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常香玉的唱腔艺术

论常香玉的唱腔艺术
论常香玉的唱腔艺术

论常香玉的唱腔艺术

一、研究缘起

豫剧又叫“河南讴”、“靠山吼”、“土榔戏”、“高调”、“河南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是对豫剧最为普遍的称呼。上一世纪30年代,有人用“豫剧”一词指称河南所有的地方戏剧种,虽包括豫剧但并非它的专有名称。到了上世纪50年代,“豫剧”才成为单独指称豫剧的专有名词,同时也被普遍承认。河南豫剧至今己有三百年的历史。几经兴衰,豫剧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品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梆子即豫剧在清代末年已流传河南大部分地域,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形成同一个剧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唱腔、表演、甚至上演剧目都具有地域特色。逐步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地域分支: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后来因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的血缘关系较近,在曲调和音乐风格上基本相同,豫剧后来形成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艺术派系。1980年,河南省文化局举办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风、阎立品被誉为“五大名旦”,“五大名旦”在传播过程中慢慢演变为“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常香玉为代表的“常派”最为著名,被誉为“豫剧皇后”。她以自己独特的唱腔塑造了不同的光辉艺术形象,使豫剧艺术不断繁荣和兴旺,使豫剧进入了百花争艳的新时代!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也是我国著名的优秀戏曲艺术家之一。她的演唱艺术被人们推崇和热爱,并能在豫剧界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笔者童年也曾受其影响。无论是她的刨腔方法还是唱腔的演口昌方法,在豫剧唱腔音乐发展史上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而且在豫剧唱腔艺术的当代命运和未来发展中更弥足珍贵。她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豫剧唱腔的传统规律,而且善于在继承民族遗产的基础上,根据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创造性地发展豫剧的唱腔,同时又能通过吸收兄弟剧种的优秀唱腔来丰富豫剧艺术。由她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多彩的唱腔和演唱方面的经验,不仅在豫剧界、戏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的声乐界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意义。因此,对常香玉的演唱艺术进行学习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花木兰》又是常派最有代表性的演出剧目之一,也是中原人最喜闻乐见的一部戏,常香玉真情满怀的表

演和她那一系列动人心魄的优美唱腔让入百听不厌。《花木兰》历经50多年的舞台实践至今仍常演不衰,足以说明其艺术魅力的深厚。李尤白写的原载于《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观常香玉(花木兰)》:幽闺慢道尽绮罗,雄装木兰勇执戈,香玉演来谁得似,卫国英雄壮山河。而且常香玉的演唱特点在这部戏中都有很多具体的体现,所以笔者想通过研究这部戏,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学习声乐的同伴充分了解和学习常香玉那独特的唱腔,研究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戏曲音乐。长期以来虽然有著作对常香玉的艺术进行了研究,但是我认为这与她对河南戏曲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她所具有的艺术地位是不相称的,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研究她的唱腔和表演等特点,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学派做贡献。

二、常香玉的简介

常香玉是位艺术成就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胆略惊人的豫剧革新家和才华横溢的豫剧旋律作曲家。她善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注重传统,敢于创新,为豫剧唱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常香玉在对豫剧唱腔的创造与拓展上,将豫西调深沉、浑厚、悲壮、缠绵的风格与豫东调的高亢、奔放、挺拔、激越的特色相交融,冲破门户之见,有机化合,自出机杼,承受着“豫剧叛徒”、“新圣人”等骂名,成功地创制《花木兰》、《拷红》、《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和现代戏《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人欢马叫》、《于无声处》等一批优秀唱段,还谱写并演出了20首豫剧清唱,不仅把豫剧唱腔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且开创了30年代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声腔合流的新局面,而且许多剧目已经成为豫剧艺术精品,有的已经在舞台上演出半个世纪,至今仍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传唱不息,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为豫剧艺术画廊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常香玉在70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形成了一种表演艺术流派。她表演的人物性格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刻画入微。所以她扮演的角色,总是一人一貌,柯栩如生。在演唱上。她既十分重视技巧,又反对忽视入物、感情。因此她的演唱能做到雅俗共赏,流行全国。

三、常香玉的唱腔艺术

戏曲的唱腔,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戏曲用以表达剧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段。原来传统戏的创作不像现代剧目,由作曲设计唱腔,然后教演员唱或把谱子发给演员唱,而是唱腔的创作与演唱都是由演员来完成

的,而这种唱腔的创作和我们现在的专业作曲又有所不同。以板腔体系的唱腔创作来说,它要根据各剧种固有的板腔,按照不同的剧情、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演员来设计新腔。这种特殊的创作方法,给戏曲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自由天地,给演员带来了发挥艺术才能的极大可能性。

豫剧的唱腔基本上属于板腔体系,它包括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等板类,而每一种板都可以有许多种变化,问题就在于演员如何在这些基本板腔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的不好,就会千篇一律:用的好就会丰富多彩。“常香玉设计新腔总是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是根据人物和唱词的需要,在豫剧板路中选择比较合适的板式,作为新腔的基础。在选定的新腔基础的传统曲调不足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时,再借鉴、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长处来丰富自己的唱腔。正是这样,常香玉根据剧情和艺术的需要,不断发展传统唱腔,不断创造新的唱腔。她创新腔不脱离就腔,用传统腔又能除旧布新,艺术跟着时代的步伐,所以常派艺术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的清池,总是生机盎然。她的唱腔欣赏起来,总让人感到既有纯朴地道的豫剧味,又非常新颖。”她创作的豫剧唱腔极富有特点:朴实、新颖、耐听、富有时代感、形象鲜明、准确,极富个性、风格清新,独特,更具色彩性。常香玉的演唱艺术,所以能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唱腔刨作的成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下面就常香玉的创腔经验进行分析。

(一)、创腔经验

l、豫西调的继承与创新

常香玉从九岁起,跟她父亲学唱河南梆子中的豫西调,她的父亲张福仙,就是早期较有修养的豫剧豫西调的旦角演员。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基本板腔及使用各种板腔的基本规律(如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等及各种板腔变化的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保留在某些剧目里和某些演员身上,所以她父亲除了亲自给女儿教戏之外,还主张她从多方面学习,看好戏,看名角。她自幼学戏非常刻苦,对传统豫西调唱腔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学得又多又扎实,所以她有很深厚的豫西调传统唱腔的功底。因为她认真学好了传统豫西唱腔,创造新腔时方有坚实得基础可凭。所以她在许多戏中,都能够把豫西调传统唱腔运用得十分自然妥贴,收到了老腔不老,常听常新的效果。“豫剧原有的曲调和别的兄弟剧种一样,遗产异常丰富,这些曲调有着优美的音乐传统和艺术表现力量,应该

