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第15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能力)【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能力)【圣才出品】

第17章能力一、名词解释1.能力答: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

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个人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

能力有两种涵义,包括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和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2.智力答:通常将一般能力的综合体视为智力。

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指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中国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应对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3.才能答:才能是指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例如,教师要有较敏锐的观察力、流畅的语言表达力、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

这些能力的结合就是教师的才能。

才能的高度发展就是天才,它是多种能力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的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4.一般能力答: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它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一般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5.特殊能力答: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

一般认为: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但其中有一两种特殊能力占优势。

6.创造能力答: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7.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答: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人格特质及智能进行大量因素分析研究而提出的一种智力结构理论。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反映答:反映是指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反映特性受物质本身的性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也不断变化。

随着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过渡,反映的形式也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但是高级的反映形式是以低级的反映形式为基础,它含有低级的反映形式,又不等同于低级的反映形式,具有自己的反映特点。

2.意识答: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在劳动中,在用语言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

意识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环境的意识。

3.自我意识答: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以及客观事物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是借助于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4.意识的觉知性答:意识的觉知性是指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状态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身存在,自己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和谐与否,以及自己对他人和客观事物所抱有的态度、从事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

5.意识的能动性答:意识的能动性功能是指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功能表现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和意识的前进性三个方面。

二、问答题1.试述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答:(1)动物心理的发生在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动物心理发生的不同反映形式有:①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无生命物质具有最简单的反映形式,只具有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反映形式。

②生物的反映形式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有生命物质特有的,与无机物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生物反映形式。

感性性使生物体才能得以和周围环境保持平衡,维持其新陈代谢机能的正常进行,使个体得以生存和种系的发展。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技能一、技能的概述(一)技能的定义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1.狭义的技能与广义的熟练技巧前者是指技能的初级阶段或初级水平,后者是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

技能的初级阶段,是指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通过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达到“会做”某件事或“能够”完成某种工作的水平;当初级技能反复练习,使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程度时,则称为熟练技巧。

2.技能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融合体(1)前者主要指生理解剖素质。

如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后者主要指练习。

素质是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技能离开了素质就谈不上其形成和发展。

然而,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其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则完全取决于练习。

3.技能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技能是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必要条件。

不论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都需要有相应的技能。

没有技能,人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活动。

高水平的技能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技能与知识1.技能与知识的区别(1)二者属于不同的经验范畴①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因此,知识属于认知经验范畴。

②技能是通过练习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巩固了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技能学习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任务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等问题。

因此,技能属于动作经验范畴。

(2)知识与技能概括的水平不同①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抽象与概括;②技能则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的概括。

(3)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同步的一般说来,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较知识的获得要晚。

2.技能与知识的联系(1)知识是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并制约着技能掌握的难易、快慢、灵活性和熟练程度;(2)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将有助于知识的获得与巩固,所以任何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应的知识,但学习者学习的各种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练习这个中介环节,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3章~第15章【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3章~第15章【圣才出品】
2.在下列选项中,有关动作和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运动是连续的,是动作的组合 B.运动具有一定动机、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 C.运动主要由运动技能实现 D.动作不受他人和当代人创造的对象所制约 【答案】ABC 【解析】动作是具有一定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动作是可分解的,运动则是连续 的,是动作的组合。运动是具体的,而动作则是笼统的。运动主要由机体的运动技能来实现, 动作则带有社会性,受前辈人和当代人创造的对象制约。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3 章 技 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 )。 A.性格 B.气质 C.技能 D.能力 【答案】C 【解析】A 项,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 个性心理特征。B 项,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 稳定的心理特征。D 项,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阅读技能是一种( )。 A.操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心智技能 D.学习技能 【答案】C 【解析】心智技能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 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 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
8.借助内部言语在人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活动方式是( )。 A.动作技能 B.认知技能 C.社交技能 D.情绪智力 【答案】B 【解析】认知技能,也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 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所以 有时也叫思维技能。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 系统,如书写、打字、弹琴、体操、操纵机器等。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性格)【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性格)【圣才出品】

第16章性格一、简释下列名词1.性格答:性格是指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的许多性格特征所组成的统一体。

性格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

性格是稳定的,但又有一定可塑性。

它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与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紧密相连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性格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性格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差异。

