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理论
第三讲 迁移理论
语内迁移的类型: 1、忽略规则的局限性。如:“很”可以修 饰形容词,但比字句中不可以用“很”。 2、形成错误概念。*不管他很努力,还是 发不准这个音。 3、类推不当:语内干扰(他离开了他家、 他国家。他国家中“的”的缺位,是由于 前面的名词短语类推来的。)
语法点三:比较句 汉语比较句常用格式 A(不)比B+形容词 A(没有)有B+形容词 A不如B+形容词 A跟B+(不)一样+形容词
Hale Waihona Puke
二、迁移原因 一)语际迁移。 由母语迁移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 误”或“对比性偏误”,是对比分析的重 要内容。 二)语内迁移。 即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
语内迁移的例句: 1、*他比我很高。 2、*不管他很努力,还是发不准这个音。 3、*他离开了他家、他国家。
第三讲 迁移理论
语法点二:动词/形容词的使用 *我们今天有上课。 ?她是漂亮。 她漂亮。。
在心理学中, 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 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在外语学习领域中, 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 时, 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 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简单 来说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所以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两种。
一、迁移类型: 一)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 当第一语 言规则与目的语规则相同时, 学习者把第一语言 规则迁移到目的语中去, 这时第一语言规则能够 减轻目的语学习的负担, 减少目的语学习中的错 误, 促进目的语的学习。这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 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 这种影响叫正迁移。 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当第一语 言规则与目的语规则有差异时, 学习者把第一语 言规则迁移到目的语中去, 第一语言便会干扰目 的语的学习, 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生困难。 这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的影响是消极的, 这种影 响则叫负迁移。
迁移理论幼儿园教案
迁移理论幼儿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迁移理论的概念及其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2.掌握迁移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3.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
1.迁移理论是什么;
2.迁移理论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3.迁移理论在数学、语言、音乐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迁移理论的概念,并与幼儿进行互动,询问幼儿对该理论的理解。
2. 讲解(25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迁移理论与幼儿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数学、语言、音乐等
领域的应用。
同时,举例说明迁移理论在幼儿学习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展示(30分钟)
教师通过幼儿喜爱的游戏和活动,展示迁移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比如,使用
纸牌游戏让幼儿学习数字的顺序;使用歌曲让幼儿学习语音和语调;使用动物卡片让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等等。
4. 总结(10分钟)
教师结合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总结学习迁移理论的过程和方法,并对幼儿产
生了积极影响的场景进行反馈和评估。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学会了迁移理论的应用,在学习中更易于迁移并更加高效,同时使得幼儿们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语言、数学和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迁移理论,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更多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第十四讲迁移理论及策略
4、转化理论(transposition theory)
代表人物----苛勒 基础实验:1918年,转化实验。 具体实验:训练猩猩和小鸡、分辨两种深浅程度不同
的灰色(浅A,深B),用食物强化。实验多次,再用 另一种更深的灰色(更深C)做新的刺激。 实验结果:动物对C 作出反应,而不对B作反应。 结论: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通过理解而不是机械 记忆来学习的好处是理解可以转化到各种情境中去, 不大会导致错误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略
五、迁移的测量
首先,设定学习A和学习B
然后,考察A对B有无迁移(包括正负迁移和前对后或 后对前的迁移)
进行实验:
学习A
学习B 测验B
实验组 做
做
做
对照组 不做
做
做
结果分析:记录数据并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
差异显著说明有影响(如果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说明发 生的是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无显著差异则表明 学习A对学习B无影响。
第十四讲 第十六章 第三节
迁移理论及策略
一、 迁移的定义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
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迁移
按效果分 按方向份 按水平分
正迁移 负迁移 顺向 逆向 横向 纵向
三、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理论 2、相同要素理论 3、泛化理论 4、转化理论 5、学习定势理论 6、认知迁移理论
是强调记忆表征的性质.但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 增加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育方法,都会有 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
6、学习定势
代表人物:哈罗
实验:猴子解决一系列物体选择的问题、
观点:迁移取决于通过练习而 获得的定势或学 习能力。即对于某一种学习问题的练习,会有 助于学习解决另一种不同的问题
3.2 迁移理论——学习材料
自从有了学习活动以来,学习迁移的现象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从理论上对迁移进行系统的解释和研究始于18世纪中叶,这之后,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形成了众多的有关迁移的理论和解释。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与关系转换理论等。
(一)形式训练说1、代表人物:沃尔夫(德)2、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
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心的官能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意志力……(2)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目越困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
