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常香玉的唱腔艺术
浅谈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
浅谈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尚明利(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豫剧表演风格独具特色,韵味悠长,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受大众的喜爱,豫剧作为人口最多省份的大剧种,受众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的表演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以梨园春栏目为代表,豫剧在国内外的认可度、参与度极高,在当今戏曲艺术总体走衰的大背景下常派艺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笔者将分别从:豫剧发展研究、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分析、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价值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豫剧发展研究豫剧仅次于京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豫剧受众群体广泛,文化底蕴深厚,但其发展前景不明朗。
豫剧发源地为河南省,对人物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以韵味醇美、铿锵有力、接地气为主要特点。
国务院在2006年5月20日将豫剧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不论从剧团分布、剧团数量还是演出场次等方面都是全国之最。
豫剧作为我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集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表演为一体,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其综合性体现在唱念做打。
唱指的是唱腔,每一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行当或者不同的人物上都存在不同的唱腔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同唱腔流派。
例如老旦一般都会用本嗓开腔,在“唱”中要体现出女性的迂回和悠扬婉转的韵味,再比如小生和老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两者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唱腔形式,老生的唱腔多表现的较为厚重,一般是用真声进行演绎,主要体现艺术形象的沉稳和庄重的人物性格,而小生则是用假声进行演绎,发声较细,体现人物细腻的一面。
念为念白,做指做功,打是武打动作。
虚拟性主要表现在舞台空间与时间的处理方面,另外还表现在对演员生活动作的模拟上,例如船行马步、刮风下雨、穿针引线。
虚拟性是一种美的创造,主要追求神似,是传统美学思想的产物。
念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主要是以民间的多样方言为表现基础,也就是最接近生活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被称为“散白”;另一种主要是指具有韵律特征的“韵白”。
读常香玉的观后感
读常香玉的观后感常香玉,一个名字,一段传奇。
在观看了这位伟大的豫剧艺术家的表演后,我深受震撼。
她的舞台生涯,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辛勤付出和才华横溢的展现,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印记。
常香玉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充满中原文化气息的地方。
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这里孕育出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和杰出人才。
常香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将豫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她的表演风格独特,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
每一次听到她的唱腔,都能感受到那股浓郁的中原韵味,仿佛是历史的长河在耳边低语。
而她的表演更是细腻入微,无论是角色的内心世界还是外在动作,她都能精准地把握,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是从剧本中走出来的一样。
除了技艺高超,常香玉的品德也是让人敬仰。
她的一生都致力于豫剧事业,为了推广豫剧,她不辞辛劳地巡回演出,走遍了全国。
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她也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观众的承诺。
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让人为之动容。
常香玉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是在舞台上。
她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等职务,为豫剧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豫剧演员,使得豫剧的火种得以延续。
她还是一位优秀的代表和活动家。
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她用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政治敏感度,为人民发声,为国家献策。
常香玉虽然已经离世,但她的艺术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她的一生是对豫剧的最好诠释,也是对艺术的最高追求。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有的品质:才华横溢、品德高尚、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观后深感,常香玉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她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豫剧的壮丽篇章,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致敬,也为她的艺术和精神永远点赞!。
豫剧常派唱腔的艺术魅力
豫剧 常派 唱腔 的艺术魅力
■新 乡学院 杨媛 媛
内容摘 要 : 曲, 戏 是在 我 国深厚 的传统 文化 沃土上 形 成和发展 起 来的 。它源于悠 久的民 间歌舞 表演和说 唱音 乐, 由于流 行地域 的 不 同, 而形成各 具特 色的地 方戏 曲 。常香 玉广泛 汲取 京剧 、 北梆 河 子、 山西梆 子 以及秦腔 等说唱 艺术 的精 华 , 习沙河调 、 东调 、 学 豫 祥 符 调等豫 剧流 派的优 点 , 成 了吐 字咬 字 清晰 、 形 唱腔优 美等 独特 的
白”表现 内心独 白式 的抒情 时用 “ , 慢板 ”表现一般 叙述用 “ , 二八板 ” 等 。现以实例《 谁说 女子不如男 》 来说 明二八板 的演 唱特点 :谱例 2 ( 《 谁说 女子不如 男》 )
