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之袁州冬雪创作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想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诠释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教师中就包含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实际和先验范畴实际,都对舒茨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的角度来懂得边沿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批判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历”,构成了“对人类汗青的完全误解”,用适用于自然迷信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毫无意义”.这些思想和韦伯的诠释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舒茨懂得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对韦伯思想发生很大影响的德国汗青注意经济学派的观点各走各路.简言之,韦伯为了呵护汗青的详细性和特殊性甘愿牺牲理念感性的“纯洁”,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为了捍卫先验范畴的形式性而清洗掉汗青的观点,反对极端的汗青主义做法,认为始终存在先于汗青范畴的非时间范畴,而我们正是借助这些“类型”才干懂得汗青.这样在韦伯著作中占中心地位的比较汗青分析和对各种分歧汗青社会中的意义取向差别的强调,到了舒茨的诠释社会学这里,就骤然转变成对普遍性“类型”的分析.在舒茨对韦伯思想的这种“去汗青化”的“操纵”中,奥地利经济学派发挥了不成忽视的作用.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轫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终其一生,韦伯的诠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但是舒茨和韦伯的思想风格存在着根本的差别,他几乎是沿着根本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后者的观点.韦伯的社会学著述中充满了各种抵触和冲突,而韦伯在发展自己的学说时,也正是借助了这些思想上的张力,来充分掌控详细的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舒茨的著作中虽然同样存在抵触和含糊的地方,但他关注的是怎样了了地分析生活世界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布局.所以,舒茨在韦伯著作中发现的那些“问题”,在韦伯看来其实不是什么实质性的问题,真正的关键是如何用经历方式分析具有特殊的汗青现实.总的来讲,随着舒茨逐渐摆脱超验现象学的羁绊,致力于对生活世界的详细分析,他与韦伯的这种差别也在逐渐的减少.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想的不竭反思和批判,也就不会发生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在测验测验改造韦伯的诠释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但他发现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自己预想的方针,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思路.但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分析发生了长远的影响.舒茨最终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构成分析,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诠释社会学提供了更安稳的基础.不过,虽然舒茨对胡塞尔的著作停止了广泛的研究,但他却没有亦步亦趋地跟随胡塞尔的思想.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问题的深入研究,他开端逐渐摆脱胡塞尔哲学中的唯我论思想.在舒茨看来,许多胡塞尔学说中重要的概念,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不再从超验主体的角度出发,而是被他用来从详细的社会互动出发停止经历的分析和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讲,舒茨之所以对美国社会学界和现象学界发生持久的影响,正在于他操纵自己对“社会迷信和社会现实的熟悉”以颇有创见的方式发展了现象学的事业和社会学的研究,为现象学运动和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胡塞尔以外,詹姆斯大概是对舒茨影响对答的哲学家.如果说胡塞尔帮忙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动的意义停止构成分析的工具,促使舒茨关注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末詹姆斯的思想则引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停止深入思考,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分析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除了詹姆斯以外,米德对舒茨的影响也不成低估.米德对身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部分的重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历.而且,舒茨通过将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查,成功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题慎密接洽起来,构成了社会实际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对舒茨思想发生影响的两位朋友是考夫曼和古尔维奇.正是考夫曼建议舒茨通过研究胡塞尔的思想来澄清韦伯的实际问题.考夫曼依靠舒茨来懂得与社会学有关的问题,而在方法论方面,舒茨则主要依靠和考夫曼的对话来发展自己的观点.舒茨到了美国以后,与现象学家古尔维奇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学术接洽,可以说舒茨晚期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曾在与古尔维奇的交流中酝酿、发展、成熟.二、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一书是舒茨全部思想的出发点.舒茨对社会世界的意义问题的懂得是以对行动的意义分析为出发点,而对行动的意义问题的探讨则是建立在对韦伯的“细读”和批判的基础上.首先,舒茨必定韦伯的基本思路准确无误,他相信韦伯已经奠定了社会迷信哲学的出发点.无论是韦伯关于“超出价值断定”的阐述,“理念类型”的方法,还是他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舒茨都很赞赏.但是,舒茨认为,由于韦伯“过于偏爱处理详细问题”,因此只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去思索认识论问题,所以韦伯创始的诠释社会学的一项紧急任务,就是重新细致地考查社会行动的意义等问题,为诠释社会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韦伯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动停止诠释性懂得,并对其过程及后果说明的迷信.意义就是社会学在考查社会行动时的着手点,韦伯进一步将意义区分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他指出:当观察者试图掌控一个行动的意义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借助直接观察停止懂得,一是考查动机停止的说明性懂得.韦伯上述关于社会行动、意义、懂得的阐述视为诠释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但舒茨认为这个基础很不坚固,因为几乎所有的基础概念都含糊不清.(1)舒茨指出,韦伯在思索“社会行动”概念时,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但韦伯并没有充分思索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所发生的复杂影响.(2)舒茨认为,韦伯在思索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似乎只是把它们看做从分歧角度出发懂得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3)韦伯有关观察式懂得和动机性懂得之间的区别,更遭到了舒茨的强烈批判.韦伯认为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懂得一个行动的意义的过程中是否涉及到更为广泛的意义接洽.而舒茨认为应该扬弃韦伯对“观察式懂得”和“动机性懂得”的区分,代之以“直接经历世界”和“遥远世界”之间的区别.在前者的情况下,我们和他人之间发生关系,因此也可以对他们的行动停止观察和直接的懂得.而动机性懂得则不但限于这种情况,还可以适用于那些由同代人、前辈或后代构成的“遥远世界”.(4)舒茨指出,虽然韦伯一再提及动机是行动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他有关动机的阐述却含糊不清.