户籍地的分离,增加了死亡人口登记的复杂性,加上死亡登记时间的不一致,这些都可能导致死亡统计误差㊂提高健康水平㊁降低死亡率是人们毕生的追求㊂但学界对于死亡率㊁死亡水平方面的直接研究远少于对于生育㊁迁移方面的研究㊂死亡水平难以控制,死亡率水平对于政策㊁社会建设等影响相对小,导致社会对其重视不足;然而,死亡人口数量是计算人口死亡率㊁死亡概率的基础,也是人口生命表和出生时预期寿命分析的基础㊂预期寿命是人类发展指数 HDI的重要指标之一,且被列入国家及各级政府 十四五 规划考核范围中㊂此外,死亡率高低不仅是衡量地区卫生医疗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指标,而且影响着人口再生产,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保障政策㊁老年福利政策的制定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人口粗死亡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但老年死亡率下降迅速㊂人口死亡率的研究逐渐引起了社会和学者的重视㊂㊀㊀一、文献综述死亡研究具体可分为死亡率模拟和估计㊁生命表研制的方法论研究,及死亡人口㊁死亡率时间空间演变的实证性研究等方面,更多的是两者兼而有之㊂1.方法论研究由于死亡登记迟缓,若干地区出现死亡人口的漏报㊁迟报,死亡人口年龄的错报及死亡时间的误报,造成死亡率报告不准确㊂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口学家㊁数学家和统计学家提出了很多死亡率估计㊁调整方法㊂1983年英国学者布拉斯(Brass)提出平衡方程估计死亡率方法[1],1981年贝内特(Bennett)和霍留奇克(Horiuchich)提出非稳定人口生存率调整估计方法[2],1984年寇尔(Coale)提出死亡率登记完全性的估计㊁调整方法[3]㊂然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本身的假定及其对资料的要求,都有其固有的优缺点及其对稳定人口和封闭人口的特殊要求㊂1992年李(Lee)和卡特(Carter)提出了包含死亡率未来变动趋势的模型,即Lee-Carter模型[4]㊂此后,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对Lee-Carter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如伦萨瓦(Renshaw)和哈贝尔曼(Haberman)将两个相依的时期效应引入模型[5]㊂2004年曾毅等用六种死亡模型对中国㊁欧洲㊁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龄老人进行死亡率分析,发现莰尼斯托(Kannisto,即简化的罗吉斯特)模型拟合效果最佳[6],而该模型就是相对模型生命表的变形㊂蔡安氏(Cairns)等提出了一个基于罗吉斯蒂转换的相对简洁的拟合高龄人口死亡率的模型[7]㊂Lee-Carter模型将过去几十年的人口年龄别死亡率,分解为随时间变动及随年龄变动的两部分,通过挖掘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未来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㊂由于Lee-Carter模型中的时间项变量常常需要长时间的年龄别死亡率历史数据,而我国除了几次人口普查外,可用的年龄别死亡率数据有限,已有的运用Lee-Carter模型的死亡率建模研究很难克服这样的限制㊂2021年王广州以经典的Lee-Carter死亡率模型为工具,采用中国1994 2019年死亡数据,运用奇异值分解(SVD)㊁最小二乘法(OLS)㊁加权最小二乘法(WLS)㊃24㊃黄润龙,等: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和极大似然法(MLE)等方法预测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㊂理论上讲,学者可以从我国卫生部门的居民病伤死因登记系统得到按死亡原因分类的死亡数据,及从公安户籍登记部门得到死亡登记数据㊂但前者是从不同的大㊁中㊁小城市和一㊁二㊁三类农村抽样的结果,因为没有包括我国环境条件最差的第四类农村地区,因此登记的死亡水平明显偏低㊂而公安登记制度只记录了死亡人数,没有其他人口特性信息,由于漏报和迟报人数多,公安系统数据所反映的死亡水平也是偏低的[9]㊂国家统计局每五年1%抽样调查数据及每年人口1ɢ调查虽包含死亡人口数据,但其采用的是整群抽样,资金不到位,抽取比例仅为预计样本的七八成左右(每年相当于对100万人口进行年龄别死亡率调查)㊂年龄组死亡率一般仅为千分之几,对抽样调查样本数量要求高,人口本身抽样误差加上死亡率抽样误差,使得年度死亡率数据可信程度低㊂考虑到不同来源数据质量差距和冲突,我国学者大多采用普查数据而非登记数据来分析死亡率㊂2.实证研究对江苏1990年死亡人口进行间接估计和模型分析发现,江苏人口死亡率相当于日本1970年前的水平,或西欧1980年前的水平㊂该研究同时发现,1982㊁1990年江苏男性死亡率接近于寇尔区域经验生命表西部模型21㊁22层次,女性死亡率接近北部型22㊁23层次[10]㊂1994年梁鸿运用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数据分析认为,婴儿死亡率㊁出生时预期寿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做代表)相关,并用人均GDP的平方根及人均GDP的自然对数作为自变量来分析其与婴儿死亡率的线性关系㊂结果表明,平均预期寿命的复相关系数R 为0.8735,婴儿死亡率的R为0.8491,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意义(P<0.01);模型可解释寿命差异的76.30%,婴儿死亡率的72.08%[11]㊂1995年利用 三普 对我国28个省份的女性死亡概率分布的布拉斯两模型分析㊁巴西亚(Basia)四参数模型和尤班克(Ewbank)四参数模型分析表明,1981年我国女性死亡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㊁两个散类和五大型[12]㊂在死亡率数据质量分析方面,翟振武认为, 四普 