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论文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的作文

民族理论的作文

民族理论的作文咱今天来唠唠民族理论这个有趣又超重要的事儿。

咱这世界啊,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花园,而各个民族呢,就是这花园里盛开的不同花朵。

民族理论就像是园丁的智慧,告诉我们怎么让这些花朵都长得美美的,还能互相映衬。

先说说民族的多元性吧。

你看,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就像藏族的哈达,那是他们纯洁、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对客人最诚挚的祝福;再看维吾尔族的歌舞,那灵动的舞姿、欢快的节奏,仿佛把你带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域大漠。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都是他们独特的标识,就像星星一样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多元性啊,让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但是呢,多元并不意味着分裂,这就体现出民族理论中团结的重要性了。

民族理论倡导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

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大家都是一家人。

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虽然各有各的性格和特点,但大家都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少数民族把自己独特的文化分享给其他民族。

就拿那些民族聚居地的旅游发展来说吧,汉族的朋友可能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金,而少数民族朋友提供了充满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家共同努力,让这些地方变得繁荣起来。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当各民族团结的时候,那力量可是无穷的。

就像建造万里长城,那可少不了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齐心协力。

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团结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说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各民族的救援力量都会迅速集结到受灾地区,大家不会分你是哪个民族,只会想着怎么救人,怎么重建家园。

在学校里也能看到民族理论的积极影响。

不同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学习、玩耍,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化。

汉族同学可能跟着回族同学学会了做一些清真美食的小窍门,少数民族同学可能跟着汉族同学提高了汉语水平,大家在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就像一个小小的民族团结的缩影。

民族理论还保障着各民族的平等权益。

不管这个民族人口多还是少,都有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民族理论结课论文

民族理论结课论文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民族问题都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它影响着各国政府和人民,世界的安宁和稳定。

世界上许多的多民族国家采用不同的民族政治制度来处理民族问题,像联邦制、民族自治等,中国则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其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激发了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有着很大的灵活性。

它可以充分适应我国民族分布上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使人口多的和人口少的、大杂居的和小聚居的少数民族,都能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使各少数民族都能充分享受自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为建设好民族区域地方,促进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发展发挥作用。

(二)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基础。

这种民族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史上最进步的民族关系。

它保证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和经济权益,消除了民族压迫、歧视、隔阂和不信任的根源,使各族人民之间平等相待、和睦共处、亲密无间、真诚互助的关系不断地加强和深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浅论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成就及学习意义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全国统一集中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是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中的最高利益,也是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民族政策;成就;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来;意义与启发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成就(一)建国以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二)民族团结政策(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②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加大培养与任用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在经济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大学《民族理论》论文——内蒙古四少民族简介

大学《民族理论》论文——内蒙古四少民族简介

关于内蒙古“四少民族”在祖国历史上的作用的论述我的家乡——内蒙古的“四少民族”由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组成,下面我将介绍这“四少民族”在祖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一、鄂伦春族1. 起源及历史简介:鄂伦春族的祖先是森林人。

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

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

“鄂伦春”这一名称始见于清初文献记载。

《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

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驯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友。

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2. 鄂伦春族历史上以勇敢善战著称,他们在抗击外国侵略、保卫边疆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十七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龙江流域,各地鄂伦春人与达斡尔、赫哲、满族等民族的人民对入侵者进行英勇的反抗。

据《黑龙江志稿》等文献中记载,鄂伦春族士兵参加了雅克萨战役和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斗。

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一些著名人物,如“从征台湾、廓尔喀皆有功”的阿穆勒塔等。

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三省时,黑龙江瑷珲城军民进行了有名的瑷珲抗战,其中鄂伦春马队英勇无畏,给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

在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人民英勇奋战,保家卫国,许多鄂伦春族战士如黄毛、元宝、宪扎布、孟才之、安得有等在抗日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鄂伦春人民还与当地各兄弟民族一起,不屈不挠地进行反抗封建主义的斗争。

日本投降后,在解放战争中,鄂伦春族青年纷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011140841 毛媛《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

在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口数量少,社会组织形态以家族为主,人们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内部关系,经济上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

人口逐渐增多,原先的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取代。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人类组织,也就是民族的雏形。

随着打磨制石器的出现,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磨光石器流行,并发明了陶器。

母系氏族达到全盛,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在氏族内部,财产归集体共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人们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共同信仰和领地。

