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函数教案
数学八年级上册《函数》教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设计义,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4.能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并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在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等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与一次函数中k与b的实际意义.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一次函数》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它1.课程标准分析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函数的概念;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2.通过用函数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建立符号意识;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的活动1播放洋葱数学有关函数的数学史。
学的活动1观看洋葱数学有关函数的数学史。
活动意图说明: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环节二: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教的活动1问题 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右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是多少?给定一个t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值吗?问题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2300vs ,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1)公式中有几个变化的量?计算当v分别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学的活动1畅所欲言,分享体验。
举手回答: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性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理解函数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理解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性质。
2.难点: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函数的性质的推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函数的实例、函数的图片、函数的性质的推导过程。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如气温、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图像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并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 函数》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 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5.2 函数》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函数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应用。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图像以及函数的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 activities 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代数基础知识,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
他们对数学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可能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关系是否是函数。
2.能够绘制和分析函数的图像,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
3.能够应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函数图像的分析。
3.函数性质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问题驱动: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函数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实践操作:通过绘制函数图像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实例等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后的路程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呈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PPT和实例进行解释和说明。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性质,以及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代数的基础知识,对一些数学概念和符号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还不够明确,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函数的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教案。
2.与生活相关的函数实例。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海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函数的定义,以及函数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学会用函数表示一些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物理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函数的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函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如上所示,供您参考。
《函数》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八上第四章第一节:《函数》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分析在七年级上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了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并用符号进行了表示;在七年级下期又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了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普遍性,感受了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经验,为学习本章的函数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1个学时。
教材中的函数是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感性材料,让学生分析了大量的问题,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表示方式是多样地,如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表示,可以通过画图像的方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表示,但都有着共性:其中一个变量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教材地位及作用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七年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函数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和规律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2.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概括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3.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精选6篇】八班级数学函数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八班级上册,第十四章第2节乘法公式的其次课时——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材分析:完全平方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乘法运算学问的升华,它是在同学学习整式乘法后,对多项式乘法中消失的一种特别的算式的总结,体现了从一般到特别的思想方法。
完全平方公式是同学后续学好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必备学问,它还是配方法的基本模式,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学问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完全平方公式属于代数学的基础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在同学把握了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公式的发觉与验证为同学体验规律探究供应了一种较好的模式,培育同学逐步形成严密的规律推理力量。
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代数式的运算,培育同学的求简意识很有关心。
使同学了解到完全平方公式是有力的数学工具。
重点:把握完全平方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
难点: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即对公式中字母a、b 的理解与正确应用。
三、教学目标(1)经受探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握完全平方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简洁计算。
(2)进一步进展同学的符号感和推理力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索。
(3)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及分析结构特征,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归纳的.力量,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体验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简化运算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胜利的喜悦,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念。
四、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基础之上,本节课就是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已经把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开展的,具备了初步的总结归纳力量。
另外,14岁的中同学布满了奇怪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制造欲、表现欲,所以只有能调动同学的学习热忱,本节内容才较易把握。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函数》参考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2章《函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性质。
具体章节内容为:1. 函数的概念;2. 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3.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2. 学会使用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表示函数,并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3. 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能分析具体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函数的性质。
难点:函数性质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函数图象模型。
学具: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变化、物体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数学的关系,引出函数的概念。
