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小脑间脑端脑外形
合集下载
小脑间脑端脑解剖精品PPT课件

(一)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核团
新丘脑:联络性核团(前核、内侧核、外侧 核的背侧组)
复杂的分析整合中枢----联系复杂. 痛觉的产生.
(二)后丘脑
位置: 位于丘脑枕的下外方,为 两个小隆起
包括两个特异性中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听觉传导中继站 下丘臂
传入纤维: 下丘借下丘臂传来的 的听觉纤维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分叶
顶叶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半球外侧面额叶的主要沟回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上沟
回
中
上 回央
额
额
中 下
回
前 回
额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半球外侧面颞叶的主要沟回
颞横回
上回
颞 颞
颞
中 下
回 回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半球外侧面顶叶的主要沟回
缘上回 角回
中央后沟
中 顶内沟
央 顶上
后 回
觉的最后中继站。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一)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核团
古丘脑: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中线核、板内核、网状核)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一)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核团
旧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为脊髓、脑干的特异性上 行传导纤维或小脑传出纤 维的中继核,发出纤维投 射到大脑皮层。
发出:经齿状核中继后,组成 小脑上脚的主体,至对侧红核 和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再 投射到大脑皮质运动区。经皮 质脊髓束控制脊髓前角运动神 经元的活动。
系统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_PPT幻灯片

4.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分四部分: 前角— 伸向额叶 后角— 伸入枕叶 下角— 伸至颞叶 中央部— 位于顶叶内
尾状核 终纹 背侧丘脑 侧脑室脉络丛 胼胝体
中央部
借左、右室间孔 与第三脑室相通
后角
下角
-37-
前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复习
• 间脑的组成。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和腹 后外侧核的作用。
• 弓状纤维 • 钩束 • 上纵束 • 下纵束 • 扣带
Up
-33-
down
(3) 投射纤维—内囊 internal capsule
位置: 尾状核、豆状核与背侧
丘脑之间,水平切面呈 向外开放“V”字形。
分部 • 内囊前肢 • 内囊膝 • 内囊后肢
Up
-34-
down
通过内囊的纤维束
尾状核头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中央后沟的后部有前后方向行走的顶内沟。顶内沟以上的部分为 顶上小叶,以下的部分为顶下小叶,后者又分为缘上回和角回。
-19-
3、颞叶的沟和回
有与外侧沟相平行的 颞上沟和颞下沟。
自颞上回转入外侧沟的 颞上回
下壁处,有几条短而横 行的脑回,称颞横回。
颞中回 颞下回
-20-
颞上沟 颞下沟
Up
(一)半球的上外侧面
被3条沟分为5叶 • 中央沟 • 外侧沟 • 顶枕沟
Central sulcus
Lateral sulcus
-16-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5个叶: • 额叶: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之前; • 顶叶: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 • 颞叶:外侧沟以下部分 • 枕叶:顶枕沟以后部分; • 岛叶:隐于外侧沟深处的皮质。
24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的外形

产生5—羟色胺
(三)脑干的功能
1、反射活动的重要中枢: 基本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运动、呼吸运
动中枢,角膜反射中枢,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 等。 2、传导作用:脑干内的上、下行纤维束。 3、脑干的网状结构: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 维持正常肌张力,参与脏活动区联系。与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群: 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侧核群 外侧核群
腹侧核群
腹前核: 主要接受黑质、基底核、小脑发来的纤维。
腹 侧
腹中间核:
核 群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二)上丘脑:丘脑髓纹、 缰三角、松果体。 (三)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中 继站。借下丘臂连于下丘。 发纤维组成听辐射
3、后叶(新小脑) 小脑半球大部和小脑蚓。
(三) 内部结构
灰质集中在表面,称皮质; 白质在深面,称髓体;髓体 中有4对核团,称小脑核。
1、小脑皮质: 神经元排列成层。
2、小脑核:齿状核、顶核、栓状核、球状核 各一对,齿状核最大。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3、小脑的纤维联系:传 入的有前庭小脑纤维; 脊髓小脑前、后束;脑 桥小脑纤维;橄榄小脑 纤维等。
2)非脑神经核
(1)薄束核和楔束核: 分别位于薄束结节和
楔束结节深面,为薄束 和楔束的终止核。
(2)下橄榄核:
(3)脑桥核:
发出纤维构成 , 小脑中脚。
(4)红核: 中脑上丘平面的被 盖部, 接受大、 小脑的纤维,发出 红核脊髓束。
(5)黑质: 产生多巴胺。
2、白 质
1)上行传导束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 及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 (内侧丘系交叉)后形 成。
(三)脑干的功能
1、反射活动的重要中枢: 基本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运动、呼吸运