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3、局限性: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对迁移的解释基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引起了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二)相同要素说1、代表人物:桑代克、吴伟士2、主要观点: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
“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3、实验:判断图形面积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
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4、局限性:桑代克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的认知活动,这是相同元素说的局限所在。
(三)概括化理论 1、代表人物:贾德2、主要观点: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
3、实验:水下打靶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小学生,射击水中靶子。
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前测 训练后测估计127个 图形面积训练判断90个平行四边形面积(10cm2~100cm2)测1.判断13个长方形面积(成绩提高)测2. 判断27各种图形面积(在前测中出现过)(成绩持平)组不学。
学习迁移的一般理论
学习迁移的一般理论1.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有注意、意志、记忆、知觉、想象、推断、判断等官能组成。
各种官能可以象肌肉一样通过联系增加力量。
迁移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的训练自动产生。
1890年,W.James的记忆实验表明,记忆能力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训练而在于记忆方法。
随着实验心理学的兴起,形式训练说逐渐被取代。
2.相同要素说继Jsmes之后,桑代克等通过大量实验,对迁移产生原因作了新解释。
认为:当两种情境中的刺激相似而且其反应也相似时,迁移才会发生。
一个情境与另一个情境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量越大。
此理论基本要点是联结主义,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在训练过程,因此有失偏颇。
3.概括说C.H.Judd提出了迁移的概括说。
认为:两个学习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是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学习中概括出它们之间共同原理。
后来,赫德里克森等进一步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
如教学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
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他们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则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5.定势说哈罗等人研究指出:当有易到难地安排学习任务时,学习者通过训练形成学习定势,这种定势容易迁移到复杂任务学习情境中,从而使学习任务易于完成。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过去的经验影响着新的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或者说对这种学习和保持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影响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
因此,认知结构在迁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奥苏伯尔7.产生式迁移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由安德森提出: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即基本技能的迁移。
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亮相技能的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形成的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迁移的概念理论
迁移的概念理论
迁移(Migration)是指人口或其他资源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迁移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可以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
迁移的概念和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因理论(Push-pull theory):迁移的动因包括推动因素和吸引因素。
推动因素指的是促使人们离开原地的因素,如战争、贫困、自然灾害等。
吸引因素是吸引人们前往目的地的因素,如就业机会、教育、社会福利等。
2. 迁移决策理论(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theory):迁移是一个个体的决策过程,个体在考虑迁移时会权衡各种因素,如经济条件、社会网络、文化因素等。
这个理论研究个体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迁移,以及选择何时、何地迁移的问题。
3. 迁移系统理论(Migration system theory):迁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也是整个迁移系统的结果。
迁移系统包括源地、目的地和中间地点,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迁移网络,个体在其中进行迁移。
这个理论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关系、迁移规模和迁移流向的问题。
4. 社会影响理论(Migration and social impact theory):迁移对源地和目的
地产生了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这个理论研究迁移对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文化认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总之,迁移的概念理论包括了解释迁移的动因和决策过程、研究迁移系统以及分析迁移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迁移现象。
迁移理论练习题
迁移理论练习题
迁移理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自己的母语对其所学习的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练习题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迁移理论。
1. 请列举出你的母语和你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
2. 在你的母语中,列举出与你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相似的语法结构或词汇。
3. 分析这些相似之处给你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带来的好处。
4. 相反,列举出你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你的母语有什么关联?
5. 你是否认为迁移理论在你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什么?
6. 换一个角度思考,你觉得迁移理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7. 请你举例说明迁移理论在你的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你通过对比自己的母语和第二语言,是否能够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的语法规则或词汇用法?
8. 迁移理论是否只适用于语法和词汇的迁移?如果不是,请列举出其他可能存在迁移的语言特征。
9. 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否曾经遇到过迁移错误?请分享并分析这个错误。
10. 根据你对迁移理论的理解,你认为如何避免或纠正潜在的迁移错误?
