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

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

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

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概括文段内容法

1.语言要凝炼。

2.扣住文段核心。

3.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

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

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 西蜀(shǔ)

2.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4.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5.背景介绍

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6.文体知识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交流点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根据注释,疏通文义。学生质疑,师生互答。

4.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陋室。

5.什么是陋室呢?

【交流点拨】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7.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交流点拨】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读语句

1.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交流点拨】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特点:幽。

2.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鸿儒,无白丁。(雅)

3.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安)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又说“何陋之有”?这样写矛盾吗?

【交流点拨】不矛盾。题目中的“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中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步骤四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趣的?

【交流点拨】《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2.探讨分析反向立意的写法。

【交流点拨】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小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而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室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托物言志。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陋室铭》开门见山,运用两个比喻起兴,点明全文主旨。然后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最后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2.拓展延伸

试仿写《陋室铭》。

【交流点拨】示例一:写作“铭”

写不在多,有字则灵。词不在好,能用则行。斯是作文,惟吾真心。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可以用记叙,抒真情。无文体之规范,无语法之束缚。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好文妙文。

示例二: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板书设计

陋室

铭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陋室不陋环境清幽(景)

交往高雅(友)

生活安适(趣)

古先贤自喻诸葛庐

子云亭反问点题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第二课时学习《爱莲说》

学法指导二:

文言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借物寓意

4.虚实结合

5.动静结合

6.正反映衬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

的《爱莲说》。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蕃(fán)出淤泥(yū)濯(zhuó)亵(xiè)

噫(yì) 隐逸者(yì) 鲜有闻(xiǎn) 不蔓不枝(màn)

2.一词多义

远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远距离地)

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显得清幽)

4.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

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

古的佳作《爱莲说》。

5.文体知识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

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

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停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

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2)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其他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步骤三精读课文品读语句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交流点拨】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的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莲”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小结】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步骤四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

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

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

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之意更加鲜明。

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

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小结】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之意十分明显,表达了对世俗委婉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爱莲说》,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

浊世风的鄙弃。虽然周敦颐写的这篇短文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了,但他所赞颂的莲花品质至

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写莲的古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对联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古乐府民歌《江南曲》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板书设计

爱莲说菊——陶渊明——隐逸者(孤傲避世)→(鲜)正衬

牡丹——世人——富贵者(庸俗逐利)→(众)反衬

莲——予——君子者(清高坚守)→(独)托物言志

三年级语文上册16短文两篇教案湘教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爽、脆、椭、拨、舔、股、菱、簇、顽、梭”10个生字。 2.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观察、品尝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难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明确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瓜果 教学安排 2 教学过程 第一 一、导语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想看看你们对家乡了解多少,对家乡的士特产了解多少。 2.简介“哈密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思考:看了作者介绍哈密瓜,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感受哈密瓜,学习两个自然段。整体感知哈密瓜的等点。 哈密瓜是一种十分好的水果,你想知道哈密瓜是什么样的吗?它是什么味呀?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哈密瓜的什么。 说说看后的感受。 作者是怎样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他是怎么写?让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2)学习第1自然段。 读、思: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读、思:脑海里勾画出哈密瓜的样子。 (3)学习第2自然段。 谁能来描述自己脑海里的哈密瓜? 这么漂亮的水果放在你眼前,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可是现在你是吃不到,但是作者吃到了,他把哈密瓜的味道写出来了,咱们为了解馋就先去看看吧。自由读。 看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看了作者的描述,你啊想说的是什么? 齐读,我们来品尝这新鲜的哈密瓜。 四、小结课文: 作者经过了起形、填色描述味道这样三步,这我们勾画了一个个新鲜的哈密瓜。我们一起读一、二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个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归纳总结+训练(含解析)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为诗气豪迈,被称为“诗豪”。其代表作品有《秋词》《西塞山怀古》等。 基础积累 一、积累篇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鸿儒.( rú ) 惟吾德馨.( xīn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梳理篇 1.一词多义 (1)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 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 名?????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名. 之者谁(命名)