2.性格特征答:性格特征是指性格各个不同方面的特征。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态度特征答: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有,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特征;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特征;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答: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5.性格的情绪特征答: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主要有,情绪强度特征;情绪稳定性特征;情绪持久性特征;主导心境特征。

6.性格的理智特征答: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

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有,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

7.性格类型论答:性格的类型论是一种性格分类的理论,是指用人的一种或少数几种主要的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其实质是强调性格类型之间的质的差异。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13章 技 能【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13章 技 能【圣才出品】

第13章 技 能一、简释下列名词1.动作答:动作是指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

动作带有社会性,它受前辈人和当代人所创造的对象所制约。

动作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

但动作并不是个别运动的简单的机械的组合,而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完整的和有目的的运动系统。

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达到自动化的地步。

这种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称之为动作技能。

2.动作技能答: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如书写、打字、弹琴、体操、操纵机器等。

动作技能主要借助于骨骼、肌肉和与之相应的神经过程实现,是通过练习和实践而逐步形成、巩固起来的。

3.开放性动作技能答:开放性动作技能是指动作随外界情境变化而作相应变化的技能,如打乒乓球、篮球、排球等。

开放性动作技能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4.动作准确性答:动作的准确性系指肢体的动作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不论其预期的要求如何,凡能达到预期要求的动作都是准确的动作。

动作的准确性对于完成任何职业活动都是必要的,它是构成各种职业技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动作的准确性可从感知的准确性、中枢加工的准确性和动作反应的准确性等三方面进行考察。

这三方面若能协调配合达到预定的目的,便构成准确的动作。

在多数情况下,动作的准确性取决于感知和中枢加工过程准确。

5.心理运动能力答:知觉能力,在动作技能领域是指个体对刺激情境的准确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弗莱希曼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技能的形成与下述知觉能力有关。

控制的精确性、四肢运动协调能力、定向反应能力、反应时间、手臂运动速度、速度控制能力、腕手灵活性、手指灵活性、臂手稳定性、腕指速度、瞄准。

6.练习曲线答: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从练习曲线上不但可以看到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动作速度和准确性变化,而且还可以看到各种技能在形成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气质)【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气质)【圣才出品】

第15章气质一、单项选择题1.()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A.个性B.气质C.性格D.人格【答案】B【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无好坏之分。

2.气质类型的体液说的提出者是()。

A.冯特B.荣格C.巴甫洛夫D.希波克里特【答案】D【解析】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认为,人体内部有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

根据何者在人体体液的混合中更占优势,可以将人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

3.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的提出者是()。

A.冯特B.荣格C.巴甫洛夫D.希波克里特【答案】C【解析】巴甫洛夫认为,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多维特性的反映。

他提出大脑皮质神经过程即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

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这三个基本特性的不同组合,把神经系统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强而平衡、灵活型(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相当于黏液质;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止型),相当于胆汁质;弱型,相当于抑郁质。

4.()主要是先天的。

A.气质B.性格C.能力D.动机【答案】A【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5.孤僻、迟缓、体验深刻主要是()的特征。

A.多血质B.黏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答案】D【解析】抑郁质性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6.活泼好动、热情、外露,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主要是()的特征。

A.多血质B.黏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答案】A【解析】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圣才出品】

第14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需要的论述错误的是()。

A.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需求B.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C.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D.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答案】B【解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体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

没有客体、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这不是()。

A.自然需要B.社会需要C.获得性需要D.精神需要【答案】A【解析】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把它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也称为生物学需要,是我们的生理和生存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这些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需要,因为是在社会中学习培养起来的,一般也就是精神需要和获得性需要。

3.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答案】C【解析】马斯洛认为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为实现理想和事业胜利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是不考虑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即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4.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U形曲线关系B.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C.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D.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答案】B【解析】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意志)【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意志)【圣才出品】

第12章意志一、单项选择题1.()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A.思维B.知觉C.意志D.情感【答案】C【解析】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意志行动前提的是()。

A.克服困难B.目的性C.随意运动D.创造性【答案】B【解析】意志行动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

人们首先确定某种目标,并以这种目标来调节行为,这是意志行为的前提。

3.“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所描述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B【解析】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型)是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4.有人欲跳槽到新的单位,是由于新单位有高薪和优厚福利条件,但是,工作性质和人际关系不容易适应。