在舒茨看来,韦伯这方面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一般所谓“动机”包含两种意义,舒茨称之为意图动机和原因动机.(5)韦伯有关意义和动机问题的含糊讨论,也使他有关社会行动的概念很不清楚.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使筹划.韦伯最关心那些“影响他人”的社会互动,却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们何谓“影响他人”.而在舒茨看来“影响他人”就是一个行动的筹划指向他人,也就是说这种筹划作为意图动机,在他人那边引发了某种有意义的经历.舒茨进而指出,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但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因为前者才是社会行动的样板.总之,在舒茨看来,社会世界中的意义问题要比韦伯设想的复杂得多.当人们使用意义或行动这个词时,实际上是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涵盖了高度复杂而又充满歧义的范畴.因此,又需要对意义的布局停止深入的研究.在舒茨看来,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涉及的是两个完全分歧的问题.前者是“我”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前者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而后者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相应地说,韦伯所谓“行动”实际上既可指正在发生、正在停止的过程,也可指业已完成的状态.前者舒茨称为“行动”,而后者舒茨称为“行事”.当“我”处于“行动”状态时,“我”就沉浸在连绵的时间流中.而一旦当“我”意识到这一连绵,这种意识自己就使我脱离了这种时间流,使我借助时间的回溯,通过反思的态度总结经历,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最后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通过反思构成的意义其实不是孤立的东西,这些经历会被进一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种经历构成的综合体实际上是“意义构造”,这些意义构造不竭的积累,就组成了舒茨所谓的“手头的库存知识”.借助这些库存知识普通人就将过去的经历获得了有序的摆列,而这些排序的基础就是各种意义构造形成的秩序形式.舒茨称这些形式为经历图式.普通人正是借助这些经历图式赋予行动以意义,所以舒茨又称经历图式为诠释图式.舒茨认为韦伯没有正确地认识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的不同,也没有恰当的区分观察式懂得和动机性懂得.而这些失误的关键在于韦伯没有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主观意想的意义,在实质上是他人无法进入的.但是舒茨其实不认为,这就意味着他人的体验对我来讲是完全封闭的,也不料味着他人的行为对我来讲毫无意义、不成懂得.这只是说明“我赋予你的经历意义,不成能与你在诠释这些经历时所赋予的意义完全一样”.那末分歧的人之间又是怎样沟通的呢?舒茨认为,当注意他人行动时,只有我们发现他人的意图时,才算真正的懂得.在这种真正的懂得里,在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我们还触及到语言所体现出来的言说者自己的主观经历,正是这种经历赋予语言以“概况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真正的主体间性的懂得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沟通意图,另外一种具有沟通意图,使用符号的懂得.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我们所掌控的意义都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相对的主观意义之间.一方面,我们既不成能到达他人意想的主观意义,因为我们不成能完全重现他人的意义构成过程;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成能停留在客观意义的概况上,因为不触及他人主体经历的意义懂得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懂得.舒茨认为,意义问题涉及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懂得一个人的主观意义时,我们尽量地追随其行动所涉及的各种经历的构成行为;而当我们懂得客观意义时,面对的实际上只是一个观念对象,是一种类型.因此,在懂得主观意义时,我们往往是和他人处在一个直接的世界中;而在懂得客观意义时,我们则处在一个匿名的世界中.舒茨正是以这种区分为基础,将社会世界描画成一个具有分歧条理布局的世界.直接经历的社会世界的核心是面对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和时间实质上都是直接的.参与互动的人会有意识地思索他面对的人,这种针对他人的态度,舒茨称为“你们取向”,而这种取向所形成的关系则被称为“你们关系”.而如果在这种面对面的关系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彼此相互察觉,并抱有同情的态度参与他人的生活,那末就被称为“纯粹的我们关系”.舒茨认为,只有处于“我们关系”的范围内,才干在特定的时刻,以详细的方式获得他人的经历.一旦我们从直接社会经历过度到间接的社会经历,他人的“生动性”就会不竭降低.与“你们关系”中的时空直接性相对,在这种情况下时空都是间接的,舒茨称这种关系为“他们关系”.在间接社会经历中,实际上是借助各种理念类型来懂得他人,把他们的行动当作是匿名的过程,这种类型化的诠释图式,构成了我的库存知识的重要内容.舒茨根据匿名性程度和理念类型的详细性能程度,将间接关系构成的同时代人的社会世界划分成分歧的条理.进一步探讨了在时间角度上与我们处于间接关系的前辈和后人的世界,分别称为前辈世界和后人世界.后来舒茨更明白地将这方面的问题称为,“社会世界的层化”.三、生活世界的布局舒茨对美国实用主义的思考,对美国社会学文献的研读,以及对现象学的继续反思,逐渐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人们生活世界基本构成的社会学分析.生活世界是舒茨晚期思想的主要着眼点.韦伯分析的社会世界是一种详细现实,但舒茨分析的则更多是这种现实的纯粹形式.随着他对胡塞尔超验哲学存在的问题认识加深,他开端关注胡塞尔晚年探讨的“生活世界”的问题,希望借助对生活世界的分析,处理超验性、他我、主体间性等现象学范围内难以处理的问题.自然态度和主体间性舒茨在使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时,仍然认为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文化世界,是日凡人们所作所为的基础,但放弃了生活世界的超验性这一观念,而且试图通过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生活世界的布局,以揭露超验性自己的生活世界基础.在舒茨的分析中,生活世界是与自然态度和主体间性这两个概念慎密接洽在一起的.处于生活世界中的人,其基本特点就是自然态度.它使人们认为生活世界是不言而明的现实,普通人的任何社会行动,对世俗“问题”的任何思索,却都是以这一不言而明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超验性、客观性等观念正是在这种自然态度中发生的.自然态度的内容普通人的社会行动之所以是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是因为社会行动就意味着和他人打交道,而生活世界正是我与他人的任何社会交往的前提.生活世界使我们相信,我们的视角是可以转换的,因为在社会世界中,根本的公理对他人和我是一样的.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舒茨提出,生活世界的“布局性”就体现在具有分歧视角的人可以相互懂得,行动的意义通过与特定社会场景的制度化接洽,使每一个人的社会行动成为可以懂得的.每一个正凡人都会根据一些日常生活原则来懂得他人的存在,而这些被普通人承受的自然态度包含:(1)他人是具有肉体的存在;(2)他人的身体具有和我自身在实质上一致的意识;(3)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讲是同质的,意义也基底细同;(4)我可以与他们打交道,并相互采纳行动;(5)我可使自己为他人所懂得;(6)一个已经层化的社会文化世界是作为一个参照框架被预先给予的,这种给予方式使普通人想当然地将其视为“自然世界”;(7)由于(6),我发现自己置身其中的情境只有一小部分是个人创造了.正是由于这些布局性的原则,在生活世界中,我于他人的社会交往才可以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舒茨的这种社会布局观在凡人方法学等后来的学者那边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是舒茨晚年的一项具有开辟性的工作,它体现了欧洲思想传统和美国实用主义传统的对话,哲学和社会学的对话.生活世界的层面舒茨明白指出,生活世界不但包含日常现实,还包含许多其他的世界,如幻想世界、梦的世界,因此生活世界是具有多重现实的世界.这些分歧世界在认识和体验风格是差别很大.舒茨将这些所谓现实的“亚世界”称为“有限意义域”,要从一个意义域过渡到另外一个意义域,就需要借助“跃迁”.虽然这些意义域的地位不尽相同,其中日常生活的现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生活世界的中心,其他现实区域相对于它来讲,都只是准现实,都可以看做是这个基本的现实的变样.现实感和超验感的发生舒茨通过对日常生活这个“至尊现实”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的分析,揭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感”和“超验感”都是怎样发生的.