动中枢,角膜反射中枢,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 等。 2、传导作用:脑干内的上、下行纤维束。 3、脑干的网状结构: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 维持正常肌张力,参与脏活动区联系。与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群: 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侧核群 外侧核群
腹侧核群
腹前核: 主要接受黑质、基底核、小脑发来的纤维。
腹 侧
腹中间核:
核 群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二)上丘脑:丘脑髓纹、 缰三角、松果体。 (三)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中 继站。借下丘臂连于下丘。 发纤维组成听辐射
3、后叶(新小脑) 小脑半球大部和小脑蚓。
(三) 内部结构
灰质集中在表面,称皮质; 白质在深面,称髓体;髓体 中有4对核团,称小脑核。
1、小脑皮质: 神经元排列成层。
2、小脑核:齿状核、顶核、栓状核、球状核 各一对,齿状核最大。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3、小脑的纤维联系:传 入的有前庭小脑纤维; 脊髓小脑前、后束;脑 桥小脑纤维;橄榄小脑 纤维等。
2)非脑神经核
(1)薄束核和楔束核: 分别位于薄束结节和
楔束结节深面,为薄束 和楔束的终止核。
(2)下橄榄核:
(3)脑桥核:
发出纤维构成 , 小脑中脚。
(4)红核: 中脑上丘平面的被 盖部, 接受大、 小脑的纤维,发出 红核脊髓束。
(5)黑质: 产生多巴胺。
2、白 质
1)上行传导束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 及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 (内侧丘系交叉)后形 成。
小脑、间脑和端脑的外形

下丘脑沟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1.背侧丘脑
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上面和内侧面游离。 左、右之间的窄腔为第三脑室。
丘脑的前端突起 丘脑前结节
后端膨大 丘脑枕
丘脑背面外侧缘和端脑尾状核
之间的间隔
终纹
连接两侧丘脑 丘脑间粘合
2.后丘脑
位于丘脑后下方、中脑顶盖上方。
包括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3.上丘脑
包括
松果体 — 内分泌腺
缰三角 — 缰核 缰连合 丘脑髓纹
缰三角
松果 体
丘脑髓纹 缰连合
4.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下方,组成了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包括
视交叉 视束 灰结节 漏斗 垂体 乳头体
5、底丘脑
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 内含底丘脑核、红核和黑质的上端。 属于锥体外系的结构,调节躯体运动。
1)小脑皮质
小脑核
2)相邻小脑的叶之间或小脑各叶之间 的联络纤维
3)小脑与小脑以外其它中枢部位的传入 和传出纤维,主要组成3对脚:即小脑上 脚、小脑中脚和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 小脑脑上下脚 脚 含 含有有来来自自脊齿髓状和延核髓、的栓传状入纤维, 核小以维状小桥及包小脑、核脑起括脑束球的中自脊束和核传顶 髓 和脚红的入核小橄核全主终脑榄纤小部止束小要维于、脑脑传由组延 三 束束出发成髓叉等等纤自。的小。传维脑传脑入以出束纤及纤、维楔维脊等小。髓。脑传束入、纤 网
3)漏斗核 — 结节垂体束 — 正中隆
起的毛细血管将神经内 分泌物质(促激素或抑 制激素)送至垂体前叶 (腺垂体)。
系统解剖学
一、小脑、间脑、端脑的外形 二、小脑、间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间脑端脑

间
脑
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 分部: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下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丘 脑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后丘脑
下 丘 脑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视 上 核 室 旁 核 漏 斗 核
端
脑
telencephalon
端脑(telencephalon)
主要包括
左、右大脑半球
皮质 髓质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裂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胼胝体 终板 前连合 透明隔
端脑的外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端脑的外形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 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上外侧面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
脑 水 平 切 面
脑冠状切面
锥 体 束
视束和视辐射
大脑皮质
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端脑皮质其余部分
• 在哺乳动物中,进化等级越高者,新皮质愈发达
• 古、旧皮质的细胞和纤维排列是3层结构 • 新皮质基本可分6层
• 人类的新皮质高度发达,约占全部皮质的96%
细 胞 构 筑 分 区
端脑(Telencephalon)
• 端脑telencephalon主要包括左、右大脑 半球。每个半球表层的灰质,为大脑皮 质cerebral cortex 。皮质深面为白质,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 basal nuclei。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
大脑半球外形和分叶
系解课件--小脑 间脑 端脑

D.上丘 √
E.后丘脑
练习
4.关于外侧膝状体,正确的是() A. 属于背侧丘脑的一部分 B. 接受来自下丘臂的纤维 C. 属于中脑结构
D. 发出纤维至视觉中枢 √
E. 损伤后可致对侧听觉障碍
端脑
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
四、端脑(大脑) 脑的最高级部位,由胚胎时的前脑泡演 化而来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包括:皮质、小脑核、髓质
1、小脑皮质
位于小脑表面,并向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小脑叶片