若留在原单位,有习惯的工作环境和良好人际关系,但是,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较差。

这种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D【解析】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由于面对两个以上或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5.个体意志行为特点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意志特征B.意志行为C.意志品质D.意志过程【答案】C【解析】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

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它们在人的意志行动中贯彻始终,并构成人的意志的性格特征。

6.与“我行我素”、“固执己见”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B.果敢性C.坚韧性D.自制力【答案】C【解析】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与果断性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与坚韧性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固执。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知觉)【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

但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这种现象叫()。

A.运动后效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诱发运动是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一般说来,视野中细小的对象看去在动,而大的背景则处于静止的状态。

例如,夜晚,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2.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了,看起来其两端就不再像直线了,这属于()。

A.大小错觉B.方向错觉C.线条弯曲错觉D.线段长短错觉【答案】B【解析】错觉的种类很多,比如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其中线段发生错位是方向错觉,如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了,看起来其两端就不再像直线了。

3.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桌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的背景。

4.飞行员驾驶飞机在海上飞行时的“倒飞错觉”是()。

A.图形错觉B.形重错觉C.大小错觉D.方位错觉【答案】D【解析】“倒飞错觉”是指飞机实际在平飞,但飞行员却感觉自己的飞机在倒飞,自己也倒悬在空中飞行,称为倒飞错觉。

海上飞行时把蔚蓝色的海平面当做天空或夜间飞行时把天上的星星当做地面灯光而发生倒飞错觉。

倒飞错觉是对方位的错误判断,因而是方位错觉。

5.听同样一个报告,懂行的人和不懂行的人相比,结果大相径庭,这符合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答案】B【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经验多的人,对报告有全面的了解,因而得到的信息多;而不懂行的人没有经验,无法进行全面的了解,因而获得的信息少。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性格)【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性格)【圣才出品】
4 / 2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9.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理论必须有阐明能够代表个体生活综合的测量单位。这种测量 单位是( )。
A.人格特质 B.人格特征 C.人格类型 D.人格特性 【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现代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性格特质论的创 始人。他认为:人格理论必须有阐明能够代表个体生活综合的测量单位。这种测量单位被他 称为人格特质。从而将人格理论从探讨个体的人格类型上质的差异,转移到人格特质量上的 差异。
A.气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答案】B
【解析】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在后天社
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
个人的道德风貌和人格状况。
4.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将人格分成几层,不包括( )。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B.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C.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D.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答案】C 【解析】卡特尔提出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C 项,首要 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是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中,通过明确的问题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当面对
意义不明确的刺激任其随意反应时,却常可以使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和需求流露出来。
6.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处理紧急问题方面 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是( )。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答案】B 【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A 项,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C 项,性格的情绪特征 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D 项,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表象和想象)【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表象和想象)【圣才出品】

第8章表象和想象一、单项选择题1.想象活动的基本成分是()。

A.概念B.表象C.语词D.动作【答案】B【解析】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因此它的基本成分是表象。

2.表象的概括是一种()概括。

A.本质B.形象C.语词D.动作【答案】B【解析】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

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

3.表象的直观性表明它接近于()。

A.思维B.记忆C.感知D.想象【答案】C【解析】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人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者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

这说明它接近于感知。

4.在人的大脑皮层上,各种暂时神经联系痕迹以不同方式组合,这种生理机制用来解释()。

A.想象B.表象C.记忆D.思维【答案】A【解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痕迹以不同方式组合,这种生理机制是想象的机制,组合在一起的痕迹诞生新的形象。

神经联系的不断加强和恢复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5.在读完《阿房宫赋》后,脑海中浮现出气势雄伟、风格奇特的建筑形象,这是()。

A.表象B.想象C.幻想D.幻觉【答案】B【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这些新形象既可以是主体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新形象。

具体的来说,题干中描述的属于再造想象。

A项,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C项,幻想是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

D项,幻觉是主体对脱离客观事物刺激的虚幻反映。

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的是()。

A.灵感B.原型C.梦D.顿悟【答案】C【解析】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记忆)【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记忆)【圣才出品】

第7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的记忆属于()。

A.感觉记忆B.工作记忆C.内隐记忆D.外显记忆【答案】D【解析】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心理过程是()。