舒茨指出,日常生活的现实感体现在他可以直接触及那部分生活区域.而在这部分可以触及区域中,又有一部分是我可以通过直接行动来影响、改变的区域,舒茨称为“操纵区域”,它构成了全部现实的核心.从这个核心向外推就是为可以潜在触及的区域和不成触及的区域,但可以通过间接的行动影响的区域.这些区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我的工作世界.因此,从空间上看日常生活具有分歧的层,它的现实感就是通过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构成的.舒茨对生活世界的时间布局的分析揭露了超验感的发生.实际上我们可以触及的区域中,有一部分是我以往触及的,只是暂时不再触及它了,我们任何时候可以回过头来进入这个世界.世界的许多部分其实不因为我们不在场,没有我们的参与就不存在了.生活世界的这种时间布局正是普通人超验感的现实基础.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感和超验感是紧密亲密接洽的.二者体现了生活世界的两面性:一方面,生活世界是我们生活、履历或者说承受的现实;而另外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借助行动来节制、掌控或者未能节制的现实.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中,知识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探讨生活世界的布局的关键.他将对知识的社会构成和社会分配的分析与生活世界的布局放在一起思索,从而使知识社会学成为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手头库存知识舒茨认为,作为社会迷信分析对象的普通人,当他们面对外在世界、懂得世界时,其实不但仅在停止感知的活动.他们和迷信家一样,也是运用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抽象构造来懂得这些对象,舒茨称这些构造物为“手头库存知识”.他认为这些知识是普通人在主体间性的世界中逐渐形成的,正是这些以往的主观经历构成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情境时可以操纵的“手头知识”.舒茨还通过对“目生人”的分析指出,库存知识的一些特点是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的基础.库存知识往往是不连接的、恍惚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讲这就足够了.因为他们其实不需要象迷信家那样,要建立具有逻辑完备性、一致性的无抵触体系.当库存知识这些特点面对挑战时,普通人的这些知识不克不及再发挥作用时,就会发生“危机”,这就动摇了整个生活世界的现实感.因此,库存知识是普通人建立生活世界的社会现实的基础.类型化和关联性库存知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舒茨主要从类型化和关联性两个角度来懂得库存知识的.类型化有几个含义:首先,类型化强调库存知识不是迷信知识那样的体系布局,而是由一些处理分歧类型的情境的法子组成的.其次,舒茨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类型化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人与情境的某种现象社会学的性质.这种类型化知识是在充满目生人的世界中建立熟悉性的关键.最后,类型化的知识是和库存知识的习惯性接洽在一起的.面对类型化的情境,我们总是可以用习惯的方式来处理.舒茨探讨知识的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关联性的问题.在生活世界中,情境的构成,获取和运用知识,库存知识与详细情境之间的接洽都受到关联性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关联布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舒茨称之为三个关接洽统,即主题关联、动机关联和诠释关联.舒茨认为,事件的新颖性取决于行动者的主题关接洽统;另外一方面,事件的新颖性也取决于行动者自己的诠释关接洽统对这一事件的处理.而行动者之所以会对某些新问题感兴趣,对它停止独特的诠释,又往往取决于他的动机关接洽统.在舒茨看来,人们之所以对某些问题感兴趣,而对另外一些问题无动于衷,都是由动机关接洽统发生的.而一旦行动者对事件的新颖性进一步关注、诠释,它就会成为行动者新的主题关联,进一步改变原来的动机关接洽统和诠释关接洽统.4.在知识与迷信之间:舒茨的社会学方法论舒茨认为,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布局分析,不但为诠释社会学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社会学的方法论注入了新的洞察力.根据舒茨对多重现实的阐述,迷信世界也是生活世界中的一个“有限意义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
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比较探究
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比较探究摘要:社会研究是复杂的认识活动。
在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一种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种是人文主义方法论。
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在经验中主张不同的研究方法,比较这两大方法论倾向对社会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辩证看待这两大方法论倾向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研究实证主义人文主义1.实证主义方法论1.1理论阐释在孔德之后,真正系统将实证主义方法论原则贯彻于实际研究的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在研究方法上坚定实证主义立场,他认为,要将社会学建立成一门完整的科学化的学科,必须要确定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相应的一套研究方法,将社会学建立成实证科学。
迪尔凯姆首先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其次,迪尔凯姆提出了一系列研究社会事实的原则,认为应该把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
即,面对研究对象时,应破除一切主观预断,切勿将个人的主观看法和经验所获的感性材料带入实际社会研究中。
再次,就解释研究对象,迪尔凯姆也提出了若干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某一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第二个原则是: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1.2基本观点“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1,p8]由此,从是否存在社会规律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坚持存在社会规律,人类社会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认识社会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坚持对社会进行整体研究、静态研究,提倡客观的认识人类社会;从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倡导对社会普遍现象进行宏观解释;从评判社会现象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应采用客观的标准,用实际调查所得资料进行评判和验证,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
第二,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第三,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第四,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而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既延续了传统社会学特别是韦伯解释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又体现出超越传统社会学的崭新的变化,在现代社会学向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预示着社会学在当代的理论革命。
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他是一位犹太人,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其主要著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出版于1932年。
(四)美国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实用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从经验事实出发的主张,主张在经验中发现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但实用主义并没有在实证主义的经验论上停步,也不简单地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彻底的经验主义。
