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商业
明朝的商业繁荣与市场经济
明朝的商业繁荣与市场经济一、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商业繁荣与市场经济兴起的时期之一。
在明朝时期,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并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明朝商业的发展背景、商业重镇与商业形式、商业文化和政策四个方面来探讨明朝的商业繁荣与市场经济。
二、明朝商业的发展背景明朝由于结束了元朝时期的动乱,社会安定,民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明初政府对商业的积极扶持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明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禁,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商业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商业重镇与商业形式在明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如杭州、苏州、南京等商业重镇逐渐崛起。
在这些商业重镇,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商品交流频繁,商业活动繁荣。
与此同时,种种商业形式如集市、市场、街市等也开始出现,人们的购物方式也逐渐多样化。
四、商业文化与政策明朝商业文化的兴起对商业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商业人才的涌现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聚宝盆、南京礼寿奴等商业机构的兴起,也为商业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持。
政府对商业的扶持政策如减税、办理商业证照等措施,也为商业的繁荣与市场经济的兴起提供了政策保障。
五、明朝商业繁荣与市场经济的影响明朝的商业繁荣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更加便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其次,市场经济的形成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品进一步丰富,劳动分工逐渐细化。
最后,商业的繁荣也为明朝的政治稳定提供了经济基础和财政支持。
六、结论明朝的商业繁荣与市场经济的兴起为中国历史上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商业形式和商业文化的兴盛,为后来的商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但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商业繁荣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商人地位的不稳定性和商业经济波动带来的社会问题等。
明朝的商业发展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
明朝的商业发展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明朝的商业发展: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在明代,商业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商人不仅承担着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的重任,还在商业道德方面树立了标杆,为后世商人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对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进行探讨。
一、市场商人的兴起明代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商人的兴起。
市场商人是以经营市场贸易为主的商人群体,他们通过在市场上买卖货物,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明代的市场商人分为两类:一是专职从事市场买卖的商人,如城隍堂的商贩;二是兼营市场买卖的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在农闲或业余时间经营市场买卖。
明代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市场的形成,市场商人通过在市场上买卖商品,实现了利润的增长。
市场商人的兴起推动了商品交流和贸易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繁荣。
二、商业道德的重要性商业道德在明代商人的经营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商业道德是指商人在经营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守法守约、公平交易等。
商业道德的遵守有利于商人的长期发展。
诚实守信可以树立商人的声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促进商业交易的持续发展。
公平交易可以保持市场的公正和竞争的公平,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商业道德还具有社会和文化意义。
商人遵循商业道德可以提高社会的信誉度,塑造社会风尚,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商业道德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三、明代商业道德的特点明代商业道德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商业观念,同时受到了儒家思想和地方风俗的影响。
明代商业道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诚实守信:明代商人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诚实守信是商人取得信任的基础,也是商业交易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商人之间的信用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公平交易:明代商人强调公平交易的原则。
商人应公正对待他人,不得搞垄断、掠夺或欺诈行为。
公平交易的实践促进了市场通过竞争来配置资源,实现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明朝的商业与市场经济
明朝的商业与市场经济一、商业的兴盛明朝时期,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城市的规模扩大,市场与人口规模也相应增长。
商业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市场的发展明朝时期,市场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中心。
城市中出现了繁华的市场,如北京的“大街小巷”,南京的“千门万户”。
这些市场成为商品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各地的货物和商贩。
2.商业行会的兴起为了管理和维护商业秩序,明朝各地纷纷成立商业行会,如“八庙官”、“十大钱庄”等。
这些行会具有一定的自治权,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规范商业行为。
3.商业网络的建立明朝时期,商业网络逐渐建立起来。
商人之间通过信任和商业关系建立联系,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
商业网络的建立促进了商业活动的扩大和发展。
二、商业形式与特点明朝时期的商业活动具有一些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下面将针对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行业分工与专业化明朝时期的商业活动日趋专业化,商人开始选择自己擅长的行业从事经营。
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某一类商品贸易的商人,例如丝绸商、盐商等。
这种行业分工的出现提高了商品的质量和商业效率。
2.远距离贸易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明朝政府通过开放海禁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同时也引进了许多外国商品,形成了繁荣的对外贸易市场。
3.银行与金融业的发展明朝时期,银行业和金融业逐渐兴盛起来。
各地兴起了许多钱庄,提供贷款、兑换货币等服务,为商业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便利。
4.商业信誉与合同商业信誉成为商人间交往的重要基础。
买卖双方之间常签订合同,明确交易内容和责任义务,保障商业交易的安全和可靠性。
三、商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明朝时期的商业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推动城市发展商业活动的兴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商业中心的形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2.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商业的繁荣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增长和人口流动。
明朝时期的商业与市场经济
明朝时期的商业与市场经济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商业与市场经济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本文将就明朝时期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商业活动的兴盛明朝时期的商业活动呈现出兴盛的态势。
这主要得益于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首先,明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拨乱反正后,明朝政府重视经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厘定商品价格、兴办商会等,为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也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动力。
明朝时期,农民的生产力有所提高,农民遗产的出现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剩余资金,这些资金的积累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二、市场经济的兴起明朝时期的商业活动逐渐演变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形成为商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市场经济的兴起首先表现在市场交易的规模扩大。
明朝时期,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商业活动逐渐从单一的地方性交易转变为全国性的经济活动。
货物的流通范围超出了传统的集市,扩展到了城市和乡村。
