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合集下载

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
第三课时
一词多义
谓 用 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说 对……说 因此 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运用,使用 贤能为之用 出力,效劳
课前检查
可信,确实 谓为信然 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信义 国 此用武之国 地方 国险而民附 地势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国家 国都 去国怀乡


5、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 句加以说明。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古今异义
遂用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凶猛而放肆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表可能,能够 古义: 可以把 今义:
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 中国南海 古义: 用来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
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 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此用武之国 判断句 贤能为之用 被动句
拓展质疑: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 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 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隆中对注音版文言文

隆中对注音版文言文

隆lóng中zhōng对duì亮liàng躬gōng耕gēng陇lǒng亩mǔ,好hǎo为wèi《《梁liáng 父fù吟yín》》。

身shēn长cháng八bā尺chǐ,每měi自zì比bǐ于yú管guǎn仲zhòng、乐lè毅yì,时shí人rén莫mò之zhī许xǔ也yě。

惟wéi博bó陵líng崔cuī州zhōu平píng、颍yǐng川chuān徐xú庶shù元yuán直zhí与yǔ亮liàng友yǒu善shàn,谓wèi为wèi信xìn然rán。

时shí先xiān主zhǔ屯tún新xīn野yě。

徐xú庶shù见jiàn 先xiān主zhǔ,先xiān主zhǔ器qì之zhī,谓wèi先xiān主zhǔ曰yuē:“诸zhū葛gě孔kǒng明míng者zhě,卧wò龙lóng 也yě,将jiāng军jūn岂qǐ愿yuàn见jiàn之zhī乎hū?”先xiān主zhǔ曰yuē:“君jūn与yǔ俱jù来lái。

”庶shù曰yuē:“此cǐ人rén可kě就jiù见jiàn,不bù可kě屈qū致zhì也yě。

将jiāng军jūn宜yí枉wǎng驾jià顾gù之zhī。

”由yóu是shì先xiān主zhǔ遂suì诣yì亮liàng,凡fán三sān 往wǎng,乃nǎi见jiàn。

隆中对

隆中对
三国志》 《三国志》纪传体史书 陈 寿(晋) 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小说 罗贯中(元末明初) 陈 西晋史学家. 寿:西晋史学家. 诸葛亮: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政治家. 诸葛亮: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政治家.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 刘备屡败, 公元 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 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 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 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 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 对策,回答上级的提问. "对":对策,回答上级的提问.
另外还有一个地方益州,来看看地图就知道, 另外还有一个地方益州,来看看地图就知道,益州这个地方也 益州 很大,当时的益州包括什么呢?包括现在的四川, 很大,当时的益州包括什么呢?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南部 的一部分,就是汉中,就是汉中,巴郡, 的一部分,就是汉中,就是汉中,巴郡,蜀郡等等这些地方都在当 时的益州这个范围之内,尤其是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 时的益州这个范围之内,尤其是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这两个地方 诸葛亮说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诸葛亮说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我们现在都知道成都平原那 是天府之国,而且四面是山,当中一个平原,沃野千里,四季常青, 天府之国,而且四面是山,当中一个平原,沃野千里,四季常青, 四面是山 物产丰富,易守难攻,而且当年高皇帝刘邦就是在汉中平原发迹的, 物产丰富,易守难攻,而且当年高皇帝刘邦就是在汉中平原发迹的, 他封的汉王嘛,所以诸葛亮说这也是一个好地方. 他封的汉王嘛,所以诸葛亮说这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现在属 于谁呢?蜀这个地方属于刘璋,汉中属于张鲁,这两个人都不行, 于谁呢?蜀这个地方属于刘璋,汉中属于张鲁,这两个人都不行, 都不是好领导,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叫做"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都不是好领导,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叫做"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都盼望着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去领导他们, 都盼望着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去领导他们,那意思说这地方也是天准 备送给你的. 备送给你的.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教学建议一、课文题解《》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诸葛亮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策。

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

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

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隆中对》(非常实用)

