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课型研究

合集下载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元素化合物教学课高中化学油脂-教学设计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元素化合物教学课高中化学油脂-教学设计
Company Logo
一、设计理念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课 型的一般教学结构分为三个基本环节:
A、建立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图式; B、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三重表征”; C、认知图式的重建与巩固。
Company Logo
二、教材分析
1、区别于化学2中侧重于油脂的应用,在课本p74出 现了结构、分类及化学性质的方程式。
2、本节是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即从单官能 团的化合物和发展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从小分子延 续和发展到较大分子,为学习高分子以及合成高分子 作好铺垫。
3、“身边的化学”、“生命的化学” 。
Company Logo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烯烃、羧酸和酯的结构和性质,具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课本P74 必需脂肪酸
课本P75 EPA、DHA断键位置及化学性质 R 1
O C
O
CH 2
根据油和脂的结构特点,预测它
O
们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断键位置, R 2 C O CH
完成下表,并说出你的依据。
O
R 3 C O CH 2
油(不饱和的油酸甘油酯) 脂肪(饱和的硬脂酸甘油酯)
2、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有机结构分 析、对比和、预测的学习能力,对于有机物的学习步 骤也比较熟悉。
Company Logo
四、设计思路
1、让学生通过观察油脂样品并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油脂 的物理性质;
2、通过课本“资料卡片”和回顾旧知识,帮助学生理 解油脂的概念、结构与分类;
3、通过对酯的结构和性质的复习,引入对油脂的结构 和性质的类比思考,教学时通过分析油脂的结构特点, 预测油脂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再通过实验 或文字资料提供反应事实验证预测是否正确,并书写 反应方程式,判断反应类型;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教学设计则是提供学习者具体学习路径和目标的过程。

本文将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探讨教学设计与评析的相关要素。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活动。

它是教学的基础,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及良好的组织结构。

科学取向教学论则是一种强调教学活动要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的教学理论。

二、教学设计的要素(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设计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应当具体明确,能够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科学取向教学论强调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提供恰当的学习机会和评估准则。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需要合理组织和安排。

科学取向教学论认为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材、教具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体系和逻辑。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科学取向教学论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四)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和总结,对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行反馈和改进。

科学取向教学论认为教学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设计的评析是对教学过程和成果的分析和评价。

科学取向教学论要求评析过程科学合理,能够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评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研究北京市精品课程项目

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研究北京市精品课程项目

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研究北京市精品课程项目摘要:“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围绕每个内容专题,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开展了汇报、讨论、辩论、设计、评价、学期论文汇报和答辩等多种形式的系列学生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介绍了设计和研究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学生活动的模型,详细和系统的学生活动设计框架,具体的活动组织与实施方案,并结合本校化学教育专业的实际进行了实践研究,运用活动后即时访谈、跟踪性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调查分析了实践效果,结果表明,实施效果良好。

关键词:化学教学论学生活动设计框架研究模型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程相比,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刘知新教授在《化学教学论》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在组织实施该课程时,一定要采取通过实践环节来带动有关理论学习的策略,而实践环节就可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活动[1]。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密切关注着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改革,涌现出了不少高质量的关于课程改革的论文,这些文章中均提出了一个相似的观点:化学教学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课程中需要加入一些学生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构建[2~5]。

1998年,由王磊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重点课题——“高师院校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 ,提出了培养发展型化学教师的化学教学论系列课程建设思路,全面改革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不断对化学教学论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下列以学生(职前教师)参与式学习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基于问题与任务驱动的方法和手段、基于案例观摩与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基于化学课堂教学模拟的方法与手段、基于专题讲座的方法与手段、基于走进中学化学课堂的方法与手段,以及基于网络教研和学生辩论和讨论的方法和手段。

其中特别突出的是配合课程内容组织和开展了丰富的学生活动,形成了该课程的重要教学特色。

(整理)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高级技能课高中化学《有机合成》教学设计

(整理)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高级技能课高中化学《有机合成》教学设计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高级技能课《有机合成》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贡献,就是它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联系。