即:灰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细胞结构由深至浅: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
即:小脑皮质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形成的团块。
乳头体区包括乳头体及其背侧灰 质,核团有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 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1)视上核:视上区,
分泌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 →垂体后叶。
(2)室旁核:视上区,
分泌催产素→垂体后叶。
(3)漏斗核(弓状核):结节
区。包含许多重要神经元群,
如:神经内分泌细胞、
(4)乳头体核:乳头体区
漏斗
1.左侧小脑半球大范围损伤将导致() A. 身体左侧半反射亢进 B. 身体左侧半意识性本体感觉丧失
C. 左侧肢体共济失调 √
D. 左侧肢体偏瘫 E. 右侧肢体偏瘫
练习
2.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 A.绒球 B.小结 C.小脑扁桃体 D.绒球脚
E.蚓锥体 √
练习
3.不属于间脑的结构是() A.上丘脑 B.下丘脑 C.底丘脑
下面(凹凸不平):
与小脑半球对应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称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的前方有一对绒球。 与小脑蚓对应的下方(前→后):
E.后丘脑
练习
4.关于外侧膝状体,正确的是() A. 属于背侧丘脑的一部分 B. 接受来自下丘臂的纤维 C. 属于中脑结构
D. 发出纤维至视觉中枢 √
E. 损伤后可致对侧听觉障碍
端脑
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
四、端脑(大脑) 脑的最高级部位,由胚胎时的前脑泡演 化而来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包括:皮质、小脑核、髓质
1、小脑皮质
位于小脑表面,并向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小脑叶片
即:灰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细胞结构由深至浅: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
即:小脑皮质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形成的团块。
乳头体区包括乳头体及其背侧灰 质,核团有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 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1)视上核:视上区,
分泌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 →垂体后叶。
(2)室旁核:视上区,
分泌催产素→垂体后叶。
(3)漏斗核(弓状核):结节
区。包含许多重要神经元群,
如:神经内分泌细胞、
(4)乳头体核:乳头体区
漏斗
1.左侧小脑半球大范围损伤将导致() A. 身体左侧半反射亢进 B. 身体左侧半意识性本体感觉丧失
C. 左侧肢体共济失调 √
D. 左侧肢体偏瘫 E. 右侧肢体偏瘫
练习
2.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 A.绒球 B.小结 C.小脑扁桃体 D.绒球脚
E.蚓锥体 √
练习
3.不属于间脑的结构是() A.上丘脑 B.下丘脑 C.底丘脑
下面(凹凸不平):
与小脑半球对应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称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的前方有一对绒球。 与小脑蚓对应的下方(前→后):
神经系统--小脑、间脑、端脑--解剖学

• 与听觉、视觉冲动有关。
2021/6/7
背侧丘脑
14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2021/6/7
后外侧核 内侧核群 前核群
外 侧 核 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5
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主要结构: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漏斗
垂体
功能:
1. 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 的皮质下中枢
(相对性:运动区也接受感觉,感觉区也产生运动冲动---故某区损伤----并不使人永远丧失该区的功能,经 治疗和锻炼可由其他区来代偿之)
大脑皮质功能区
1. 第Ⅰ躯体运动区 2. 第Ⅰ躯体感觉区 3. 视觉区 4. 听觉区 5. 语言区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置:
中央前回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 功能: 管理对侧半身骨 骼肌运动
1. 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 2. 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3.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团块为基底核 4. 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为侧脑室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是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逐渐形 成了接受某些刺激,完成某 些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 称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0
间脑
2021/6/7
11
位置 脑干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
2021/6/7
12
分部
2021/6/7
13
背侧丘脑
• 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 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 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 在水平面上此板呈“Y” 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大致 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 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后 端外下方有一对隆起,分 别称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 膝状体。