感谢我们的祖先,我们的老前辈,给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遗产,我们将会脱离传统,失掉风格,甚至失去演唱创作的基础。那就是必须先学好老腔老调,然后才能掌握风格,继承传统,然后才能在不脱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唱腔的运用和发展。”实际上,大多数传统唱腔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豫剧的骨骼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唱腔。之后她以自己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对其名戏进行新的加工整理,突破传统,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新。2、豫东调的融合

常香玉是宗豫西调的,直接传教她的张福仙是河南梆子豫西调支派中造诣很深的艺人。常香玉也是以师承“豫西调”而成名的。但她并不把自己局限于唱“豫西调”,而在成名之后又学了豫东地区的祥符、豫东、沙河等各调。

豫西调和豫东调本来就是河南梆子中的姊妹基本腔调,两者在曲调性格上的特点各有千秋。尽管两种基本腔调通过板式的变化以及其他创腔手法,也能适应表现各种各样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出各种各样人物的音乐形象,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说来在表现欢快激越的情绪时,豫西调就不如豫东调;在表现深沉悲壮的情绪时,豫东调就逊色于豫西调。既然豫西调和豫东调都是河南梆子的基本腔调,为什么就不能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昵?常香玉不顾当时旧社会唱“豫西调”的演员不准唱“豫东凋”的规矩,仍然坚持走打破“豫西调”和“豫东调”之间界限的路,促进了豫西豫东调的交流融合。她往往为了人物剧情的需要,而吸收豫东调。吸收豫东调最成功的当属她的《拷红》。在《花木兰》中也多处运用了豫东调和豫西调的融和,比如《将姐姐和弟弟的手儿拉紧》一段,就是以豫东调和豫西调的相互交织来表现不同的语气。

3、对于豫剧内部音调、唱法的吸收

对于内部音调的吸收上面已讲过她根据人物剧情的需要吸收豫东调的情况,下面说她对于唱法的吸收。常香玉原是宗豫西调的,又是专习旦角,所以她的唱腔是以豫西旦角唱腔为起点的,对于旦角之外的种种因素,对于常香玉来说都可以算是她本行当唱腔之外的外来因素。吸收豫东调完全是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她对于小生腔唱法的吸收,也完全是从塑造人物出发的。在《花本兰》的唱腔中,当花木兰以威武的壮士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唱腔里亦用了不少小生的唱法。这种行腔和唱法的改变正是剧本内容的要求,所以这种吸收也是从人

物出发的吸收。

4、其她艺术品种特点的吸收

“在运用原来曲调不足以表达人物感情的时候,我也会吸收其他剧种的唱腔,来刻画我所表演的角色,在这个问题上,我过去的唱腔并不都运用得恰当,但我不同意在这类艺术问题上,任何简单化的、不加具体分析的笼统的说法,我们反对固步自封的保守,也反对生搬硬套的粗暴。”

在常香玉的唱腔里,还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京韵大鼓等其他剧种、曲种和民问歌曲的旋律音调。原来她也曾把大鼓、河南坠子整段的曲调运用到豫剧唱腔中来,但这样的吸收,她自己也感到效果不好。于是便开始谨慎起来,采用局部的吸收方法,把其他剧种、曲艺的唱腔音调糅合在豫剧唱腔中。这样既丰富了原来的唱腔,又不会丧失固有唱腔的特点。如:《花木兰》一开场中的“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唱段,是以豫东调为基调的,但唱段最后一句腔中,“长寿”二字的音调很有京剧运腔的味道。但我们无法说这几旬唱词不是豫剧,相反的,正是从这句唱词中可以欣赏到淳厚的豫剧唱腔韵味。

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善于吸收兄弟剧种、曲种和民间歌曲的音调,固然能够丰富本剧种的唱腔,但如果吸收的方法不当或生搬硬套,便会影晌副种风格。所以我们从常香玉唱腔中可以看出,其中对于吸收兄弟剧种、曲种和民歌的音调是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而且又注意这些外来音调的豫剧化,因此既不影响豫剧的基本风格,又增添了豫剧的色彩,丰富了豫剧的唱腔音乐。

常香玉善于博采众长,从不拘泥于固有程式的局限,敢于大胆突破传统程式的束缚,只要是剧情、人物所需要的,群众喜爱的,她都大胆使用。她吸收豫剧以外的唱腔,常给人以新颖之感,许多外来因素,经她处理后会融合得和豫剧格调一致。她能把河南曲剧得一个曲牌〔诗篇〕运用在《花木兰》这场戏中,而且衔接得如此完美,这也就是《花木兰》的整个唱腔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非常之强的原因之一。

5、生活语言音调的融合

任何一种戏曲唱腔或基本腔调,它们最初的形成都是和当时当地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尤其是生活语言音调和唱腔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的生活语言有它相对稳定的一面,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就有很大差剐。所

以对于戏曲唱腔的创作来说,随时注意对于生活语言音调的吸收,才能使剧种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传统的豫剧唱腔中,本来就有和生活语言音调直接相关的板腔(如〔滚白〕、〔叫板〕,腔中夹带抽泣声等)。常香玉的唱腔创作,不仅继承了传统中的有关板腔,而且密切注意到了当代生活语言音调的吸收,所以她的唱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对于吸收生活语言音调,当然不仅限于口头语言音调,同样也包括哭声、笑声一类的音调。传统的豫剧唱腔中,哭声、抽泣声不少,但不常见有笑声。虽然在生活里笑声很平常,谁都会笑,但是要把笑声融合到唱腔中去,笑得自然贴切,这却是很不容易得。常香玉受到外国民间歌舞团一位歌手演唱的启发,终于把生活中的笑声融合在唱腔中。在《花木兰》中也多次运用了生活语言音调。

(二)、常香玉的唱腔特点

常香玉在创腔的宝贵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升华,形成了她独特的唱腔特点。“她的唱腔初听起来,似乎也都是普通的豫剧唱腔,但却能做到一个戏一个样,处处新颖,有人物、有性格,而且感情深厚,耐人寻味。她不是以行腔花巧取胜,但并无平淡乏味之病;她的唱腔不但保持了豫剧的朴素大方、高昂奔放的特点,而且又不乏优美华丽、细致委婉的表情。”她的唱腔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反复磨练出来的,所以她的唱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考验。

1、唱腔要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字正、腔圆、板清、情真”,是我国戏曲声乐艺术传统中的所谓“四绝”。字、音、板固然要妥贴,但更重要的是“情”要“真”,即所谓表达感情要充沛、真实,要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唱“情”的基础是“声”,“声”的目的是为了传情,“声情并茂”一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常香玉正是遵循着这样一个传统的美学原则,所以她的唱腔才具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唱腔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特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常香玉唱腔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常香玉认为“唱戏曲演员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这是我国戏曲的一个特点,要求一个演员能用音乐的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即使在看不见他的舞台表演的情况下,单从他的歌声中,就可以感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变化,是完全应该的。听收音机中的戏曲节目便是很好的例子。”她常说‘离开了人物感情