这时候民族的形态开始日趋完整。

在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氏族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演化,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

这些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内通婚、相互帮助、实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

这些社会规范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维持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

这些社会制度的制定和产生都为后来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实例,谈谈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南网无电人口在云南,云南无电人口在昭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论民族平等[摘要]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它首先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

其实质是指在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的任何特权,无条件地保护弱小民族的权利,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

民族平等还要求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即经济、文化包括语言方面的平等,要求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关键字]民族平等、基本原则、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发达程度如何,风俗习惯和宗教异同,都一律平等。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都拥有同等的地位,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一、民族平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当代世界,民族平等是个广泛使用的口号,因为种族歧视已经没有市场可言。

但是,尽管许多国家都宣称自己实行民族平等,可他们对民族平等的理解和实践都大不相同。

因此,何谓民族平等,不仅要看形式,还要看其具体内容。

(一)、外国民族平等的形成与发展平等是个古老的话题,美国政治学家萨托利把它叫做“迷宫”,可见其复杂程度:平等也是个历史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平等还是个价值判断,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一书中为当代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他认为相适的平等理论。

其核心是“人是生而不平等的,而平等只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

”萨托利认为,所谓平等应该包含法律—政治平等、社会平等、机会平等、经济平等。

同时,他又把机会平等再分为平等的利用和平等。

前三项平等在拿破仑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而经济平等则应该纳入社会主义的范畴。

也就是说,追求经济平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特征。

他还断言:“平等结果要求不平等的机会。

民理论文——精选推荐

民理论文——精选推荐

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

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与发展;民族与社会;民族与宗教民族作为重要的社会实体,其发展进步与社会的繁荣发展紧密相关。

民族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民族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并相互促进的。

所以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呢?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多民族国家要实现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和谐,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但国家利益不可能取代民族利益。

只有对民族的合理利益予以考虑和照顾,才能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过度强调民族认同,会减弱国家的凝聚力,影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过度强调国家认同,不尊重民族特性,会导致民族不满。

要在保有各自民族认同的同时,把国家作为最高的认同和归属层次中的最高单位。

三是民族自治权与国家主权。

民族自治权由国家授予,从属于国家主权。

但如果统得过死,民族自治权得不到足够的实施空间,就难以调动自治实体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整体上比较和谐,目前应着重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所处的历史阶段。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方向,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既要防止过分强调长期性而忘掉努力方向、无所作为,又要防止过分强调发展方向而忽视长期性、胡乱作为。

特别是我们所讲的民族融合是“和而不同”,并不是要消灭所有民族差异。

民族理论政策相关论文范文

民族理论政策相关论文范文

民族理论政策相关论文范文民族理论的提出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向来是广大人民所关注的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族理论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是解决得最妥当、最好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民理论文

民理论文

在中国的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之中,除了汉族之外,其他民族,或多或少,还依稀能有一点民族形成的历史线索可寻,甚至还有种族形态可辨。而惟独汉族中的种族历史成分最杂,以至没有种族性形成历史线索可以追溯,因而汉族也就没有狭义的民族族性。而汉族中表现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相同,文字相同,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上基本相同,对于中华历史、中华文化认同上一致。因为这一群体的形成,最根本的历史原因就是由中华历史文化为纽带。所以,汉族的历史体现不是种族体现,而是一种强烈的严重的摧残。
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当依历史、唯物、辨证、求实的态度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客观实际的看法。历史文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一直是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一个渐变过程的。而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存在着进与退、兴起与衰落的两种可能。中华文化之所以优秀,之所以博大精深,并不是由它这样那样的历史表现形式所决定,而在于它的精髓性本质是充满了历史、唯物、辨证、求实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精神。中华历史文化之根并不在秦汉魏晋,也不在春秋战国,更不是夏商以来神道设教、实行愚民统治、鼓吹“君权神授”所能够形成的,它的历史之根在五帝时期乃至更远的历史上。它的精髓和灵魂,就是伏牺之道。在这个文化形成的历史上,是经历了多次历史性破坏的,如夏、商、周以神道设教、迷信神鬼所进行的破坏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有过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性建设,秦汉之际又遭到了封建神学化的极严重侵袭,唐朝以后,五代十国的战乱性破坏,辽、金、元、清时期的大兴文字狱,大批焚书和篡改历史典籍,愚民和奴隶思想文化的浸润,无论如何也难说成是文化的建设与提高。在这种实际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业已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亟待进行历史性的清理和重建。
第二,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是由历史文化所造成的。

