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民俗概念

合集下载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传统节日中的诸 多节俗,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通 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欲坠年,反过 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 化和巩固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节日丰富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
• 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 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 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 事象。
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 1、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 –4)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七章 岁时节日民俗
• 一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 二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 三 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 四 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 • 五 节日民俗与旅游
• 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 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
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 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 性活动。
藏族的“望果节”
吃新节
仡佬族
侗族
• 3)年节及其民俗
• 年节,在各民族中普遍受到重视,其形成一方面有祈求来年丰收 的含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
• 4)文娱性节日民俗 • 文娱性节日,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
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第一章: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章:岁时节日民俗
❖ 1、农事节日 ❖ 2、祭祀节日 ❖ 3、纪念、庆贺节日 ❖ 4、社交、游乐要节日活动: 1、 除夕逐傩 (驱逐役鬼)
跳傩舞
傩(nuó)面具
傩戏 巴渝舞 阆中展示川北民俗风
2、门神与春联
神荼和郁垒
神荼和郁垒陕西社火脸谱
门上书“神荼郁垒”驱鬼。元 旦,写神荼郁垒四字贴门上。 (同治《公安县志·风俗》)
第一章:
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主 二、岁时节日的由来 要 三、岁时节日的类型 内 容 四、重要的岁时节日
五、传统岁时节日的文化特色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岁时,指的是一年中的节气时令。《说文》:“岁,木星
也。”
很多时令中,贯穿着某种风俗活动内容,形成相对 固定的节日,就是岁时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一是纪念屈原说。 二是迎涛神说。 三是龙的节日说。 四是恶日说。 五是夏至说。
附:屈原之死
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五)中秋节
五彩缕系臂驱鬼。
端午,采艾,采杂 药,掘百草竞渡, 以五彩缕系臂,避 兵及鬼。
(《明代监利县志汇 编》第八卷)
长命缕
六、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
(介子推“血书”)
“足下” “清明柳” “之推燕” (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禁食三日
晋文公 介子推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 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 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 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 端五、重五、端阳等。
(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点 (二)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 (三)教化万民的工具
思考题: 1、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类型? 2、传统岁时节日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
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 因素之一。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 说、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 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 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 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原、赛龙舟的 风俗,它显然受到历史传说的影响。
(4)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种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传播形成的节 日民俗,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 些节日。另一种传播是人为的,主要 是宗教性的节日传播。在我国,通过 人为途径传播的宗教节日主要是小乘 佛教节日和伊斯兰教节日。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 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 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 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 的各种民俗事象。一般有周期性,有 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
(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 “时”是指节日在历法中的日期; “空”是指节日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 它们是影响节日民俗构成的基础。
岁时节日民俗
对外汉语八班
刘晓梅
2010171012
基本概述 起源与发展 几个重要的节日
节日活动及特点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岁时节日民俗: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 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 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在不同的岁时 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 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 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 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国 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神拜佛、问卜占卦 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 量这方面的习俗。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 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 登门贺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 的重要影响。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第一篇: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派顶的节气时令。

气候是农业的决定因素,历法是农业的直接产物,传统节日日期则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次生产物和发展标志物。

(一)从节气中择定节日最早被择定的自然也就是被人们较早确认的节气之交接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日。

八节标志着阴阳四时的时令变化,故后世有“四时八节”之称。

(二)由月之朔、望择定节日在一年的节日日期中,有上元、中元、下元和中秋节四个节日。

“农历十五之容易成为节日,当是它占了一月之半这个中心的好位置,又有一轮满月悬挂在夜空,既居中又圆满,很合人们的位置。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三)选择月日同数之日为节日在传统节日中,有七个节日即春节、春龙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端午节、晒霉节(六月六)、七夕节(又称女儿节)、重阳节,是“月日同数”。

“日月同数”节期的出现和确定,反映了以数字顺序纪日法在民间的流行;另一方面,月日同数,重复出现,便于记忆,又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和亲切、愉悦之情,故而这种节期安排的节日日渐增多。

而从更深层的原因分析,偏好选择“月日同数”为节期,同样是农业文明中追求对称和谐、不偏不倚、整齐划一的理性观念和心理的驱使与暗示所致。

二、节日的结构节日为时空以外的时空(time out of time)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传统的事件和活动,其结构形式往往带有程式化的倾向。