现象学认为哲学思考应该从这种生活世界出发,也就是要在互为主体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社会,坚持用一种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主体间的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去思考和透视一切,把科学、生产、政治等领域中的原则与结果都移到生活中来衡量、检视与评价。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交往人们可以彼此理解对方的行动的意义,舒茨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他的现象学社会学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二 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
➢ 舒茨的行动理论
➢ (一)舒茨对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批判
➢ 舒茨认为韦伯对“行动”概念界定是含糊的,对“行动”与 “行为”的区别是不够的。
➢ 舒茨对“行为”与“行动”的区别实际上是作为个体行动者 之意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行动”与“行事”。
➢ “行动”指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一个预先设 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的某一具体目标的人类行为, 它源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
第 二 节
(四)社会世界中的行动 1.理性行动 是指有道理的,合乎道理的,有意的,经过设计的或者有计划的, 可预期的,逻辑的行动等。 2.行动过程及设计 全部设计过程都存在于通过幻想对未来行为举止的预期之中,而 此设计的过程是在设计之前,心中要有所确立的结构的某种观念。 行动者的设计是建立在其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 3.自由、选择与兴趣 生活在社会世界中的个体是自由的,表现为在行动发生的过程中, 行动者可以根据他的兴趣、关联系统自发地进行选择。
第 二 节
(三)行动的意义和动机 舒茨区分了意义和动机,他认为意义可以分为“主观意义”和 “客观意义”,而动机可以分为“原因动机”和“目的动机”。 行动的“主观意义”是指行动者体格的意识流。而客观意义则 是事物所具有的约定俗成的含义。 原因动机是进行某一行动的理由,而此理由是由过去的事件历 史所决定的;目的动机是进行某一行动的理由,而此理由是由 行动未来要实现的目的所产生的。
第
四 节
理解的方法
舒茨将“理解”方法视为在社会科学中一种绝对重要的 和基本的方法。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理解不仅仅 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是社科区别与自然科学的一 种独特方法。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
第九章舒茨的现象
4.社会世界的结构
舒茨认为,意义问题涉及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 理解一个人的主观意义时,我们尽可能地追随其 行动所涉及的各种经验的构成行为;而当我们理 解客观意义时,面对的实际上只是一个观念对象, 是一种类型。因此,在理解主观意义时,我们往 往是和他人处在一个直接的世界中;而在理解客 观意义时,我们则处在一个匿名的世界中。舒茨 正是以这种区分为基础,将社会世界描绘成一个 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世界。
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作是 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 看作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 相应地说,韦伯所谓“行动”实际上既可指正在发生、 正在进行的过程,也可指业已完成的状态。前者舒茨称 为“行动”,而后者舒茨称为“行事”。
当“我”处于“行动”状态时,“我”就沉浸在绵延的 时间流中。而一旦当“我”意识到这一绵延,这种意识 本身就使我脱离了这种时间流,使我借助时间的回溯, 通过反思的态度总结经验,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 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 最后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
三、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一书是舒茨全部 思想的出发点。
1.舒茨对韦伯解释社会学的批判
舒茨对社会世界的意义问题的理解是以对行动的意义分 析为出发点,而对行动的意义问题的探讨则是建立在对 韦伯的“细读”和批判的基础上。
首先,舒茨肯定韦伯的基本思路准确无误,他相信韦 伯已经奠定了社会科学哲学的出发点。无论是韦伯关于 “超越价值判断”的论述,“理想类型”的方法,还是 他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舒茨都很赞赏。但是,舒茨认为, 由于韦伯“过于偏爱处理具体问题”,因此只是在迫不 得已时才去考虑认识论问题,所以韦伯开创的解释社会 学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重新细致地考察社会行动的意 义等问题,为解释社会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梳理
收稿日期:2008-05-20作者简介:禹红梅(1982-),女,四川江油人,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梳理禹红梅(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阿尔弗雷德・舒茨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引入社会学,并成功用于改造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从而开创了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理论流派。
由于方法论与方法不仅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建立的根本和基础,因此,作为对20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学理论影响很大的现象学社会学,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其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方法。
本文即对舒茨所创立的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论作一简单梳理。
关键词: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8)08-0022-03 阿尔弗雷德・舒茨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引入社会学,并成功改造了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开创了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理论流派。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属于解释学社会学这一流派,但又不同于韦伯意义上的传统的解释学社会学,它使传统的解释学社会学发生了转向,更加专注于对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这对后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影响很大,被誉为代表着“社会学研究的新方向”。
由于方法论与方法不仅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建立的根本和基础,所以,作为对20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学理论影响很大的现象学社会学,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其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方法。
本文即对舒茨所创立的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论作一简单梳理。
舒茨对社会学的兴趣最初源于韦伯在维也纳大学开设的社会学讲座,在经过几年集中精力钻研韦伯的社会学著作之后,他肯定了韦伯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正确无误的,接受了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的论述和理想类型的方法,以及个人主义的立场,并同韦伯一样强调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社会行动,认可意义在社会理论中的中心地位。
但肯定与倾慕之余,舒茨也深深地认识到韦伯的社会学著作中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舒茨(Alfred Schütz)是20世纪著名的奥地利社会学家和现象学家,他对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主要关注个体的主观意义构建和社会行动的理解,他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1. 主观意义的重要性:舒茨认为,人类行为的意义是通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解释和构建而产生的。
