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2011年教师中学一级职称晋升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简答题(精选25题)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四个“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四个“转变”Four "changes" in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四个“转变”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湖北省xxx中学胡定鸿传统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多,因此课堂上教师是竭力讲深、挖透,将整理好的语文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
但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握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自觉运用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于课堂中。
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四个“转变”。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
新型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
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15篇)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15篇)语文课改心得体会1这一学期我任教高一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
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
在自己这学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容易脱离生活实际,没有形成语文教学活动,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
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
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形成教学活动,要有良好的师生互动。
努力做到“三声课堂”,即讨论声、掌声、笑声。
在这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准备了课前演讲,内容以名著和好__为主,要求演讲者能与底下同学进行互动。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表现欲明显提高,学生扩大了名著阅读范围,锻炼了胆识,提高了口才。
在戏剧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制作道具,自由组合,表演戏剧,学生们积极参与,我印象深刻。
《窦娥冤》里指天骂地、满腔悲怨的窦娥,《雷雨》中性格复杂、双重人格的周朴园,《哈姆雷特》的忧郁王子哈姆雷特,这些经典人物学生演绎得生动,到位,我们观众为表演者的才华鼓掌。
学生解放了天性,提高了自信心。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下积极参与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1最近认真学习钻研《语文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体会,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一、要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
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
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不只是简单的认识几个字,会写几篇文章,而应从学生全方位的语文素养考虑。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2024年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本2024年的语文新课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亲身参与了新课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实践,有幸见证了学生在新课改下的成长与变化。
以下是我对于2024年语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改强调了学科整合和多元发展。
过去,语文教学往往是以文字阅读和写作为主,而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绘画等则被边缘化。
但新课改将各个学科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他们能够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再将知识局限在语文领域中。
例如,在学习一篇古代诗歌时,学生不仅仅可以欣赏其艺术价值,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能够让学习更加全面和有意义。
其次,新课改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过去,语文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对经典文本的背诵和默写,缺乏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和思考。
而新课改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文和任务,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
例如,在学习一篇小说时,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解故事情节,更要能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再者,新课改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过去,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课改中,教师更多地扮演了一个导师和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并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和交流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成长。
最后,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的培养。
《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笔记
《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阅读意义 (4)二、文本解读的基础 (6)2.1 文本类型 (7)2.2 解读方法 (8)2.3 解读误区 (9)三、课程设计的理念 (11)3.1 教育目标 (12)3.2 课程内容 (13)3.3 课程结构 (14)四、文本与课程的结合 (15)4.1 教材分析 (17)4.2 教学策略 (18)4.3 评价方式 (19)五、案例分析 (20)5.1 成功案例 (21)5.2 失败案例 (23)5.3 教学反思 (23)六、教学实践 (25)6.1 导入技巧 (26)6.2 讲解方法 (26)6.3 布置作业 (28)七、教师角色 (29)7.1 设计者 (31)7.2 引导者 (32)7.3 合作者 (33)八、结语 (34)8.1 研究总结 (35)8.2 建议与展望 (36)一、内容简述《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与课程设计的重要著作。
本书深入探讨了语文教育中的文本解读与课程设计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阅读这本书,我收获颇丰。
在内容方面,本书首先介绍了文本解读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作者强调了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指出只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
书中详细阐述了文本解读的步骤和技巧,包括语境分析、文学手法识别、主题思想提炼等,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书中重点探讨了文本解读与课程设计的紧密联系,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本身,还要关注如何将文本融入课程设计中。
书中分析了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了课程设计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还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展示了如何将文本解读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本书还关注了语文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如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作者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读者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
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基本结构,识别出文章的主题、论点、论据和结论。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信息,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3. 学生能够掌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如归纳、演绎、比较、分析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独立完成对给定文本的深入分析。
2. 学生能够将文本解读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本的尊重和热爱,认识到文本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主动参与课程改革和创新。
3. 学生能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基础,但文本解读和课程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好奇心强,喜欢合作与探究。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文本解读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为后续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方法:包括文章结构分析、观点提炼、论据识别、归纳演绎等,结合课本中精选的篇章进行实例讲解和练习。
2. 课程设计原理:介绍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流程和方法,以课本内容为依据,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引导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步骤。
3. 教学大纲制定: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参照课本章节进行合理安排和进度规划。