A.感觉B.知觉C.注意D.记忆【答案】D【解析】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3.能够将记忆好坏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是()。

A.信息输入B.信息编码C.信息存储D.信息提取【答案】D【解析】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主要有:①信息编码,指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②存储,指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③提取,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

记忆的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4.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具体特征、人名、地名、定理、定律等信息的记忆是()。

A.情绪记忆B.程序性记忆C.情景记忆D.陈述性记忆【答案】D【解析】陈述性记忆是对事实的记忆,例如,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都属于陈述性记忆。

A项,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B项,程序性记忆是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主要包括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两部分。

C项,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5.证明感觉记忆容量较大的研究方法是()。

A.全部报告法B.部分报告法C.自由回忆法D.序列回忆法【答案】B【解析】斯伯林使用的局部报告法证明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

6.“潜移默化”的记忆过程属于()。

A.有意识记B.无意识记C.意义识记D.内隐记忆【答案】B【解析】无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圣才出品】

第2章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一、单项选择题1.突触小泡(synaptkvesicle)的功能主要是()。

A.控制神经冲动传递的速度B.修复髓鞘C.存贮神经递质D.为神经元活动提供能量【答案】C【解析】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发生传递的接口,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化学过程,依靠的是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

在突触前膜中包含许多突触小泡,用来储存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

2.剑刺穿某人头部导致立即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剑很有可能刺中了()。

A.小脑B.大脑基底部C.延髓D.桥脑【答案】C【解析】延脑(延髓)支配着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又称为“生命中枢”。

这里受伤会引起立即死亡。

3.损伤大脑颞叶(temporallobe)最有可能使伤者不能从事的职业是()。

A.音乐家B.演员C.建筑师D.画家【答案】A【解析】听觉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若大脑两半球的听觉区受破坏,即使双耳的功能正常,人也将完全丧失听觉而成为全聋。

4.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是()。

A.社会环境B.神经系统C.家庭环境D.学校教育【答案】B【解析】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所以神经系统被认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5.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最重要部位、人的心理活动控制与调节的中心是()。

A.小脑B.脑干C.大脑半球D.间脑【答案】C【解析】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最重要的部位,负责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活动。

A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B项,脑干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D项,间脑主要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感觉的中继站,下丘脑在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6.下列不属于脑干部分的是()。

A.延脑B.脑桥C.中脑D.间脑【答案】D【解析】通常把延脑、桥脑、中脑称为脑干。

桥脑有时也被称为脑桥。

7.()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细胞B.脑C.脊髓D.大脑皮层【答案】A【解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情绪和情感)【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情绪和情感)【圣才出品】

第11章情绪和情感一、名词解释1.情绪和情感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

2.道德感答: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产生道德感的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道德情感在形式上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三大类。

3.美感答: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阶层中人们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因而对各种事物的美的感受也不同。

美感的特点包括,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美感是一种倾向性的体验。

4.心境答: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醒后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事物的态度的情绪体验。

5.激情答: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往往由与人关系重大的事件所引起,也与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分抑制有关。

激情发生时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面红耳赤、咬牙切齿、哭泣呼号、手舞足蹈等,有时甚至出现痉挛性动作,言语过多或不流畅。

6.应激答: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应激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应激引起的身心紧张有利于主体权力解决紧急问题,有时应激造成的紧张会阻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

7.惊奇和兴趣答:面对陌生、奇特且并未发现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事物时,个体会产生惊奇感,进而产生探究该事物的兴趣。

惊奇和兴趣是中等程度的肯定情绪体验,它导致个体对事物的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心理动因,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注意)【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注意)【圣才出品】

第4章注意一、名词解释1.注意答: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2.无意注意答: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它往往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3.有意注意答: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4.有意后注意答: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

5.定向反射答: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

这一现象被称为定向反射。

定向反射活动时,人除了朝着刺激的方向转动眼睛和头部外,还会出现植物性反应和脑电反应。

6.优势兴奋中心答:优势兴奋中心是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具有适度的兴奋性,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形成和分化,因此能够充分揭露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和完善的反映。

7.注意的稳定性答: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可以用某一时间范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

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在注意的稳定中可以区分出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8.注意的广度答: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包括,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9.注意的分配答: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问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注意)【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注意)【圣才出品】

