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0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体会古诗的美。
2. 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文内容,解析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 分析诗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韵律美。
3. 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诗文的感悟,大家共同交流,提高鉴赏能力。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练习题,查漏补缺,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示儿2. 题临安邸3. 己亥杂诗作业设计:1. 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背景介绍《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之美的重要教材之一。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增进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2.理解和感悟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古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法;4.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利用古诗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片段或词语开门见山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
2. 学习古诗教师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可以利用诗歌中的比喻、修辞等手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重点把握韵脚、语气和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让学生围绕古诗的情感主题进行情感表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连线或情感解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
5. 小结回顾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回顾,强调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感表达和课堂互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提供指导。
五、延伸拓展可以邀请学生自选或背诵其他古诗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
六、总结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升了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本次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之美。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1.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2. 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
(难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三首》。
2. 简单介绍这三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1. 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学习《示儿》1. 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情怀。
2.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引导学生理解“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但悲”是只是悲伤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指收复北方,“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是家中祭祀祖先,“乃翁”是你们的父亲。
诗句的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3. 深入探究- 诗中的“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个“悲”字表达了陆游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悲痛之情。
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渴望收复失地,但直到临死之际,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所以这种“悲”是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信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3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一、课时安排本教案分为3个课时,每个课时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深入理解《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诗歌创作与表演二、第一课时:导入《古诗三首》1. 教学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特点•学习课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意境2. 教学步骤1.引入课文,简要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及背景2.逐句讲解《古诗三首》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3.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课堂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小组合作讨论诗歌含义三、第二课时:深入理解《古诗三首》1. 教学目标•分析《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与言情•探讨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2. 教学步骤1.学生小组讨论《古诗三首》中的意象,诗歌意义2.分析诗歌语言特点,探讨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3.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3. 课堂活动•角色扮演,演绎《古诗三首》故事情节•小组发表对诗歌的个人见解四、第三课时:诗歌创作与表演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表现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2. 教学步骤1.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班内展示交流3.分组进行诗歌表演,展示成果并互相点评3. 课堂活动•诗歌创作比赛•诗歌表演赏析与点评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教案的三个课时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还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诗歌创作与表演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感。
希望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共3课时)一、引言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古诗是一种重要的教材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感、抒发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本文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为例,设计了一份优秀的教案,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
二、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诗词背景,学习《江城子》。
–能够正确朗读《江城子》。
–表演《江城子》。
•教学重点:–诗词背景的介绍。
–诵读技巧的培养。
•教学内容:–介绍《江城子》的作者、背景等。
–教授《江城子》的诵读方法。
–学生分组表演《江城子》。
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登鹳雀楼》。
–体会诗词中的意境。
–写作《登鹳雀楼》相关的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
–运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分析《登鹳雀楼》。
–启发学生创作《登鹳雀楼》相关的内容。
3.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春晓》。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朗读《春晓》。
•教学重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朗读技巧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春晓》中的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三、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教授古诗时,学生对于诗词的兴趣较低。
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逐渐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和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挖掘古诗的魅力,设计更多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结语通过《古诗三首》的教学,在学生中激发了对古诗的浓厚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本教案设计和反思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以上就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五年级上语文《20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语文《20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20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诵和表达能力。
2.注重个别辅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3.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设计诗词一:《静夜思》1.导入:通过展示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作品,引起学生对《静夜思》的兴趣。
2.朗读与分析: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理解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表现的思乡之情,展开问答和讨论。
4.朗诵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朗诵练习,培养其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诗词二:《春晓》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启发学生对《春晓》中春天的感知。
2.朗读与理解:指导学生朗读《春晓》,解释诗句中的描写和比喻。
3.情感交流:组织学生分享对春天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味生命和自然的美好。
4.诗歌欣赏:播放相关音乐,配合《春晓》进行诗歌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三:《登鹳雀楼》1.背景介绍:讲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
2.朗读与翻译:带领学生朗读《登鹳雀楼》,翻译诗句中的字句。
3.理解与讨论: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慨,展开讨论和思考。
4.联想与创作: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写下自己对高远和追求的心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投影仪展示诗歌原文和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诗词中的内涵。
3.采用问答互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节课1.介绍《20古诗词三首》的背景和重要性。
2.导入《静夜思》,进行朗读和分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山居秋暝》。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运用所学诗词知识,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诗词背后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2.进行自由创作,结合个人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教材及相关辅助资料。
2.音响设备。
3.教师提前准备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
二、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猜测。