- 第一阶段:文本解读方法学习与实践(1周)- 第二阶段:课程设计原理讲解与案例分析(2周)- 第三阶段:小组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及展示交流(2周)4. 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 章节一:文本解读方法- 内容:文章结构、观点提炼、论据识别、归纳演绎等。
浅谈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以八年级《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为例
学科综合XueKeZongHe教师·TEACHER0892019年2月Feb.2019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已于2016年9月正式面向全国七年级学生启用。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教材的更换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也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留足了空间。
作为一线教师,在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它注重师生在体验中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作用,从文本课程走向了体验课程。
但在一些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德育并没有真正发生,究其原因,一些教师仍停留在纯文本的教学和知识的传授上,即教教材和重分数,教学设计缺乏有效性。
本文以部编八年级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为例,就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新课标和教材引导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是设置和实施课程、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课程标准和教材既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又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因此,要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了然于心。
新课程标准采用了以学生生活内容构建课程,改变了由知识系统构建课程。
在“课程性质”中明确强调了实践性,更加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根据课程标准,要明确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即体验法、讲解法、讨论法和实践法。
八年级上册是对七年级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的进一步拓展,突出社会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担当意识,落实社会责任感培育。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的单元主题是“社会”,其核心导向是引导学生亲近社会。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单元主题是“规则”,核心导向是引导学生遵德守法。
“责任”则是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单元主题,核心导向是引导学生勇担社会责任。
三个单元的内容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由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形成观念,最终落实到行动。
把脉好课程标准和教材之后,教师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设计教学了。
二、立足实际,借力经验,提高认知新课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贴近生活,注重联系师生生活经验及社会实践,这就为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
四川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英语)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
四川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英语)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总分:14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总题数:15,分数:22.00)1.单项选择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下列哪一选项是一般能力?( )A.思维能力√B.自制力C.绘画能力D.数学能力解析: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B.上课√C.作业检查D.成绩评定解析:4.研究德育过程,主要是探索德育的( )。
A.目标B.内容C.方法D.规律√解析:5.多项选择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包括( )。
A.依法执教√B.团结协作√C.尊重学生D.严谨治学√解析:7.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 )A.共产主义B.爱国主义√C.集体主义√D.社会主义√解析:8.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 )A.宪法√B.教育法C.劳动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解析:9.判断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0.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 )A.TRUE √B.FALSE解析:11.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A.TRUE √B.FALSE解析:12.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一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着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0、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1、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3、“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4、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二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
者、 接受者 , 而且 成为了课程 的主动参 与者和开发者 。
的课堂评价 的主体从单 一走 向多元 , 除了教师评 价外 , 还组 织
其次, 转变教 学观 : 从“ 传道 ” 、 “ 授业 ” 、 “ 解惑 ” 走 向“ 教 学 学生评 价 、 小 组评价 和 自我评价 , 并且破 除答 案 的唯一性 , 珍 相长 ” , 从“ 讲学 ” 走 向“ 导学 ” 。我们 现在追求 的是“ 教 学相长 ” 视 学生 个人 感受 、 独 特见 解 , 通 过多样 化的评 价尺 度 , 使学 生
— —
教学 相长的过程 , 是师 生思想 、 情感 交融 , 积极互动 、 共 同 乐在学 中 , 以适 合 自己的方式不断求 知 。
三、 大 胆 地 进 行 了评 价 和 考 试 制 度 的 改 革
发展 的过程 。新 的课 程改革 , 倡导 改“ 讲学 ” 为“ 导学 ” , 把 教学 的本质 定位为交往 , 就 是把学 习的活动定位 于与书本对 话 , 与
倒退 的 , 我们的社会 必将朝着更科 学、 先进 、 合理、 人文化 方 向发展 。语文新课 程性质 的定位 正好 顺应社会 需求。
【 关键词 】 初 中语 文
新课 改认识
新课程 的教学 目标是 以学生为 本 ,语文 课程要 根据学 生 归 , 向学 生经验 的 回归 , 充分 地挖 掘和 利用各种 课程 资源 , 大 的实 际学 习能力和现 实环境为 基础 ,关注 学生 的个 体差异 和 胆 地把游戏 、 故事 、 艺术 、 表演等带 进课堂 。 不 同的兴趣要求 , 创新教 学方法 , 培养初 中学生 的探 究能 力以 最后 , 课堂评价 : 从“ 甑 别式 ” 走 向“ 鼓励式和 多元化 ” 。课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
教育基础知识试题1、新课程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1、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1、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1、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1、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1、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1.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构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的过程;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1.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1.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A.宽大效应B.晕轮效应C.中心品质D.刻板印象1、下列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是CA、教材B教室C、教师D、计算机网络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1.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构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1.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1.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A.对B.错答案:B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论断;A.对B.错答案:A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A对B.错答案:B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A.对B.错答案:B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A.对B.错答案:A1一般来说课程的具体结构是指CA.教学计划和教科书B.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C.教学大纲和教科书D.教科书和教案1对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的理论的是CA.心理学B.伦理学C.哲学D.教学论2、教学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2.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AA.备课B.上课C.作业的布置D.课外辅导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2、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2.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课堂教学2、“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D提出来的;A、赫尔巴特B、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C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2.