根据该教学论可将现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为如下几类课型:元素化合物课、概念课、原理课、基本技能课、高级技能课、复习课等。

1. 高级技能课显性教学任务:形成解决某些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策略(分析、评价、创造)。

2. 高级技能课一般教学结构:(1)对问题形成表征,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创设任务情境,指导学生形成对特定问题的表征,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反思、描述、评价、提炼。

(教师指导学生对思维进行监控,而不能代替学生思维)(3)运用策略解决新问题:通过情境变化但本质相近的新任务,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产生迁移、发展。

(长期过程)本节教学设计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理论指导,针对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起点、教学目标(终点)等进行任务分析,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复习再现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建构转化关系网络,运用逆合成法等策略,力图帮助学生在解决有机合成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有机合成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最终能运用策略解决新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1. 定位与功能有机合成安排在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结构、性质、转化。

从本节课的安排来看,本课承载的价值有以下两个方面:(1)从学科价值角度看:一方面,有机合成承载了整合有机反应的任务,通过有机合成的学习进一步建立起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本节课兼有复习课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合成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有机合成的方法,特别是逆推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目标产物的结构特点,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断键的位置,还原出中间体及基础原料,并从目标产物与各中间体的组成变化找到辅助原料的思维方法,以使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方面进一步提高。

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
践能力
样本数量有限,可能存在偏差
调查方法可能存在局限性,无 法全面反映实际情况
结论可能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需要进一步验证
未能深入探讨影响学习取向的 其他因素,如家庭背景、学校 环境等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加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学习取向:学生更倾向于学习化学实验和化学原理 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与学习取向呈正相关,即学习取向越积极,学习成绩越好 影响因素: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式等因素对学习取向有影响
建议: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方法的趣味性,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向和成绩提高。
学习兴趣:对化学课程的兴 趣程度
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表示对化学课程内容感兴趣
学习动机:主要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
学习方式:倾向于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
学习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课程内容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高年 级学生更注重实验操作和实践应用,低年级学生 更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理解
和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 问题解决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育
教学能力
化学课程内容 学习取向存在
差异
学习取向与学 习成绩、学习 兴趣、学习方 法等因素有关
教师应关注学 生的学习取向, 并采取相应的
教学方法
学校应提供更 多的化学实验 和实践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实
学习动机:学习化学课程的 目的和动力
学习环境:学校、家庭、社 会等环境因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的影响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基本技能课课型研究——以高中化学《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为例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基本技能课课型研究——以高中化学《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为例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基本技能课课型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为例一、教学设计理念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贡献,就是它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联系。

根据该教学论可将现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为如下几类课型:元素化合物课、概念课、原理课、基本技能课、高级技能课、复习课等。

1、基本技能课显性教学任务:掌握解决某些单一化学问题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2、基本技能课一般教学结构:(1)获得操作步骤:通过范例讲解呈现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或通过呈现正例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2)运用操作步骤解决问题:初步运用操作步骤解决典型问题,并列出操作步骤。

在运用中体会操作步骤背后的化学原理和化学思想。

(3)巩固操作步骤:通过典型的、题组式的、有逻辑的变式练习在不同情境中巩固操作步骤。

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直到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

(长期过程)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的地位:初中化学介绍了高分子化合物的一般概念,描述了部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必修2介绍了高分子单体(乙烯、丙烯)的矿物来源、乙烯和丙烯等的聚合反应和应用;选修5的前四章又较深入地学习了常见有机化合物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用途。

在此基础上,本节较为简单地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说明高分子化合物与低分子化合物的区别,介绍了加成聚合反应与缩合聚合反应的基本特征。

所以本节内容是在前期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属于已有知识的延续。

2、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分析:教材首先用乙烯聚合来说明加成聚合反应,用己二酸与乙二醇生成聚酯来说明缩合聚合反应,不介绍具体的反应条件,只介绍加聚与缩聚反应的一般特点,并借此提出单体、链节、聚合度等概念,能识别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单体的区别。

