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课程编制

合集下载

课程编制及结构ppt课件

课程编制及结构ppt课件

• 社会需求。决定课程发展的方向
• 科学知识的进步 • 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1)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 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 (2)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 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 本是同步的。 (3)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 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 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 (4)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 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 着重大的影响。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三、课程理论流派 四、影响课程确定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课程编制及结构(表现形式)
一、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 二、课程计划 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四、教科书
第三节 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校本课程及其开发
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
1918年,美国
导言
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都居于核心 地位。因为课程不仅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体现一个国家对学校的 具体要求,而且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 结构和个性结构。尤其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和面 向21世纪,引起了人们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普遍 关心,课程的研究空前高涨。
第七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编制和课程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
学者博比特的
作疏说:“教护课程,必君子
《课程》一书出
监“之课,程乃”一得的依意、法思制是课以”程一,定此的程处概式 念
版,标志着课程 作为一个独立的
来宋授,事朱。熹• :古代:我国始于唐宋期间;西方始于斯研宾究塞领的域书的诞中生。。
“宽着期限• 、国紧内着和课西程方”,的代表性观点
(4)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 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 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第7课教学设计

第7课教学设计

第7课:维护合法权利第一课时: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执教者:王茜【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经济权利的基本内容、增强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等经济权利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知道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的经济权利。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继承权、理解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示学案自主学习内容)二、师精讲点拨(一)公民的经济权利1.经济权利(1)含义和地位:经济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的物质经济利益方面的权利。

经济权利是我国法律保护的重要权利,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

(2)主要内容:、、、、物质帮助权等。

2.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经济权利(见书本知识链接)(1)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2)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3.财产所有权(1)含义:指国家保护公民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财产的所有权。

(2)我国有哪些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国人民共和国物权法》(3)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有关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公民的非法财产的所有权不受法律保护。

(二).了解继承法1.什么叫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享有的取得的权利。

晓军之父尚未辞世,其财产能继承吗?晓军家的共有财产,能继承吗?公民来源不明的财产能继承吗?2.什么叫遗产?遗产是公民后遗留的财产。

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其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其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

3.保护继承权的法律有哪些?《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国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4.遗产继承的种类有哪些?继承和继承。

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立遗嘱人必须具备立遗嘱的能力;是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遗嘱必须合法;遗嘱的继承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可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中职思政课第7课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的教学设计

中职思政课第7课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的教学设计

中职思政课第7课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的教学设计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职思政课第7课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的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介绍。

《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板书设计
一、集体的温暖
1. 集体温暖的表现
2. 集体温暖的意义
二、集体的力量
1. 集体力量的来源
2. 集体力量的作用
三、集体生活成就我
1. 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 如何在集体生活中发展个性
四、在共建中尽责
1. 建设美好集体的方法和途径
2. 共同确定愿景和目标
3. 共同制定规则
4. 共同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第七课在集体中成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统编版
教材分析
《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集体的重要性,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在集体中发展个性,共同建设美好集体。教材从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集体生活成就我、在共建中尽责、在担当中成长等方面展开,通过案例分析、活动探究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3)倾听同学的发言,加深对担当责任的理解。
3. 设计意图
通过讲述故事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集体中担当责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在集体中积极担当责任,为建设美好集体贡献力量。
三、课堂小结
1.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集体的温暖、力量、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以及建设美好集体的方法和途径。
五、在担当中成长
1. 在集体中担当责任的重要意义
2. 如何在集体中担当责任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教学优点
1.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本节课紧紧围绕集体的温暖、力量、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以及建设美好集体的方法和途径等教学目标展开,通过故事讲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游戏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集体的重要性,掌握建设美好集体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21第七章第二节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21第七章第二节

(5)社会发展准则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编制

二、
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
2. 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
统合 反复 系统
统合要求编制课程时要扩大知识的范围, 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上使相关学科得到统一。 要求主要课程的元素要反复出现, 使学生能够完全掌握。 强调知识经验的连续性, 保证学生学习经验的深化与拓展 。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编制

三、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
3
• 编制教材
2
• 制定课程标准 • 确定课程计划
1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编制
三、
我国中小学的课
程编制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 1、制定课程计划
所谓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 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编制