《隆中对》(非常实用)
上页 返回 下页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1. 2. 3.
4.
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此诚不可 与争 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 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 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
先论天下形势。分论曹操(避让)
隆中对
对曹操为什么“不可与争锋”?
曹操占有“以弱为强”的“天时”与
“人谋”。 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
上页
返回
下页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依附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被 谋取 外援
论孙权(结好)
隆中对
对孙权,为什么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琅琊郡都 县(今山东沂南县)人,我国历 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写 了为人称道的《出师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总之,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 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此用武之国 判断句 贤能为之用 被动句
阅读下面这文字, 在了解大意的础上回答文后的问题 亮少有逸群(超众)之才,英霸(英雄)之器。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 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 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 出,遂解带写诚(表示诚意),厚相结纳(结交)。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听命)而备失势, 众寡(兵力少)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 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一向)服仰刘备, 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 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 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 (称帝),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节选自陈寿 《进〈诸葛亮集〉表》)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23课《隆中对》(共54张PPT)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23课《隆中对》(共54张PPT)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摇役繁 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 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 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 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 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 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 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 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 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抱负
作铺垫
二、徐庶推荐诸葛亮
侧面烘托
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
隆 中 对
展的可能性 三、
刘备问计
诸葛亮对策
2、夺取荆、益州二州, 作为根基
3 侧面烘托
未 出 茅 庐 而 知 天 下 三 分
一、古 今 异 义
猖 獗
今 猖狂、凶猛而放肆
将军宜枉驾顾之
度德量力 遂用猖獗
然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安出
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 人没有谁同意这一点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
3.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
4. 将军宜枉驾顾之。”
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5.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四、五、六段的翻译。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通“以” 一起 占据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小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战胜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而且 谋划 挟持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争胜

隆中对 原文翻译

隆中对 原文翻译
3 原文展示
隆中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近来的研究亦有人认为,《隆中对》一文是作者陈寿仿照鲁肃的于建安五年所作《榻上策》而作。
2 作者介绍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zuò),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原在蜀国做官,入京后著作郎。《三国志》和《史记》 、《汉书》、 《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7.1 历史背景
7.2 作品人物
7.3 相关历史
7.4 后世评价
7.5 鲁肃《榻上策》
1 作品简介
隆中对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原来的名字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6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就不好说了。《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复习资料一、重点字词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承认,同意)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说)为(是)信(确实)然(这样)。

时先主屯(驻扎)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是否)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接近、趋向)见,不可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

致:招致,引来)也。

将军宜枉驾(屈尊)顾(拜访)之。

”亮答曰:“自董卓已以(通“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不仅)天时,抑(而且)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挟持、控制)天子而令诸侯,此诚(实在)不可与争锋(争胜,争强)。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总共)三往,乃(才)见。

因(于是)屏人(命人退避)曰:“汉室倾颓(崩溃、衰败),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估计)德量(衡量)力,欲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因此)猖蹶(失败),至于今日。

然志犹(还)未已,君谓计(计策)将安出(产生)?”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地势)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可以)以(把)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物资)尽(全部取得)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大概)天所以(用来)资(资助、给予)将军,将军岂(是否)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凭借)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昏庸懦弱),张鲁在北,民殷(兴旺富裕)国富而不知存恤(爱抚,爱惜),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后代),信义著(闻名)于四海,总揽(广泛地罗致)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率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用箪盛)食壶(用壶装)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果)如(像)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隆中对》诗词赏析

陈寿《隆中对》诗词赏析

陈寿《隆中对》诗词赏析隆中对魏晋: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教学课件《隆中对》

教学课件《隆中对》

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 而民附,贤能为 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 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巴、 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 乎?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 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 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 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 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 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 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 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 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 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 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 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 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 占领的意思吗?

