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创新

合集下载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浅析苏轼对宋词艺术的拓展

浅析苏轼对宋词艺术的拓展

浅析苏轼对宋词艺术的拓展⼀洗万古凡马空——浅析苏轼对宋词艺术的拓展苏轼是⼀位豪放不羁的天才⽂⼈,他对散⽂、诗、词的艺术作了多⽅⾯的拓展,其词尤能别开⽣⾯,成⼀代之伟观,对宋词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前⽆古⼈的杰出贡献。

⾸先,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豪放词能与婉约词分庭抗礼,并⾏不悖。

词之初起,以婉约为主,如中唐⽂⼈尝试之作,历晚唐五代之《花间》、《尊前》词风,⾄北宋晏欧⼩令,直⾄柳永长调,莫不以婉转流丽、温柔绮丽见长,柳词可为其最⾼代表。

苏东坡涉⾜词坛,即以抗衡柳永为⼰任,他曾说⼰词“虽⽆柳七郎风味,亦⾃是⼀家”,颇为沾沾⾃喜,他⼜曾批评弟⼦秦观学柳词,最著名的当然是这样⼀则故事:“东坡在⽟堂,有幕⼠善讴。

因问:‘我词⽐柳词如何?’对⽈:‘柳郎中词,只好⼗七⼋⼥孩⼉,执红⽛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学⼠词,须关西⼤汉执铁板,唱⼤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柳、苏词风之差异,由此可见。

⾸先举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为例:⼤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

⼈⽣如梦,⼀尊还酹江⽉。

《念奴娇·⾚壁怀古》此词作于东坡被贬居黄州时期,借怀古⽽慨今,横放杰出,不可⼀世。

⾦⼈元好问说:“东坡《⾚壁词》殆戏以周郎⾃况也,词才百许字,⽽江⼭⼈物⽆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清代⼈黄苏《蓼园词选》对此词内容的分析⼗分具体精到:“题是怀古,意谓⾃⼰消磨壮⼼殆尽也。

开⼝‘⼤江东去’⼆句,浪淘⼈物,是⾃⼰与周郎俱在内也。

‘故垒’句⾄次阙‘灰飞烟灭’句,俱就⾚壁写周郎之事。

‘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折到⾃⼰。

‘⼈⽣似梦’⼆句,总结以应起⼆句。

总⽽⾔之,题是⾚壁,⼼实为已⽽发。

周郎是宾,⾃⼰是主。

借宾定主,寓主于宾。

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得其主意处。

不可但诵其词,⽽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摘要:一、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概述二、苏轼扩大词境的表现三、苏轼提高词品的举措四、苏轼改造词风的影响五、结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正文: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宋词的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词作在题材、风格、境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苏轼巧妙地扩大了词的境界。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情感。

在词中,他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感慨、思念等多种情感。

如《江城子》中描绘了他外出打猎的豪情,《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月亮的感慨,《念奴娇》中慨叹了千古风云人物。

苏轼的词作如诗如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其次,苏轼提高了词品的地位。

他将诗词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使词作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苏轼的词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贺新郎》中美人的形象高洁脱俗,与杜甫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相得益彰。

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赞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

他的词作往往呈现出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随之展露。

在苏轼之前,宋词多以婉约为主,而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

这种新的词风使得词作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体现在扩大词境、提高词品和改造词风等方面。

他的词作既丰富了词的题材范围,又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使得宋词在唐代婉约派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先生,在历史上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一生中涉猎广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坛领袖,更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词人。

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词在创新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词的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创新。

他以自由自在的笔法、自由格律和随心所欲的构思,为词赋予了多样的韵律和表现形式。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了咏史叙事的手法,展现了激荡的壮丽场面,使词作具有史诗般的气势。

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描绘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和谐,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理念,使得词作更富有意境和艺术性。

其次,苏轼的词作表现了他的个性与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苏轼通观天下、洞察社会,他坚持诗情与人情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词中。

他以深情厚意、真挚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久别家园的思念之情。

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以诗意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虚幻和世事变幻的感慨。

这些意境深远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触动,也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苏轼的词作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苏轼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以平和的心态和独立的思考,对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他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表达,表明了他自由不羁的个性和崇尚英雄气概的精神。

