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分析设计说明
搬运机器人的方案设计

搬运机器人的方案设计引言搬运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主移动并执行物体搬运任务的智能机器人。
它的出现使得重复性的劳动得以自动化,可以在工业生产线、仓储物流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机器人系统结构、感知技术、路径规划和控制策略等方面,对搬运机器人的方案设计进行介绍和讨论。
机器人系统结构搬运机器人的系统结构通常包括移动基座、机械臂、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移动基座提供机器人的移动能力,机械臂负责物体的抓取和搬运,传感器用于感知环境和物体,控制系统则控制机器人的移动和操作。
感知技术搬运机器人需要准确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和物体,以便进行路径规划和操作。
常用的感知技术包括视觉、激光雷达、声纳等。
视觉系统可以用于识别和定位物体,激光雷达可以获取精确的环境地图,声纳可以检测障碍物并进行距离测量。
这些感知技术的组合可以提供全面的环境感知能力,帮助机器人完成搬运任务。
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搬运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决定了机器人在环境中的移动轨迹。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Dijkstra算法、RRT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结合激光雷达地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障碍物检测结果,生成安全和高效的移动路径。
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搬运机器人实现具体动作的关键,它通过对机械臂和移动基座的控制,实现物体的抓取和搬运。
常用的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
这些控制策略可以根据不同的搬运任务需求进行调整,并结合视觉和力觉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实现精确的搬运操作。
安全性和人机交互在搬运机器人的方案设计中,安全性和人机交互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搬运机器人需要具备安全保护装置,如紧急停止按钮、碰撞传感器等,以保证在意外情况下能够立即停止运动。
此外,机器人还需要与人进行有效的交互,如语音提示、显示屏幕等,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和信息展示。
结论搬运机器人的方案设计涉及到机器人系统结构、感知技术、路径规划和控制策略等多个方面。
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可以提高搬运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分析设计说明

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分析摘要在当今大规模制造业中,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作为自动化生产线上的重要成员,逐渐被企业所认同并采用。
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的水平。
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承担着焊接、喷涂、搬运以及堆垛等重复性并且劳动强度极大的工作。
本课题主要对搬运机器人的机械部分展开讨论,对原有的机械结构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法,并把现在的新技术应用到本课题中,从而使得搬运机器人更加适用于现在的工业工作环境。
通过详细了解搬运机器人在工业上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搬运机器人设计要求,并根据搬运机器人各部分的设计原则,进行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包括:机器人的手部、腕部、臂部、腰部在的机械结构设计。
此搬运机器人的驱动源来自液压系统,执行元件包括:柱塞式液压缸、摆动液压缸、伸缩式液压缸等。
通过液压缸的运动来实现搬运机器人的各关节运动,进而实现搬运机器人的实际作业。
关键词:搬运机器人;液压系统;机械结构设计;操作AbstractIn the modern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enterprise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and,guarantee product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utomation production line, industrial robots are gradually approved and adopted by enterprises. Industrial robot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application level,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 a level of national industrial automation. Currently, Industrial robot mainly tasked with welding, spraying, handling and stacking, repetitive and intensity of significant work.The subject of the main part of the handling of their machinery discussions, and on the original mechanical structure proposed for the new improved method, which makes the handling robot is more applicable to the present industrial working environment.Through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bot in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to propose specific handling robot design requirements,and according to the robot design principles of various parts, for the system as well as including:the robot's hand, wrist, arm, waist, the design of mechanical structures.The transfer robot driven by the source from the hydraulic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onents including:plunger hydraulic cylinders, hydraulic cylinders, swing, telescopic hydraulic cylinders, etc.Through the hydraulic cylinder movements to implement the joint transport robot motion,And realize the operational handling robot.Keywords:Transfer robot;Hydraulic System;Mechanical Design;Operating第1章总论1.1 概述搬运机器人在实际的工作中就是一个机械手,机械手的发展是由于它的积极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其一、它能部分的代替人工操作;其二、它能按照生产工艺的要求,遵循一定的程序、时间和位置来完成工件的传送和装卸;其三、它能操作必要的机具进行焊接和装配,从而大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显著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工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步伐。