所以本节内容的重点之一就是: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链节、聚合度的概念。

教材利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介绍由简单的单体写出聚合反应方程式、聚合物结构式,或由简单的聚合物结构式分析出它的单体,为后续介绍聚合物个例奠定基础。

将中学化学教师引入化学教学论课程的调查研究

将中学化学教师引入化学教学论课程的调查研究

将中学化学教师引入化学教学论课程的调查研究摘要研究了对“化学教学论”课程进行改革,把中学化学教师引入“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效果。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得知,将中学化学教师引入“化学教学论”有助于将“化学教学论”的理论与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对提高“化学教学论”教学水平与效果很有帮助。

关键词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教师“化学教学论”课程是我国大学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师范院校或综合院校的化学教育本科开设“化学教学论”的目的是使化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由于本科生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再加上“化学教学论”课程与其他理科课程有较大区别,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容易进入被动学习状态,甚至导致消极、散漫、随意的情绪。

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历来“化学教学论”任课老师棘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化学教学论”老师尝试采用设置多种任务法,或者采用学生之间辩论的方法,或者采用对中学教材进行分析的方法,或者采用专题研究或者设计活动,或者使用基于案例的教学观摩,进行研究性学习,或者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说课试讲,进行微格教学,力图使“化学教学论”在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上有所翻新,有所突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有很多老师改革化学教学论实验,更新实验内容与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与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

有些作者认为应改革“化学教学论”课程的评价方式,以应对“化学教学论”教学中的诸多矛盾与冲突的问题。

毫无疑问,这些方法与建议都有自身的意义和实施效果,但这些方法与尝试都忽略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学老师不是中学老师,大学老师教授给学生“怎样成为一名合格中学化学老师”的理论、方法与手段固然好,但距离真正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化学老师”之间还是有许多的距离。

当然任何一个化学教育类专业在“化学教学论”教学当中,都有相应的教育见习,但见习的作用不在于学生“系统性”地向有经验的中学化学老师学习如何成功地教学,而是采用教学观摩的形式,通过一两堂课认知中学教学的特点。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课型研究共86页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课型研究共86页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课 型研究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向披 靡。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基本技能课《有机合成中信息的模仿和应用》教学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基本技能课《有机合成中信息的模仿和应用》教学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有机合成中新信息的模拟和应用教学设计------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根本技能课课型研究一、教学设计理念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对教学理论的重要奉献,就是它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联络。

根据该教学论可将现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为如下几类课型:元素化合物课、概念课、原理课、根本技能课、高级技能课、复习课等。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指导,一些由考试而衍生出来的一些专项技能的训练属根本技能课课型,在有机合成中根据新信息的模拟和应用如:陌生反响的仿写,一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就属于根本技能课课型。

1、根本技能课显性教学任务:掌握解决某些单一化学问题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2、根本技能课一般教学构造:〔1〕获得操作步骤:通过范例讲解呈现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或者者通过呈现正例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2〕运用操作步骤解决问题:初步运用操作步骤解决典型问题,并列出操作步骤。

在运用中体会操作步骤背后的化学原理和化学思想。

〔3〕稳固操作步骤:通过典型的、题组式的、有逻辑的变式练习在不同情境中稳固操作步骤。

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直到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

〔长期过程〕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理解有机合成新信息中断键、成键的本质——即在转化前后有机物变在哪,掌握解决有机合成题中新信息应用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新信息的理解和模拟。

教学难点:对新信息中官能团断键、成键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设计【环节一】通过范例讲解,理解新信息中官能团断键、成键本质,获得方法步骤。