这些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引发了读者对社会改革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苏轼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范例,也启发了后世词人们对自由表达的思考。

浅谈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和杰出贡献

浅谈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和杰出贡献

浅谈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和杰出贡献作者:周玉红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6期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坛的巨匠,其诗、词、文造诣都很深。

他以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观念,运用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出别具个性,异乎传统的苏氏书法、绘画、诗歌、散文、词。

其中,以对宋词的革新最为突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拓宽词的题材内容,改变词风,开创豪放词派等几个方面。

一.拓宽词的题材内容词发展至晚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内容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条戒律。

在苏轼以前,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对这种倾向虽也曾出力矫正,但作品不多,力度不大,未成风气。

苏轼敢于冲破传统的狭小框架,使词的题材内容不再局限于闺阁艳情,和诗歌一样可以表现广阔的社会与人生。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苏轼所创作的三百多首词涉及的题材之广,内容之丰,超越其前任何词人,开拓了新的题材。

在题材上,苏轼扩大了词的视野,几乎诗所能表现的内容,他都用词表现出来。

苏轼是最早以词抒写远大政治抱负和爱国主义豪情的词人。

例如,他的《阳关曲》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愿望。

《沁园春》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一句展现出词人的壮志豪情。

这些词作,开辟了爱国言志题材词的新路。

另外,苏轼也是以农事入词的第一人。

他把目光投向了风景如画,趣味横生的农村,描摹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和自然和谐,活泼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

这也是前人词中未曾涉及的。

在苏轼笔下,词不但可以凄艳悱恻,而且言志、伤时、咏史、怀古、说理、谈玄、咏物、酬答、记梦、悼亡、描摹山水、歌咏农事,无所不能。

二.改变词风在苏轼以前,词一直被作为一种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强调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因此,对作词有诸多的限制。

在这种限制下,词不能像诗一样反映重大题材。

词的风格自然是香艳软媚,充满了脂粉气。

苏轼的创作实践表明,词完全可以表达严肃庄重的主题和内容。

浅议苏轼对词的开拓

浅议苏轼对词的开拓

浅议苏轼对词的开拓作者:庄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苏轼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关键词:苏轼题材革新内容形式豪放苏轼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

苏词不仅内容开阔,而且表现重点有所转移。

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与苏诗一样,苏词也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展现其乐观旷达的情怀和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这之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

至苏轼藉词发抒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始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另一旗帜。

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这首词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和少年时代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词作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在于对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全面的开拓与创新。

一、内容上: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词章很少反映国家大事,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如《祭常山回小猎》、《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篇作品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爱国词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作者的现实之情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其次,以田园入词。

宋代文人极少有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词,苏轼突破了这一题材,他的《浣溪沙》五首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其中写到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他在黄州贬所作的《浣溪沙》五首,在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

体现了他高尚的胸怀与情操。

最后,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数量多达三十余首,其水平也高于同代词人。

他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尤重神似描写;不仅写出物象,也写出寄托。

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写出对象的独特风貌。

如《定风波·咏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论述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回复

论述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回复

论述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回复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对词境的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轼在词境开拓方面表现出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不仅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苏轼对词境开拓的首当其冲的贡献是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

在他的创作中,不仅有婉约唯美的爱情词,还有抒发政治抱负的政治词,以及描绘自然景色和写风俗民情的田园词等。

苏轼的词,既有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也有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忧虑;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歌颂,也有对人民生活的真实描写。

他的词既宽泛又深入,为后来的词人们探索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并且在题材选择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苏轼对词境开拓的贡献还体现在他的创作风格和技巧的革新上。

苏轼的词作多样化,既有采用了传统的言章句读,又有用小令、小令变调和乐府调子的手法,甚至还有对乐曲进行改编的创新,使得他的词作带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感。

苏轼深受唐代音乐的影响,他将音乐的元素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使得词作的节奏感更强,同时也增添了一种动听的美感。

另外,苏轼对词境开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意象的独到运用以及语言的精练性上。

苏轼在词的创作中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有时以自然景观、昆虫鸟兽作为写景的对象,有时以花草树木、江河湖海作为表达情感的象征。