’ ^ 一 g :
快吐, 有声母 和单韵母 的字 , 啊 、 、 、 、 如 那 大 地 河等 字 , 要求 声母
革 中 , 大胆地将 豫东 调 、 符调 和河南 曲剧 的板 式运 用到 唱腔之 她 祥 中, 大大丰富 了豫剧 唱腔的音乐语 汇 , 增强 了豫剧旋律 的表现力 。 在 不 断学 习 、 实践 过程 中 , 常香 玉兼 容 并蓄 , 采众 家之 长 又独 树一 博 帜 , 成具有独特魅力 的常派唱腔 。常派唱腔在处理 字与腔 、 形 声和情 的相互关 系中达 到字正 腔 圆 、 声情 并茂 的境界 ; 唱词 处理 以及上 在 下 旬的归 韵上都 让听众清 楚 曲意 ; 在表达 人物 的情 感上 , 准确 地表
浅说常派艺术
浅 说 常 派 艺 术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崔跃芳
有尾 ,人物性格大棱 大角 。这 一切都为
有 才华 的艺 术 家提 供 了广 阔 的用 武 之 地 ,也为常派艺术 的创立埋下 了精彩 的
伏笔 。
常派演唱艺 术正是深深扎 根于 中原 文化 厚土和豫剧 热土 ,充分汲 取传统营
摘 要 : 豫 剧大师 常香 玉历 尽艰辛 、 穷其毕 生精 力所创立 的 常派演 唱艺术 ,是在 继承 丰 厚豫剧 传统 的基础 上 ,广泛 借鉴 吸收其 他剧 种 、民歌和 群众 语言创 造并 发展 成功 的 。她 的唱腔 恢 弘 豪放 ,亦 不 乏委 婉 细腻 ;她 的代 表剧 目甚 多, 尤 以 “ 白花 ” ( 《 红 》 、 红 拷 《 白蛇 传 》 、 《 花木 兰 》 )为 最 。这 些名 剧 已广 泛 流传 ,成为 我 们 民族 艺术 宝库 中的 珍
剧 “ 五大 名旦 ” ( 常香玉 、陈素贞 、马 成 。据清代 学者徐珂仲 著 《 清稗类钞 》 1 岁 )为学习传统 ,崭 露头角 时期 ;西 6 金 凤 、 闰 立 品 、 崔 兰 田 )中 也 是 最 多 记 载 , 豫 剧 的 形 成 约 有 3 0多 年 的 历 安 时 期 (9 8 1 5 年 ; 常 香 玉 1 0 13—95 6~ 的。这跟常香 玉刻苦磨炼 、注重革新有 史 。 3 岁 )为独 立领班 ,形成 流派时期 ;河 3 很大 的关系 。豫 剧重唱 ,因此 ,但 凡是 上世 纪 2 0年代末 到 3 年代 ,河 南 南 时期 (1 5— 0 4 )回河 南 以后 , 0 9520 年 名角 ,无不是 嗓音 明丽 ,耐唱耐 听。常 梆 子 的 发 展 进 入 一 个 新 的 阶 段 。这 一 时 香玉 更是如此 ,她 的演 唱酣畅 明快 、坚 期 ,开 封 相 国寺 先 后 建 立 了永 安 、 永 实厚 重,有着 豪放 的气质 ,于转腔转 调 乐 、永 民、同乐四个河南梆 子剧场 ,许 为确 立 地位 ,再 造 辉 煌 ,发 扬 光 大 时
论常香玉及其豫剧艺术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的情 怀 , 哺育 一代 又 一代 巾华儿 女 , 他 们 产生 了对 使 故土 深深 眷恋 、 爱 之情 。 腾 不息 的 黄河 既 给人 们 热 奔 带来 了农 耕 的便利 , 也激 发 了强 烈 的 民族 自信心 、 自 豪感 , 古代 频发 的黄河 水 患在 带 来 灾难 的 同 时 , 而 更
论常 香玉及其豫剧艺术所展现 的中华 民族精神
康俊 峰
摘要 : 常香 玉 艺 术道 路 曲折 坎 坷 , 不 畏 艰 难 困苦 , 她 积极 向上 ; 为豫 剧 艺术 发展 不 断探 索 , 于创 新 ; 了 国 家和 平 , 全 勇 为 她 国义 演 , 得 捐 款 购 买战 机 支援 朝 鲜 战争 。 从 艺一 生 的道 路 以及 豫 剧 中 的作 品 体 现 了 自强 不息 、 于创 新 、 抗 侵 略 、 募 她 勇 反 艰 苦 创 业 、 系祖 国 的 中华 民 族精 神 , 心 对今 天构 建 和 谐 社 会 具有 重要 的借 鉴 意 义 。 关键词 : 香玉: 剧艺术: 常 豫 中华 民族 精 神
中 图 分类 号 :8 5 T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9 9 2 1 ) 2 0 2 — 3 1 7 —1 9 ( 0 0 1 — 1 8 0
作 者 简介 : 康俊 峰 ( 9 3 , , 南巩 义人 , 南理 工 大 学 ( 南 焦 作 4 4 0 ) 法 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事 高校 学 生 思 想 1 8 -) 男 河 河 河 50 3 政 从 政 治 教 育 与管 理研 究 。 收 稿 日期 :0 0 0 一I 21— 3 8
常香玉∶一腔清音成流派
2003 年 12 月 23 日,身患癌症的常香玉正在 北京住院。当得知奥运场馆建设工地上有一场 专门慰问河南农民工的演出时,她拔掉输液管, 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舞台,不顾身体虚弱,清唱 了一段《柳河湾》,以舞台生涯的绝唱践行了“戏 比天大”的人生准则。
在常香玉 82 年的人生岁月里,不仅给全国 观众留下了“红白花”(《红娘》《白蛇传》《花木 兰》)等豫剧“常派”经典之作,还以在抗美援朝时 期“捐飞机”的义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爱国艺人 的典范。
常
常香玉正在演出。
香
玉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唱方法,在豫剧唱腔音乐 发展史上都做出了特殊贡献,发挥着承前启后 的 特 殊 作 用 —— 她 敏 锐 地 洞 察 到 豫 西 调 唱 腔 的 不 足 ,大 胆 地 冲 破 门 户 之 见 ,吸 收 豫 东 调 等 流 派 的 素 材 和 技 法 ,并 成 功 地 创 制 出 了 诸 如
任长霞敢爱敢恨,她爱人民爱的深沉,她恨损 害人民利益的黑恶势力恨的彻骨,她的这种爱不仅 感动了登封、感动了郑州、河南,也感动了全中国。
“感动中国”这样评价她:她是中原大地上 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 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 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 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 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成 流 派
任 长 霞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1952 年<<<
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率剧社各 地 巡 回 演 出 ,以 演 出 收 入 捐 献“ 香 玉 剧 社 号 ”战 斗 机 一 架 ,至 今 还 在 中 国 航 空 博物馆展出。
图书配音像·常香玉唱腔赏析
图书配音像·常香玉唱腔赏析图书配音像 ?常香玉唱腔赏析图书配音像?常香玉唱腔赏析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一门学得人们喜欢的戏曲。
本书作者对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唱腔及演唱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对《花木兰》、《红娘》、《白蛇传》三剧的精彩唱段也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欣赏、学习、研究常香玉的唱腔艺术提供了帮助。