人口普查总体质量是好的,但人口死亡率偏低,尤其是离调查时偏远时期的婴儿死亡率[13]㊂海姆斯(Himes)等认为,在中高年龄段男女性死亡率的logit函数与年龄x可能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14]㊂曾毅用六种死亡模型对中国㊁日本㊁欧洲11国的高龄老人进行死亡率分析,发现莰尼斯托模型(相对模型生命表的变形)拟合效果最佳[6]㊂黄荣清用 四普 ㊁ 五普 人口留存率来估计 五普 死亡漏报比例,采用相对模型生命表的基本思想,利用两次普查的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15]㊂宋健㊁张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婴儿死亡漏报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并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了婴儿死亡漏报的可能水平,及其对平均预期寿命影响的地区差异[16]㊂黄荣清㊁曾宪新从174个国家数据所反映出的婴儿死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㊁人口普查数据与原卫生部数据的对比等几个方面对婴儿死亡率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17]㊂㊀㊀二㊁ 七普 所反映出的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特点受死亡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的限制,本文研究死亡数据采用全国第五次㊁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全国(市㊁镇㊁乡)60 95岁男女一岁组死亡人数及年死亡率,㊃34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同时考虑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60 85岁男女死亡人数㊂年龄别死亡人数及平均人数来自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㊁国家统计局的‘中国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㊁‘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㊁‘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㊂曾毅发现实际死亡率和(多)模型拟合值之间的差异在96岁前都很小,96岁后差异不断增大[6]㊂而 五普 到 七普 中96岁以上男性老人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女性老人,有违于常理㊂于是本文以全国60 95岁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m x为例,来探索我国老年人口死亡规律及其变化㊂1.死亡人口的年龄性别差异男性死亡人口远多于女性㊁死亡率高于女性㊂我国95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死亡率都高于女性㊂就死亡人口数量而言,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各年龄段我国男性合计死亡人口461.7万,比女性334.9万多37.9%(126.8万人)㊂ 七普 中我国各年龄死亡率最低为0.13ɢ,出现在7 9岁㊂男性在85岁以下各年龄段死亡人口多于同龄女性,仅在85岁以上死亡人口略少于女性(见图1)㊂2019 2020年我国死亡人口主要集中在60 89岁年龄段,男女死亡人口分别为355.97万㊁279.47万人,占男女死亡总数的77.1%㊁83.5%,女性死亡集中程度更高,详见图1㊂图1㊀ 七普 中我国死亡人数及死亡率年龄性别金字塔2.我国男女老人年龄别死亡率分布特征使用 三普 ㊁ 四普 数据时发现,我国50 89岁年龄组人口死亡率通过logit变换后与死亡年龄有着十分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18]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对我国男女60 95岁老人各年龄死亡率m x取logit函数Y x=-ln[m x/(1-m x)]后,分析发现Y男,x㊁Y女,x随年龄x 呈线性变化趋势的规律依然稳定,其解释了男㊁女年龄别死亡率分布差异的99.82%㊁99.91%㊂Y男,x=11.024-0.1033∗X(年龄,岁),㊀R2=0.9982㊀(x=60,61, ,95)(1)㊃44㊃黄润龙,等: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Y 女,x =13.163-0.1251∗X (年龄,岁),㊀R 2=0.9991㊀(x =60,61, ,95)(2)㊀㊀在方程(1)㊁(2)中,α是男女老人死亡年龄参数截距11.024㊁13.163,截距大表示老年人口平均死亡水平低,β是斜率-0.1033㊁-0.1251,其绝对值大表示死亡率随年龄变化快,死亡年龄的四分位差小(死亡人数年龄集中程度高)㊂(1)㊁(2)式同时表示,我国60 95岁(n =36)老年人口死亡率的logit 函数随年龄呈线性变化,其决定系数(相关系数的R 2)分别高达0.9982㊁0.9991㊂即模型解释了死亡率随年龄变化的99.82%㊁99.91%,这也是最近三次普查中最高的㊂对女性老人死亡率的模拟程度高于男性老人死亡率㊂女性老人的平均死亡率低于男性老人;在90岁后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减小,趋于一致㊂女性60 95岁老人死亡率随年龄变化略快(β绝对值较大),男性较缓(见图2)㊂图2中虚线高于实线,如60 62岁㊁80 90岁,表示实际调查死亡率高于估算的死亡率①;相反,虚线低于实线,如65 75岁,表示实际死亡率低于估算的死亡率㊂图2㊀ 七普 中我国男女各年龄老人死亡率logit 变换值随年龄变动(n =36)图2中的y x 值为2020年我国各年龄老人死亡率的估计值m x =1/[1+exp (y x )]㊂若再将60 95岁(36个年龄组)老人实际死亡率计算值和估算(理论)值之差作为绝对误差,每岁绝对误差与该年龄估算值的比称作相对误差㊂则 七普 中60 95岁男性㊁女性老人死亡率估算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76ɢ㊁1.99ɢ,36个年龄组男女平均相对误差为3.40%㊁2.91%㊂即 七普 中女性死亡年龄统计误差明显低于男性,女性死亡人口调查数据资料质量较男性为好㊂3.