先主曰:“善!” 刘备说:“好!” 从此同诸葛亮的 于是与亮情好日 情谊一天天地深 密。关羽、张飞 厚了。 关羽、 等不悦,先主解 张飞等人不高兴 之曰:“孤之有 了,刘备劝解他 孔明,犹鱼之有 们说:“我有了 孔明,就像鱼得 水也。愿诸君勿 到水一样。希望 复言。”羽、飞 你们不要再说什 乃止。 么了。”关羽、 张飞才平静下来。

若跨有荆、益, 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 修政理;天下有 变,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 宛、洛,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百姓孰敢 不箪食壶浆以迎 将军者乎?诚如 是,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
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 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 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 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 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 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 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 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 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 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 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 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 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 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 了。”
亮答曰:“自董卓 已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 数。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 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 天子而令诸侯,此 诚不可与争锋。

隆中对

隆中对

“前四史”包括西汉史学家司 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 《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 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 志》。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 物资都能用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 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 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 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 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是否有占领 它的意思呢?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 州之军以向宛、洛,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 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 指中原一带,
将军身率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到秦 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 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将军您 呢?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 可兴矣。”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 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 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 产丰富,形势险固,高祖凭 借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 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 之士思得明君 。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 汉中,那里人民兴旺富裕,物产 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 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 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 意见他?”
先主曰:“君与俱来。”
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 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亲 自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如果真像这样,那么称霸的 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 就可以复兴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隆中对

隆中对

具 正面写诸葛亮抱 隆 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有 中 负为下文作铺垫 未 远 对 出大 侧面烘托 前 二、徐庶推荐诸葛亮 茅的 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 庐政 隆 发展的可能性 隆 刘备问计 而治 中 中 抱 2、夺取荆、益州二州 对 三、 知负 对 诸葛亮对策 作为根基 中 天和 隆 3、修明内政,联吴抗曹 下 政 中 对 三治 后 军 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侧面烘托 分事 政治蓝图: “霸业可成”“汉室可 才 兴”。 战略方针:“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 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当时 驻扎 器重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判断句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
可 接近 委屈招来 一起 应该屈尊
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刘 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 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 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 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谓为信然 说

君谓计将安出 认为
谓先主曰 对…说
喜好
好为《梁父吟》

因屏人曰 于是
外结好孙权 友好 情好日密 友好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大将 率领
将 君谓计将安出
将要
出郭相扶将 挟持
好为《梁父吟》 吟唱
遂用猖蹶
因此

贤能为之用 利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

谓为信然 是
以弱为强者 贤能为之用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刘关张三 人来到隆中,说诸葛亮游学去啦,他们只好 失望而归。当年冬天大雪,刘备再访,说诸 葛亮访友去啦,遇到了诸葛均、黄承彦,还 是失望而归。时间过得很快,三人第三次又 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 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 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等久了,很 生气,放起了火。孔明醒来,备问起国家大 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 答应相助刘备共图大业。

诸葛亮的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于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对刘备的统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隆中对于诸葛亮来说,不仅是他智谋的象征,也是他为刘备做出众多贡献的见证。

本文将从隆中对的背景、隆中对的历史意义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发挥的作用三个方面对这一事件进行探讨。

一、隆中对的背景隆中,即今天的湖北荆州市公安县,是当时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军事教育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形复杂,自然屏障多,这些特点为隆中成为刘备和诸葛亮所选择的军事据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隆中对的背景则是刘备正面临着外敌的威胁和自身实力的不足。

二、隆中对的历史意义隆中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隆中对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使刘备能够在这里建立起稳固的后方基地,为刘备的统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增加了刘备的政治实力:在隆中对的帮助下,刘备成功地加强了自己的政治实力,拥有了更多的支持者和统治者,为他的称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奠定了蜀汉的基业:隆中对的建立不仅使刘备在局势上占据优势,也在军事上奠定了蜀汉的基业,为后来的蜀汉王朝提供了稳定的根基。

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作用作为刘备最重要的谋士之一,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通过运筹帷幄,布置战略,制定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刘备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心筹划:诸葛亮帮助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精密的计划,包括内外联合、农耕经济和人杰地灵等策略,为刘备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智谋出众: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展现了出众的智谋,他不仅善于用兵,还擅长政务和治国理政,为刘备的军事和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3. 教育培训: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军事教育培训活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将领和士兵,提高了刘备的军事实力。

总结: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通过在隆中对中的精心筹划和智谋出众,他帮助了刘备建立了稳固的后方基地,增加了政治实力,奠定了蜀汉的基业。

