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及节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历新年及节日
7月28日至8月15日第三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将在我省举行。

这次活动对进一步弘扬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打造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青海改革开放新形象,,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特组织一版反映我省民族文化瑰宝的专刊,为本届民族文化旅游节添彩。

藏族拉伊
“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藏区的一种反映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

“拉伊”种类繁多,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

“拉伊”的曲调因不同地域而具有多种风格,有的强调音乐的语言性,节奏比较紧凑;有的旋律深情、悠扬,形成比较自由、婉转的长调山歌风格;有的旋律甜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庄的抒情歌曲风格等。

“拉伊”脱胎于山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它的形成与藏族一万年前产生的雏型语言直接相关。

随着六千多年前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拉伊”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公元七世纪三大藏区的划分,促成“拉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区的广泛传播。

玉树卓舞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素有三江之源,歌舞之乡的美称,其中尤以玉树卓舞蜚声海内外。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主要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感情。

完整的卓舞演出形式分为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等三个部分,它不但表现出强烈的自娱性,而且有非常浓厚的庆典性、仪式性和高超的表演性,因而在功能上又分为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深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

玉树卓舞的结构由慢、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

语言华丽、精辟,音乐沉稳、激昂,舞步凝重、热烈,总体上以庄重、舒缓、豪迈、奔放见长。

土族盘绣
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土族。

土族所独有的盘绣艺术,装扮着土族人民的民族服饰,也装点出一个民族灿烂的心情。

土族盘绣是土族刺绣的一种。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

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

黄南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我国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产生于公元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
族地区,后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

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涉及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体现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热贡艺术在传统的创作习惯中,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信仰服务。

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随着大量佛徒的还俗,开始流向民间,并在民间传播。

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吴屯村、年都乎村、尕沙日村、郭麻日村等村落,并自成体系,其中吴屯村以绘画为主,兼事雕塑和堆绣;年都乎村以堆绣为主,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画创作;尕沙日村和郭麻日村以唐卡和壁画创作为主。

热贡艺术以其精美的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成为艺术瑰园中的一朵奇葩。

加牙藏毯
、藏毯是青海藏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在藏毯的编织工艺及图案设计上有所不同。

康巴藏区较多地保留了传统藏毯的编织技艺;而安多藏区则在图案的设计上,突出表现了藏汉文化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构思巧妙,色调和谐统一。

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是安多藏
毯的主要发源地。

加牙藏毯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等。

加牙藏毯品种繁多,工艺讲究,采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温染色、低温洗毯,毛质不易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不脱色掉毛。

民和三川纳顿节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的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

举行纳顿节的三川地区,包括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

各地举行纳顿节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7月12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9月15日结束,历时63天,因而被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节的筹备和举办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筹备、小会和正会。

筹备:从每年的清明节开始,三川各地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节的总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即“大牌头”和“小牌头”,负责节前筹集纳顿节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等。

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

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用轿子迎来二郎神像,村民进行还愿、献祭、占卜、念经、布施等一系列活动。

正会: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纳顿属于乡人傩,具有久远的历史,以民间信仰为纽带,连接村落,年年举行,在形式和规模上,具有延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广泛的特点。

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需要半年多时间。

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突厥民族的婚礼习俗,比如敬献“羊背子”等习俗,这些习俗在现有的突厥民族后裔的习俗中早已绝迹,但却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突厥文化圈很远的撒拉族风俗中得以传承,可以说是研究突厥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撒拉族的婚礼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堆委奥义纳”,这是一出以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婚礼中尚有保存,但是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丹麻土族花儿会
“丹麻花儿会”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6月13日举行,会期为5
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举办“丹麻花儿会”的丹麻镇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东部,是一个土族聚居的乡镇。

该镇民族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诸多的民间群众文体活动构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活。

“丹麻花儿会”起源于明朝后期,盛行于清朝、民国及建国初期。

1966年在“文革”期间被认为低俗野曲会而被禁止,1978年以后逐步复苏。

据专家认定,“丹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

现在,经过历史的演变,已成为展示土族民族风情的一座平台。

年都乎於菟
土族於菟系列民俗活动系至今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11月初5至20日举行。

包括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

“於菟”则是对半裸上身、纹有虎豹图案表演人员的称谓。

年都乎村位于同仁县隆务镇以北1.5公里处。

该村拥有一座古城,即年都乎城。

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楚风说、羌俗说、本教仪式说等观点,民间尚有多种说法。

历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动曾在隆务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传,解放后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一度中断。

现今仅在年都乎村保留至今。

“於菟”系列民俗活动,以原生态文化形态蕴涵了当地先民原始而纯朴的精神需求,表现了
村民对真、善、美的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