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的城乡差异七普 中我国城市㊁镇和乡村60 95岁老人死亡率的logit 变换后,随年龄增加同样呈现线性变化趋势,实际死亡率和拟合死亡率的相关程度高达99.9%,如公式(3)㊁(4)㊁(5)和图3所示㊂由于生活水平㊁医疗条件等原因,城市老人各年龄死亡水平远低于镇, 七普㊃54㊃①死亡率的估算值是不是死亡率真实值可能存在争议,绝对的死亡真实值难以找到㊂但是,老人死亡民间叫作 白喜事 ,漏报可能性不大;老年人口外出迁移㊁流动人数相对少;因而老人死亡漏报和迟报比例小,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㊂因此,各年龄组老年人口死亡率估算值应该接近该年龄死亡真实值㊂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中镇老人各年龄死亡水平略低于乡村老人;城市老人死亡年龄集中程度(死亡年龄四分位差小)高于镇,镇老人死亡年龄集中程度高于乡村㊂分析表明, 七普 中60 95岁城市㊁镇和乡村老人死亡率估算的平均绝对误差(各岁年龄死亡率平均误差)是1.48ɢ㊁1.67ɢ和1.97ɢ,平均相对误差为3.48%㊁2.80%和4.25%㊂就平均相对误差而言,镇老人死亡登记质量略高于城市,城市老人死亡登记质量高于乡村㊂Y 市,x =12.605-0.1181∗X (年龄,岁),㊀R 2=0.9987㊀(x =60,61, ,95)(3)Y 镇,x =11.814-0.1111∗X (年龄,岁),㊀R 2=0.9987㊀(x =60,61, ,95)(4)Y 乡,x =11.402-0.1072∗X (年龄,岁),㊀R 2=0.9978㊀(x =60,61, ,95)(5)图3㊀ 七普 中我国60 95岁分城乡人口死亡率的logit 函数值随年龄变化趋势4.我国各地老年死亡人数占比的地区差异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各地人口粗死亡率缓慢上升,2020年达到5.65ɢ①㊂理论上人口粗死亡率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大,但由于各地人口年龄构成不一样,2020年我国各地实际粗死亡率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㊂由于流动性大,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外地病人多㊁死亡人口多,2020年我国各地人均GDP 和各地粗死亡率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181,若将GDP 从高到低赋秩,死亡率从低到高排序,则其间位置相关系数也仅为0.113,无法通过统计检验(见表1)㊂若计算我国31省份 七普 时60㊁80岁及其以上死亡老人占该地死亡总人数之比(全国平均为82.1%㊁38.5%),2020年人均GDP 越高的地区,60(80)岁及其以上老人死亡占比越高,其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17(0.782);若对我国31个省份老人死亡人口比例排名赋秩后,其间的相关系数更是高达0.716(0.752),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01的统计检验(见表1)㊂这说明,经济发展程度高㊁医疗保健好的地区,老人寿命长,如北京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天津等地,60(80)岁及其以上老人死亡占比大,死亡人口平均年龄㊁死亡年龄中位数高㊂㊃64㊃①数据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表6-4,是普查年度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全国人口粗死亡率;本文表1数据同源㊂若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22)“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人口登记死亡率为7.07ɢ㊂黄润龙,等: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表1㊀ 七普 中我国各地人口粗死亡率㊁老人死亡比例和人均GDP的关系地区2020年人均GDP(万元)60+死亡人数占比(%)80+死亡人数占比(%)人口粗死亡率(ɢ)标准化前参数α标准化前参数β北京16.4987.950.4 4.59-0.4108 1.1973天津10.1586.840.8 4.63-0.1677 1.1245河北 4.8583.334.7 5.66-0.2525 1.0641山西 5.0681.936.2 4.75-0.0825 1.0618内蒙古7.2278.632.2 5.98-0.2046 1.0380辽宁 5.9083.036.47.66-0.2425 1.0498吉林 5.1179.728.1 6.150.41230.8877黑龙江 4.3078.628.8 6.790.34120.8907上海15.5692.457.1 5.19-0.4655 1.2461江苏12.1287.747.1 6.06-0.4211 1.1634浙江10.0187.150.5 4.75-0.4995 1.2178安徽 6.3483.441.7 5.94-0.2597 1.0981福建10.5781.642.3 5.12-0.3983 1.1161江西 5.6981.639.7 5.15-0.3679 1.1079山东7.2084.340.5 6.24-0.2594 1.0801河南 5.5381.135.2 