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朝()A.劳动力极其缺乏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D.厉行抑商政策,不能得出当时劳动力缺乏,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等级问题,故B项错误;秦始皇让“贾人”服徭役是其抑商政策的表现,而不是因为徭役繁重才让“贾人”“充征(服徭役)或戍边”,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汉文帝时,算赋(汉朝对成年人所征的人头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
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
上述措施()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的政策,无法反映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间工商业,故C项错误;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的是唐朝两税法,故D项错误。
3.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
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
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
这说明汉朝()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沉重赋税对农民的压迫使农民生活困苦,故B项正确。
4.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其中调用丝、绢、棉、麻上缴;当时生产丝帛的地区遍及全国,丝帛还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
这反映了()A.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B.南北方丝织业水平趋向平衡C.社会环境影响到了经济形态D.农民赋役负担依然十分沉重,且“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租调制下丝帛的实物货币功能,与丝织业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货币流通性差,这种状况下农民以物易物、以物缴税的现象较为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当时流行用丝帛上缴赋税,并未涉及上缴量的多少,无法推知农民负担如何,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B.贵族竞相追逐利禄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由血缘因素变为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故A项正确。
2.(2021·湖北黄冈检测)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均为1人。
东汉时期进行改革,以户口为例,一般州郡每20万口得举1人,但边境州郡却例外,每10万口即可岁举1人。
这一举措()A.造成了地区间政治力量失衡B.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C.有利于促使官员注重人口增殖D.鼓励了官员到边远地区任职,边境州郡在选官上得到优待,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与中央的联系,巩固统治,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选B项。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
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
4.《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创立()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创立考虑到魏晋时期政局动荡、人士流徙的现状;材料“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反映出九品中正制又兼顾旧的传统,以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八单元 第27课
第八单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课后练|1.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说,1989年11月9日是“德国近代历史上最幸运的一天”。
“最幸运”是因为()A.雅尔塔体系彻底瓦解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C.东西方“冷战”关系终于结束D.德国揭开了国家统一的序幕2.这座历史性城市见证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格局由此进入新时代。
这座“城市”是()A.莫斯科B.华盛顿C.阿拉木图D.布鲁塞尔3.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
这些状况()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D.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4.“一个根源,多种力量;互相制约,和平有望。
”这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对未来世界格局及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
其中,“一个根源”是指世界格局的变动根源,它是指()A.美国的霸权主义B.世界的多极化C.世界和平的力量D.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5.漫画表现了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表明()A.经济发展增强外交独立性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促成美欧日平等伙伴关系6.在欧盟50岁生日之际,金融家索罗斯写道:“欧盟已经掌握了广泛的资源来对世界舞台产生影响。
”这是因为欧盟() A.综合实力已经全面超越美国B.实现了欧洲国家的政治统一C.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D.撼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7.当前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了“G2(中美两国集团)”概念,因此美国学术界不少人认为中美已经形成了“共治”的局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不可能成功构筑单极世界B.世界处于两极格局形成中C.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增强D.中国国力增强威胁到美国8.读下表不结盟运动成立至今所倡导宗旨和任务的变化时期宗旨和任务A.发展及与时俱进B.继承性和延续性C.长期性和稳固性D.民族解放的性质9.1991年12月,联合国解决了3个国家的席位继承问题并新增加12国加入联合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5.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D.世官制的沿革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某州官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00多件。
经过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发现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这表明,在商代()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无法得出行政上的管理关系,故A项错误;殷墟妇好墓里发现新疆玉,只能说明西域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得出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所以答案选B 项,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武帝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四郡。
据此可知()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项。
3.(2021·山东滨州高三6月模拟)《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项。
4.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
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防范匈奴的侵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C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室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王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核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利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核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了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阅读与思考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核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核权利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核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和枢密院,宣政院。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室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王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核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利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核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了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阅读与思考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核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核权利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核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和枢密院,宣政院。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八单元第27课
第八单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课后练 |1.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说,1989 年 11 月 9 日是“德国近代历史上最幸运的一天”。
“最幸运”是因为()A.雅尔塔体系彻底瓦解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C.东西方“冷战”关系终于结束D.德国揭开了国家统一的序幕2.这座历史性城市见证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格局由此进入新时代。
这座“城市”是()A .莫斯科B.华盛顿C.阿拉木图D.布鲁塞尔3.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
这些状况()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D.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4.“一个根源,多种力量;互相制约,和平有望。
”这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对未来世界格局及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
其中,“一个根源”是指世界格局的变动根源,它是指()A .美国的霸权主义B.世界的多极化C.世界和平的力量D.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5.漫画表现了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表明()A.经济发展增强外交独立性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促成美欧日平等伙伴关系6.在欧盟 50 岁生日之际,金融家索罗斯写道:“欧盟已经掌握了广泛的资源来对世界舞台产生影响。