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毕业设计正文

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毕业设计正文1.引言2.机器人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2.1运动自由度由于搬运任务的多样性,机器人需要具备足够的运动自由度,以适应各种场景和工作环境。
常见的运动自由度包括平移自由度和旋转自由度。
2.2机器人臂的结构机器人臂是搬运任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应具备足够的刚性和精度,以确保搬运过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常见的机器人臂结构包括串联和并联结构,选择合适的结构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考虑。
2.3控制系统好的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指挥机器人完成搬运任务,并提高其运行效率和精度。
控制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实时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和调节。
3.结构设计方案基于上述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六自由度的搬运机器人结构,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搬运需求。
该机器人结构采用并联臂结构,以提高机器人的刚性和精度。
具体结构设计如下:3.1机器人臂结构该机器人采用了六个旋转关节来实现运动自由度,通过控制各关节的角度变化,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关节的刚性和承载能力,以确保机器人在搬运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2末端执行器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可根据具体搬运任务的要求进行设计。
常见的末端执行器包括夹子、吸盘等。
在选择和设计末端执行器时,需要考虑搬运物品的大小、重量和形状等因素,以确保机器人能够有效地完成搬运任务。
3.3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组成部分。
传感器用于获取机器人和搬运物品的状态信息,控制器负责对机器人进行控制和调节,执行器将控制信号转化为机器人的实际运动。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传感器的选择和布置、控制算法和执行器的响应特性等因素。
4.实验与分析通过搭建原型机进行实验,对所设计的搬运机器人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器人结构设计合理,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精度,能够有效地完成搬运任务。
5.结论本文对搬运机器人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六自由度的机器人结构。
搬运机器人设计计算说明书

搬运机器人设计计算说明书搬运机器人设计计算说明书一、摘要本说明书旨在为搬运机器人设计者提供一份全面的设计计算指南。
本文首先概述了搬运机器人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然后详细介绍了设计计算过程,包括机器人的结构、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系统和传感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最后,本文提供了一些测试和优化搬运机器人的方法。
二、搬运机器人概述搬运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货物搬运任务的移动设备。
它们通常由一系列传感器、控制器、驱动器和机械结构组成,能够自主或半自主地在不同地点之间搬运物品。
搬运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物流业和医疗保健等领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便利性。
三、设计计算说明1、机器人结构设计与计算机器人结构应考虑强度、刚度、耐久性和轻量化等因素。
可以使用有限元分析等工程方法来分析结构的力学性能,并优化设计。
此外,需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计合适的移动平台、机械臂、抓取装置等。
2、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计算搬运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直接决定了其搬运能力和效率。
通过建立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可以分析机器人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和力矩等参数,进而优化运动控制算法,提高搬运效率。
3、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是搬运机器人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协调各个部件的运动,实现精确的定位和搬运。
可以根据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等。
4、传感系统设计搬运机器人需要依靠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和工作对象。
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以实现精确的环境识别和定位。
四、搭建机器人系统在完成设计计算后,就可以开始搭建搬运机器人系统。
首先,按照设计图纸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部件,然后进行机械组装和电路布线。
在系统搭建完成后,需要进行初步的调试和测试,确保各个组成部分能够正常工作。
五、机器人测试与优化在完成机器人系统的搭建后,需要对机器人进行实际的测试,以验证其性能和稳定性。
仓储搬运机械手主体设计说明书

仓储搬运机械手主体设计说明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仓储搬运机械手主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要求。
仓储搬运机械手是一种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于仓库和物流行业,用于搬运和摆放货物。