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提出来的;C2、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CDA谈话法B复习课C单一课D综合课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A.上课B.备课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A.发展学生的智力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构成基本技能、技巧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2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BC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A.对B.错答案:A2.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A.对B.错答案:A2.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A.对B.错答案:A2.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A.对B.错答案:B3教师3、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BCEA招聘B续聘C解聘D不聘E辞聘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A.教书B.育人C.教书育人3、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3.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称为CA.讲读法B.讲解法C.讲述法D讲演法3、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C;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C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综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3.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包括DA.文化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B.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C.职业道德素养D.多年教学经验3.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印象和看法属于CA.绝对评价B.绝对性评价C.非正式评价D.正式评价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BA.复杂性、创造性B.主体性、示范性C.长期性、间接性3.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A.对B.错答案:A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A.对B.错答案:B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A.对B.错答案:B4、教学过程4、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_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4、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四个发展阶段;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构成表象;3理解教材,构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构成技能技巧;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感知教材、构成表象B.理解教材、构成概念C.运用知识,构成技能技巧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C是现实的过程;A.心理过程B.信息过程C.认识过程4、教育活动的本质是A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4、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C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4、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A;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作出的评价报告属于DA.绝对性评价B.绝对评价C.非正式评价D.正式评级啊5、综合实践活动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AA.必修33B.必修11 C.选修33D.选修345.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是:A.整体性B.实践性C.预定性D.开放性5.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5.下列课程中,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科学B体育与健康C.历史与社会D综合实践活动6、智力6.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答案AA.对B.错6.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6.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A.对B.错答案:A6.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DA.信度B.效度C.智商D.常模26.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6.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6.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A.观察力B.想象力C.思维力6.智力的高级表现是AA.创造能力B.抽象概括能力C.观察力7、注意7.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A.对B.错答案:B7、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7、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8、学生8生发展是掂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8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8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B;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8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8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BCA让12级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8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8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制定目的是A为积极预防在校学生伤害事故B为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C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D为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ABCD6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为此,A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B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C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D 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ABCD 8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巴班斯基赞可夫加里宁凯洛夫8构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是BA.布鲁纳B.罗杰斯C.沙塔诺夫D.瓦根舍因8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C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8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8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8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8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9、教师9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虚拟直观9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9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ADA行政复议B民事诉讼C仲裁D老师申诉9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A.连续性B.创造性C.长期性9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CA.主体性B.创造性C.示范法9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9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9国家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要功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符合一定的专业要求这样的要求一种AA.绝对评价B.绝对评价C.正式评价D.非正式评价9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B;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9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9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A.连续性特点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9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9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10、班主任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10.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10.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________;领导者和________10、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10.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DA.搞好教学工作B.