(1)起始仪式(2)净化仪式(3)竞技仪式(4)服饰和饮食的展示(5)祭祀仪式(6)表演仪式(7)结束仪式三、节日的分类★从节日的主要内容来考察,粗略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一)农事节日农事节日,主要内容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惯制为标志的节日,都属这一种。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

那里保存着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天文历法等各类民俗文化遗产。

它不仅在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民俗学的研究价值。

怎样看待岁时节日民俗在旅游中的地位?民间风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迷人世界,它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劳作山林、织造畜牧。

岁时节日,信奉崇拜之中,民间风俗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异质文化内涵。

而旅游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谈起求知,改变生活节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

地区民间风俗中蕴涵着许多有助于激发游客旅游好奇心和旅游兴趣的成分,对吸引游客起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民间风俗中许多行为活动成分本身就是特色的旅游吸引物。

民间风俗是祖先创造和积累下的文化财富,它对群众的行为方式、旅游观念、景区建设、旅游讲解内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规划开发民间风俗文化,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旅游文化价值,改变原有的部分迷信成分,引导民俗文化发展,使其为地域旅游经济发展服务。

岁时节日是民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侯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点时日。

目前关于岁时节日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它记载荆楚岁时节日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北京师范大学的萧放对此书深有研究,其博士论文《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

你可以参考岁时节日主要与岁时节日民俗联系在一起。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

既而可以分为农时祭祀节日、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

民俗活动内容分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类。

单一性指节日活动目的的单纯;综合性节日指节日目的的多样化,包含了诸多民俗活动。

岁时节日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是我们历代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活的,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制出来,修增过来和传承下来的。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族
侗族
花炮节是湖南、贵州、广西相毗邻旳侗族地 域最热闹旳老式节日。举行日起各异,一般 在农历正月初三、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花 炮节旳主要活动是抢花炮。抢花炮一般抢三 炮,寓头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 人丁兴旺之意。花炮节上还有吹芦笙、对歌、 斗马、斗鸡等娱乐活动。对歌、抢花炮是 “三月三”节日最精彩旳内容。
型发展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汉族岁时民俗 汉族随时民俗旳最初起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有亲密联络。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传承者仰视天 象以观察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旳习俗。如 农谚说:“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 收拾把麦割”。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旳生产、 生活关系极为重大。 再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人们常根据斗柄 所指旳方向来拟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 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 北,天下皆冬。
岁东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满族旳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午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祈
福禳灾。到时满族人家旳房檐上都插上艾蒿, 以防治病邪侵入;有旳人还会到郊外踏露珠, 据说用这天旳露珠洗脸、头和眼,能够防止 生疮疔、闹眼病。
西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蒙古族 蒙古族年节 那达慕大会 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 宰牲节 开斋节 圣纪节 那吾鲁孜节
东南亚六国
越南 国庆节9月2日; 建军节12月22日。 越南旳五月端午节,又称正阳节,源于中国。 越南旳中秋节。
美洲国家岁时节日民俗
美国 美国旳民间节日主要有: 新年、情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爸爸节、
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 主要纪念日涉及: 华盛顿生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独立日、哥
岁时节日民俗旳形成和发展

1·岁时节日

1·岁时节日

第1章岁时节日民俗第1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岁时节日是指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的节日。

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其起源则是源于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生产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

在古代中国,天文历法很发达。

许多古代典籍中都包含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如:《诗经》、《尚书》、《淮南子》、《岁时广记》等。

古代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中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即:立春、雨水、……。

“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形成的重要节日有八个,可简称为四立、二分、二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节。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客观上反映了四季中天象、物候的变化,成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

当然,节气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与节日的关系很密切。

有些节日就是由节气转化而来的。

如清明。

与二十四节同时并行的节日,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各季各月的朔望之间。

朔为每月之首(初一),又叫“上日”或“元日”。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旧历新年之始。

(辛亥革命后,旧历新年改称春节,公历新年称为元旦),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

望日为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古代有“三元”之说。

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这三元,传说是天官、地官和水官的生日。

人们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此这三元都发展成为节日。

上元节是一年的第一个望日,大加庆贺祭祀,发展为“元宵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后来形成的。

还有一些节日并不与初一或十五关联,而是以各种“日”为标志。

如“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人们到水边聚会游玩,《诗经·溱洧》即此风俗的写照。

后来固定为三月三,春游,踏青,放风筝。

又如端午节,五月初五;重阳节,九月初九。

岁时节日的由来与发展的情况十分复杂。

既与四时节气有关,又与人类的原始信仰密切相连。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岁时节日民俗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岁时节日民俗ppt课件