5.340.13340.9803湖北7.5283.236.3 6.63-0.3945 1.0804湖南 6.2983.440.67.43-0.5157 1.0936广东8.7981.242.2 3.63-0.1150 1.0657广西 4.4277.136.6 5.850.10870.9669海南 5.4978.043.4 3.430.50050.9887重庆7.8083.338.57.06-0.2119 1.0570四川 5.8182.437.1 6.270.0554 1.0158贵州 4.6273.731.7 5.94-0.2738 1.0429云南 5.1974.133.5 6.11-0.4591 1.0775西藏 5.2159.519.6 3.600.22080.9002陕西 6.6282.333.9 4.660.0016 1.0447甘肃 3.6080.831.6 6.17-0.5592 1.0974青海 5.0873.126.8 4.72-0.2254 1.0076宁夏 5.4578.334.7 5.05-0.9781 1.2127新疆 5.3470.125.5 4.290.31530.8694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加剧㊁压力加大㊁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的出现,加上高糖高脂的饮食造成人们营养过剩,人口死亡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㊂在缺医少药时代,我国人口死亡原因是以急性传染病㊁突发疾病为主;在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以老年机体衰老㊁慢性退行性疾病为主㊂心脑血管疾病㊁癌症等慢性病成为威胁老人健康的主要因素㊂另外,由于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人的机体全面衰退导致的慢性病,使我国失智失能等认知症患者大量出现㊂老年人很多功能性疾病不可逆转㊁难以治愈,带病存活时间长,这给我国社会医疗保障造成很大压力㊂5.我国各地老年人口死亡率的分类七普 提供了各省份5岁组的人口死亡率和相应人数,但是缺乏5岁组的平均人数,并且有些省份死亡人数较少,容易造成计算误差㊂于是,首先,将全国老人死亡率作为标准,计算各地65 69岁㊁75 79岁㊁85 89岁死亡率及其logit变换数值㊂其次,计算各地人口年龄组死亡率logit值与全国人口死亡率(标准死亡率)logit值的相关关系,得参数值(回归㊃74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系数)α和β(见表1);将我国31个省份参数值α和β标准化处理(减去平均数,除以标准差)以后,进行距离聚类分析㊂由此发现,2020年我国31省份的死亡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和1个散类(见图4):宁夏是比较特殊的散类,一大类是周边型(包括新疆㊁西藏㊁海南㊁黑龙江㊁吉林㊁陕西㊁四川㊁广西和河南)9个省份,其余21个省份为是中原型㊂中原型再可分为东部型(沪浙京苏)和中西部型(17个省份)㊂图4㊀2020年我国各地老人死亡率参数的聚类分析宁夏型65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参数α=-0.9781㊁β=1.2127,各年龄别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㊂周边型(疆藏琼黑吉陕川桂豫)9省份老人死亡特点(参数α㊁β分别平均为0.2321㊁0.9494)是中低龄(60 79岁)老人死亡率偏高,高龄老人(80岁以上)死亡率低㊂我国中原型21个省份则相反(参数α㊁β平均为-0.3232㊁1.0994),中低龄(60 79岁)老人死亡率偏低,而80岁以上高龄老人死亡率相对较高㊂㊀㊀三、近30年我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参数的变化由于数据资料局限和96岁以上老年死亡率的突变,将 五普 后老人死亡年龄的研究上限设定为95岁, 四普 老年人口死亡年龄研究上限设定为89岁㊂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㊁社会保障覆盖㊃84㊃黄润龙,等: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扩大㊁人们保健意识增强㊁营养水平提高,由此使得人口预期寿命提高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死亡年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㊂本文以近几次普查数据中全国老年死亡人口和死亡率m x为例,探索老年人口死亡变化规律㊂1.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状态变化(1)近40年我国死亡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高,而老年死亡人口占我国死亡人口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㊂我国60岁及以上死亡人口占全年龄死亡人口的比例,第三㊁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分别为53.3%㊁59.2%;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为67.4%, 六普 中为75.2%(男女分别占71.3%㊁80.6%), 七普 中竟占死亡人口的82.1%(男女分别占78.4%㊁87.2%)㊂即2020年59岁及其以下(60个年龄组)死亡人口不足总死亡人数的18%㊂80岁以上高龄老人死亡占比升高, 三普 中仅为11.2%(男女分别占8.5%㊁14.6%),到 七普 