第4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说,“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B.不良品质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答案】D【解析】“一心二用”是指注意的分配。

根据双加工理论,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2.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功能的()。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答案】A【解析】布罗德本特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功能的过滤器理论。

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外面,从而完全丧失了。

3.夜晚的霓虹灯广告主要在于吸引人们的()。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注意转移【答案】A【解析】夜晚的霓虹灯靠自身的新异性,引起人们被动的注意,既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是一种无意注意。

4.考生在奋笔疾书答卷时,飞进考场的麻雀并没有引起其注意。

这种注意特征是()。

A.稳定性B.指向性C.选择性D.集中性【答案】D【解析】注意的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麻雀并没有引起考生的注意,是注意集中性的表现。

稳定性是注意的品质之一,是注意在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广义)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选择性是注意的功能之一,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后该指向那些有意义、符合需要、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或信息。

5.听表走动的滴答声,会感到时有时无。

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注意现象是()。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五编【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五编【圣才出品】

第5编活动与发展第13章学习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学习行为具有什么特征?答:(1)学习学习(1earning)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的定义蕴涵三层意思:①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就会相对持久地表现出来。

③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2)学习的特征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③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经验有两个涵义,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如个体学会的知识、技能和形成的人生观等。

2.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什么?二者的异同是什么?答:(1)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2)二者的异同①二者的相同之处两种学习理论都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②二者的不同之处a.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是食物。

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只好认为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

b.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c.反应方式不同。

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4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4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圣才出品】

第14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一、单项选择题1.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统考2007研]A.诱因B.需要C.兴趣 D.信念【答案】A【解析】动机产生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即诱因。

诱因是驱使个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在条件,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统考2007研]A.整体性B.选择性C.层次性D.动力性【答案】C【解析】人的需要是按照一定的层次排列的,低级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会出现。

3.“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统考2008研]A.归属与爱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答案】C【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A项,属和爱的需要。

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B项,尊重的需要。

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D项,安全需要。

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统考2008研]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A【解析】双趋冲突指两个吸引的目的只能选择其一时的冲突。

B项,双避冲突指两个回避的目的只能回避其一时的冲突。

C项,趋避冲突指同一物体对个体既吸引又回避时产生的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技能
一、名词解释
1.动作
答:动作是指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

动作带有社会性,它受前辈人和当代人所创造的对象所制约。

动作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

但动作并不是个别运动的简单的机械的组合,而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完整的和有目的的运动系统。

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达到自动化的地步。

2.动作技能
答: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如书写、打字、弹琴、体操、操纵机器等。

动作技能主要借助于骨骼、肌肉和与之相应的神经过程实现,是通过练习和实践而逐步形成、巩固起来的。

3.开放性动作技能
答:开放性动作技能是指动作随外界情境变化而作相应变化的技能,如打乒乓球、篮球、排球等。

开放性动作技能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4.动作准确性
答:动作准确性是指肢体的动作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不论其预期的要求如何,凡能达到预期要求的动作都是准确的动作。

动作准确性对于完成任何职业活动都是必要的,它是构成各种职业技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心理运动能力
答:心理动作能力又称知觉能力,是指知觉能力,在动作技能领域是指个体对刺激情境的准确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知觉能力是动作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组成因素。

6.练习曲线
答: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从练习曲线上不但可以看到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动作速度和准确性变化,而且还可以看到各种技能在形成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

练习曲线有上升型和下降型。

二、问答题
1.什么叫技能?技能、熟练与习惯有什么区别?
答:(1)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技能包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技能和广义的熟练技巧。

前者是指技能的初级阶段或初级水平,后者是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

(2)技能、熟练与习惯的区别
熟练是高级水平的技能,它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

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二者之间的区别有:
①习惯与人的主观需要、情感有关;熟练则不同,它本身不是一种需要,而是实现与需要相适应的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动作方式或手段,不一定与机体的需要直接发生联系。

②熟练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练习而形成的。

虽然有的习惯也可以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练习而培养,如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但不少习惯都是在无意中由于多次重复某种动作而形成的。

③熟练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无好坏之别。

而习惯则可以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

④技能是由任务始动的,而习惯则是由一定情境始动的。

所以习惯是被动的,而技能则
是主动的。

⑤熟练的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或者别人的示范,或者技术指标,或者活动的产品作对照,而习惯则不然,它只和先前动作方式作对照。