【引入】请看下面这道题:例1:1,3一丁二烯的一类二烯烃能与具有双键的化合物进展1,4加成反响生成环状化合物,这类反响称为双烯合成,例如:在以下横线上写出适当的反响物或者者生成物的构造简式,完成以下反响的化学方程式:【考虑】1、在反响前后数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有哪些?〔方程式左右两边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总数〕2、发生了变化的有哪些?〔双键的位置和数目〕3、像这样的给出新信息,要求模拟写出产物的题目,应该抓住什么关键?〔找出相似的断键和成键位置〕【方法小结】比较给出新信息中有机物反响前后的变化,在产物中找出成键的位置-----即在转化前有机物断键的位置。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

类型二:学生已有的认识方法 如某位老师在《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中这样设计:根据已有知识 填写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金属 Na Mg Al Au
条件 常温
加热
3.2
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策略
无机物的认知策略
如《氨》课例中某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提问]你能否在不看书的情况下,预测NH3有哪些性质? (学生讨论、老师提示、) [师生总结]①根据NH3的分子组成,我想到了所学过的HCl, 它们都是一类物质,是气态氢化物,应该有酸性; ②分析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NH3中 N处于-3价,是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应该有还原性。 [提问]同学们的分析预测都合理,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回答]实验 „„
3 选择教学策略
3.1 设置具有激发学生已有认识的问题情境 类型一;学生已经具备的具体知识
如某位老师在《氨》中这样设计: [提问]你对氨的了解有哪些?你能想到氨的哪些性质? 你是如何知道的? [回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厕所的气味); 能使酚酞变红,具有挥发性(初中实验) 氮肥(氨态氮肥)能与碱反应(化肥的应用)
建议: 1、课程标准中关于“过程与方法”是很大的亮点,建议保留; 2、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框架下教学目标陈述的几个亮点建议采 纳: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导学、导教、导测 评非常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分组完成金属 Na 和水的实验 , 学生能够有序观察并说出实验 现象。 ②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能够正确书写 Na 、 Fe 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 程式,且知道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③通过交流、讨论,能提出 Fe 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设计方案、画出 实验装置图。 ④通过对比 Na 、 Fe 与水的反应,回忆初中金属与酸的反应,归纳出 金属与酸和水反应的规律 ⑤构建应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氧化还原原理学习金属与酸和水反应 的认知策略

前科学概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前科学概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 5 ) 周 围环 境 的 影 响 。
根据调查 问卷的分析结果 , 针对化学用语 、 基本概念 、 基本理
论 中的部分相关 内容 ,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过程 中着重实现 以
下几个 目标 : ( 1 ) 探查学生的前科 学概念 。
( 2 ) 利用能够激起学生前科学概 念与科学概念 之间冲突 的事 让学生尽量用 自己的前 科学概念去解 释 , 同时不 断地 发问 , 直 ( 4 ) 教科书中—些不确切的词语或插图的引用引起刘概 念的误解。 例,
到学生发现用 自己的前科学概念再不能解 释为止 。 ( 6 ) 教师本身对知识理解 的偏 差引起学生的错误 。 和语言描述 , 也会对某些概念产生模糊 的认识 。
( 3 ) 引导学生使用新 的 、 科学 的知识解 决问题 , 使新知识 替代
。 下面用一个 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某些知识点 的教学过程 。 案例 :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的引入 。 教师: 大家学 习过物理 , 物理学里有一个很著名 的守恒定律 ,
通过实验班和普通班 的测验水平进行评 价 ,了解 教学实践对
学生知识掌握所起 的作用 ,从而得 出教学实践是 否能帮助学生更 和影响 的, 旧的 、 错误 的认 知结构被打破 , 取而代 之的是新 的 、 科学 好地掌握化学概念和理论 的结论 。 的认 知 结 构 。 下表为实验班和普通班在学习人教版新教材 中的 “ 自然界的
教 师: 好。 在化学里 , 也有一个很著名的守恒定律 , 跟物理 的能 量守恒定律很近似 , 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 也就是说 , 在化学反应 里 , 质量也是不 能凭空产生 , 凭空消失 的。接下来 , 我们用几个实验来
验证一下 , 同时注意观察 , 解释实验 现象 。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概念课型教学实践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概念课型教学实践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概念课型教学实践作者:郑丽瑜来源:《中学化学》2017年第04期科学取向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贡献,就是它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联系。

