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 第一章 地球与地球仪复习教案11
中考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复习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识别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局部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准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5.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6.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0000S)。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区一等奖)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学案导引:
一、忆历程,识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哪几个代表性事件、、、。
3、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至少说出四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面貌呢
2、与地球的真面貌相比,地球仪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教学反思:
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知识点少,考点更少,却是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题材。
由于教材所给材料比较单薄,往往在教学中简化,所以设计过程为收集资料,讨论,谈感悟。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汇总,补充了教材材料的不足。
同时,丰富了师生的历史地理知识,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合作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科学史教育。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3)了解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坐标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学会查找和解读地理信息;(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兴趣,增强地理学科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3)经纬线和坐标系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的赤道、南极、北极的确定;(2)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3)经纬网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实践操作法:动手操作地球仪,学会查找和解读地理信息;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掌握经纬网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和地球模型;2. 地图和相关资料;3. 教学课件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仪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学会查找和解读地理信息。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的赤道、南极、北极的确定;(2)讲解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3)讲解经纬网的应用。
4.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掌握经纬网的应用;(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地球和地球仪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绘制一幅简单的经纬网地图;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认识地球仪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2. 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和测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形状;2. 借助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教学难点:1.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模型;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球的形状是如何得出的。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利用地球模型,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
三、介绍地球仪(5分钟)1. 教师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2. 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
四、学习地球仪的使用方法(5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定位和测量。
2.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和测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
六、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2. 借助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初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学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球运动复习学案【图说基础】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认识经纬线:在下图中标出地球仪上的两个极点,写上名称;在图上用红笔描出两条纬线,用蓝笔描出两条经线。
并进行比较,完成表格内容。
5、认识五带。
【图解疑点】 1、经纬网判读。
2、二分二至。
【目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图完成第1~2小题。
1.图中本初子午线是A.A线 B.B线 C.C线 D.D线2.图中构成东西半球分界线的两条经线是A.A线和C线 B.A线和D线C.B线和C线 D.B线和D线2013年8月31日~9月12日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行。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3~4题。
3.辽宁全运会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的A. A-B段B. B-C段C. C-D段D. D-A段4.辽宁全运会期间,济南的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出现极昼现象读右图,完成5~6题。
5.在该图中A.太阳正好直射在赤道地区B.南极地区笼罩在黑夜之中C.北京的天还没亮呢D.对全球来说,白昼范围大于黑夜范围6.如图中所示,北京A.正午太阳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位置B.正好是新学期刚开学C.白天短,黑夜长D.是一年中风沙天气最多的季节二、综合题。
1、读图,完成下题。
(1)写出四个点的经纬度:A( ) B( ) C( ) D( )(2)位于南半球的是;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点是。
2、读图回答问题。
(1)读下图可知,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或逆)时针,自转周期是。
在右图中画出地球公转方向(2)由左图可知,A点所在的纬度是_______,一年中_______(有或无)阳光直射现象。
(3)当地球绕日公转至甲位置时,济南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的最(长或短)。
此时南极圈以内有什么现象。
(4)若一年中的某段时间,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由南回归线移动到北回归线,则右图中地球在公转轨道甲、乙、丙、丁位置上的运动轨迹应是→→。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学科组2022年9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整体分析【课标解读】·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教材教法】1.教材分析“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及地形图的判读四方面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发生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等知识的考查较多。
对地图的考查也较多,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在地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将是重中之重。
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地地区经纬网图、地球公转图、地形图的判读等。
考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地球公转及五带的划分、地形图的判读等。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图文资料分析题等。
重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点的位置、地图的判读。
难点: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法建议由于本章内容包括经纬网和地图等大量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图示法:利用挂图、手绘图、动图等不同方式来表示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直观性。
江西省近年中考地理复习 第一章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设计(2021年整理)
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教案设计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教案设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
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
五带的划分及特征.教学难点:1。
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3. 教学过程【导入】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
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活动2【讲授】昼夜更替[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活动3【活动】小组探究[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中考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记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4.地球上位置最北的地方在()
A.温带B.寒带C.北极D.热带
5.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北向南D.自南向北
6.太阳光的直射点最南到达()
A.南回归线B.南极圈C.北极圈D.北回归线
7.在公转过程中地球的地轴是()
A.直立的B.倾斜的C.朝南倾斜D.朝不同方向
8.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地球和地图》
章节(课题)名称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学时
1
总课时
8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会判断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掌握半球的划分。
3、理解记忆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4、理解记忆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5、理解记忆地图的三要素。
过程
方法
通过理解记忆及讲解的方法掌握本章的重点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认真分析并且回答相关概念.