其次,市场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明朝时期,商业专业市场开始出现,比如京城的市坊和各地的市集。
这些市场对不同类型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的交易,提供了更加高效和专业的交易环境。
三、商业网络的构建明朝时期商业网络的构建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商业网络的构建主要表现为物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物流方面,明朝时期的商业网络通过陆路和水路的交通建设,加强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运河的开凿和大运河的畅通为商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信息流方面,商业活动的信息传递渠道日趋完善。
商会的兴起推动了商业信息的共享,商人通过商会可以获取到市场走势、价格变动和商品信息等。
此外,诸如信件、公告等传递方式的完善也加强了商业信息的交流。
四、商业繁荣的影响明朝时期商业繁荣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商业繁荣推动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大量的商业活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的积累提高了社会的经济实力。
明朝的商业与贸易市场经济初现
明朝的商业与贸易市场经济初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商业与贸易市场经济可以说是初现。
在这个时期,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贸易市场开始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明朝的商业与贸易市场经济初现。
一、商业活动的兴起明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较快,农业生产不断提高,这为商业活动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农业生产的增加,农产品的交流与流通成为必要。
农民经常需要将自己生产的物品和其他地区的物品进行交换,这就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兴起。
除了农产品的交流,手工业产品也成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的手工业繁荣发展,各地工艺精湛的产品逐渐流通于市场之中,为商业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形成的贸易市场在商业活动的推动下,明朝出现了一些繁华的贸易市场。
这些贸易市场通常位于交通要道,承载了大量的物品交流和商业贸易活动。
这些市场规模庞大,商贩云集,商品种类繁多。
北京的西单、南京的秦淮河、广州的河南县等地都是明朝时期著名的贸易市场。
这些市场吸引了许多商人和顾客前来交易,形成了繁忙而繁荣的商业景象。
三、商业法规的出台商业与贸易市场经济的初现,促使明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商业法规。
这些法规旨在规范商业活动,保护商人的权益,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商业法规主要包括市场监管、行业管理、贸易保护等方面。
政府设立了市场官员,负责监管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不同行业的管理规定,保证贸易活动的有序进行。
同时,政府对商人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对垄断和虚假交易等行为进行了打击。
四、商业文化的繁荣在明朝时期,商业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
商人们通过交流与合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理念和商业道德准则。
并且,商人们还互相学习、交流商业经验,促进了商业文化的繁荣。
商业文化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商人自身的文化修养上,也反映在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明朝时期出现了大量以商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就充满了商业的智慧和哲理。
明朝的商业发展趋势
明朝的商业发展趋势
明朝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其商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中心由南方向北方转移。
南明时期,江南一带成为了中国商业中心,而明初时期,在经历了元朝时期北方商业的繁荣后,明朝逐渐将商业中心向北方转移。
明朝初年,北京成为了中国首都,逐渐发展成为了北方的商业中心,而山西、河北等地的商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2. 金融业的发展。
明朝初年,铸造了一系列货币,建立了国家银行和钱庄,允许民间贷款,这些措施为明朝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基础。
3. 商业贸易方式的改变。
明朝时期,商业交流由原来的直接交换方式转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购买和销售。
同时,商业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向国际市场拓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 兴办商业集市。
随着商业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商业贸易方式的改变,明朝不断兴办商业集市,如北京的南苑、雍和、东寺、西寺等,这些商业集市成为了商人交流、贸易的重要场所。
5. 扶植手工业。
明朝时期,手工业得到了国家的扶持和发展,陶瓷、纺织、丝绸等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明朝时期商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商业中心向北方转移、金融业的发展、商业贸易方式的转变、商业集市的兴办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些趋势为明朝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对明朝商业政策进行评述
对明朝商业政策进行评述
明朝的商业政策可以说是相对保守和封闭的。
明代的商业政策以维护农业供给为主,对商业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和控制。
首先,明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明朝时期,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严禁中国商人使用大型船只出海,禁止私人贩卖和购买外国商品。
海禁政策的实施,缺乏对外贸易的开放姿态,限制了明朝商人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展。
其次,明朝实行了盐、铁、酒等经济垄断制度。
明朝实行了国家对盐、铁、酒等重要商品的垄断经营,通过设立特定机构来控制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
这种垄断制度限制了商品的流通和自由竞争,使得商品价格上升,不利于商人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另外,明朝对商人征收重税,加重了商人的负担。
商人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明朝时期往往被视为“市井之徒”,受到社会地位的限制和歧视。
同时,明朝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使商业活动的成本增加,限制了商人的利润和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明朝的商业政策相对保守,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对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明朝的经济与商业明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
明朝的经济与商业明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明朝的经济与商业:明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其经济与商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明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明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农业是明代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明代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首先,明代引进了水稻的大规模灌溉栽培,有效地增加了粮食产量。
其次,农业技术的改进也使得农产品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种植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茶叶和糧食等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
此外,明代从海外引进了作物,如玉米和土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农业相辅相成的是明代的手工业发展。
明代手工业制造业兴盛,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远销海外。
特别是明代的陶瓷制造业,如青花瓷和景德镇瓷器,享誉世界。
明代的陶瓷制造业不仅注重产品的装饰和质量,还建立了完善的釉下彩画和烧制技术体系,为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声誉奠定了基础。
除了陶瓷制造,明代的织造、造纸、造船、金属制品等手工业也发展迅速,为国家经济增长带来了重要贡献。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的商业也蓬勃发展。
明代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内销和外贸。
首先,明代的内销贸易得到了大力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升和手工业的兴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城市也迅速崛起。
从都市到乡村,交易活动愈发频繁,商品的流通和交易渠道更加便捷。
其次,明朝的外贸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代国力兴盛,政府积极进行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的产品远销海外。
与此同时,从海外引进了大量的奢侈品和珍稀商品,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市场的繁荣。
明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供给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这也使得人口的增长得以支撑,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如何?