序万国权继承为了发展常香玉常香玉唱腔赏析一、《拷红》唱段赏析豫剧《拷红》1980年录制唯一版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2.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3.谯楼上打四梆4.耳旁边忽听得金鸡三唱5.那一日你言道张生有恙6.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二、《白蛇传》唱段赏析河南豫剧《白蛇传?断桥》常香玉主演杀出了金山寺怒如烈火2.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3.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三、《花木兰》唱段赏析豫剧电影整本《花木兰》常香玉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2.适方才那地保来把帖送爹娘且慢阻儿行 3.4.劝爹娘莫难过5.将姐姐和弟弟的手儿拉紧6.拜别爹娘离家园7.刘大哥再莫要这样盘算8.刘大哥讲话理太偏9.用巧计哄元帅出帐去了10.举家人听说心花放11.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12.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常香玉唱腔艺术浅谈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使广大戏剧爱好者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家。
她以唱功见长。
9岁学习,13岁成名。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广泛吸取豫东调、祥府调、沙河调以及其他剧种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流派-常派。
常派唱腔的形成过程,是以常香玉为主的老一辈艺术家继承传统,剔除糟粕;广泛吸纳,精心锤炼;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的过程。
常派唱腔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一.继承的典范常香玉大师曾说过:"大胆的改革精神是好的,但应该先掌握好传统,只有这样才不违背传统,不脱离豫剧的独特风格。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常香玉大师不仅熟练的掌握了豫剧唱腔的传统规律,而且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不同情感,来发扬和创新唱腔。
豫剧名家常香玉的艺术风格研究
3.国内外目前对该论题的研究情况、水平及发展趋势综述
目前国内出版的关于豫剧剧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关于豫剧源 流、流派、唱腔体系的研究。2、豫剧唱腔分类、各种板式解析。3、关于常香玉
艺术事业奋斗轨迹的研究。4、对常香玉代表性剧目和唱段的研究。 关于豫剧源流、流派、唱腔体系的研究方面的论著主要有:马紫晨:《中国
豫剧大词典》,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9 月第 1 版;《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 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 12 月第 1 版;《中国戏曲音乐集 成》编委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中国 ISBN 中心出版,1993 年 7 月 北京第 1 版;冯纪汉:《豫剧源流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 1979 年;这些论著中 关于豫剧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起源于秦腔、山陕梆子说;二、起源于北方弦 索腔;三、起源于河南民间说。四大流派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4、沙 河调并分别介绍了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和演唱特点。两大声腔体系是:豫东调和豫 西调。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报告人
XXX
导师姓名
XXX
学号 学科专业
XXX 音乐学
年级 研究方向
学位论文题目
豫剧名家常香玉艺术风格研究
(一)选题依据
1.论题及研究对象所属领域、范围及性质
所属领域:中国戏曲研究
所属范围:豫剧常派艺术风格研究
所属性质:戏曲音乐的本体研究
研二 中国传统
音乐
2.论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理论意义:常派艺术风格研究为豫剧旦角流派风格的理论研究增添了一条新的途 径,并通过对常派演唱、表演等方面的研究对有关流派形成的问题作出了思考, 找出豫剧表演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现实意义:通过对常香玉常派的演唱艺术、唱腔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和代表剧目 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领会常派艺术的风格和理解常派艺术的内涵,同时对豫剧音 乐的新发展有较大的参考价值。量化式的分析不仅让《花木兰》的剧本结构和旋 律与唱词的结合方式一目了然,而且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常香玉是怎样塑造处于不 同阶段的花木兰的不同形象。 应用价值:对豫剧唱腔的新发展和豫剧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
常派声腔艺术
以上所述,是我对常派唱腔艺术和板胡伴奏风格的一些理解。常香玉大师的“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精神使我不敢有一丝懈怠,作为新一代的板胡演奏员不但要继承常派的伴奏风格,丰富常派伴奏风格,更要有新的创新和提升,并要有敬业精神。常香玉这种精神激励板胡演奏者去研究、去挖掘,更好的为板胡伴奏技巧的提升和传承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最后,常派唱腔中的甩腔唱法的伴奏技巧。甩腔多用在感情激越的地方,也是每段戏或整场戏的高潮点,在唱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旋律起伏跌宕,落音多在降E调的5音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老艺人把甩腔称为“揆头腔”,要伴奏好这类唱腔实为不易。
1.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理解要透彻,做好甩腔前的准备。提前设计出合理甩腔乐句的“弓法”、“指法”技巧。避免;“反弓”,和指法不顺影响唱腔旋律的流畅性。
例如《花木兰》中木兰女扮男装奔赴战场途中在劝刘忠时所唱的两段唱,“怕战火早烧到咱的门前”及”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这两句唱的甩腔力度不同。前者显然没有后者激动。这些甩腔用在剧情的高潮之处,饱满奔放,刚劲有力,穿透力强,可以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常派创造出花旦行当的独具一格脍炙人口(流水板)花腔。如《拷红》音形、调式、口法、旋转的转换,流动鲜明、快慢、强弱、高低、轻重的铺排,跌宕起有致。旋律中巧妙地揉进了不同的笑声,哭泣声、哀怨声、收放有致,富有弹性。在词、字、韵的变化中,“嗨、呀、哪、哇、昂、吭、嗯、啊”的衬字花腔,有疏有密,有顿有挫。整个行腔如行云流水,变化万千,将红娘这一人物喜悦活泼;装腔作势;哀怨;等内心情态表达得鲜活而生动,使人心爽意阔,达到淋漓畅快的审美愉悦。伴奏这类唱腔难度非常大;一定重视和板鼓的节奏情绪结合。把握好常派流水板式的特点;过门旋法到slo la do开始起唱。音符要演奏的轻快调皮,节奏松驰得当,声腔中的哭;笑;口语话的说唱要模仿非常像。花腔衬字不要托泥带水;“轻重强弱”时刻依附人物内心活动。
从豫剧《花木兰》浅析常香玉对豫剧的贡献