根据该教学论可将现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为如下几类课型:元素化合物课、概念课、原理课、基本技能课、高级技能课、复习课等。

其中,概念课的教学具有三个显性的教学任务:1.知道概念是什么(名称、定义、属性和例证分析);2.运用概念去办事(分类、属性的运用);3.辨明新概念与有关概念的关系,形成概念系统。

因此,根据概念课的显性教学任务,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般按照以下的顺序。

1.获得概念: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实验事实或数据或经验,加以归纳、概括形成概念。

或通过复习原有概念,并分析与新概念的关系,用演绎的方法形成概念。

2.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初步建立概念后,通过解释、判断正或反例、主动举例等变式训练,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条件等。

3.运用概念对外办事:通过在新的情景中运用概念进行分类或解释、比较新旧概念、运用概念的属性作出推论等变式训练,巩固、内化新概念,形成概念系统。

本文是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理论指导,对人教版必修2《原电池》的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起点、教学目标(终点)等进行分析,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验证实验,习得原电池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科学探究,总结构成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力图帮助学生在学习原电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运用原电池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学生分析经过一年半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中学化学教育中的研究型教学实践

探索中学化学教育中的研究型教学实践

探索中学化学教育中的研究型教学实践引言中学化学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对化学实践的参与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

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当前中学化学教育亟待探索的问题。

研究型教学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研究型教学实践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理论基础1.1 研究型教学实践概述研究型教学实践,顾名思义即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1.2 研究型教学实践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意义中学化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而研究型教学实践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实际问题的研究,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二、实施策略2.1 设计研究性问题研究型教学实践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研究。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研究性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提供实验和观察机会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研究型教学实践中,提供实验和观察机会可以使学生对化学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研究型教学实践不仅包括实验探究,还包括对化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参考书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案例分享3.1 “化学小发明家”项目在某中学,针对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研究的需求,开展了“化学小发明家”项目。

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学课程体系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

化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取向不尽相同,这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态度和倾向性,为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指导。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中学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化学课程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科学观念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存在不同的学习取向,部分学生更注重学习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有些学生则更注重实验操作和实践应用。

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态度和倾向性,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学生的学习取向进行调查,包括理论知识取向、实验操作取向和实践应用取向。

我们制定了一个包括15个问题的问卷,其中包括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和实践操作的态度和喜好进行评估。

然后,我们随机选择了10所城市中学作为调研样本,分发问卷并收集回收结果。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相关结果。

三、结果与讨论3.1 理论知识取向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取向具有较高的重视程度。

他们认为理论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及相关概念。

这说明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重视程度较高,对于理论掌握的要求也较大。

3.2 实验操作取向在实验操作取向方面,相对于理论知识,中学生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部分学生认为实验操作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实践时间和实验设备,而且与理论知识的关联性不够明显。

他们在学习化学课程时更加倾向于忽视实验环节,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点燃
红磷+氧气—— 点燃 P + O2 —— 五氧化二磷 P5O2
【演示实验2】硫在氧气中燃烧。
【小结】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书写硫与氧气反应的文
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硫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S + O2 ——
点燃
SO2
【演示实验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小结】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书写铁丝与氧气反应的

案例1:氧气(初中)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氧气样品和有关实验,能够有序说出氧气的 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氧气与磷、硫、碳、铁等物质反应的现象, 写出相应的文字表达式,建立氧气性质的“宏观”表 征与“符号”表征之间的联系。

通过氧气性质的相关实验,初步体会“在一定条件下 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形成条件控制意识。 能够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广州市高中化学各模块学业质量 评价标准的研制