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如何?
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下是其发展的概述:
农业发展:
-明朝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了一些农业改革,如推广水稻栽培、鼓励农田水利工程、改进耕作技术等。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改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并扩大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
-明朝实行了固定的田赋制度,稳定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
-明朝的手工业保持了相对稳定和有限的发展,包括纺织、制陶、冶炼等行业。
-一些手工业产业在明朝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丝织业、瓷器制造业等,成为明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手工业在城市中有一定规模的发展,手工业工人组织成行会,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商业发展:
-商业在明朝社会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商业活动和城市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明朝推行了市易制度,促进了货物的交流和商贸的发展。
-一些大城市如南京、北京、杭州等成为商业中心,贸易活动繁忙,商品的流通得到了推动。
总的来说,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然而,在明朝后期,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衰退和社会经济的动荡。
明朝的商业发展与市场经济
明朝的商业发展与市场经济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商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种种角度探讨明朝商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明朝商业发展的背景在明朝初期,商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前朝社会的动荡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大规模的战乱使得商业活动停滞,城市的贫困和荒凉使得商人难以生存。
然而随着明朝的统一和稳定,商业发展开始逐渐展开。
明初的商业明初,商业活动主要集中于京师和教坊城市,如南京、临安等地。
这些地方的商业繁荣得益于朝廷的政策支持和国内经济的稳定。
为了促进商业发展,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商会、制定商业法规、兴修水利等。
朝廷还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进行贸易,扩大了对外商业往来。
明中叶的商业到了明中叶,商业活动更加兴盛。
明朝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支持程度进一步加强,制定了一系列贸易政策,扩大了商业自由度。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成为了明朝商业的核心区域,长江节点城市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商业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中叶的海洋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明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积极发展南海贸易。
南海贸易使得明朝与东南亚各国进行了广泛的商贸往来,带动了海洋贸易的繁荣。
明晚期的商业到了明晚期,商业的发展面临了一些挑战。
由于长时间的和平导致了军队的庞大和军费的极度增长,朝廷财政困难,征收重税。
这对商业活动产生了阻碍,商人的利润被压缩,导致商业活动的减缓。
市场经济的特点明朝商业的发展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价格和资源配置。
明朝市场经济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工与专业化:商业发展促使人们开始从事专门化的职业,各个行业的生产与销售开始分工明确。
例如,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等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分工和专业化的进程。
2.货币经济的兴起:明朝商业的发展促使货币经济的兴起。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人们开始更加广泛地使用货币进行交换和支付。
明朝的商业繁荣
明朝的商业繁荣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商业繁荣的黄金时代。
在明朝时期,商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商人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利益。
本文将探讨明朝商业繁荣的原因、商业发展的区域特点以及商业活动的影响。
一、商业繁荣的原因明朝商业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开放的市场和政策支持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政策,鼓励商业发展。
首先是明朝允许外国商人进入中国进行贸易,促进了与外国的经济交流。
此外,明朝通过减少税收和贸易壁垒等政策,为商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经营环境。
明朝政府还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和修建良好的交通网络,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
2. 创新的商业经营模式明朝商人们积极创新商业经营模式,例如,他们创建了许多以商人为中心的行会组织,通过共同抵制外国商品、维护行业利益等方式来保护自身权益。
同时,他们还开展了信用贸易,以信誉取胜。
这一创新的商业经营模式为明朝商业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商业发展的区域特点明朝商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
1.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商业区之一,这里集中了许多商业中心,如江宁(今南京)、大都(今北京)、苏州、杭州等。
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附近的丰富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商业基础。
2. 沿海地区明朝的沿海地区如广州、泉州、福州等也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
沿海地区毗邻东南亚国家,与海外贸易更加方便。
这些地区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