本次设计旨在提高仓库搬运效率、减少人工本钱,以及降低人工搬运过程中的平安风险。
2. 设计目标本次设计的仓储搬运机械手主体具有以下目标:•提高仓库搬运效率:通过自动化搬运过程,减少人力需要,提高仓库的货物搬运速度和准确性。
•降低本钱:机械手可以替代局部人工工作,从而减少人力本钱。
•提高平安性:减少人工搬运过程中的事故风险,防止潜在的人身伤害。
3. 设计方案仓储搬运机械手主体设计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结构设计机械手主体采用铝合金制作,具有轻量化和高强度的特点。
结构设计采用四轴机械臂,具备灵巧的搬运能力。
机械手主体的设计还应考虑到易维护和易维修的特点。
3.2 控制系统机械手主体的控制系统由嵌入式计算机和传感器组成。
嵌入式计算机负责机械手的动作控制和路径规划,传感器用于感知货物的位置和状态。
控制系统应具备高实时性和稳定性,能够准确捕捉货物的位置和形状。
3.3 软件系统机械手主体的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控制算法和界面设计。
操作系统为机械手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控制算法负责实现机械手的动作控制和路径规划,界面设计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和监控。
4. 技术要求仓储搬运机械手主体的设计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4.1 动作精度机械手主体的动作精度应到达毫米级别,能够准确地抓取和放置货物。
4.2 承载能力机械手主体的承载能力应到达一定标准,能够平安搬运各类货物,一般不低于200kg。
4.3 平安性机械手主体应具备平安保护措施,如紧急停止按钮、碰撞检测装置等,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立即停止机械手的动作。
4.4 系统稳定性机械手主体应具备良好的系统稳定性,能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和精度。
5. 总结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仓储搬运机械手主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要求。
搬运机器人系统设计

搬运机器人系统设计1. 引言搬运机器人是一种无人驾驶智能设备,能够自主搬运物品。
它们在仓库、工厂和物流环境中广泛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搬运机器人系统的设计。
2. 硬件架构搬运机器人系统的硬件架构包括以下主要组件:2.1 机器人主体搬运机器人主体由底盘、搬运装置和导航模块组成。
底盘负责机器人的移动,搬运装置用于搬运物品,导航模块用于确定机器人在环境中的位置。
2.2 感知模块感知模块由传感器组成,用于获取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会将环境中的障碍物、物品和人员等信息传输给控制模块进行处理。
2.3 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是搬运机器人系统的大脑,负责处理感知模块传来的信息,制定机器人的运动策略,并控制机器人的行为。
它通常由嵌入式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组成。
2.4 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用于实现机器人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
例如,在仓库环境中,搬运机器人可以通过与仓库管理系统进行通信,获取搬运任务和更新任务状态。
3. 软件架构搬运机器人系统的软件架构包括以下模块:3.1 导航模块导航模块使用机器人的定位信息和环境地图,确定机器人的导航路径。
它通常采用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算法,能够实时构建地图并同时定位机器人自身。
3.2 路径规划模块路径规划模块根据导航模块提供的导航路径和环境信息,制定机器人的行驶路线。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和Dijkstra算法。
3.3 避障模块避障模块负责检测机器人周围的障碍物,避免与其产生碰撞。
它通过感知模块提供的传感器数据判断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并相应地调整机器人的行驶路径。
3.4 任务调度模块任务调度模块接收来自仓库管理系统的搬运任务,并根据机器人的状态和可用资源,分配任务给合适的机器人。
它考虑到机器人的负载能力、运动速度和电池寿命等因素,实现任务的优化调度。
大载荷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研究共3篇

大载荷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研究共3篇大载荷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研究1大载荷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研究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而工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搬运。
因此,大载荷搬运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大载荷搬运机器人主要用于大型机械、重型石材、铝合金等物品的搬运和运输。
对于这一类重量大、体积大的物体,操作难度非常大,而且也很容易使人受伤。
运用大载荷搬运机器人,可以发挥出机器人的优势,不仅可以避免工人受伤,也可以提高搬运的效率。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机器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载荷搬运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应该符合工业生产的需求。
具体来说,机器人必须能够满足承载重量、工作半径、速度、精度等工作要求。
同时,机器人的体积也必须考虑到使用现场的实际情况,以保证机器人可以在工业生产场地内移动和操作。
其次,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应该注重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机器人在搬运过程中必须能够保证搬运物体的稳定性,不会出现摆动或掉落物品的情况。
同时,机器人的电气和机械系统也必须具有高可靠性,避免发生故障影响工业生产。
第三,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应该便于维修和保养。
机器人是一种复杂的机械设备,难免会有维修和保养的需求。
因此,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应该注重维修和保养的方便性,以降低机器人的运行成本。
综上所述,大载荷搬运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一个极为复杂和繁琐的过程。
因此,这里想简要地介绍一下大载荷搬运机器人的结构组成。
大载荷搬运机器人的结构主要由机器人臂、手爪和控制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
在机器人臂和手爪方面,一般采用高强度铝合金等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能,而且重量也相对较轻,方便机器人的移动和搬运。
在机器人臂的设计中,应该注重机械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材料选取和结构设计上应该进行全面的考虑。