谷雨 4月19--21日
夏 立夏 5月5--7日 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
季 夏至 6月21--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秋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 白 9月7--9日
季 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十二次——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 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分为 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 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 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 法。
十二辰——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 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 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 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 一个节气,即立春——正月节、雨水— —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 二月中,……以此类推,节气和中气相 间,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是30天,大于 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总 要比上一个月推迟一两天,推迟到某月, 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把这个没 有中气的月份设置为闰月。“无中气置 闰”,始于汉武帝。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国家之一,殷周时代,历法尚 疏,农事活动,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到了春秋 时代,用土圭测日以定冬至、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成 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因此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根据文献记载,甲骨文中就有星名、日蚀、月蚀的记载。
中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 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七政是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 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yao)。
甲骨文年字
从宋朝开始,农业经济重心南移。水稻经济 的发达,使农民更加繁忙,春祈秋报的节日格局 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文化形态必然受到影响,以 北方文化为基础的节日格局不能不发生变化。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四、节俗的特点
纪念性和周期性 周期性是指时间的一种简单的重复或轮回,而纪
念性则是指在此基础上的有一定文化客体内容 的活动的定期举行。任何节俗都有纪念意义, 也正是如此,节俗才能世代相沿承袭。
四、节俗的特点
稳定性和发展性 没有稳定性,节俗就不可能流传下来;同时,没
有发展的节俗也不会长久。稳定性与发展性是 对立统一的,是相互促进的动力源。
第三节 我国主要的节俗
一、春节
1、“年”的含义及来历
“年”最早的含义是指作物的生长周期。《说文·禾 部》:“年,谷熟也。”
甲骨文“年” 字
金文“年”字
《说文》“年” 字
一、春节
1、“年”的含义及来历
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农历)”。夏以正月初 一(朔日)为“岁首”。商以十二月初一为 “祀首”。
“年”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周代。周以十一月初 一为“年”。秦以九月初一为“年”。西汉武 帝时期恢复夏历。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辛 亥革命后,公历与农历分开。
四、端午节
“端午”的含义
“端”即“开始”,因“午”与“五”为通假字, 故又称“端五”。“五”为奇数,为阳,所以又 称“端阳节”。原指每月五日,后来专指五月五 日。唐时因避玄宗讳而正式改称“端午节”。又 称“重五节”、“浴兰节”、“蒲节”等。正式 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 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和防病防疫的记载。 到宋代才由官方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 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五、七夕(乞巧、女儿)节
主要节俗 1 祭拜牛郎织女
五、七夕(乞巧、女儿)节
主要节俗 2 乞巧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天仓•添仓•填仓 明清时期的正月,北方还有天仓节。因天与添、 填音同,且添、填为动词,可接名词为宾语, 所以天仓,也叫做“添仓”、“填仓”。
天仓是此节的原始意义,而民间以“填仓”一 词最为流行。该节多数地区为两次,二十日为 小天仓,二十五日为大天仓或名老天仓,一般 以大天仓为重,许多地方填仓节只过一次,一 般就是在二十五日;河南省填仓节是在十九日, 如果过两次节,则是日为小填仓;河南辉县、 林县特殊,大填仓分别是二十一日、二十四日。
实际上,到水边不仅仅是宴乐,隋朝杜台卿《玉烛宝 典》说,正月初一到月底,人们都做些菜肴聚饮,泛 舟游玩。士女都到水边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来 解除灾厄。说明人们在水边还有祓禊的活动。值得注 意的是上述活动在隋代进一步集中在晦日进行。杜公 瞻注解《玉烛宝典》正月祓禊说,当今之世,人们 “唯晦日”到河边消灾解厄,妇女有的还去洗裙子。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徜徉在喜庆的日子里 古代社会生活图记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 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时 节,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 环往复,周而复始。
节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 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 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 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 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 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三日说。清人俞正燮《癸巳 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 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 ‘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 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 ‘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 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 今其俗废久矣。”

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

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

元宵节的习俗
• • • •
和楚昭王有关。 唐朝有吃“面茧”的记载, 宋朝叫“浮圆子”, 清朝普遍流行
• • • •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蔡邕: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绝妙好辞(辤) 《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 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 雕龙· 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 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 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 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 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 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 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 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 • •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唐太宗李世民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 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 意思; • 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 唐朝,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当作门 Nhomakorabea。春节的习俗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倒贴“福”字的民间传说
• 第一种:恭王府说
• 第二种:慈禧太后说 • 第三种:朱元璋、马皇后说
年画
•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 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 球、插柳 •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 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 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扫墓
•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 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 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 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 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 ---------明《帝京景物 略》