2021/6/7
背侧丘脑
14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2021/6/7
后外侧核 内侧核群 前核群
外 侧 核 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5
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主要结构: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漏斗
垂体
功能:
1. 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 的皮质下中枢
(相对性:运动区也接受感觉,感觉区也产生运动冲动---故某区损伤----并不使人永远丧失该区的功能,经 治疗和锻炼可由其他区来代偿之)
大脑皮质功能区
1. 第Ⅰ躯体运动区 2. 第Ⅰ躯体感觉区 3. 视觉区 4. 听觉区 5. 语言区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置:
中央前回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 功能: 管理对侧半身骨 骼肌运动
1. 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 2. 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3.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团块为基底核 4. 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为侧脑室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是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逐渐形 成了接受某些刺激,完成某 些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 称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0
间脑
2021/6/7
11
位置 脑干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
2021/6/7
12
分部
2021/6/7
13
背侧丘脑
• 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 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 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 在水平面上此板呈“Y” 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大致 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 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后 端外下方有一对隆起,分 别称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 膝状体。
端脑的外形解剖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沟和回
• 颞上沟的上方为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在外侧沟的下壁上 有两三条短的颞横回transverse temporal gyrus。
• 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为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颞下沟的下 方为颞下回inferior temporal gyrus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 端脑在颅内发育时,由于端脑的高度发育,大脑半球的表面积迅速 增大,增大速度较颅骨快,而且大脑分叶
• 发育快的部分则隆起,发育慢的部分则陷入,因而形成凹凸不平的 外表,凹陷处成大脑沟cerebral sulci,沟之间形成长短大小不一的隆 起,为大脑回cerebral gyri。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 人脑的这些沟回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使在同一脑的两个半球之间 也存在不同。
主要的沟和裂
• 左右大脑半球之间为纵行的裂隙为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fissure,纵裂的底面有连接左、右大脑半球宽厚的纤维 束板,即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主要的沟和裂
• 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为扣带回cingulategyrus。
大脑半球下面的沟和回
• 在半球下面,额叶内有纵行的沟,称嗅束沟olfactory groove,此沟内侧 部为直回straight gyri,外侧部总称为眶回orbital gyri。
大脑半球下面的沟和回
• 眶回又被一“H"形的沟分为四部,外侧部为眶外侧回,内侧部为眶 内侧回,前部为眶前回,后部为眶后回。
端脑的外形解剖
端脑
• 端脑telencephalon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左、右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和半球间连合及其内腔构成。
《小脑间脑端脑外形》课件

小脑间脑端脑与其它脑区的联系和互动
与大脑皮层的联系
01
小脑间脑端脑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与大脑皮层进行信息交换,
影响思维、感知和行为。
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02
小脑间脑端脑与边缘系统相互作用,影响情绪反应、动机和行
为控制。
与下丘脑的联系
03
小脑间脑端脑与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睡眠和觉醒等
方面有密切联系。
05 小结
小脑间脑端脑外形的重要性和意义
揭示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小脑间脑端脑外形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 能,为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医学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 持。