三、正式教学1.听课文朗读。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3.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蕴和构思创作思路。
4.学生展示创作成果,进行欣赏和互动交流。
四、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呼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创作表达。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好,分析如何将古诗融入生活,并解决问题。
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壮观景象,以及诗人如何运用比喻手法描绘瀑布。
(3)诗歌创作背景: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举例:《夜书所见》中,诗人为何在夜晚有所感慨,从而创作出这首诗。
(4)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古诗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举例: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课上分享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朗读韵律和词语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诗句意境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身边景物为题材的短诗,运用所学的韵律和词语。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选自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材第三单元,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夜书所见》三首经典古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习三首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理解三首古诗的字词、句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三首古诗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对于难点内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举例说明、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理解透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
本章节教学将紧密围绕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的内容,掌握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学习并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表达,如《夜书所见》中的“萧萧梧叶”和“江上秋风”。
-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尤其是平仄和押韵的规律。
-鉴赏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尤其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诗中的抽象情感可能存在困难。
-创造性地运用古诗中的表达方式,进行个性化创作。
举例解释:
-针对生僻字词,教师可以提供注释或语境解释,如“萧萧梧叶”中的“萧萧”表示树叶飘落的声音,帮助学生理解。
-关键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夜书所见》-叶绍翁
-通过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关键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这三首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并学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古诗三首》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流程结束。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古诗三首》,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尝试通过让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的景色体验来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的表达不够具体,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后在引导分享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具体描述自己的感受,以便更好地与古诗内容联系起来。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静夜思》、《春夜喜雨》和《登鹳雀楼》的背景故事和作者;2.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掌握古诗的背诵和朗读。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含蓄的意蕴;2.背诵和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本身的韵味。
四、教学准备1.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2.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和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古诗《静夜思》的原文,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然后思考: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情景?有何感受?2. 学习1.讲解《静夜思》的背景故事和作者李白;2.解读《静夜思》中句句富有情感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
3. 实践1.学生分组互相展示朗读《静夜思》;2.师生共同欣赏学生的朗诵,评价互动。
4. 深化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中的境界。
5.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春夜喜雨》和《登鹳雀楼》,并进行类似的教学活动。
六、课堂总结1.总结学习的三首古诗《静夜思》、《春夜喜雨》和《登鹳雀楼》;2.强调古诗的韵味和艺术价值,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诗。
七、课后作业背诵并朗读古诗《静夜思》、《春夜喜雨》和《登鹳雀楼》,同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节古诗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古诗的美,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敏感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一、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静夜思》教学•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第三课时:《望庐山瀑布》教学二、第一课时《静夜思》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静夜思》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能够准确抒发《静夜思》的情感。
3.掌握《静夜思》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静夜思》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能够准确抒发《静夜思》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静夜思》的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包含《静夜思》全文和解析。
•展示物品:月亮的图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视频或图片,引出《静夜思》的主题。
2.学习《静夜思》:–诗歌背景介绍。
–字词解析。
–朗读与赏析。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夜思》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4.练习:学生朗读并模仿《静夜思》的节奏和语调。
教学延伸•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以夜晚为主题的小诗,展示并进行交流讨论。
三、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能够准确抒发《登鹳雀楼》的情感。
3.掌握《登鹳雀楼》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能够准确抒发《登鹳雀楼》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登鹳雀楼》的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包含《登鹳雀楼》全文和解析。
•展示物品:鹳雀楼的图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1.导入:谈论古代文人登高赋诗的传统,引出《登鹳雀楼》的主题。
2.学习《登鹳雀楼》:–诗歌背景介绍。
–字词解析。
–朗读与赏析。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登鹳雀楼》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4.练习:学生朗读并模仿《登鹳雀楼》的节奏和语调。
教学延伸•观赏明代画家顾恺之的《鹳雀楼书图》,了解文人登高赋诗的历史背景。
四、第三课时《望庐山瀑布》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能够准确抒发《望庐山瀑布》的情感。
3.掌握《望庐山瀑布》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优质课教学设计
20、枫桥夜泊(部编版小语五上第20课)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枫桥夜泊》。
2. 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枫桥夜泊》的诗句意思。
3. 通过反复朗读比读感受诗歌意象与情境,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正确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感受诗歌意象与情境,体会诗歌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生:枫桥夜泊。
(若无法答出,师补充“这就是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枫桥夜泊这首诗”)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课题师:同学们知道”泊”是什么意思吗?生:把船停靠在岸边。
师:那现在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了吗?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
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
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
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平翘舌音。
争取读通顺,觉得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可以划出诗的节拍,然后再去读。
大家尝试一下。
学生自学自读。
师: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指明一位学生读。
请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然后全体齐读,师生合作读。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再次换过来读。
仔细体会诗歌的节奏。
三、疏通全文,点明诗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边疆的荒凉、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诗的语言、意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
2.教案:提前编写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课本:准备足够的课本供学生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争、边疆、人民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与今天的课文有什么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古诗三首》。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共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组古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昌龄的《从军行》。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对于这三首诗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手法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这三首诗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的文本,供学生朗读和背诵。