是不能唱戏的’,她认为,‘要想唱得好,首先要‘吃透’人物性格,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贯穿在一个演员的全部表演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唱腔中最重要的和最难的一点。’“演员必须在唱腔上把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具体情感表现出来”,所以她不仅吸收豫东调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吸收剧种内部音调和唱法、吸收外来剧种的优秀成分、吸收生活中的语音语调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一字一腔都不离开刻画人物性格与表达思想感情,真是“曲情俱嘉”。在板式的运用上也能通过板式的变化来刻画人物,比如拿《花木兰》、《拷红》、《自蛇传》中演唱的三段慢板来分析,这三段唱腔虽然都使用了同样的一种板腔,花木兰、红娘、白素贞又同样都是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斗争精神的正面人物,在性格上有她们的共性,但她们却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三个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但是通过她用不同的唱腔和唱法上的变化,就成功的塑造了三个不同个性的人物,也分别表达了她们每个人物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还有,在《花木兰》唱腔中,按她自己的说法,她‘用了较多雄壮和豪迈的调子来表现这位征战疆场、斩敌擒贼的女英雄。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下,为了表达人物的具体感情,又可以变换使用各种调子,不受限制’。我认为这就是她多次强调的‘唱腔要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

2、唱腔要新颖

常香玉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确实极具有革新精神,唱腔新颖也确实是她演唱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前边已谈过传统的豫剧唱腔多半保留在一定的剧目中或某些演员身上,因此,学习传统的唱腔,往往要通过向某演员学习剧目才可以学到手,常香玉就是这样学习过来的。此外,她也向同一时代的演员,或其他行当的演员学习,她没有门户之见,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从多面学习,取人所长,融会贯通,以丰富自己的唱腔艺术。熟悉豫剧音乐的人可以听出常香玉在唱腔中吸收别的演员的某些音调或特殊唱法,但由于她运用的恰当,并加上了自己的再创造,因而总是能不露痕迹,仍能自成一派。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说过:“大凡一个成名的艺人,必要的条件,是先要能向多方面撷取精华,等到火候够了,不知不觉的就会加以融化,成为他自己的一种优良典型”。

常香玉在设计自己的唱腔时,总是首先强调运用豫剧的原有的曲调,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感情,根据不同的剧本和唱词,“有时变换它的高低,有时变换它

的长短,也有时变换它的轻重,还有时把这几种方法互相结合使用。在用原有曲调表达不了人物感情时,也适当地吸收辨来的曲调”因而,听她的唱腔,总使人感到非常地道又非常新颖,由点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新旧难分。比如在《拷红》中的一句,原来的老唱腔是这样的:

在绣楼我奉了……

后来常香玉在细微的地方做了处理,如节奏的变化旋律的不同装饰,时值的伸长与缩短等创制了新腔:

在绣楼我奉了哪个呀哈哼啊哈

这句腔就非常活泼生动,曲调也很华丽,听起来就异常新颖。其实它也只是把老腔作了伸展,旋律作了装饰,用了几个衬字,演唱时作了细致的处理。当然这也是她唱腔变化的冰山之一角。

论冰心散文艺术风格

真心、真情、真爱,营造美的精神乐园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王永军 (张家口教育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文坛巨匠冰心用真心、真情、真爱,书写散文,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清丽典雅、隽永雅致、富于哲理和抒情韵味,为我们营造一方美的精神乐园。它们带来的不仅有美感上的享受,更有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净化。 关键词:冰心散文、艺术风格,真心、真情、真爱,美感 在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讴歌大自然、母爱与童心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女性,她就是可亲、可爱、可敬的冰心老人。冰心在小说、散文、诗歌和翻译工作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其散文,取材广泛,其中以回忆往事、描写自然和爱的哲学最具特色。她以柔美细腻的笔调,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丽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美的精神乐园。 下面我们就从冰心散文的题材上来进一步探讨她作品的艺术风格。 一、心的灵动 郁达夫曾评论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女士文章的极致。”从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可见这位世纪同龄人与时俱进,蜿蜒起伏的心路历程。早年的《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等,在“五四”新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的影响下,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爱、童真和自然美,寻味人生的乐趣和慰藉,探求生命的奥秘和意义,营造了一方和霭温柔的精神乐园。步入中年后,她涉世渐深,在《平绥沿线旅行记》、《默庐试笔》和《关于女人》等作品里,拓宽了取材面,增强了现实感,也巩固和深化了她原有的精神信念。从海外回到新中国后,她年过半百而青春焕发,以《归来以后》、《樱花赞》和《拾穗小记》诸多篇章,反映祖国的新生气象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表达了一位跨时代老作家的热情和忠诚。度过十年浩劫的冰心老人依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而且磨练得相当坚韧、清澈、睿智和老练,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活力,所作《晚晴集》、《我的故乡》、《关于男人》、