他的意象丰富多样,色彩鲜明,富有个性特点。

同时,苏轼的词作语言简练、精准,每一个字都精挑细选,力求表达准确。

这种精练的语言风格为后来的词人们提供了一种优秀的创作样式和借鉴。

最后,苏轼对词境开拓的影响还在于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态度。

苏轼注重词作的艺术性,他追求独特的个性风格,注重词与曲的完美结合。

他对词的创作态度是积极探索和不拘一格的,在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限制,追求创新和变革。

这种追求艺术创新的态度为后来的词人们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创作范本。

综上所述,苏轼对词境的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在题材选择、创作风格和技巧、意象运用以及创作态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他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同时也在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

苏轼在词的内容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以其深厚的思想修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为词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苏轼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他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以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使词作更具哲理性和思想性。

例如他的《赤壁怀古》中写到:“抚长剑,促短弓,为我沉吟调笑。

已著文章千万言,诗家何处觅知音。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之情。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苏轼在词的形式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传统的词作多以调子来衬托情感,而苏轼则尝试着创造了新的词调,使词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他创作了很多新调,如“水调歌头”、“鹧鸪天”等,使词的音乐性更加丰富。

同时,他还在词的结构上进行了突破,采用了对仗工整、押韵精确的手法,使词的节奏感更强。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种精妙的韵律安排,使词作更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苏轼还在词的语言运用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

他善于运用寓意深远的比喻,使词作更具有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蝶恋花·春景》中写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种对花与霧、夜与天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思考。

这种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运用,使词作更加富有韵味和艺术性。

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是不可忽视的。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创新

苏轼对词的创新

谈苏轼对词的创新【摘要】苏轼是北宋第一个把诗文革新精神扩大到词作领域的词人,他大胆对词的写法、风格、题材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拓宽了词的意境与表现力,他对词的创新,对宋代及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创新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盛名的作家。

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虽表面承平,内里却是暗藏着危机,苏轼敏锐地洞悉了这一切:“天下有承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

”由于受到历史发展及本身认识的局限,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并未涉及到词,这就为苏轼在词上的创新与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他高举“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和“庶几有补于国”的艺术大旗,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发展,使词从世俗感性的表现中超脱出来,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坛上的领袖地位。

其创作,对宋代及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写法新——以词为诗,提高词的功能价值苏轼对词体写法的创新主张在于“以词为诗”,主要体现在题序、用典、打破了词律的束缚和词调的凝固化等方面。

由于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主要是受朋友之邀,应歌妓之请,写来助欢佐乐的艳曲,所以一般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大多数词并无题序。

而苏轼则将词变为缘事而发,用于抒情言志,使得词作中需要交代说明何事何情。

但是词体长于抒情,而不宜叙事,苏轼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很是创新地将写诗的写法运用到作词中来,大量运用了标题和小序,使题序与词构成一个整体,弥补词不宜叙事这一缺憾。

例如《定风波》中的题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不仅交代了创作时间、缘起,同时也表明了“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的旷达洒脱之情。

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题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地交代了作词时间,作词的缘由,还写明了词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恋的是弟弟子由。

论述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论述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论述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宋代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词境的开拓和探索,从而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轼对于词境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题材的拓宽,二是对表达方式的创新。

首先,苏轼对于词的题材有着广泛的涉猎。

他不仅涉猎了爱情、离别、怀古等传统的题材,还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和时事。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用词抒发对社会不平之事的愤懑,表达了对时事变动的关切。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中就写到了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感慨。

这种对社会题材的关注,使得苏轼的词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不再局限于个人感受的抒发。

其次,苏轼在表达方式上也有着创新的尝试。

他注重形容词境的细腻描写,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来表达感情,使词境显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例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长亭短亭、山川如画等描绘了壮丽的自然画卷,将其与历史上的豪情壮志相结合,使词境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这种表达方式的创新,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使读者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不仅仅是表现在他个人作品中,更是对整个词坛的影响。

他的新词派运动,推动了词的发展,为后世带来了更多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他提倡将“词作文章”,倡导言之有物、写意有情,开创了词的新境界。

