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政治必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知识整合梳理

热点二 房产税将要全面开征 【背景材料】 2013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 调控工作通知》(即“国五条”细则),明确规定,对出售自 有住房按规定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严格按转让所得20%计 征。2013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中提到:2014 年需要完成出台并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任务。这一被 解读为开征房产税前奏的“不动产登记条例”,引发业界广 泛关注。
第十二页,共18页。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 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 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 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 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 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 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 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八页,共18页。
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 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 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 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 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
第九页,共18页。
问题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税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 性。征收房产税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并不违背固定性 特征。固定性并不是说税法和税率永不调整。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住房制度改革不断 深化,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房地产也成为个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国家有关 部门批准,可以征收房产税。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

⾼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 ⾼效率地进⾏⾼中政治必修1复习,分类整理知识点⾄关重要,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课知识点 第⼀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的收⼊分配制度及决定因素 (1)我国收⼊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 (2)我国收⼊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产决定分配,⽣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为什么实⾏按劳分配? (1)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
⽣产资料公有制是实⾏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产⼒的发展⽔平是实⾏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学习科学技术,提⾼劳动技能,从⽽促进⽣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按劳分配的地位:居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式并存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注意区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判断分配⽅式注意区分所有制性质。
) 2、⽣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才、创造的尊重。
(2)有利于让⼀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推动经济发展。
温馨提⽰: 按劳动要素分配:⼀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资收⼊。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一政治必修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4.货币的职能?(5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5.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国家(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经济收支往来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7.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8.汇率变化的意义是什么?了解外汇、汇率9.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和供求的辩证关系是什么?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正比反比)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5.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如何理解“需求有弹性,弹性各不同?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影响大,即需求弹性大。
6.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不同(替代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互补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反方向变化),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含义7.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2.消费类型的三种划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3.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和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5.影响消费的心理有哪些?如何评价?6.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3.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现实原因: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4.怎样发展生产力?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二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三是加快科技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四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因是: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汇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知识汇总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 为什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根本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
(2)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方式。
2.按劳分配(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公有制经济中:①国有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②集体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包括土地承包所得);③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必要性+意义)必要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①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2)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这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注意:劳动收入包括:①按劳分配所得收入②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收入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1)含义: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意义:(1)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我国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根本: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高中政治必修一各单元重点知识框架 内容

④其他因素
(2)消费类型:——①按照交易方式划分……;②按照消费目的划分…… (3)恩格尔系数:——含义……意义: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消费心理:——①从众心理; ②求异心理; ③攀比心理; ④求实心理。
(5)消费行为 (原则):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适度消费的标准: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C、派生职能:★支付手段(延期付款);★贮藏手段(足值的金银条、块);★世界货币。
(2)
①金属货币与纸币:AB、、金纸属币铸发币行:量及其影响: ——★依据: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影响:通货膨胀;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类与形式:③结算与信用工具:——A、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B、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B、要求: ★市场规则;
★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
★社会信用建设; ★法制建设; ★企业经营者…… ★消费者……
社
经济
(2) 社会主义
①特征:——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B、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C、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A、原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同时是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7、
分配制度: ②按劳分配: B、基本内容和要求:
C、意义:
(主体) D、决定因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个人
③多种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管理、信息等; ☆意义。
高中政治必修一单元知识框架

式: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
①含义:——★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 ②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第
11、 经济
③载体:——跨国公司。
9
经济
全球化: ④影响:——★利:生产力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弊:不平衡……发达国家主导;不稳定……
入 分配 (2) ③措施: B、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社会公平:
C、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实现公平重要举措。
与
D、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A、关系:★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④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略有赤字。
与
①含义:
税收
②特征:——A、强制性;B、无偿性;C、固定性。
A、分类:——征税对象不同: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等。
(2)税收: ③种类:B、增值税:——★作用: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2) 劳动者:
①劳动、劳动者:——A、劳动的含义、意义: B、劳动者地位、作用: ②我国的就业问题:AD、 、措意施义::★—从—根就本业上是说民生…之…本★。党B和、政形府势…:…——★严企峻业。……C、原 ★劳因动:者3点…………
●就业难与用工荒。
营
③维护劳动者权益:A、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B、内容; C、措施:★党和政府…… ★企业…… ★劳动者……。 ……是基础;……是重要依据。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知识点主要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三个部分。
本总结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梳理出各个知识点的框架结构,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科的知识。
一、经济生活1.1 经济基础知识• 1.1.1 商品与货币• 1.1.2 价格与供求• 1.1.3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2 企业经济• 1.2.1 企业的性质与功能• 1.2.2 企业经营与发展• 1.2.3 企业与劳动者1.3 宏观调控• 1.3.1 宏观调控的含义与必要性• 1.3.2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1.3.3 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效果1.4 财政与税收• 1.4.1 财政的含义与作用• 1.4.2 税收的性质与制度• 1.4.3 财政收支与经济稳定1.5 货币与金融• 1.5.1 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1.5.2 金融市场的运作• 1.5.3 金融政策与经济调控1.6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1.6.1 经济发展的含义与指标• 1.6.2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 1.6.3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二、政治生活2.1 政治基础知识• 2.1.1 国家与国家制度• 2.1.2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 2.1.3 政治参与与民主制度2.2 我国的政治制度• 2.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3 公民的政治生活• 2.3.1 公民与政治的关系• 2.3.2 公民的政治参与• 2.3.3 公民的政治义务与权利2.4 国家机关与政治职能• 2.4.1 国家机关的性质与职能• 2.4.2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 2.4.3 司法机关与政治职能2.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5.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与优势• 2.5.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途径• 2.5.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三、生活与哲学3.1 哲学基础知识• 3.1.1 哲学的起源与分类• 3.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3.1.3 哲学的方法与功能3.2 辩证唯物主义• 3.2.1 世界的物质性• 3.2.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2.3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3.3 历史唯物主义• 3.3.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3.2 人民群众与历史发展• 3.3.3 人生观与价值观3.4 科学的方法论• 3.4.1 实事求是的原则• 3.4.2 辩证分析的方法• 3.4.3 创新思维与实践3.5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5.1 价值观的含义与类型• 3.5.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5.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上是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框架,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1.分配制度: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适用范围是公有制经济。
①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②意义: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③地位: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①适用范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原因和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4.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
)(2)收入分配公平的依据和意义:①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公平分配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学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总结政治的学习须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时政,结合自身特点去学习。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好中学阶段的必修课本,以下整理了人教版必修1的学问点,希望可以帮到你!第三单元收入与安排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安排一、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生产确定安排,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确定安排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的安排制度。
1、按劳安排(1)按劳安排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安排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供应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安排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缘由: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安排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进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安排的干脆缘由。
(4)意义:①实行按劳安排,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乐观性与制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进展。
②按劳安排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安排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坐享其成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歼灭和消退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同等安排的社会地位,是安排制度上的宏大变革。
2、按劳安排以外的安排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安排和按生产要素安排。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安排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干脆归劳动者全部,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进展,还要担当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爱护。
(2)按生产要素安排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安排,是生产要素全部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全部权参与收益安排。
②详细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安排: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框架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框架还记得必修一的政治课本讲了哪些内容吗?必修一的政治属于经济生活,大部分知识点都与经济相关,那么第三单元介绍的收入与分配的知识点,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必然性: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③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完整word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第3单元知识点(word文档良心出品)