民理论文--如何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民理论文--如何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内容提要:民族问题是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时期,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采取措施,从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

民族问题制约着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以马克思民族理论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高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能力等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最终将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繁荣。

关键词:民族问题民族矛盾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

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民族问题如果处理恰当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相反,如果处理失当则会给我国带来重大的影响,给人民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生命威胁,以至于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促进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近现代,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关系,是决定国家政治制度和结构形式、政治稳定程度、国家统一或分裂的重要因素。

在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实现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民族问题有着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加深理解,比如最基本的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表现是什么等等我们都应该加深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就曾指出“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

民族学论文模板(10篇)

民族学论文模板(10篇)

民族学论文模板(10篇)如韩红的《青藏高原》,这首歌曲将音乐中通俗的唱腔与藏族音乐中的民间歌唱方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全新的处理模式更加展现了藏族音乐的激情及感染力;容中尔甲的《神奇的九寨》中,歌唱家充满磁性的歌唱声音及其独特的藏族音乐文化气质,能够让学生通过这首歌曲的训练不仅了解到民族文化背景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藏族民族音乐素养。

在正规戏剧方面也有藏族民族音乐的展现方式,如,藏族传统歌剧《格萨尔王》,这是一部将藏族民族音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及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的歌剧,通过这台歌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藏族民族音乐,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藏族文化,感受藏族民族音乐的灵魂。

二、加强音乐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三、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为学生创作一个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更加容易地学好藏族音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培养了藏族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铸就了他们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的良好习惯及生活态度。

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孕育出了特色的藏族音乐,这个将民俗音乐、宗教音乐及宫廷音乐融为一体的少数民族音乐,使得藏族人民在中国文化遗产方面留下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仿佛是在验证着一句话“:越苦难的民族其歌声越美。

”1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著作,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赞的《论音乐》等。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学习藏族音乐的学习环境,摆脱外界的干扰,注重学生在具体唱歌、舞蹈及乐器方面的训练,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的练习。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著名藏族舞蹈家卓玛表演的《珠穆朗玛》《雅鲁藏布江》及《母亲》,让学生通过这些舞蹈的演绎感受到藏族民族人们坚韧的性格及不屈的个性,并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让他们学习藏族音乐中那种独特而又优秀的民族音乐风格,了解藏族歌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造就了他们高亢嘹亮、声音集中、穿透力很强的音质,这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中是很少见的,了解到优美的歌曲离不开歌手的演绎,提升自己本身音乐演绎能力及水平。

民族理论论文

民族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之我见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就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与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与有利条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与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发展与谐民族关系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与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完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民族关系与谐发展就是指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各民族的民族权利公平、合理分配,民族利益同等、公允的享有,民族发展机遇的均等发展,且发展条件同等、发展结果基本相同的一种民族关系状态。

《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提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

”这一提法非常简练而又准确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蕴涵的基本内容。

民族平等,就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与落后与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与压迫。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不论就是聚居还就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与地方事务。

民族团结,就就是中华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都平等相待,与睦共处,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行为。

民族团结就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与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决定的,也就是民族平等的表现与必然结果。

民族互助,就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就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任何民族一切形式的剥削,主张各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

民族交流就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

民族交往的内容涉及到民族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涉及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即民族生命群体的延续),或者说涉及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末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末论文

文化——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的这一观点,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不曾断绝。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造就了一种“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

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使她能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不断吸纳、融合外来文化使自己充实、丰富,并获得不断更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应主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这一丰厚的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梁漱溟当年所说:现代化的中国“是一棵新树,但他是从原来的老树根上生长出来的,仍和老树为同根,不是另外一棵树”。

近代以来,中国古老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深层的价值系统却始终未曾中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华文化这一自主独立性一直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移。

即使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出现一定困难,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山雨欲来之时,中国丝毫没有动摇自身的主见和意志,坚持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西方文化同本土文化相适应而不是取而代之。

假若当年中国也和那些缺乏文化根基的国家一样,一切都按照西方的话语体系来思维和表述,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失败的例证,为西方世界提供笑柄。

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国人的热切愿望。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二《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民族政策》[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各民族问题共同富裕繁荣的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重要任务。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思想,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