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C.做好教学工作D.组织建设成员的全面发展10、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的核心_,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社会的_纽带,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10、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即要发挥优秀生的骨干作用和抓好差生的转化工作;10、班主任的工作是从C开始的;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DA.做好后进生的工作B.组织建设良好的班集体C.搞好教学工作D.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1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10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10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掂量班集体是否构成的重要标志之一;11、中华人民共和国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什么图案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两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11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1颁布于A年年年年11颁布于B年年年年11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1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11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A未满18周岁的公民B已满18周岁的公民C未满16周岁的公民D已满16周岁的公民容A1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倡的“五爱”是指①爱祖国②爱人民③爱家乡④爱劳动⑤爱科学⑥爱社会主义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⑥D11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A刑罚处罚B行政处分C党内纪律处分D罚款处理B年5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交通信号包括哪几种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多少岁可以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8周岁;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多少周岁的公民未满18周岁的公民;11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行政处罚的,不能从其规定,只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处罚;是否B12、教育学12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构成于:1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BA.狄尔泰B.杜威C.鲍尔斯D.阿普尔1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BA.教育规律B.教育问题C.教育现象D.教育事实12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芽_阶段、创立阶段和发展阶段;12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B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12的作者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洛克D.康德5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在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CA康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林克12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12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12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错12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D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13、教育1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A培根B夸美纽斯C赞可夫1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13.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AA.主体性教学B.尝试教学C.反思教学13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对1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13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13"教育即生长"提出者是AA.杜威B.洛克C.华生D.皮亚杰13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A.教育目的B.教学方法C.教学原则D.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一教育学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着——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着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实质教育论知识为主.26.学记中:“学而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34.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二心理学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4.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1.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包括倡导全人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3.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而淡化“双基”精选则更注重对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的培养。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方式为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改变过去单纯接受式的研究方式。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研究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的能力。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14.建立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5.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研究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
16.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资源的构建应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应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创新。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
浅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策略
浅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策略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的关注点不应仅限于知识的掌握,更要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育人氛围;加深情感体验,渗透育人价值;注重多方协同,多元育人路径;开展评价活动,提升育人实效,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育人价值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较为系统的育人的重要科目,教学的关注点不应仅限于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强化“铸魂育人”的学科价值。
因此,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提升育人实效,就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育人氛围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力求摈弃灌输与说教,遵循以“儿童立场”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
这启示教师要立足学生自身的经验,实现教材情境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融合,使其在情境中体验、理解、学习,整理与提升自身的生活经验,使道德学习真正发生。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时,学生在感受遵守规则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文明、有序等好处的同时,教师又创设了以下“该怎么办”系列生活场景,比如“坐公交车时,小桐让排在后面的老奶奶先上车”“旅游时,是否让尿急的小朋友先上厕所”“在食堂取餐时,是否让受脚伤的同学先取餐”等一系列常见的场景。
教师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在具体的情境之中直面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妥善处理道德与规则之间的“两难”问题,在思想斗争中不断修正道德标准,逐步学会根据个人道德判断作出理性选择。
教学中通过创设模拟、角色扮演等具体而多样的生活情境,营造了愉悦、宽松、民主的良好育人氛围,让学生学的更积极、更深入,使个体在与情境的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思辨创生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二、加深情感体验,渗透育人价值新课标提倡,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要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通过体验与实践,使学生内化知识,提升思想品德与素质。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word文档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应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
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