11. 总结你对迁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你觉得它对你的第二语言学习有何帮助?你会如何在将来的学习中更好地利用迁移理论?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迁移理论,并在实际的语言学习中应用这一理论来提升学习效果。
记得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思、纠正错误,以便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迁移理论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语言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指导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调整和优化。
加油,相信你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学习迁移理论
训练可以调整人的行为反应,但却遗忘了反应主体对未来 意外事件的理解能力——格拉塞斯费尔德
迁移的分类:
近迁移:初始情境与迁移情境高度近似 远迁移:初始情境与迁移情境不相似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实证) 原义迁移:把技巧或知识完整地迁移到新的任务中 比喻迁移:运用一般知识的某些方面思考或了解情况(实证) 正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当前学习的影响(实证) 低级路径迁移:以一种自发或自动的方式来思考或了解问题 高级路径迁移:涉及对情境的联结进行明确、有意识的阐述 纵向迁移: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影响 横向迁移:低水平技能向高水平技能的迁移
后测练习的可能答案:
问题
艾因斯特朗解决方案
7、后测练习1
49-23-3-3=20
8、后测练习2
39-15-3-3=18
9、后测练习3
48- 18-4-4=22
10、后测练习4 36-14-8-8=6
直接解决方案 23-3=20 15+3=18 18+4=22 14-8=6
被试对后测练习的表现:
组别
艾因斯特朗直接解决
在课堂学习中并不存在孤立的课题A或B的学习,而是在 知识的联系中进行学习。因此无论在接受学习或解决问题 学习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 就存在着迁移。——奥苏贝尔
陈述性组织者:对新的学习形成上位关系,提供类属者
比较性组织者:与新的学习呈并列关系,增强知识比较性
背景资料、陈述性组织者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四种迁移理论你都了解吗?
四种迁移理论你都了解吗?_一、考情早期迁移理论在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中主要是以单选题为主,考查每种迁移理论的定义、代表人物、实验名称和例子反选,考生备考要注重识记和理解。
二、知识点分析三、练习题1.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
A.结构心理学B.自然心理学C.行为心理学D.官能心理学【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形式训练说的理解。
形式训练说强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它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
故D项正确。
A项:结构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布鲁纳,强调学科基本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自然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卢梭,强调通过教育使儿童归于自然。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等,强调用实验法研究外显行为。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章老师认为学生学习了正方体的定义后,有助于学习圆柱体的定义,那么章老师的说法与以下理论观点一致的是( )。
A.元认知理论B.形式训练说C.情境性理论D.共同要素说【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理论中的共同要素说。
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在两种没有相同要素或共同成分的过程之间,两个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应联结之间,不可能产生迁移,这会使人们对迁移产生悲观态度。
题干中的“正方体”和“圆柱体”都是立体图形,且体积计算上存在一定包含的数量关系,因此存在共同要素,属于共同要素说。
D项正确。
A项:元认知理论是学习策略中的一个分类,“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做出最早的系统解释的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
背景资料、人们学什么
记忆能力训练实证
记忆平均数字跨度的变化 资料来源:Ericsson1980
相同要素说(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
实验探究 教学隐喻 学说反思
背景资料、桑代克知觉预测(1901)
预测
估计127个 图形面积
训练
后测
训练判断90个平行四边形 测1、判断13个长方形 面积(10cm2~100cm2) 面积(成绩提高)
测2、判断27各种图形 面积(成绩持平)
有关图形 面积知觉 的测试
后测2 后测1 训练判断
预测 0
可能预测
20
40
60
80
100
相同要素说理论
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 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只有当两种心里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 机能的改变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桑代克)
实证研究——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三维迁移模式
背景资料、奥斯古德的迁移三维曲面模型
三位曲面模型 资料来源:Osgood
背景资料、负迁移的例子
问题
所给水罐刻度
A
B
C
1、 前测练习
29
3
2、艾因斯特朗1
21
127
3
3、艾因斯特朗2
14
163
25
4、艾因斯特朗3
18
43
10
5、艾因斯特朗4
9
42
6
6、艾因斯特朗5
20
59
4
7、后测练习1
15
39
3
8、后测练习2
23
49
3
9、后测练习3
心理学史第一个正式的迁移理论
心理学史第一个正式的迁移理论一、考情分析早期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转化说4个理论。
纵观陕西教师招聘的历年考情,主要以单选题以及多选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考情较为清晰简单,但出现频率较高。
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建议以识记为主。
可以从理论学说的名称+代表人物+观点+实验来进行一一对应。
二、知识点分析(一)形式训练说1.代表人物:沃尔夫。
2.观点: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作出最早的系统解释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知识的学习。
因此形式训练说主张通过不断的学习较难的知识来提升能力,能力提升之后,学习迁移也就自然而然产生。
也就是说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3.由于沃尔夫只是在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而且并没有科学的实验进行支撑,因此被桑代克所批判不具备科学性。
(二)共同要素说1.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2.实验:形状知觉:桑代克在1903年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
为实验者提供平行四边形,来不断地提升实验者估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能力。
然后对他们进行矩形和其他图形面积估算两种测验。
结果表明,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并没有提高。
据此,他认为,学习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
他认为两种学习之间只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
3.观点:在实验研究基础上,桑代克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这种共同成分有着极强的条件限定,必须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学习羽毛球和学习棒球之间,因为两种活动有共同的成分,所以这两种活动之间才会有迁移。
4.因此桑代克的实验证明形式训练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训练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并不会迁移到所有的学习中。
(三)经验类化说(概括说)1.代表人物:贾德2.实验:“水下打靶”: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经验类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评述