达到38.5%(男女分别为31.2%㊁48.5%),即2020年我国死亡人口中,有31.2%的男性㊁48.5%的女性死亡年龄超过80岁(见表2)㊂这表明在和平环境中,由于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㊁医疗条件的改善㊁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大量的慢性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死亡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同时老年人慢性病㊁身体全面衰弱的比例大幅度提高㊂老人寿命越来越长,社会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原来是 人生七十古来稀 ,现在是 七十小弟弟㊁八十多来稀㊁九十不稀奇 ㊂表2㊀ 三普 至 七普 我国60(80)岁及其以上死亡人口占死亡总人口的比重%时期60岁+80岁+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三普 53.351.255.811.28.514.6四普 59.257.261.614.310.718.7五普 67.464.670.919.915.225.9六普 75.271.380.628.823.136.7七普 82.178.487.238.531.248.5 (2)我国死亡人口年龄中位数增加㊁四分位差缩小㊂我国老年人口死亡年龄持续上升,具体表现为人口死亡的中位数不断增加,存活年龄大幅度上升㊂ 五普 时(见表3),我国死亡人口中有一半居民是处与69岁以下,身体健康的仅有1/4能够活到79岁以后㊂ 六普 时我国死亡年龄中位数提高近4岁,大致有一半居民可活到73岁㊂ 七普 时死亡人口中位数进一步提高了近3岁,有一半人死亡于75.8岁后,女性有半数死亡于79.5岁后㊂死亡人数的1/4位数和3/4位数说明同样的问题, 五普 时我国有25%的健康者存活到(死亡于) 78.8岁以后, 六普 时25%的健康者能够存活到81.3岁后, 七普 时有1/4居民存活到84.3岁以后㊂ 七普 时全国有25%的健康女性能够存活到87.7岁以后(男性为82.2岁)㊂同时,我国失康(短寿)人群死亡年龄提高快㊂1/4的长寿老人由 五普 到 七普 的,20年间提高5.5岁(78.8->84.3岁),1/4的失康老人20年间死亡年龄提升12.4岁(52.6-> 65.0岁)㊂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㊁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健康保健意识的普及,健康的密码逐渐被破译,国人死亡年龄底部提高,弱势群体健康保障水平有所㊃94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㊀㊀表3㊀五普 至 七普 我国死亡人口年龄的位置平均数岁时期 五普 六普 七普 合计合计合计男性女性1/4位数52.6260.1465.0162.0168.96中位数69.0072.9575.8073.0579.473/4位数78.7981.3084.2882.1787.70四分位差26.1721.1619.2720.1618.74提高,现在到了普遍长寿时期㊂(3)我国高龄老人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中低龄老人及年轻人㊂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㊂高龄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低龄老人㊂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总体下降缓慢,从 五普 时的39.3ɢ下降到 七普 时的25.1ɢ,20年间仅下降14个千分点(男㊁女分别下降了15㊁14个千分点)㊂而80 94岁高龄人口死亡率从 五普 时的132ɢ下降到 七普 时的85ɢ,20年间下降了47个千分点;95岁以上老人死亡率从 五普 时的288ɢ下降到 七普 时的211ɢ,20年间下降了77个千分点(见表4)㊂由此可见,我国年龄越大的人群,死亡率下降速度越快㊂百岁老人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高龄老人死亡率;高龄老人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低龄老人死亡率;低龄老人死亡率下降又快于年轻人死亡率㊂此外,女性老人死亡率随年龄下降幅度大于男性老人死亡率㊂94岁以下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而在95岁以上男性死亡率竟低于同龄女性死亡率,且 五普 ㊁ 六普 和 七普 中都非常一致,这很难解释为由于男性老人数量少而造成的误差㊂表4㊀五普 至 七普 的各年龄组老年人口粗死亡率ɢ时期 五普 六普 七普 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60+39.343.535.332.236.028.625.128.721.660 7930.335.625.022.527.017.915.319.611.380 94132.3152.8119.9104.4117.695.085.195.477.495+287.7247.4305.0239.7234.9241.9211.1206.9213.12.普查中我国老年人口死亡调查和统计的准确性评估五普 ㊁ 六普 和 七普 的老人年龄别死亡率logit 曲线随年龄完美地呈现线性变化(见图2㊁图3),解释了老年人口死亡率各年龄变异(R 2)的99%以上,由此可比较和估计历次人口普查中死亡登记数据的准确性㊂假设观测值和估算值之差为绝对误差(单位为ɢ),绝对误差占估算值的比重为相对误差(单位为%)㊂计算近三次普查中男女60 95岁36个组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后发现(见表5),女性死亡率绝对误差2ɢ以上的年龄组数分别低于男性,相对误差在10%以上的组也少于男性,即女性死亡率数据登记质量好于男性㊂而 七普 时36个年龄组男女性死亡率绝对误差在2ɢ以上的仅为13㊁11个组,低于 五普 ㊁ 六普 情况;女性死亡率相对误差在5%以上仅有5个组,低于 五普 ㊁ 六普 的8个组㊂从平均相对误差而言, 七普 死亡登记数据好于 六普 , 六普 数据优于 五普 ㊂反映出随着信息化水平提高,我国普查准确率有了很大进步㊂具体对男女死亡人口登记质量而言,男性死亡人口登记数据 六普 优于 五普 ,女性登记数据质量 六普 略逊于 五普 ㊂从男女相对误差数据而言,女性误差较多出现在80岁左右年龄组,男性误差较大出现在最高年龄组㊂㊃05㊃。