(3) 乱?????无丝竹之乱. 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战乱) 2.古今异义 (1)形? ????古义:形体、躯体。例:无案牍之劳形. 。今义:形状。 (2)鸿? ????古义:大。例:谈笑有鸿. 儒。今义:鸿雁,书信。 (3)丝竹?????古义:奏乐的声音。 例:无丝竹..之乱耳。今义:丝绸、竹子。 3.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三、写作特色 反向立意,巧妙构思 作者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即“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

16.短文两篇 优秀教案

16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那么我们看看唐代刘禹锡的房子是怎样的。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

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2.背景透视: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

16 短文两篇 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初级中学张宏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我们的居室也变得越来越宽敞。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里、在我们的身边,可能还存在着“蜗居”现象,然而,住房小不等于志向小,下面,请让我们一起听听《陋室铭》的作者是怎样说的吧。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进步思想家。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三、知识小窗 1.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教案

16短文两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16、《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 (加粗的内容记诵过关) 《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水陆草木之 (助词,“的”)花,可(值得)爱(喜爱)者甚(很,非常)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多)爱牡丹;予(我)独(只)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表转折)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表转折)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不枝(长出枝节),香远益清(香气传的越远,越发清幽。益:越发,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语气词)。 予谓(认为)菊,花之(助词,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同上)富贵者也;莲,花之(同上)君子者也。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同上)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同上)爱,宜(应当)乎众(多)矣!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钟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自然就很多了。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 一、导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明确:刘禹锡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是一个特别有性格的人,因为诗气豪迈,有诗豪之称,曾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而被贬为地方官。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3、写作背景 气出来的千古第一铭 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 4、解题:如何理解“陋室铭”三个字?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陋室铭》。 第一课时 本课学习分两个课时,首先来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能准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看谁读得好 要求:1、读正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脚。 2、3分钟后检测。 (一)自学指导 节奏划分大致方法: 1、句首表示领起词、关联词、时间词、地点词等词之后,应当停顿。 2、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 3、“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4、并列结构之间要停顿。

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内阅读及答案

爱莲说复习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指清水。 【妖】过分艳丽【植】立。【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人都十分喜爱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艳;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挺洁净地直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三)三行对译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

第16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馨、鸿儒、调、亵玩、鲜、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代名贤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陋室铭》 【情境导入】 同学们,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屋子,并曾为这间屋子写下铭文。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 (1)齐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通文意,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5)何陋之有?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城关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教案新人教版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与教学反思

16 短文两篇青海一中李清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 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 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 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 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 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 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 背景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

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 的官邸。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 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 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 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 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 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读准 字音 今异义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一词多义

第16课 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 基础导练 《陋室铭》《爱莲说》 1.周敦颐是代著名的家,《爱莲说》是一篇(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说”是 。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陋室铭》 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的人。全文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4.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能力提升 《爱莲说》 1.作者写出了莲哪些优点? 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 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 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C.始龀,跳往助之D.无丝竹之乱耳 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 《陋室铭》《爱莲说》 1.宋哲学托物言志具有高洁品格的“莲”一种文体,它往往通过描绘事物来抒情议论,说明道理。2.骈句散句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1.…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2.比兴品德高尚惟吾德馨何陋之有3.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4.用类比的手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5.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爱莲说》 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2.起衬托作用。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3.出淤泥……亵玩焉。4.A 5.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课外拓展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新人教版

16短文两篇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陋室铭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注释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 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5. 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课文主题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一、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开创者之一。有《周元公集》行世。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练习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练习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4.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_____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陋室铭》)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陋室铭》) 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府公事厌倦 3.“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菊花牡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5.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 6.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7.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

河北省邯郸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陋室铭 备课 教师 使用教师授课时间课时1 课题短文两篇陋室铭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1.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 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说明二次备课复习 新课导入 P 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课程讲授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 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 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二、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三)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四、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与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与答案 一、基础精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淤.泥( ) 濯.( ) 案牍.( ) 亵.玩( ) 鲜.有闻(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 (4)无案牍 ..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 (7)宜.乎众矣( ) (8)亭亭 ..净植(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徐喷以烟 6.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有仙则名 B.不蔓不枝 C.苔痕上阶绿 D.无丝竹之乱耳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二、考试链接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 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灵( ) (2)鸿儒( ) (3)调( ) (4)劳形(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11.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1)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2)句在括号内作批注。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2)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