促进神经疾病的研究
对小脑间脑端脑外形的认识有助于研究神经性疾病的发病 机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 新的思路。
通过对小脑间脑端脑外形的深入研究,有望发现新 的神经性疾病治疗靶点,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 果。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小脑间脑端脑外形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共同推 动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
THANKS
小脑间脑端脑的神经元活动和电生理特征
01
神经元类型
小脑间脑端脑包含多种类型的神经元,如浦肯野细胞、篮状细胞和颗粒
细胞等,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特性。
02
神经元电生理特征
这些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膜电位特征,并在受到刺激时产
生特定的电生理反应。
03
神经元活动模式
小脑间脑端脑的神经元在特定刺激下表现出不同的活动模式,如节律性
小脑间脑端脑疾病和障碍的症状和表现
头痛
是许多脑部疾病的常 见症状,可出现在头 部的一侧或两侧,呈 持续性或阵发性。
人体解剖生理学11第五章 第3节 间脑、小脑和端脑的形态结构

四、脑、脊髓被膜
(由外向内):
硬膜:
硬脑膜:大脑镰、
小脑幕
硬脊膜:
蛛网膜:蛛网膜颗粒 软膜: 脉络丛
五、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 中央管
脉络丛:软脑膜及其 血管被室管膜包绕, 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 能。 蛛网膜颗粒:蛛网膜 突入上矢状窦形成的 结构,可将脑脊液汇 入上矢状窦。
脑屏障
1.血-脑屏障: 由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血-脑脊液屏障:脉络丛 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脉络丛上皮(室管 膜上皮)。 3.脑脊液-脑屏障:由室管 膜上皮、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支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支
大脑后 动脉
椎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结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3、大脑半球下面:由额、 枕、颞叶组成。额叶下面有 纵行的嗅束,其前端膨大为 嗅球,后端扩大为嗅三角。 颞叶上方有海马旁回,其前 端弯成钩形,称为钩。在海 马旁回的上内侧为海马沟, 海马沟的上方有呈锯齿状窄 条皮质,称齿状回。在齿状 回的外侧,侧脑室下角底壁 上有一呈弓状的隆起,称海 马。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2)连合纤维:是连 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 穹隆连合。
•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 裂的底部,连接左右半 球的广泛区域。胼胝体 呈弓状,前部称胼胝体 嘴,弯曲部称胼胝体 膝,中间部称胼胝体干,后部称胼胝体压部。
• 前连合:连接两侧颞叶,有小部分纤维联系两侧嗅球。
• 穹隆连合又称海马连合:穹窿是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状 纤维束。穹窿连合指穹窿的部分纤维越至对侧,连接两侧的海 马。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半球可借三条大脑沟 和两条假想的连线分为额、 顶、枕、颞叶及岛叶。 大脑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1、大脑半球上外侧面 (1)额叶:中央沟之前方有与之 平行的中央前沟,在其与央沟之间 为中央前回。自中央前沟有二条向 前水平走行的沟,分别称为额上沟 和额下沟,将其余额叶额上回、额 中回和额下回
• 身体各部代表区为倒置人 形,但头部是正的。
• 左右交叉管理,即一侧身 体的浅、深感觉投射到对侧 半球的感觉区。
• 身体感觉敏感的部位其投 射区面积较大,如手指、唇 和舌的投射区最大
(3)视区:位于距状裂两 侧的皮质。一侧视区接受同 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 膜鼻侧半的纤维。因此,当 一侧视区损伤时,可引起双 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2、大脑半球内侧面:额、 顶、枕、颞四叶都有部 分扩展至半球内侧面。 在间脑的上方有联络两 半球的胼胝体。胼胝体 下方的弓形纤维束
21小脑间脑端脑外形

小脑分叶 与功能
皮质分叶 进化关系 联系关系 所连核团
功能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
原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前庭小脑 前庭神经核 脊髓小脑 顶 核
中间核 大脑小脑 齿状核
维持身 体平衡
调节肌 肉张力
协调肌 肉运动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的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后 丘 脑 Metathalamus 上 丘 脑 Epithalamus 下 丘 脑 Hypothalamus 底 丘 脑 Subthalamus
小脑水平切面
小脑的三对脚
下脚-连脊髓和下橄榄核 中脚-连脑桥基底部 上脚-连脑桥 中脑 间脑和端脑
内部结构 Internal structures
灰质 皮 质 小脑核
白质 髓 体
小脑水平切
灰质 gray matter
皮质 小脑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水平切面
小脑的机能区
脊髓小脑 小脑蚓、半球中部、顶核、中间核 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和前庭神经核 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和齿状核
分别接受头部和躯干四肢的感觉纤维。
背侧丘脑核团分类
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中线核 板内核
网状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腹前核 腹外侧核 内侧核
腹后核 外侧核
齿状核 苍白球 黑质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中枢