收入与分配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一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具体内容和要求①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②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③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④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因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温馨提示】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并不都是按劳分配,只有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其他如股票、技术入股等所得,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除按劳分配外,我国还实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类别对应形式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温馨提示】劳动收入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劳动收入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两部分,而按劳分配只针对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
问题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张师傅在中石化上班,月工资为5200元;妻子购买了中石化的股票,每年可分红35 000元;儿子是中石化的技术骨干,除了每月6200元工资外,还能获得12 000元的技术分红;女儿在一家外企上班,月工资8000元。
(1)张师傅一家的收入分别属于何种分配方式所得?(2)你知道我国当前存在多种分配方式的经济原因吗?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2)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财政与税收)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的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要求。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的作用: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发展,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效率、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1.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是什么——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收入公平的意义对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个人:有利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怎么办——如何解决根本途径: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制度保证: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最低收入,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促进就业,完善社会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效率与公平的含义效率:资源节约,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发展;公平: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两者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怎么办——如何处理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依法纳税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的原因原因:社会主义税收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集体、个人根本利益一致);意义:为国家职能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第一篇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留意】财政政策的运用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缺乏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削减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第二篇1、含义: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省和社会财宝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安排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安排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表如今: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第三篇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盛发达、繁华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需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背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3、增添“依法纳税〞的意识①必需承当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②要增添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主动看法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判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第四篇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分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1. 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1.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2. 人类社会的主要历史时期3.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1. 社会主义的本质2. 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基本原则2. 社会主义的阶段理论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1.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2.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2.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1.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 全面观察、全面思考、全面实践的方法论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要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要求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要求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散性内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1.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2.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五、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纲领1.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1.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立场2.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2.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纲领1.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纲领2.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纲领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1. 共产主义的阶段和基本原则1. 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2. 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2. 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1. 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2. 共产主义社会的和谐奋斗目标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1. 宪法的重要作用和地位1.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2. 宪法的体系和性质2.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1. 宪法的基本原则2. 宪法的主要内容3.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 法律的性质和地位2. 法律的作用和作用范围以上是高中政治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要、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纲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等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一、三单元及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商品要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②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主要指功能和质量。
如面包能填饱肚子,衣服能保暖等。
】●货币的产生、含义和本质(1)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出现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出现(2)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它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表现:“标价”、“价格”(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表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3)一般职能: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而保存起来支付手段-------赊购赊销中支付债务,或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世界货币--------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纸币(1)含义: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价值符号)。
(2)本质:价值符号(没有价值)(3)优点:成本低、易保管、携带方便、避免磨损等(4)货币发行规律: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纸币发行量的决定:必须以流通中的货币量为限度A. 超过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引起通货膨胀。
B. 小于限度,会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引起通货紧缩。
影响:①通货膨胀---危害: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措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②通货紧缩----危害:短期人们生活有好处,长期导致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措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
高中政治必修一 第三单元知识框架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综合探究:讲究效率,维护公平内容: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决定的。
地位(重要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基本内容和要求:根本原因: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必然性前提:具体原因:由我国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物质基础:按劳分配直接原因:必要性(作用、意义)①②注意: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的报酬,其实现程度是同其所在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
含义不同按劳分配:不同点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和按资本、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与劳动所得的关系范围不同:是不是在公有制经济。
相同点:按劳分配一定是劳动所得。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这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其他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性②重要体现:含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意义: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制度保证是:社会公平内容:举措一意义:①实现社会公平的两大举措当前主要做法②举措二内容:具体做法:关于最低工资标准含义: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意义:含义:效率提高意味着:地位: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另一方面:①两者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两者关系,因为②处理好两者关系,要做到:第八课财政与税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国家预算:国家决算:重要性:关于社会保障基础: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补充:扩张性财政政策采取此政策的经济环境:财政政策主要措施:紧缩性财政政策采取此政策的经济环境主要措施社会总供给含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包括:社会总需求含义:包括:含义:税收收入:分为利润收入:财政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最重要的来源: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