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症状
➢ 好发于有近视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女性,最常发病年龄1744岁,无种族或遗传特异性
➢ 多为单眼急性发病,也可累及双眼,发病前常有病毒样感冒或 发烧病史
➢ 视力突然下降,伴有视物遮挡感 ➢ 偶有闪光幻觉和色觉障碍
体征
➢ 患眼视力在0.5-1.0之间,眼前节一般正常 ➢ 玻璃体透明或可见灰色颗粒状细胞 ➢ 视乳头可出现充血及水肿,后极部到赤道部散在边界不清的白
流 ➢ 与ICG分子没有亲和力的炎症碎屑 ➢ 变性的RPE减少了对染料的摄取
辅助检查
➢ OCT ➢ 眼底后极部神经感觉层光感受器细胞的椭圆体带明显紊乱,部
分病灶处椭圆体带明显变薄甚至缺失,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
角膜 前房 虹膜 瞳孔
透明 深浅可,房闪(-) 纹理清,无前粘、后粘 大小3*3mm,圆,居中,光反 应灵敏
透明 深浅可,房闪(-) 纹理清,无前粘、后粘 大小3*3mm,圆,居中,光反应 灵敏
晶体


玻璃体 眼底
混浊
视盘略倾斜,上方和鼻侧界欠 清,色可,C/D=0.3,网膜未 见明确出血渗出,可见点状色
发病机制
➢ 结合 MEWDS 患者的ICGA检查表现为晚期病灶 处较为重度的 低荧光, 认为 MEWDS 并非 RPE 细胞的病变和遮蔽效应,而 依然是由于病变造成脉络膜毛细血管循环的异常,吲哚青绿不 能充分进入相应组织所致的相对重度的低荧光。
➢ Herbort 教授及其团队认为,MEWDS 的发病机制应当为脉络 膜毛细血管的低灌注甚至无灌注,从 而导致外层视网膜、甚至 RPE的缺血性病变。
诊断:
1、右眼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2、双眼屈光不正
概述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是1984年Jampol首次报道 的一种急性多灶性视网膜病变,主要侵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 视网膜感光层外层
➢ 该疾病临床上并不罕见,但由于缺乏特征性眼底改变,且眼底 改变轻微、消退迅速,所以临床上易漏诊或误诊。
点状或黄白色的小点,位于视网膜外层,大小约100um-1/2PD ➢ 在黄斑周围密度最大,在视乳头周围和沿着大血管弓可互相融

体征
➢ 视网膜血管未见明显改变,未见视网膜静脉血管鞘。 ➢ 黄斑区均呈橘红色颗粒样改变,比其他部位的白点更小、且均
匀一致,伴中心凹反光消失。 ➢ 病变多于4-14周后自行消失,大多数患者愈合后在黄斑遗留橘
发病机制
➢ 由于ICGA 所显示的低荧光病灶位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因 此,在过去的三十年,临床工作者们将这种造影表现解读为脉 络膜毛细血管的灌注异常。
➢ 近年来,对 MEWDS 患者的 OCTA 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部位的 OCTA 检查并未发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结构及循环异常。
➢ 因此部分学者认为 MEWDS 的发病机制不应为脉络膜毛细血管 炎性改变导致的灌注不良,而是原发于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 色素上皮细胞复合体 的病变。
内容概括
概述、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 治疗
➢ 患者王某,女,26岁,于2019年8月30日就诊 ➢ 主诉:右眼视物模糊、遮挡半月余
➢ 既往体健,否认有全身病史பைடு நூலகம்2天前诊断髂动脉压迫综合征, 口服迈之灵治疗
➢ 专科检查
视力 眼压 结膜
右眼 0.15戴镜0.8 18mmHg 无充血
左眼 0.2戴镜1.0 18mmHg 无充血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主讲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张萃丽副主任医师
教师简介
➢ 眼科学硕士,副主任医师,2015年被聘 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主 任医师。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十 余年,对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 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玻璃体视网 膜疾病的诊断治疗。
张萃丽 副主任医师
黄色颗粒状改变 ➢ 视力可恢复至正常水平,10%人群可反复发作。
不典型表现
➢ 由于视网膜内屏障的破坏,MEWDS可并发黄斑囊样水肿,甚至 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 MEWDS可与其他炎症疾病相关,在发病前或发病后出现急性黄 斑神经视网膜病变、多灶性脉络膜炎、全葡萄膜炎或急性区域 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 好发于有近视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女性,最常发病年龄1744岁,无种族或遗传特异性。
➢ 文献报道,大部分患者于秋冬及初春季节发病。
发病机制
➢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 普遍认为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 急性起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曾有感冒和发热病史,感染因子
进入到视乳头和锯齿缘附近的光感受器细胞,触发自身免疫疾 病
➢ 视网膜静脉壁节段性荧光素着染伴渗漏。
辅助检查
➢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眼底荧光像可发生变化,即早期低荧光 可转变为早期高荧光像,也可持续不变,或者两种现象均存在 ,反映了不同视网膜和脉络膜层面病变的修复或持续存在。
➢ 6-8周后随着炎症的消退,RPE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 因此,MEWDS恢复后,眼底不会遗留白点样病灶,FFA检查显示
强荧光斑消失,部分患者可遗留淡淡的透见荧光灶。
辅助检查
➢ ICGA ➢ FFA显示的早期高荧光病灶,相对应的ICGA早期并未见明显异
常; ➢ 到了晚期,可见小片状的低荧光区,并且部分融合。且斑点状
低荧光灶比FFA图像中的强荧光数量增多,显示得更清晰。
辅助检查
产生低荧光的原因: ➢ 脉络膜炎症沉淀物质干扰了外层RPE血视网膜屏障 ➢ 由于阻塞、低灌注或炎症介导的分流损害了脉络膜毛细血管血
辅助检查
➢ FFA ➢ 早期可见细针尖样排列成花环状大小不等的强荧光病灶,边界
模糊,位于视网膜深层,与眼底彩色像中的点状病灶所在部位 相对应。
辅助检查
➢ 静脉期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内层小血管扩张及周边部视网膜小血 管壁荧光渗漏;
➢ 晚期,视乳头荧光着染,病灶周围荧光渗漏染色,部分可出现 强荧光病灶融合。
素斑片,黄斑中心反光未见
混浊
视盘界清,色可,C/D=0.3,网 膜未见明确出血渗出,黄斑中心 反光未见
➢ 辅助检查
外院2019年8月21日 视野:右眼颞侧偏盲 眼眶及视神经管CT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垂体MRI示未见明显异常 FFA未见异常,OCT示右眼视盘颞侧增厚,右眼 黄斑病变 眼B超示双眼轴正常,双眼玻璃体混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