”这是因为欧盟() A.综合实力已经全面超越美国B.实现了欧洲国家的政治统一C.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D.撼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7.当前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了“G2(中美两国集团 )”概念,因此美国学术界不少人认为中美已经形成了“共治”的局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不可能成功构筑单极世界B.世界处于两极格局形成中C.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增强D.中国国力增强威胁到美国8.读下表不结盟运动成立至今所倡导宗旨和任务的变化时期宗旨和任务初期至 20 世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纪90 年代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等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进入 21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世纪后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反映了其变化的特点是()A .发展及与时俱进B.继承性和延续性C.长期性和稳固性D.民族解放的性质9.1991 年 12 月,联合国解决了 3 个国家的席位继承问题并新增加 12 国加入联合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课练: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课练:答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答案:C C A C D C(1)西周分封制(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统治(3)作用:巩固了西周对占领区的控制,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方国制度更加紧密、关系更加明确的制度。
不能。
血缘关系不能维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D C B D C C(1)神话君权,体现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
(2)①皇权之上,皇帝地位不可僭越。
②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③秦朝中央存在三公九卿。
(3)①吸取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止的历史教训。
②适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需要。
(4)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 C D A A A(1)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4)①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②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③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容易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人浮于事,难以对地方实行有效的治理。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C B D D B B A(2)丞相专权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3)没有(1分)内阁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2分)(4)废除丞相后,皇权不受制约,政治更加腐败.(1分)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答案:D A D D B B A(1)不是;公民指的是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男子可以参与政治,男子是统治者,女子是被统治者。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 第2课
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练|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这主要反映出李白( )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朝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朝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2.秦完成统一后,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规定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有特殊的名号,独一无二。
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彰显秦始皇功绩B.维护中央政府尊严C.体现皇权的至尊D.显示皇权来之不易3.下图反映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A.相互配合,彼此牵制B.三权分立,相互制衡C.分别决策,相权分割D.相权空虚,中央集权4.秦朝,太尉一职并不是常设的,只在有战事之时而设,而且没有调兵权,“也许仅仅是起到高级参谋的作用。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才选拔机制未建立B.官僚机构重新调整C.当时社会政治较清明D.皇帝总揽一切大权5.秦朝时实行“朝议”制度,其规定:“国家大事皆由朝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朝议做出决定。
”此规定( ) A.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完善B.表明皇帝总揽一切军政事务C.反映了秦朝实行了民主决策D.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6.据资料可知“县”作为地方行政机构,最早出现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灭六国之后D.汉帝国建立时7.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A.《史记》的记载B.秦朝绘制的政区地图C.民间的传说D.史家的学术观点8.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今山东境内的有齐郡、琅琊郡等。
下列关于琅琊郡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辖区内有自己的封地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9.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答案(完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问题解答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思考】1.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答案提示:略。
可以列入当地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中予以解答。
在必要时,“邻近地区”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
2.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答案提示:应当看到,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自我测评】用简短的语言概述从文明初期到周代政治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答案提示: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准备了条件。
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构成复杂化,管理成为共同的需要。
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发生部族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也使得权力者受到拥戴。
早期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夏的历史尚待探索,殷商时代的政治形式已经逐渐完备。
西周政权的统治地域空前广阔,以“礼乐”为标志的秩序,反映当时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材料阅读与思考】《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怎样理解孔子这句话?有人根据这句话就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案提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西周。
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思考】1.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如果“朝议”的方式不再采用,他们还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吗?答案提示:李斯的意见是通过“朝议”形成影响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四单元 第10课
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课后练|1.建构历史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图中空白a、b 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开埠通商/商品市场B.开埠通商/原料产地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D.鸦片走私/白银外流2.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
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
这说明( ) A.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D.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3.“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该诗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B.《南京条约》的签订C.鸦片战争的爆发D.清朝官员无能4.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期居住,或不时往来,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此规定( )A.体现了对中国主权的维护B.成为鸦片战争再次爆发的借口C.限制了中英间的贸易往来D.表现出统治者对洋人的警惕5.美国公使承认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恶棍、流氓”。
美国公使庇护“恶棍、流氓”的依据是( ) A.口岸贸易权B.海关管理权C.洋人传教权D.领事裁判权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文中的“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从本质上是指( ) A.工业文明的胜利B.议会政治的胜利C.军事技术的胜利D.对外政策的胜利7.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中外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
由此可知( )B.英法蓄谋侵略战争C.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D.清朝军队纪律涣散8.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一直控制着广州城。
新赴任的两广总督黄宗汉为了不卷入广州的是非中,一路极尽拖延之能事,走了四个月才到达广东境内。
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官员力求明哲保身B.清政府已失去民心C.官员责任意识淡薄D.中央权威受到削弱9.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当代中国的外交(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当代中国的外交一、选择题1.(2020·广东汕尾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香港问题上,中央政府一方面宣布香港属于中国,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不断重申不改变香港现状并利用香港作为对外贸易的桥梁。