自己分析并做出答案.和同学分析讨论改正错误.
加深记忆.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
性
化
教
学
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A.赤道地区B.寒带地区C.南回归线附近D.北回归线附近
13.在地球仪上经线是()
A.圆B.半圆C.直线D.四边形
14.读《五带划分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处的热量带名称: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内部物质组成;2.掌握地球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基本地理概念;3.熟练掌握使用地球仪的方法,理解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符号;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及内部物质组成;2.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3.地球仪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4.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符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及内部物质组成;2.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3.地球仪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地图符号的理解及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师生互动:•老师通过提问引出本课主题:“你们对地球的了解有多少?地球是怎样一种存在呢?”2. 讲授环节2.1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基本形态、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的介绍;•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基本地理概念的讲解;•地球仪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的介绍。
2.2 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符号•地图上的符号和色彩的意义;•地图使用时常用的比例尺、经纬度等。
3. 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寻找某个国家或城市的位置;•让学生制作一份小地图。
4. 总结环节老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强化重点。
五、教学方式1.课堂讲解;2.学生操作地球仪。
六、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2.练习环节;3.学生制作的小地图。
七、拓展延伸1.了解世界地图;2.知道南北极的情况;3.制作各类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中考复习1地球与地球仪
20° P
10°
10°
10°
20°
10°0°10° 20°30°40° 20°10°0°
B
C
D
◆考点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经线和纬线 相互交织,就 构成了经纬网。
常见经纬网图
1 确定位置
首先找出该地纬度所在纬线,然后在此纬线上再 找出该地经度所在的经线,它们的交点就是该地 所在的位置。
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 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
特
长度 长,两极为零,南北纬度数相同即
长度相同。
相互 关系
所有纬线相互平行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所有经线交于南北极点
点 间隔
指示 方向
任意两条纬线间间隔相等 指示东西方向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 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
指示南北方向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课堂反馈
1.下列证据中不能确证地球是球体的是( D )
A.海边看船
B. 环球航行
C. 地球卫星照片
D. 观察日月形状推测
2.首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航海家是( D )
A. 哥伦布 C. 魏格纳
B. 伽利略 D. 麦哲伦
3.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关于地球形 状和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
(1)北极上空俯视图:经度按逆时针方向增大的为东经,减 小的为西经。
(2)南极上空俯视图:经度按顺时针方向增大的为东经,减 小的为西经。
南半球、西半球
低纬度
W
E
N
S
A: (5ºN,10ºW)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升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初中地理复习课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复习课优秀教案初中地理总复习第⼀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1)形状:地球是⼀个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球体。
(2)⼤⼩:表⾯积=5.1亿平⽅公⾥;平均半径=6371千⽶;⾚道周长=4万千⽶(3)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照⽚,是地球影⼦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4)麦哲伦环球航⾏路线:西班⽛→⼤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西洋→西班⽛。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定的⽐例进⾏缩⼩的模型。
(2)意义:可以⽅便我们知道地球的⾯貌,了解地球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周的圆圈。
(2)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3)地轴:假想的地球⾃转轴。
(4)两极:地轴与地球表⾯的交点。
(5)经、纬线的特点:①特殊纬线⾚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字母N 表⽰;⾚道以南为南纬⽤字母S 表⽰,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纬度。
②特殊经线0o经线——也叫本初⼦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字母E 表⽰,以西为西经⽤字母W 表⽰,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台的旧址。
180°经线——⼤致与“国际⽇期变更线”⼀致国际上规定20°W 和160°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15°W 位于东半球;165°E 位于西半球。