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
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
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
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在矛盾处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
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
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集体备课的几点心得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集体备课的几点心得作者:文斌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11期新课标下集体备课日益成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
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教材大纲、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节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一系列的活动。
它是教师围绕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性活动,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
只有备课深入透彻,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挥洒自如,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经过几年的集体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产生了一些感悟。
下面我就集体备课活动谈谈几点心得。
一、语文教师必须明确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一)新课标理念的体现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备课、教学的要求,而能培养语文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最佳方式就是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倡导“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之间只有通过集中在一起思考一番,探究一番,有了探究的经验,课堂上就能更有办法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二)情感体验交流的需要在新课改下,语文课程已由“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成为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不再只是单纯的把课文的知识点筛选出来,枯燥的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老师之间先集中交流,集体备课时,再在课堂上与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互动、交流,才能更好地讨论文章的思想等各方面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多语言实践等各方面的情感经验。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
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我认为集体备课优点颇多:第一,集体备课集众人的智慧与经验于一体,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应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
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
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
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
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
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在矛盾处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
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
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8小教E组总结
一、文本课程与体验课程是什么关系,你怎么理解这个体验课程1.文本课程为实践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要求,而实践课程是将文本课程实践。
文本是固定了,而实验课程是要将固定的东西灵活的作用于学习者2.文本课程指的就是课程标准还有教科书中的一些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固定知识,是固定知识的载体。
我认为体验课程,指的是教师需要通过一些科技手段或者其他一些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学情境,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在这个情境中以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去感受,获得自己的一些新的经验和知识。
我认为文本课程是体验课程的基础,文本课程提供了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而体验课程就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去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感受与学习经验。
3.我认为文本课程代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更多的是教师被规定应当教授的课程,而体验课程更多强调教师在实际教授过程中亲身体验的课程,从这个层面来说,文本课程更多代表既定理论,体验课程更多代表实际操作。
教师应在既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实际操作和体验课程。
4.关系:文本课程是教材课本,体验课程是实践与参与,文本课程的编制要贴合生活,易于实践,文本课程是体验课程的来源和根据理解:通过文本课程,体验课程的过程中关注语量的适度、语境的创设和语用的功能,让学生形成综合运用的能力。
其关键在于教学中关注文本内容、文本语言和文本情感,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不仅要"懂",而且要"能",从而确实改变我们的课貌、提升课质和课效。
5.文本课程为体验课程制定了一个大纲,一个实行的范围以及标准。
体验课程是师生对文本课程的实践,在实践中使文本课程得到践行。
而在实践中所反馈的问题能够使文本课程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体验课程需要教师在文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一些创新,与学生一起对文本课程进行实践。
6.我认为两门课程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文本课程的学习为体验课程的进行打下基础,体验课程巩固了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所体验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所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所体验浙江省慈溪市横河镇石堰小学康秀芳315318《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不少中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缺乏,理解能力较差,导致他们对文本的体验少得可怜,个别学生根本是毫无体验可言。
这时,如果没有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学生根本无法走进文本,体验或是独特体验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所体验呢?下面以几个实际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引导学生用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生A生B师:生A生B生C生C:师:说得太对了。
其他同学怎么想的呢?生D:他们会爬得全身冒汗。
生E:老爷爷爬得气喘吁吁。
生F:他们爬得筋疲力尽。
师:刚才几位同学说得都很好!说能连起来说一说?生G:爬呀爬,爬得满头大汗,爬得气喘吁吁,爬得筋疲力尽,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师:同学们,小女孩、老爷爷还有爸爸虽然爬得很辛苦,但他们坚持住了,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段好吗?(全班学生都拿起书有感情地都了起来)在这一片段中,我合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他们爬得怎么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文中主人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文本有了较深的体会和感受,同时学生从文中这一老一少爬上天都峰的事情当中也受到了鼓舞和启发,对学生今后为人处事亦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贴近人物的心灵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掌声》,文中叙述了同学们的两次热烈的掌声对残疾小姑娘英子的改变,让英子由一个文静、忧郁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小女孩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暖暖的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2008-01-21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应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
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
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
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
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
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在矛盾处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
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
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今天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
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
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对于《新课标》精神的理解,我也是处于学习的阶段,谈不上深刻地领会,今天和大家交流,也仅仅是一种探讨,但愿我抛出砖能引来更多的玉,请各位不吝赐教!谢谢!◆
[2002年11月14―15日与永嘉张溪乡中心小学结对示范课]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