这一做法主要是因为()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西方对华进行孤立和封锁C.中苏关系恶化威胁国家安全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利用香港作为对外贸易的桥梁”可知,此时香港在中国大陆同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陆与西方国家的直接贸易往来较少,原因在于西方对华进行孤立和封锁,故选B项。
2.在1950年2月的中国与苏联缔约谈判中,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感到很惊讶”,甚至质问他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周恩来的坚持,表明新中国()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D.建立了联合反霸统一战线,中苏虽是同盟关系,但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一边倒”是指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题干没有表明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C项;建立联合反霸统一战线主要针对的是美国,排除D项。
3.(2021·浙江A9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955年,印度尼西亚国父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指出,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
对这次会议的解读正确的是()A.在美苏冷战导致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召开B.通过了《关于促进亚非拉和平和合作宣言》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D.29个国家政府首脑齐聚印度1955年及题干信息可知这是万隆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美苏冷战,亚非各国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而团结在一起,故选A项。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古书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和“九州之伯”等。
又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圜土”。
上述材料表明()A.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B.夏朝已出现中央集权制度C.夏朝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D.夏朝的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六卿”“牧正”等说明夏朝已设置了官职,“《禹刑》”“圜土”说明有了刑法和监狱;官职、刑法、监狱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
2.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C.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县与分封并行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A项是夏朝的政治特点,排除;郡县与分封并行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制度,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3.(2021·湖北天门月考)下图漫画反映的是“武王伐纣”。
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在政治上推行()A.禅让制B.内外服制C.分封制D.郡县制,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故选C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秦朝时期,将郡县制推行全国,排除D项。
4.(2021·辽宁丹东测试)《礼记》中记载,太公望受封于齐,去世后归葬于周,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皆如此。
但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死后葬在齐国。
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B.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C.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D.同姓亲族间血缘关系逐渐弱化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体现的是诸侯对天子的臣服,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葬在自己的封地,体现出诸侯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天子,反映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故选B项。
5.(2021·河南八市联考)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但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七单元第23课
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后|1.美国在中国内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又是在美“冷”的国境中生的。
基于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是()A.“另起炉灶”B.“一倒”C.礼尚往来D.和平共2.周恩来多次指出:“与盟只是政治方,不是倒向抱⋯⋯在略上是合,但上不能没有批。
” 明()A.中两国社会制度相同B.两大峙局面形成C.中国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D.中国家利益的差异3.“另起炉灶”“打干屋子再客”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中国于孤立地位B.在国交往中加和的合作C.清除帝国主在残余力D.世界和平民主力量4.1953 年底,美国情部的一封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是在其周地区( 指新民族独立国家) 促和建立可以作冲的友好国家。
”当中国政府()A.参加日内瓦会议B.确立“一边倒”外交方针C.提出“求同存异”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C.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D.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6.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赫鲁也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临别之际毛泽东以《离骚》中的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相赠,被传为中印友谊的一段佳话。
这说明() A.美国敌视新中国政策破产B.中印矛盾和冲突暂时解决C.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印关系D.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
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这次会议应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巴黎和会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8.1954 年 7 月 21 日,会议达成恢复印支和平的协议。
使持续8年之久的印支战争停止下来,使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 第3课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练|1.汉高祖刘邦做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的一个退步。
这里的退步指的是( )A.推恩令B.郡国并行制C.三公九卿制D.行省制2.有史家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其中汉武帝加装的“软件”,主要是( )A.分封制B.外朝制C.内朝制D.中书门下3.下表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 6% 15.7% 8.7%A.致使富豪入仕艰难B.忽略了身份界限C.削弱了世卿世禄制D.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4.如图所示选官制度的选官依据主要是( )A.品行B.才学C.门第D.相貌5.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皇权独尊同时调动宰相积极性B.三省分工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C.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选官体系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6.“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重文轻武B.强化皇权C.分权制约D.控制地方7.宋朝的参知政事吴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
可见当时( )A.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 B.皇权旁落导致宰相专权C.政治的清明有赖于贤相 D.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8.宋太祖在各州加设“通判”一职的目的是( )A.监察知州B.加强地方力量C.防范民变D.提高办事效率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
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 )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与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D.中书省与宣政院10.“毋庸讳言,统治者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但是谁曾料到……却引出绵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权新模式。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四单元 第11课
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后练|1.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宣传推翻清朝统治。
“拜上帝会”创立后发展迅速。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 A.封建迷信严重B.阶级矛盾尖锐C.自然灾害严重 D.民族危机严重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
……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
”材料评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 )A.金田起义 B.北伐C.定都天京 D.西征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案,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
其落后性表现在(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固守小农经济的传统C.求人人平等平均财富 D.发展私有制的经济主张4.1855年开始,太平天国“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的制度逐渐转变为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的政策。
导致变化的原因是( )A.清政府取得军事优势B.列强侵华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太平天国的物资缺乏D.洪秀全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5.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总督和巡抚的人数变化。
该表实质上反映了( )A. 满洲贵族的特权削弱B.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C.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D.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6.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对近代经济制度开始有所认识,以下各项能够反映这一状况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B.“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C.“免除一切地租,赋税负担”D.“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7.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性表述正确的是( )A.都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是太平天国纲领B.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中国近代化C.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但均未获得成功D.都追求绝对平均主义,建立了民主政治8.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