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评述
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形式训练说,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学习要想取得重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痛苦的过程。
这种理论对当今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⑵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要素,尤其是隐含在不同外在表现形式中的相同要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⑶经验概括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不同内容中所隐含的共同原理揭示出来,并使学生充分内化,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灵活有效地学习。
⑷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顿悟”突然发现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一种学习中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将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发生。
这个理论启示教师,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表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隐含在深层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于其他的学习情境中。
⑸认知结构说,由XXX提出,强调的是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
他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分别是:认知结构的概括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具体知识整理如下:(一)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沃尔夫关键词:官能心理学、自动产生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蕴藏在各种感官中,因此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的难度和训练价值,重视运用难记的古典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来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
通过各种官能的训练,就会自然而然产生迁移,即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是自动产生的、无条件的。
2.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关键词:共同成分、共同要素桑代克反对沃尔夫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不是自动产生的,他通过形状知觉实验证明了迁移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共同成分,才可以产生。
实验过程如下:桑代克找了一些被试并给予一些三角形让被试估计这些三角形的面积,在估计正确率很高之后将这些被试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被试给予三角形进行估计面积,第二组给予圆形进行估计面积。
通过结果发现,第一组估计的准确性远高于第二组,这时桑代克认为第一组被试产生了迁移,原因是第一组在前后学习过程中存在相同要素。
桑代克据此得出,迁移是非常具体、有限的,需要两种学习情境中存在共同成分才得以产生。
两种情景中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
3.经验类化说(概括说)代表人物:贾德关键词:共同原理贾德反对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通过“水下击靶”实验得出:在迁移过程中,有共同成分只是前提条件,要想顺利地发生学习迁移,必须要能够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原理才可以。
实验过程如下:贾德先找到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被试,把靶子放在水下10厘米进行击靶,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学生的准确率都较高后,将所有被试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教授了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第二组则不教。
然后将靶子置于水下15厘米,让两组被试进行击靶。
结果发现,第一组击靶的准确性高于第二组。
据此,贾德得出结论: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第五章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理学基础是官能⼼理学。
它认为⼼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理官能得到训练⽽发展的结果。
形式训练说认为,进⾏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在于训练的形式。
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了约200年,⾄今仍有⼀定的影响。
但该理论因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受到质疑和挑战。
(⼆)共同要素说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教育⼼理学的创始⼈桑代克。
他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研究。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迁移。
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迁移。
共同要素说在某些⽅⾯对形式训练说进⾏了否定,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
但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
因此有⼀定的机械性和⽚⾯性。
(三)经验类化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理学家贾德。
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1908年的“⽔下击靶”的经典实验。
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
它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般原理,这种⼀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产⽣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强调原理的理解,这⼀点⽐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
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四)关系转换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格式塔⼼理学家,⽀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1919年的“⼩鸡(或幼⼉)觅⾷”实验。
他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个决定因素。
他们证明迁移产⽣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的原理
迁移理论的原理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斯卡帕拉(Thorndike, 1991)最早提出的。
它主要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个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后,将其迁移到其他相关领域并发挥作用的现象。
迁移理论认为,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不仅仅是为了在该领域下进行应用,而是为了能够将其迁移到其他领域,更好地适应新的情境和问题。
迁移理论的核心原理是“近似相似性原理”。
该原理认为,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越是接近或相似,迁移效应就会越大。
换句话说,当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与新领域具有相似的特征、结构或操作方式时,迁移效应就会更加显著。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的是旧的学习对新学习有积极影响,即旧知识、技能能够给新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负迁移则是指旧的学习对新学习有消极影响,即旧知识、技能与新学习中的任务产生冲突和干扰。
迁移可以在各种学习情境中发生,包括教育学习、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学习等。