三、商业活动的影响明朝商业繁荣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经济影响明朝的商业繁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活动带动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商人们的财富积累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 文化交流与传播商业活动的繁荣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商人们通过贸易往来,将不同地区的文化带到了更广阔的范围。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明朝商业经济的成长与特点
明朝商业经济的成长与特点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亮点。
明朝商业经济的成长与特点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商业经济的成长明朝建立之初,因为战争频繁,经济一度萎靡不振。
不过随着统治一方的稳固,政策开放,商业逐渐得到发展。
明初,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资本主义起步。
城市商人和地方官僚也逐渐开始涉足商业,商业交易方式也从早期的换货转变为货币交易。
南方的商业经济最为发达,特别是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有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河流交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是生产和贸易的重要地区。
这里商业活动四季如春,商贾云集。
从手工业到农业,无不是货源丰富的产地,不同的品种使得交流和供应更为丰富。
古代商业交易受多种因素制约,疲弱的商品来源、缺乏交通工具、交易规则缺乏、疑神疑鬼的人际关系等等都制约了商业的发展。
在明朝,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军事强大的背景下,商业交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货币交易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农产品、手工业、矿产类商品交易四处开花,商业道德和交易的规范逐渐被确立。
二、商业经济的特点1.充足的资本明朝商业经济很少出现缺乏资金的现象,可以说资本来源充足。
不仅是官方,更多是来自民间和地方,这种资本来源更稳定、更丰富,也使得商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2.广泛的市场市场不再是农村,市场已经扩散到全国范围。
明朝道路交通逐渐完善,不仅区域性交易更为频繁,远距离交易也逐渐普及。
这种大规模的交易活动,使得商业交易已经走出了单一的价格和货物环境,更多的展现了中国的全局市场。
3.商家信誉高在商业交易中,商家的信誉比物资质量更为重要。
明代商人各自声名,口碑至关重要,商人之间的合作和答应也基于这个信誉体系。
4.多样的商品商品的种类和质量逐渐上升。
华南地区被称作“天堂”,产物繁多,商品种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样。
同时各种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得到监管和规范,生产出来的商品同样也很有竞争力。
【明朝历史】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私营工商业发展,商业空前繁荣
【明朝历史】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私营工商业发展,商业空前繁荣私营工商业明代在钢铁、造船和建筑等重工业以及丝绸、纺织、瓷器和印刷等轻工业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
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
明朝末年,中国的私营经济比同一时期的西方发达得多。
当英国商人的手工艺品工厂的所有者拥有数万英镑时,明代的私人商人和资本家使用数百万两白银进行贸易和生产是很常见的。
郑志龙的海上贸易集团每年的经济实力达到数千万两银子,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无法与之竞争。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
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
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总人口的6%至7.5%。
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
空前的商业繁荣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
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他们经常想到食物短缺。
该地区进行了许多调整。
然而,整个区域仍存在不足,必须从湖北、江西和安徽运输。
所谓“半食江、楚、鲁、安栗”。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许多地主和士绅也逐渐将资金投入工商业。
“富人缩减了他们的资本,并以失败告终”。
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为名的商业帮派也逐渐形成,并在某些地区和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朝坊市和商业模式分析
明朝坊市和商业模式分析明朝坊市,是指明代时期的商业集市。
在明代,坊市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也是城市居民社交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坊市在明朝商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坊市组织、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对明朝坊市进行分析。
历史背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商业也是非常发达的。
在明代,全国各地都形成了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南京、北京、杭州、苏州等。
同时,独具特色的坊市也兴盛起来。
明代时期呈现出了一种城市化的趋势,坊市也随之成为城市基本的商业组织形式之一。
坊市组织坊市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官府主持的坊市,另一种是由地方商人组织的坊市。
在由官府主持的坊市中,官府对商人的活动进行管理,收取管理费等。
而在由地方商人组织的坊市中,商人们互相合作,自行管理坊市。
商业模式在明朝坊市中贸易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贸易,即商人们直接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另一种形式是间接贸易,即商人们通过中间人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
与现代商业相比,明代商业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明代商业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并且商业信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但与此同时,明代商业也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例如通过社交网络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商人们之间多以亲戚或旧交结为原则,这种关系体现了尊重传统、尊重人情的特点。
总体而言,明代坊市经历了商业向城市化的转型,坊市成为了县市区的重要商业组织和文化活动的核心,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是中国商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一个时期。