[关键词]民族理论创新发展一、认清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特点,是做好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

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贯重视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初期及时指出:“民族工作确有很多问题要提起注意。

”[1]p409——410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作出了更为科学的概括。

党的十二大提出,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个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党进一步强调要从振兴中华民族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民族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差别,利益上的矛盾和纠纷,仍将长期存在,再加上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影响,使得民族问题依然十分复杂。

1992年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2]p29—30。

对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特点的深刻认识,保证了新时期我们党始终把民族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来认真对待,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问题能够不断得到重视和解决。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正确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

建国以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使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平等,和谐共处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程,我觉得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大学生,学习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有理由去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和制度,为以后社会主义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民族”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后来随着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被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它指宗族之属,又指华夷之别。

民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而又不同于其它人们共同体。

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

(摘自《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程》第二章)一个国家要强盛,一个民族要兴旺,都离不开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平等。

所以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民族问题最主要又体现在民族平等和尊重互信!民族平等团结是立国之本,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民族理论论文(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理论论文(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本文讲述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要性,还叙述了什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以及举例说明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繁荣发展。

关键词: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精神正文: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民资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崇高目标。

坚持这一立场,实现这个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和光荣职责。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的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党的十七大,站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推动民族工作新发展,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不断得到发展,自身素质都得到提高,并且各民族的特点和优点都得到充分的展现,共同走向民主、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共同享受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所取得成果。

因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它既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括汉族和其他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括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括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括少数民族的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及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括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括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df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df

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国家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而当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社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近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又团结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

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范文.doc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范文.doc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是解决得最妥当、最好的。

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应完全归功于我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要让学生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新民族政策带来的成就,特别要让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政策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自觉地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民族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理论与政策不仅是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推动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本文主要探讨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体系构建以及历史演变等问题。

一、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指具有相同文化、历史、语言、习俗、宗教以及社会习惯的人群。

民族的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等。

民族既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概念,也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概念。

2、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指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政治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民族间矛盾和冲突,包括民族分离、民族歧视、民族仇恨、民族武装冲突等。

民族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

二、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两个方面。

1、民族理论的体系构建民族理论是指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

民族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探讨民族问题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多元共生和民族交往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支持发展各种民族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

2、民族政策的体系构建民族政策是指针对民族问题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强民族团结与和谐等。

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注重政策创新和实践,积极推动民族改革与发展,加强民族自治和多元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民族问题一直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之我见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是指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各民族的民族权利公平、合理分配,民族利益同等、公允的享有,民族发展机遇的均等发展,且发展条件同等、发展结果基本相同的一种民族关系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提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

”这一提法非常简练而又准确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蕴涵的基本内容。

民族平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和落后与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民族团结,就是中华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都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行为。

民族团结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决定的,也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民族互助,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任何民族一切形式的剥削,主张各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

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

民族交往的内容涉及到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涉及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即民族生命群体的延续),或者说涉及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民族交往是民族发展重要的一环,也是民族发展的一种动因和形式。

民族只有在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民族发展无论属于常态的,还是属于异态的、跳跃式的发展,都是在民族交往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具体来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交流。

民族经济交流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民族发展决定于民族经济发展。

经济交流是最重要的交流,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类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领域的交流主要涉及经济上的联系、分工、商品交换或交流,包括经济上的协作、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压迫民族对被压迫民族的剥削、掠夺。

民族经济交流的根本动因是利益,民族经济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关系实质上是各种利益的实现关系。

民族政治交流是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政治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是民族发展内容的一个方面,也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前提和促进因素。

因为民族社会的较广泛的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开始的,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为标志形成的资本主义民族的迅速发展,是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基础的。

历史上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交流,包括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和亲、使节往来、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等,是各民族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民族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发展是在民族间的交流、交融过程中实现的。

每个民族的交往和发展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实际上是过去民族间文化交流、交融因素凝结的结果。

今天每个民族的交往发展都是以这种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性因素,即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这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也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因素,即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不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又有社会主义制度性因素,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这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的政治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上的一致性;还有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性因素,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结果,更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将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必然过程。

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长的历史积累和历史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只能实现民族交融,只能为未来的民族融合、民族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坚决贯彻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整经济发展布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培养民族地区干部、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的领导;妥善处理民族宗教的问题;坚持文化多样原则,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的对策,进一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复杂、多变的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过程中,不断面对各种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

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和谐,将长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