二、
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
3. 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 (1)互补性原则 (3)教育转换原则 (5)法律依据原则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2)准备性要求原则 (4)价值统一原则
第二节 课程编制
4.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 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二
第二节 课程编制
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编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材料,如 何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材料组织成合理的结构等方面的技术 和方法问题。
一般来说,课程编制主要有如下两层含义:
一 它是一门技术,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订课程形 式与结构、选择与组织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 方法和技术; 它是一套完整的实践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 拟订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课 程和评价课程等不同的阶段和环节。

最新第七课教学设计汇编

最新第七课教学设计汇编

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二课时走向共同富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能力目标: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教学难点: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

用身边的变化,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感染学生,产生共鸣,使抽象的理论变的具体生动。

课时安排: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一:小调查说说你家庭的收入来源。

收入类型工资收入房租或店租企业经营利润作品版权收入科技发明专利权收入炒股或股利分红……家庭收入说一说: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什么事实?人们分别按什么方式取得合法收入?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归纳。

【教授新课:】活动二:导航自学阅读课本P95首段至次段首句,思考并回答: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它由什么决定?怎样贯彻落实好我国的分配制度?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归纳: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板书】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板书】二、走向共同富裕【板书】㈠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板书】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板书】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课本P95.首段末句。

】2.我国的分配制度由什么决定?【板书】我国的分配制度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北师版综合实践活动小学五年级上册第7课编制中国结教案

北师版综合实践活动小学五年级上册第7课编制中国结教案

7.编制中国结【课纲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总目标指出“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联系的整体认识。

”本主题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指导课。

课程纲要中明确要求“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课程分析】本节课《编制中国结》是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以认识制作中国结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掌握中国结制作方法,从而学会制作中国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已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对物品的认识,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随着年级增高,五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增加,可以提高实践水平体验动手装饰生活的乐趣。

【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常见的基本工具,掌握结、穿、绕、缠、编、抽等等基本技能2.通过教师的示范,鼓励学生从模仿到创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和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和条件,使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

3.通过学习实践,“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拓宽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意志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制作中国结的方法,学会制作中国结。

难点:通过对中国结的探究,体验动手装饰生活的乐趣。

【学习资源】红绳、大头针、泡沫板,课件等。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谁能最快的说出来。

出示谜语: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打一物)同学们猜的很对,就是中国结。

在欢乐的节日我们中国人喜欢在自家里挂上红红的中国结来映托节日的气氛,对未来充满憧憬。

中国结也可以作为一种挂饰经常被人们使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结是怎么编出来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结的编制方法,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1.出示探究的内容:(1)中国结的运用。

(2)中国结的分类。

(3)吉祥结的制作。

2.学生汇报吉祥结的结构(包括四个耳翼、四个侧耳、中心部分)3.展示吉祥结的制作过程:第一阶段: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第7课《编制中国结》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第7课《编制中国结》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第7课《编制中国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结的起源、种类和寓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

3.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结的起源和种类2. 中国结的制作方法和技巧3. 中国结的寓意和用途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结的制作方法和技巧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中国结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国结的制作材料(红绳、剪刀、胶水等)、教学课件、示范视频2. 学生准备:制作中国结的材料(红绳、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老师出示一个制作好的中国结,引起学生的兴趣。

b.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结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解中国结的起源和种类a. 老师讲解中国结的起源和种类,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物。

b.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 讲解中国结的制作方法和技巧a. 老师通过示范视频,讲解中国结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b. 学生跟随示范,一步一步地学习制作中国结。

4. 学生制作中国结a.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制作中国结。

b.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建议和鼓励。

5. 展示和评价a.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中国结,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b. 老师和学生对展示的中国结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6. 总结和反思a.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探索中国结的其他种类和制作方法,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2. 学生可以尝试将中国结的制作技巧运用到其他手工艺品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

(串讲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串讲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 • • 第五节 教学原则 √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 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均起指导 作用。 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教学规则是教学 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教 学规则。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第七章 课程
• • • • • • • • • • 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 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准则 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 、社会发展准则 2、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 一是统合,二是反复,三是系统 3、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 互补性原则、准备性原则、教育转换原则、价值统一原则、法 规依据原则 4、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 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第三节 教学过程 √ •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 间流程。它的指称有几个层面:一是指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 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二是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 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 过程;三是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 ,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四是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 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五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中的教学过程。 • 二、教学过程的动力 •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实质 • 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 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