从豫剧《花木兰》浅析常香玉对豫剧的贡献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尤其是她的唱腔艺术被人们倍加推崇和热爱,在豫剧界中独树一帜、自成“常派”。
本文以豫剧《花木兰》为例,分析了她在豫剧表演艺术方面的贡献。
标签:豫剧;《花木兰》;常香玉;贡献;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地方戏的一种。
建国之前,“河南梆子”是豫剧普称。
上世纪30年代,“豫剧”一词指河南所有的地方戏剧种,到了上世纪50年代,“豫剧”才成为单独指称豫剧的专有名词。
河南豫剧发展至今,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兴衰,己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品种之一。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唱腔、表演、甚至演出剧目都各有地域特色,逐渐形成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派系。
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她不仅是位杰出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豫剧唱腔创作者。
常香玉在刻画人物方面善于博采众长,从不拘泥于固有程式的局限,常常吸收、融汇河南本地区的剧种或曲调在唱腔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只要是剧情人物需要的,群众喜爱的,她都大胆使用。
在继承豫西调的基础上,冲破了门户之见,顶住保守势力的压力,敢于在她原在的豫西调这一流派中吸收豫东调等流派的素材和技法,并成功地创出了诸如《白蛇传》、《红娘》、《花木兰》等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唱腔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强的优秀剧目,把豫剧唱腔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豫剧《花木兰》创作背景豫剧《花木兰》剧情源于北朝乐府的民歌《木兰辞》,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讲述了我国北朝时,女英雄花木兰乔扮男装,为谋求和平幸福生活,抵御外患而替父从军。
她驰骋疆场,英勇善战,在征战中屡建奇功,功成名就之后,她不贪富贵,不谋官禄而返乡奉亲,最后胜仗归来并恢复女儿身的故事。
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长期在我国民间流传,家喻户晓,花木兰这个名字也一直被我国历代人民传颂和敬仰,并引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
《 花 木 兰 》是 大 家耳 熟 能 详 的 豫 剧 曲 目,一 方 面 ,常 香 张 生 因为 小 姐 生 病 ,小 姐 也 因为 思 念 张生 而放 心不 下 ,红娘 常 香 玉 扮 )虚 张 声 势 和 故 弄 玄 虚 的表 演 ,在 小 姐 面前 描述 玉 通 过 灵 活 衔 接 自己 的 口腔 、 头腔和鼻腔 , 同时 辅 助 于 以 “ 小 ( 管 ” 儿 为 主 的演 唱技 巧 ,形 象 生 动 地 展 现 了花 木 兰善 良、 温 出一 位 可 怜 巴 巴 的张 生 ,这 也 促 使 小 姐 尽 早 地 下 定 决 心 ,最 柔 和 贤 淑 的 性 格 特 征 ,栩 栩 如 生地 为 我 们 展 现 了一 位 勤 劳 、 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 淳 朴 的 农 家 女 ;另 一 方 面 ,常香 玉 通 过 自 己对 于 角 色 的独 特 的 理 解 ,用 各 个 腔 体 进 行 创 造 性 的 发 音 ,呈 现 出铿 锵 有 力 和
【 -/ t . 版 】 的结构 。从 “ 白 天 去 种 地 ”开 始 ,常 香 玉 对 于 词 常 香 玉 也 创 新 性 地 演 唱 出 这 一 段 的撕 心 裂 肺 和 感 人 至 深 的 格 的变 化 ,创 新 性 地 采 用 了 口语 化 的 五 字 相 连 的 演 唱 方 法 , 表演 效果 。 即 五音 联 弹 。这 样 的 演 唱 方 式 ,使 得 整 个 演 唱 朗 朗上 口 ,也 这一唱段主要 由[ 二八板 ] 、 [ 紧八板 ] 和[ 二八叫板 ] 构成,
格迥异 、不 同年龄 、不 同命运 的人物 ,本 文通过对 常香玉 的一些典 型代表作 品的赏析 ,分 析常香玉对 于豫剧表 演
艺 术 的创 新 。
【 关键词 】常香 玉;豫剧表演 ;创新
品读豫剧《常香玉》
品读豫剧《常香玉》大型豫剧现代戏《常香玉》,自2006年河南省豫剧一团上演以来,广受好评。
先后获得了“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汇演”金奖、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华大奖”和第十一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
2007年豫剧《常香玉》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受到了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
在现代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等多种艺术充斥影视屏和网络媒体,各种社会娱乐、消遣文化铺满大街小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作为舞台艺术的传统戏曲,已经被挤到了剧场的偏僻一隅。
如何守好这块有限的阵地,充分发挥和挖掘戏曲艺术特有的功能优势,吸引更多群众的目光,让更多的观众回归剧场,感受戏曲之精美,聆听故事之动人,体味人性之纯真,提升人生之操守。
无疑是戏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每个戏曲工作者的神圣的使命。
豫剧《常香玉》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精彩回应。
现实生活中的常香玉无疑是伟大的。
她9岁学艺,10岁登台,在长达70年的艺术人生中,她用她的精湛的艺术,塑造了无数生动的戏曲形象,把豫剧这一剧种推向了新的高峰。
一生视艺术为生命,始终践行着她那句“艺比天大”的名言。
在20世纪40年代,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她首演抗日题材现代戏,鼓舞民族气势。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团巡演,捐献飞机,彰显出一个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说实话,要想用两个多小时的戏来讲这样一个伟大艺人的真实故事是不可能的。
而且用戏曲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来塑造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名人难度是非常之大的。
因为,常香玉作为一个艺术大师,生活轨迹、社会认知程度与其他人有很大不同。
她的生活就是戏曲舞台,与她直接交流的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她的唱腔,她的表演,她生活的一点一滴都被广大观众所熟悉,她在舞台上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形象地活在群众心中。
但是,生活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事业上的精彩也不是戏曲舞台上的精彩。
所以,把一生演戏的常香玉大师塑造成戏中被演的常香玉,既需要创作者们拿出勇气,赋予激情,又必须深入挖掘,找准途径。
谈常香玉在豫剧唱腔和演唱方法上的创新
