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学校的变革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与学校的教研制度改革

新课程改革与学校的教研制度改革

识 , 其在 思想 上 形 成 重 视 方 法 学 习 的 观念 。从 而 去 学 习 , 使 这样最 终就 有可 能取得 良好 的效果 。 在具 体 的学 习过 程 中 , 自学地进 行 方法 学 习 , 能 够 并
与交 流 。
在 中小学教 育 中 , 大方 法 教 育 的力 度 是 我们 加 的普遍原 理及 具 体 的学 科 方 法 论 , 待 于 我 们在 教 有
思维 方式 和常 规程 序 , 为实 现 学 校 组 织 的共 同构 想


强化 教研 制 度 的改 革 是 落 实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保证
从 学校传 统 的 教 研 实 际状 况来 看 , 校 教研 主 学 要 是组 织教 师学 习 , 同研究 教 学 中 的存 在 的 问题 , 共
的过 程 。
趣 和乐趣 。具 体 地讲 , 师针 对 每 个 学 生 个 体 所 总 教
结 出 的适 合其 自身特 点 的学 习方法 应 及 时地加 以分
四、 培养 学生 学 习方 法 的主动 性
方法 教育 中要 培养 学 生 学 习方 法 的 主 动 性 , 要 析 、 肯定和鼓励 , 以增加学生对方法学习的兴趣 , 最 有效 地促使 学生 发挥 其在 方法 学 习时 的主动性 。
毋 庸置 疑 , 校 教 研 组 织 是 帮 助 教 师 提 高教 学 学 水平 的学 习型组 织 , 能够 有力 地进 行集 体 学 习 , 是 不
合作 , 共享信息 , 但他们却 在恶性竞 争 ,H 卡 互封锁。 再次 , 对组织 学 习听之任 之 , 缺乏 目的性 、 划性 , 计 从 断改 善 自身收集 、 管理 与运 用知 识 的能力 , 以获得 成

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

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

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和改革,课程改革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出落后和滞后的特点。

学生们的需求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课程改革成为迫切需要的事情。

二、教育目标的提升课程改革有助于明确教育目标,使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忽略了其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

而通过深入的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强化学科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可以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交叉思维。

传统的课程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横向的学科联系。

而通过课程改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广泛和深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四、注重实践和创新课程改革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只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通过课程改革,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现实社会,通过实践和探究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开放思维。

五、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在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仅仅拥有知识并不足以脱颖而出。

通过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这些都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六、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课程改革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必须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课程改革,学校可以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学校整体的竞争力。

七、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改革需要与教师队伍的建设相结合。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和执行者,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责任。

我国基础学校教育改革

我国基础学校教育改革

我国基础学校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

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出了稳健的一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一、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基础教育系统进行了广泛的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科整合,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避免各个学科之间的割裂感。

此外,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思维。

二、考试改革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系统中,考试是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

随着学校和家长的过度重视考试成绩,一些问题开始显现。

这些问题包括过多的考试和严重的考试焦虑情绪等。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系统也已经启动了考试改革。

学校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考试,减轻学生的负担。

一些省份也尝试实施个性化考试方案,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此外,当我们谈到考试改革时,也需要提出对应的新的评价体系来标准化学生水平。

三、教育资源均衡化我国的大城市中的教育资源普遍比较丰富,这导致了城市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

防止这种状况,教育资源均衡开发和使用。

中央政府、省市政府、企事业单位所在地区以及离退休教师等各方面加大对较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支持,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资帮助,为发展较为滞后的教育领域注入新的力量。

四、教育平台的建立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重要机会。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也加大了对教育平台的建设,包括“中国教育云”和“中国智能教室”等。

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和交流,促进教育的普及和共享资源的利用。

一些教育平台也可以辅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使教育变得全面而多样化。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正在改革中。

随着今后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基础教育的发展将更加平衡和稳定。

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关注教育领域的新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解决办法,以期在教育中发挥我们的潜能并为之做出更伟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学生

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学生

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学生新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变革最深刻的一次课程改革。

首先要改变我们以往的一贯观念,要知道新课程不再是要求学生适应课程,而是要求课程适应学生。

所以学校要做到以下方面:一、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也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增强课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和技能,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由于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单一的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习惯于做一个被动的课程的执行者。

所以学校应引导教师了解课程改革,认识变革的有效性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和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对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

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成为学校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和管理者,学校要尽可能为大多数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提供机会。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规划和课程设计,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计的结果,而且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新课程在实践中得到实施。

新课程是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设计的,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必然要求教师认同和内化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观念。

一般说来,实施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发生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来自教师的新的认识。

从这个意义说,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

学校应引导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改实践中,注意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新学力观(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统一),个性化的观念,综合化的观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观念,发展性评价观(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以及大课程观(区别于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观,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抓住新课程改革的难得机遇,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学校也应当不停地进行改革与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是学习的基础。

