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P3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P4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P4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P9-10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P13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P13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P14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两个纬度:“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一)垂直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二)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
1.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第一,科目本位课程1涵义:是由各自具有的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简答题部分★66)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00467课程与教学论章节复习资料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9[单选]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Content
01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几个重要人物 几个重要事件
02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几个重要人物 20世纪教学研究发展线索
03 课程与教学的含义
课程的含义 教学的含义
04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课程与教学的统一(2次)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 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博比特·《课程》 早期发展 三本书 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 查特斯《课程编制》 科学化课程理论诞生背景 社会背景:“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科学管理的原理》·泰罗主义
拉特克对教学论的贡献:(1)关于教学方法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要从课程中引出 的教学论观点是有独创性的,有生命力的。(2)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 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原理)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遵守自然的秩序,这意味着教学是一种合规
":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最先致力于理解课程的是"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他们对课程研究的共同兴趣 是: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博比特,查特斯到"泰勒原理"),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 建"。这些课程学者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者"。 但是,存在缺陷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5.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理性课程理论(处于萌芽中),解放兴趣”的追 求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 (1)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必看资料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诞生时间:“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是相对的)还是20世纪初的事情。
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以时间为主线,以人物为标志,以思想为内容。
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社会背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主义F.W.Taylor(本书译为泰罗,以与后面的Tyler区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即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博比特的课程本质观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为出发点,但却落实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activityanalysis)。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复习资料【47个考点】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1[单选]教育目的举例:自我实现的人格、自律的伦理性格、探究精神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简答]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1[单选]四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2[单选]“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3[单选]“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4[单选]“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
5[单选]“普遍性目标”: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单选]“普遍性目标”:斯宾塞确立的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五个综合性教育目标。
6[单选]“普遍性目标”的价值观:“普遍主义”。
7[单选]“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8[单选]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9[单选]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标。
10[单选]泰勒认为,行为目标实际上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
目标陈述的例子:“能写出清晰又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熟悉有关营养问题的各种可靠的信息来源”。
11[单选]布卢姆、克拉斯沃尔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借用了生物学中“分类学”的概念,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非选择题汇总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P14 2017年4月简答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及本质。
P17 P20 2016年4月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P26 2018年10月请谈谈您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的认识。
P38 2020年10月筒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P40 2016年10月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 2017年10月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P49 2019年4月简述有关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P53 2019年4月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P54-56 2017年4月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简述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P77 2018年10月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 2017年4月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P80-81 2016年4月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P83 2018年4月简述发现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P97-98 2019年10月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 2017年10月简述有意义学习所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
P103 2020年10月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
p109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P122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P125 2019年4月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P126 2016年10月简述相比于传统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131 2020年8月请论述程序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
P135 2019年10月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简述普遍性目标存在的缺陷。
P149 2019年10月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
P155 2019年4月请简述“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P160 2020年10月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领域、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但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最新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学习笔记 重点掌握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学习笔记 重点掌握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 般认为 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 20 世纪初美国发 生的“社 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 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 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 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 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 区别: (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 动 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 是对现实的 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 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 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 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 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 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 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 “工作分 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 “工作分 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 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 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 化课程开发 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 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 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 特定环境 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 种可靠而井然的程 序”。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八年研究5.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6.“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7.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领会1.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课程发展的贡献与局限博比特基本内容: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查特斯基本内容:两者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低,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2.“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班,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历史地位:P16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导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揭示规律:为什么教确立价值:应该教什么优化技术:怎么教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一)意义: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需要教学要从经验走向科学教师要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一、课程的历史发展(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特点(二)课程的系统理论时期(三)课程的专门学科时期泰勒原理示意图: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二、教学的历史发展(一)启蒙期的教学思想《学记》●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二)教学论的建立●德国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方法和技术即依赖于儿童心理,又依赖于学科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传统教学论体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的教学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基于经验的教学论●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课程功能:异化了的课程功能:掌握知识应对考试促进学生的发展单一的知识传递功能→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课程结构:多样化学科课程(缺乏整合、门类过多)→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社会学生知识(四)课程实施:教学方式:灌输→引导帮助尊重理解学习方式:被动接受→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五)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区甄别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重终结性评价→重过程性评价(如档案袋评价)(六)课程管理:实用文档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1、课程目标是学校所有课程为完成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的具体要求。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大纲知识点提纲