健康中国2030(精简版) PPT课件

健康中国2030(精简版) PPT课件

第四篇 完善健康保障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 全民医 保体系
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 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 制度和经办管理。 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
健全 医保管 理服务 体系
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 全面实现医保智能监控。加强医疗保险基础标准建设和应用。 到2030年,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
• 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环境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
概述 总体战略
普及健康生活 优化健康服务 完善健康保障 建设健康环境 发展健康产业 健全支撑与保障 强化组织实施
第一篇 总体战略
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 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 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 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 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低至25 ‰ 以下;
• 终止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流行,防治肝炎,水传播疾 病;
• 将非传染性疾病早死率降低1/3,促进精神卫生;
• 加强滥用药物的预防和治疗,包括麻醉药品滥用和酒精有 害使用;
• 2020年,全球道路交通死亡数量减少一半; • 确保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的普遍可及;
• 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经济风险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药物和疫苗;
开展控烟限酒
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加强限 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

【报告】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附全文)

【报告】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附全文)

【报告】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附全文)随着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癌症正成为中国首要的死亡原因和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为中国人口多(13.7亿人),先前的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评估都限制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小样本或基于特定的年份。

现在通过国家**癌症登记处的高质量数据,作者分析了72个地区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2009-2011),代表了6.5%的人口,用以估计2015年新病例和癌症死亡的人数。

趋势分析(2000-2011)使用了22个登记处的数据。

结果表明,2015年预计有4292000个新癌症病例和 2814000个癌症死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最高的。

胃癌、食道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很高。

将所有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起来看,农村居民的年龄标准化数据要高于城镇居民(发病率213.6人/10万人vs191.5人/10万人;死亡率149人/10万人vs109.5人/10万人)。