结语本文从历史背景、坊市组织、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对明朝坊市进行了分析。
明代的坊市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今天的商业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简论明代的商业政策
简论明代的商业政策明代商业政策是明朝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繁荣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朝代,时代背景下,商业的发展比较活跃,明代商业政策对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就明代商业政策的出台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明代商业政策的出台背景。
在明代初期,由于战乱的影响,经济萧条,国家财政困难,社会动荡,国家经济出现滞后状态,市场经济活动受到抑制,社会贫困化现象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代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商业政策,以促进商品生产、运输、流通,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明代商业政策的内容。
在明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商业的发展。
首先是设立市场。
明代政府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道上设立了许多市场,为商品的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是整顿货币制度。
明代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统一了货币制度,以促进商品交易的便利性。
再者是海禁政策。
明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海禁政策,规定海禁地区不能进行私人贸易,以遏制对外国贸易。
另外是国营商业。
明代政府鼓励国营商业的发展,国营产业的营商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商业调控的方式。
最后是税收政策。
明代政府对商业税收进行了改革,降低商业税收,鼓励商业的发展。
明代商业政策的影响。
明代商业政策的实施,从根本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流通的畅通,国内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国内贸易活动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货币制度的统一和整顿,为商品交易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海禁政策的实施,保护了国内产业,提高了国内产品的竞争力。
国营商业的发展,使国家经济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税收政策的改革,降低了商业成本,提高了商品的销售价格。
明代商业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功不可没。
明代商业政策的实施,为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明代商业政策,为后来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明代商业政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但是它对中国的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明朝的工商业发展
明朝的工商业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繁荣的朝代,它的工商业发展也相当突出。
明朝建都北京,这使得京畿地区成为了明朝时期工商业的发达区域之一。
以下将介绍明朝时期的工商业发展。
一、明朝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背景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得相当迅速。
显然,这也对于明朝的工商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外部环境来说,明朝时期正值欧亚大陆各国之间的贸易繁荣期,特别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海洋贸易更是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在国内方面,不断增长的人口、完善的水利设施和出现的新型农业技术等因素也为明朝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明朝时期的手工业和贸易明朝时期,手工业和贸易成为了显著的工商业发展方式。
手工业是明朝时期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源自汉代的手工业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在明朝时期得到了海外的迅速传播和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手工业生产的数量和品种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并使得许多手工业品牌成为明朝的知名品牌。
同时,明朝时期的贸易活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朝时期由于军事和政治等多种原因,导致了经济活动的禁锢,但贸易活动从未停滞。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明朝时期南京城市的繁荣景象,图中有许多的游市车、客船、小船、货船等都是为了贸易而来往。
三、明朝时期的工业明朝时期,工业生产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这主要归因于朝廷的支持和发展。
明朝时期与元、前两个朝代相比,出现了不少新兴产业,如精炼钢铁、制盐等。
对一些传统工业来说也有一定改进,如纺织业的机械化、造纸业的选择原料等。
四、明朝时期的商业贸易区域及特点明朝时期商业贸易区域主要集中在下面三个区域。
1、管辖北京帝都的京畿地区。
2、长江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3、沿海地区,如广东东莞等地。
明朝的商业贸易活动通过官府统一管理和市场自由竞争两种方式,并以沿海跨洋贸易为重点。
商贸方式主要包括茶、布、杂货贸易、粮食收购、赎捞、借贷等。
在手工业中尤其是呈现出许多的手工业品牌,并且这也为中国奠定了独特的品牌传承和发展模式。
明朝的物产与商业发展
明朝的物产与商业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经济在中国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时期,物产丰富,商业发展迅速,对国家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物产丰富明朝的物产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农业、手工业、矿产业等多个领域,而且质量也非常优良。
农业方面,明朝发展了多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以及茶叶、蚕桑等经济作物。
这些丰富的农业产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了明朝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是明朝的另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明朝的瓷器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明朝与外国贸易的重要产品之一。