艺术与政治语言

艺术与政治语言    [英] 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斯默克[Smirke]来访,他谈到‘展览目录’,并赞同其中的说法,即一直以来对透纳的绘画作品存在着某种‘恶意的批评’,而此类批评应用于控诉,但不论你多么讨厌一幅画,这种批评与之全然不相称。”  各位研究19世纪艺术的学者都将熟知这段1815年由画家兼日记作者约瑟夫?法林登[Joseph Farington]所记录的谈话中更深广的含义,因为几乎所有如今享有极高声誉的画家的早期作品都曾遭遇极端的敌意,这已经在无数通俗传记中神化为传奇故事。这种情况也不完全是新出现的,忽视(而非敌意)的传统当然是历史悠久的。然而有时“恶意”真的达到了非常意想不到的程度,康斯坦布尔、透纳、德拉克罗瓦、库尔贝、马奈和印象派画家,马蒂斯,毕加索和许多其他广为人知的艺术家都曾遭遇。  这些艺术家大多也有他们忠实的拥护者,如果我们要真正理解批评的背景,就必须大大地矫正公认的观点。没有任何单一的解释,可以说明1800年到1945年之间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出现的极为不同的敌意形式。然而,我们似乎有理由表明,“应用于控诉罪恶的恶意的批评”并非完全由美学问题所激发出来,其促成因素之一可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艺术变化与政治变化相联系。  艺术的品质反映一个社会政治的、社会的、道德的或者宗教的健康程度(然而这些价值是确定的)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比众所周知的皮金、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对此的大力宣传要早数个世纪。在此,我并不想讨论这个问题的价值或者它的影响力,而是关注它在一个特殊的上下文中的显露:即语言的出现,因为正是在这里其效应最有影响力也最不容易被察觉。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的《乔托和演说家》[Gitto and the Orators]一书研究了15世纪意大利论艺术的人文主义作家可资利用的术语,以及这些术语是如何制约他们对艺术作品做出反应的。我们都倾向于对隐喻做出反应,有时甚至违背我们的意愿,这些隐喻从任何严肃的批评角度来说都显然是误导性的。我们只需要想想曾经运用于艺术讨论中的最常用的类比就能理解——譬如将艺术类比为人类的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衰老期。并且(回到我所讨论的基本主题),就个人经历而言,我听说过的第一篇艺术批评是将毕加索说成一个“布尔什维克”;而事实上,许多年以后这位艺术家才对共产党表现出一些兴趣。  虽然这两者(艺术和政治)永远不可能完全分开,但是也不消说我将要讨论应用于在我们看来是非政治性新发展上的政治性术语。因此我将不触及那些似乎参与了政治事件、被认为是革命派而受到反对或者欢迎的人,例如画家大卫,库尔贝和毕加索。即使这样我必须先列出一个先决条件,因为在1819年,吉里柯记述了一件有趣而讥讽的事,说明了理由充分的政治反应是如何轻而易举地应用于明显的艺术风格问题上。在给朋友的一封提及《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当然这是一幅确实承载着强烈并且是蓄意而为的政治暗示的绘画,因为这次海难事故被断言是由政府的玩忽职守造成的)受欢迎的信中,他说:“在这样一件作品中,你领会到一篇自由的文章在赞美一种真正爱国的画法,一种民族的笔触。而由极端保皇分子来评判同一件作品,它只不过是一件遍染暴乱色彩的革命之作。”  显然只有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生活全盘政治化以后,那些沿用至今的有专门意义的词,比如“先锋”、“反革命”和“无政府主义者”等等才能被艺术评论家广泛运用。此后风格和政治的等式非常迅速地生成了。早在1794年,当讨论哪些绘画应当在巴黎新落成的国家博物馆中向公众展出这个问题时,一份官方报

艺术与道德_亨利_詹姆斯小说理论中的自由精神

2007年1月 第28卷 第1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an.2007 Vo l.28N o.1 艺术与道德 ——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中的自由精神 陈 丽,郑国锋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 摘 要:本文从人文道德的角度研究詹姆斯的小说理论,认为其中体现了自由的道德精神。詹姆斯把小说定义为个人对生活的直接印象,同时认为艺术的道德价值在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本文根据克尔恺郭尔的观点,把自由定义为无限的可能性,指出在詹姆斯的理论中,正是个人对生活片刻的印象所引发的想象,个人视角的独特性,个人视角理解生活时所不可避免的困惑,表现了人生的广阔性、多样性和无限性,体现了追求自由的道德精神。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自由 中图分类号:H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7)01-0074-04 Abstract:T his paper pr obes the mor al dimension o f Henr y Jam es's nov el theor y,ar guing that James's novel theo ry represents a spirit of fr eedom.James defines no vel as a per so nal,direct impr essio n o f life,and insists that the mo ral sense of a wo rk of ar t depends on the ar tist's pr ime sensibility.Accor ding to Kierkeg aard,fr eedo m means possibility for po ssibility.T his paper,ther efor e,concludes that it is the imag inatio n ar oused by per sonal impr ession,the partic-ularity of perso nal impressio n,and the bewilderment w hich inevitably a cco mpanies the per so nal impressio n of life t hat gura nt ees the infinite possibility and plur ality o f life,embo dy ing a spir it o f freedom. Key words:Henr y James;nov el t heo ry;fr eedom 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以对小说形式和技巧的重视和不懈探索而著称,自珀西?拉伯克(Percy Lubbock)、韦恩?布斯(Wayne C Boot h)以来,都把詹姆斯看作是唯美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着重探讨他的小说理论。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从人文道德的角度研究詹姆斯的艺术理论。这是最早可追溯到约瑟夫?华伦?比奇(Joseph Warren Beach)的T he M ethod o f H enry James,他系统研究了詹姆斯的艺术技巧,并认为小说家的技巧同他的伦理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劳伦斯?霍兰德(L aurence Holland)的《视觉的代价:亨利?詹姆斯的技巧》(T he Exp ense o f V ision:Essays on the Craf t o f H enry J ames)对詹姆斯的小说及其纽约版序言(“Pref aces to t he New York Edit ion”) 进行研究,认为詹姆斯的小说形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含义。萨拉?多尔蒂(Sarah B. Daughert y)在其《亨利?詹姆斯的文艺评论》(T he Literary Criti cism of H enry J ames)中也提到,詹姆斯对小说艺术的追求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维维安?琼斯(V ivian Jones)的《批评家詹姆斯》(J ames the Crit ic)也持有类似看法。最近的多萝茜?黑尔(Dorothy J.Hale)提出,詹姆斯的小说叙述理论中存在着牺牲自我,尊重他人的道德价值,并把詹姆斯的形式主义称为社会形式主义。 本文沿袭这一批评传统,认为詹姆斯的小说理论表现了一种追求自由的道德价值。文章将从作家本人对艺术的道德价值的定义出发,研究他的小说理论与自由这一人文道德精神的关系。 小说的道德价值是19世纪英美文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詹姆斯的评论著作中也经常出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詹姆斯一向反对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艺术,他在纽约版序言中说,有关小说的主题是否‘道德’的争论无聊空洞,衡量某个主题的价值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不是对生活有根据、真实、真诚、直接的印象和感受”(James,Literary Cr iticism II:1074)。詹姆斯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道德或不道德的小说,只要小说来自于作家个人对生活直接和真实的观察,就是道德的。接着,詹姆斯进一步阐释了小说的道德意义, 在这一方面,最丰富、最具启发性的真理莫过于,艺术作品的“道德”意义完全取决于创作时艺术家所感受到的生活的多少。很明显,问题在于艺术家的感受能力的性质和程度,这是他的主题生长发芽的土壤。这土壤的品质和潜能,从这片土壤中能否成长出任何对生活的新鲜的、直接的印象,或多或少地表现了所显示的道德。(James,L it-erary Criticism I I:1074) 可见,詹姆斯把艺术的道德价值归为艺术家个人对生活的印象和感受能力。 这一观点在《虚构的艺术》(T he A r t of Fiction)一文中可以得到进一步印证。在这篇文章中,詹姆斯驳斥了英国小说家贝赞特(Besant)认为小说必须具有“有意识的道德目的”的说法。他说,“您的道德和您的有意识的道德目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您能否界定您的含义,解释一下一幅图画(小说本身就是一幅图画)怎样才算道德,怎样才是不道德?”(James,Liter ary Criticism I:62)詹姆斯认为,不能把艺术和道德混为一谈,“艺术(就其最广泛的含义)指的是技巧;道德是完全另外一回事”(James,Li terary Criticism I:63)。他说,艺术创作的“道德精神的本质是考察(生活的)整个领域……所有对生活的印象,所有观察和感知生活的方式,都在小说家的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James,L iterary Criticism I:64)。詹姆斯的观点是,艺术只要是对生活真诚的观察和感悟,就是道德的。 在同一篇文章里,詹姆斯还说道:在某一点上,道德感和艺术感的确相临很近;这是很明显的事实,一件艺术品的最深