因此,课程改革是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

应当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完善课程知识点,使课程更加科学化、完整化和有效性。

同时,课堂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进,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师资培养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深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优秀教师的培养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教育人才。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满足学校的需求,同时也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课堂教师和教育专业技术人才。

三、教学方式改进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尝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活跃和生动。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保障体系,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学生管理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舒适、愉悦、高效的学习环境。

同时,学校应当完善网络平台、社交圈等校内的虚拟社区,以方便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五、素质教育学校的发展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题,以素质教育为内容和根本目标。

应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全面发展与完善的素质与技能。

总之,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完善学校的本质功能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教师、管理部门和学生应该紧密协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建立起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教育模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

这一变革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对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改革。

2. 科技发展的催化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和资源。

通过科技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知识,并且可以进行自主研究和互动交流。

这种科技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3. 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而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个体差异性,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开始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4. 价值观的更新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分数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公民。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模式正在向更加个性化、开放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这个变革过程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培训的需要和学校资源的不足。

然而,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推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共同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Hope this helps! If you have any further questions, please let me know.。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与改革。

其中,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从教学方式、学生发展以及教师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相比,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充当着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生发展的全面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发展。

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实践任务,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知识的单一传授者的角色。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需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不再仅仅注重知识本身的传递,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给予个性化的指导,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全面提升。

四、学校文化的转型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的转型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传统的教育体制往往注重成绩、升学率等硬指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营造积极、开放、包容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与新课改

学校与新课改

学校与新课改的关系叶县夏李乡孙安小学王东晓学校与新课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新的教育方法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培养。

学校的发展新课改息息相关。

一方面,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另一方面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不仅是课程实施的阵地,而且成为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的阵地。

长期以来,学校主要执行的是国家的统一课程,自主空间有限,学校的办学质量主要是以升学率、基本设施条件为评价指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改的要求,学校的功能和任务有了新的改变,不再只是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发展,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只是课程忠实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校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角色转变,更加注重了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性。

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总之,新课改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要想打造一个新时期的好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领导班子。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实干精神;具有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总结、积累教育经验的能力;能在民主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下管理学校。

⑵制度与管理。

有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制度;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关注校园环境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

⑶教研制度。

学校应有促进学校发展、自上而下的教学研究制度,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改革,学校有归纳课题、组织教学研究的能力,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

这些对学校评价办法的转变,重在促进学校的发展激发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此,新课程提出,要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对评价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准确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新课改正是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受到广泛关注。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革。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选拔模式的转变旧的学校教育模式在选拔学生时重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并对考试成绩给予过高的重视。

然而,新课改背景下,选拔模式发生了转变。

学校逐渐摒弃了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选拔模式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光发热。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改变。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研究能力,推崇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了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程设置的多元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在发生变革。

过去的学校教育模式往往以传统文化课程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素养,延伸课程设置,引入了更多的选修课程,以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同时,学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入了更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发展。

四、学校环境的改变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学校开始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创造多样化的研究环境和教育资源。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术、文化和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外活动平台,为学生扩展经历提供机会。

此外,学校也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结论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学校在选拔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学校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变革与创新。

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以一所小学为个案

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以一所小学为个案

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以一所小学为个案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以一所小学为个案摘要: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一所小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课程改革对学校组织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我们分析了该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动机和目标,并总结了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改革对学校组织带来了积极影响,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促进了学校与社区、家长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其他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时参考借鉴。

一、引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加大了对课程改革的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本文以一所小学为个案,通过对该小学的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探讨了课程改革对学校组织变革的影响,旨在为其他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动机该小学是一所城市中心的公立小学,学校的领导认识到当前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孩子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究和创新。

因此,学校决定开展课程改革,以期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三、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该小学的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评价方式的转变。

教学内容的优化: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调整了部分传统课程内容,增添了一些与时代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鼓励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的转变:学校改革了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日常表现、课堂参与、作品展示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科能力。

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

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

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教育改革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并培养他们成为有竞争力的社会人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改革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实施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首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供更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来适应未来的挑战。

因此,学校需要改变他们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使之更加与时俱进。

这可能包括引入新的科目,如计算机编程和创新思维,以及采用互动式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其次,教育改革还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和组织结构的改变。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往往由校长和教师来决策并制定政策。

然而,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更多的参与各方的合作。

这可能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合作的管理模式,学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并提高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

此外,教育改革还需要关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

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此外,教育改革还应关注教师工作环境的改善,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发展。

最后,教育改革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学习风格、能力和兴趣。

因此,学校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这可能包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总之,教育改革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提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改变学校的管理和组织结构,关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学校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并为学生的成功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改革应该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并得到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新课改让学校焕发生机