第七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七课时    教学设计

=8。

师:应用商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使口算简便,还可以使笔算简便,下面请同学们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计算下面各题。

5、巩固训练 (1)780÷30=26小结: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商不变。

(2)840÷50=( )……( )验算:师:同学们余数应该为几?为什么:生:应该余40,因为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所以余数是40(验证如上)。

三、课堂巩固1、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600÷40= 540÷20= 670÷30= 980÷50= 2、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在( )里画“√”。

(1)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乘15,要使商不变,除数也要乘15。

( )1 8 30 7 8 0 6 062 01 8 00 8 1 18 64 5 33 0 450 8 4 061 8 4 01 6 × 5 08 0 0+ 4 0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30 7 8 0 6 2 0(2)两个数的商是8,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4,商就变成32。

( )(3)一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都除以3以后,商是20,那么原来的商是60。

四、课堂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并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作业布置第89页练习十七,第1题、第3题。

第90页练习十七,第6题。

板书设计: 商的变化规律例8、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6÷3=260÷30=2 600÷300=2 6000÷3000=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0除外),商就除以相同的数。

所以 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现在商是20,那么原来的 16÷8 = 2160 ÷ 8 =20 320 ÷ 8 = 40从上到下从下到上200÷2= 100200÷20=10 200÷40=5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上往下观察从下往上观察。

轻松备课,完美授课——初一政治第七课教案设计

轻松备课,完美授课——初一政治第七课教案设计

初一政治第七课教案设计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备课和授课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如何轻松备课,完美授课,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在初一政治第七课教案设计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想法。

一、教材分析初一政治第七课教材是关于“民主和法治”的,包括了民主、宪法和法律三个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分析教材内容与注重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课教材的重点在于探究什么是民主,以及民主制度的优势和缺陷。

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有:民主、宪法、法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比较等。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案和教具,以便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生动有趣地讲授相关内容和概念。

二、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 理解民主的含义和特点,了解民主制度的优势和缺陷。

2. 掌握宪法和法律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基本法律知识。

3. 能够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

三、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具,如PPT、小视频等,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问答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具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准备一些电子教学课件和其他教具,如图表、图片、模型、实物等,以便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出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3. 讲授教材重点在讲授教材重点时,可以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同样,教师也可以采用举例子、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

4. 教学扩展在教学扩展环节中,我们可以利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民主和法治的概念和原则。

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关注点,进行精细化服务和输出。

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

?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泰勒原理、课程目标、课
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的范围与结构等 有关问题,重点掌握泰勒原理。
? 包含内容:
? 第一节 泰勒原理
? 第二节 课程目标
? 第三节 课程内容
? 第四节 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4
第一节 泰勒原理
?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 (一)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 ? 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 (二)教育目标的两个筛选原则 ? 哲学、心理学 ? (三)教育目标的二维表述
?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 验(学习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 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
泰勒对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
提出了主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 泰勒指出,课程设计和编制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要达到的 教育目标,而确定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问题。
? 二、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 三、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经验
? (一)组织学习经验的三条准则 ? (二)学习经验的三个层次 ? (三)学习经验的组织程序 ? 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得到实现 ? (一)确定评价目标 ? (二)确定评价情境 ? (三)设计评价手段 ? (四)利用评价结果
第三章 课程编制
教育科学系 苏堪宇
1
?
课程编制是课程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在我
们前面对课程定义、理论和类型的学习的基础上,
我们将要学习如何进行课程编制。
?
课程编制主要指课程编制者依据学校的教
育目的,制定课程目标,筛选课程内容,确定课
程结构。
?
与课程编制相关的概念有:课程设计、规
划、研制、开发等。

课程论第七章

课程论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三)第一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涵义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培养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

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有直接关系的培养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依据培养目标来制定。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❶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❷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❸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①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的特点。

对各门学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但其含义模糊,不够清晰,有一定的随意性。

②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表明课程过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基本特征是精确、具体和可操作。

克服了普遍性目标模糊性的缺陷,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一些相对简单的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行为性目标的局限性❶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

❷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具有“还原论”取向,把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和素质加以分解,肢解了“完整的人”,背离了教育的本性。

❸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具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抹杀了对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③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生成性目标强调过程,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生成性目标的提出萌芽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生长。