隆中对

隆中对
?诸葛亮: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字孔明。
?董卓: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汉灵帝时,任并州牧。灵帝死后,他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后为司徒王允等人设计所杀。
?曹操: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字孟德,小名阿瞒。
?袁绍:东汉末封建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本初。
?以弱为强者:马本脱「强」,今从唐本。
?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这里指汉献帝刘协。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今属浙江)人,字仲谋。
□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岸地区为江东。
【译文】
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21)刘璋: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中山王刘焉的后代,字季玉,继其父职为益州牧。后刘备
率军入川,刘璋出降。
(22)张鲁: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23)阜: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作「殷」;《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太祖赵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时改「殷」为「阜」。
2. 盖:超越。
3. 三分国:指三国鼎立时的魏、蜀、吴三国。
4. 名:名气、名声。
5. 转:改换方向、移动。

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作用

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作用

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作用引言三顾茅庐中隆中对是指诸葛亮举荐刘备时,刘备经过三次前往诸葛亮居住的茅庐,最终在隆中找到了诸葛亮。

这个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合作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作用,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分析其重要性。

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政治意义背景在三国时期,刘备作为蜀汉的创始人,需要找到一位杰出的谋士辅佐自己。

诸葛亮被认为是当时最聪明和有才华的人之一,而刘备希望能够邀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坚定刘备的信心刘备经过三次拜访诸葛亮,展示了他对诸葛亮的坚定信心。

尽管诸葛亮在刘备的拜访前对自己的能力毫不在意,但刘备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和加入蜀汉的决定。

这一过程体现了刘备对于国家和自己事业的坚定信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诸葛亮才华的高度评价。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三顾茅庐的过程,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信任关系。

刘备通过亲自拜访诸葛亮,展示了他对诸葛亮才华的极高评价,也显示了他愿意倾听和接受诸葛亮的建议。

这种信任和合作的关系成为蜀汉政权的基石,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军事意义充分发挥诸葛亮的才华三顾茅庐的过程给了诸葛亮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诸葛亮通过在茅庐和隆中对刘备展示他的军事、政治和战略观念,使刘备对他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在后来的蜀汉历史中,诸葛亮的才华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对蜀汉的军事和战略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奠定刘备的军事基础三顾茅庐中隆中对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军事基础。

诸葛亮在刘备来访时不断展示他的才华和军事知识,使刘备逐渐意识到他是蜀汉建立一个强大军事力量的关键。

刘备成功邀请到诸葛亮后,他们一起制定了一系列军事策略,为蜀汉的军事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彰显刘备的领导能力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也展示了刘备的领导能力。

刘备坚持不懈地努力,向诸葛亮展示了他的决心和才华。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对》原文、译文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及赏析《隆中对》是魏晋的陈寿所作,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隆中对》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隆中对魏晋: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隆中对的故事

隆中对的故事

隆中对的故事隆中对,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吴国大将周瑜之间的一场智谋较量,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两位智勇双全的军事谋略家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智慧之争。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蜀汉丞相刘备的谋士,他智慧过人,深谋远虑,被誉为“卧龙”。

周瑜,字公瑾,是东吴大都督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机智过人,善于用兵,被誉为“小霸王”。

在当时的形势下,蜀汉与东吴虽然都是抗衡曹魏的势力,但彼此之间并不完全信任。

诸葛亮和周瑜在军事上既是对手,又是知己。

他们之间的一次智慧之争,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据史书记载,当时蜀汉和东吴两国联合起兵,准备对抗曹魏。

诸葛亮希望通过火攻来破坏曹魏的水军,而周瑜则认为风向不利,不宜发动火攻。

在这种情况下,两位智谋家展开了一场智慧之争。

诸葛亮向周瑜提出了自己的火攻计划,他指出风向虽然不利,但只要在适当的时机发动火攻,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周瑜则坚持认为风向不利,火攻不可行。

双方争论不下,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在三天之内,如果风向依然不利,就取消火攻计划。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风向一直不利,诸葛亮心急如焚,而周瑜则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在第三天的黄昏时分,风向突然发生了变化,适合发动火攻。