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
立春节
02
社日节
03
清明节
04
立夏节
06
中元节
05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பைடு நூலகம்除夕
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 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 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节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 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 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 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正月十五夜,取衫树枝,于宅外烧之,谓"烧"。儿童大声呼逐,谓"赶毛九"。是夜,张灯结彩,演戏,玩 花灯,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通宵达旦,城乡皆然,叫"闹元宵"。
■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作土地会。
■二月十五,花朝大期,幼女穿耳;男女多于此时婚配。
■三月三日,这天吃蒿子粑粑,叫"蒿子节"。清明插柳叶于门,谓之清,取一年合家清吉之兆。又以丝棉五 色纸制为彩幡,挂于祖坟顶,亲族为死者祭扫坟墓,叫"插青"或"挂青",意为挂念亲人。
其他节日
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 动有扫尘、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从 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 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汉武帝正月十五 张灯结彩祭祀 太一神,首创 十五灯展习俗
隋炀帝每逢正月十五设戏歌舞
唐玄宗每值上元夜“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宋代皇帝观灯已成礼俗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首, 那人却在,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灯火阑珊处。
民众历史感情的积淀
宗教因素的渗透
佛道教信仰和传统信仰交织在一起,互相影 影 佛道教 佛道教始 响,互相适应,共同得到了发展。佛道教 佛道教 终没有摆脱信仰的深远影响 深远影响而占主导地位, 深远影响 进一步地世俗 世俗化、民间化。同时也极大地影 世俗 影 响和规范了传统信仰,使一部分传统的信仰 者逐步地上升为带有佛道教 佛道教性质的民间信仰 佛道教 者。 一些本来是宗教信徒的节日,也被插进 岁时节日序列,成为教、俗共度的节日。最 为典型的是“佛诞日”和“中元节”。
节日习俗来源于原始宗教信仰,意在敬天祈 年、驱灾辟邪,供品、歌舞旨在娱神。后来, 逐渐演变为人神共享。 到现在,信仰迷信色彩逐渐退化,娱乐、审 美、社交、联谊、经济的功能逐渐沉淀。
二、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1、春节,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二十三 糖瓜粘( 过小年)祭灶官
准备发面饼、盘灶饼、芝麻糖、草料、毛公鸡: 灶饼让灶王爷在来回天宫的路上充饥; 芝麻糖用来粘灶王爷的嘴,让他没法说坏话; 公鸡是送给灶王爷的“天马”;草料,喂“天马 物品供奉在灶官像前, 燃香叩头,烧纸熬糖, 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灶官像揭下焚烧 祈祷 毕,燃炮送其上路。
中元节、盂兰盆节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概念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二、岁时节日由来(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人们祈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1、自然崇拜2、灵魂崇拜3、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三、岁时节日的发展1、神话传说的嵌入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一、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一)春节(俗成年节,古称元旦)除旧布新;祭祝祁年;合家团圆、敦亲祀祖;娱乐狂欢(二)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上元节。

)吃元宵(汤圆);走百病、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等习俗。

(三)清明节(融合寒食节、上巳节的节俗)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四)端午节(又称“端五”、“重午(五)”、“沐兰节”,“天中节”、“端阳节”,“五月节”、“女儿节”、“地腊节”等)吃粽子、赛龙舟(五)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六)中秋节(又称”仲秋节“、“秋节”、”月节”等)秋祀、祭月、拜月等(七)重阳节(又称“重九”、“女儿节”)《续齐谐记》“桓景避灾”的传说;登高、赏菊、宴饮、赋诗等。

(八)其他节日(如寒食节、七月半、冬月初一、冬至等)二、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二)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三、关于现代节日现代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