新课改让学校焕发生机

新课改让学校焕发生机新课改工作开展以来,宜城市西街小学大胆而扎实地开展课改实验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通过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使该校教师的教育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新课改让教师得到了解放。

新课改前,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现象在学校普遍存在。

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老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只是告诉学生文章讲的是什么,学生们像容器一样,老师只起了填充的作用,学生根本没有心灵的体验,更没有彼此间的合作与个体探究,所以一堂课下来,老师讲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是似懂非懂。

结果是功夫下了,时间磨了,就是教学质量不高。

究其原因,还是课堂上老师不敢放手,不能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模式落后,效率不高所致。

学校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很大更新。

教师普遍接受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并且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贯彻体现出来。

在教师群体中,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主流的、正面的理念。

1、学习成为教师的需求。

教师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学习的愿望强烈,感受到较大的工作压力,认识到新课程实施不允许混日子,意识到实施新课程需要学习补充许多知识、技能,特别要更新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真正出现了争着学、抢着学。

该校校长陈天敏对此印象深刻:学校在一次举行的评课活动中,表扬了一位教学骨干,一位年轻教师很激动地对他说,外出学习成了少数人的专利,让我多听课学习,我的课也会讲得好,并要求学校安排更多的教师外出学习。

2、教师得到了解放。

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等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

在课堂上,老师完全是“学长式”的,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在点燃学生知识火花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重新聚合,教学相长,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获得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愉悦体验。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从教育的维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首先,课程改革使学校管理从单一的教学管理转变为综合管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只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现在的学校管理要求学校通过综合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学校管理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科学习、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课程改革推动了学校管理的教育创新。

传统的学校管理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

但现在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校管理注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要引导学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学校也要创设多种形式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再次,课程改革推动了学校管理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传统的学校管理以班级为单位,强调学生的统一教育和标准化考试。

但现在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要求学校管理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育。

因此,学校管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课程改革也推动了学校管理的多元化。

传统的学校管理注重学科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现在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的融合和交叉,要求学校管理提供多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和课程选择。

因此,学校管理要引导学校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活动,提供不同领域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是必然的趋势。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学校管理必须从教育的维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课程改革推动了学校管理的综合化、创新化、个性化和多元化,使学校管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当代中小学生的学校课程与课程改革

当代中小学生的学校课程与课程改革

当代中小学生的学校课程与课程改革中小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中小学课程改革成为了各国教育系统重要的议题之一。

当代中小学生的学校课程与课程改革使得教育更加贴近时代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时代召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社会对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呼唤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这一背景成为了中小学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原因。

二、培养核心素养: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

学科知识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多元化教学: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式中小学课程改革强调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运用,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实验、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四、跨学科融合: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小学课程改革倡导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协同,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语文课程可以融入音乐、美术等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五、个性发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中小学课程改革强调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倡导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培养。

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

个性化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六、课程评价: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中小学课程改革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传统的课程评价注重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而中小学课程改革倡导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

教育学的学校变革

教育学的学校变革

教育学的学校变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学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教育学的学校不得不进行自身的变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的学校变革的现状和趋势,并从课程改革、教育技术运用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程改革教育学的学校应该重视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传统的教育学校往往注重纸上谈兵和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发展。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教育学校应该积极改革课程设置,引入多元化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活动。

此外,教育学的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教育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学的学校变革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拓宽教育资源的范围,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引入教育技术软件、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开展网络教学等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和高效。

三、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学的学校变革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在教育学校的变革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积极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知识。

此外,教师应该关注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为学校的变革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总结起来,教育学的学校变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课程改革、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教育学校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变革和创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只有这样,教育学的学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学中的学校改革实践

教育学中的学校改革实践

教育学中的学校改革实践学校改革是教育学中的重要课题,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学校改革的实践。

一、课程改革课程是学校改革的核心。

学校应当根据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制定富有实际意义的课程设置。

例如,引入STEAM教育,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选修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二、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学校改革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采用互动式教学、项目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例如电子白板、教育软件等,提升教学效果。

三、评价机制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培养。

学校改革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包括课堂表现、学习报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家校合作加强学校改革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努力,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参与。

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互信的关系。

家长应当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与学校共同育人。

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师资培养教师是学校改革的关键。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发展和掌握新的教育技能。

同时,学校应当注重教师的发展空间和职业发展,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

总之,学校改革是教育学中的重要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改革、家校合作加强和师资培养等。

只有全面深入地进行学校改革,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学中的学校改革实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

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动与创新

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动与创新

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动与创新在当今社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扮演着培养人才的关键角色。

而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则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动与创新。

1. 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是学校教学的核心。

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改变课程内容的设置。

例如,在各个学科中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实践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加社会实践和实习环节,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课程评价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智力因素占主导地位,忽视其他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因此,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改变课程评价的方式。