此外,明朝的纺织业、造纸业、酿酒业等手工业也颇具规模和水平,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并且不断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矿产业也是明朝的重要产业之一。
明朝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金银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为明朝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尤其是铁矿石的开采和冶炼,不仅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农具、兵器等产品,而且还成为明朝的重要对外贸易品。
二、商业发展迅速在物产丰富的基础上,明朝的商业发展也得到了积极推动。
明朝在交通运输、市场建设、商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
首先,明朝重视交通运输的发展,修建了大量的运河、道路和驿站,方便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特别是明朝时期最著名的运河——大运河,连接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沿海地区,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国内商业的繁荣。
其次,明朝加强了市场建设,发展了许多规模宏大的集市和商业中心,如南京的秦淮河扬州市场、北京的簋街等。
这些繁荣的市场为商品的集散和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加速了商业的发展。
此外,明朝还进行了商业制度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商业法规和措施,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和规范。
例如,明朝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监管机构,规定了市场秩序和商业行为的标准,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在这些措施和改革的推动下,明朝的商业发展迅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明朝的商人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不仅将中国的物产输送到世界各地,还引进了外国的商品和技术,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朝的商业繁荣程度
明朝的商业繁荣程度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繁荣程度较高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贸易活动繁忙,商人地位提升,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明朝商业的繁荣程度。
一、国内外贸易的繁荣明朝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内贸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明代起商业活动逐渐兴盛,大型市场成为了人们聚集的地方。
例如北京的燕京市场、南京的夫子庙市场等,这些市场集中了各种商人,商品琳琅满目,交易频繁。
同时,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内商品开始有了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明朝也积极开展与外国的贸易。
以明成祖朱棣的航海东亚七次的探索而闻名,丝绸之路的复兴和石渠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业。
明朝的外贸主要以海上贸易为主,丝绸、茶叶、瓷器、纺织品等成为了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
二、商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明朝商业繁荣程度的提升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
明代逐渐建立起了一套贯穿全国的运输网络,例如京杭大运河的修筑,提供了良好的水道交通,使得商品可以更加便捷地运输。
同时,明朝还建立了一套邮政系统,邮路贯通全国,提供快速可靠的邮递服务,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此外,明朝还制造了一种被称为“银联”系统的货币模式。
这种货币模式使用银量作为价值参考,铸造各种规格的银锭和银钱。
这种制度的推行消除了以物易物的不便,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三、商人地位的提升明朝商业的繁荣使得商人的地位逐渐提升。
在封建社会中,商人被认为是低下的阶级,但在明代,商人开始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商人可以通过参与商业活动积累财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商人的权益。
明朝建立了一套商会制度,商人可以通过加入商会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利益。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商业法规,例如《丝绸之法》、《海禁》等,规范商业活动,维护市场秩序,进一步鼓励商人投身商业。
四、商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明朝商业的繁荣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商业
明朝的商业第一节明代商业的特点明代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商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地位的提高。
明中叶以后,国家对商税的征收,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来源。
仅以钞关为例,弘治十五年(1502)全国钞关收入二千七百十九余万贯,折合白银约八万两,在当年太仓收入中约占百分之三左右;至万历六年(1578),钞关收入增至三十二万五千两,为当年太仓库收入的百分之八;万历二十五年(1597)达四十万七千五百两,约占太仓库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①。
可见明朝商税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与日俱增。
万历中期以后,明廷大兴土木,皇室奢靡无度,使国用陡增,财政日蹙。
不久,辽东战事又起,军饷无出,朝廷于是决定以加派重敛百姓。
商税又成为加派的对象。
据《天府广记》载,天启五年(1625),全国八个钞关岁入正余银②高达四百八十万余两③,为万历中期钞关岁入正银的十二倍。
足见商税已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的较大幅度提高,国家的长期和平稳定,以及全国道路交通的改善和畅通,为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这种情况相适应,明代建有一套较为完整、系统、严格的商业制度。
这一制度是在沿袭过去历代,尤其是宋元两朝烦杂众多商业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有继承有创造地逐步形成的。
综观其形成过程,有前简后繁、前虚后实、前弛后严,由零散到比较系统,从较大随意性到逐渐有序的特点。