高中历史 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
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解析与探究]根据上述材料,试归纳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
提示:引导学生翻译、分析材料: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进行贵族分封而形成的宗法等级秩序,材料二所描述的是与宗法等级秩序结合在一起的行政等级秩序。
对学生的归纳与概括可以作字数上的要求,并强调主题是“社会结构”,以提高表达能力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①基本特点。
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的宗法等级,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一公、侯一大夫一士一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
②形成原因。
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受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
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关联、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宗法制。
[自我测评]1.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提示:商代的附属国是被征服或主动臣服于商王的,附属国的首领由商王册封,但与商王基本上没有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发生战争。
而西周的诸侯则是被周王分封到地方的,被封诸侯或是周王的宗亲,或者通过姻亲与周王形成宗法关系,诸侯与周王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周王派代表监督诸侯,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了,诸侯国的自主权有所削减,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了;周初有的诸侯国打破商朝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成为人口构成复杂的更有活力的新兴封国。
2.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提示:①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西周的天子分封同姓宗族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题: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帝曾公开发出命令:“所有各省着赔、分赔、摊赔、代赔、溢领、核减之款,着各省督抚、河督于所属实缺司道府厅州县各员……勒限催追完交。
”这一命令的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A.缓和了中英两国之间的矛盾B.清政府按条约履行了相应国际义务C.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办事效率D.加重了人民负担并激化了阶级矛盾答案:D2.据载,定都天京之后,东王杨秀清每次出行时,全城大放礼炮,鼓乐齐鸣,胜似迎神赛会,仪仗队多达数千人,行人皆须回避。
这表明( )A.太平天国的领袖具有很高的声望B.广大人民对太平天国的领袖尊崇备至C.太平天国的领袖已开始腐化奢侈D.定都天京使太平天国的力量空前增强答案:C3.太平军攻占绍兴后,地主“向佃户收租,如乞丐状,善者给数斗,黠者不理”。
这反映了(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B.太平天国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农民拥护太平天国“有饭同食”的原则D.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抗租斗争答案:D4.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这部著作应该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资政新篇》C.《南京条约》D.《天朝田亩制度》答案:B5.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某班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较为恰当的观点应是( )A.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B.连年的自然灾害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C.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D.洪秀全的发动与组织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答案:A6.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马克思是说( )A.列强侵略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B.太平天国运动的首要目标是抗击外来侵略C.西方的侵略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D.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之一是学习先进技术答案:C7.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形成与清朝对峙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A.金田起义B.永安建制C.定都天京D.洪秀全称天王答案:C8.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曾把儒家经书和诸子百家宣布为“妖书邪说”,严禁教习和流传,并且严令申明:“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思之窗】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本课测评: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学习延伸】(略)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思之窗】: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课测评: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思之窗】: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本课测评: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
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
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
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
(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思之窗】: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本课测评: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
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学习延伸: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
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
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
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思之窗】: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
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
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本课测评: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
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
如: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学习延伸:第一要结合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内容;第二在比较中找出二者对妇女地位看法的接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第三分析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思想观点接近的原因;第四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思之窗】: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本课测评: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学习延伸:在罗马法中的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
罗马法律维护夫权和父权,即使拥有自由公民权的妇女也不能被保证视为平等。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比较低下。
可见,罗马法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思之窗】: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
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
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而《权利法案》的颁布,一方面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事等方面限制了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国王的权力也由法律赋予。
这就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本课测评:特点: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学习延伸:在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王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
但英王又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学思之窗】: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本课测评:相同点:都初步确立了法治的原则;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不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充实、完善;如:确立美国联邦体制,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各州的权力;明确地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分配;而《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制约王权。
学习延伸: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相同,但政体有差异。
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即有。
但在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
总统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较大权力,但要受到政府中立法和司法分支的制约。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学思之窗】:在近代君主立宪体制中,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
而在德意志,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实权掌握在君主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