例如,引入多元评价方法,包括考查、课堂表现、作业、项目和小组合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评价,评价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3. 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传递和灌输。

然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因此,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例如,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采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化;推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教师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关注学生的成绩。

然而,在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转变。

教师不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应具备启发式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还应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和探索优化教育教学。

5. 学校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动与创新离不开社会需求的引导和支持。

学校应与社会深入对接,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学校制度改革的变化

学校制度改革的变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近年来,我国学校制度改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学校制度改革的变化。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过去,我国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如今,学校制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教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二、课程设置改革1. 优化课程结构:学校制度改革强调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增加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2. 注重实践性课程:学校制度改革强调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各学科设置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强化通识教育:学校制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人文、艺术、体育等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改革1.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学校制度改革提倡采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 加强师生互动:学校制度改革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制度改革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育评价改革1. 综合评价:学校制度改革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摒弃单一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

2. 评价方式多样化:学校制度改革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学校制度改革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我国学校制度改革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与学校的变革
张蕾
摘要:课程改革中,应当处理好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学校管理的关系,课程改革是学校管理的新型的任务,学校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课程改革的良好实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校管理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人性化、生活化、整合化、弹性化等。

(一)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

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性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

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证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

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

如日本、南朝鲜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

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教学内容,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反复进行,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二)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题。

随着社会变迁,信息爆炸及技术的迅速推新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深林。

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产物。

它主张课程的发展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

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课程生活化之主旨。

(三)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

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四)重视课程的弹性化
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

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学的机会。

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各国进行课程改革重要原则。

在此原则下,欧美出现了所谓“变通学校”、“开放学校”、“自由学校”和“教育公园”等具有弹性的教育环境设施,此类学校在学制、课表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伸缩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评定方面也采取多元化标准,以便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日本也有“空白课程”的安排。

其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程,选择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活动。

目前,世界各国在课程改革中都避免课程单一化及形式化、僵化的缺失,而力求达到弹性化、有效化的目标。

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新型意义上的,一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具有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

二、学校管理的诉求
学校管理是运用各种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成学校管理目标的过程。

在其中,认识管理的核心要素,如果只使用制度进行约束而对人的非理性因素视而不见,这样确实可以体现所谓科学(制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但却限制了人的发展,使人墨守成规。

而现代教育要求创新,要求教师向探究型、开放型、专家型转变。

这种转变的基础是教师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人文管理就是按照现代人的本质特点和需求,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每个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使大家在团结、和谐、温暖、愉快的人际关系中努力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非理性管理
“非理性”与“理性”相对,人的理性(诸如正确的判断、推理、思考、逻辑、伦理、价值等)是针对情绪、情感、意志、态度、动机、直觉、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才得以确立起来的,是指主观精神世界中与理性相对的范畴,是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

人际间的摩擦、碰撞、调节、加强对人的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异等的关系。

学校管理既要把对象视为有性、会思维的社会动物,更要把对象看作有感情、有个性的能动主体。

管理者和对象以管理内容为中介而构成的双边活动,是一种特殊情境条件下的人际交往。

基于人们的情绪情感、动机激情等非理性因素被市场社会的开放性普遍重视的现实状况,情感对管理的影响将呈上升的趋势。

这决定
了既要关注对象言行的政治性质,强调理性的正面灌输,又要在意对象的心理需要和切身感受,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区分开,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把握师生的思想状况。

(三)学生至上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对象,是构成学校教育的主体,离开了学生,作为社会现象的学校教育便不复存在。

身居校长之位,就必须某育人之政,必须具备学生至上的意识。

嚣张的学生至上意识应该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做重大管理决策时首先要想到自己的学生,千万不可以偏离育人这个主导目标:各种教育教学改革要落脚于学生,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管理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创设广大学生留恋的整洁、优美、优雅、协调的视听环境;学校各类规章制度的教育功能。

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

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

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总之,校长应该把学生作为学校管理诸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把学生作为自己最根本的服务对象,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为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为育人服务。

(四)教师为本
“以师为本”就是要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
参与学校的管理。

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管理更具信任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

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管理的根本力量。

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的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

许多校长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体验到,只有当自己制定的管理目标被教师们认同,自己的管理意图被教师理解并接受,自己提出管理主张和措施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真正的结合,学校的各项管理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校长的教师为本意识反映在其工作实践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首先,能正确处理做好教师工作与做好其他工作的关系,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做好教师的工作上。

其次,做好教师工作时重在建设,能把对教师的培养、使用与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塑造一个师德高尚、乐教敬业、业务过硬、教义很好的高素质的教师群体。

第三,把教师当做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全面关心,倍加爱护,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们的生活、工作和心理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努力造成一种群体团结和谐,教师爱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