使用说明:1.本内容为大纲所规定的必掌握分层次知识点,请参考教材完成学习。
在学习本材料之前,我们强烈建议您准备以下物品:A.考试的教材B.历年真题C.红黑双色笔我们提倡的是根据本材料,拿着红黑双色笔在教材上勾画,这个过程是把书多厚,再把书读薄,最后独立完成本材料所列出来的所有大纲考点!2.有关考试大纲对各考核层次的说明:自学考试中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这四个认知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它们之间是递升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分别是:(1)识记—能对考试大纲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2)领会—要求对大纲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有一定的理解,理解它与有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并能给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3)简单应用—会用大纲中各部分少数几个知识点解决简单的计算、证明或应用问题(4)综合应用—在对大纲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多个知识点经过分析、计算或推导解决稍复杂一些的问题简答的说:识记大概记住就好了,不用死背,除非是概念。
一般出在选择题里。
领会在简单题里,答对要点即可。
应用在分析题里,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在阐述多点内容,这样就可以得高分。
3.凡是本材料中所标出的近年已经考到的的知识点必是今后若干次考试的重点和常考点,考题不过是换个形式而已,比如名词解释换为简答等!1 / 10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00907 单选,201007 单选][领会]简述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领会]简述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200904 单选、200907 单选][领会]简述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201007 单选,201104 单选][领会]简述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201004 单选][领会]简述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201104 单选][领会]简述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领会]博比特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01107 单选][识记]下面这句话是出在哪位教育家“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P3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P4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P4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P9-10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P13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P13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P14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P14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
P15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P17-20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P24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
P25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
P25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18、夸美纽斯确立了其教学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其次,教学要遵守循环渐进的原则。
2)兴趣与自发的原理。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
3)活动原理。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
4)直观原理。
P26-2819、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
P2920、卢梭《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P2921、卢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1)自然教育论。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2)发现教学论。
发现教学论的三个基本内涵: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和方法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P29-3022、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的教学论: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教育教学原理。
包含: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3教学的心理学化。
P33-3523、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是裴斯泰洛齐。
P3524、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系统的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假设基础上的,因而确立起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体系、教学论体系,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P3625、赫尔巴特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的干支新教材。
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P3926、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把教育心理学化”的历年,冲锋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历年;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哦诶样“多方面兴趣”为任务‘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重视在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
P40-4127、约翰·杜威,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
P4128、杜威创造性的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是最基本的命题。
P4129、新教学论:在五六十年代,不仅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蓬勃发展,而且在西方世界还产生了一些对教学时间很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统称为“新教学论”P4930、新教学论其中的影响就是“三大新教学论流派”:1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P4931、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P54-5632、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而制定的。
这类课程是“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
33、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这类课程当然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藏性。
P5534、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P5835、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与买。
”一样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首先,教不同于学。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教主要是一种外化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过程。
其次,教与学相互依赖。
教与学之间互为基础、互为方向。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涵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个过程。
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交往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题,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题。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干系是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交互主题的关系”。
总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单向的主题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塑造和被塑造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的交往关系。
P58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36、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P7637、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P7638、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其主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父·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P7639、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开宗明义的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不许回答四个基本问题(泰勒模式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他到那些教育目标?课程开发的出发点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P7740、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
P8841、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起主要宗旨在于发展学生的任职能力和水平,围绕学生认知的发展对教学进行设计。
P9342、布鲁纳是60年代学科结构运动的倡导者。
他以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课程的结构主义范式。
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
P9443、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P97 有如下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注重知觉思维3注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P.9844、布鲁纳认为发现行为的价值:1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2发现行为有助于知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知觉思维能力是科学发现和创造过程中及其宝贵的品质。
3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4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P100-10145、评价布鲁纳: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对“知识激增”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作出的一种回应。
他的学科结构理论,是基于“一般迁移”的理论和对学生潜能的大胆设以及时对教育的学术性要求而提出的,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抽象性,从而把传统教学对知识的“量”的追求转移到对“质”的概括上。
其发现教学法,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
布鲁纳还是以为心理学家,因而他特别强调心理学理论在教学研究中的引用。
布鲁纳的这些主张,一度成为教学理论中的显学,再依次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希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