腔创作之中。例如 《 花木兰 》中 “ 自 那日 才 改 扮乔装男 子” 唱段 里用 的河 南 曲剧 的音 调 ;《 白蛇传 ・断桥 》中 “ 恨上来 骂法海不 如禽兽 ”唱段里用 的河北 梆子的音调 ; 《 拷 红 》中 “ 尊姑娘稳坐在绣楼 以上”唱段里用 的京韵大鼓 的音 调 ; 《 李双双 》中 “ 我盼你 早 回来同叙家常”唱段里用的歌曲五哥放羊 的音调 ; 豫剧清唱 《 攻关 》中用的劳动号子
二 、常香玉 对豫剧 唱腔 的拓展
常香玉结合 自己的个性 和特点 , 对前辈 们 的唱腔艺术进行全面继承和融会贯通 , 是 在 此基础上 的高格调追 求一一 赋予 豫剧传 统唱腔 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 戏 曲音乐是 世界音 乐史上 极为 特殊 的 音 乐现象 ,既有严谨 的结构 方法和 表现体 制, 也有独特的美学原则 和基本特征 , 其 中, 继承与发展就是一例 ,它既是创作原则 , 又 是创作规律。毫不夸大的讲 ,戏曲音乐创作 的成败 , 无一不与它有直接关系 。 没有继 承, 就会失去观众 , 像无源之水 ; 没有发展 , 必 然脱离时代 , 像静止的的文物 。只有恰 当的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使戏曲音乐健康 的 发展 。常香玉正是在这种明确的思想 指导下 从事豫剧唱腔创作 的。 仔细分析常香 玉创制 的唱腔 ,会发现不仅韵味纯正、风格鲜 明、 形象 突出,而且素材丰富、手法独特 、唱调 新颖 。 她所以能够把各种不同素材和技法兼 收并蓄 、有机融合 、为我所用 、 自出机杼 。 也在于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俯 瞰事物 , 洞 察 问题 。例如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流派 。 虽 然弦法 、调式、唱法 、表演等都各具特色 , 也都拥有各 自的观众 , 但 由于 门户之见 , 各 据一方互不往来 , 这就必然会给他们 的艺术 创造带来一定 的局限 , 特别是在唱腔的表现 力上更为明显——深沉 、浑厚 、悲壮 、缠绵 有余 ,而激昂、粗犷、挺拔 、明朗பைடு நூலகம்足 ; 豫 东调则是高亢、奔放、挺拔 、粗犷有余 , 而 深沉 、浑厚、悲壮、缠绵不足 。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 ,豫西调虽然在表现战争 的疮痍 , 人 民的疾苦等方 面较能适应 , 但在表现人 民 群众 的欢乐 情绪和 反抗精 神等方 面却显得
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
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作者:完颜亮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2年第6期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德艺双馨,戏比天大是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的一生追求。
她为人们留下了戏比天大的艺术信念,留下了爱国家、爱人民的崇高风范,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一生,光彩照人,堪为世范。
完颜亮严父教戏1923年9月15日,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一个姓张的人家所住的窑洞里,诞生了一个女孩儿。
父亲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张妙玲。
她的父亲张福仙是唱豫剧的,张妙玲自然受到影响,从小就喜欢豫剧。
张妙玲长到9岁时,按当地风俗,应该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了。
可是,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去。
她抱着父亲的大腿,哭着说,只要不让我去,我干什么都行。
父亲见此情形,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孩子嘛,就跟着我,我教她学戏。
学成了,她有碗饭吃。
1932年,9岁的张妙玲开始随父亲学戏。
在旧中国,唱戏的艺人被视为“下九流”,被人瞧不起。
董沟的人们听说张福仙自己唱戏,还让他女儿学戏,都在背后指指点点。
要面子的张福仙在家乡待不下去了,一咬牙,干脆卖了家里的土窑,带着妻儿,一家四口前往密县,投奔一‘个朋友办的豫剧戏班。
在戏班,张福仙白天照料演出等杂务,闲下来就教女儿学戏。
张妙玲小小年纪就随父住在戏班里,每天听着豫剧吃饭,听着豫剧睡觉,白天还要跟父亲学唱戏,可以说是“浸泡”在豫剧里了。
张家人虽然走了,但族人仍然觉得张家一门出了“戏子”,是十分丢人的事。
张家族长托人捎信给张福仙,告诉他,不准他学戏的女儿姓张,死后也不准她进张家祖坟。
张福仙也很犟,不姓张就不姓!正好,当时他和—个叫常老大的结拜为把兄弟,就让张妙玲拜常老大为义父,改姓为常。
常老大对常香玉就如同自己的女儿一样,在自己吃饭有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为了给义女增加营养,他经常用仅有的一点钱买来面和肉,做烧饼夹肉给她吃。
常老大演豫剧,以扮演项羽出名,自己一生都崇拜项羽,便给自己的义女取名为“常项羽”。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艺术的贡献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艺术的贡献■石永见/西平县豫剧团摘 要:常香玉作为豫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她勇于打破固有的豫剧表演形式,有意识地结合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演唱艺术,能够打通旦角、生角的界限,善于灵活运用不同唱腔,深入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格本质,根据人物特点进行大胆创新,为豫剧声腔艺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常香玉还将豫剧表演经验进行理论化总结,提炼唱腔和表演经验,指导演员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等,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常香玉 唱腔艺术 豫剧创新豫剧是受众群体最为广泛的地方戏剧,它依托于中州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今日受众最为广泛的地方戏剧。
早期豫剧依托于不同地域文化形成了几大地域流派。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流动加剧,文化交流增多,打破了地域限制,豫剧逐渐形成了以女角为中心的豫剧流派。
不同地域的豫剧流派,打破门户之见,彼此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不断丰富自己的唱腔,为豫剧演艺事业百花齐放时期的到来做出重要贡献。
其中作为六大名旦之一的常香玉,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嗓音优势,学习各种豫剧流派的演唱特点,融汇贯通,形成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
建国后,常香玉根据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提高,为我国戏剧理论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常香玉能够打通旦角、生角的界限,灵活运用生角的唱法。
豫剧唱腔具有多样性,不同行当、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都存在不同的唱腔。