将所有的癌症结合起来,在2000年到2011年之间,男性的发病率保持稳定(每年+0.2%;P=.1),女性发病率明显上升(每年+2.2%;P<.05)。

与此相对,死亡率自从2006 年之后一直在下降,无论男性(每年-1.4%;P<.05)还是女性(每年-1.1%;P<.05)。

很多评估范围内的癌症可以通过减少癌症风险因素、提高临床护理服务的效率,尤其是农村人口和弱势群体,来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1 、介绍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从2010年开始已经成为主要的致死原因,成为了中国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这个逐渐增加的压力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可以归于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以及社会人口统计的变化。

尽管之前有全国发病率的评估,但那些评估或者只能代表很小的人口(小于2%),或者只有特定的年份。

这对评估的不确定性和代表性有影响,并且会潜在的影响癌症控制政策的制定。

因为之前的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项目(2004-2010)是10年之前发布的,所以一个关于中国全国与各地方癌症规模与概况的更加复杂的描绘将会提供更加清晰的优先顺序,为制定基于癌症谱的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减轻国家的癌症负担。

2015年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

2015年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

2015年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2015-08-05公共健康法律资讯公共健康法律资讯一、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概况中国高血压人口有1.6----1.7亿人高血脂的有将1亿多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血脂异常的1.6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二、健康大数据·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中国22%的中年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中青年女性易得妇科,心脑血管疾病;中青年男性面临猝死、过劳和癌症等问题;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 ;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2013年到2014年,35岁---46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中国是22%,美国是12%。

中国社科院《人才发展报告》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如果中国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国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人民币元人民币。

中国因疾病而导致生产力丧失,将在2005年——2015年间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的肝炎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00个亿。

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

女性更容易受到妇科、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男性则面临猝死、过劳、癌症等问题!2013年,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 。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了2倍。