他的创新思想和表达方式为后来的词坛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词派,对后世的文学和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体现在他广泛涉猎题材、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上。

他的思想和创作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富有个人的感悟和情感,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使他的词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一)在内容上,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

在众多的题材中,尤以下列三方面成就最高。

1《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怀古之情。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

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不但历代词人绝无此类作品,即使历代诗人也少有如此感人的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下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不但数量达三十余首,而且水平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艺术地再现了在乌台诗案之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心情。

又如《水龙吟·咏杨花》,通过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原不相干的形象,融合成一个有神无迹的艺术整体,深得神似之美。

3《浣溪沙》五首,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二)在风格上,苏轼也对词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打破了以前“婉约”的一统天下。

1、开创了豪放词。

用“豪放”这一概念评词之风格,自明清以后,主要指那些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作品。

这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苏轼(1037-1101年)被誉为“诗仙”、“代表宋代文学最高水平”。

他在词体革新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宋代文学迈上了新的高峰,成
为宋词的文学主流。

苏轼一手打造了宋词的九章格式,在宋代九章宋词体的开山祖师,也
是中国文学史上结构最为完整、技巧最为完善的宋词的代表之作。


开创了炎黄宋词的新派风格,重新定义了宋词的章法,归入五言词语,极大地拓展了宋词的可能性,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此外,苏轼还颠覆了一系列以往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以“抒动”为主,大胆尝试和运用一系列前所未见的思想和手法,为宋代以及中国文学
历史添加了丰富的文学表现力,同时也为其他文体的发展形成了基础。

因此,苏轼在词体创新上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深远。

他开创了
完全新的宋词体,给宋代文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了一种全
新的诗体,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绚丽多彩而深远的代表作品,值得
永远铭记。

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摘要]苏轼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关键词]苏轼;题材;革新苏轼字子嵩,又字仲和,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知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就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较之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获得的成就更大。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言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无人知晓东坡之词尤出来诗文之右。

”南宋胡寅曾经说道过:“词曲至东坡,一洗脸绮罗香泽之态,彻底摆脱绸缪抑扬顿挫之度,并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容英魂远超过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词至苏轼为两大变小,在“离情别绪”“男女爱情”等传统题材之外,凡怀古受伤今,葬花思亲,居乡渔父,咏物记游,故事情节绘景,甚至谈禅用笔都载于其词中,尤其就是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对士大夫情怀的抒写,对人世沧桑的思索,较之男女春草,花间酒下等传统词的题材而言,就是一种非常大的变化。

词的题材领域获得了非常大的艺术缔造的空间,很大地开拓了词的意境。

正像刘熙载《艺概》说道:“东坡词极似老杜诗,以其有意不容进,无事不凌驾也。

”苏词不仅内容开阔,而且表现重点有所转移。

在这之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

至苏轼藉词发抒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始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论苏轼词的继承与创新 (2)

论苏轼词的继承与创新 (2)

论苏轼词的继承与创新引言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进行了全面改革,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和题材,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使词摆脱了音乐的束缚,将词变为一种全新的抒情诗体,雅化了宋词的艺术品格,同时变革了晚唐以来形成的香艳柔婉的主体风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

至此,词从狭义的“缘情”文学向“言志”文学靠拢,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的言情词别具一格,自有特色,极大地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等。

苏轼还使农村生活入词蔚然成风,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词中不惟有农村迷人的景色,更有那与雨后清新爽目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构成了一幅幅“与民同乐图”。

笔者认为苏轼这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代表着北宋的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正文1、苏轼词的继承相对于他的散文、诗歌而言,苏词创作成就极大。

哲学上讲,其实继承性和发展性应同属于“发展”这一范畴。

发展是新事物战胜事物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扬弃、否定、创新过程,而是汲取传统之精华,传统的土壤中培植新事物的过程。

文学正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如果说,中国一篇文学作品的诞生来源于劳动,那么在它以后产生便带有了历史的继承性。

产生是文人对峙的发展,也就有了对试的某些继承。

张惠言曰:“盖《诗》之比兴变,之仪,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几以塞其下流异起渊源。