诸葛亮得知消息后,立刻发动了火攻,成功破坏了曹魏的水军,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隆中对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和周瑜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的精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只有在智谋和勇气的双重作用下,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隆中对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面对,善用智慧,努力寻求突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只有在智谋和勇气的双重作用下,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一同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战胜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 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
实在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 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 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将军岂有意乎? 用来……
• 兴复汉室,统一中国。
对曹操为什么“不可与争锋”?
• 曹操占有“以弱为强”的“天时”与“人 谋”。 • 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
对孙权,为什么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 民附,贤能为之用。
为什么要先“跨有荆益二州”?
• 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 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仅仅是表现 刘备的求贤若渴吗? 1. 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2. 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 “奸臣”是谁?“主上”是谁? 这句话指的是什么事? • “奸臣”指曹操;“主上”指汉献帝。 • 这句话指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挟 天子而令诸侯。
刘备的“信大义于天下” 具体是指什么?
xié
miǎn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 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 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将军岂有意乎?
dà i
zhò u

zhāng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 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 ró ng 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 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 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dān sì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 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 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阅读下面这文字, 在了解大意的础上回答文后的问题 亮少有逸群(超众)之才,英霸(英雄)之器。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 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 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 出,遂解带写诚(表示诚意),厚相结纳(结交)。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听命)而备失势, 众寡(兵力少)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 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一向)服仰刘备, 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 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 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 (称帝),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节选自陈寿 《进〈诸葛亮集〉表》)
1. 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此诚不可 与争 锋。 2. 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 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 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 4.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 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
巩固深化 扩展迁移
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 最终目标是什么? • “信大义于天下”——成就霸业,兴 复汉室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 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1. 跨有 荆、益; 2. 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 修政理; 3.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 身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开篇词隆中对来自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 • • • • • • 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总之,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填歇后语(这也是知识积累)
神出鬼没 1. 诸葛亮用兵—— 2. 诸葛亮当军师—— 名副其实 3. 诸葛亮的锦囊—— 神机妙算 4. 诸葛亮隆中对策—— 有先见之明 计上心来 5. 诸葛亮弹琴—— 6. 诸葛亮的鹅毛扇—— 神妙莫测 7. 诸葛亮三气周瑜—— 略施小技 8. 诸葛亮草船借箭—— 用的是疑兵计
在湖北 襄阳
对策,下 回答上
隆中对
诸葛亮的“建 《三国志 · 诸葛亮传》 国方略”
“隆中”所在位 置
隆中
朗 读 课 文 正 音
shù wé i
yǐng
yuè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颍川 徐庶元直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 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段文字中哪几句话是写隆中对策的过程? 它的写法跟《隆中对》有什么不同? •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 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 厚相结纳。 • 详略不同。
从这段文字看,“跨有荆、益”的方针 是怎样实现的?
• 亮……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 权既宿(一向)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 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 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 平。 • 后备又西取益州。
“ 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 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起什么作用?
• 侧面描写。 • 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隆中对》被史家称为“千古奇策”,请 指出这一 “奇策”分为哪几个步骤。
1. 先消灭割据势力中最弱的刘表和刘璋, 跨有荆、益两州——建立根据地,形 成鼎足之势。 2.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积蓄力量。 3. 从荆、益二路伐曹——兴复汉室。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 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 飞乃止。
读懂 课文 口头 翻译
亲自
屯兵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唱 当时 (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驻扎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 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 庶元直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 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回答 问题 深入 理解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 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 • 并不“狂”。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远高于 管仲、乐毅。 •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非凡。
为什么“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 将军直枉驾顾之”
• 暗示诸葛亮有大才,不会轻易投靠刘备; • “就见”才能表现出刘备的诚意,才有可 能感动诸葛亮并赢得他的信任。
关于“时人莫之许”
• 按现代汉语语序应是:• 否定句中, 时人莫许之——当时 代词宾语可 的人们没有谁赞同他 以提前。 (这种说法)。
三国地图
新野
请找出新野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 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 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 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 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bǐng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 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 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shēn
dú o
chāngjué
shēng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 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 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 率领 改善 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 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 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 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 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 他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各地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建筑 请欣赏——
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湖 北 襄 阳 诸 葛 亮 铜 像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陕西汉中诸葛亮墓
三国地图
新野
益州
请找出荆州、益州
荆州
汉代十三州地图
知道荆、益二州的位置了吗?
“天下有变”进军路线 图
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
将荆州之军 以向宛、洛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 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 飞乃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