必修1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 必修2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 选修4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 选修5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未完成)
化学基本课型研究
元素化合物课
概念课
原理课
基本技能课(程序) 高级技能课(问题解决) 复习课
环节二:通过实验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建立
氧气性质的“宏观现象” 与“符号” 之间的 联系
【演示实验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放在空气中,观察现象;将红磷放入装
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将红磷在酒精 灯上点燃,离开酒精灯,观上述实验现象书写红磷与氧气反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感受实验是认识物质性质的 重要手段,初步体会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环节:
环节一:通过实验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氧气,观察外观,倒扣到水槽中,
观察水面是否上升,并说明这是检验气体溶 解性的常用实验方法。
实验小结:引导学生有序说出氧气的物理性

教学环节:
概念 基本技能 规则( 程序和原理 ) 化学 能力 (智慧技能) 实验动作技能 分类观 计量观 微粒观 情感态 高级技能 化学核心观念 实验观 度与价 (认知策略) 变化观 值观 化学问题解决 元素观
广义知识学习三阶段模型
Ⅰ.新知识习得阶段 Ⅱ.知识的巩固 (或转化)阶段 激 活 原 有 知 识
注 意 与 预 期
选 择 性 知 觉
新 知 识 进 入 原 有 知 识 网 络
(陈述性知识) 通过复述和精加 工等,知识网络 重建与改组
Ⅲ.知识的提取 (或迁移和应用) 阶段 陈述性知识被 提取,回答是 什么的问题 应用习得的概念 和规则对外办事 应用习得的概念 和规则对内调控
通过变式练习, 命题转化为产 生式系统 (程序性知识)
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学生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小结】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书写木炭与氧气反应的
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环节三:总结归纳,形成氧气性质的基本框架。
观察下列反应的表达式,回忆反应现象,你觉得

课型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

一节课就是一种课型的教学 一节课包括几种课型的教学 几节课构成一种课型的完整教学
为什么要研究课型

对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的思考

课型是教学的基本框架,是教学的基本技术之一

广州市中学化学课型研究的历史
《中学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白皮书 从经验出发,用归纳的方法提炼教学规律


科学取向教学论与哲学取向教学论
“用科学心理学改造教学理论” ,使得教学论成为 “实证研究的教学论”。 将教学内容按“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今天所说的课型与自己的教学经验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从低到高是包含的关系) 辨别→概念(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规则 (程序和原理)→高级规则 (问题解决) 认知策略
途等
形成提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线索”或
认知图式(相关理论的应用)
元素知识的认知图式

反应现象 预测 物质性质 组成
预测
归纳
创造 预测
理论模型

性质 反映
决定 反映
用途
组成信息包括:类别、核心元素化合价 、官能 团等
一般教学结构 1、建立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图式:教师提供或学生 回忆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某种“线索” 。 2、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三重”表征:通过阅 读材料、观看多媒体素材、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 或科学探究等活动获得宏观反应事实的认识;通 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获得符号表征; 运用理论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获得微观认识。 3、认知图式的重建与巩固:通过分类、比较、归 纳、概括等精加工活动,重组新旧知识,发展元 素化合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通过回答应用 性问题等活动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巩固。
通用认知策略 (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 工策略) 学科认知策略(化学核心观念)


言语信息(事实性知识) 动作技能(动作要领) 态度
P.L.史密斯 T.J.雷根 著 皮连生著
中学化学目标体系结构
基础知识
中学 化学 学习 结果 中学 化学 学习 过程 化学事实(元素化合物,有机物) 化学语言(专业术语、专业符号)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 中学化学课型研究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化学科 李南萍
什么是课型?

课的类型:按某种分类标准对各种课进行分类。 课的模型:在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 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 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 教学内容的类型(我们的定义):按教学内容和 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类。一节课中可能涉及到几 种内容的教学,那么这堂课的教学就可能具有多 种课型的特征;某一内容的学习也可能需要几节 课完成,每一节课可能只是该内容学习的某一环 节。
化学基本课型研究
现在的分类:
元素化合物课 概念课 原理课 基本技能课 高级技能课 复习课

原来的分类: •元素化合物课 •基本概念(原理)课 •技能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元素化合物课
教学内容:无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显性教学任务:
获得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