内侧 脊髓 丘系 丘系
腹后外 侧核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三叉丘系 味觉纤维
腹后内 侧核
中央后回下1/3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
皮质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小脑的功能 Function
维持身体的平衡 调节肌肉的张力 协调肌肉的运动
小脑分叶 与功能
皮质分叶 进化关系 联系关系 所连核团
功能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
原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前庭小脑 前庭神经核 脊髓小脑 顶 核
中间核 大脑小脑 齿状核
维持身 体平衡
调节肌 肉张力
协调肌 肉运动
中脑
脑岛 上丘脑
背侧丘脑的核群
Thalamus
中线核 内侧核 网状核 前核 背侧核 腹前核
后丘脑
腹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髓板
丘脑主要核群
背 前核
侧 丘
外侧核
脑 内侧核
背侧核 腹前核 腹侧核 腹外侧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分别接受头部和躯干四肢的感觉纤维。
背侧丘脑核团分类
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端脑概述
前脑泡发育形成 脑的最上端 居统治地位 脑颅骨生长速度差异 沟回扩大表面积
脑的正中矢状切面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端脑三沟 Sulcus
端脑五叶lobes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端脑三个极 poles
额极 颞极 枕极 枕前切迹
端脑三面 Surfaces
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端脑背外侧面的主要沟
交叉支配 投影区大小与感觉的敏感性有关
视区optic area
位置 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特点 一侧视皮质接受两眼同侧半来
的视网膜冲动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
位置 Broca回-额下回后部。 临床 此区受损,发音正常,不能用语言
表达-运动性失语。
听觉语言中枢-听话中枢
位置 颞上回后份。 临床 此区受损,听觉正常,但不理解语 言的含义,答非所问。-感觉性失语。
中央沟 外侧沟 中央前沟 中央后沟 额上沟 额下沟 颞上沟 颞下沟 顶内沟
端脑背外侧面的主要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端脑的背外侧面观
中央前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中央后回 颞横回
端脑内侧面的主要沟回
扣带沟 胼胝体沟 顶枕沟 距状沟 侧副沟 胼胝体 穹隆
端脑内侧面的主要沟回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在丘脑后下方 内侧膝状体
传导听觉 外侧膝状体
传导视觉
右侧丘脑
上丘 脑Epithalamus
位置 僵三角 僵连合 第三脑室 松果体 褪黑激素:
抑制殖腺 调节生物钟
底丘脑 Subthalamus
间脑与中脑 过渡区
底丘脑核 锥体外系
下丘脑 Hypothalamus
位置 下丘脑沟 视交叉 乳头体 垂体
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中线核 板内核
网状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腹前核 腹外侧核 内侧核
腹后核 外侧核
齿状核 苍白球 黑质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中枢
内侧 脊髓 丘系 丘系
腹后外 侧核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三叉丘系 味觉纤维
腹后内 侧核
中央后回下1/3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内侧核 前核 背侧核
书写中枢
位置 额中回后部。 临床 此区受损,手运动正常,但不会写
字。-失写症。
视觉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位置 顶下小叶-角回。 临床 此区受损,视觉正常,但不理解文
字含义。失读症。
脊髓小脑 小脑蚓、半球中部、顶核、中间核 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和前庭神经核 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和齿状核
前
庭
小
脑
纤 维 内侧纵束
联
系
前庭脊髓束
脊
髓 小
协调躯干肌、 肢体远端肌肉
脑 的运动,调节
纤 其肌肉张力。
维髓束
皮质脊髓束
脊髓小脑束
大
脑
小
脑
纤 维 联
控制上下肢精 细运动的计划 和协调。
小脑下面
小脑脑干侧面
小脑水平切面
小脑的三对脚
下脚-连脊髓和下橄榄核 中脚-连脑桥基底部 上脚-连脑桥 中脑 间脑和端脑
内部结构 Internal structures
灰质 皮 质 小脑核
白质 髓 体
小脑水平切
灰质 gray matter
皮质 小脑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水平切面
小脑的机能区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的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后 丘 脑 Metathalamus 上 丘 脑 Epithalamus 下 丘 脑 Hypothalamus 底 丘 脑 Subthalamus
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大脑水管 上丘脑 下丘脑
尾状核 终纹
背侧丘脑
小脑 Cerebellum
位置外形 内部结构 功能
小脑的位置 Locations
颅后窝 上方-端脑枕叶 前下-脑 干
小脑的外形 Appearance
小脑半球 前叶 原裂 蚓部 后叶
小脑上面观
小脑的外形 Appearance
前叶 小脑脚 绒球小结叶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后叶
小脑下面观
小脑上面
额上回 中央旁小叶 扣带回 楔前叶 楔叶 枕颞内侧回 枕颞外侧回 海马旁回 钩
脑岛的主要沟回
脑 底
眶回
面
嗅球
的
嗅束
主
嗅三角
要 沟
前穿质
回
后穿质
躯体运动区Somatic motor area
位置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
躯体感觉区Somatic sensory area
位置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倒立人形、头部正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