例如小生和老生在声音塑造方面有明显不同,老生的唱腔一般是演员本身的真声,而小生唱腔一般是用假声演唱,而旦角、生角的的差异更大。
随着豫剧各流派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豫剧演唱的音域得到扩展,但同时也导致演唱时真、假声衔接不顺畅,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破音”“打嗝”等现象。
为解决这一艺术表演过程中的难题,部分演员潜心探索,探求将“大本腔”与“二本腔”相结合,即真假声自然过渡的“真假声结合唱法”。
谈常香玉豫剧作品中音色的创新表现
、
个 丫鬟 的音 色和公 主的音 色表 现也 绝对 不一样 。只有这样 ,中国人闭着眼睛也能听 出角 色来 。中国人 甚至认为 :一部角色不够 鲜 明的戏 ,就不是一部完美的大戏。所 以 , 在表现欢乐的情绪时 , 声音 就必须 有光 彩 , 流 畅而轻巧 。声音位置相对要高 ,喉咙的空 间不必过大 , 气息要均匀而流畅 ,过多的气 息会影响灵敏度和明快的声音色彩 。在表 现 爱情时 , 声 音则要柔和 、抒情 、流畅。声音 不能过分结实 , 过分明亮 , 半声才 可以表 现 出缠绵的意境。 如果表 现比较高贵的气质时 , 就要注意 声音圆润和气 息的稳定沉着 , 声音位置要尽 可能统一 , 音色也不能太尖亮 ; 表现 比较朴 素、亲切 的情感时 ,就需要气息柔和平 静 , 声音不 能有过多的颤音 , 也不能加任何装饰 性滑音 ,否则会有浮躁不 安之感 。 表现愤怒 、 仇 恨、严厉 的情绪 时,声音 可 以相对粗糙而坚硬 , 爆发性强 ,七夕要坚 实 ,不能漏气 ; 表现雄壮威武的气概时 ,一 定要声音挺拔 ,咽璧保持相对强 的紧张度 , 不能松松垮垮 , 要让声音 “ 竖”起来 ; 表 现 神秘 、恐怖 、阴暗的气氛 时 , 声音不能亮 , 喉咙空间要大些 , 可有 意掺人一些 沙哑而 空 洞的声音效果。 常香玉在豫剧表演 中音色 的创新表现 , 极大地丰富了豫剧表演艺术的形象性 、 生 动 性、多样性 、色彩性和创造性 。她通过运用 音 色的化妆技巧 ,能够 在一 出戏里 。 甚至一 段 唱腔 里塑造 出几个不同性别、不同行当 、 不 同性 格的艺术 形象 。下面 以豫 剧 《 花 木 兰》 、 《 拷红 》和 《 断桥 》为例 ,分析常香玉 在豫剧表演 中音色的创新表现 。 二 、常香玉在 豫剧 《 花木 兰 》中的音 色 创新 表现 常香玉是我 国著名 的豫剧表演艺术家 , 她对豫 剧 唱腔 音色 的传 承与创新 中起 着 积 极 的作用 ,我们从豫剧 《 花 木兰 》中 《 女子 们 哪一点不; / l J I , 男 》的唱段中可以感悟到 : 她 以多变 的音色 , 成功地演绎 了各种栩栩如 生 的人 物形象 ,使之豫 剧艺 术形 象经 久不
常香玉表演艺术风格分析
【摘要】豫剧是我国河南省的一个主要戏曲剧种,在戏曲艺术中的重要价值和研究意义不言而喻,而常香玉作为豫剧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堪称德艺双馨,她用一生的演艺事业,凭借对于剧本的理解、人物的揣摩、唱腔的把握以及舞台的控制力等各方面的专业素养,谱写了“戏比天大”的华丽赞歌。
作为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发源于河南,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
豫剧在唱腔上虽以粗犷豪放、大气磅礴和放荡不羁为主要风格,但在唱功上也兼具了细腻婉转的、百转回肠的含蓄特征。
在唱功上通过不同板式的变化来揭示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揭示作品主题。
常香玉作为“常派”的代表最为著名,被冠以“豫剧皇后”的美誉。
她以自己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舞台风格塑造了无数的光辉艺术形象,为豫剧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字字珠玑:演唱艺术大放异彩(一)“真假声结合”的发音技巧。
“字正、腔圆、板清、情真”作为我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四绝,字、板、腔虽然是发音的重中之重,但感情的真是才是感动观众的重要所在。
只有情感充沛、真实,才能把剧中人物演活,从而具有感动观众的力量,而这种感动观众的力量,就是唱情,而唱情的基础在于发声,常香玉深谙此道,因此在演唱中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告别了传统表演中“真嗓吐字、假嗓行腔”的演唱方式,“音着点”的选择成为了演员表演的重中之重,在高音的演唱中,不仅注重假声的演唱,同时注重真音的配合,这样的表演才更加真实,不会给观众造成轻浮的感觉。
在最低音的演唱时,也应该注重真假声的配合,而使得声音不至于出现断层的现象,让观众听起来各声音坚实圆润,音区和谐统一,同时也保护了演员的嗓子,使得嗓子持久奈唱。
(二)气息的合理控制。
除了“真假声结合”的发音技巧,气息的合理把控也是演唱艺术的基本功之一。
凡是在戏曲乃至歌唱艺术中有造诣的演员,无不重视气息的运用与联系,常香玉作为豫剧名家更是如此,并且凭借多年的演唱经验总结出了“运不好气,唱不好戏”的重要经验。
常香玉唱腔赏析
常香玉唱腔赏析
正统南唱腔借用自上古唱腔曲调,有着与其他唱腔风格不一样的特殊性、独特性,具有浓厚的古风气息。
一般用它来演唱的歌曲有长篇叙事性的长篇叙事诗曲,以及场景气氛深沉的民间音乐。
正统南唱腔,注重歌词式的抑扬顿挫,有节奏感的传达,偏重句子的起居、变化,注重诗意的表现,并融入自己的元素,使诗歌表达更丰富。
由于它偏重于内在精神,用起来较为灵动,主要用于抒发情思、真挚感情,以及拉开距离等,同时也用于民间戏曲中表现民间生活情调、社会弊病等。
正统南唱腔,以柔和宽广的发声技巧为主,加上节拍感强烈的节奏,用以表达出歌曲中浓烈的深情氛围,更具有辨识度和特色,能突出歌曲的哲思性与表达力,更能真实的表达歌者的情感。
看豫剧现代戏《常香玉》有感
看豫剧现代戏《常香玉》有感作为一名电台戏曲节目主持人,非常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去坐到剧场内多看几场大戏、好戏,写几篇观后感,以提升自己的节目质量和戏曲理论修养,从而把更多、更好的节目奉献给广大的戏曲听众朋友们。
正是怀着对常香玉大师一颗崇敬之心、崇拜之情,才特意从繁杂的事物中脱身到香玉大舞台观看了一场由河南省豫剧一团王慧、李金枝领衔主演的豫剧现代戏《常香玉》。
当晚的演出是那么精彩、那么成功,所以才赢得了观众们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同时也表达了演员们、观众们对常香玉大师更加深切的怀念。
回到家中,夜静更深,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于是伏案纸笔将自己看这部戏的真情实感写了出来,虽文笔不佳,观点甚至有失偏颇,但仍愿意发表出来与戏曲专家、戏曲读者、戏曲观众、戏曲听众以及河南省豫剧一团全体演职员们探讨一番。
可以说豫剧现代戏《常香玉》曾在国家大剧院汇演,并且又活得了政府的文化大奖,常剧的创作班子和演职员们,他们的辛勤劳作,国家给了充分肯定,观众给足了满意的答分。
河南省豫剧一团把豫剧唱响了全国、唱醉了南国,给兄弟院团们亮出了整齐而强大的演出阵容,亮出了豫剧人的厚重实力,给河南人争了光、添了彩,也安慰了常大师那颗放不下的心。
然而,成功不等于圆满,作为河南众多的戏客们,他们也希望该剧更加精彩完美,更加好听好看,更加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和意义,更加朴实真切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现实,更贴近当代观众,所以笔者才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该剧能打造成像《朝阳沟》那样的经典现代戏一样,永远地记忆在人民心中,广泛流传。
故而,才敢斗胆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供主创人员参考。