艺术概论论文整理整理精编版

艺术概论论文整理整理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艺术概论论文 姓名: 学号: 学院:园艺园林 班级:园艺1班 艺术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对产品文化品位、审美价值、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现代艺术呈现出了五大基本特征:贯穿美的原则;科技与艺术结合;明确的消费者定位;超前性;经济性。具备了五大特征的艺术对社会经济活动在生产、交换、消费、分工、贸易等方面正在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艺术存在于社会中,它表现着社会生活、演绎着社会发展动向,而社会也不断地为艺术提供艺术原料,也只有在人类社会环境中艺术才将得以继续存在发展下去和丰富起来。同样地,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艺术,它已经和社会的发展相融合,社会发展会产生艺术,艺术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自然地,艺术影响了社会经济,有时候甚至是艺术让某地发展起来了。 关键字 艺术社会经济影响 内容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那么艺术与社会经济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艺术与经济,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和范畴,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活跃,却使两者越来越紧密地联结起来。艺术生产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艺术产品作为商品的特征,也更加明晰地凸现出来。尽管中外许多文艺理论家们对艺术产品的商品化现象,曾经予以言词犀利的批驳和近乎完全的否定,却非但未能阻止艺术生产参与经济活动以及艺术产品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历史进程,艺术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反而日渐扩大,文化产业成了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其间的中介环节还不止一个。如经 济活动通常要通过一种社会精神、时代感情乃至政治、法律、伦理、宗教、哲学作用于艺术,而不是经济结构、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同样,艺术对经济的反作用也十分的间接,它不可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也是通过一种“时代精 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经济基础;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具

京剧的念白

京剧的念白 我想凡是对京剧有一些了解的观众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千金话白四两唱"。显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之所以要这样说,无外乎就是强调念白的重要性。 京剧的念白有京白、韵白、苏白,我的老师荀慧生还发明了一种在京白与韵白之间的念白,既嗲又俏,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谐白。 京白,就是按北京方音念的京字京味的念白,多用于花旦、架子花脸、小花脸。小生有时也在韵白中穿插几句京白,例如《打严嵩》中的常保童,带有诙谐调侃之意。有人说青衣和老生就不念京白,其实也不然,比如《四郎探母》的公主,《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都是青衣应工的戏,都念京白,张君秋先生的京白尤其好听,跟他的唱腔一样耐人寻味。老生戏主要是清装戏,比如《洪母骂畴》中的洪承畴在投降清廷以后改换旗装,顶带,同时改念京白,与他母亲念的韵白形成对照,充分地讽刺了这个叛徒数典忘祖的嘴脸。花旦戏最典型的是《十三妹》中的何玉凤,据说是王瑶卿先生的经典剧目,主要是京白念得好,具有独创性。后来的花旦念京白都是受王先生的影响。小花脸念京白的戏多,听着很随便,其实也很要功夫。比如数板时也要合辙压韵,一板一眼的,跟唱一样。还有一种叫"贯口白",好象是一口气念一大段,还越念越快,神采飞扬。最后拉一个长音,跟唱腔的嘎调一样,在观众中也能获得喝彩声。这是很要嘴皮子功夫的,偷气换气处理不好也念不下来。尤其是武丑戏,像《连环套》中的朱光祖,《九龙杯》中的杨香武的京白都是难度很大的。我听叶盛章和张春华的念白,就跟炒蹦豆一样,干脆、利落、爽快。 韵白,和京剧的唱腔一样,都是用湖广韵。也就是说,都是200年前徽班进京时的产物。您听现在的武汉人说话,尤其是他们学北京话,就真跟京剧舞台上的韵白一样。其实把韵白再拉点长音,加点花,就是京剧的唱腔。由此可见,韵白的旋律就是简化的皮黄腔。有人说:"我就不信,没有湖广韵就唱不了京剧。"其实他不明白,京剧的唱腔旋律就是从湖广的方言四声调值演化而来,你怎么能用北京话的四声说出湖广话的韵味来呢?有的剧作家不熟悉湖广韵,把京白和韵白写的台词完全一样,演员说念不出来,他还挺不服气。他就忘了,不同的方言,就要有不同的语法,不同的语言结构。比如苏三在《起解》时念韵白:"你我父女趱行者。"如果换成京白就不好念,只能改成:"咱们爷俩慢慢的走吧。"相反,如金玉奴念京白:"我说嘿,你给我回来。"京剧演员一看这词就是京白,因为念韵白是念不出来的,必须改成:"听者,你与我转来!"我这么一说好象挺简单,其实这里除了艺术的形象设计和美学因素以外,还包括方言学,声韵学,是很复杂的。 谐白,介乎于京白与韵白之间,还带一些怯味儿, 我理解, 用的是京白的语气,韵白的旋律, 再夹杂几个京字儿。关于荀老师创造"谐白"的真正原意,我起初也不大清楚。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 我感到这种念白的奥妙就是给传统的韵白注入生活的气息, 使其感染力更为突出,也更贴近观众。比如《红娘》的念白所以动人, 显得嗲声嗲气, 就是因为这种念白比韵白活泛,比京白亲切。 京剧的念白还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作用分为定场白,念引子,对白,贯口白,数板,扑灯蛾,念对儿,叫头,背躬和哭相思等等。 定场白:就是剧中人出场后通过打引子或唱曲牌后念定场诗,然后自报家门,说自己姓什

浅论冰心散文的创作风格

论文摘要:冰心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作品,都十分具有开拓性。她在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以及她对新文学运动的贡献和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非常突出的,而在冰心的作品里.成就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当属儿童文学。我将着重从冰心儿童散文的创作风格及其变化的原因,前后题材的变化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几个方面逐一论述。 关键词:冰心儿童散文创作特色冰心体 一提到冰心,我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位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讴歌大自然、母爱与童心,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女性。她以柔美细腻的笔调,“满蓄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色彩,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丽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艺术之厦。 二十世纪初,原名为谢婉莹的冰心出生于福建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的私塾启蒙学习,为她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自1919年开始文学创作,到1994年基本搁笔,冰心度过了她漫长的创作生涯。《寄小读者》的飘然出世,使得中国散文园地里多了一朵奇葩,而这朵奇葩的出现——确立了她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开拓者地位,她以丰富的知识,纯洁的感情、新颖的形式,清丽的语言为“五四”以来的小朋友们开了一扇启迪心灵的窗户。这在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以及她对新文学运动的贡献和影响,在20