对于教育学习来说,迁移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迁移能力,而不仅仅是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迁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和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理论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任务和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中,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其他学科中,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除了教育领域,迁移理论也对其他领域具有启示。
在工作学习中,迁移理论提醒人们学习不仅仅是针对当前的职位和工作任务,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职业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迁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新情境和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迁移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任务和情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和实际问题中。
迁移理论
迁移,如驾驶不同类型的汽车;高通路迁移指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如利用做笔记策略来阅读文章。
随着迁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在不同的任务中,迁移的机制以及迁移所需的基本成分是不同的,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
对迁移的不同分类方法体现了人们对迁移的理解深度和研究角度的不同。
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因此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尤其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此外,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自从有了学习活动以来,学习迁移的现象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但从理论上对迁移进行系统的解释和研究却仅仅始于18世纪中叶,这之后,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出发对迁移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解释,形成了众多的有关迁移的理论和解释。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formal discipline theory)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源于古希腊罗马,形成于17世纪,盛兴于18、19世纪。
它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
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使心的各种官能得到发展,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这种理论是以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为理论基础的。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mind)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faculties)组成的,这些官能包括注意、意志、记忆、知觉、想象、推断、判断等,不同的官能都是一个个的实体,它们相互配合就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
由于各种官能施加的训练不同,各种官能及其组成的活动会有不同的强弱,也就是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能力),记忆的官能通过记忆的训练而得到增强,推理和想象的官能则通过推理和想象的训练而得以增强。
这种理论认为,数学有利于训练推理能力、几何学有助于训练逻辑思维、拉丁语和希腊语对训练记忆力大有好处。
论述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要点
论述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要点?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
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3)经验类化理论。
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4)关系转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个体的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
;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2.简述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1)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
(2)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水平迁移。
(3)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克纳(Robert M. Gagne)和杰维斯(Walter W. Wager)于1962年提出的,它指的是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在新情境中灵活运用和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中。
迁移理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课堂内的知识和技能,而迁移则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教学中,迁移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持久性。
以下是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比如,通过项目制学习或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提供多样化的练习: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应用题、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实践和运用所学内容。
5.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教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6.提供反思和复盘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反思和复盘的机会,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通过反思和复盘,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促进学习的迁移。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理论提供了指导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式,促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并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持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移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会了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外一种外文;当学生在家里养成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学习或做作业时养成爱整洁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迁移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是可以迁移的。
对于迁移现象,我国古代就有相关的描述,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爱屋及乌”、“熟能生巧”等等。
迁移与学习息息相关。
人们通常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相同要素说: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当前后两种学习存在着相同的要素时,前一种学习上的成功可以迁移到后一种学习上,使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
相同要素即相同联结,学习迁移即相同要素的转移,因此,相同要素说实际上就是相同联结说。
