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对话
[关键词]教学本质:教育改革;思维对话
教学本质的问题是任何教学理论都必
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在梳理近二百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理论观点的过程中,我们概括出三种教学本质观:一是道德认知本位的教学观,二是情感体验本位的教学观,三是发展思维本位教学观。作为基层教育研究者,我们对教学的言说当然必须力求保持实践
的品质,不能只是停留在对这些教学本质观的解构性辨析或者对其优点和局限的完美
呈现,而是应该更本质地去探寻这些教学本质观的内在传承和它们共同看重的本质性
的教学元素。我们应穿越理论的迷雾,回到教育现实,回到教学实践,直面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透视教学改革的种种躁动与迷茫,以宽容的心态和坚韧的毅力,缜密分析,大胆求证,激情满怀地投身教育教学的变革,小心翼翼地构建起教学理论大厦,“让教育
找到回家的路”。
一、三种教学本质观的内在传承
在梳理上述三种教学本质观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道德认知本位的教学观较少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忽视情感目标;情感体验本位的教学观相对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目标的达成遭遇尴尬;发展思维本位的教学观则存在单纯为思维而思维的倾向,道德和情感的目标被搁置旁落。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对上述三种教学本质观优缺点进行所谓
无懈可击的论证和分析,因为任何理论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理论既反映时代的进步,同时又被时代所限制。所以我们把三种教学本质观看作是教学理论发展史上不可或缺
的链条,是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表面化的分析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在三种教学本质观中,道德认知本位的教学观、情感体验本位的教学观和发展思维本位教学观却有一些共同的主张,都遵循思维的基本规律,指导着各自教学理论的实践。
二、当前教学改革的躁动与迷茫
教育是个相对保守的系统,但教学却是这个保守系统中最活跃的领域。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目标教学、尝试教学、
合作教学、差异教学、探究教学、活动建构教学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我们看来,这些改革不仅有效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而且有力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着常规课堂教学的基本品质。进入新世纪,新课程改革席卷全国,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注重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改变现实的教学问题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改革激情渐渐消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改革遇到了我们没有预见到的强大阻力,教学改革一度陷入了躁动和迷茫的境地。在教学理论界,是与否、对与错、退与进的争论此起彼伏,躁动不已。面对这样一场目标宏大、过程繁难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倡导者们不乏激情、理想和责任担当,但推进这场改革还需要坚定信念,面向生动复杂的实践进行不懈的探索。从实践层面来看,改革过
程中的新问题不断涌现,由于专业的引领不能及时到位,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和迷茫,而教育学术的躁动反过来又加深了实践的
迷茫,人们对改革的阻抗心理越来越重。我们在区域内的抽样调查也基本反映出这种
过程性的迷茫,教师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过程缺乏思维含量和思维深度,教学环节表面上看过于繁琐,实质上却是缺乏逻辑必然性,教学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这样一场目标宏大、过程繁难的改革,任何急功近利的结论和判断都显得为时过早。没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任何褒奖和诋毁都是对改革的误解与伤害。有了这样的判断,我们的改革就会更加从容和执着,我们就会埋下头去,沉下心来,积极探寻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步步为营、扎实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会慢慢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教师的教学理念会逐步得到完善、提升乃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就会渐次展现。站在实践者的立场,我们深信以下两点:教育是慢的艺术,改革是韧的
战斗!
三、思维对话的基本价值诉求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两千四百年以前,回到两颗巨星交相辉映东西方教育原野的时代。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教学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光彩夺目。《论语》是教师与学生间对话的真实记录。在孔子辞世十年之后,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在雅典诞生,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对话录》,我们得
以知晓苏格拉底和他的追随者们都注重理
性知识的传授、解析以及定义的作用,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苏格拉底首创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在他看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也许正是师承了这样的传统,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存在之交流,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是人与人精神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