2. 教学函数定义(10分钟)结合实践情景,给出函数的定义,解释函数的定义中各要素的含义。
3. 函数表示方法(15分钟)(1)列表法:通过实例,让学生列出函数的输入和输出值,形成表格。
(2)解析式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找出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数学关系,给出函数的解析式。
(3)图象法:利用函数图象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函数图象的特点。
4. 函数性质(10分钟)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并能分析具体函数的性质。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函数定义2. 函数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3. 函数性质:单调性、奇偶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出函数的输入和输出值,形成表格;(2)根据实际问题,找出函数的解析式;(3)绘制函数图象,分析函数的性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分析函数性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12.1 函数 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12.1 函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并能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在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
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法,对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一定的基础,有观察,分析,读图的能力,本节课的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 1.能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与函数有关的信息,解决函数中的问题;2.能通过函数间变量的关系,理解图象中的点或线段代表的实际意义;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教学难点利用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图象中包括了很多信息,比如一天中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比如,温度呈下降趋势的时间段,温度呈上升趋势的时间段.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学生活动1:学生动脑回忆思考,并积极回答.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图象中获得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新课.环节二: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教师活动2:思考1 如图是记录某人在24h内的体温变化情况的图象.图中纵轴上0~35一段省略了.(1)图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哪个变量是自变量?哪个变量是因变量?(2)在这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与最低体温各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3)21:00时此人的体温是多少?(4)这天体温达到36.2℃时是在什么时刻?(5)此人体温在哪几段时间上升?在哪几段时间下降?在哪几段时间变化最小?解:(1)时间t与温度T,其中t是自变量,T 是因变量(2)最高温度为36.7℃,在18:00达到,最低温度为35.9℃,在4:00达到.(3)36.3℃学生活动2:学生观察图象,思考回答.(4)6:00或23:00.(5)体温上升的时间段: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体温下降的时间段:2:00~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24:00 .体温变化最小的时间段:0:00~2:00、9:00~11:00.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直观、形象,容易从中了解函数的一些变化情况.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是因变量.最高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大值,最低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小值.水平线部分表示函数在相应区间内函数值不变.不同区间表示的函数意义不同.思考2 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学生小组交流思考后,回答问题.[左图],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经过丙港,右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1)观察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需用多长时间?②由丙港(A)到达乙港(C),需用多长时间?③图中CD段表示什么情况,船在乙港停留多长时间?返回时,多长时间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出发点甲港(E),用多长时间?(2)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的平均速度快呢?(3)如果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解:(1)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用去1 h;②从丙港(A)出发到达乙港(C)用去2 h;③图中CD段表示船在乙港停留1 h,返回时4 h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甲港(E)用了2 h.(2)轮船往返行驶的路程一样,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快.(3)若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一样,那么顺水时速度快,逆水时速度慢.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通常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表示函数值.通过图象可明确自变量、函数值以及它们的取值范围.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过一点分别向横轴和纵轴作垂线,两个垂足分别所表示的数就是自变量与函数值的一对对应值.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上升(下降)线表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水平线表示随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不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熟悉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函数图象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通过归纳明确如何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课题:12.1.4函数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课堂练习【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甲、乙两人进行慢跑练习,慢跑路程y(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前2分钟,乙的平均速度比甲快B.5分钟两人都跑了500米C.甲跑完800米的平均速度为100米/分D.甲乙两人8分钟各跑了800米2.某天早晨7:00,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去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就地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修好车后继续骑行,7:30赶到了学校.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了他骑车上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小明修车花了15 minB.小明家距离学校1 100 mC.小明修好车后花了30 min到达学校D.小明修好车后骑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3 m/s3.小明从家出发到商场购物后返回,如图表示的是小明离家的路程s(m)与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知小明购物用时30min,返回速度是去商场的速度的1.2倍,则a的值为( D )A.46B.48C.50D.52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图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观察图象回答:(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解:(1)24分钟,最高时速是90千米/时.(2)2~6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30千米/时,18~22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90千米/时.(3)汽车停下了.(4)汽车从0~2分钟加速,从2~6分钟匀速行驶,6~8分钟减速行驶,8~10停下了,10~18分又加速行驶,18~22分匀速行驶,22~24减速到停止.选做题:5. 向一个容器内均匀地注入水,液面升高的高度y与注水时间x满足如图所示的图象,则符合图象条件的容器为(A)6.如图,四个图象近似地刻画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请按图象顺序将下面四种情景与之对应,正确的排序为__③②④①__ . (填序号)①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②向锥形瓶(上小下大)中匀速注水(水面的高度与注水时间的关系);③将常温下的温度计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计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④一杯越来越凉的水(水温与时间的关系).【综合拓展类作业】7.小红帮弟弟荡秋千(如图①),秋千离地面的高度h(m)与摆动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结合图象回答:(1)当t=0.7时,h的值是多少?并说明它的实际意义;(2)将秋千向后拉到最高点然后松开,秋千向前摆动,再向后返回到最高点,这叫做一个周期,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多少时间?解:(1)由函数图象可知,当t=0. 7时,h=0. 5,它的实际意义是秋千摆动0.7 s时,离地面的高度是0.5 m;(2)从图象看,第一个周期用时2.8 s,后一个周期.用时5.4-2.8=2.6(s),故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2.6 s.课堂总结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作业设计【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B )2.如图所示的折线图描述了某地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4:00气温最低B.6:00气温为24 CC.14:00气温最高D.气温是30 C的时刻为16:003.如图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k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汽车在前9min内的平均速度是80 km/h,汽车在中途停了7 min.选做题:4.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如下过程:小徐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除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徐离家的距离,读图可知菜地离小徐家的距离为( A )A. 1.1千米B. 2千米C. 15千米D. 37千米5.甲、乙两同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到B地,他们离开出发地的距离s(千米)和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有下列说法:(1)他们都行驶了18千米;(2)甲在途中停留了0.5小时;(3)乙比甲晚出发了0.5小时;(4)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其中符合图象描述的说法有(C)A.1个B.2个C.3个D.4个【综合拓展类作业】6.如图是小明从学校到家里行进的路程s(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观察图象,从中得到如下信息:①学校离小明家1000m;②小明用了20min到家;③小明前10min走了路程的一-半;④小明后10min比前10min走得快.其中,正确的有①②④ .(填序号)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本节课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让学生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认识函数》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认识函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认识函数》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性质,以及会运用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定义,进而总结出函数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变量、常量、有理表达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函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