他强调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的主观意义与行为的关系,认为在解释社会行动和交互中,个体的主观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日常生活世界:舒茨提出了日常生活世界(lifeworld)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意义构建是在日常生活世界的背景中进行的,而这种背景包含了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习惯,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意义构建起着指导作用。
3. 符号和意义构建:舒茨强调符号在社会行动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来构建和传达意义,符号是人类交流和理解的基础。
符号的使用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象征意义,而是个体对符号的背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4. 社会行动的理解:舒茨关注个体对于社会行动的理解过程。
他提出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概念,认为理解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目的、动机和意义的主观解释过程。
个体通过理解他人的行动来预测其未来的行为,并在交互中作出反应。
5. 社会行动中的意义共享:舒茨认为,个体的行动和意义构建是在社会交互和共享的背景中进行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共享意义,从而形成共同的社会现实。
这种共享的意义构建是社会行动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维持所必需的。
6. 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关系:舒茨强调个体的内部意义构建是基于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感知的。
他认为,个体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官经验和行动经验进行内化,形成了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意义构建。
个体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通过意义的交流和共享相互联系。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观点深刻影响了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强调了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和社会行动的理解。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一、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掌握(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1、韦伯的影响继承方面:⑴、价值中立思想(在确定选题后,在调查研究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搜索资料,应区分应然和实然的东西。
)⑵、方法论的个体主义⑶、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理想类型”才能把握批评方面:⑴、方法论基础不牢固,一些概念模糊。
对于社会行动,只强调社会行动与他人的关系,没有把握社会行动的意义。
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意义是复杂的,有层次性,而韦伯没有细分。
(社会行动的条件:①、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②、行动以他人为取向)⑵、韦伯在考虑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没有对两者进行真正区分。
舒茨认为主观意义涉及时间,而客观意义涉及符号和沟通(区分:主观意义,即行动主体对行动赋予的意义;客观意义,即行动主体的旁观赋予的意义。
)⑶、韦伯关于动机的认识含糊不清。
舒茨认为一般所谓的动机有两种含义:第一、人们努力实现的目标,即意图动机;第二、促使个人这样去做的原因,即原因动机。
⑷、舒茨认为韦伯关于意义和动机的关系的讨论模糊不清,从而使他关于社会行动的分析不明细。
他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要素是筹划,应该以影响他人来区分社会行动。
2、胡塞尔的影响(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现象学的含义: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研究意识与客体的关系。
此处的意识是指先验的意识,客体是指观念中的客体。
继承方面:⑴、自然态度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之所以有秩序,是人们把它看做有秩序。
生活秩序的行动者从不加以质疑,采取自然态度,是人们整理的结果。
⑵、关于意识的本质胡塞尔认为,意识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存在于头脑中,存在于行动者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中。
外在世界只有透过人对它的意识才变得有意义。
批判方面:批判了胡塞尔的超验/先验设想,舒茨认为人们只有去体验经历才能把握世界。
二、舒茨的现象社会学思想1、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⑴赋予行动以意义①、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
社会学理论内容提要
社会学理论内容提要经典时期人物:孔德: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社会事实韦伯:理解社会学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齐美尔:形式社会学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帕累托:精英循环现代时期: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默顿:中层理论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权力精英符号互动论:米德,戈夫曼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社会冲突论:科塞,达伦多夫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后现代时期: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现代性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布迪厄:实践社会学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福柯:话语分析,无所不在的权力布希亚:消费社会理论鲍曼:现代性,后现代性贝克:风险社会理论2. 2 部分人物与作品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作为社会学创始人,他指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他对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区分和研究对象的概括:既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观点,至今是社会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实证哲学教程》:孔德著。
该书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斯宾塞:西方社会学史上著名的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
他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从而成为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
他用增长,分化等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他强调结构的功能,并以功能为分析的出发点。
他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考察,这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群学肄言》:斯宾塞著《社会学研究》,严复将其翻译为中文。
这本书的引入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严复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涂尔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他明确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首先,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马克斯·韦伯。
