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前四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1)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观沧海》【】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朝代】唐在容易的容易的秋天之后,布谷鸟钟,我听见你经过五条溪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主旨,体会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欣赏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并学会如何把握诗歌的意象。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验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英雄气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程后,我对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他们愿意去探索那些美丽的诗句和深远的意境。但是,我也注意到,在理解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深层含义时,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首先,我意识到,对于古诗词的字词理解,我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通过故事、图片或是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让这些字词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诗句解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异同,来加深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不过,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我打算在之后的课程中,更多地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意象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四首

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四首

1.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 常规,“期”字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 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期”字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正 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 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 美结合;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 苦。
潼关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 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 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 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的重要著作。
久远。
1、试分析诗歌所体现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 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 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 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晓平坦为何 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人赞叹佩服!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簇拥。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
潼关 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 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这首诗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 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 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 《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
的情 怀。
B. 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语文初一必备背诵课文

语文初一必备背诵课文

语文初一必备背诵课文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一语文学习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语文初一必备背诵课文1、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胜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探讨如何有感情地诵读。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初一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

初一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

初一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学习《秋词》,依循初读、品读、深读、研读的步骤循序渐进、不断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2.习得课外自主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借助注释,读懂字音和节奏,读懂诗歌大意;借助教材提供的讲解短文,对诗歌涵泳推敲、理解赏析;查阅资料,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把握诗歌情感;多篇探究,了解诗人的性格、志向等。

【课前学习任务】能流畅朗读四首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借助注释,用流畅的语言翻译诗歌。

学习任务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1.阅读楷体字的讲解短文,提要钩玄,理清脉络2.重点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明丽秋景”为什么能引发豪迈的诗情?为什么用“鹤”这一意象?诵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中哪些词需要重读?为什么?学习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1.提问:“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作者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教师提供刘禹锡的生平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学生撰写课堂练笔: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境遇,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景色,揣摩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发挥想象,续写下面的文字,不少于100字:“刘禹锡带着行李和家眷,迎着深秋的凉风,离开长安,奔赴遥远荒凉的朗州......”学习任务四:多篇探究,研读诗歌教师推荐阅读《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深入了解刘禹锡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傲岸不羁的性格全班再次齐诵全诗。

【推荐学习资源】1.“鹤”的文化内容补充资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鹤鸣》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

——白居易《感鹤》2.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及《秋词》创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诗人,与柳宗元、白居易是同时代人。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四首(《秋词》、《潼关》等)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四首(《秋词》、《潼关》等)

对比的手法,
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 的颂秋进行对比,表 现作者乐观豁达的情 怀。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开 碧霄:蓝天。
便引诗情到碧霄。
意境开阔,情调昂扬,
高远豪迈。借景抒情,以
秋日天高气爽,万里 晴空,一只仙鹤直冲云 霄推开云层,引发我的 诗兴飞向碧蓝的天空。
秋日晴空为背景,借“鹤” 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 排云而上,赞美秋天开阔 明朗,表达诗人奋发进取 的豪情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炼字:1、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
2、从词性、色彩、修辞等角度分析该字特殊手法。 3、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思想。
字词的含义(手法)+写出(描绘)的内 容+表达的效果(情感)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炼字:
引:是“引出”的意思,
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看到白鹤 冲天而引发的无限诗情,流 露出豪迈乐观之情。
唐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
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
(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
义山诗集》传世。
贰 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 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 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狱中题壁
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谢谢 聆 听
《秋词》(二首),是诗人被 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时 年34岁。

词(一)(七言绝句)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要分清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

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略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

二、读四首诗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

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1.读准字音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4)齐读,体会节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朗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朗诵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 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峨眉山 ( ) 出发,驶向( )。 三峡),最后到达( 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佛川 教省 名, 峨 山是 眉 之我 山 一国 位 四于 大四
峨眉山
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图片
峨眉山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羌(qiāng)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诗28字中,有5个地名,你能找出 来吗?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几度:几次 闻:听到

七上前四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上前四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作家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诗歌大意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3.诗歌主旨本诗描写了峨眉山月的优美景致,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乡恋恋不舍的无限情思。