如“元旦”新年、“三月十二日植树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等。

从根本意义上说,现代节日,不能够算作传统岁时节日。

12节日民俗

12节日民俗

民俗
又传说是民间拜山林神的活动。但在长期的 节日发展中,“绕山林”的主题始终以社交 游乐为重点。 在如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原意正 是游艺大会。在这个盛会上举行传统文娱、 体育等节目。 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
民俗
冬至
冬至,时间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 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 至”。
民俗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 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 至日的重视。 唐宋时,以冬至与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 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 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 贺往来,一如年节。”并且放假七日。
民俗
民俗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 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 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 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 而始兴“佛成道节”。
民俗
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 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为了纪念此事,中国佛教徒于每年腊月 初八日熬制腊八粥供佛。
民俗
祭祀节日。主要内容以供献天地、祭礼神灵、 祭奠祖先亡灵、祈禳灾邪、祛恶避瘟等信仰 习俗为标志的节日。 例如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供”正是由目 莲僧救母的宗教传说形成的超度亡魂的大祭 礼,自梁武帝时兴起延续至现代。
民俗
又如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日是盛大节日活 动。“敖包”又音译为“鄂博”,是神灵所在 之地,用土石堆标志。 敖包神是蒙古自古代萨满神之一,为氏族部落 最高的保护神。 旧俗每逢农历六七月间,草原各地要举行敖包 大祭。

第十章 岁时节日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第十章 岁时节日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9)哈萨克斯坦
10.4 外国岁时节日民俗
10.4.2 美洲国家岁时节日民俗
1)美国 (1)独立日 (2)情人节 (3)感恩节 (4)圣诞节
2)加拿大 一类是全国和各省法定放假 庆祝或纪念的节日;另一类是 民间自己庆祝或纪念的节日。
3)巴西 (1)桑巴舞与狂欢节
(2)父亲节 (3)敬牛节
10.4 外国岁时节日民俗
10.1.2 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
岁时节日
1)宗教性 节日及 其民俗
2)生产性 节日及 其民俗
3)年节及 其民俗
4)文娱性 节日及 其民俗
10.2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10.2.1 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汉族岁时民俗的最初来源与古代天文、历 法知识有紧密联系。 我国岁时和岁时民 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时 期,它实际上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体 现,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0.4.3 欧洲国家岁时节日民俗
1)英国
2)法国
3)德国
6)西班牙
(1)口福节 (2)螃蟹节 (3)鲜货节
5)荷兰
7)瑞士
8)意大利
(1)狂欢节 (2)赛马节 (3)亡灵节(4)复活节
4)俄罗斯 9)丹麦
10.4 外国岁时节日民俗
10.4.4 非洲国家岁时节日民俗
1)埃及 (1)尼罗河泛滥节 (2)埃及惠风节
10.4 外国岁时节日民俗
10.4.1 亚洲国家岁时节日民俗
1)日本
2)韩国
3)蒙古
新年“白月”、 “那 达慕大会”
4)东南亚六国
泼水节 光明节 独立日 水灯节 国庆节 春节
5)印度 (1)印度教的杜 尔迦节(2)印度教的灯 节 (3)伊斯兰教的开斋

岁时节日名词解释

岁时节日名词解释

岁时节日名词解释
岁时节日 - 指按照中国传统和文化,每年都会有节日庆祝的一系列节日。

春节 -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一,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在大部分中国地区,春节可以持续到正月十五。

期间,人们通常会放烟花、燃放鞭炮,以及祭祀神灵,庆祝新年的到来。

元宵节 - 元宵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元宵节期间,人们会放烟花、燃放鞭炮,以及纪念死者,表达对死者的思念。

端午节 -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通常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人们会放烟花、燃放鞭炮、拜祭祖先以及把端午粽子吃下肚来纪念传统。

中秋节 - 中秋节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通常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人们会吃月饼、赏月、把灯笼挂起来,以及让烟花机制造迷人的烟花来庆祝这个节日。

重阳节 - 重阳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在农历九月九日举行,这是祭祖和烧香的日子。

期间,人们会放烟花、燃放鞭炮,以及赛登高、食用特殊食品如蒸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岁时节日民俗概念篇一: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教学目的】掌握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岁时民俗节日的分类及特征;了解汉族及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岁时节日及其民俗。

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

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

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

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

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

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

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因此,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历法节气中国自古农为本、以农立国,而农业生产有着很强季节特点。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

有些节日(如立春、冬至等)就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

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我国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神拜佛、问卜占卦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习俗。

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登门贺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

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

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

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原、赛龙舟的风俗,它显然受到历史传说的影响。

4、宗教信仰的影响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如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有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被奉为神灵加以崇拜,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

总的来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祭祀、禁忌节日,如春节、寒食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中秋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节等。

春节起源于原始腊祭,后来增加了祭祖、供神、驱鬼、团圆、娱乐等内容。

第二大类是人为宗教节日习俗,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节日习俗。

属于道教的节日有:正月十五上元节、三月初三蟠桃节(王母娘娘寿诞)、七月十五中元节、发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十五下元节等。