手爪是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抓取、保持和释放物品。
搬运机器人设计说明书

目录1绪论 (2)1.1机器人的论述 (2)1.2机器人的历史现状 (4)1.3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5)2搬运机器人的总体设计 (6)2.1搬运机器人原理设计 (6)2.2搬运机器人的机械系统设计 (6)3手臂设计及计算 (9)3.1搬运机器人臂部的驱动计算 (10)3.2臂部上零件的选型及其校核 (13)4结论 (15)5参考文献 (16)阶段,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968年订购了68台工业机器人;1969年该公司又自行研制出SAM新工业机器人,并用21组成电焊小汽车车身的焊接自动线;又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32条冲压自动线上的448台冲床都用工业机器人传递工件。
(3)1970年至今一直处于推广应用和技术发展阶段。
1970-1972年,工业机器人处于技术发展阶段。
1970年4月美国在伊利斯工学院研究所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工业机器人会议。
据当时统计,美国大约200台工业机器人,工作时间共达60万小时以上,与此同时,出现了所谓了高级机器人,例如:森德斯兰德公司(Sundstrand)发明了用小型计算机控制50台机器人的系统。
又如,万能自动公司制成了由25台机器人组成的汽车车轮生产自动线。
麻省理工学院研制了具有有“手眼”系统的高识别能力微型机器人。
其他国家,如日本、苏联、西欧,大多是从1967,1968年开始以美国的“Versatran”和“Unimate”型机器人为蓝本开始进行研制的。
就日本来说,1967年,日本丰田织机公司引进美国的“Versatran”,川崎重工公司引进“Unimate”,并获得迅速发展。
通过引进技术、仿制、改造创新。
很快研制出国产化机器人,技术水平很快赶上美国并超过其他国家。
经过大约10年的实用化时期以后,从1980年开始进入广泛的普及时代。
我国虽然开始研制工业机器人仅比日本晚5-6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比较慢。
目前我国已开始有计划地从国外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通过引进、仿制、改造、创新,工业机器人将会获得快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分析摘要在当今大规模制造业中,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作为自动化生产线上的重要成员,逐渐被企业所认同并采用。
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的水平。
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承担着焊接、喷涂、搬运以及堆垛等重复性并且劳动强度极大的工作。
本课题主要对搬运机器人的机械部分展开讨论,对原有的机械结构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法,并把现在的新技术应用到本课题中,从而使得搬运机器人更加适用于现在的工业工作环境。
通过详细了解搬运机器人在工业上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搬运机器人设计要求,并根据搬运机器人各部分的设计原则,进行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包括:机器人的手部、腕部、臂部、腰部在的机械结构设计。
此搬运机器人的驱动源来自液压系统,执行元件包括:柱塞式液压缸、摆动液压缸、伸缩式液压缸等。
通过液压缸的运动来实现搬运机器人的各关节运动,进而实现搬运机器人的实际作业。
关键词:搬运机器人;液压系统;机械结构设计;操作AbstractIn the modern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enterprise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and,guarantee product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utomation production line, industrial robots are gradually approved and adopted by enterprises. Industrial robot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application level,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 a level of national industrial automation. Currently, Industrial robot mainly tasked with welding, spraying, handling and stacking, repetitive and intensity of significant work.The subject of the main part of the handling of their machinery discussions, and on the original mechanical structure proposed for the new improved method, which makes the handling robot is more applicable to the present industrial working environment.Through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bot in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to propose specific handling robot design requirements,and according to the robot design principles of various parts, for the system as well as including:the robot's hand, wrist, arm, waist, the design of mechanical structures.The transfer robot driven by the source from the hydraulic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onents including:plunger hydraulic cylinders, hydraulic cylinders, swing, telescopic hydraulic cylinders, etc.Through the hydraulic cylinder movements to implement the joint transport robot motion,And realize the operational handling robot.Keywords:Transfer robot;Hydraulic System;Mechanical Design;Operating第1章总论1.1 概述搬运机器人在实际的工作中就是一个机械手,机械手的发展是由于它的积极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其一、它能部分的代替人工操作;其二、它能按照生产工艺的要求,遵循一定的程序、时间和位置来完成工件的传送和装卸;其三、它能操作必要的机具进行焊接和装配,从而大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显著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工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步伐。