世纪的中国文坛是非常突出的。冰心是“五四”以来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同时也是第一个有影响的儿童文学家。冰心的创作风格,使她在“五四”以来灿烂的文学星河中,成为一颗独放异彩的星星。茅盾说:“在所有‘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最最属于她自己。……在这一点上,我们觉得她的散文的价值比小说高。”她的个性和艺术特色更集中地体现在散文创作上。而在丰饶多彩的散文作品中,她为儿童所写的那些篇章格外显得绚丽多彩。所以说,探讨冰心儿童散文的特色,评价其中的得失,对繁荣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创作,特别是促进儿童散文的发展,无疑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冰心散文以其哀婉凄清、温情脉脉、清丽典雅、隽永雅致、富于哲理和抒情韵味的创作风格深深的打动着我的心。是呵,在她的文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片段的情思以及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她的那些最精彩,最富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昔日“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在她感情的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平平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抒发感情的文笔,永远也激不起大波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在抒情的章法上,冰心有自己的风格。她善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地插入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或哲理的思索,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例如在她的早期散文《笑》中,作者勾勒了三个场景、三个笑容,在不施藻饰,不加雕琢的含而不露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爱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作者唐玉琳 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年月日

目录 摘要┈┈┈┈┈┈┈┈┈┈┈┈┈┈┈┈┈┈┈┈3 正文目录┈┈┈┈┈┈┈┈┈┈┈┈┈┈┈┈┈┈┈3 一、艺术特色 (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 (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 二、美学特色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 注释┈┈┈┈┈┈┈┈┈┈┈┈┈———————————————10 参考文献┈┈┈┈┈┈┈┈┈┈┈┈┈┈┈┈┈┈┈┈┈┈—— 11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唐玉琳 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1]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

浅谈中国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论艺术可否脱离政治 【内容摘要】 在当前社会中,很多的人都会认为中国的艺术和政治是脱离不了关系的,中国当代社会的结构是政治至上,政治决定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事情。作为当代艺术,不可能对政治视而不见。乔治·奥威尔曾极端地讲:“所有的事务都是政治事务”所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工作恰恰也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我个人认为,虽说在当代社会里,政治一直都在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可是在我看来,艺术要脱离政治也不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艺术政治意识形态雕塑脱离 【正文】 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在当今很多人看来,觉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艺术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为,艺术与政治都是经济的反映,它们之间是同根相连的,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处于同等的地位,承受相同的作用,发生相同的反作用;但艺术与政治相比,从与经济的距离来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最近的,在全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而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却不是直接的,

它必须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介,才能达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目的。正是从这一点上说,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艺术与经济关系的体现。还有,艺术归根结底是要表现人的,而政治生活渗透到了人的各个生活领域,给人以重大的影响,并突出强烈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和特征,这也就使艺术与政治发生了阻隔不断的联系。一般说来,一定的经济,通过政治,决定着艺术的性质和发展;一定的艺术,又反过来通过政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艺术与政治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大方向是相同的,如资本主义政治与资本主义艺术,社会主义政治与社会主义艺术,都是朝着同一个经济基础的目标发生作用的,故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保护的。而产生于不同经济基础之上的艺术与政治,如社会主义艺术对资本主义政治,则会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打击,反之亦然。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同一阶级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这种激烈的矛盾斗争反映到艺术上,就会出现同一阶级内部艺术与政治的矛盾。过去,我们曾提出过“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曾被夸大并且将它绝对化,将“艺术”与“政治”等同起来,将艺术的其他社会功能忽略甚至取消了,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表现。根据形势的新发展,现在不再提这个口号,但艺术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政治大方向是不能偏离的。 在我看来,政治是在统治中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百姓思想境界和观念意识提高,是一种强迫性行为。而艺术则是以自身的蓄意美,来影响百姓,向人们传递一种文化、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渐