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病例增加了近1倍!肥胖人口将达到3.25亿,未来20年将会增长一倍,腰围只要增长一英寸(2.54厘米),血管就会增长4英里,患癌风险高8倍!美国《保健事物》杂志报告: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十九个月!19位老总离世!最高个人资产14个亿,包括百视通COO吴征、德尔惠股份创始人兼原董事长丁明亮、兴民钢圈董事长王嘉民、成都百事通总经理李学军等12位高管,均因病离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014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统计(1/10万)(男)(二)
疾病名称(ICD-10)合计不满1岁1-5-
脑血管病计139.60.280.25 内:脑出血60.630.15 脑梗死45.55
中风(未特指出血或梗死) 4.84
八.呼吸系统疾病小计85.2254.2 3.890.99 肺炎16.3448.89 3.250.69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60.80.190.15 内:慢性支气管肺炎12.330.05 肺气肿 3.8
尘肺 1.23
九.消化系统疾病小计17.8310.060.960.05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2.630.28
阑尾炎0.1
肠梗阻 1.1 1.680.32
肝疾病8.340.560.05 内:肝硬化7.640.05十.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小计 1.260.06
系统性红斑狼疮0.1
十一.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小计7.44 1.120.130.25 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疾病 4.030.280.060.15 肾衰竭 2.570.840.060.1 前列腺增生0.23
十二.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小计
直接产科原因计
内:流产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产后出血
产褥期感染
间接产科原因计
十三.起源于围生期的情况小计 2.53288.860.32
早产儿和未成熟儿0.6878.5
新生儿产伤和窒息0.3743.02
十四.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小计 2.08139.12 5.93 1.53 先天性心脏病 1.3887.72 4.720.94 先天性脑畸形0.1 4.470.320.4十五.诊断不明小计 3.039.50.380.3十六.其他疾病小计 5.64 6.430.890.49十七.损伤和中毒小计50.0624.5821.4912.17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20.27 5.59 6.06 3.86 内:行人与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10.46 1.4 3.95 2.42 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 2.620.840.130.2 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0.07
意外中毒 3.080.280.510.15 意外跌落9.41 1.12 2.49 1.04 火灾0.650.380.15 溺水 3.26 1.47.97 5.39 意外的机械性窒息0.89.50.770.3 砸死0.880.320.3 触电 1.020.190.25 自杀 5.710.05 被杀0.550.280.060.1
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
0.34 1.53 1.33 2.797.3711.7826.2438.8689.8112.9230.99424.23714.381210.35 0.22 1.210.94 2.37 6.3110.0219.6328.7357.7766.52122.35201.06304.78449.06
0.160.130.260.57 1.08 3.55 5.9219.3626.2763.39128.23241.58442.74
0.050.110.180.610.88 1.62 3.51 6.2214.9222.5443.3 0.780.930.84 1.04 1.99 2.64 5.427.9923.6836.8487.71184.89392.34772.6 0.560.520.420.580.85 1.03 1.79 1.96 5.947.1814.3826.8253.61124.19 0.060.080.210.190.57 1.03 2.56 4.5214.6624.9964.19141.17307.18584.8
0.180.210.470.71 2.67 4.4612.5428.2964.16110.08
0.090.140.48 1.01 1.64 4.0510.6620.6237.71
0.090.170.350.450.69 1.41 2.65 5.5613.01 0.170.360.55 1.1 2.41 4.69.8613.1124.4324.8337.7152.464.8398.4
0.080.10.260.180.320.74 1.5 1.99 2.46 5.188.4512.1820.31
0.030.090.030.020.040.10.090.440.770.49
0.040.050.110.030.220.160.450.52 1.46 3.45 5.377.66 0.060.080.160.39 1.38 3.117.029.3816.7316.5621.9625.4325.5128.7 0.060.040.130.32 1.24 2.75 6.558.6615.7915.3820.52323.425.3 0.170.120.10.320.180.380.390.580.68 1.15 2.97 3.45 5.75 6.93
0.040.050.160.040.210.110.050.080.130.240.150.190.24 0.170.240.440.88 1.45 2.11 3.19 3.57 6.99 6.9913.4822.1234.8152.18 0.060.20.210.490.92 1.29 1.87 2.26 3.61 4.267.4512.3520.0428.46 0.060.040.180.320.390.82 1.18 1.24 2.97 2.3 5.147.7211.717.51
0.060.040.030.140.370.77 1.58
0.950.890.6 1.040.570.760.50.580.560.390.520.370.380.24
0.50.720.370.810.460.530.50.370.30.260.280.10.12 0.280.080.030.030.040.050.04
0.50.760.420.55 1.311 1.76 2.4 4.1 4.69 5.94 5.5110.1712.41 0.220.360.260.260.350.440.770.78 1.54 1.8 2.55 4.199.1117.64 14.0722.322.1834.2735.9136.0556.1449.8165.9357.475.0390.98105.49137.44 4.2410.1911.6417.6817.818.5526.5222.1427.7424.5332.6238.2938.3639.53
2.4 4.99 5.147.568.588.5912.7810.9715.1112.4316.7822.052
3.9825.79 0.67 1.29 2.01 2.89 2.77 3.6 3.3 2.63 3.23
4.03 3.53 3.75 3.55 2.8
0.030.030.060.170.020.080.10.330.070.29
0.610.970.89 2.04 2.3 3.28 4.05 4.03 4.25 4.62 4.34 5.95 5.85 6.69 0.95 1.81 2.06 3.15 3.58 4.137.217.411.89.9713.9515.9523.438.07
0.160.050.230.070.290.520.53 1.050.660.75 1.18 2.21 3.77 5.81 4.27 1.96 2.14 1.95 1.58 2.37 1.68 3.38 2.39 3.060.16666667 5.477.18 0.340.120.180.420.60.470.91 1.11 1.170.950.47 1.250.67 1.95 0.060.240.340.450.60.79 1.76 1.66 1.39 1.25 1.70.960.380.61
0.320.6 1.27 1.6 1.03 1.76 1.5 1.5 1.15 1.040.880.770.97
1.06
2.21 2.09
3.6 3.33 2.93
4.46
5.097.74
6.4610.8415.0619.3724.08 0.220.440.420.840.850.260.960.60.450.660.420.590.770.73
80-85岁及以上
2227.514158.29 754.831293.18 864.881579.43
84.01195.83 1698.254102.71 308.95931.07 1240.42767.63 260.22589.69
70.99158.78
24.5743.66 169.07373.58
33.3967.48
1.05
2.65
19.3245.43
40.3261.31
36.3352.49
16.3835.28
0.630.44
90.52176.86
46.2175.42
30.2453.37
4.6216.76
0.42 1.32
0.21 1.32
21.2160.87
78.55587.93
213.8513.83
45.1652.49
28.7733.52
3.99
4.41
9.8714.11
86.74282.28
5.4614.11
11.1315
2.1 5.29
0.420.88
0.63 1.32
28.5657.34
0.63 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