韦伯在20世纪初提出了理解型社会科学的概念,这一概念被认为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前身。
韦伯主张要理解社会行为,研究者必须参与其中,并采取理解个人意义的方法。
这与常人方法学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通过理解他人的经验和意义来研究社会现象。
然而,现象学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的区别在于其对经验和意义的理解方式上的不同。
常人方法学强调个体经验的直观感受和主观意义的重要性,它认为通过直接参与和体验社会现象,研究者可以获得对这些现象的深刻理解。
而现象学社会学更注重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分析,它认为通过详细观察和记录,研究者可以发现并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因此,现象学社会学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现象的精确描述,以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结构和意义。
在发展方面,现象学社会学从20世纪的浪漫现象学发展到当代的应用现象学。
浪漫现象学由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等学者开创,他们关注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强调主体的经验和意义在现象中的作用。
后来,贝凯尔和舒特将现象学社会学引入社会科学领域,提出了应用现象学的观点。
他们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关注群体行为和共同世界的建构,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经验和意义。
应用现象学的主要目标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与此同时,常人方法学在20世纪初也得到了发展。
亚伯拉罕·凡勃仑、哈罗德·加夫纳、赫伯特·布鲁默等学者通过研究社会互动和交往,逐渐形成了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框架。
他们主张要理解社会现象,研究者必须将自己置于被研究者的角度,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意义。
常人方法学的发展强调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共同性和交流,促进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总结来说,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与常人方法学密切相关。
韦伯的理解型社会科学的概念为现象学社会学奠定了基础,而后来的浪漫现象学和应用现象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科。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是以德国社会学家舒茨(Alfred Schütz)为代表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舒茨通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行为的观察,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包括:1. 意义构建:舒茨认为,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应该从人们的意义构建过程开始。
他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会赋予事物以特定的意义。
人们的意义构建过程是基于他们的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因此,理解社会行为需要考虑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
2. 社会行动:舒茨将社会行动看作是人们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社会行动包括个体的行为和他人对该行为的反应。
他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他们的意义构建,同时也受到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行动的理解需要考虑到个体的意义构建和社会互动的因素。
3. 类型与意义结构:舒茨提出了“类型”和“意义结构”的概念,用于描述社会行动和意义构建的模式。
类型是指人们根据经验和背景知识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用于理解和解释特定的社会行为。
意义结构则是指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和其相互关系。
舒茨认为,通过研究类型和意义结构,可以揭示社会行动和意义构建的规律。
4. 社会互动:舒茨认为,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获得和分享关于社会行为和意义的信息。
社会互动是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的基础,它可以通过符号、语言和行为等方式进行。
舒茨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认为它对于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的理解至关重要。
5. 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舒茨认为,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是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结果。
主观意义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和意义的主观理解和解释,而客观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等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
舒茨强调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二者相互影响和塑造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强调了意义构建、社会行动、类型与意义结构、社会互动以及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
0034社会学概论考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一、社会学的创立: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原理和方法论);(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著有《实证哲学教程》,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其社会学思想可从三方面进行把握:①科学的分类。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所有其他学科都为它的建立作了准备。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秩序”和“进步”是其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③研究方法。
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马克思,著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可以从三方面掌握:①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②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③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马克思注重社会调查,把实际材料作为理论研究的必要前提。
(3)斯宾塞,著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其社会学思想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进化论两个方面展开。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其社会学观点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②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团结是指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社会团结的核心和基础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道德规范,即“集体意识”。
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类型。
③失范理论。
失范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
④社会研究方法准则。
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社会学代表人物,论点总汇