2.能够运用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
2.设计好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汽车的油量与行驶路程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实例,并提出问题:“油量与路程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的内容。
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并掌握函数的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函数的三个要素: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案例,如“某商品的销售额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关系”,运用函数的知识进行分析。
每组给出自己的结论,并选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讲解。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4.1函数》教案 (1)
【课题】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一次函数第一节:函数【课程标准陈述】1.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2.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课时学习目标】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知道函数常见的三种表示法;(重点)2.会描述函数、函数值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不是函数关系.(难点)【评价活动方案】1.通过提出三个具体实例引发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概括实例的相同抽象出函数概念,概括实例的不同归纳函数常见的三种表示法.(以达到目标1)2.通过抽象、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描述函数、函数值的概念,例题1及课堂小测中的变式及反例练习强化学生对函数、函数值的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目标2)【教学活动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 线图等,提醒学生思考问题:在图片中有哪些量?他们是固定不变的吗?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知道函数常见的三种表示法;问题1:如图是壮壮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目标1) (1)右图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10t =时,路程是多少?15t =呢?30t =呢?(3)是否在0-30分钟内,每个时间都对应一个路程? 问题2:壮壮在上学路上的文具店买了一个笔袋花了15元,又买了几只圆珠笔,每只2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目标1)(1)本题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设圆珠笔支数为x ,总费用为y . 1x =时,y 是多少?5x =呢?(3)y 与x 存在什么关系?是否给定一个x ,就有一个y 与之对应?(分钟)问题3:壮壮放学后打了辆出租车回家。
这辆出租车起步价是9元(路程小于或等于3公里),超过3公里每增加1公里加收1.7元。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过程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y=【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19练习.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板书设计14.2.2一次函数(4)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2. 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3. 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 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二)引入新课新课:二次根式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2) 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例1 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解:略.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 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1) (2) (3) (4)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3) ,且x≠0,∴x 0,当x 0时,是二次根式.(4) ,即,故x-2≥0且x-2≠0, ∴x 2.当x 2时,是二次根式.例4 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 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 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 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3《矩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八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3.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正比例函数。从简单的判断题、选择题到综合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正比例函数的知识。
4.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目的: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5.课后反思:要求学生撰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正比例函数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反思内容:可以包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解题方法的掌握、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等。
6.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提问:“那么,我们如何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
1.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教师给出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并解释相关概念。
-解释:“正比例函数是指一个函数,当自变量x的值增大或减小时,其对应的函数值y也按照相同的比例增大或减小。”
2.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引导学生根据定义推导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y=kx(k≠0)。
-提示:在解决提高题时,鼓励学生运用图像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创新实践: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创新题目,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正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学生需将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创新。
4.小组合作:布置小组合作作业,让学生在组内共同探讨、解决一个综合性的正比例函数问题。
-提问:“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式?”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 函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 函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 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对函数概念、性质和应用进行初步了解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和函数图像的识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函数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函数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
2.能够识别和绘制简单的函数图像。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函数图像的识别和绘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函数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讲授法: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引导学生理解。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函数图像,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函数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及实例。
2.练习题:包括简单函数的识别和绘制。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引入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种变化关系?引出函数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引导学生理解。
用PPT展示函数图像,让学生观察、分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绘制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在绘制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函数图像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识别和绘制函数图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函数图像。
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函数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和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函数的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说出函数的定义。
2.了解函数的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函数的性质。
3.能够画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
4.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函数图像的画法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函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展示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探究。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电梯的运行、温度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数学模型。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用PPT课件呈现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然后,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函数图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分析给定的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分析其中的函数关系,并画出函数的图像。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3.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函数的性质。
b.利用信息技术,如几何画板、Excel等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地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
1.什么是函数?它与我们之前学过的数学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函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有什么作用和价值?