一是,该剧对常香玉的主题及思想宣传不明确:即大师一生最大贡献,最高理想,希望与追求不明确;二是,场面乱,群众多,群众演员出来的场次过频过繁;三是,没有主题音乐;四是缺少主唱段(本剧从头到尾没有一段顶天立地的唱段),没有一段动情唱段,或打动人心或让人手顺引的唱段;五是,场面处理不合理,服装不合适宜演员与人物,与当时社会不相匹配;六是,结尾不精彩,缺少庄严与严肃,让人感到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常香玉的唱腔艺术一、研究缘起豫剧又叫“河南讴”、“靠山吼”、“土榔戏”、“高调”、“河南梆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是对豫剧最为普遍的称呼。
上一世纪30年代,有人用“豫剧”一词指称河南所有的地方戏剧种,虽包括豫剧但并非它的专有名称。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豫剧”才成为单独指称豫剧的专有名词,同时也被普遍承认。
河南豫剧至今己有三百年的历史。
几经兴衰,豫剧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品种之一。
2006年5月20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梆子即豫剧在清代末年已流传河南大部分地域,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形成同一个剧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唱腔、表演、甚至上演剧目都具有地域特色。
逐步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地域分支: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后来因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的血缘关系较近,在曲调和音乐风格上基本相同,豫剧后来形成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艺术派系。
1980年,河南省文化局举办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风、阎立品被誉为“五大名旦”,“五大名旦”在传播过程中慢慢演变为“五大流派”。
其中尤以常香玉为代表的“常派”最为著名,被誉为“豫剧皇后”。
她以自己独特的唱腔塑造了不同的光辉艺术形象,使豫剧艺术不断繁荣和兴旺,使豫剧进入了百花争艳的新时代!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也是我国著名的优秀戏曲艺术家之一。
她的演唱艺术被人们推崇和热爱,并能在豫剧界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笔者童年也曾受其影响。
无论是她的刨腔方法还是唱腔的演口昌方法,在豫剧唱腔音乐发展史上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而且在豫剧唱腔艺术的当代命运和未来发展中更弥足珍贵。
她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豫剧唱腔的传统规律,而且善于在继承民族遗产的基础上,根据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创造性地发展豫剧的唱腔,同时又能通过吸收兄弟剧种的优秀唱腔来丰富豫剧艺术。
由她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多彩的唱腔和演唱方面的经验,不仅在豫剧界、戏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的声乐界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意义。
因此,对常香玉的演唱艺术进行学习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而《花木兰》又是常派最有代表性的演出剧目之一,也是中原人最喜闻乐见的一部戏,常香玉真情满怀的表演和她那一系列动人心魄的优美唱腔让入百听不厌。
《花木兰》历经50多年的舞台实践至今仍常演不衰,足以说明其艺术魅力的深厚。
李尤白写的原载于《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观常香玉(花木兰)》:幽闺慢道尽绮罗,雄装木兰勇执戈,香玉演来谁得似,卫国英雄壮山河。
而且常香玉的演唱特点在这部戏中都有很多具体的体现,所以笔者想通过研究这部戏,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学习声乐的同伴充分了解和学习常香玉那独特的唱腔,研究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戏曲音乐。
长期以来虽然有著作对常香玉的艺术进行了研究,但是我认为这与她对河南戏曲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她所具有的艺术地位是不相称的,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研究她的唱腔和表演等特点,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学派做贡献。
二、常香玉的简介常香玉是位艺术成就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胆略惊人的豫剧革新家和才华横溢的豫剧旋律作曲家。
她善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注重传统,敢于创新,为豫剧唱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常香玉在对豫剧唱腔的创造与拓展上,将豫西调深沉、浑厚、悲壮、缠绵的风格与豫东调的高亢、奔放、挺拔、激越的特色相交融,冲破门户之见,有机化合,自出机杼,承受着“豫剧叛徒”、“新圣人”等骂名,成功地创制《花木兰》、《拷红》、《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和现代戏《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人欢马叫》、《于无声处》等一批优秀唱段,还谱写并演出了20首豫剧清唱,不仅把豫剧唱腔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且开创了30年代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声腔合流的新局面,而且许多剧目已经成为豫剧艺术精品,有的已经在舞台上演出半个世纪,至今仍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传唱不息,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为豫剧艺术画廊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常香玉在70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形成了一种表演艺术流派。
她表演的人物性格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刻画入微。
所以她扮演的角色,总是一人一貌,柯栩如生。
在演唱上。
她既十分重视技巧,又反对忽视入物、感情。
因此她的演唱能做到雅俗共赏,流行全国。
三、常香玉的唱腔艺术戏曲的唱腔,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戏曲用以表达剧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段。
原来传统戏的创作不像现代剧目,由作曲设计唱腔,然后教演员唱或把谱子发给演员唱,而是唱腔的创作与演唱都是由演员来完成的,而这种唱腔的创作和我们现在的专业作曲又有所不同。
以板腔体系的唱腔创作来说,它要根据各剧种固有的板腔,按照不同的剧情、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演员来设计新腔。
