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

肖永明 张天杰

内容摘要 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有利于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渗透力、吸引力、亲和力,从而使其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对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现状的反思,我们认为必须提升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对外文化传播应该注意内容的选择;坚持 走出去 与 请进来 相结合的道路;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应当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经济规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在传播的技术手段上应当充分注意新兴传媒手段的运用。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对外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战略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进行,其中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试图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视域中探讨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问题。

一、对外文化传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软实力(Soft Po w er)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 奈首先提出。他认为, 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显然,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与硬实力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为人们思考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思维,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又进一步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该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发挥的凝聚力、动员力、精神动力和对外产生的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其实质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就是指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各国在相互依赖、注重合作的同时,国际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要想在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就必须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一方面,必须从掌握资源、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力量、提高科技水平等方面入手,提高硬实力,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看到,硬实力的提高要受到多种外在条件的限制,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尤其会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重视软实力的建设,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为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切入点。中共十七大提出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重要战略任务,所反映的正是中国领导层对国际环境的清醒估计与对时代趋势的高屋建瓴的把握。

考察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加以衡量。一方面,国家通过核心价值观念的塑造、伦理原则与规范的确立、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意识形态的选择、政治制度的设计安排等方式而形成了整合社会、动员社会力量、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这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念、伦理原则、哲学思想、意识形态、政治理念与制度设计在国际上的渗透力、影响力、吸引力,国家整体形象对其他国家产生的亲和力。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是否具有对外扩张渗透能力、融合同化能力、影响力、吸引力、亲和力,是衡量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对外文化传播。

我们知道,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受到文化类型的差异、实

际活动范围的局限以及个人视野、消息来源、认识途径等方面的限制,对于生活于不同文化模式之中的认识主体而言,中国文化是超出他们自身感性经验之外的一个 他者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就往往只能通过一定的信息传播媒介而不是其自身的经验性接触。这样,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实质上就不再是对中国文化本身的反映,而是对传播媒介所显示的某种 拟态环境 的反映。按照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的说法,所谓 拟态环境 并不是现实环境的 镜子 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 拟态环境 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基于李普曼的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说,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 外在 世界完全不同。而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从这一角度看,其他国家的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往往取决于传播媒介所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的信息。由于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以及近数十年来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以西方为主的国外传播媒介向国外受众所提供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信息不仅停留于一鳞半爪,而且往往带有严重偏见,由此导致了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总是如盲人摸象般不得要领、充满误读。

对中国文化的误解、隔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整体形象,导致了人们对正在崛起的中国产生偏见,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乃至恐惧。这些年来,一些西方学者抛出中国 黄祸 论,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不断发生各种对中国有歧视性的贸易摩擦,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经常出现遏制中国的现象,固然有国家利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但文化差异、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偏见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形,加大了中国发展的成本,阻碍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影响了综合国力提高,其负面影响相当巨大。这种情形亟待改变,中国亟需重塑大国形象,并以崭新的面貌崛起于当今世界舞台之上。我们应该加强对外文化传播,重建世界信息传播的新秩序,通过种种方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主动传播我们的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自己的形象,让世界不再停留于经过国外传播媒介编制之后的信息来认识中国文化,而是通过由我们主动提供的信息来得到对中国文化的直接了解与真切感受,在此基础之上产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同。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其实质就是要取得信息传播的主动权,避免国外传播媒介在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新结构化过程中因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的失真与歪曲,让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思想理念能够真实地呈现于受众面前。因此,中国文化要在当今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对世界各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亲和力,乃至在全人类的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离不开对外文化传播。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

二、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文化传播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通过的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将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作为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 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的原则。可以预见,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的出台,将对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反思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现状,仍然十分令人担忧。一方面,从数量上看,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处于严重 入超 状态,存在着惊人的 文化逆差 。据文化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总体达10 1,对欧美国家甚至超过100 1。文化部的有关报告则显示,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占有13%,而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仅有6%。如在出版物方面,根据国家版权局的统计,从1995到2003年,中国引进版权与输出版权的数量分别为58077项、5362项,比例达到11 1。其中,2005年中国对美版权贸易中引进与输出之比达到4000 24,逆差非常严重。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当今社会,个别传播大国已经取得了对世界信息流通系统的支配权,而中国则处于文化传播弱国的地位,甚至国家的文化主权都不能得到保障。如果不重视对外文化传播,中国就只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殖民、文化侵略的对象,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与文化逆差的惊人数量相比,我国文化输出的内容也值得关注。很多年来,我国输出电影以功夫片为主,出版物则偏重是花草虫鱼、丝绸、茶叶、瓷器、武术等方面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能够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