无使风雅之士,惩于鄙俗之音:不敢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涌之也。

”意谓词上接《风》另一方面,宋词又是在唐五代词基础发展而来,因此又承袭了前代词的某些特点。

1.1苏轼词承袭了前代词的豪放旷达特点1.1.1前代词的豪放提起苏轼的词,人们便会首先想到“豪放”,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之词旷”王国维如是说。

东坡之“旷”表现在他能站在一定历史空间的高度,以无比现实而又豁朗的心境去关注一种现实的东西,以一种理想的气质去看待人生诸问题,以无比深厚的笔触去传达一种哲理。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词的风格以及词的艺术来论述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轼;词;豪放;发展一、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朱德才(一)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

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

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

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

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对诗词的革新对于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在诗词创作上的锐意革新,体现在对传统雅俗观念的打破、风格的多样化、内容的真实性与情感的真实性的追求等方面。

首先,苏轼在诗词创作上对传统的雅俗观念进行了打破和超越。

传统文人诗词追求的是雅致高妙的境界,而苏轼却认为应该糅合雅俗之美。

他拒绝了传统文人诗词的高雅和遥远,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种诗句中浸透了民间生活的气息,通过描绘具体的江南景色和人物,使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亲近感。

其次,在形式和风格上,苏轼也进行了诸多的革新尝试。

他大胆地改变了诗词的结构,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运用。

在他的创作中,形式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继承并发扬了唐风和宋风之外,还加入了律赋的元素。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采用了唐风吟体的词牌,加入律赋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旋律感。

苏轼还提倡“有声无形”之词,追求声音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例如《赤壁赋》使用了平仄通假,使得作品的语言既朴实直白又意义深远。

此外,苏轼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这也是他对宋词的另一方面革新。

他通过自我表白和自我反思,让作品更加真实和贴近自己的心境。

例如《定风波·南国有佳人》一词,苏轼在描述南国佳人的美丽之余,通过作者观看佳人面容的心情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幸福的无尽思念。

这种情感真挚的描写,使得作品在情感上更加接地气。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创作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革新的精神,对宋词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超越了传统雅俗观念,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在形式和风格上进行了多样的尝试,注重声音和节奏感的运用;在表达上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这些革新主张使得苏轼的诗词更加丰富多样,也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论苏轼诗歌在宋诗发展中的作用

论苏轼诗歌在宋诗发展中的作用

论苏轼诗歌在宋诗发展中的作用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一)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

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

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

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

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

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

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

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⑴,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这两篇作品写于同时,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对这首词,近来颇多议论。

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

我以为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复杂,不宜用“失败”或“胜利”来简单概括。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咏景怀古固是为了抒情,但作者的现实之情,也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结处的虚无和沉郁悲壮,掩盖不了通篇热情洋溢、激越健壮的基调。

上溯范仲淹的《渔家傲》,下视辛稼轩的爱国词章,此词有不容忽视的奠基和枢纽作用。

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

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

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苏轼的《渔父》四首,分别写渔父的“饮、醉、醒、笑”,新意不多,但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却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软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泼,风吹蒿艾,香气似薰;庄南村北,qiān@⑵车欢唱,几家煮茧,满村清香。

而和这雨后清新爽目的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则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人们吃着喷香的新麦,喝着舒心的米酒,有的甚至醉卧黄昏路边了。

活跃在这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上的,不仅有卧黄昏的醉叟,还有古柳树下的卖瓜者和隔篱娇语的蚕妇,更有那三五成群、踏破罗裙看使君的农村少女。

当然,词中的中心形象是“使君”——诗人自己。

他一路行来,怡然自得地欣赏着眼前的这一切。

一会儿,乐陶陶地询问农家“豆叶几时黄?”一会儿醉悠悠地人渴思茶而“敲门试问野人家”。

最后,他居然乐而忘返地动了归田的念头:“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组农村词写于元丰元年初夏,时词人在徐州任上。

是年春旱,苏轼应民俗至城东石潭求雨。

既雨,二麦丰收⑸,作者于谢雨道上作此词。

所以说,这组词中所表现的丰收之景和作者的欢快之情,以及由此而组成的一幅“官民同乐图”,自有其值得珍视的生活基础和思想缘由。

以后,即便身处逆境,他也没有忘怀农事和人民的生活。

元丰四年,他在黄州贬所,又作《浣溪沙》五首。

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据傅干注:“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