《明史·食货志》在言及关税时说:“关市之征,宋元颇烦杂,明初务简约,其后增置渐多。
行赍居鬻,所过所止各有税”,大致反映了整个明朝商制形成发展的过程。
明朝的商业制度主要由朝廷制定颁立,同时在长期商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些行业守则、条规,也属于制度范畴内。
明中叶以后,随着明朝政权危机的日趋严重,统治者利用订立制度的权力,加剧了对商业的重征暴敛和对商人的控制及超经济强制,严重压抑乃至摧残了蓬勃繁荣的商业活动。
尽管如此,在当时形势下,一些商制在保障商务活动的有序进行、保证商品的公平交易以及促进贸易在更大范围以更大规模开展等方面,还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明朝的商业和贸易发展
明朝的商业和贸易发展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它的建立,为中国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明朝时期,中国的商业和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
一、明朝商业的发展1、市场经济的崛起明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限制减弱,市场经济渐渐崛起,商业活动逐渐繁荣。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公司和商行,在全国各地存在经济交流和商业贸易。
朝廷政策也对商业和贸易开放,例如降低了税收,建立了自由贸易的港口等等。
这种政策的开放,为商业的包容和发展创造了前提。
2、工商业的并兴明朝时期,工商业并兴,其中工业有瓷器、针纺、银匠、铁匠等。
商业和贸易也发展迅猛,其中主要商品有丝绸、茶叶、陶瓷、药材等。
这些商品也迅速地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了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
3、政策的推动明朝时期,商业和贸易在政策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
具体来讲,明朝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促进民间经济、扩大商业、开发海外市场的政策,包括开设埠头、实行廉价赎金政策、降低关税、设置商币等等,从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商业和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二、明朝贸易的发展1、对外贸易的开展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对外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了长期的发展。
在1514年,中国与葡萄牙人签订了《南京条约》,标志着明朝对西方国家开放大门。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明朝与欧洲和海洋世界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于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贸易中的物品在明朝时期,贸易中的物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药材、南洋商品、金银珠宝等等。
其中,南洋商品主要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的物品,例如橡胶、香料等。
3、对海外市场的影响在明朝对外贸易期间,对海外市场的影响是极大的。
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使得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新的影响和推动;与南洋国家的贸易,则在经济和文化上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商业第一节明代商业的特点明代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商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地位的提高。
明中叶以后,国家对商税的征收,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来源。
仅以钞关为例,弘治十五年(1502)全国钞关收入二千七百十九余万贯,折合白银约八万两,在当年太仓收入中约占百分之三左右;至万历六年(1578),钞关收入增至三十二万五千两,为当年太仓库收入的百分之八;万历二十五年(1597)达四十万七千五百两,约占太仓库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①。
可见明朝商税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与日俱增。
万历中期以后,明廷大兴土木,皇室奢靡无度,使国用陡增,财政日蹙。
不久,辽东战事又起,军饷无出,朝廷于是决定以加派重敛百姓。
商税又成为加派的对象。
据《天府广记》载,天启五年(1625),全国八个钞关岁入正余银②高达四百八十万余两③,为万历中期钞关岁入正银的十二倍。
足见商税已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的较大幅度提高,国家的长期和平稳定,以及全国道路交通的改善和畅通,为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这种情况相适应,明代建有一套较为完整、系统、严格的商业制度。
这一制度是在沿袭过去历代,尤其是宋元两朝烦杂众多商业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有继承有创造地逐步形成的。
综观其形成过程,有前简后繁、前虚后实、前弛后严,由零散到比较系统,从较大随意性到逐渐有序的特点。
《明史·食货志》在言及关税时说:“关市之征,宋元颇烦杂,明初务简约,其后增置渐多。
行赍居鬻,所过所止各有税”,大致反映了整个明朝商制形成发展的过程。
明朝的商业制度主要由朝廷制定颁立,同时在长期商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些行业守则、条规,也属于制度范畴内。
明中叶以后,随着明朝政权危机的日趋严重,统治者利用订立制度的权力,加剧了对商业的重征暴敛和对商人的控制及超经济强制,严重压抑乃至摧残了蓬勃繁荣的商业活动。
尽管如此,在当时形势下,一些商制在保障商务活动的有序进行、保证商品的公平交易以及促进贸易在更大范围以更大规模开展等方面,还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明代的商业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①参见何本方《明代榷关浅析》,刊于《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②指向国家交纳的正额(包括加派)和羡余两部分。
③孙承泽:《天府广记》卷十三。
第二节市场管理制度明初,由于遭连年战乱之累,社会生产力低下,朝廷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当时商品交易十分有限,市场普遍弱小。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宣德年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大量富余的农产品尤其是经济作物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刺激了市场的迅速发展。
明中叶以后,商业活动更加频繁,各地市场繁荣,并日臻成熟。
其表现为不仅市场规模大、交易品种多,而且其结构也向多层次、多方位、行业化方向发展。
明朝统治者在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强化国家对市场贸易的控制与管理。
与此同时,市场本身也在实践中约定俗成了贸易参与者务必遵守的一些条规、守则,由此形成了一套比较齐备的市场管理制度。
市场管理机构明代城市的市场由兵马司兼管。