习惯是保守的,而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模式趋近。

2.说明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基本特征。

答:(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①认知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为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动作技能的性质和复杂程度。

动作技能愈复杂,其认知阶段也愈长。

②练习阶段
学习者通过练习把已掌握的局部的、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

但各个动作之间的联系尚不紧密,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即实现动作转换时,常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

在这个阶段,由于动作联系的建立,视觉控制作用逐步减弱,而肌肉运动感觉的调节作用逐步增强,并能运用来自效应器官的反馈信息调节其自身的动作。

在这个阶段,动作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减弱,多余动作消失,发现和矫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增强。

③自动化阶段
在自动化阶段,各个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

各个动作相互协调,动作能够依照准确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

在执行动作时,意识的参与减少到最低限度,只对同时进行的许多动作中的一项起着直接控制作用。

学习者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消失,注意的范围扩大了,并能根据情境变化迅速、准确地调节其动作,以有效地完成活动任务。

(2)动作技能的基本特征
①动作的速度
动作速度是指肢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或所完成的动作的数量。

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长或所完成的动作次数多,则表示动作速度快,动作熟练或技能水平高,反之,则表示动作速度慢,动作不熟练或技能水平低。

②动作的准确性
动作的准确性是指肢体的动作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不论其预期的要求如何,凡能达到预期要求的动作都是准确的动作。

动作的准确性对于完成任何职业活动都是必要的,它是构成各种职业技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③动作的灵活性
一般认为,动作技能的灵活性系指动作技能的各要素能随主客观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是动作技能各要素在操作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综合表现。

因此,它是评价动作技能水平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

动作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人的动作速度和准确性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操作者动作时所能达到的频率,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动作所重复的次数。

动作技能的灵活性随其熟练程度不同而不同。

3.说明动作技能的构成成分。

答:一般认为动作技能由以下三种成分组成:
(1)动作
动作包括反射动作和基本动作两亚类。

其中,反射动作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如膝跳反射、抓握反射等都是反射动作。

基本动作是指由一系列反射动作的结合而形成的固有的动作形式。

如跑、跳、推、拉等都是基本动作。

(2)知觉能力(心理运动能力)
知觉能力,在动作技能领域是指个体对刺激情境的准确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弗莱希曼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技能的形成与下述知觉能力有关。

控制的精确性、四肢运动协调能力、定向反应能力、反应时间、手臂运动速度、速度控制能力、腕手灵活性、手指灵活性、臂手稳定性、腕指速度、瞄准。

(3)体能
体能是指人体各种器官的运动能力。

体能是学习者学习动作技能不可缺少的条件或基础,因为掌握技能的程度不仅受体格、感官灵敏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而且也受耐力、力量、柔韧性和敏捷性的影响。

4.什么叫高原现象?形成高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1)高原现象的含义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又称高原期现象。

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

(2)形成高原现象的原因
①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②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
③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
④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⑤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
⑥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
⑦自满情绪;
⑧缺乏高科技手段。

5.影响练习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练习效率的因素有:
(1)明确练习的目标
①明确的练习目标可以激起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练习经常处于意识控制之下,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

因此,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若能依据练习的进程,不断提出练习目标,积极鼓励学习者争取达到预期目标,就能加速技能形成的过程。

②练习的目标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种。

近期目标对提高练习效率有更大的作用;目标越明确具体,练习的效果就越好。

③练习的目标还有难易之分,它们对练习的效果有不同的作用。

确定目标的难度成功率在50%以下时,对练习的作用较大;过于容易或很难实现的目标,不易激励人们去进行练习。

(2)练习的速度和准确性
不同职业的人,在技能形成过程中,速度和准确度方面也有差别。

研究表明,电话接线员由于工作性质要求,快速比准确性更重要。

因此,在熟练形成的最后阶段,速度仍有增加,但准确性却没有增加;又如铁路调度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他必须把准确性放在首位。

所以在熟练过程中,速度一直保持平稳而准确性却有增加。

(3)练习时间的分配
练习时间的分配有两种,即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每次练习中间不安排休息;分散练习指相隔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练习,各次练习之间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