2024浙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7课 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2024浙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7课 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2024浙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7课分支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分支结构》是浙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的重要一课,位于第二单元“算法的控制结构”中。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顺序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支结构,为后续的循环结构以及复杂算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分支结构的概念,掌握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能够通过流程图描述和程序验证来加深对分支结构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if语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学会使用流程图描述分支结构。

-能够通过简单的编程实践验证分支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编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if语句的结构和用法。

2.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合理的分支结构。

-编写带有e1.se的if语句。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存在的分支现象,如“如果天气好就去公园玩,否则就在家里看书”。

-引出分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2.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分支结构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详细介绍if语句的结构和用法,包括条件判断、执行语句等。

-演示使用流程图描述分支结构的方法。

3.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如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奇数),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设计分支结构。

-讲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设定判断条件。

4.编程实践(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使用if语句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小组合作(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个较为复杂的编程项目,如“根据成绩判断等级”。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学生的编程作品进行点评和评价。

-总结本课的重难点和易错点。

2024年秋部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教案)

2024年秋部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教案)

第七课在集体中成长第1框集体生活成就我【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养成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行,处理好在集体中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学会接纳、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学习他人的优点。

(道德修养)2.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同集体对成长的意义,愿意主动在集体中展示个性,发展个性,认识和完善自我。

(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好集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集体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

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及文字。

从村小学来到镇初中,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提升,思维更活跃了;赛场上,运动员的拼搏和啦啦队员的呐喊声,让我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想一想:“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始能立。

”集体生活是我们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集体中,我们感受温暖和力量,共同经历成长。

集体生活是怎样的?教师总结:同学们,集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

每个人都有过集体生活的需要,集体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

二、新课讲授(一)集体联结度活动一:比一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1 的“相关链接”,列出相关项目。

同学之间比一比:集体联结度与哪些因素相关?提示:集体的联结度通常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成员间相互关联的程度,集体对成员的重要性,成员间相互交流的频率,成员对共同目标的共识程度,成员间的默契程度,集体存在的时间长短。

通常情况下,以上因素赋值越大,集体的联结度就越高。

教师总结:集体生活能带给我们温暖。

一般来说,集体的联结度越高,个体感知到的温暖就越多。

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体贴、团结互助,传递着关爱和温暖,让我们 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集体生活的作用 活动二:元元的感谢信阅读教材P51 的“探究与分享”。

尊敬的刘老师:您好!谢谢您推荐我做班级黑板报主编。

还记得您曾对我 说:“我注意到,你认真地看每期黑板报,我从你的眼神中看 出了你的渴望。

”担任黑板报主编后,征稿、催稿、编辑、版面 设计……我忙得不亦乐乎。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表格式).doc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表格式).doc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的事迹有所涉猎,通过前面教材的学习,对于春秋战国这一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对一些历史概念缺乏深入了解,对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理解不透。由于古文功底有限,对于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解不深,这是学生的困惑,也是兴趣点。教师需要用生动的历史典故来激发学生兴趣,精准解读各学派的经典名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学生在学习各学派思想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出百家争鸣的焦点、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进而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孔子相关的经历和成就详实;史事正确,趣味性强;文笔优美,语言富有吸引力。
A
能够从多个角度描述孔子成就,但不详实;史事基本正确,趣味性不足,语言表述较为流畅。
B
孔子相关的经历和成就较为单薄;缺乏趣味性,史事不正确,语言表述缺乏吸引力。
C
活动5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概括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
活动6
出示《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史料,设问: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阅读教材,概括孔子生平:从小学习礼乐;中年短暂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主要从事教育。
归纳孔子成就:思想家、教育家,整理和编订典籍,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
阅读材料得出:仁者爱人,即人要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梳理兵家学派的发展脉络,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的发展是社会领域变动的结果。
对比诸子百家学说的异同,概括出各学派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理解诸子百家共同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
通过历史细节的解读,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回顾所学,总结、梳理百家争鸣的过程和意义。

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教学设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教学设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七上7课《在集体中成长》教学设计➢集体=1+1+1+1.........?【笔记】1.集体的含义?P50H集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

➢合作探究:➢思考1:孙佳俊的强项是什么?为了这场比赛他做了什么?➢思考2:面对赛后孙佳俊的状态,他的队友是怎样做的?结论:①集体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