洪武元年(1368),太祖令在京(南京)兵马司兼管市司,并规定在外府州各兵马司也“一体兼领市司”①。
永乐二年(1404),北京也设城市兵马司,成祖迁都北京后,分置五城兵马司,分领京师坊铺,行市司实际管辖权②。
农村集市,由地方官府管理。
集市的开设废销,集期的调整,集市的分辖等,都须由当地官府批准或指定。
此外,城乡许多官、私牙也参与市集管理。
明初,朝廷一度打算取缔牙行,以将市场管理权直接操纵于自己手中。
但随着市场的扩大,牙商普遍存在,并活跃于城乡之间,而且地方各封建势力又依赖于他们的协管作用,因此牙行非但取缔不了,而且迫使朝廷承认甚至保护他们,使其在市场管理之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有些集市,还有集头参与管理。
史载,“诸市皆官为校勘斛斗秤,又有牙役以分之,集头以总之。
山市则县倅亲往治焉”①。
“市之在乡者,恒有集头,以把持其中”②。
①《明太祖实录》卷三七。
②明代城镇置坊、铺、牌,市司在行政上理应由所在府县管辖,可是朝廷将市司的实际管辖权归兵马指挥司。
兵马指挥司本是城市治安管理机构。
这样做的原因,很可能因为城镇市场、商贾流动性大,不易管理,比如北京,如沈榜言,“京城多销户,多非土著,两县未易制也”(《宛署杂记》)。
市司管理权归兵马司,意在更好地维持市场秩序和治安。
①万历《安丘县志》卷五《建置考》“街市”。
②乾隆《夏津县志》卷二《建置志》“镇集”。
市场管理项目明代市场管理项目众多,其中商税下有专章论述,其他主要如下。
1.度量衡管理制度。
度量衡的统一,是市司公平交易的保障,朝廷对此高度重视。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下令铸造新的铁斛、铁升,以为标准量器。
二年(1369),再下令,“凡斛斗秤尺,司农司照依中书省原降铁斗铁升,较定则样制造,发直隶府州及呈中书省转发行省,依样制造,校勘相同,发下所属府州,各府正官提调依法制造,较勘付与各州县仓收支行用。
其牙行、市铺之家,须要赴官印烙。
乡村人民所用斛斗秤尺与官降相同,许令行使”③。
明令市场贸易所用的度量衡必须与官定标准相吻,且经官府核定烙印后,方可用于市场交易。
以后每隔数年,如洪熙元年(1425)、正统元年(1436)、景泰二年(1451)、成化五年(1469)、嘉靖二十七年(1548)等,朝廷都颁布核校度量衡法令。
后来,司农司取消,制作和校定标准量器的工作由工部负责,“凡度量衡,[工部]谨其校勘而颁之,悬式于市,而罪其不中度者”①。
依照朝廷统一下发标准量器,各地逐级依样制造后,“立平准,悬于市肆,谕贸易之人,有大小低昂,听其较量”②。
各地对依标准样生产度量衡器具十分严格,如明中叶人陈铎描写等秤铺的制作,要求等秤“锤儿无捅移,杆干要正直,量数儿须匀密。
世人个个讨便宜,赖你成平易。
铺面营生,出入一例,好名头从此起。
轻重在眼里,权衡在手里,切不可差毫厘”③。
朝廷还严格对度量衡的监管。
一是派兵马指挥司二至三日一次定期“校勘街市斛斗秤尺”;二是针对违法作弊现象,制定法律,给以一定处罚:“凡私造秤尺不平在市行使,及将官降斗秤尺作弊增减者,杖六十,工匠同罪”;“若官降不如法者,杖七十;提调失于校勘者,减一等,知情而同罪”;“其在市行使斛斗秤尺,虽平而不经官司校勘印烙者,答四十”④。
有些地方,发现度量衡不合法,则“重责枷示不贷”⑤。
统一度量衡制度对买卖双方进行公平交易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市场的发展。
如山东济南府莱芜县的十七个集市,因“斛斗秤尺,官为之谨,又有牙役以分之,集头以总之,故贸易平而争者鲜少矣”⑥。
2.物价管理制度。
物价平稳、合理,是市场有序乃至国家安定的一种表现,也是市场贸易渠道畅通的关键之一。
朝廷对此一直很重视。
③万历《大明会典》卷三七《课程》“权置”。
①《明史》卷七二《职官志》“工部”。
②嘉靖《六合县志》卷一《地理志》,转引自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
③陈铎:《坐隐先生精订滑稽余韵》“等秤铺”,转引自路工《访书见闻录》。
④《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十《市廛》“私造斛斗秤尺”。
⑤崇祯《祁州志》卷十《杂事志》“兴革利弊”附:平量法。
⑥嘉靖《莱芜县志》卷二《集市》,转引自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
洪武元年(1368),太祖针对当时物价起伏较大的情况,命在京、在外兵马司每隔二三日“时其物价”①,即由官方确定物价,并向民间公布,以平抑市场价格。
二年(1369),又制定“时估”制,命“府州县行属”,“务要每月初旬取勘诸物时估,逐一核实,依期开报,毋致高抬少估,亏官损民”。
如果“物货价直高下不一,官司与民贸易,随时估计”②。
二十六年(1393),又规定,民间市肆买卖一应货物的价格,“须从州县亲民衙门,按月从实申报合于上司”③。
宣德元年(1426),朝廷颁令,凡“藏匿货物、高增价值”的客商,都要给以罚钞处理④。
《明律》对此有进一步规定:“凡诸物行人评估物价,或贵或贱,令价不平者,计所增减之价,坐赃论;入己者,准盗窃论,免刺”⑤;“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若见人有所买卖,在傍高下比价,以相惑乱而取利者,答四十”;“若已得物利,计赃,重者准窃盗论,免刺”⑥。
嘉靖二年(1523),中央政府再定市易之法,重申上述各项规定。
各地方也建立起“每月朔望,各集经纪,谨较斗秤,备访物价”⑦之制。
当时物价的基准,是以国民赖以生存的粮食的价格为转移的。
朝廷为掌握平抑物价的主动权,通过国家行为,如建立预备仓,实行收籴、平粜制度等,来保证物价的平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①。
对于赢利过多的行业,政府则采取限制措施。
如对既无“舟车之榷”,又无“江湖之险”的典当行业,《明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
若他们违禁取利,要给予“笞四十”的惩处②。
商品质量管理制度商品质量问题,一般由各行各业的商品经销者自己来把握,但政府也有原则规定,并赋以法律形式。
《明律》定:“凡造器用之物,不牢固、真实,及绢布之属纰薄、短狭而卖者,各笞五十,其物入官”③。
货物“不牢固”,纺织品“纰薄”、“短狭”,均属次、劣商品;“不真实”,则是指冒牌、假伪或者以次充好者;“短狭”,也指尺寸不合格、数量不足的商品。
实际上这是规定了伪劣与不合格商品不得在市场交易,否则要受到制裁。
①顾炎武:《日知录之余·校勘斛斗秤尺》。
②《大明会典》卷三七《课程》“时估”。
③《大明会典》卷三七《课程》“时估”。
④《大明会典》卷三一《库藏》“钞法”。
⑤《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十《户律》“市廛”。
⑥《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十《户律》“市廛”。
⑦梁材:《议勘光禄寺钱粮疏》,《明经世文编》卷一○二。
①参见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
②《明律》卷九《户律》“钱债,违禁取利”。
③《明律》卷十《户律》“市廛”;《大明会典》卷一六四《市廛》。
平抑物价和质量管理制度,对于约束奸商,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均起过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机制本身的原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严重存在,市场贸易中高抬物价、弄虚作假、欺诈行骗的情形屡见不鲜。
尤其明中叶后,不法商人更和贪官污吏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使物价、质量等制度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
正德年间,流传民间的一首俗曲说,生药铺里“高价空青,值钱片脑,罕见牛黄。
等盘上不依斤两,纸色中那管炎凉。
病至危亡,加倍还偿。
以假充真,有药无方”。
香铺内“有香名色无香味,戗喉喷鼻。
一团烟气,多半是榆皮”①。
货币规范制度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是商品交换的主要媒介,是市场贸易得以公平进行的关键。
政府对货币的规范、管理一般都十分严格。
但由于明朝不恰当地推行“钞法”,致使几度出现国钞危机,造成流通货币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