⾚道0o低纬度中纬度中纬度⾼纬度⾼纬度 60oN30oN30oS60oS90oN 90oS北寒带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 )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道(0°)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标要求1、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的学习,除了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资料认识地球的形状,并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学会运用地球仪,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并利用地球仪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3、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难点: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影像及名称,让学生看图描述地球的形状。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名称,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初步的认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新课讲授活动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出示由远古时期到21世纪的四组材料:1、结合材料,归纳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过程并完成填空;2、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补充月食、海岸观船、登高望远三个例子,并完成一组选择题。
中考地理《复习课教案:《地球与地球仪》》复习教案
复习课教案:《地球与地球仪》【复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2、用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重难点】重点:理解经纬网(度)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难点:东西半球的判断;【教学方法】归纳法、对比法、读图法、【复习过程】这一节我们复习“地球与地球仪”,这一部分是我们学地理以来最难的内容,俗话说“难了不会,会了不难”,我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一定会化难为易!大家有信心吗?首先看学习提纲,大家结合课本自主复习。
(一)教师展示学习提纲,学生自主复习。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二、地球的大小三、地球仪四、经纬网学法设计:学生自主复习,回顾、理解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二)知识点梳理一、人类认识地球地球形状的过程(教师)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示意图。
(教师)强调:(1)认识的顺序:天圆地方(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2)关键证据: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最终证明地球真实形状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生活中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例子:①登高远望。
②海面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到整个船身。
③月食现象。
(4)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重点强调:地球是个不规则球体)学法设计:师生问答式。
基于学生自主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先提问学生,再据此做补充和强调。
二、地球的大小(教师)由于地球是个球体,所以我们通常从半径、周长、表面积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赤道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教师注意强调单位)提问:毛主席在七律《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星河。
”这个地方在哪里?再次强调:赤道周长4万千米即8万里。
【练习衔接】1.读下列图片,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②→③→①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B.地球表面积为5.1平方千米C.地球赤道周长约8万千米D.地球的形状是规则的正圆球体三、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地球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 与同学们谈地理锁定目标1、你知道地理讲什么吗2、你知道怎样学习地理吗 识别目标1A 、 好多外地人到了西藏都感觉身体不适,是因为这里太热了。
B 、我国北方人爱吃面食与这里生产小麦有关。
C 、四季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D 、城市和乡村的变化与我们没有关系。
2.下列现象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现象不相符的是 ( ) A 、 “小桥流水人家”。
B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C 、陕北有些人住窑洞。
D 、 水乡牧民多。
3 请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地理现象 。
攻克目标目标A 地理学什么右面四幅图说明了 、 、 等都与地理有关。
[思路分析] 西亚的沙特阿拉伯,气候终年炎热,降水稀少,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旅馆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
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人文景观。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有发展渔业的良好自然条件。
日本的渔获量居世界第一位,销售鱼等各种海产品的市场很多,人们也有喜食海产品的习惯。
非洲的东部是高原地区。
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适应了缺氧的环境。
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
这就是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桑树的生长。
桑叶是蚕的食物,蚕吐的丝经过加工,是纺织丝绸的原料。
因此,这带有悠久的植桑养蚕的历史,丝绸工业久负盛名。
这些漂亮的丝绸服装为国家换取了很多外汇。
【答案】居住,饮食、体育运动,服装【注评】 生活离不开地理,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有关,生产生活中地理的知识更是随处可见。
因此,同学们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认真学习地理。
目标B 怎样学习地理 例2.下列做法中,符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原则的是( )A 、在陡坡地种粮食。
B 、 在干旱地区发展水稻种植。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
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3.(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从观察天与地的形状到体验古人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感悟探索精神,更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延申和思想的共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有趣也有用。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