因而,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究和应用。
尤其是在高温、高压、粉尘、噪音以及带有放射性和污染的场合,应用的更为广泛。
在我国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受到机械工业的重视。
机械手的结构形式开始比较简单,专用性较强。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制成了能够独立的按程序控制实现重复操作,适用围比较广的“程序控制通用机械手”,简称通用机械手[4]。
由于通用机械手能很快的改变工作程序,适应性较强,所以它在不断变换生产品种的中小批量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引用。
机器人就是用机器代替人手,把工件由某个地方移向指定的工作位置,或按照工作要求以操纵工件进行加工。
机器人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不需要人工操作的通用机器人,也即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它是一种独立的、不附属于某一主机的装置,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编制程序,以完成各项规定操作。
它是除具备普通机械的物理性能之外,还具备通用机械、记忆智能的三元机械。
第二类是需要人工操作的,称为操作机(Manipulator)。
它起源于原子、军事工业,先是通过操作机来完成特定的作业,后来发展到用无线电讯号操作机器人来进行探测月球等。
工业中采用的锻造操作机也属于这一畴。
第三类是专业机器人,主要附属于自动机床或自动生产线上,用以解决机床上下料和工件传送。
这种机器人在国外通常被称之为“Mechanical Hand”,它是为主机服务的,由主机驱动。
除少数外,工作程序一般是固定的,因此是专用的。
机器人按照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关节型机器人以其结构紧凑,所占空间体积小,相对工作空间最大,甚至能绕过基座周围的一些障碍物等这样一些特点,成为机器人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世界一些著名机器人的本体部分都采用这种机构形式的机器人。
要机器人像人一样拿取东西,最简单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套类似于指、腕、臂、关节等部分组成的抓取和移动机构——执行机构;像肌肉那样使手臂运动的驱动-传动系统;像大脑那样指挥手动作的控制系统。
这些系统的性能就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
一般而言,机器人通常就是由执行机构、驱动-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三部分组成,如图1-1所示。
图1-1机器人的一般组成对于现代智能机器人而言,还具有智能系统,主要是感觉装置、视觉装置和语言识别装置等。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赋予机器人“眼睛”,使它能识别物体和躲避障碍物,以及机器人的触觉装置。
机器人的这些组成部分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或者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机器人的。
要实现机器人所期望实现的功能,机器人的各部分之间必然还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机器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机器人的机械系统主要由执行机构和驱动-传动系统组成。
执行机构是机器人赖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实体,通常由连杆和关节组成,由驱动-传动系统提供动力,按控制系统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1.2 工业机器人的历史、现状及应用机器人首先是从美国开始研制的,1958年美国联合控制公司研制出第一台机器人。
它的结构特点是机体上安装一回转长臂,端部装有电磁铁的工件抓放机构,控制系统是示教型的。
日本是工业机器人发展最快、应用最多的国家。
自1969年从美国引进两种典型机器人后,大力从事机器人的研究。
目前工业机器人大部分还属于第一代,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控制;控制方式则为开环式,没有识别能力;改进的方向主要是降低成本和提高精度。
第二代机器人正在加紧研制,它设有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视觉、触觉能力,甚至听、想的能力。
研究安装各种传感器,把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反馈,使机器人具有感觉机能。
第三代机器人则能独立地完成工作过程中的任务,它与电子计算机和电视设备保持联系,并逐步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和柔性制造单元FMC(Flexible Manufacturing Cell)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针对于上述各个领域的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和研究对系统本身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制造业要求机器人系统具有更大的柔性和更强大的编程环境,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和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过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要求机器人系统能和车间中的其它自动化设备集成在一起。
研究人员为了提高机器人系统的性能和智能水平,要求机器人系统具有开放结构和集成各种外部传感器的能力。
美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63-1967年为试验定型阶段。
1963-1966年,万能自动化公司制造的工业机器人供用户做工艺试验。
1967年,该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定型为1900型;(2)1968-1970年为实际应用阶段。
这一时期,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进入应用阶段,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968年订购了68台工业机器人;1969年该公司又自行研制出SAM新工业机器人,并用21组成电焊小汽车车身的焊接自动线;又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32条冲压自动线上的448台冲床都用工业机器人传递工件;(3)1970年至今一直处于推广应用和技术发展阶段。
1970-1972年,工业机器人处于技术发展阶段。
1970年4月美国在伊利斯工学院研究所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工业机器人会议。
据当时统计,美国大约200台工业机器人,工作时间共达60万小时以上,与此同时,出现了所谓了高级机器人,例如:森德斯兰德公司(Sundstrand)发明了用小型计算机控制50台机器人的系统。
又如,万能自动公司制成了由25台机器人组成的汽车车轮生产自动线。
麻省理工学院研制了具有“手眼”系统的高识别能力微型机器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