4.名句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5.推荐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其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23
精品教学课件PPT
诗词解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烽火台名。在 李益
西受降城附近。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一作“城上”, 一作“城下”
24
精品教学课件PPT
笛子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指出征 或戍边 的军人。
25
精品教学课件PPT
诗词翻译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 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 眺望故乡。
10
精品教学课件PPT
诗词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李龟年:唐玄宗 时著名乐师,擅 长唱歌。安史之 乱后,流落江南。
经常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指殿中监崔涤, 唐玄宗的宠臣。
11
精品教学课件PPT
今湖南一带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 其中。
7
精品教学课件PPT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 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 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 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 行思友之情。
8
精品教学课件PPT
江 南 逢 李 龟杜 年甫
9
精品教学课件PPT
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 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 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 “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 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 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后四首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后四首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状元成才路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今对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 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 水涨满池塘。何时将要与你重新 聚首,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 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 面对夜雨的心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在巴山 夜雨时思念妻子并想象重 逢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 漂泊他乡时对妻子的思念 之情。
考题演练
1. 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 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此 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 的回环往复之妙。
2.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 动,说说妙在哪里。
“涨”既写出巴山秋水注满池塘的夜雨 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 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 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3.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 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 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 念情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秋词》(其一)刘禹锡
词 课 《夜雨寄北》李商隐
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览 《潼关》谭嗣同 状元成才路
秋 词(其一)
刘禹锡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 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 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 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 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 了这首诗。
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 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 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 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 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登城远眺,蜿 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 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 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 如同深秋的寒霜。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 凉幽怨的芦笛声。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 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 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这四首诗的诗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诗从“峨眉山月”写起, 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 别明亮。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 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 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 正是江南暮春时节,风光大好,没有想到在此 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 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这两句抒 发了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 了玄宗时期社会的沧桑巨变。“正”和“又” 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 限感慨。
背诵诗歌延传承
1. 独立背诵。 2. 同桌相互检查背诵。(检查标准:不能错、
漏一字) 3. 展开背诵比赛。(评比标准:音准、节奏、
韵味) 4. 默写这四首诗歌。(默写后当堂评判,同桌

12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12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
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
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
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四、品味赏析
2.赏析“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作者执 花在手痴痴久立,任它香满胸怀、衣袖而无可奈何的景象, 将作者折花之后色忧愁传达得出神入化。
四、品味赏析
赏析“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诗 。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 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 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对花 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 念的主题。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 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 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二、检查预习
诗歌大意。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 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 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 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 之情罢了。
三、整体感知
三、检查预习
诗歌大意。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
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 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 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 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 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诗歌大意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3.诗歌主旨
本诗描写了峨眉山月的优美景致,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乡恋恋不舍的无限情思。

4.名句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
倒置句末。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5.推荐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其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存诗1 400多首,有《杜
工部集》。

2.诗歌大意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3.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再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4.名句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

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5.推荐阅读
杜甫幼年写诗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后人世世代代传诵着杜甫留下的不朽诗篇,也流传着杜甫七岁咏凤凰的故事。

爷爷带着杜甫上街。

杜甫来到街上,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还不断发出欢呼声,于是他也围了上去。

原来是很有名的公孙大娘在舞剑呢!公孙大娘的剑舞得非常好,杜甫站在人群中看得入迷了。

可是,舞剑很快就结束了。

杜甫还没看够呢!他看见公孙大娘收起道具离
开,就悄悄地跟了上去。

公孙大娘发现一个小孩子紧紧跟在她后面,就问:“孩子,你怎么一直跟着我呢?”杜甫对公孙大娘说:“我……我想看您舞剑!”
没想到公孙大娘很爽快地答应了,当场就给他舞起剑来。

杜甫觉得公孙大娘舞剑的姿势像是一只凤凰在展翅飞翔,就写了一首赞美凤凰的诗。

就这样,杜甫开始了他的诗歌之路。

杜甫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是他漫长的诗歌之路的第一步,他以“诗史”和“诗圣”的美誉而万古长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1.作家作品
岑参(约715—770),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3.诗歌大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地开放了。

4.诗歌主旨
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疾苦人民的深深关切。

5.名句赏析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诗人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真是“可悲”至极。

6.推荐阅读
岑参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

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

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

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

于是,岑参收他为义子。

这个孩子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


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

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

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

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

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作家作品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今存《李益集》两卷,《李君虞诗集》两卷。

2.写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3.诗歌大意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4.诗歌主旨
这首诗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5.名句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