论王尔德作品中的艺术性质与伦理道德

社科论坛 论王尔德作品中的艺术性质与伦理道德 陈少丽(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美是艺术的核心价值,但不是惟一价值,除此之外,艺术还具备认知、教化、情感体验等功能。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艺术的培育。审美性与道德性是关涉到美与善两个概念。王尔德在作品中,他创造的艺术道德性并不抹杀艺术的审美性,审美性与道德性并不发生冲突,艺术与道德的关联在王尔德作品中体现在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更需要艺术的培育。 关键词:王尔德艺术性质道德观关系 0引言 王尔德在生活和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气质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独具特色的作家之一。同时,王尔德也因其本身和作品中涉及的道德问题而饱受争议。这也根源于他与当时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不同流的唯美道德观。纵观王尔德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艺术风格随着其道德观的变化而转变,而其离经叛道的道德观也由独特的艺术风格得以极好的展现。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本论文将从童话、小说和戏剧这三个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再进一步发现,王尔德道德观的转变促使其艺术风格的转换,而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将他与世不同的道德观得以充分的体现。 1童话对唯美艺术的道德阐释 王尔德认为,艺术要与道德分开,并把这看成他的唯美主义艺术基本主张。尽管他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按照自己的唯美主义原则塑造艺术形象,但是,即使那些所谓的唯美形象,也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的道德现实。其实,王尔德企图通过艺术手段把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从道德现实中脱离出来,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道德有深切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他塑造的唯美艺术形象也违背其意愿地有着道德的前提。正是这一点,说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只能是一种艺术理想而无法在艺术创作中真正实现。在他的童话中,王尔德最先用这种素朴的艺术形式进行唯美主义的艺术实践。但是我们从他创作的童话中发现,王尔德按照唯美主义艺术原则创作的并不是超越道德现实的童话形象,相反,他创作的童话仍然同宣扬美好理想和以教诲为目的的传统童话没有本质的区别.他创作的童话无法避开崇高的道德主题,也无法回避塑造以教诲为目的的道德形象。实际上,王尔德的艺术实践违反了他的艺术理想,他在主观上虽然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塑造了同现实相联系的道德形象。这表明,在童话中,尽管王尔德一再坚持唯美主义的创作主张,但是他的艺术创作还是否定了他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艺术理想。 王尔德于1888年出版童话故事集《快乐王子与其它故事》,其中收录《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等五篇童话。对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经过童话这种唯美的方式处理,一方面塑造出快乐王子、小燕子和夜莺等一系列正面的道德形象,宣扬真善美;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诸如自私的巨人,经过从恶到善的人性转变,警醒世人,不要被金钱和商业化的社会控制,不能过着虚伪而不真诚的生活,把人类原本的怜悯,爱情,友谊和宽容等美德丢弃。在艺术手法上面,王尔德的童话作品独树一帜,成为适合孩童,更适合成年人看的童话。 2小说中艺术和道德之间的徘徊 1891年,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出版,它也被认为是最能反映其唯美主义艺术观的作品。小说具有哥特式情节剧的特色,“作品以独特的构思、机智的语言、巧妙的象征显示了作家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追求”。故事描写了年轻貌美, “逃避道德责任”的少年道连,他幻想自己永远保持青春和美貌,于是请了画家贝泽尔为他画了一幅美妙绝伦的肖像画。他“希望自己永葆青春,而让画像逐渐老去”的愿望竟然奇迹般地得以实现。尽管时光流逝,他却始终保持着青春的容颜。他尽情的欣赏美、享受生活,整天沉溺于享乐与声色之中,甚至“干脆把作恶看成实现他的美感理想的一种方式”,终因道德败坏,画像逐渐变得丑陋不堪,但道连本人却依然青春貌美。最终道连忍受不了画像上自己又老又丑的模样,用刀刺向了画像。此时,人们发现画像“洋溢着美妙的青春和罕见的美”,地上却躺着一个面目可憎、胸口还插着一把刀的老人。 贝泽尔不愿意把自己的画送去展出,是因为画中倾注了他自己太多的东西,他不愿意泄露自己灵魂的秘密。他为道连画的那幅美妙绝伦的肖像画,不仅展示了道连美丽的外表,更为可贵的是画像亦达到了灵魂与肉体的和谐,这种和谐之美是画家所追求的,亦是王尔德所追求的。他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艺术美,这种永恒的艺术美是王尔德唯美理论的再现,亦是作家本人最真实的写照。画家贝泽尔发现了道连的堕落,但是为了维护艺术的崇高与完善,他企图不顾一切地劝道连摆脱这种污蚀的威胁。因为他的艺术需要他, “我要你整个都属于我。我只有跟你在一起才感到幸福.即使你不在我身边,你仍然在于我的创作之中”。他把自己的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自然也不希望给他的艺术带来生命的模特受到丝毫的玷污。就在道连通死了女演员,而濒临罪恶悬崖的时候,贝泽尔仍没有失去对道连的信心,他相信道连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然而贝泽尔终于未能挽救回已坠入深渊的道连,相反,却死在了他的刀子下。王尔德在这里向读者展示一个追求崇高理想的艺术形象,他在小说中运用的是其唯美主义艺术理论,达到了对艺术完美的追求。“《道连·葛雷的画像》是体现唯美主义的真理、理想、想象的纯粹艺术”。然而,拒绝道德的艺术终究是无法长久存在的。 3他的戏剧创作就是连接着现实与艺术的桥梁 《莎乐美》是王尔德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也是他唯美主义艺术立场向现实主义艺术转变的明显标志,在王尔德的戏剧创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尔德在十九世纪后期对英国文学的巨大贡献就在于他创作的四部社会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无足轻重的妇人》、《一个理想丈夫》以及《认真的重要》。戏剧作为“艺术与生活的交汇之处”王尔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第二幕中,达林顿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如果你装好人,人家就得对你认真;如果你装坏人,人家就不会对你认真。这就是乐观主义惊人的愚蠢之处。”意味着当时的社交界,人人都得正派严谨,彼此都得受拘于虚伪的社交规范。对话中 “惊人的愚蠢之处”的反意就是突出惊人的“聪明之处”。所以在上流 社会混迹的人们为了适应社交的需要,就得趋炎附势。《一个理想的 丈夫》中,戈林子爵说: “我很喜欢政治宴会。它们是留给我们惟一人 们不谈政治的地方”。在《真诚的重要性》中。深刻展示人物个性、幽默 风趣而又巧妙机智的对话比比皆是。以上几个简单的例子虽说是四 部戏剧作品中的九牛一毛,这些看上去自相矛盾,荒诞可笑。不合逻 辑的反论,却蕴含着坚实的真理,冲击当时社会问题的本质。更能充 分地证实作者通过运用喜剧语言,人物形象等艺术手法,对维多利亚 时期的虚伪道德,商业主义的社会风尚和资产阶级现存秩序的批判 和攻击。 王尔德在其戏剧中,毫不隐讳地关注了社会与道德的问题,戏剧 中所表现出的爱情伦理,政治伦理或是私奔,乱伦等无一不涉及到 现实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真诚、正直、亲情也成了艺 术所关注的问题。戏剧正是在现实的层面上较好地把艺术纯美与道 德观念连在了一起。王尔德的戏剧创作,则是他从坚持唯美主义艺术 主张转变为现实主义艺术实践的重要标志,而关注社会、关注道德就 已成为其艺术创作的主旋律。 4结语 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艺术的代表作家,他在作品中追求的艺术 至上、艺术超越,一切的理想仍清晰可见。王尔德从童话创作开始,经 过小说创作阶段再到戏剧创作,他一贯坚持其倡导的唯美主义艺术 主张,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当我们 从伦理批评的视角来研究王尔德的创作时,却惊奇的发现,王尔德在 唯美主义艺术主张下创作的所谓唯美的形象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的90

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

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 一.学习之前 在没有选修这门戏曲鉴赏课之前对戏曲知识了解仅限于听过几段非常经典的名段,比如《铡美案》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女驸马》中的“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正状元,正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红楼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只是觉得声音婉转悠扬,使得听惯了流行歌的耳朵生出新鲜感来,可是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兴趣。一来是戏曲中所唱的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二来戏曲“好听”的也就是那么几段,每年春晚上形而上的搞一下,我们这些外行人听来听去也就是那么几个调调,与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比起来难免显得单调乏味;而且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与生活压力日益增加,根本就没有那种雅兴去听如此“小资”的才子佳人的“咿咿呀呀”。到今天,戏曲这个昔日的艺术界的贵族已经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了,对于我们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儿女似乎懂不懂都无所谓,因为戏曲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似乎真的扯不上关系。 但是在选修了戏曲鉴赏这门课之后,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总体的概念,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听到一段戏就不想停下来,深刻的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 二.学习之中 (一)首先,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学习的内容大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1)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