①集体生活能带给我们温暖。

(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拓展:集体温暖的影响因素——集体联结度(二)阅读P51 探究与分享➢思考:担任班级黑板报主编后,元元有哪些收获?结论:①集体生活有助于我们学会与人交往。

(三)材料呈现呈现1:结论:①集体生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责任感。

➢思考:在班集体中,你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履职中你获得了哪些成长?结论: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职责。

我们在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体验责任感,做有担当的人。

呈现2:结论:①集体生活有助于我们发展个性。

呈现3:结论:①集体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园地。

【笔记】2.①集体生活的作用?P50-P52①-①(一)11人考研搭子,全上北大➢思考1:11人考研搭子团是美好集体吗?➢思考2:从中你感受到集体怎样的作用?【笔记】3.美好集体的作用?P53HH.在美好集体中,我们能感受集体的关爱,凝聚拼搏向上的力量,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

➢设问:11人的目标是什么?提示:“考研上浙大”①建设美好集体,要确定共同的愿景。

【笔记】美好集体愿景的内涵和作用?P53ABA.内涵:拥有共同的梦想,向往美好的未来,承担共同的使命,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目标和追求,这就是美好集体的愿景。

通过生活中学习搭子的案例,感悟美好集体的力量,同时意识到美好集体的建设需要每个人去认真投入,团结一致通过对考研搭子的研究,不断深入,解读如何建设美好集体的举措B.作用:B1愿景是集体的精神动力之源,是推动集体发展的内驱力。

B2共同的愿景引领集体成员团结一致,开拓进取。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课 在集体中成长

在集体中成长设计说明本课由引言和两框内容组成。

引言统领全课,是对两框教学内容的凝练与概括。

第一框“集体生活成就我”从集体生活的温暖、培养责任感、学会与人交往、发展个性四个方面阐述了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框“建设美好集体”阐述了建设美好集体的做法。

本课设置的情境探究、任务驱动等形式,旨在使学生理解和懂得集体生活对个人的作用及建设美好集体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使学生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建设也离不开个人。

学习目标1.明白集体生活能带给我们温暖,有助于我们学会与人交往,培养责任感,发展个性,从而增强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明白美好集体的建设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懂得建设美好集体需要我们确定共同的愿景,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承担集体责任,有序参与集体生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为建设美好集体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建设美好集体的做法。

2.教学难点:美好集体的愿景;集体主义原则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情境体验法等。

资源与工具1.资源。

生活情境等。

2.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和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框集体生活成就我一、学习情境“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始能立。

”集体生活是我们成长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集体生活是我们成长的必由之路?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集体生活成就我”的相关知识。

二、预习检查1.集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

2.集体生活能带给我们温暖。

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体贴、团结互助,传递着关爱和温暖,让我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3.集体生活有助于我们学会与人交往。

集体生活为我们搭建交往的平台。

4.集体生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责任感。

我们在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体验责任感,做有担当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课程编制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
1.含义
课程计划是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2.基本内容
(1)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2)学科开设的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
1.含义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2.意义
(1)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2)教师进行备课的有效工具;(3)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4)保证教学计划的性质和质量。

三、教材
1.含义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编排方式
直线式排列、螺旋式排列、过渡式排列
3. 教材编写的原则
(1)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
(4)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和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衔接
【真题演练】
(2014年上半年真题)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答案】A
课程实施
一、含义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变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学区的特点
3.学校的特点
4.校外环境
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含义
课程开发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阶段。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模式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目标
模式泰勒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组织、评价课程
过程
模式斯腾豪斯非常强调过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强调师生互动,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课程思想。

环境模式丹尼斯·劳顿
斯基尔贝克
由分析环境、表述目标、制定
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与评
价五个部分组成。

【真题演练】
(2013年上半年真题)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答案】D
三、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1.儿童需要
(1)儿童的成熟与心理特征直接制约课程开发;(2)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制约课程开发的另一要素。

2.社会需求
社会对课程的制约是从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发挥作用
3.学科特征
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课程的编制、实施及其结果进行评定。

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也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模式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评价
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
目标之间的差距。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
际效果而不仅仅是预期效果。

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
比姆
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
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
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应该为
课程改革服务。

二、课程评价模式
E N D Thanks 对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