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孔德、马克思、斯宾塞(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权威代表,被称为“社会学之父”;代表:《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思想:①科学的分类;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2)马克思,代表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3)斯宾塞,英国人;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社会学原理: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人物:涂尔干、韦伯(1)涂尔干,法国人,代表作:《社会分工论》、《社会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社会学观点: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首要和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做物来研究;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功能分析将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后果,历史分析则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
(2)韦伯,德国人,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社会学概念:①理解社会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②社会行动类型: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传统性行动(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③理想类型:为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式;④科层制理论。
3、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1)芝加哥学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
社会学家A.W.斯莫尔189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为主而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常人方法论——精选推荐
第三章常人方法论一、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1.主要代表人物☐哈罗德·加芬克尔(1917~),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1935年进入纽瓦克大学学习经济学,1942年获得北卡罗莱纳大学硕士学位。
1946~1952,在哈佛大学师从帕森斯攻读博士学位。
1954年创造“常人方法论”一词。
ethnomethodology, (ethno、method、ology)研究常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处事所用的方法的学问。
1967年,出版《常人方法论研究》,标志着常人方法论的诞生。
2.理论渊源⏹常人方法论代表人物认为:常人方法论是具有结构主义特征的互动理论的对立物,也与帕森斯的单位行动理论与规范秩序理论不同,声称自己的理论不仅要反对它们,还要超越它们。
(1)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早期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提出的单元行动理论(强调行动者的主体能动方面),被称为唯意志的行动理论。
⏹后期,社会系统理论、模式变量理论等,强调社会结构因素对人的行动的限制作用,行动者成为文化的傀儡。
⏹超越帕森斯“行动-秩序”理论的困境。
但仍然以社会行动的意义理解与社会秩序问题为主要研究问题和理论着眼点。
(2)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读博期间向舒茨请教,打算用破坏人们用来维持日常行为的意义结构这种“破坏性实验”方法,来分析普通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然态度和经验。
⏹现象学在理解日常生活的意义世界与意义建构方面,对常人方法论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方:谈话记录分析、工作研究等。
⏹胡塞尔的影响:A,描述常人在生活世界中“自然态度”的创造与维持方法;B,“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常识理性与科学理性的区分;C,受“主体间性”思想影响,把社会事实看作是一个个体主观建构的过程。
⏹舒茨的影响:现象学哲学通过舒茨而影响常人方法论,关注日常经验世界,普通人日常互动的建构过程。
常人方法论与现象学的不同(1)概念、方法论术语越来越摆脱现象学色彩;(2)现:关注意愿、角色、情景、互动、常识构成与日常生活研究等;常:对日常生活现实研究的独特视角与方法,如谈话分析、工作研究等;(3)常:关注经验实证的、可观察的社会活动;现:人类意识、动机等问题。
现象学社会哲学的最新佳作——《现象学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社会科学》述评
现象学社会哲学的最新佳作摘要:“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社会哲学研究”丛书是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中,专著《现象学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社会科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以日常生活世界和社会行动为逻辑起点,对舒茨的现象学的社会科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对戈夫曼的拟剧论和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该专著的出版对于社会科学与哲学的互动研究,对于国内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以及强化社会科学家的“良知”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都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现象学;日常生活世界;社会哲学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8-0157-04(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一、最新“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社会哲学研究”丛书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中,以复旦大学张庆熊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在涉及诸多研究领域的同时,一直坚持从事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且不断推出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为学界所关注。
早在2004年,张庆熊等人译毕英国哲学家彼得·温奇的《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1]第二版并在大陆首次出版。
之后,张庆熊于2010年完成了专著《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2]。
作为“国内第一部”深入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专著,本书“围绕方法论的问题展开社会科学的哲学的讨论”,“尝试打通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的界限,把哲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哲学与社会理论的交叉学科的研究”[2](P10)。
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2014年1月,由张庆熊主编、刘剑涛等博士为主要参与人的论著《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3]出版。
与科研团队的前期成果相比较,该论著将以前社会哲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之后,张庆熊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西方社会哲学研究”为契机,以“社会哲学”为研究主题,于2017年7月主编、出版了“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社会哲学研究”丛书。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lfred Schutz)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将现象学与社会哲学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3.主体间性答: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