这种特殊的创作方法,给戏曲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自由天地,给演员带来了发挥艺术才能的极大可能性。
豫剧的唱腔基本上属于板腔体系,它包括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等板类,而每一种板都可以有许多种变化,问题就在于演员如何在这些基本板腔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用的不好,就会千篇一律:用的好就会丰富多彩。
“常香玉设计新腔总是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是根据人物和唱词的需要,在豫剧板路中选择比较合适的板式,作为新腔的基础。
在选定的新腔基础的传统曲调不足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时,再借鉴、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长处来丰富自己的唱腔。
正是这样,常香玉根据剧情和艺术的需要,不断发展传统唱腔,不断创造新的唱腔。
她创新腔不脱离就腔,用传统腔又能除旧布新,艺术跟着时代的步伐,所以常派艺术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的清池,总是生机盎然。
她的唱腔欣赏起来,总让人感到既有纯朴地道的豫剧味,又非常新颖。
”她创作的豫剧唱腔极富有特点:朴实、新颖、耐听、富有时代感、形象鲜明、准确,极富个性、风格清新,独特,更具色彩性。
常香玉的演唱艺术,所以能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唱腔刨作的成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下面就常香玉的创腔经验进行分析。
(一)、创腔经验l、豫西调的继承与创新常香玉从九岁起,跟她父亲学唱河南梆子中的豫西调,她的父亲张福仙,就是早期较有修养的豫剧豫西调的旦角演员。
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基本板腔及使用各种板腔的基本规律(如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等及各种板腔变化的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保留在某些剧目里和某些演员身上,所以她父亲除了亲自给女儿教戏之外,还主张她从多方面学习,看好戏,看名角。
她自幼学戏非常刻苦,对传统豫西调唱腔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学得又多又扎实,所以她有很深厚的豫西调传统唱腔的功底。
因为她认真学好了传统豫西唱腔,创造新腔时方有坚实得基础可凭。
所以她在许多戏中,都能够把豫西调传统唱腔运用得十分自然妥贴,收到了老腔不老,常听常新的效果。
“豫剧原有的曲调和别的兄弟剧种一样,遗产异常丰富,这些曲调有着优美的音乐传统和艺术表现力量,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我们的老前辈,给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财富。
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遗产,我们将会脱离传统,失掉风格,甚至失去演唱创作的基础。
那就是必须先学好老腔老调,然后才能掌握风格,继承传统,然后才能在不脱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唱腔的运用和发展。
”实际上,大多数传统唱腔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豫剧的骨骼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唱腔。
之后她以自己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对其名戏进行新的加工整理,突破传统,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新。
2、豫东调的融合常香玉是宗豫西调的,直接传教她的张福仙是河南梆子豫西调支派中造诣很深的艺人。
常香玉也是以师承“豫西调”而成名的。
但她并不把自己局限于唱“豫西调”,而在成名之后又学了豫东地区的祥符、豫东、沙河等各调。
豫西调和豫东调本来就是河南梆子中的姊妹基本腔调,两者在曲调性格上的特点各有千秋。
尽管两种基本腔调通过板式的变化以及其他创腔手法,也能适应表现各种各样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出各种各样人物的音乐形象,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般说来在表现欢快激越的情绪时,豫西调就不如豫东调;在表现深沉悲壮的情绪时,豫东调就逊色于豫西调。
既然豫西调和豫东调都是河南梆子的基本腔调,为什么就不能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昵?常香玉不顾当时旧社会唱“豫西调”的演员不准唱“豫东凋”的规矩,仍然坚持走打破“豫西调”和“豫东调”之间界限的路,促进了豫西豫东调的交流融合。
她往往为了人物剧情的需要,而吸收豫东调。
吸收豫东调最成功的当属她的《拷红》。
在《花木兰》中也多处运用了豫东调和豫西调的融和,比如《将姐姐和弟弟的手儿拉紧》一段,就是以豫东调和豫西调的相互交织来表现不同的语气。
3、对于豫剧内部音调、唱法的吸收对于内部音调的吸收上面已讲过她根据人物剧情的需要吸收豫东调的情况,下面说她对于唱法的吸收。
常香玉原是宗豫西调的,又是专习旦角,所以她的唱腔是以豫西旦角唱腔为起点的,对于旦角之外的种种因素,对于常香玉来说都可以算是她本行当唱腔之外的外来因素。
吸收豫东调完全是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她对于小生腔唱法的吸收,也完全是从塑造人物出发的。
在《花本兰》的唱腔中,当花木兰以威武的壮士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唱腔里亦用了不少小生的唱法。
这种行腔和唱法的改变正是剧本内容的要求,所以这种吸收也是从人物出发的吸收。
4、其她艺术品种特点的吸收“在运用原来曲调不足以表达人物感情的时候,我也会吸收其他剧种的唱腔,来刻画我所表演的角色,在这个问题上,我过去的唱腔并不都运用得恰当,但我不同意在这类艺术问题上,任何简单化的、不加具体分析的笼统的说法,我们反对固步自封的保守,也反对生搬硬套的粗暴。
”在常香玉的唱腔里,还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京韵大鼓等其他剧种、曲种和民问歌曲的旋律音调。
原来她也曾把大鼓、河南坠子整段的曲调运用到豫剧唱腔中来,但这样的吸收,她自己也感到效果不好。
于是便开始谨慎起来,采用局部的吸收方法,把其他剧种、曲艺的唱腔音调糅合在豫剧唱腔中。
这样既丰富了原来的唱腔,又不会丧失固有唱腔的特点。
如:《花木兰》一开场中的“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唱段,是以豫东调为基调的,但唱段最后一句腔中,“长寿”二字的音调很有京剧运腔的味道。
但我们无法说这几旬唱词不是豫剧,相反的,正是从这句唱词中可以欣赏到淳厚的豫剧唱腔韵味。
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善于吸收兄弟剧种、曲种和民间歌曲的音调,固然能够丰富本剧种的唱腔,但如果吸收的方法不当或生搬硬套,便会影晌副种风格。
所以我们从常香玉唱腔中可以看出,其中对于吸收兄弟剧种、曲种和民歌的音调是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而且又注意这些外来音调的豫剧化,因此既不影响豫剧的基本风格,又增添了豫剧的色彩,丰富了豫剧的唱腔音乐。
常香玉善于博采众长,从不拘泥于固有程式的局限,敢于大胆突破传统程式的束缚,只要是剧情、人物所需要的,群众喜爱的,她都大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