试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论文关键词:诗歌浪漫主义论文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主要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于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是英国18-19世纪最富有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布莱克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个性极强,想象力丰富他一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却精通刻字、雕版、绘画及写诗,以诗、画、小说等形式揭露和讽刺虚伪傲慢的上流社会二他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交接的历史时刻,对于法国革命的意义,他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深刻了解:一方面,他歌颂革命在摧毁旧制度时所表现出来的猛烈力量,把革命志士看成是天国派来的使者加以欢迎;另一方面,他对于替这场革命铺平了道路的崇理性、重智慧的哲学思想又深感厌恶;他称实验科学的哲学家培根的话为“魔鬼的劝合,,,并且把卢梭和伏尔泰这两位启蒙主义者看成是嘲笑真理的人,把他们所宣扬的理性主义看成是迷住人们眼睛的沙子二布莱克是个需要用辩证法来加以研究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作中他就用了“羔羊”(lamb)同“老虎”( tiger)对照,“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对照,甚至还用同一题目如《耶稣升天节》(Holy Thursday),((扫烟囱的孩种(The ChimneySweeper)等,写两首内容完全不同的诗,描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面,也象征了人身上本能与理性,纯真与世故,想象力与现实感等一系列的矛盾。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人的灵魂的两种相反状态”布莱克自己也倾向于辩证地看问题:他早就看出人生里充满矛盾,但又认识到矛盾不是坏事,“没有相反就没有进程”他擅长用异常朴素的语言以最形象的方式说明最深刻的道理。布莱克的诗句里没有中古时代的“诗意词藻”(PoeticDiction)。他的诗一点儿也不复杂,相反,是惊人的简单:文字简单,全是基本词汇;形式简单,不是儿歌,便是歌谣;音乐性极强,多是迭句和重唱,朗朗上口,富于乐感;就连形象多数也是简单的,或明亮如金阳,或沉郁如黑夜,但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所谓原始性根本性形象: 他还擅长运用形象来营造特别的艺术氛围。如在《伦敦》一诗中,他刻画的每个形象都是阴暗的,这正准确而人神地描绘了当时伦敦的凄惨夜景和泰晤士河畔夜行人的沉重心情。而在《弥尔顿》序中,诗人又运用了鲜明而闪亮的形象来描写喜悦的心情以及诗人自己向邪恶势力的斗争二不仅如此,在形象的对比和叠嵌上,布莱克甚至比后世的现代主义诗人还要大胆。在意境及诗风方面,布莱克的诗是发展着的,变化着的。早期作品中明快的特点已为后期的神秘和沉闷所取代。怪验之歌》远比早几年的袄真之黝深刻沉重,书中讲述的主题不再是天真而是邪恶。袄真之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博爱、仁慈、怜悯和快乐的世界。诗人用孩子般的“天真眼光”来看世界,用空想欢乐主义来理解社会:鲜明有力的诗句中处处渗透出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孩子般的率直而欣悦的感受,以及对宇宙和谐的领悟:这里充满着欢快乐观的情调和对神圣爱情的信念。而在(}_验之黝创作与刻印期间,诗人的思想受到法国革命的巨大冲击,他对革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那时的英国由于连年对法国用兵,民穷财尽,诗人清楚地理解了英国人民的苦难,他不再“天真”,己对社会有了深刻的“经验,’:在这本诗集中,诗人引导读者进入恐怖而阴暗的伦敦街巷、教堂与学校,目睹政府与教会毒害与摧残青少年的情景。人民的贫困生活,不幸遭遇与愁苦心绪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叙。这里到处充满着阴郁悲观的情调以及对邪恶势力的忧虑。[!--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不仅如此,到了后期,诗人的诗风亦大变,在形式上,他放弃了惯用的格律而采用无韵的自由诗体内容上,他以歌颂人性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歌颂革命,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及英国封建专制以及追求崇高而神圣的理想为主。他不再写儿歌似的短诗了,而开始写几百行,上千行的长诗。诗行本身也突然伸长,过去是七八个音节一行,后来则是十四五个音节一行,形成大江洪流般的气势.汹涌向前,而韵律也已经自由得像后世的自由诗((free verse)了。一种壮阔雄伟的新风格出现了。对于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布莱克的作品最具独创性和原创性。纵观布莱克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非常具有激情和灵性的诗人。他特

艺术与政治经济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P30王) 1、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 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 一种艺术,如果在其时代的经济基础中有着深刻的根源和力量,则是任何一种政治也不能将其消灭的。法西斯、文革。 2、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他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 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一种关键的地位,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极为密切,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应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因此艺术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在有政治的社会中,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曲折的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或倾向性。如元代的倪云林、清初朱耷等。32页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 用于经济基础。(P32第二段) 4、不能把艺术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艺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艺术 作品的政治倾向性在表现方式上也不一样。(P32第三段)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P25王) 1、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 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原始社会、青铜艺术、扬州画派、希腊艺术。 2、艺术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或阻碍作 用,而且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改变后,旧的艺术形态并不一定会随之消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影响。 3、艺术具有独立性,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P7 彭)19世纪的俄国

浅谈京剧的唱词艺术

浅谈京剧的唱词艺术 京剧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的一朵奇葩,自清末创立,于民国年间大放异彩,受到贵族、知识分子和广大中下层百姓的喜爱。后来更经过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杨小楼、萧长华等前辈名家的不断丰富完善,真正发扬光大,成为我国的国粹艺术,向全世界人民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因此,我准备用自己浅陋的学识对于京剧艺术做一点初步的探索。 众所周知,“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项基本功,而通过对这四种表现手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创造性的运用,就形成了京剧艺术缤纷多彩的舞台效果和表现张力。本文将着重对于京剧的唱词的表现艺术进行初步的分析。 京剧发轫于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又与其他地方剧种相互融合,以徽调、汉戏、昆曲、秦腔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方式。京剧的台词,大多以演义小说、话本为蓝本,经剧作家及艺人进行二次加工,并吸收了很多地方剧种台词的精华。现存的宋元时代的话本,由于编写者以及听众的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唱词大多失之粗糙俗鄙。但随着明清以降的许多文人贵族痴迷于戏曲,此时的剧本如《桃花扇》、《牡丹亭》等,在语言上已趋近于诗词等纯文学形式,大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其唱词瑰丽华美、琳琅满目,已变成可供士人阶层欣赏的艺术形式,风靡于有清一代的昆曲,更将语言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而在这种社会基础和艺术基础上衍生出的京剧,在唱词上也继承了昆曲典雅含蓄的特点,同时伴随着秦腔等西北剧种的融入,京剧的唱词又吹进一股刚劲粗犷之风(如《锁五龙》的台词脱胎于秦腔《斩单童》,但经过进一步加工,删去繁枝芜叶,大大提高了唱词的凝聚力和表现力),最终形成了自己华美恢弘的风格。 作为叙事性的戏剧,情节是全剧的核心,而唱词则用来为情节服务。京剧的唱词风格紧随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以及全剧的主题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忽紧忽弛,亦步亦趋,形成了相得益彰的表现效果。表现草莽豪杰英雄气魄的剧目,其中的唱词大多节奏较快,豪气干云,甚至充斥有脏话俚语(如《盗御马》天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