3.背景资料:收集诗人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同时,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三首》的文本,让学生朗读和背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1. 教材分析1.1 《古诗三首》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地位与意义《古诗三首》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不同朝代诗人的经典之作,它们从多个方面展示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三首古诗的内容概述这三首古诗分别为[具体诗名1]、[具体诗名2]、[具体诗名3]。
[具体诗名1]描绘了[简单概括诗1内容],诗人通过[诗1中的意象]等意象,营造出[诗1的意境];[具体诗名2]则表达了[概括诗2的主题],诗中运用了[诗2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具体诗名3]展现了[诗3的大致内容],其独特之处在于[诗3的特色]。
2. 学情分析2.1 五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如押韵、对仗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够较为熟练地背诵古诗,并且对古诗的字面意思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2.2 学生学习古诗可能遇到的困难然而,由于古诗的年代较为久远,语言表达和现代有所不同,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一些字词含义、深层次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例如,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古今异义词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诗句的准确理解;对于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具体诗中的某种复杂情感],学生可能难以体会。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 了解三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相关文学常识。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思乡之情、爱国之情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讲课3课时时间1.会认“喑、擞”等 6 个生字,会写“祭、乃”等 8 个生字。
教课 2.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目标3. 领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1. 会认“喑、擞”等 6 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 个生字。
教课2.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要点教课领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激发爱国意识。
难点第一课时1.会写“祭、乃” 2 个生字。
教课 2.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目标3. 感觉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感情,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课件准备教课方案设计企图一、讲话导入,揭露诗题1.陆游是宋代有名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好多首爱国诗篇,此中《示儿》就是最有名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 设计企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念,为理解诗句打下优异基础 ]导入①(出示课件 2)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分钟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撤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 设计企图:认识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②(出示课件 3)认识背景,宋高宗赵构成立南宋,为官者为领会古诗深刻的内贪恋荣华荣华,对外求合,至到被元代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光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涵,以及感觉诗人的人嘉定三年( 1210 年),既是诗人的遗言,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格打下基础 ]战呼吁。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光复失地的期盼。
3.揭露诗题(出示课件 4)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出示课件 5)②怀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何告诉儿子?新课教课()分钟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出示课件 6)[ 设计企图:指引学生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去关注书后讲解,借助顺。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教学反思)古诗三首
12古诗三首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示儿》《题临安邸》◆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3.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一、解题导入,了解背景1.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给儿子们看的诗)3.陆游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等。
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示儿》,与那些诗截然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古诗。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句1.学生自由朗读,把诗读准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祭”的书写。
2.再读古诗,这是一首几言诗?(七言)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朗读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分出来。
复习古诗朗读节奏。
(223)3.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给儿子写诗?(父亲)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身体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给儿子的一份(遗嘱)。
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大家默读全诗,结合课本里的注释,想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一)课件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学生解释诗意。
(有解释不准确的地方进行提问,如:元知、但、九州同)2.结合“九州同”简介历史背景:南宋之所以被称为南宋,是因为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近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抽生读3、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大屏幕出示)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齐读诗句)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
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3、抽生读(读准确)4、师生读(读出节奏和韵律)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
(板书“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3、提问: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5、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月落过渡: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
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江枫过渡:落叶飘零,江枫瑟瑟。
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板书渔火6、过渡: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过渡: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
还听到了什么?师板书钟声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7、过渡: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师板书霜满天8、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
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伴随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
9、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生齐读对愁眠。
师板书对10、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想一想,你选第几个?过渡: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
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指愁眠)11、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教师范读全诗)过渡: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
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学生再次齐读全诗12、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
(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师:(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
(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
(擦去“对”)(形成如下板书)愁眠钟声13、过渡: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PPT放声效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
(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14、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学生用此句式说话)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四、拓展升华过渡: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
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
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在师的引导下读诗句1、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
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
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2、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3、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
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生:(齐读《枫桥夜泊》)4、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大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生:(齐读诗句)5、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
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齐答)《枫桥夜泊》。
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6、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
长相思教学目标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
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
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
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一)默读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方法自学这首词,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板书:征途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
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三)学习下阕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
板书:身在,心系故园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