他所谓的相同联结,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与经验上的基本事实4个方面的相同联结;他进而解释所谓的相同要素,就其物质方面来说乃是共同的脑神经的联结。
“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实验笼内刺激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它和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观念联想概念不同,人与动物均具有联结现象。
因而,桑代克把学习的相同要素看成是相同的联结,含义是比较广泛的,他把联结概念推广到人类心理上,认为人和动物的联结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学习的迁移过程只不过是把已有的联结简单地转移于新情境的结果,这样就把学习问题引向简单化的一种机械主义观点上。
概括说:它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关键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从而使学习迁移的范围大为扩大。
需要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会差异悬殊,迁移效应也大不相同。
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对学习者概括和掌握原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广泛概括,从而发现导致学习迁移发生的一般原理的原则。
概括化理论主张,不在于仅仅讲解概括化原理知识,而在于结合实际讲解原理。
因此,教育内容和手段同样受到重视。
例子: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W.苛勒曾用母鸡和一个三岁孩子作实验,先使实验对象对深灰纸与浅灰纸形成分化性条件反射,即对深灰纸发生食物反射,对浅灰纸不发生食物反
射。
继用黑灰纸替换浅灰纸,以观察母鸡和孩子是对原来的深灰纸发生食物反射,还是根据刺激物的深浅关系而对黑灰纸发生食物反射,结果表明:母鸡的前一种反应为30%,后一种反应为70%;孩子则 100%地发生关系反射, 即都对黑灰纸发生食物反射。
苛勒由此认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作用越加普遍。
布鲁纳强调的原理的迁移,其实质也在于领悟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原理或基本概念掌握得越透彻,则越能实现迁移。
认知结构论:
(一)布鲁纳论迁移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人是通过将新的信息归入某一类别,然后根据这一类别以及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以此超越所给的信息。
这些相关类别的有层次结构的安排就构成了编码系统,在编码系统中,较高级的类别比较抽象些,较低级的类别比较具体些。
编码系统的这种非具体性对迁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事例。
布鲁纳指出,迁移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特殊迁移,这是习惯和联想的延伸,主要是动作技能、机械学习的迁移;一种是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布鲁纳承认一般的技巧、策略等有广泛迁移的可能性。
在这两类迁移中,布鲁纳强调后者,认为后一类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他提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领会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
从此,认知心理学家就特别强调认知结构与学习和迁移的关系。
(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贝尔从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
他认为一切有
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即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头脑中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二)教学含义:
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的实质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可以从教学技术、教材内容及教材呈现这三个方面,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利于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
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三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客体因素
学习材料相似性
学习情境相似性
教师的指导
2、主体因素
学习者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认知策略和元认知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按照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综合贯穿的原则,合理编排教材;
根据学生的已有心理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按照过度学习的要求,保证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领会、巩固和应用的机会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方法
创设可迁移的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概括、理解基本原理
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最佳的知识结构
3、学习定势与迁移
学习定势,是哈洛提出并用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
哈洛认为:“学习情境的多样化决定我们的基本人格特征,并使在某些人变成会思考的人中起重要作用。
这些情境是以同样的形式多次重复出现的。
不应以单一的学习结果,而应以多变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来理解学习。
”
学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如何学习)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
学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影响作业的变化。
练习一类课题有助于类似的课题的学习,这一现象首先是在实验室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研究发现的。
渥德早在1937年报告:被试在记忆数列无意义音节时,前面的练习,影响后面的记忆,记忆速度越来越快。
哈洛1949年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他首先用猴子作被试进行研究,然后以儿童为被试进行重复实验。
对猴子作辨别训练时,在猴子面前呈现两个物体,如一个是立方体,另一个是立体三角形。
在一个物体下面藏着葡萄干,以葡萄干为强化物。
通过几次尝试,猴子很快"知道"葡萄干藏在立方体下面,不在立体三角形下面。
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立即给它呈现另一个类似的问题,如两个物体均为立方体,但颜色不同,一为白的,另一为黑的。
它必须进行新的学习以解决这个新的辨别问题。
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又呈现一个新的辨别问题,如此继续多次。
当猴子解决了许多这样的辨别课题之后,它解决新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少。
于是,实验者认为,猴子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或者说学会了
如何学习。
哈罗在谈到这个现象时说“猴子已经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学习定势”。
类似的学会如何学习的现象,在以儿童为被试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例如,在一个实验中,智力落后的儿童(年龄为10岁,智龄只有4岁)在解决一个辨别问题时感到非常困难,但先从较容易的问题开始训练,然后转到较难的问题,学习效果就明显提高。
实验分三组。
课题是辨别油漆在方瓦片上的图形:黑的正方形■,黄的空心T形。
实验中甲组无预备训练,学习成绩很差,虽经500次尝试并有反馈,仍不能始终如一地选出正确的图形。
乙组和丙组先作预备训练。
乙组在作预备训练时,要辨别的图形(即实验辨别图形)被割掉了一部分(瓦片被切割了一部分),被试可以借助于触觉帮助,辨别的难度降低。
当他们在连续5次辨别尝试中有4次正确以后,转入实验课题,他们的成绩显著高于甲组的成绩。
丙组用被切割的红色+图形和绿色+图形作预备训练,也在5次选择中达到4次正确之后,转入实验课题。
虽然丙组在预备训练以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新的,但其成绩仍然超过甲组。
学习定势的研究启示我们,在安排练习内容时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练习课题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同一性,这样才有助于学习与迁移。