3.我们如何表示和描述函数?有哪些方法可以表示函数?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给出函数的定义,解释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3.学生在数形结合方面的能力。函数的学习涉及图像和解析式的结合,部分学生可能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需要加强训练。
4.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效率。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函数概念的理解: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内涵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函数的一般规律,形成对函数的准确理解,是教学中的关键。
2.函数图像的识别与分析:掌握不同类型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够通过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另一个重点。特别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变化规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深入理解。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函数》参考优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2讲《函数》。
具体内容包括函数定义、函数表示方法以及具体实例。
本讲主要围绕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进行展开,着重让学生理解函数意义,学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函数,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函数定义,知道函数是一种特殊关系。
2. 学会用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表示函数。
3. 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函数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重点:函数意义、表示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内容:假设我们班有30名学生,现在要统计他们年龄,如何表示这些年龄与人数之间关系?由此引出函数概念。
2. 例题讲解例1:给出一个具体函数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函数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题1和2,巩固函数定义。
4. 知识讲解讲解函数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应用。
5. 课堂讨论6. 小结六、板书设计1. 定义:函数是一种特殊关系,每个输入值对应唯一输出值。
2. 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
3. 例题:具体实例展示函数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第52页练习题3、4、5。
(2)思考题:如何判断一个关系是否为函数?2. 答案(1)见教材答案。
(2)判断一个关系是否为函数,需要检查每个输入值是否对应唯一输出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函数定义和表示方法。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解函数四种基本类型: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2)探讨函数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如物理运动、经济发展等。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 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对函数概念、性质和应用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和函数图像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学会用函数的视角看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方程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对于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特点。
2.学会用函数的视角看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函数图像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特点,让学生深刻理解函数。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入函数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商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数量的关系等,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定义,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和图像的特点(如直线、曲线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实例中的函数性质和图像特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函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方法。
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并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函数的表示方法也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判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2.函数的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函数的存在。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具体的实例,用于解释和展示函数的表示方法。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例如:“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8折,求打折后的价格。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用PPT展示函数的表示方法,如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等。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用所学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数学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变量、常量.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重点
1.认识变量、常量.
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
教学难点: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
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Ⅱ.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从题意中可以知道汽车是匀速行驶,那么它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2×60千米,即120千米,3小时行驶3×60千米,即
180千米,4小时行驶4×60•千米,即240千米,5小时行驶5×60
千米,即300千米……因此行驶里程s千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有关系:s=60t.其中里程s与时间t是变化的量,速度60•千米/小时是不变
的量.
这种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
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的是按照
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
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
[活动]
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
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
受力后的弹簧长度?
结论:
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50(元)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关系式:
y=10x
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1×0.5+10=10.5(cm)
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挂3kg重物时弹簧
长度:3×0.5+10=11.5(cm)
关系式:L=0.5m+10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两个过程中,
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重物质量m,•弹簧长度L都是变量.而票
价10元,弹簧原长10cm……都是常量.
Ⅲ.随堂练习
1.购买一些铅笔,单价0.2元/支,总价y元随铅笔支数x变化,•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并写出关系式.
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5cm,高h可以任意伸缩.写出面积S随h•变化关系式,并指出其中常量与变量.
解:1.买1支铅笔价值1×0.2=0.2(元)
买2支铅笔价值2×0.2=0.4(元)
买x支铅笔价值x×0.2=0.2x(元)
所以y=0.2x
其中单价0.2元/支是常量,总价y元与支数x是变量.
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
当高h为1cm时,面积S=
当高h为2cm时,面积S=
当高为hcm,面积S=1
21212222×5×1=2.5cm×5×2=5cm22×5×h=2.5hcm2
其中底边长为5cm是常量,面积S与高h是变量.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从现实问题出发,找出了寻求事物变化中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步骤.它对以后学习函数及建立函数关系式有很重要意义.
1.确定事物变化中的变量与常量.
第3页共46页
2.尝试运算寻求变量间存在的规律.
3.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公式确定关系区.
Ⅴ.课后作业
1、课后相关习题
2、思考:瓶子或罐头盒等物体常如下图那样堆放.试确定瓶子总数y与层数x之间的关系式.
过程:要求变量间关系式,需首先知道两个变量间存在的规律是什么.不妨尝试堆放,找出规律,再寻求确定关系式的
结论:从题意可知:
堆放1层,总数y=1
堆放2层,总数y=1+2
堆放3层,总数y=1+2+3
……
堆放x层,总数y=1+2+3+…x即y=
备课资料
1.若球体体积为V,半径为R,则V=R3.其中变量是_______、•_______,常3412x(x+1)
量是________.
2.夏季高山上温度从山脚起每升高100米降低0.7℃,已知山脚下温度是23℃,则温度y与上升高度x之间关系式为__________.
3.汽车开始行驶时油箱内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5升,•则油箱内余油量Q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关系是_________.
答案:1.VR;2.y=23°-340.7x100;3.Q=40-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