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
他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
舒茨关于主体间性的研究,是通过描述分析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进行的。
如果我的身体是处于一种此在,而同伴的身体则是一种彼在,而我改变我的位置,从此在移动到彼在,彼在也就成为一种此在,我就可以从彼在观察到我从此在出发所察觉的同样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事社会学研究。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生前: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 / 1932. 1959年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纳坦森、同事、遗孀一起整理出版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1899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银行职员家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后在维也纳大学
学习法律和社会科学。毕业后承继家族传统,在银行工作。 1932年《社会世界的意义改造》问世,受到胡塞尔的好评。
1967年,此书翻译成英文,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1938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巴黎,次年来到美国纽约,继续
继承的。 所以可以说现象学社会学直接源于舒茨对于
“理解社会学”的熟读以及对于胡塞尔现象 学方法的接受。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第二节、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 一、舒茨的行动理论 二、舒茨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一、舒茨的行动理论
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是建立在对韦伯理
真空的,生活世界是他们生活、工作、展示 自己的舞台。
1、理性行动:有道理的、合乎道理的 有意的行动 可预期的、逻辑的行动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2、行动过程及设计
行动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他在行动者心
中是一个已经完成的时态,而此设计的过程
是在设计之前,心中要有所确定的结构的某
种观念。
行动者的设计是建立在他原有的知识基
茨关于社会行动的新的要素和贡献。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二)赋予行动以意义的过程
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行动者在进行行
动的时候,就出于绵延的流中,无法对意识
流的经验赋予意义,只有当行动者意识到自
己的行动并进行反省的时候,意识流中的经
验才获得意义。
必须检视意义的经验过程和结构。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三)行动的意义和动机
主观意义:只有行动者本人才最
意义
清楚
言
客观意义:对每个具体的个体而
都是既定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原因动机:进行某一行动的由过去
动机 理
的事件历史所决定的
由
目的动机:进行某一行动的由行动
未来要实现的目的所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四)社会世界的行动 在舒茨看来,任何一个行动者都不是生活在
《西方社会学理论》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第十一讲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多重来源 二、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 三、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应用理论的构成 四、舒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五、简短的评价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生平与著作
阿尔弗雷德·舒茨 (Alfred schutz, 1899—1959), 是美国哲学家、 社会学家,现象 学社会学的创始 人。
论的深挖和批评的基础之上的,它既是舒茨
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起点,同时也是
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中,舒茨借助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和“内在时间意识”和
“绵延”的概念对于韦伯的行动理论进行了
深入的探讨,这标志着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
初步的形成。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一)舒茨对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批判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第一节、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多重来源
舒茨构建理论的出发点:
1、韦伯和胡塞尔的基本出发点都是社 会个体的主观意识——在韦伯是由个体赋予 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在胡塞尔则是个体发 挥意识构造作用的纯粹自我;
2、韦伯和胡塞尔的基本意向都是追求
科学有效的解释与结论。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一、韦伯的引导
舒茨的整个理论是在继承和批判韦伯有关社会学 的方法的论述基础上进行建构的。
1、舒茨同意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理想类 型”等重要概念的定义,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宏 伟目标以及将“个体的行动”作为研究社会现象最 基本起点的看法。
2、舒茨不认同韦伯的将个体的意义行为作为社 会学分析最基本的单位和要素的看法,同时还指出 韦伯没有指出“行为”和“行动”、行动之“主观 意义和客观意义”之间的区别。
舒茨认为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基本
定义以及其对“行动”和“行为”的区分是需
要进一步的审查。在舒茨看来,“行动”来源
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而“行事”则是行
动的结果。
舒茨是在韦伯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
拓宽了分析的宽度,将对行动发生的过程以及
意识流内经验的构成的分析作为我们了解行动
者背后意义和动机的一个前提条件,这也是舒
(1962-1966)四卷本文集:Collected Papers. (《社会实 在问题》、《社会理论研究》、《现象学哲学研究》) 1973年和1989年,舒茨的学生卢克曼根据他的手稿整理出两卷 本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出版。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 2 vols. With Thomas Luckmann /1973-1989. 中译本:许茨:《社会实在问题(舒茨文集第一卷)》,霍贵桓 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础之上的。
全部设计过程都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理想
化,这种理想化又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构造。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3、自由、选择与兴趣 一、行动是行动者的个人意志自由抉择的结
2、柏格森对于传统哲学理性方法的批评吸 引了舒茨。
3、在康德和胡塞尔那里,舒茨没有发现其 要寻求的问题的答案。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三、以现象学为工具 没有胡塞尔的现象学,当然就 不会有什么现象学社会学。 1、胡塞尔对社会世界的一般取向 成为舒茨思考的出发点以及对意识 的本质的看法也为舒茨所借鉴。 2、舒茨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也是批评性地
舒茨认为,应该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进行科学
地阐释,将每个意义结构进行化约和还原,只有这
样理解社会学的基础和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
二、柏格森之桥
柏格森的理论既是舒茨建构个体行动与
个体意识之间相连接的桥梁,也是舒茨由柏
格森走向胡塞尔、由意识心理学走向现象学
的桥梁。
1、柏格森对于科学的态度及其理论初衷与舒 茨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