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

这又是何等高尚的胸怀与情操!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新制布裘》乐府诗中关怀人民生活疾苦的优良传统,带进向以轻柔婉约见称的令词“小技”中,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创举。

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

诗言志,词言情。

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

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

其间自有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⑶狎,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别于传统的情词,如其《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既无五代词华美香艳的词藻,又没有柳秦词那种放纵@⑶狎的恶态。

上片写暮春初夏的郊原之景,清新明丽,生意盎然。

“枝上柳绵”两句,情景交融,意境隽永,且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纵然风雨无情,枝上柳绵日见稀少,但“十室之内,必有忠信”,芳草天涯,何愁知音难觅,表现出一种既缠绵又达观的胸怀。

下片写墙里“佳人”的笑声和墙外“行人”的愁态,两相对照,极富谐趣。

“佳人”翩然归去,不知“行人”中心之既恼。

明明自作“多情”,反怪“佳人”之“无情”,读罢令人忍俊不止。

但细加玩味,又颇似承《离骚》余韵,别有深意寓焉。

张炎说:“词须要出新意。

能如东坡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不求新而自新,为周秦诸人所不能到。

”⑹当指此类情词而言。

苏轼的言情词不仅别具风味,自有特色,而且“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

苏氏兄弟并具文才,政见与经历也大体相似。

他们常有诗词唱和,而又不局限于狭小的手足之情,常饱和着广阔的社会内容,如其《沁园春·赴密州早行寄子由》下片: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先是回忆嘉yòu@⑷初年二苏至汴京受知于欧阳修的情景,可谓风华正茂,才名初展,满腹经纶,以“致君尧舜”相许,大有为国立业的壮志豪情。

“用舍”以下,化用《论语》,实寓不满新法之意。

然则,词人却能以旷达出之,使作品不致落入感伤的泥沼。

苏轼爱弟心切,当其弟不胜逆境之苦时,常寄词相劝,如其《水调歌头》一词,就是由于苏辙的别词“其语过悲”而写的。

上片劝以谢安“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为鉴,一旦壮志难酬、不若及早引退。

下片便设想归隐后的相从饮酒之乐:“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乐天知命中夹杂着无限的政治酸辛,循循诱导中饱和着深挚的手足情谊。

至若其“兼怀子由”的名篇《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不仅词意健朗乐观,而且由于诗的高度概括力,更把劝慰手足之情扩大到普天下中秋之夜的“无眠”之人了。

唱和酬答,互通友情之作,在诗来说,并不罕见。

但在苏轼前的词坛,却几呈空白状态。

苏轼以诗为词,弥补了这一不足。

他的友情词,一般说来,具有语新意浓,一扫陈词浮调的特点。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送述古》)这是设想别后孤灯独处的情景。

“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这是对前辈师长欧阳修的深沉缅怀。

尤应称道的是,他在赠别词中还以政事国事相勉,如“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忘桐乡”(《浣溪沙·赠陈海州》),“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

这实际上已开南宋爱国词人以词唱和、相互激励的先河。

又,赠别词最忌流于感伤,不能自拔。

苏轼独能以理遣情,在真切的友情中,表现出一种豪放而清旷的风韵: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起句即景起兴,“突兀雪山,卷地而来”⑺,气势非凡!但海潮之涨落,亦如时代之更迭、人事之聚散,古今皆然。

上片借景喻理,已为下片抒情张本。

过变由理而情。

人未登程,先约归期,盖海角天涯,知己难觅。

既然约定他年同返西湖山水,以尽“白首忘机”之乐,则今日暂别,又有何伤?通篇清旷飘逸,没有头巾气,不作儿女啼,全凭至情豪气感人。

其寄意遥深处,亦足发人深思。

(三)独出新意境和新风格,也是苏轼对宋词开拓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宋初词坛以晏欧为代表,由于偏重模拟五代,往往少真情实感,个性不分明,因而也就缺乏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