属于佛教的节日有:四月初八浴佛节(佛祖释迦牟尼诞辰)、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七月三十地藏节、八月初八转法轮日(释迦牟尼说法日)、腊月初八腊八节(佛祖成道日)。

第三大类是多神崇拜节日习俗。

如二月二龙抬头日,又为土地神诞辰;五月十三关帝诞辰,又称关公单刀赴会日。

(二)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岁时节日及其民俗分为以下几类。

1、宗教性节日及民俗宗教性节日包括两类:一类是原始宗教节日;一类是现代宗教节日。

这两类节日都是宗教性质的,但它们的产生时代及民俗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

2、生产性节日与民俗生产性节日,一般是指在农业、林业、牧业、饲养业、渔业、手工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

首先,它有固定的时间(也有的日期不确定);其次,生产性节日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并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再次,它带有祭祀、纪念等意义。

其中与农事生产节日及民俗最有特色。

农事节日的最初形成,大约是和农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有关。

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民族,农事节日的原始信仰成分逐渐减少,变为庆祝丰收、祈求丰年。

有些节日还成了农忙季节的生产动员。

如藏族的“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

“新果节”,又叫“吃新节”或“尝新节”,是许多民族中流行的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

日期各地不一,一般都在谷子成熟的时候举行。

3、年节及其民俗年节,在各民族中普遍受到重视,其形成一方面有祈求来年丰收的含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

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时间是在正月初一。

春节,最重视的是除夕。

在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共庆佳节。

4、文娱性节日及民俗文娱性节日,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团体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有时还加入民间的竞技活动。

在文娱性活动中,较有特色的是各民族的歌会、歌节。

在这些活动中除娱乐内容外,还为未婚青年男女提供社交场所和物资交流场所,深受各民族人民的欢迎。

(三)我国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长期以来,农业就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大量的岁时节日都是为祈求或庆祝农业丰收而形成的;同样,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儒家思想在岁时节日中也有大量的表现。

据此,岁时节日民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许多节期的选择,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与春种、夏伏、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收、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

有许多节日都是为祭祀祖先而设的,如除夕之夜祭祖、清明节上坟、中元节烧纸钱等。

可以说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

另外,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团圆、讲亲情的国家。

每当节日来临时,一家之主都希望家人能和和气气地、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只有在这个时候,天伦之乐表现的格外充分。

千百年来,传统节日也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重要的感情纽带。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节日风俗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

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

后来,节日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

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

大量的体育活动也出现在节日里。

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社火、庙会活动。

这样,传统节日就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一)汉族岁时民俗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文化水平相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略高一些,这一点从岁时民俗的影响也可看出。

如大多数民族使用汉族的历法。

因此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汉族的岁时民俗就很有必要。

汉族岁时民俗的最初来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有紧密联系。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传承着仰视天象以观测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的习俗。

如农谚所说:“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收拾把麦割”。

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重大。

人们对天文、历法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殷周时代,历法尚疏,农事活动,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

到了春秋时代,用土圭测日影以定冬、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成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另外,我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

而识别天象,根据天象推算时序节令的变化是一种古老的习俗。

有些古俗一直延续至今。

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

人们常根据斗抽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随老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

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

历法的产生与人们对天象的观测有关系,太阳的出没,月亮的盈亏规律,最早被人们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

如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以寒暑交往,禾谷成熟为周期,则称为“年”。

至今.我国使用的历法(现在通用阴历和阳历)可以说是来源于古代的历法。

由于季节变换和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为了反映四季、气温、降雨(雪)、物候变化,我国古代将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并把每年365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节气,它对于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农业谚语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我国岁时和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实际上世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族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又称过年,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结束。

古代的春节叫元旦、元日、新年。

新中国成立后,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各地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贴灶公、贴“福”字、贴对联、贴年画、拜年、放鞭炮、放焰火、走亲戚、点蜡烛、包饺子、点旺火、剪纸、赠送贺年片、耍社火、游春等习俗。

人们以此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的节篇二: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

那里保存着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天文历法等各类民俗文化遗产。

它不仅在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民俗学的研究价值。

怎样看待岁时节日民俗在旅游中的地位?民间风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迷人世界,它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劳作山林、织造畜牧。

岁时节日,信奉崇拜之中,民间风俗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异质文化内涵。

而旅游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谈起求知,改变生活节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

地区民间风俗中蕴涵着许多有助于激发游客旅游好奇心和旅游兴趣的成分,对吸引游客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